逆变器自己制作过程大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9726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9.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逆变器自己制作过程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逆变器自己制作过程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逆变器自己制作过程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逆变器自己制作过程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逆变器自己制作过程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逆变器自己制作过程大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逆变器自己制作过程大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逆变器自己制作过程大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逆变器自己制作过程大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逆变器自己制作过程大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逆变器自己制作过程大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逆变器自己制作过程大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逆变器自己制作过程大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逆变器自己制作过程大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逆变器自己制作过程大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逆变器自己制作过程大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逆变器自己制作过程大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逆变器自己制作过程大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逆变器自己制作过程大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逆变器自己制作过程大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逆变器自己制作过程大全.docx

《逆变器自己制作过程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逆变器自己制作过程大全.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逆变器自己制作过程大全.docx

逆变器自己制作过程大全

 

通用纯正弦波逆变器制作

 

概述

 

本逆变器的PCB设计成12V、24V、36V、48V这几种输入电压通用。

制作样机是

12V输

入,输出功率达到1000W功率时,可以连续长时间工作。

 

该逆变器可应用于光伏等新能源,也可应用于车载供电,作为野外应急电源,还可以作为家用,即停电时使用蓄电池给家用电器供电。

使用方便,并且本逆变器空载小,效率高,节能环保。

 

设计目标

 

1、PCB板对12V、24V、36V、48V低压直流输入通用;

 

2、制作样机在12V输入时可长时间带载1000W;

 

3、12V输入时最高效率大于90%;

 

4、短路保护灵敏,可长时间短路输出而不损坏机器。

 

逆变器主要分为设计、制作、调试、总结四部分。

下面一部分一部分的展现。

 

第一部分设计

 

1.1前级DC-DC驱动原理图

 

DC-DC驱动芯片使用SG3525,关于该芯片的具体情况就不多介绍了。

其外围电路按照

pdf里面的典型应用搭起来就OK。

震荡元件Rt=15k,Ct=222时,震荡频率在21.5KHz左右。

用20KHz左右的频率较好,开关损耗小,整流管的压力也小些,有利于效率的提高。

不过频

 

率低,不利于器件的小型化,高压直流纹波稍大些。

 

电池欠压保护,过压保护以及过流保护在DC-DC驱动上实现。

用比较器搭成自锁电路,比较器输出作用于SG3525的shut_down引脚即可。

保护电路均是比较器搭建的常规电路。

DC-DC驱动部分使用了准闭环,轻载时,准闭环将高压直流限制在380V左右,一旦负载加重前级立即进入开环模式,以最高效率运行。

并且使用了光耦隔离,前级输入和输出在电气上是隔离开的,这样设计也是为了安全。

如图1.1所示,是DC-DC驱动电路原理图。

 

图1.1DC-DC驱动电路原理图

 

1.2前级DC-DC功率主板原理图

 

DC-DC功率主板采用的是常规推挽

电路,8只功率开关管,每只管子有单独的栅极驱动

电阻,分别用图腾驱动这8只功率管。

变压器次级高压绕组经整流滤波后得到直流高压。

助绕组经整流滤波稳压之后给后级

SPWM驱动板以及反馈用的光耦提供电压供电。

从原理图上可以看出,给前级驱动板供电

,采用了电压变换电路,

输入为12V时,为了

保证在电池电压较低时前级驱动也充足,用

LM2577升到15V,输入24V时,用LM7815降为

15V,输入电压大于36V时,只能用LM2576HV来给驱动板供电了。

大家都知道,像

LM7815

之类的线性电源容易受到干扰,所以建议

24V的也用LM2576。

从原理图中可以看出,辅助电源也用了

LM7815,建议最好换成LM2576。

本次制作的时

候也会用LM2576,把LM2576做在一块小板子上,最后输出三根线,和

LM7815兼容。

关于前级驱动变压器的功率管选择,耐压值

的经验选择为输入最高电压*2.4,即当12V

的机器,输入电压最高为14.5V,14.5V*2.4=34.8V

,所以,12V的机器可以选耐压

35V的

MOS。

当然,这么选择是有前提的,就是你的变压器绕制工艺不能太差,漏感、分布参数不

能太大,否则MOS会被变压器产生的尖峰

击穿损坏。

如果变压器绕制过关,可以选择耐压小

点的管子,一般来说,电流相同,耐压更高的管子输入电容更大,内阻也更大。

但如果变压

器绕的不咋样,乖乖,还是选择耐压高些的

MOS管更好。

下面给出各种电压选择管子的参考:

12V输入,4对IRF4104;24V输入,4对IRFP3710;

36V输入:

3对IRFP3710;48V输入:

3对IXFH58N20。

我给出的这些管子并不是最合适的,

但是这些管子都是我用过的,并且留有足够余量,

实现本制作目标是没啥问题的。

图1.2

 

所示是DC-DC功率主板原理图。

 

图1.2DC-DC功率主板原理图

 

关于变压器,打算用一个EE55来完成。

12V输入时,初级2T+2T,单边用1.0的漆包线

 

14根并绕,截面积达到11*2=22平方毫米,过100A的电流没问题了。

次级1根1.0的漆包

线绕60T,辅助绕组用0.8的漆包线绕4T。

变压器用三明治绕法,即次级、初级、次级、辅

 

助。

关于变压器的具体绕制,后面再说。

 

做24V输入的,EE55,初级4T+4T,单边用1.0的线8根并绕。

次级1根1.0的漆包线

绕60T,辅助绕组用0.8的漆包线绕4T。

 

做36V输入的,EE55,初级6T+6T,单边用1.0的线8根并绕。

次级2根0.9的漆包线

绕60T,辅助绕组用0.8的漆包线绕4T。

 

做48V输入的,EE55,初级8T+8T,单边用1.0的线8根并绕。

次级2根1.0的漆包线

 

绕60T,辅助绕组用0.8的漆包线绕4T。

 

由于24V、36V、48V输入时,功率可以大于1000W,因此漆包线的截面积(即漆包线根

数)也应该增加,那样才能扛得住更大的功率。

按照我上面给的参数,24V时能到1500W,

 

36V能到2000W,48V搞个2500W或者3000W没啥问题。

要说明的是,上面给出的参数我目前还没实际做过,给出的参数只作为参考。

 

1.3SPWM驱动板原理图设计

 

SPWM采用专用芯片EG8010产生。

EG8010还是挺好用的,虽然精度差些,但是也没有什

么其他不好的,而且功能还挺多,最重要的是便宜,

5元一片,都玩得起。

关于

EG8010的

外围电路,参照其数据手册即可。

 

MOS驱动用IR2110,IR2110便宜,一只2110就可以驱动两只MOS,而且价格还比TLP250光耦便宜些,性能也不错,我比较喜欢的就是IR2110有SHUT_DOWN引脚,内部有D触发器,

在做保护时,可以做成逐个周期限流。

即一个50Hz的正弦周期保护后,要等到下一个正弦

周期IR2110才会重新输出。

大家看我做的24V/2000W的那个机器短路波形可以发现,在短

 

路的时候,频率仍然为50Hz,这个就是IR2110内部有D触发器的原因了。

关于IR2110供

电问题,就用自举供电。

1000W的功率不大,自举供电完全OK,如果做独立供电,需要至少

 

三组隔离电源,比较麻烦,并且反激电源并不好做。

 

后级MOS的保护集成在SPWM驱动板上,采用检测管压降,稳定可靠,个人认为,比那

 

种用电阻采样的要更可靠。

关于管压降保护的,我不多讲,这也是我从别处学过来的,有些

东西不方便说,好像是涉及了别人专利问题。

我只说,按照我原理图里面的那些元件搭建起

 

来,是完全可以的。

 

该逆变器采用的是单极性调制,故只需要一只电感,电感可以用外径47mm、磁导率小

于90的铁硅铝来绕,绕120T左右。

具体数字要等我绕电感时才能确定,现在磁环都还没买

好,电感的事就暂时放一放。

如下面图1.3所示是SPWM驱动板原理图。

 

图1.3SPWM驱动板原理图

 

1.4后级

 

DC-AC功率版原理图设计

 

 

DC-AC原理图部分没啥好讲

 

的,也就是

 

MOS搭成的一个全桥,在输出接

 

LC滤波就

 

OK。

 

DC-AC部分加入了高压检测电路来控制

 

SPWM驱动板的电源。

即直流高压大于

 

240V时辅

助电源才接通,后级开始工作。

还有辅助电源下降时关掉SPWM驱动的电路,防止当辅助电

 

源降低而高压直流还较高时因为功率管驱动不足引起的炸管事故,增加这个功能后就可以安

全的短路关机了,不然的话,短路关机是很危险的。

如下图1.4所示是DC-AC功率版原理图。

 

图1.4DC-AC功率版原理图

 

1.5原理图综合

 

由于有了做上一版24V逆变器的经验,所以这次我不打算再像上次那样做成几个模块

了。

这次我做成一个整体的,即把DC-DC升压以及DC-AC逆变都做在一张板子上,所以还需

 

要一个原理图综合的部分,把原理图综合起来,都弄好后,就可以开始布局布线了。

这个原

 

理图是我这次做的机器的依据。

这次的机器主体结构是下面一张大的主板,主板上面是功率

器件,然后前级驱动、SPWM、温控风扇等部分是小板子,做成立式都插在主板上面,甚至代

 

替LM7815的LM2576的小板子也是插在主板上的,大伙觉得这样设计如何?

反正我是比较喜

欢。

如图1.5所示,是整个机器的原理图,和前面分开分析的电路是一样的。

原理图里写了

 

注释,我就不再多说了。

 

第二部分PCB设计

 

2.1PCB布局布线

 

原理图弄完了,下面开始PCB布局布线了。

由于之前做了24V/2000W的机器,所以前级驱动板和SPWM驱动板可以直接用,不用重新做了。

先上个前级驱动和SPWM驱动板的截图上来。

 

图2.1前级驱动板PCB图2.2前级驱动板背面的3D效果图

 

如图2.1所示,是前级DC-DC驱动板的PCB图。

注意看标尺的尺寸:

40.132mm*27.051mm,

 

很迷你,但是功能是没缩水。

这就是用直插芯片和贴片阻容的效果,可以做到很小的体积,

甚至比全贴片的还要小。

如图2.2所示,是前级驱动板的背面3D图,说实话,不太好看,

 

不过实物要漂亮些。

 

如图2.3所示,是SPWM驱动板的PCB图,尺寸77.343mm*44.577mm,体积不算大。

图2.4所示,是SPWM驱动板的3D效果图。

 

图2.3后级SPWM驱动板的PVB图图2.4后级SPWM驱动板驱动板背面的3D效果图

 

2.2变压器制作

 

变压器是EE55卧式磁芯,12V/20KHz左右时出1000W没问题,并且还留有余量。

初级

2T+2T,用φ0.8

的线20根并绕。

次级60T,用φ0.8

的线2跟并绕。

辅助φ0.8的线绕

4T。

 

先绕两层次级,大概是40T,然后是初级,初级完了之后是剩下的20T次级,最后是的辅助绕组。

如图2.5所示,是DC/DC部分主变压器的绕组结构示意图。

 

4T

 

图2.5DC/DC

 

部分主变压器绕组结构示意图

 

这是骨架从旁边看过去(即骨架两边的引脚都在下面)间那个部分。

从里到外,依次是次级、初级、次级、辅助

 

的示意图,中间的方块是磁芯中绕组。

 

图2.5中1和2绕组是最里面的2层次级绕组。

3是初级的中间抽头,4和5是初级的另外两个抽头,次级一共有2层。

4和5是相交叉的,故图中4和5的线叠在一起了。

6和

7是剩下的

20T(1层)的次级。

8和

9是辅助绕组。

 

1和2的次级绕组用φ0.8的线2条并绕,先绕40T即可,40T大概是2层。

绕的时候

 

注意将漆包线拉紧,以减小漏感,但不能太用力,不要把漆包线外面的绝缘漆弄掉了,还要

注意将线绕平整,绕之前漆包线不平整的,先用工具弄直了再绕。

注意每一层绕完后要用高温胶带粘好,要做好绝缘。

绝缘不好,绕组之间短路就麻烦了。

绕好之后把线头弄到旁边去,先不用固定在骨架的引脚上。

2层次级的实物图2.6所示。

 

图2.6变压器1、2层绕组绕制

 

次级绕好之后,加绕两层绝缘胶带,只需两层就好了,太多了会增加漏感,太少绝缘性

 

能又不达标。

接下来就是绕制初级了。

我绕初级是把漆包线当成铜带来用的,就是把很多条漆包线都焊接在一个铜块上,然后再绕到变压器中,实践证明,这种办法较好,绕出来的变压器效果还不错。

 

首先根据变压器骨架尺寸,量好绕2T需要的漆包线的长度,注意要把接头部分的考虑进去,然后乘以2(另外一个绕组)。

我绕的时候取50cm左右,有点长了,浪费了一些漆包线。

剪好20根这个长度的漆包线。

 

下面我们需要把这20根漆包线焊接到一块铜片上。

就需要把这些线中间的绝缘漆刮掉

 

一部分,刮好之后找个东西把这些漆包线压起来,中间刮掉漆的放在一块,开始焊接。

看图

吧——如图2.7所示。

图片中的那个小的铜片是冰箱里面拆出来的铜管拍扁的。

大家只要找

差不多大小的就OK。

 

图2.7初级的绕制方法

 

焊接好后就要开始绕初级了,初级是比较难搞的,

 

大家都耐心点,仔细点。

我绕这个变

压器差不多是花了一天,

俗话说慢工出细活,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我花了接近一天,

绕出

来的变压器效果还是蛮不错的。

啰嗦了,继续。

在变压器一侧的骨架上开个方形的口子,

那个铜片穿过去,如图

2.8所示。

然后在铜片上方贴好绝缘胶带。

 

图2.8初级的绕组小铜条的固定方法

 

接下来就是把那些漆包线绕骨架上折,在另一边先用螺丝刀作为临时固定的装置在绕的时候注意两个绕组的相互交叉的,这样有利于减小漏感,并且两个绕组很对称。

 

以同样的办法,然后初级的第二层。

抱歉,这里手不是很空,也没记住,就没拍照片了。

接下来就是要焊接初级的另外两个电极了。

具体怎么搞的请看图2.9所示。

最后一个画面是焊接好的效果图。

 

图2.9初级绕组绕好的效果

 

初级搞完了,粘好胶带,继续绕次级。

由于后面的比较简单,所以就没拍照了,有问题的再问。

最后需要把两个次级连起来,注意里面的次级的同名端和外面次级的异名端相连,不能错。

有电感表的,分别测两个次级的电感,两个次级串联好后,电感是两个次级单独的

电感之和才对,否则就错了。

比较可惜的是连绕好的变压器我都忘拍照了,现在变压器正在享受“油浴”(浸绝缘漆),我就不去打扰它了,等泡好漆干了再补照片。

 

下面是小测试了一下变压器,只拍了波形,其他的都忘记了,其他的也不重要,测试的是一块3525搭的小板,两对IRF3205功率MOS管,负载是一只200W的白炽灯。

白炽灯直接接到变压器的次级绕组上,不加整流滤波电路。

白炽灯雪亮,实际功率大概350W左右,如

图2.10所示,是场管D级波形,很好看吧,尖峰震荡都比较小,证明变压器效果还蛮好。

 

图2.10MOS管D级波形图

 

我说下我自己理解的绕这种高频变压器的难点吧。

这种高频变压器难点就在初级上,因

为初级电流很大,12V/1000W的机器初级电流要接近100A,100A的电流得用足够截面积的

 

铜线来绕,由于趋肤效应的存在,还不能用直径太大的线绕,所以只能用多条细线并绕,要

 

想把这么多线绕好,绕漂亮,并且高频变压器对漏感、还有分布参数以及绝缘性要求都比较

高,所以要把这么多线处理好,是真的比较困难。

 

当然,高频变压器的这种难只会由我这种菜鸟级别的人物说出来,对那些大师来说,就

完全是小菜了。

 

好多天没来了,现在更新下。

PCB正在布局布线中,这么多元件,看着头还是有点小痛。

 

图2.11PCB飞线效果图图2.12散热片结构浦和尺寸

 

这次把前级、后级都搞到一张板子上了,并且尽量缩小PCB尺寸,做个迷你版本的。

图2.12所示,是散热器的外形及尺寸:

长240mm,高50mm,宽30mm,基板厚4.75mm。

我很喜欢这种形状的,做机器很好。

 

经过几天的努力,终于把PCB画好了。

现在发上来让大家瞧瞧,请大家多多指点。

原理

 

图跟之前发的有些修改,以这个为准。

 

图2.13整体SCH图PCB图和3D效果图

 

如图2.14所示,是已经做出来的板子,

2

尺寸是:

105*240mm。

 

图2.14已经做好的空板

 

经过昨天下午以及今天一天的努力,板子终于焊的差不多了,板子的安装和焊接部分就

不多说了,地球人都会的。

安装焊接好的板子如图2.15所示。

 

图2.15安装焊好的板子

 

第三部分调试部分

 

焊接完之后就开始调试了,调试分为前级dc-dc驱动板调试、SPWM驱动板调试、主板

 

调试以及温控风扇调试。

 

3.1前级dc-dc驱动板调试

 

将3525的shut-down脚,即第10脚接地,1脚也接地,然后给驱动板通12V电源,用

示波器看有没有PWM输出。

只要元器件是好的,焊接无误,就会有22kHz左右的PWM输出。

 

如果没有PWM输出也不要着急,一步一步慢慢检测、排查。

首先检查焊接有没有错误,

确认焊接没问题后,检查3525供电,供电正常的话,就看下3525的基准5V是否正常,如

果3525的基准5V不正常,那基本可以宣判3525死刑了,换吧。

 

如图3.1所示,是测试连线以及3525的输出波形。

出现了下面的波形就差不多可以判断DC-DC驱动板没问题了,至于欠压、过压、过流保护,后面再慢慢调。

 

图3.1测试连接及3525的输出波形

 

3.2SPWM驱动板调试

 

把SPWM驱动板的电压反馈和电流反馈都接地,然后在电源端接入15V直流稳定电压,示波器接两个下管的驱动,看有没有输出。

如果电路焊接无误,元件都是好的,那是肯定可

以观察到输出的SPWM波的。

 

如果出不了SPWM波也别着急,同样,慢慢检查。

首先检查焊接有没有问题,焊接没问

题就检查芯片供电,检查EG8010输出SPWM没,再检查2110有没有问题,总之,顺着信号的方向一步一步检查。

 

如图3.3所示,是SPWM驱动板测试接线以及两个下管驱动波形。

出现了下面的波形就差不多可以判断SPWM驱动板没问题了。

 

图3.3SPWM驱动板测试接线以及两个下管驱动波形

 

3.3主板调试

 

主板调试也要分步骤,先调试升压部分,后调试逆变部分,最后再把这两个都结合起来一起调。

 

1.先说升压部分。

装一对IRF3205试机,把DC-DC驱动板插在主板上,去掉高压保险,

检查没其他问题就可以通电了。

先用一个小功率的12V电源供电,当然,您要是非常自信,

 

不怕危险也可以用大电流的。

通电→用万用表检测直流高压。

如果没有什么问题的话,以出370V左右的直流高压了。

变压器会响,这是正常的,因为前级处于断续工作状态。

就可

 

出直流高压后,换个功率大一点的电源,通电,在直流高压处接一个时,灯泡很亮,直流高压会有所下降,都是正常的,用示波器观察场

200W的灯泡,此管D极波形,不能有太

高的尖峰和震荡,

如图

3.4

所示,不然后面效果会很差。

 

图3.4DC-DC升压主电路调试及场管D极波形

 

3.4DC-AC

 

逆变部分调试

 

先断电,用一只200W的灯泡给直流高压电解放电(为什么要放电?

你要是不怕被电着的话,那也是可以不放的,不过出了问题别怪我没提醒。

)。

EG8010是单极性调制,只需要一只滤波电感,我在PCB板上留了两只滤波电感,是为以后有其他用处。

把另外一只电感直接短接,输出共模电感也短接,电流互感器也短接,如图3.5所示。

 

图3.4短接PCB上的一只滤波电感、输出共模电感和电流互感器

 

把SPWM驱动板插上,在高压电解那接入一个12V左右的电源,再另外找一个15V左右的电源给SPWM驱动板供电。

特别注意:

这两个电源不能共地,不要嫌麻烦,乖乖的找两个独

立的电源接好。

然后通电,如果没有什么问题,这时就可以在输出端看到正弦波了,

如图3.5

所示。

有成就感吧,哈哈!

 

图3.5测量DC-AC输出波形

 

此时,你可以放心大胆的做短路测试,把输出短接,逆变会马上进入保护状态。

 

做到这,已经成功一半了,下面需要把升压部分和逆变部分结合起来调试了。

断电,去

掉高压保险,在高压保险座上并联一只200W的灯泡,然后在逆变器输入端接上电源。

如果

没其他问题,可以在逆变器输出端看到正弦波,并且200W灯泡一点都不会亮,挂一只60W

 

的灯泡,灯泡正常发光,逆变器正常工作。

 

到这一步,你就成功70%了,快了,再坚持下就完全OK了。

做到这一步后,你可以放心

大胆的装上散热片,前级MOS和后级MOS。

我的前级用了4对IRFB3207,很牛的管子,12V/1000W

 

余量也足够。

后级FQA28N50,也是很牛的管子。

装好之后就如图3.6所示的这个样子。

 

图3.6组装完好的照片

 

还是很漂亮吧。

我的电感还没绕,迫不及待的想加载试机,就外接了电感。

电流互感器

也没有,没装,把驱动板的电流反馈接地了。

下面是我试机的情况,负载是一根1000W的太

阳灯,如图3.7所示。

 

图3.7整机测试

 

机器满载测试了一个多小时,很稳定,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由于有了做机器的经验,这

次从调试到满载,没有炸一个管子,PCB也没有一点修改。

 

在这里,可以粗略计算一下效率。

电参议输入线上有压降,大概损耗了5W,输出就算1000W,输入:

11.68*94=1097.9。

效率:

1000/1097.9=91%。

这个效率不算高,我测到的最高效率在92%。

这个效率也不算高,不过12V业余级别的,差不多了。

 

后面就是绕电感,绕共模电感,调试欠压、过压、过流保护还有温控风扇。

互感器买成

品,自己绕也可以,我嫌麻烦,就买成品了。

传上来的PCB没发现什么问题,可以直接做。

 

输出电感和共模电感绕制。

输出电感选用外径35mm的铁硅铝,用φ0.8的线两根漆包线

并绕120T,电感量在

1.5mH

 

左右。

共模电感用外径

25mm的铁氧体磁环

0.8的线两根并绕

20T

就行,电感量在

4mH左右,注意两个绕组方向要一样,不然就失去共模电感的作用了。

如图

3.9所示。

 

图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