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68已分类未剪切版教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0063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51 大小:25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案例168已分类未剪切版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1页
案例168已分类未剪切版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1页
案例168已分类未剪切版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1页
案例168已分类未剪切版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1页
案例168已分类未剪切版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1页
案例168已分类未剪切版教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1页
案例168已分类未剪切版教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1页
案例168已分类未剪切版教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1页
案例168已分类未剪切版教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1页
案例168已分类未剪切版教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1页
案例168已分类未剪切版教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1页
案例168已分类未剪切版教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1页
案例168已分类未剪切版教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1页
案例168已分类未剪切版教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1页
案例168已分类未剪切版教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1页
案例168已分类未剪切版教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51页
案例168已分类未剪切版教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51页
案例168已分类未剪切版教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51页
案例168已分类未剪切版教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51页
案例168已分类未剪切版教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51页
亲,该文档总共1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案例168已分类未剪切版教材.docx

《案例168已分类未剪切版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案例168已分类未剪切版教材.docx(1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案例168已分类未剪切版教材.docx

案例168已分类未剪切版教材

(第一章)案例1某厂污油管线作业爆炸事故

某日16时10分,某厂维修班开始进行连接污油池的污油管线作业。

16时20分,钳工甲将带有底阀的污油管线放入污油池内,当时污油池内的油水液面高度为500cm,上面浮有30cm厚的污油。

在连接距离液面100cm高的法兰时,由于法兰无法对正而连接不上,班长乙决定采取焊接方式。

17时10分电焊工丙带着电焊机到达现场,由于是油气场所作业,电焊工丙在现场准备好后,去车间办理动火票。

17时20分,钳工甲见电焊工丙迟迟没有回来,又快到下班时间,于是用电焊开始焊接。

焊接进行3min左右,发生油气爆炸,爆炸将污油池水泥盖板掀翻,污油池着火,钳工甲掉入污油池内死亡。

请根据上述场景回答下列问题。

单项选择题

1.在油气场所焊接必须由具有()的人员操作。

A.防爆基本知识

B.防爆基本经验

C.焊工作业操作证

D.经过焊工培训

E.领导允许

【答案】C

【解析】电焊工属于特种作业人员,鉴于特种作业人员所从事的岗位比较特殊,不同于一般的操作人员,并且存在较大的危险性,许多生产安全事故都是由于特种作业人员违章操作而发生的。

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

对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和安全素质应有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必须对他们进行专门安全培训并且取得相应资格,不能等同于一般的从业人员。

所以,《安全生产法》第二十三条第一款规定:

“生产经营单位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

”焊接工作必须由取得焊工作业操作证的人员操作。

 

2.该起事故的性质是()。

A.自然灾害

B.刑事案件

C.责任事故

D.非责任事故

E.意外事故

【答案】C

【解析】按照引发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生产安全事故分为自然灾害事故和人为责任事故两大类。

自然灾害事故是由于人类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自然灾害不能预见、不能抗御和不能克服而发生的事故。

人为责任事故是由于生产经营单位或者从业人员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和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所出现的失误和疏忽而导致的事故。

现有的生产安全事故中的绝大多数是人为责任事故,常与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规章制度不健全、从业人员违章操作、管理人员违章指挥、技术装备陈旧落后、安全管理混乱、事故隐患不能及时消除有关。

该起事故属于责任事故。

 

3.该起事故中,爆炸的直接原因是()。

A.通风不良

B.作业场所狭窄

C.环境温度不当

D.违章动火

E.对易燃危险物品处理错误

【答案】D

【解析】爆炸可以由不同的原因引起,但不管是何种原因引起的爆炸,归根结底必须有一定的能量。

该起事故中,爆炸的直接原因是违章动火。

 

多项选择题

1.该起事故中,直接与油气爆炸有关的因素有()。

A.空气

B.污油挥发的气体

C.环境温度

D.电焊焊接时产生的火花

E.污油

【答案】ABD

【解析】爆炸条件很多,例如:

温度、压力、含氧量、惰性气体含量、点火源与最小点火能量、消焰距离等。

受这些综合因素影响,爆炸浓度极限会有变化。

如果这些条件具备,就会发生爆炸。

该起事故中,直接与油气爆炸有关的因素有空气、污油挥发的气体、电焊焊接时产生的火花。

 

2.钳工甲所处作业环境中,存在的主要危险有()。

A.电磁辐射

B.触电

C.油气着火

D.油气爆炸

E.机械伤害

【答案】BCD

【解析】污油管线电焊作业潜在的主要危险是触电、火灾、爆炸等。

一旦发生事故,往往会带来严重的后果,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还会污染环境。

钳工甲所处作业环境中,存在的主要危险有触电、油气着火、油气爆炸。

 

3.按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986),该起事故可能涉及的事故类别有()。

A.其他爆炸

B.火灾

C.淹溺

D.灼烫

E.机械伤害

【答案】ABCD

【解析】事故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我国在工伤事故统计中,按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986)将企业工伤事故分为20类,分别为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瓦斯爆炸、火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及其他伤害等。

该起事故可能涉及的事故类别有其他爆炸、火灾、淹溺、灼烫。

 

4.该起事故中,爆炸的间接原因有()。

A.作业组织不严密

B.安全教育培训不够

C.动火现场监护不到位

D.没有动火票制度

E.安全意识不强

【答案】ABCE

【解析】对一起事故的原因分析,通常有两个层次,即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直接原因通常是一种或多种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状态或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间接原因可追踪于管理措施及决策的缺陷,或者环境的因素。

该起事故中,爆炸的间接原因有作业组织不严密、安全教育培训不够、动火现场监护不到位、安全意识不强。

 

(第一章)案例2液氯泄漏事故

8月6日18时,驾驶员甲驾驶装满液氯的槽罐车驶入某高速公路B56段。

20时许,槽罐车与驾驶员乙驾驶的货车相撞,导致槽罐车的液氯槽罐破裂,液氯泄漏,造成除驾驶员甲之外的两车其他人员全部死亡。

撞车事故发生后,驾驶员甲不顾槽罐车严重损坏、液氯已开始外泄的危险情况,没有报警也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就迅速逃离了事故现场。

由于延误了最佳应急救援时机,泄漏的液氯迅速气化扩散,形成大范围污染,造成该高速公路B56段附近村民30人中毒死亡、285人住院治疗、近万人紧急疏散。

7日2时,应急救援人员赶到事故现场,组织附近村民紧急疏散和对氯气污染区伤亡人员进行搜救,并对现场进行了紧急处置。

请根据上述场景回答下列问题。

单项选择题

1.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标准》(GB/T13861—1992),导致该事故发生的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包括()。

A.槽罐车的液氯槽罐破裂

B.标志不良

C.有毒物质

D.作业环境不良

E.运动物

【答案】C

【解析】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1992)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分为6大类:

①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②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③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④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⑤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⑥其他危险和有害因素。

其中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又包括:

a.易燃易爆性物质;b.自燃性物质;c.有毒物质;d.腐蚀性物质;e.其他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导致该事故发生的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是有毒物质(液氯)。

 

2.导致该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A.槽罐车与货车相撞,导致液氯泄漏

B.槽罐车装载液氯的槽罐技术设计有缺陷

C.对货车驾驶员乙教育培训不够

D.村民缺乏对液氯危害性的认识

E.当地政府对事故的处理措施不当

【答案】A

【解析】直接原因通常是一种或多种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状态或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导致该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槽罐车与货车相撞,导致液氯泄漏。

 

3.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本案例描述,应追究()的刑事责任。

A.槽罐车驾驶员甲

B.货车驾驶员乙

C.村民

D.村民主要负责人

E.应急救援人员

【答案】A

【解析】刑事责任是指依照刑事法律的规定,行为人实施刑事法律禁止的行为所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

这一后果只能由行为人自己承担。

该起事故中,驾驶员甲不顾槽罐车严重损坏、液氯已开始外泄的危险情况,没有报警也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就迅速逃离了事故现场,放任事故的发生,造成严重后果,应承担刑事责任。

 

多项选择题

1.事故调查取证是事故调查工作非常重要的环节。

该事故调查取证主要包括()。

A.收集与事故发生有关的事实

B.成立该事故的应急救援指挥部

C.慰问抢险人员

D.询访槽罐车驾驶员甲

E.及时通过新闻媒体报道事故调查进展

【答案】AD

【解析】事故发生后,在进行事故调查的过程中,事故调查取证是完成事故调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在《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中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主要包括:

①现场处理;②物证搜集;③事故事实材料的搜集;④证人材料搜集;⑤现场摄影及绘图。

该事故调查取证主要包括收集与事故发生有关的事实及询访槽罐车驾驶员甲。

 

2.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GB6721—1986),可以列为该事故的直接经济损失的项目包括()。

A.中毒死亡人员的丧葬及抚恤费用

B.受伤住院村民的补助救济费用

C.受伤住院村民的医疗费用

D.事故罚款和赔偿费用

E.槽罐车停运期间减少的经济收入

【答案】ABCD

【解析】依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GB6721—1986),“直接经济损失”是指生产经营活动中因事故造成的人身伤亡、善后处理、事故救援、事故处理所支出的费用和财产损失价值等合计,具体统计范围包括:

①人身伤亡后所支出的费用:

a.医疗费用(含护理费用);b.丧葬及抚恤费用;c.补助及救济费用;d.歇工工资。

②善后处理费用:

a.处理事故的事务性费用;b.现场抢救费用;c.清理现场费用。

③财产损失价值:

a.固定资产损失价值;b.流动资产损失价值。

该事故的直接经济损失的项目包括:

①中毒死亡人员的丧葬及抚恤费用;②受伤住院村民的补助救济费用;③受伤住院村民的医疗费用;④事故罚款和赔偿费用。

 

3.依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4号),槽罐车运输单位需要()。

A.经过资质认定

B.对驾驶员甲进行相关安全知识培训

C.配备必要的应急处理器材和防护用品

D.办理夜间行车手续

E.配备押运人员

【答案】ABCE

【解析】国家对危险化学品的运输实行资质认定制度,未经资质认定,不得运输危险化学品。

运输爆炸、剧毒和放射性物品,应指派专人押运,押运人员不得少于2人。

危险化学品运输企业,应当对其驾驶员、船员、装卸管理人员、押运人员进行有关安全知识培训;驾驶员、船员、装卸管理人员、押运人员必须掌握危险化学品运输的安全知识,并经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交通部门考核合格(船员经海事管理机构考核合格),取得上岗资格证,方可上岗作业。

运输危险化学品,必须配备必要的应急处理器材和防护用品。

运输危险化学品的驾驶员、船员、装卸管理人员、押运人员必须了解所运载的危险化学品的性质、危害特性、包装容器的使用特性和发生意外时的应急措施。

该事故中槽罐车运输单位需要经过资质认定、对驾驶员甲进行相关安全知识培训、配备必要的应急处理器材和防护用品、配备押运人员。

 

(第一章)案例3某植物油厂危险源与事故隐患分析

某植物油加工厂生产采用的是油脂浸出工艺,以先进的化工萃取法提取大豆油脂,生产工具有机械设备、厂内运输车辆等,生产的植物油闪点大于60℃。

植物油浸出车间为单层厂房,每层建筑面积为125m2,在同一时间的作业人员不超过10人。

为了做好危险源辨识,厂安全主管甲给全厂职工进行了一次安全培训,讲述了危险源、事故隐患、事故致因理论等。

甲指出,由于植物油及其加工原料有火灾、爆炸危险性,因此我厂存在大量的危险源和事故隐患,甚至是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

比如,植物油浸出过程中,植物油临时储罐的储油量很大,构成重大危险源;植物油浸出车间有作业人员,作业人员可能有误操作,因此植物油浸出车间就是重大事故隐患。

甲进一步解释说,危险的程度可用危险度表示,危险度是生产系统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严重性的函数,也就是说,生产系统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或严重性越大,生产系统的危险度就越大。

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应尽量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通过降低人的不安全行为来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通过降低物的不安全状态降低事故发生的严重性。

比如,减少植物油加工原料(大豆)储存区的原料储存量可以降低储存区的事故严重性。

再比如,植物油的成品油储罐中储存的植物油越少,其事故发生的严重性越小,因此为了降低成品油储罐区的风险,应将大的储油罐改造为多个小储油罐,即当需要储存5000t成品植物油时,用10个500t储罐比用5个1000t储罐的风险小。

请根据上述场景回答下列问题。

单项选择题

1.生产的植物油闪点大于60℃,植物油浸出车间为单层厂房,每层建筑面积为125m2。

且同一时间的作业人员不超过10人,所以浸出厂房的安全出口最少应有()。

A.1个

B.2个

C.3个

D.3个以上

【答案】B

【解析】安全出口包括疏散楼梯和直通室外的疏散门。

设置要求:

①每个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两个,门应向疏散方向开启;②供人员疏散的门不应采用悬吊门、侧拉门,严禁采用旋转门,自动起闭的门应有手动开启装置;③当门开启后,门扇不应影响疏散走道和平台的宽度;④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观众厅的入场门、太平门,不应设置门槛,门内外1.40m范围内不应设置踏步,太平门应为推闩式外开门;⑤建筑物内安全出口应分散在不同方向布置,且相互间的距离不应小于5.00m;⑥汽车库中的人员疏散出口与车辆疏散出口应分开设置。

所以浸出厂房的安全出口最少应有两个。

 

2.下列关于危险源与事故隐患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事故隐患一定是危险源

B.危险源一定是事故隐患

C.重大危险源一定是事故隐患

D.重大事故隐患一定是重大危险源

【答案】A

【解析】事故隐患泛指生产系统中可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

从安全生产角度解释,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

从这个意义上讲,危险源可以是一次事故、一种环境、一种状态的载体,也可以是可能产生不期望后果的人或物。

一般来说,危险源可能存在事故隐患,也可能不存在事故隐患,但是事故隐患一定是危险源。

实际工作中,对事故隐患的控制管理总是与一定的危险源联系在一起,对危险源的控制,实际就是消除其存在的事故隐患或防止其出现事故隐患。

 

多项选择题

1.厂安全主管甲的有些观点是错误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有()。

A.由于植物油及其加工原料有火灾、爆炸危险性,因此我厂存在大量的危险源和事故隐患,甚至是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

B.植物油浸出车间有作业人员,作业人员可能有误操作,因此植物油浸出车间就是重大事故隐患

C.危险的程度可用危险度表示,危险度是生产系统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严重性的函数

D.当需要储存5000t成品植物油时,用10个500t储罐比用5个1000t储罐的风险小

【答案】ABD

【解析】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该厂的事故隐患发现后能够及时整改排除,不构成重大事故隐患。

一般用危险度来表示危险的程度。

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危险度用生产系统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严重性给出,即R=f(F,C)

式中,R表示危险度;F表示发生事故的可能性;C表示发生事故的严重性。

 

2.根据厂安全主管甲对危险度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严重性的关系的说明,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当系统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一定时,事故发生的严重性增加1倍,系统的事故风险度就增加1倍

B.系统事故的风险度随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增加而增大

C.系统事故的风险度随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的增加而增大

D.系统事故的风险度随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增加而减小

【答案】BC

【解析】系统事故的风险度(危险度)=1-安全度,用生产系统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严重性给出,风险度随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增加而增大,即随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的增加而增大,随发生事故的严重性增加而增大。

 

3.“植物油的成品油储罐中储存的植物油越少,其事故发生的严重性越小,因此当储罐的容积一定时,罐内装的植物油越少,罐的事故风险度越低。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其原因是()。

A.罐内植物油越少,事故发生的严重性越大

B.罐内植物油少到一定程度时,植物油蒸发的气态物质占有较大空间,这些气态物质发生事故的风险度比植物油发生事故的风险度高得多,此种情况下储罐的事故风险度未必小

C.罐内植物油越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越大

D.储罐事故发生风险度不只与植物油的多少有关,还与其他很多因素有关,所以仅由储存植物油的多少判断储罐事故风险度是不全面的

【答案】BD

【解析】储罐事故发生风险度不只与植物油的多少有关,还与其他很多因素有关,所以仅由储存植物油的多少判断储罐事故风险度是不全面的。

罐内植物油少到一定程度时,植物油蒸发的气态物质占有较大空间,这些气态物质发生事故的风险度比植物油发生事故的风险度高得多,此种情况下储罐的事故风险度未必小。

 

(第一章)案例4某焦化厂危险源辨识

炼焦生产的主体设备主要是焦炉。

某焦化厂生产工艺主要有:

洗煤、配煤、破碎、筛分、焦化、鼓风冷却、氨回收、苯回收、脱硫脱氰等。

炼焦原煤经洗煤、筛选后去掉杂质获得精洗煤,杂质主要是煤矸石;精洗煤进入煤场储存装置储备,根据炼焦工艺要求按不同煤质进行配煤,并粉碎加工成粉煤;配煤后的粉煤装炉炼焦,煤在焦炉炭化室内经1400℃高温干馏裂解炭化,同时产生大量有机挥发物(即粗煤气),即焦炉的输出物有粗煤气和焦炭;当炭化室内煤饼炭化成熟后,焦炭由炉侧推焦机推出,再经水洗降温、冷却、破碎加工成为成品焦炭;除由于工艺操作或炉体不严密等原因造成极少部分粗煤气泄漏外,粗煤气首先经鼓风冷却获得粗焦油,再经氨回收装置、苯回收装置去掉氨和苯,进一步脱硫脱氰后获得净煤气。

根据上述场景,回答下列问题。

单项选择题

1.炼焦生产的原料、半成品和成品有火灾、爆炸危险性,下列()说法正确。

A.一定存在火灾、爆炸的危险源

B.一定存在火灾、爆炸的事故隐患

C.配煤装置不能实现本质安全

D.根据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焦炉是重大危险源

【答案】A

【解析】事故隐患泛指生产系统中可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

从安全生产角度解释,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

炼焦生产的原料、半成品和成品有火灾、爆炸危险性,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一定存在火灾、爆炸的危险源。

通过对危险源加以控制,可以消除事故隐患,所以即使有火灾、爆炸危险性也不一定存在火灾、爆炸的事故隐患。

配煤装置可以在设计阶段采取措施来消除隐患实现本质安全。

我国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中将“重大危险源”定义为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焦炉中的危险物质如果不等于或超过临界量就不构成重大危险源。

 

2.根据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有关焦化厂焦炭和煤气生产工艺说法正确的有()。

A.9t的氨气储罐是危险源

B.9t的氨气储罐是重大危险源

C.9t的氨气储罐是事故隐患

D.9t的氨气储罐是重大事故隐患

【答案】A

【解析】我国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中将“重大危险源”定义为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氨气储罐中的氨气如果不等于或超过临界量就不构成重大危险源。

储罐区(储罐)氨气的临界量为20t,故9t的氨气储罐是危险源。

 

多项选择题

针对苯及其回收装置,下列()说法正确。

A.因为苯是危险化学品,所以苯是危险源

B.有苯的苯回收装置是危险源

C.因为苯是危险化学品,所以苯是事故隐患

D.泄漏苯的苯回收装置是事故隐患

【答案】BD

【解析】事故隐患泛指生产系统中可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

从安全生产角度解释,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

有苯的苯回收装置是危险源,泄漏苯的苯回收装置是事故隐患。

 

(第一章)案例5某厂安全生产教育

某厂进行职工安全教育,由主管安全生产的厂长甲为大家系统讲解了我国安全管理方针以及安全生产管理的原理与原则、事故致因理论、事故预防原理与基本原则等。

甲讲,所谓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

甲进一步说,所谓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是“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的转移”,能量逆流作用于人体造成伤害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伤害是由于施加了超过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引起的;第二类伤害是由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

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形式的能量能否产生造成人员伤亡事故的伤害及伤害的严重程度取决于能量大小、能量集中程度、接触能量的人体部位、接触能量时间长短和频率以及能量的种类。

根据上述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单项选择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我国安全生产管理方针是: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以人为本。

B.我国的安全生产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所谓“安全第一”,就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要始终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优先考虑从业人员和其他人员的人身安全

C.所谓“预防为主”,就是预防事故的扩大,尽量减少事故所造成的损失

D.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按照个人的意志开展生产活动,保证生产过程的安全

【答案】B

【解析】《安全生产法》在总结我国安全生产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规定为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方针。

“安全第一”,就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在处理保证安全与生产经营活动的关系上,要始终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优先考虑从业人员和其他人员的人身安全,实行“安全优先”的原则。

“预防为主”,就是按照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思想,按照事故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千方百计预防事故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以人为本有两层含义:

一是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以人为本展开的,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管理层面上,离开人就无所谓管理;二是管理活动中,作为管理对象的要素和管理系统各环节,都需要人掌管、运作、推动和实施。

 

多项选择题

1.按照甲对系统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整个厂是一个系统

B.厂中的一个班组不能成为一个系统

C.整个厂的生产工艺构成一个系统

D.整个厂生产工艺的一部分不能构成一个系统

【答案】AC

【解析】所谓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

任何管理对象都可以作为一个系统。

系统可以分为若干个子系统,子系统可以分为若干个要素,即系统是由要素组成的。

整个厂是一个系统,整个厂的生产工艺也构成一个系统。

 

2.按照能量意外释放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中毒属于第一类伤害

B.中毒属于第二类伤害

C.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能量作用于人体的时间越长,对人体的伤害越严重

D.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能量作用于人体的时间越短,对人体的伤害越严重

【答案】BC

【解析】1961年,吉布森(Gibson)提出了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

因此,应该通过控制能量或控制作为能量达及人体媒介的能量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

1966年,在吉布森研究的基础上,哈登(Harden)完善了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提出“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的转移”,并提出了能量逆流于人体造成伤害的分类方法,将伤害分为两类:

第一类伤害是由于施加了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引起的;第二类伤害是由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主要指中毒窒息和冻伤。

哈登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形式的能量能否产生造成人员伤亡事故的伤害取决于能量大小、接触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