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知识归纳.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022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知识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教育学知识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教育学知识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教育学知识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教育学知识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教育学知识归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教育学知识归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教育学知识归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知识归纳.docx

《教育学知识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知识归纳.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知识归纳.docx

教育学知识归纳

教育学知识归纳

第1章绪论

1、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2、教育学就是通过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3、教育学的阶段

萌芽阶段:

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4、独立形态阶段:

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1776-1787年,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曾先后四次在格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较早在大学开始教育学讲座的教授。

发展多样化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实用主义教育学说,杜威所创,代表作是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他认为人的经验的获得遵循相互作用原则和连续性原则,并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延续不断的改组或改造”、“从做中学”。

第二章教育的概念

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2、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古代教育:

在奴隶社会里,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使教育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形态。

二、现代教育:

学校教育逐步普及、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学习,积极进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促使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的人。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大体上分为:

生理发展、心理发展、社会发展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重大的作用(简答)

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的人社会活动;

二、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

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在人的发展中,有四个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简答)

遗传、环境、教育、个体能动性。

上述因素各具特点与作用,都是人的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必要因素,但任何一个因素均非人的发展充分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简答)

一、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三、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简答)

一、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

二、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三、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

四、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

五、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所谓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他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

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8章63条,对义务教育的性质、经济保障、政府责任、管理体制、法律责任追究等,均作了进一步规定。

第四章教育目的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指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名词解释)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教育的高度发展,这就是所谓个人本位论。

(卢梭等人)

社会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求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此作了科学的论述,为我们制定教育目的的奠定了理论基础。

199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个教育方针是目前通行的教育目的的最规范表述。

第五章教学制度

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我国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学制,这个学制在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里得到了确认,它包括以下几个层级的教育:

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的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国现行学制还要进行下述改革。

一、适度发展学期教育;

二、全面普及义务教育;

三、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四、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第六章课程

教育学研究的课程方案主要是普通小学和中学的课程方案,它是指在国家的教育目的与方针指导下,为实现各级基础教育的目标,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顺序、学时分配以及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

(名词解释)

学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时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

第七章教学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教学过程的性质:

一、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

二、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

三、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学生个体认识过程,具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显著特点:

1、间接性;2、引导性;3、简捷性。

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二、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

三、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的关系。

四、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

五、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学以致用,发展动手能力,领悟知识的价值。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一、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二、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

三、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

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他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

班级上课制的推广则较缓慢,经历了近两个世纪,到19世纪中,才在欧美广泛普及,发展成为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我国学校的教学仍以班级上课制为基本组织形式,其优点如下:

一、形成了一整套严格制度;

二、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

三、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的系统科学知识;

四、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作用;

五、能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与个性化。

如何改进班级制:

增强课制的弹性,加强班级中的小组与个别教学活动,改变讲台与学生课桌的传统排列等;班级活动不必都局限于课室里上课,还可以到特定的实验室、作业室里教学,到校外进行现场教学等。

课的类型:

一、根据教学任务分:

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

二、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来分:

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教学计划包括:

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单元)计划、课时计划。

如何备课: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

第十章德育

德育的功能,简单来说是育德,即能满足学生的道德需要,启发学生的道德觉醒,规范学生的道德实践,引导学生的道德成长,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升学生的人生价值和社会理想。

中小学德育的任务有三层级:

第一层次是培养爱国、守法、明公德的公民。

第二层次是培养具有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较高思想觉悟的社会主义者。

第三层次是使少数优秀分子成为共产主义者。

三层次的德育任务最早来自于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包含了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所以德育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疏导过程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疏导原则也被称为循循善诱原则。

第十三章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

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与目标

一、丰富学生的经验;

二、完善学生的生活方式;

三、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十四章班主任

班是学校的细胞,既是学校教导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集体。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

二、教导学生学好功课

三、组织班会活动

四、组织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

五、组织学生劳动

六、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

七、评定学生操行

八、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与总结

第十五章教师

教师劳动的特点:

复杂性、示范性、创造性、专业性、

教师素养要求:

一、高尚的师德;

二、宽厚的文化素养;

三、专门的教育素养;

四、健康的心理素质;

健康的心理素质主要指教师要有轻松愉快的心境,有昂扬振奋的精神,乐观幽默的情绪以及坚忍不拔的毅力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