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 第2讲 从汉元政治制度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0299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08.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 第2讲 从汉元政治制度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 第2讲 从汉元政治制度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 第2讲 从汉元政治制度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 第2讲 从汉元政治制度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 第2讲 从汉元政治制度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 第2讲 从汉元政治制度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 第2讲 从汉元政治制度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 第2讲 从汉元政治制度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 第2讲 从汉元政治制度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 第2讲 从汉元政治制度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 第2讲 从汉元政治制度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 第2讲 从汉元政治制度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 第2讲 从汉元政治制度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 第2讲 从汉元政治制度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 第2讲 从汉元政治制度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 第2讲 从汉元政治制度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 第2讲 从汉元政治制度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 第2讲 从汉元政治制度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 第2讲 从汉元政治制度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 第2讲 从汉元政治制度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 第2讲 从汉元政治制度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 第2讲 从汉元政治制度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 第2讲 从汉元政治制度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 第2讲 从汉元政治制度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第2讲从汉元政治制度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

第2讲从汉元政治制度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注释)

1、有学者认为: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

与之前的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度最大的“合理性”应是:

A.封建政府人才选拔工作制度化B.贵族垄断官场局面开始被打破

C.底层知识分子社会流动均等化D.积极向上的社会心理得以塑造

【答案】C

【解析】

2、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中国近代史》中说:

“在贵族政治时代,贵族们有掌握权力的习惯,如隋之文帝等一代英主的出现后,虽然在制度上否决了贵族的权力,实际上在从政中,仍有那种形式的残迹,政治成为与贵族的协议体。

”能佐证该观点的史实是:

A.唐朝设立三省B.宋朝设参知政事C.明朝设置内阁D.清朝设置军机处

【答案】A

【解析】

3、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

“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

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该选官制

A.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无法继续B.明确了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C.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D.使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这种选官制度是察举制。

A项说法错误,察举制并不是被世家大族所垄断的,察举的对象有官吏也有平民;C项不符合史实,隋唐后主要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D项描述的是科举制,不符合题意;由“四科取士”的具体规定可知该选管制明确了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所以本题答案选B项。

4、西汉武帝在谈及制度建设时指出:

“夫泛驾之马,足斥(tuo)驰之士,亦在御之而已。

”其意在通过制度(  )

A.扩大人才的选拔B.培养个人的修养

C.加强对官吏的监察D.神化治人之“术”

【答案】C

【解析】“泛驾之马”指的是不受驾驭的马,“斥(tuo)驰之士”指行为放荡不受约束的人,解读材料嘻嘻,汉武帝认为难于驾驭的马、放纵不羁的人才,只不过在于人们如何驾驭、如何使用他们罢了。

据此可判断,其意在通过制度加强对官吏的监察。

5、皇太极时,“设八议政大臣……总理一切事务,……协议国政,军国大事,均于此决之。

”顺治七年十二月,谕:

“国家政务,悉以奏朕!

诸王议政大臣遇紧要、重要大事,即可奏朕;其诸细务,令理政三王理之。

”材料不能表现(  )

A.皇太极受议政王大臣会议制约B.八旗旗主议政之权遭到削弱

C.顺治能控制议政王大臣会议D.亲王贵族受到皇帝牵制制约

【答案】C

【解析】

6、刘海峰先生在《科举学导论》中说:

“古往今来科举考试一再起死回生的历史说明: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人情与关系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防止人情的泛滥,使社会不至于陷入无序的状态,中国人发明了考试,以考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秩序的调节阀。

悠久的科举历史与普遍的考试现实一再雄辩地证明,考试选才具有恒久的价值。

”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宗法制是中国人情社会的历史根源

B.科举制具有公平调节社会秩序的特点

C.科举制的实施有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D.考试选才打破了特权阶层对仕途的垄断

【答案】C

【解析】据材料“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人情与关系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种重视人情的状况与中国古代宗法制重视血缘纽带的影响难以分开,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材料“以考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秩序的调节阀”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实施具有公平调节社会秩序的特点,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材料“悠久的科举历史与普遍的考试现实一再雄辩地证明,考试选才具有恒久的价值”,可见其涉及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封建社会,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科举制实施考试选拔人才,以考试成绩为依据,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秩序”,从而打破特权阶层对仕途的垄断,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7、南宋末年文天祥亦曾感慨:

“自魏晋以来至唐最尚门阀,故以谱牒为重,近世此事寝废,予每为之浩叹。

”这表明(  )

A.中国历代政府重视谱牒B.文天祥对于门阀制度非常重视

C.土族制度在宋代已经消亡D.科举制度有利于谱牒门阀制度发展

【答案】C

【解析】

8、有学者认为,夏商西周确立了封建大一统,那么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吞并就是对夏商西周体制的否定。

秦统一后,确立新的体制,又是对春秋战国诸侯纷争的否定。

这种以一个否定另一个,螺旋式的发展模式,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的第一个正—反—合阶段。

而隋唐、宋、元又构成了第三个正—反—合阶段。

元代的行省制相当于其中的“合”。

由此,作者认为行省制(  )

A.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

B.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

C.巩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

D.充分借鉴了郡县制的优点,基本摒弃了两宋政治制度的缺点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

准确解读材料中“合”的含义是解答本体的关键。

材料认为“隋唐、宋、元又构成了第三个正—反—合阶段”,其中隋唐末期藩镇割据,地方势力庞大,而宋代削弱地方力量,加强了中央集权,这属于“正”、“反”,作者认为元行省制相当于“合”,即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

9、据《旧唐书·杜正伦传》:

“杜正伦,相州洹水人也,隋仁寿(文帝年号)中,与兄正玄、正藏俱以秀才擢第,隋代举秀才者止十余人,正伦一家有三秀才,甚为当时称美。

”由此判断(  )

A.科举制已经正式形成B.隋代很少举行秀才科

C.杜正伦出身世家大族D.杜正伦可以直接做官

【答案】B

【解析】材料大致意思是“杜正伦,隋仁寿中与兄杜正玄、杜正藏都考上了秀才。

在隋代,考取秀才的一共才十几个人,而杜正伦一家就出了三个秀才,很为当时的人称道。

”由‘隋代举秀才止十余人’可知隋代很少举行秀才科。

A、D项说法错误,C项不能从材料中体现。

10、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代中央政府都采取了许多措施加强与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联系。

以宁夏为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北宋时派通派管理宁夏全境B.元朝设中书省管辖宁夏地区

C.明朝设布政司管理宁夏行政D.是新中国最早成立的自治区

【答案】C

【解析】1376年,明太祖废中书省,设立布政司第三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

北宋时期,宁夏建立的是西夏政权,A项排除;元朝的中书省管辖的范围是山东、山西、河南,B项排除;内蒙古自治区是新中国最早成立的自治区,D项排除。

11、乾隆年间,军机处始终未设专官,其职权范围虽广,但仅供“传述缮撰”。

这一现象的主要成因是(  )

A.乾隆个人能力突出B.军机大臣进取不足

C.专制主义体制约束D.封建制度日渐衰退

【答案】C

【解析】材料主要讲述军机处的职能,没有提及乾隆个人能力突出,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军机大臣进取不足,故B项错误;据材料“军机处始终未设专官”和“但仅供‘传述缮撰’”联系所学可知军机处的设立是为了加强君主权力,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封建制度日渐衰退,故D项错误。

12、明朝末年,内有盗寇流窜,外有强敌压境,赋役繁急,百姓负担沉重。

大臣上奏指出:

“官员不宜随便保举边地的将才,监察官员也不宜一下子就派任为巡抚。

”又如:

“边地官员的升迁,应该在任满之后,看他的表现再做决定,不要随便升任地方要员。

”三如:

“地方的总督、巡抚,大多由监察官员出任,朝廷商议时,很少讨论,吏部提出名单,大家也只得答应。

”利用这三道奏疏,可以推论出当时最边地的情况最可能是(  )

A.军情紧急,仓促用人B.战术运用,攻守兼施

C.军费筹措,民穷财尽D.工事修筑,无地不防

【答案】A

【解析】本题引用三段奏则,分别表明:

一、边地的官员不能随便升迁;二、边地官员升迁要在任满之后;三、边地官员任命的程序不严密,结合“内有盗寇流窜,外有强敌压境”,可知边地的官员存在着特殊性和随意性,属于“仓促用人”,故A项正确;材料与军事上的战术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着眼于官员的任命,与军费无关,故C项错误;题干信息未体现工程战备,故D项错误。

13、某一皇帝下诏,陇西李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等七姓十家,不得“自为婚”(相互联姻),又禁止“卖婚”(与非世族的富人联姻,以获取丰厚的聘金和嫁妆)。

但七姓十家自封为“禁婚家”,私下仍相互聘娶,只是不敢公开举行婚礼而已。

此一记载反映的时代和现象可能是(  )

A.秦汉时期,世族势力仍然顽固B.魏晋时期,世族势力已经衰落

C.唐代世族在社会上仍有其地位D.宋代世族受到打压,渐趋崩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信息反映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对世族在婚姻方面有一些限制,这客观上说明了当时的世族仍拥有较大的实力和较高的社会地位,秦汉时期,世族制度尚未形成,故A项错误;材料中不能看出世族势力衰落,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唐代世族仍拥有较大的实力和较高的社会地位,故C项正确;题干信息未体现世族受到打压,渐趋崩解,故D项错误。

14、中国古代“士”的身份随时代而变化,它既可以是少数家世显赫的高门大族,也可以是家世不太显赫的为数众多的地方乡绅。

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商品经济发展B.君主专制强化

C.选官制度变化D.市民地位提高,

【答案】C

【解析】A、B项是古代社会各阶层结构变动的重要原因,但不是直接原因,故A、B项错误;士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殊阶层,原指贵族的最底层,在魏晋时期由于九品中正制的实行,士族形成,成为显赫的高门大族,后随着隋唐建立的科举制的广泛推行,士族势力衰落,士逐渐成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因而导致题干变化的直接原因是选官制度的变化,故C项正确;市民阶层是以商人、百工、城市平民为主体,与士所代表的阶层不同,故D项错误。

15、清朝制定了详密的文书制度,皇帝下达的文书有制、诏、诰、敕、谕等;臣工上奏的文书有题本、奏本、奏折、表文、笺文等;各衙门间则用咨呈、咨文、札文、呈文、移会、照会等。

这些规定(  )

A.确保了清朝政令畅通、高效行政B.划分了严格的尊卑等级秩序

C.说明清朝开创了古代文书制度D.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答案】B

【解析】材料表述的是文书制度的严密,无法体现行政是否畅通高效,故A项错误;从皇帝、大臣和衙门文书名称的不同,可知反映出尊卑等级差异,故B项正确;秦始皇时已经规定,皇帝的命令用制、诏,“开创”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军机处的设立是清朝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故D项错误。

16、“(仁宗时)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味尊崇,地位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臣之重,俨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之名耳。

”这段史料反映的是(  )

A.三省制B.六部制C.内阁制D.军机处

【答案】C

【解析】从“悉由票拟,阁臣之重”可知是表述的是明朝设立的内阁制,故C项正确;A、B、D项都没有票拟权,故A、B、D项错误。

17、历史学家吴晗曾断言:

“从四世纪到十世纪大约七百年间,中国的政治舞台被三十个左右的绅士家族所独占。

”这种政治格局被打破是因为(  )

A.统治者提倡“唯才是举”B.君主专制制度开始建立

C.古代选官制度逐渐完善D.绅士家族退出历史舞台

【答案】C

【解析】解读材料可知中国政治舞台长期被世家大族所控制,而“唯才是举”是指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就荐举,不能起到打破世家大族控制政权的政治格局的作用,故A项错误;君主专制建立于秦朝,而士族控制政权开始于东汉,故B项错误;隋唐时期废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不再以门第高低为选官标准,打破了世家大族控制仕途的局面,为以后朝代延用,故C项正确;绅士家族退出历史舞台是世家大族控制政权政治格局被打破的表现,而不是其原因,故D项错误。

18、依据《汉书·百官公卿表》,有的官员在正规官职以外有“加官”,如侍巾、左右曹、诸史、散骑、中常侍、给事中等。

这反映了(  )

A.汉代专制皇权的威严B.西汉时军功爵制仍然存在

C.汉代的官制混乱无序D.东汉行政越来越依赖于权臣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人,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以削弱相权,这是加官的由来,体现了皇权的加强,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加官是凭借军功,而且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察举制,故B项错误;材料中加官是在正规官职以外授予官员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东汉时期的政治局势,故D项错误。

19、汉惠帝即位以后,政务先后由萧何、曹参主持。

汉惠帝曾责怪曹参不理政事,曹参说:

“高皇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俱明。

陛下垂拱,参等守职,尊而无失,不亦可乎?

”从此以后,惠帝不再过问政事。

这反映了汉初无为政治的重要背景是(  )

A.秦朝因过度作为而亡国B.汉惠帝时加强了君主专制

C.萧何、曹参制定了治国方针D.建国初期皇权并非很强大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曹参对不理朝政的解释是“高皇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俱明”“尊而无失”,可知不是受秦朝灭亡的影响,故A项错误;从“从此以后,惠帝不再过问政事”,可知B项错误;从材料可知曹参是遵循汉高祖和萧何制定的制度行事,没有参与制定,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从此以后,惠帝不再过问政事”,遵循汉高祖和萧何时的法令,可知在汉景帝之前汉朝就没有实现皇权高度集中,故D项正确。

20、有学者经研究发现,宋代经常出现县官职位空缺,无人愿意履职的现象,即使在江南富庶之地也同样如此。

出现这一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

A.中央集权过度,地方权力衰弱B.文化教育落后,官僚人才缺乏

C.商品经济发达,弃官从商普遍D.经济重心南移,文人弃北趋南

【答案】A

【解析】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地方上的积贫积弱,过度集权导致地方权力削弱,造成地方县官职位空缺时却无人履职的现象,故A项正确;宋代形成了“冗官”的局面,官僚人才并不缺乏,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官本位思想严重,不可能出现“普遍”弃官从商,故C项错误;“即使在江南富庶之地也同样如此”说明文人并没有弃北趋南,故D项错误。

21、有学者在对中国古代政治总结时说,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的治国智慧和法则,但也留下了许多的无奈。

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一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

可见中国古代所有制度设计都围绕的一个核心是(  )

A.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主权B.维护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C.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维护以“家天下”为核心的王权

【答案】D

【解析】根据题中“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一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可以得出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主权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也是为了维护“家天下”为核心的王权,故B项错误;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维护以“家天下”为核心的王权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22、(明)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卷八讲了一个宦官对这种权势变化的亲身体会。

嘉靖年间的一位宦官说:

“我辈在顺门上久,见时事几复矣。

昔日张先生(内阁大学士申的首辅张璁)进朝,我们多要打个躬。

后至夏先生(首辅夏言),我们只平着眼看望。

今严先生(首辅严嵩)与我们拱拱手,方始进去。

”这则材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

A.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B.内阁首辅在朝臣中的权威逐渐下降

C.明朝的礼仪制度曰益规范

D.皇帝的威权被宦官分割

【答案】D

【解析】

23、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认为:

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一反一合”阶段的“合”。

作者认为(  )

A.行省制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

B.行省制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

C.行省制巩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

D.行省制充分借鉴了郡县制的优点,基本摈弃了两宋政治制度的缺点

【答案】A

【解析】

24、元政府设置的行省一般不以自然屏障为边界,如将汉中地区划入陕西,将徐州划归江淮,人为割裂自然经济区。

其主要原因是

A.游牧民族经济活动单一B.吸取宋代地方分权教训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节制D.行省面积较广管辖困难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行省一般不以自然屏障为边界,如将汉中地区划入陕西,将徐州划归江淮,人为割裂自然经济区”的信息明显是分割地方割据势力的天然屏障,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故本题选择C项。

25、有学者认为,中国人的政府是最早采用官僚体制的政府,其理由乃是官僚体制必须依赖任人唯贤的理想和制度。

下列古代思想或制度设计中,最能证明上述观点的是()

A.儒学积极入世思想B.对知识分子的培养

C.古代中央集权制度D.考试的观念与制度

【答案】D

【解析】D提炼材料关键信息,“官僚体制必须依赖任人唯贤”,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自隋唐之后实行科举制,科举是一种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

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直接催生了不论门第、以考试产生的“士大夫”阶层。

考试的观念与制度最能证明这一观点。

26、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士人和小吏要在仕途上求发展,多以孝廉为阶梯。

学者指出,此时孝廉以家资丰厚,累世仕宦,研读经书,晓习律令,且通过地方吏职历练的,占大多数;来自贫寒之家,但才德兼备的,则很少,这一时期最可能是()

A.东汉B.东晋C.北周D.北宋

【答案】A

【解析】解读材料关键信息,“在仕途上求发展,多以孝廉为阶梯”,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求仕的标准是“孝廉”。

根据所知知识可以判断,在汉代察举常科中,“孝廉”是最重要的一科。

“孝廉”之设,始于汉武帝时期,武帝下诏,“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东汉沿用这一制度。

27、“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

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交给皇帝。

”利玛窦的话最有可能是针对(  )

A.秦始皇时代的三公九卿制度B.汉武帝时代的内外朝制度

C.明中期以后的内阁制度D.清前期形成的军机处制度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和利玛窦生存的时代可分析出,这是明朝的内阁制。

28、汉武帝于公元前106年在全国分设冀、幽、并、徐、梁、青、荆等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

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以“六条问事”考查郡县长官,内容有:

“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

”、“两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

通行货赂,割损正今”、“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

”这主要反映了(  )

A.中央集权受到地方的严重威胁B.王国问题依然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C.皇帝加强对基层百姓控制D.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可分析出汉武帝时,在地方设置刺史,负责监督地方豪强、贪污受贿等,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上的控制。

29、清朝皇帝上谕分两种,明发上谕和廷寄上谕。

明发上谕内容是公开的,传达方式与明以前旧制相同,“由内阁拟好,皇帝看过,再由内阁交到六部。

”廷寄上谕则“是清代特有的,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

旁人谁也不知道。

”由此可见(  )

A.至清代我国封建政治制度最终成熟B.清中央机构设置注重兼容满汉旧制

C.内阁身份更正式,地位高于军机处D.军机处成核心机枢“隐然执政之府”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直接由皇帝军机处”,毫无疑问清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同时军机处成了核心机构,所以本题答案是D选项。

30、下图为西汉州(部)设置情况简表(局部),皇帝给刺史规定了“六条问事”的基本职责,其中五条都是针对两千石郡守的,而对国王的监察却未列入明文,这主要是由于(  )

A.惩戒秦亡,着意涵养同姓B.王国气盛,中央暂时隐忍

C.郡守掌军,威胁中央集权D.推恩令行,王国患已消

【答案】D

【解析】此小题为图表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表内容理解分析的能力。

题文已表明图表是西汉时期的州(部)设置情况简表,图表中标明了每一个州(部)的所属国(郡),所以这是西汉“推恩令”所造成的局面,故答案选D。

31、《元史·地理志》载: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为统治如此广阔疆域,元政府实行()

A.郡县制B.三省制C.行省制D.三司制

【答案】C

【解析】

32、唐朝以前,宰相权力很大,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分散了相权,明朝废除丞相。

对这一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相权对皇权形成了有效制约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C.导致地方割据势力逐渐增强D.皇权越来越强化

【答案】D

【解析】

33、据嘉庆《两淮盐法志·科举志》记载:

明代两淮共取进士137名,其中徽、晋、陕籍106名;共取举人286名,其中徽、陕、晋籍者213名。

均占70%以上,盖皆商人子弟。

这说明此时期(  )

A.部分地区的商人广泛享有科考权B.市籍者不得宦的古训彻底被打破

C.商人参与科考的各项限制被放宽D.政府控制商人势力维护专制集权

【答案】A

【解析】

34、据《晋书》记载:

“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具为一时选用之本耳。

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威,犹有乡论余风。

”另据《宋史》记载:

“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

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

”由此可见,九品中正制(  )

A.实行之初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B.选官用人只重门第

C.完全沦为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D.具有封闭性凝固性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中“粗具为一时选用之本耳,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

”等信息说明九品中正制在实行之初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故A项符合题意。

B、C、D片面理解材料,说法绝对。

评卷人

得分

二、非选择题(注释)

35、(13分)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

……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

……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

官员调任它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

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课考郡守,郡守课考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二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

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

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

——摘自周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