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教案 6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0390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单元教案 6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二单元教案 6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二单元教案 6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二单元教案 6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二单元教案 6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二单元教案 6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二单元教案 6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二单元教案 6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第二单元教案 6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第二单元教案 6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第二单元教案 6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第二单元教案 6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第二单元教案 6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第二单元教案 6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第二单元教案 6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第二单元教案 6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教案 6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docx

《第二单元教案 6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教案 6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单元教案 6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docx

第二单元教案6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

课题

6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方法学会本课五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能联系生活实际或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自觉运用抓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5、学习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激发留心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积累、背诵重点段落。

 

教学难点

学习叶圣陶老先生长期细致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核心素养价值观

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

德育渗透点

激发留心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具学具

课件,收集爬山虎的资料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集体智慧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葡萄)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它有脚。

)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

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

(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

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

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

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

(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

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

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

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

(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2、思考:

  作者在哪儿看到了爬山虎?

这两处地方有什么共同点?

(都在墙上)  

教师小结:

作者这样写是以这两处的爬山虎生长的情况,告诉我们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

其实爬山虎还可以长在岩石上。

  

3、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这两句话除了告诉我们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外,你还能从句中看出爬山虎的什么特点?

  从“满是”,“一大片”看出爬山虎长得很茂盛。

4、再读第一自然段。

 

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通过让学生谈自己读懂了什么内容,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样子、颜色

怎么爬(触,巴,拉,贴)

 没触着墙,萎了 

触着墙,  牢固 

课题

6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颜色、形状、动作的变化特点进行仔细观察,培养细致、有序、持续的观察习惯。

2、能背诵2、3、4自然段,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全文背诵。

积累描写细致具体的好句子,如第二段中描写爬山虎叶子特点的句子。

3、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4、利用信息网络,拓展性学习。

5、品味文中生动、形象及准确、精当的语言,并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本课词句的理解,进一步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学习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2、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核心素养价值观

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

德育渗透点

激发留心观察周围的兴趣,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集体智慧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

爬山虎的叶子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

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

这是一种动态的美。

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

”)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

(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

)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

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

(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

)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

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

  交流话题二:

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出示图片:

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脚的样像什么?

颜色是怎样的?

课文是怎么写的?

再读一读。

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

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

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

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交流话题三:

怎么爬的

  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

(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

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交流话题四:

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

(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

)“……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

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

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

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

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

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

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

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

(1)观察细致。

(2)要抓住特点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仿照《爬山虎的脚》观察一种植物写下来。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

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观察细致 位置:

茎上

         样子:

形状:

细丝,像触角

         颜色:

嫩红

   语言生动 爬:

触~变~巴~拉~贴 像蛟龙的爪子

         变化:

没触墙:

枯萎

         触着墙:

灰色牢固

课题

7蟋蟀的住宅(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并正确读写课文出现的部分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3、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4、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蟋蟀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词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核心素养价值观

勇于探究:

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

德育渗透点

激起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具学具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蟋蟀的资料,有条件的学生可以阅读《昆虫记》这本书或观察蟋蟀及它的巢穴。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集体智慧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对于蟋蟀,你了解多少?

师生交流,汇报搜集资料情况。

(大屏幕展示蟋蟀图片)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叶圣陶笔下的爬山虎、领略了植物王国中爬山虎的奇妙。

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参观一下大昆虫学家法布尔笔下的《蟋蟀的住宅》,你们有兴趣吗?

(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不会读的字作标记,查字典自学)

  2、检查字词认读及朗读情况。

 

(1)出示词语,用多种方式认读。

 

(2)师生相互强调难写字,并适当写一写,加深记忆。

 (3)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板书:

特点、建造)

三、小组合作,梳理课文。

  师:

同学们,读了课文后你想解决哪些问题,在小组内提出来,经过整理后汇报上来。

  1、交流、梳理问题。

  2、小组合作讨论:

  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点?

蟋蟀是怎样建造自己的住宅的?

  交流学习成果。

(教师随机板书:

慎重选择、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简朴、清洁、卫生;加深加阔、不断修整)

四、小结课文,课堂练习。

  师:

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与感悟呢?

你对蟋蟀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吗?

下一节课我们再走进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概括出哪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合理有效的衔接下一个环节,同时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达到在语境中认读字词的效果,又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胜心;引领学生梳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使之能驾驭课文,为今后的运用打下基础。

板书设计

7蟋蟀的住宅

外部向阳排水优良隐蔽平坦

内部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课题

7蟋蟀的住宅(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2、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领悟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3、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经过,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描述事物,体会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

核心素养价值观

勇于探究:

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

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集体智慧

一、回顾导入

本文从题目上来看,主要内容讲的是什么呢?

二、品读感悟

1、这个自然段介绍了蟋蟀住宅的哪些特点?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齐读第5自然段。

2、指名说你知道了哪些特点,并说说你是从哪句话中了解到的。

(先分析句子,再归纳词语。

A:

大致位置:

向阳、倾斜、隐蔽

知道什么是骤雨吗?

又大又急的雨。

这里竟然立刻就干了,怎么会这样呢?

再读读这两句话,体会一下。

(朝阳堤岸,排水优良。

向上倾斜,利于排水)是这样的吗?

咱们瞧瞧去!

(课件演示)骤雨袭来,小家伙在这九寸深、一指宽的安乐窝里高枕无忧。

有个安稳的住宅多好哇!

师:

“九寸深,一指宽。

”两个简单的数字,让我们一下子就明白了这样的隧道对身长只有2、3厘米的小蟋蟀来说,真够宽敞舒适的了!

B:

门:

总有、决不去碰

我发现蟋蟀很聪明,有门,是一丛草,安全。

噢,打了个比方,这丛草不正像咱们房子的门吗?

多么形象呀!

蟋蟀为什么只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呢?

这丛草怎么不全部遮掩而要半掩呢?

别人什么都看不见,不是更安全吗?

大家读读书,看看插图,能解答吗?

(出入方便、通风、利于光线投射,也好排水。

师:

高,实在是高!

这“半掩”的学问还真不小啊。

难怪他再饿也绝不去吃这丛草,连碰都不碰。

(板书:

隐蔽)

C:

平台:

耙扫、平坦、弹琴昆虫中的艺术家,气度非凡

小姑娘,月夜弹琴,多么会享受生活的情趣呀。

我们一起去听听吧。

(课件演示月夜星空,蟋蟀弹琴唱歌)好听吗?

想象一下,他会唱什么呢?

3、这是从外面能见到的特点,那么住宅里面有没有什么特点呢?

请同学们找找住宅内部的特点,看在文章的第几自然段。

(第6自然段)能用几个词语来概括吗?

(墙壁光滑、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4、过渡-------师引导联系上文:

蟋蟀住宅的布局和设计是如此的巧妙,那么别的昆虫也是这样的吗?

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第2自然段)全班齐读:

慎重选址,一定…并且,不利用…(课件对比显示第二自然段整段。

师:

恩,这儿正好符合他的选址要求:

排水优良,阳光温和。

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而别的昆虫可不会这样,他们……

师:

不会精挑细选,随随便便找个窝就住下来,这就是随遇而安,可蟋蟀和他们不同,不肯……全班接读

师:

原来小蟋蟀之所以能有这样的住宅,和他不肯随遇而安、慎重选址是分不开的呀。

而且这样宽敞舒适的住宅是他一点一点挖掘的。

自己试着读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一下这与众不同的小蟋蟀。

生有感情读第二自然段。

教师小结:

咱们将前后文联系起来学,把蟋蟀和其他昆虫这么一比较,就觉着这小家伙和咱们人一样,很有头脑嘛,它给房子选的地段、环境还真不错!

而且还是自己亲手打造的呢。

难怪法布尔称这里是住宅!

综上所述:

(全班读)蟋蟀可真是了不起啊!

三、讲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我的住宅。

你们知道我们的房子是怎么来的吗?

蟋蟀的房子又是怎么来的呢?

引导学生读第7、8自然段。

(蟋蟀的住宅是怎么样建造的呢?

带着问题读文,分析挖掘时的动词。

(出示课件----蟋蟀四肢挖掘的分配表)是不是蟋蟀把家建好后就不管了呢?

不是的。

而是精益求精,不断整修。

综上所述:

(全班读)蟋蟀可真是了不起啊!

课文中有一些赞扬蟋蟀的语言,请看电视,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投影出示课文中直接称赞蟋蟀住宅的句子:

四、“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那么我们对这个工程的设计者、施工者应该怎么样评价呢?

(出示课件)(供参考的词:

精益求精、虫中贵族、吃苦耐劳、永不满足、乐观积极、持之以恒、不肯随遇而安)

五、拓展延伸。

这是法布尔长期坚持观察的结果。

法布尔之所以能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这与他对科学的态度是分不开的。

《昆虫记》是我们人类宝贵的财富,我们不仅要向蟋蟀学习,也要向法布尔学习,学习他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

从整体入手,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为下一课学习打下基础,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善于发问、善于思考。

 

从问题入手,使学生有问题可问,有问题可想,在上一节整合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问题,达到精读的目的。

 

好的文章是与作者细心观察分不开的,文中作者对自己是如何观察蟋蟀做了简要叙述,在此让学生找出来,品味写法,达到积累与感悟写法想结合

 

用图画来说明蟋蟀会如何根据条件选址

 

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建筑专家—蟋蟀住宅的出名,是靠自己长年累月不断修整,认真、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体会作者对这种精神的敬佩赞扬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7蟋蟀的住宅

    特点:

慎重选择       建造:

加深加阔

       向阳、干燥、隐蔽……    不断修整

       简朴、清洁……

       吃苦耐劳 不肯随遇而安

          伟大的工程

课题

8世界地图引起的发现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学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教学难点

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中领悟观察、思考、论证的重要性,理解相关的地理知识。

核心素养价值观

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

德育渗透点

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激发对大自热的热爱之情。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集体智慧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法布尔长期坚持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

德国著名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又从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中发现了什么呢?

(板书课题。

2.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归纳总结:

魏格纳在观察中发现了什么?

产生了怎样的想法?

又是怎么做的?

二、初读,自主解疑

1.带着问题自由读文,反馈:

自己解决了哪几个问题。

2.再读文,画出生字新词和不理解的地方,同桌交流、解答。

三、探究,把握重点

1.分组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南美洲巴西的陆地和非洲西海岸几内亚湾,看看是否像魏格纳说的那样,再观察其他陆地与海岸线是否如书上所说:

“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

2.指名读第五自然段,说说魏格纳“崭新的奇想”是指什么?

3.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魏格纳是怎么做的?

小组合作学习六至八自然段,讨论:

你读懂了什么?

从中又体会到什么?

4.汇报学习成果,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5.再读第七自然段,简述魏格纳的推理过程。

(板书:

大陆漂移说)

四、总结,迁移升华

1.魏格纳为什么能在一张普普通通的世界地图上有如此重大的发现?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和启示呢?

3.交流、板书: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

4.简介魏格纳。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联系学生看到的地图和文字,适时地进行课内拓展,缩短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突破难点。

 

板书设计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大陆漂移说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

课题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了解几种植物的生长特点,能够熟读成诵。

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增加文化底蕴,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出处,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把最想告诉别人的内容写下来。

题目自拟。

3.练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事物,并将自己的想法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

通过对图画的观察,学会总结出观察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

教学难点

有条理地把观察的内容、过程及感受说清楚。

核心素养价值观

乐学善学:

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

情感渗透点

体验观察带来的快乐。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集体智慧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激情导入:

  有句俗话说得好,“留心处处皆学问”,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获得更多的乐趣。

想体验一下吗?

二、探究观察方法

  1.看大屏幕(花瓶图),用“我看到了……”练习说一说。

  2.小组比赛,看谁发现的快,发现得多,然后在班上交流自己的发现。

  3、共同回顾前面的几篇课文,再深入体会学过的观察方法,感受细心观察的重要性。

三、运用方法,用心体验

  1、运用已总结的方法,观察另两幅图,说一说自己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并由图想到了什么内容。

  2、大家都说一说自己观察后的感受。

  3、自由说一说自己平时细心观察过的事物。

  4、介绍自己观察后的收获和体会,并相互交流经验。

四、再看图片,升华感悟

  一张小小的图片,在我们留心观察中,变得丰富多彩,相信此时你一定会有许多话要说。

可以说说本节课感受、自己了解的和观察有关的中外名人故事或自己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进行观察的打算。

五、总结

  只要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处处留心观察,你就会发现世间万物的众多奥妙!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上节口语交际课我们共同体验了“留心观察”的妙趣,受益匪浅。

本次习作,就与观察息息相关。

二、明确习作要求,指导习作。

  1、自读本次习作提示,说说本次习作的要求。

  2、拓宽学生写作思路

  本次习作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3、口头作文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每双眼睛里都有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同学们用自己明亮的眼睛认真观察过周围的事物吗?

现在就请你把自己独特的发现告诉大家吧。

 

(1)按提示有序地说说自己的发现:

  最近你观察过什么事物?

是在哪里观察的?

怎么观察的?

  观察的时候你发现了哪些新奇的事情?

  观察对象的哪些地方让你感觉到有趣?

 

(2)引导全班学生相互交流和启发,老师做适当的点评。

 (3)老师指点观察日记的写法和格式。

(4)题目可用《观察日记X则》,也可自拟。

三、独立写作

  学生凝思试写,自读自改

第三课时(发现积累)

一、学习“我的发现”

  1、读句子、谈体会

 

(1)出示“我的发现”中的几句话。

 

(2)细读选取的三个句子,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周围事物的。

 (3)指两名同学读对话部分,并说一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

  2、找句子、学方法

 

(1)从学过的课文中找类似的语句,并体会留心观察的重要性。

 

(2)说说自己平日积累的类似的句子,让大家品评。

二、学习“日积月累”

  1、熟读背诵“花名歌谣”

 

(1)自己试读,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可查字典。

 

(2)看看有几种花,有什么特点?

找出12种花名并写一写。

 (3)朗读歌谣,开展背诵比赛。

2、自编歌谣

 

(1).用短文中的歌名或其他花名,仿写几句歌谣。

 

(2).朗诵自编歌谣,大家品评修改。

三、学习“成语故事”

  1.朗读短文,理解故事内容,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2、提出问题,讨论交流

  “胸有成竹”是什么意思?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文与可画的竹子生动传神?

  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杆杆生动传神的竹子?

  你能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胸有成竹”的意思吗?

  3.让学生说一说这个故事揭示的道理。

  4.读写结合

  

(1)结合自己的理解,练习运用这个成语。

 

(2)小组内说说其他成语故事

 

这次口语交际趣味性较强,通过比眼力,交流观察感受,学生可以充分体验到观察带来的乐趣。

 

本组习作的内容和要求与刚刚学过的课文密切相关,要求学生写下平时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

 

这次“我的发现”,通过三个例句和一组对话,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正是因为观察得认真、细致,正是因为经历了长期的观察,本组课文的几位作者才有可能把文章写得那么具体,那么准确。

 

这则成语故事讲的是“胸有成竹”的典故,文字浅显易懂,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读全文,在学生能够流利朗读短文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