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写作行为过程.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0538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 写作行为过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四章 写作行为过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四章 写作行为过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四章 写作行为过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四章 写作行为过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第四章 写作行为过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第四章 写作行为过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第四章 写作行为过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第四章 写作行为过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第四章 写作行为过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第四章 写作行为过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第四章 写作行为过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第四章 写作行为过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第四章 写作行为过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第四章 写作行为过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第四章 写作行为过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第四章 写作行为过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第四章 写作行为过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第四章 写作行为过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第四章 写作行为过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 写作行为过程.docx

《第四章 写作行为过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 写作行为过程.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四章 写作行为过程.docx

第四章写作行为过程

第四章写作行为过程

教学目的

1.了解感知、运思、行文的特性和交叉递变过程;

2.掌握感知、运思、行文的基本方法;

3.认识写作行为过程是认识和表达的矛盾统一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

1.写作感知的特性、过程及方法;

2.写作运思的特性、过程及方法;

3.写作行文的特性、过程及方法;

4.辨识感知与采集、运思与构思、行文和表述三组概念。

教学重点

1.了解感知、运思、行文特性的特性;

2.难点是掌握感知、运思、行文的方法。

教学方法

1.从形象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实践到理论

2.范文引路,模仿为主,多看少讲,注重操作。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写作感知

写作是一个逐渐生成的过程,犹如植物从生根、发芽、再到开花结果一样,写作过程包括了感知、运思、行文三个阶段。

“感知”、“运思”、“行文”体现着写作“物—感—思—文”的转化和生成规律,与写作行为的发生、进展和归宿基本对应。

一、写作感知的特性

感知原是心理学上的名词,是感觉和知觉的合称。

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人从生理历程到心理历程的开端;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属心理历程。

写作感知是一般感知的特殊形式,它以主体实践为前提,是一种在生理基础上认知和接纳信息,而最终以触发情感、启动思维、获得心理感受为目的的活动。

写作行为的发生,对个体来说,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

思,因感而起;情,因感而生;文,因感而发。

(一)个体的差异性

感知不仅是感官所获得的被动刺激,它更是渗透了主体情感、意志、文化、经历等因素的主动行为。

由于参与感知的主体因素因人而异,各不相同,由此所感知到的内容则会千差万别,异彩纷呈,主体对对象的这种不同感知即是感知的差异性。

感知的个体差异性与一个人的社会环境、思想文化素养、情感爱好等密切相关,这些因素渗入感知领域,必将带来记忆表象存储的不同,影响写作信息的接纳、积累,决定写作思路、文字表达的个性以及表情达意的特色。

当写作感知以主体心灵相感应,以独特视角相观照时,所获得的感知就因强调个性而具有差异性。

(二)对象的选择性

受写作意识的影响,当客观外物在主体感官所涉及的范围内产生对应关系时,主体对感知对象的接纳或排拒,即是写作感知的选择性。

“熟视无睹”、“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是感知的排拒;“见仁见智”、“见其所见而不见其所不见”是感知的选择。

(三)感知的审美性

写作感知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和选择性,归根结底是由写作感知的审美性所决定的。

写作感知不同于一般的感性知觉,它往往排除对对象的功利性考虑,在对事物的各种属性的选择、对比之中尤其关注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及客体事物在人类心灵所引起的反响和感应。

这种在主体和客体之间所形成的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即是感知的审美性。

二、写作感知的过程

由于写作感知始终是在人的主观思维活动的积极参与下发生的,因此它并非是固定呆板,一成不变的,而是色彩纷呈、景象万千,包含了一个不断选择、不断变化和不断深入的矛盾统一过程。

其具体表现为:

(一)三级选择

客观世界会以各种方式作用于人的感官,但写作主体并非都能对此引起注意和反应,而是有所选择的。

写作感知在由生理层面向心理层面转换推进时,表现为“三级选择”的过程。

1.目标选择

任何感知都要有特定的对象,这种发生在生理层面的第一级选择叫“目标选择”。

如登高山而远眺,推窗而观望。

2.定性选择

这种由客观物体和主体心理双重作用下的第二级选择叫“定性选择”。

不同的人对不同的对象会表现出程度不一的兴趣,如画家往往关注于图像信息,而音乐家则可能对声音信息更为敏感与关注。

3.抽提选择

当以“目标选择”为基础的“定性选择”完成后,由神经生理过程的层面便开始了向心理过程层面的过渡与转换,这时,原始信息被“简化”,与写作无关的信息被舍弃,只选择和保留对写作意图有一定作用的信息,这种围绕写作目的所进行的第三级选择叫“抽提选择”,这一层面的选择对写作感知领域有着直接推动的意义。

三级选择分别描述着生理的感觉和心理的知觉过程,也即描述着写作感知的过程,是写作行为的重要开端。

(二)三种趋向

写作主体在具体的感知活动中,表现出三种趋向。

1.由模糊趋向清晰

写作主体对对象的感知,是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由不确定到确定的过程。

一方面,感知对象的存在形态往往不是单纯划一,而是相互交错、复杂多变的模糊集合。

作家的感知也经历了从讲不清楚到了然于胸,从混沌模糊到清晰明白的演变和渐进。

2.由无序趋向有序

感知对象常常是以各自独立、杂乱无序的状态作用于主体感官,而一旦感知物被写作主体选择和接纳,积极活跃的感知主体就会对流动易变、混杂并陈的表象按照写作意向进行归纳和整合,事物的无序状态,就能在感知过程中逐步趋向序列化、条理化、系统化,从而为运思的进一步加工提供有用的依据,为行文表达的明晰畅达、层次分明创造条件。

3.由残缺趋向完形

写作感知过程中,受着情感和理性双重制约的主体,为着写作的需要,总是从有机的整体的心理结构出发去感知客观事物。

然而被感知物却不一定能够满足写作的需要,很可能以一种不连续的、残缺甚至支离破碎的形式出现。

主体这时会产生一种追求完整、完形、完美的感知兴奋,整合破碎、补充残缺、弥合断痕,试图将感知物修补为“完形”,使感知达到理想而饱满的状态。

(三)三层递进

写作感知过程存在着对象主体化、主体对象化的双向同构现象。

金圣叹曾说:

“人看花,花看人。

人看花,人到花里去;花看人,花到人里来。

”可见,感知是人与物的相互观照。

在这一过程中,感知产生于主体,引起主体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反应;感知作用于客体,引起主体对客体不同层面的概括和认识。

1.主体对事物外在层面的感知

对事物外在层面的写作感知处在初级阶段,由生理上的反应引发对事物现象的描述。

人们常用“细描”、“白描”、“描述”、“描写”、“绘形绘色”、“情景宛见”、“形神毕肖”等类词语,或概括写作方法,或形容作品的成功之处。

其实,用描写法所展示的画面或形像,多是停留在对事物外在层面的感知上,所传达的美感信息或理性的蕴含,也多是写作主体受客观外物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理性的反馈。

如:

在黎明前的薄雾之中,第聂伯河隐隐约约地闪动着。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

(《秋夜》)

庞太太自己的眼睛也非常亮,黑眼眶,大眼睛,两盏灯似地照亮了黑瘦的小脸。

(《等》)

他觉得自己的大拇指和第二指有点古怪:

仿佛比平常滑腻些。

(《阿Q正传》)

这些形象的描绘,都有赖于感官的细致观察和体会。

主体对于真实存在的客观事物所产生的生理反应尽管鲜活能动,但外在层面的感知必然还要向前发展,浅层感知与深层感知相结合并渗入理性因素,才更加真切感人。

2.主体对事物的浅层感知

对事物浅表层面的写作感知处在由初级向高级发展的过渡阶段,生理与心理反应相互融合。

在写作意识上,由对感知物现象的描述向感知物的浅表层推进,试图剖析感知物。

在由浅入深的过渡阶段,理解是初步的,有一定限度,对事物的最初印象和没有理解、不完全理解或理解到的内容混杂并陈,等待主体进一步梳理。

浅层感知已经有理性参与,并向着科学理解和审美理解两个不同的向度发展。

当感知朝审美方向发展时,作者在孕育形象、传递美的信息的同时也包裹着理性的种子。

如看到空中的彩虹,会有一种色彩的美感;听到《国际歌》的悲壮旋律,会产生音响的美感;巍巍高山使人感到壮丽之美;滔滔江河令人感到力量之美等等。

但是当主体感到事物美时,对美感的力量和意义并不能一下子全部理解,那些审美的和非审美的,必将在交叉混合的心理描述中向着事物的深层推进。

3.主体对事物的深层感知

对事物的深层感知处于高级阶段。

这种感知不是孤立被动地去接纳信息,而是在浅表层感知的基础上积极进行联想和想象、分析和综合,从而获得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和把握。

深层感知是一个充满了认识、心理、审美、情感、理性的活动过程,这个过程既有审美的,也有非审美的。

三、写作感知的方法

写作感知是主体有意识的自觉心理和行为活动。

无论是自发的或诱发的,随意的或有意的,审美的或非审美的,凡是成功的感知都离不开成功的感知事物的方法和渠道。

(一)开放感官观察体验

观察体验是写作感知的最基本方法。

观察是主体通过感官获得直接经验的有意识的思维行动;体验是主体通过实践获得感受的认知方法。

观察体验最重要的是抓住事物的特征,有独特的发现。

所谓抓住事物的特征就是要把握此一事物有别于彼一事物的特殊性。

观察体验只有着重于审美发现,才能最终表现因差异的存在而丰富万千、生机盎然的大千世界。

观察体验的前提是开放感官,竖耳张目;设身处地,感悟生活。

只有当主体思维活动积极参与,投入身心、进入角色、勇于实践、用心动情地对观察对象进行体验,才能在宏观上鸟瞰全局;微观上洞察幽微。

宏观侧重于事物的“面”,微观关注的是“点”,点面结合就能从不同的方位反映事物的特征和状貌。

观察体验的具体方法很多,如选好角度、纵横比较、持久锻炼、勤于记录等。

(二)走向社会调查采访

调查采访是感知生活、集纳写作信息的重要方式,它与观察体验不能截然分开。

调查采访离不开观察体验;观察体验往往伴随着调查采访进行。

作为快捷地获取信息材料、真切地感知事物的手段,调查采访对于新闻和调查报告之类文体的写作尤为重要。

调查采访的方法很多,有文献调查、实地调查、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

调查采访的步骤可以概括为三步:

一是调查采访前的准备。

包括思想准备、政策准备、方法准备、资料准备以及进程设想。

二是调查采访活动的展开。

调查采访不仅要带上“眼睛”和“耳朵”,还应该带上“头脑”,对收集到的信息作出迅速反应;同时不仅要用脑,还要动手作好记录,以保证信息的准确详实,易于整理和记忆。

三是调查采访后的梳理。

主要是对所得信息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整理归类、提炼并逐渐纳入写作需要的范畴。

(三)手脑并用阅读集录

阅读集录是间接地感知生活,了解社会和人生,汲取文学艺术营养,获得科学信息,进行写作借鉴的有效手段。

阅读集录可以开阔思路,引起文思,了解写作规律、方法,丰富写作积累的仓库。

散文家秦牧说:

“一个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

一个直接材料的仓库装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间接材料的仓库装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

有了这三种,写作起来就比较容易了。

”[1]可见阅读集录对写作的重要。

阅读就形式而言,或朗读或默读;就方式而言,或一目十行式的粗读,或咬文嚼字式的精读,或了解文意、查核资料、学习语言、借鉴技巧,介于粗读与精读之间的细读。

此三种读书法可交替,可递进,可取其一而应用。

阅读的关键在于用脑,要思索、消化。

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这话是很中肯的。

读书不仅要眼看,口念,脑子想,还应动手记。

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动笔墨是为了集录,这是阅读的继续和深入。

集录的主要方法有做资料卡片和写读书笔记。

卡片有篇目索引式、内容摘要式或提要式等。

读书笔记有四种记法:

略记、详记、摘记、印象记。

第二节写作运思

一、写作运思的特性

运思即是思维的运行。

写作从本质上说就是物化思维,即用语言文字表现作者的思维活动和结果。

清代李渔说:

“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

”就是指只有运思成熟之后才能顺畅地执笔行文。

所以写作运思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是我们升华认识、疏通思路、理清材料、设计文章蓝图的必由之路。

写作运思以感知为基础,为行文创造条件,并与感知、行文相互渗透,交错行进,贯穿于写作的始终。

尽管运思不能与感知、行文截然相分,但在它集中运行的阶段,其特性仍然十分鲜明。

(一)运思的广阔性

所谓广阔性,是就思维的对象而言。

写作运思并不局限于当下正在思维着的特定对象,而是能够由此生发联想,让记忆敞开大门,使那些在意识中甚至是潜意识中与当下思维对象有某种关联的事物都浮上意识表层,成为运思丰富而广阔的内容。

在写作运思阶段,思维活动往往十分活跃,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言: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

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这正是对写作运思的广阔性的描写。

要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应学会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善于分析、联想、想象,打开各种思路,这样,一缕情丝,一星感受,一片枯叶,一阵微风都可能引发丰富的思考。

(二)运思的多变性

写作运思最突出特征是动态多变性。

它概括和描述着变化无穷、发展先进的运思世界。

动态多变性的集中表现是运思的模糊。

这种模糊是指主体在运思中对感性材料和理性材料认识的多义性、多角度性,运思方法与层次的不同性、交叉性,以及信息交换时相互作用、影响产生的渗透性。

只有多思、深思、熟思,才能在模糊中有所把握。

(三)运思的敏捷性

所谓敏捷性,是就思维的速度而言,是指善于抓住客体事物的特点,并在头脑中作出迅疾反应。

在生活中,每一个人的思维敏捷度不同。

一个思维不敏捷的人,很难在平常事物中捕捉到非同寻常的意义,在丰富繁杂的材料中洞察事物本质,在风云变化的生活中把握时代的走向,而一个思维敏捷的人,则善于迅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津津乐道于曹植的七步成诗,李白的斗酒百篇,这实际上体现了人们对写作运思的希求:

用最快的速度收集材料,快速构思,迅疾成文。

而快速反应的核心就是思维的敏捷性。

写作主体在写作状态中,往往排除一切干扰,心无二用,精力集中,对出现的各种现象和事物都极为敏感和专注,因此往往也就能对外界作出迅速的反应和思考,呈现出思维敏捷的特征。

(四)运思的深刻性

所谓深刻性,是就思维的程度而言,是指善于从表面现象中抓住事物本质及其内在联系。

人类要进步,科学要发展,思维必须日趋深刻和完善。

同样地,要写出深刻有力的作品,写作运思也不应仅仅停留在事物的表象,而应深入思考,昭示问题的根源,反映事物的普遍规律,揭示事物的深层意义。

写作运思之所以和日常思维活动不同,就在于前者更立足于对事物意义的探究和内涵的挖掘。

清人黄宗羲说:

“每一题,必有庸人思路共集之处缠绵笔端,剥去一层,方有至理名言。

”也就是说,只有剥去现象表层,方能触及到事物的内核。

当然,要达到思维的深刻,必须经过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和推理,运用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导出事物的本相。

(五)运思的独创性

所谓独创性,是就思维的品质而言,是指思维不落窠臼,别致新颖,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写作运思既是个体的,又是创造的。

说它是个体的,因为一个人的“思”决不能用另一个人的“思”来代替;说它是创造的,因为运思的目的就是要产生创造性成果。

这成果只有是新颖鲜活、前无古人的才算是成功的运思。

独创性要求写作运思要别具匠心,富有新意,“见从已出”,创作主体既不重复别人,也不能重复自己。

因此,同样是山水,在诗人王观眼里,“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异常妩媚秀丽,而在诗人王安石眼里,则是“千里澄江如练,翠峰如簇”,极为开阔辽远。

二、写作运思的过程

写作运思,就生理机制而言,是人脑整体性作用下的数万亿个细胞积极参与的复杂的思维活动;就进程而言,是生活心灵化(客体主体化)和心灵生活化(主体客体化)的方向相反且又内在统一的两种转化运动。

具体来说,写作运思呈现一定的流变状态,沿着一定的思路向前跃动、推进。

(一)由模糊到清晰推进

由于主体在运思中对感性材料和理性材料认识的多义性、多角度性和不确定性,初期的运思状态往往是动态多变,复杂模糊的,各种思绪、情感、念头纷纷涌入脑海,在未经仔细深入的思考之前,主体对于运思进程、运思状况等都缺乏有力的把握,思维是形象的还是抽象的、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是情感的还是非情感的,是跨越跳跃还是步步推进,是纵横交错还是单项发展等等,都存在许多“说不清”的内容,运思活动随时可能发生改变、转向、断流或深入。

因此,只有深思、熟思、多思,才能改变运思的模糊状态。

(二)由具象到抽象推进

运思是在一定心理态势支配下各种心理元素积极参与的心理过程,它受主体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支配。

所谓言出肺腑,情发心底,一个人心灵的震颤,心底的情感催促着其运思的进程。

运思的进程,也是贯通思路,展现其轨迹的过程。

从运思的发端来看,思维的起源和发端点一般都是由具体的事物所引发,如一件令人伤悲的事,一个会心的微笑,一片迷人的景色,一段富有哲理的话等,而由此展开的思维活动也是首先围绕感性世界进行,或情绪涌动,或心潮起伏,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言:

“夫神思方运,万涂竟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三)由整体向局部推进

如果说构思阶段的思考是由感性渐次上升到理性,由零散逐渐趋于完整,那么从对具体作品的运思来看,则是由整体向局部推进,由对文章架构、主旨的整体思考落实为局部的段落篇章。

1.整体运思

整体运思是主体创造精神产品时在宏观上所进行的思考与把握。

它常常表现为运思的连续性、综合性、完整性和立体化,并受整一和均匀规律的制约。

其进程沿三条认识线交叉推进:

(1)认识线——立意定体。

“意”处在动态变化之中,一般有表、浅、深三个层次。

古人对作文的立意定体有“陈言”,“正语”,“精意”的说法。

“陈言”和“正语”,就属于“表”、“浅”层的“意”,继续深入思考下去,才能找到“深”层的“精意”。

立意,是一个过程,其关键在于“意”的探索和深化。

深化过程中的“意”,常处于似是而非、模糊不清、“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态,因此,“意”的深化靠的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逐层推进。

定体,指的是运思中为内容选定模式的过程,它不仅具有“合模”的趋向,而且具有动态可塑性。

(2)信息线——选材取事。

选材取事要求对信息进行提取、加工、组合、归类。

方法有两种:

一是内视法,即用心灵的眼睛洞察内化了的各种信息,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并试图系列化、条理化,期望在对信息的排列、组合中形成一定的认识。

二是外视化,即内视结果的提示性(备忘)外化。

具体有:

集纳卡片法、信息分类法、启发式记录法等。

(3)布局线——构架谋篇。

布局是整篇的合理构架、心理上的精密安排,是一连串巧妙地导向结局的匠心组合。

构架谋篇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定基调、理线索、搭骨架。

基调不仅是一种情感和情绪,同时也是一种语言调子。

文章骨架必须与体裁相称,运思中的心理建构总是趋向一定的文体,即要合体、实在,又要灵通。

文学作品是美文,其框架最富变化,实用文的构架格局则多有程式。

2.局部运思

局部是事物整体的一个部分、一个方面、一个阶段。

虽对全局有着影响,但不能贯穿全局,可视为局部运思,其主要内容有三点:

(1)思考层段。

层、段是文章在结构意义上的概念,它在运思过程中表现为思维的阶段性,信息流动中的层次性和连贯中的间歇。

层段,相对来说是一个小的整体,它也应有信息的交换和传递,“意”的提炼,“体”的“合模”以及布局的精当和严谨的一般要求。

运思中,“段”是基本的思考单元,“层”是较大的思考单元,层与段转折推进的地方,是思考的重点。

(2)推敲枝节。

层段思考是纵向线性的局部运思,枝节推敲是横向平面的局部运思。

文体不同,推敲枝节的侧重点也不同,如记叙文体侧重于细节。

细节不仅要从生活中寻找,还要经过心灵感化;实用文体重视材料。

要对材料进行反复的对照衡量;抒情文体立足于情感。

当感受启动的时候,情感也就相伴而生。

(3)生成句子。

当运思由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向前推进时,最终要进行生成句子的心理操作,这样才能使运思向行文转化。

由于运思对象不同,句子表述方式有差异,生成句子时的心态和境界也不一样。

在心理屏幕上,有的是形象生动的情景交融;有的是严密谨慎的逻辑推理;有的则是观念和物象交互存在的一种背景和场合等,这时,为寻找表情达意的恰当词语,在运思心理过程中需要反复操作,思想只有表现在唯一的不可替代的语言里,才能被表达得准确生动。

三、写作运思的方式

运思方式,其实质也就是思维方式。

“思维的大脑神经回路说”认为,神经回路具有不同的构成方式,分别具有发散、收敛、突现的功能。

写作运思正是综合体现这些功能的复杂精神活动。

因此,发散、收敛和突现也相应地成为运思的基本方式。

(一)发散型运思

发散型运思,就是写作主体有目的地围绕一点生发,或受外界信息(形象的,或理念的)刺激,引起思维向四面八方扩散,造成想象和联想,使信息沟通和联结起来,由此产生、创造出新的形象或观念。

发散具有流畅、变通和独特三个特性。

发散思维的引发可以是形象的直觉式引发,也可以是非直觉的形象的想象,还可以是概念的理性式联想。

形象和概念虽然分属不同的思维范畴,但在写作运思中,二者常常如影随形。

发散的方法,以想象和联想作为它的两翼。

1.想象

想象以观察为前提,以表象为基础,以知识和经验为跳板,以情感为动力。

想象的神翼能自由展开,“上穷碧落下黄泉”,遨游于现实的和非现实的领域,积极地补充思维链条中的空缺,把不同的事物神奇地联结起来。

审美性写作和实用性写作都需要想象,但二者有重大区别。

前者可强化运思对象的个性特征,融合主体的主观情志和倾向,可以虚拟,以创造性想象为主;后者要抽象出共性特征,排除主观随意性,必须符合事实和逻辑,以再造性想象为主。

2.联想。

联想是从一已知事物想到与此有关的其他某些事物的思维方式。

一般说来,联想是根据事物间的相关、相似或相反的特征,将不同的事物进行接近、类比或对比思考,由此呈现出三种联想方式:

(1)链环式。

从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联想可以不断生发,无限延伸,例如由泥土想到大树,由大树想到小鸟,由小鸟想到蓝天,由蓝天想到白云等,思维犹如链条,环环相扣。

(2)辐射式。

以一事物为中心,向四处辐射,进行放射性联想,例如由泥土想到了大树,由泥土想到了辛劳,由泥土想到了环境,由泥土想到了祖国等。

如高土其在《笑》中,由笑想到笑的哲学、笑的医学、笑的心理学、笑的政治学、笑的教育学、笑的艺术、笑的诗歌等,这种联想就是辐射式联想,它以“笑”为核心,把不同的事物联系到了一起,思路灵活,联想丰富。

(3)跨越式。

跨越事物的直接相关性,将两个看似不同但间接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可以跨越事物间“相关度”限制,表现出思维的跳跃和灵动,例如由“人”联想到“星”,中间就跨越了相关的事物“地”与“天”。

“人与地”、“天与星”是接近联想,“地与天”是对比联想。

省掉中间联想的步骤,意味着联想思维的飞跃。

(二)收敛型运思

收敛型运思,就是集中运思的对象性客体,经过思维的筛选,摒弃和淘汰与运思目的无关的信息,对有关的尤其是主要的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

收敛型运思的基本过程是:

收敛信息寻找“中心”→确立“中心”→围绕“中心”进行综合。

也就是首先收集众多的材料信息,然后认真仔细地分析每个信息所具有的各方面的意义,并从中寻找共同点,由此确立运思的中心,然后再根据中心的需要对各信息进行筛选、取舍、综合,直到最后运思的完成。

收敛的方法,以分析和综合作为它的两翼。

1.分析

从不同的角度,对人、事、物、意、理、情的各方面进行解剖,拓展思路,为综合和收缩创造条件。

要分析一件事,则必须分析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和根源,从时间的流动、空间位置的转移、以及同其他事物的联系,追踪其变化,探讨其性质,通过如此分析,才能收敛思维,进行综合。

分析可以从概念入手,也可以从表象入手,然后进行理性的推导,走向思维的成熟。

2.综合

感性材料的抽象化和抽象材料的系统化,都是综合的具体表现。

确立一个概念,做出一个判断,需要综合;把分解的形象细节进行“拼凑”和粘连,需要综合;对各类文体的各种运思对象的梳理、认识和加工,也需要综合。

运思综合的最基本形态是通过判断推理,在心理上用一组语言符号组成有意义的句式。

如头脑里出现“时间是生活的希望”这句话时,是把“时间”、“生活”、“希望”这三个概念放在一起进行判断推进,然后综合为整体认识的结果。

(三)突现型运思

突现型运思是一种豁然顿悟的运思。

它的一般进程是:

苦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