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复习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0539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复习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一单元复习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一单元复习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一单元复习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一单元复习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一单元复习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一单元复习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一单元复习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一单元复习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一单元复习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第一单元复习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第一单元复习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第一单元复习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第一单元复习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第一单元复习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复习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docx

《第一单元复习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复习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单元复习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docx

第一单元复习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渠县第三中学向超

●教学目标

1.积累“赃物、箱箧、制裁、荡然无存、富丽堂皇”等词语,把握字音及字义。

2..了解这封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3.整体把握文意,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4.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这篇短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

重点把握雨果对圆明园的高度评价,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的谴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关键语句,理解其丰富的意蕴。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本文语言精彩,充溢着浓浓的情感,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借声音传情,充分融入文章的氛围中,深切感受作者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襟。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揣摩语言,教师须引导学生利用比较法、替换法、设问法深入理解句意。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助读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

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

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

(请同学翻到课本前面的插图)举步其中,步履沉重;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

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二、作家及背景资料介绍

多媒体显示雨果画像、圆明园建筑。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

1827年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剧本序言反对古典主义,成为浪漫主义的宣言。

后又创作剧本《欧那尼》《国王寻乐》,表达人民对暴政的不满;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反对专制和教会。

1861~1869年创作长篇小说《悲惨世界》,从人道主义观点描写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海上劳工》歌颂浪漫主义爱情在与大自然斗争和克服人类弱点方面的巨大精神力量;《笑面人》通过流浪艺人的悲惨遭遇,描写人民的苦难生活。

1874年完成长篇小说《九三年》,描写法国革命高潮一年的动人场景。

 

      作为侵略者之一的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

但是,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他以人类的良知,痛斥了英法联军的罪恶,深切同情中国遭受的空前劫难。

 

2.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英法联军之役,又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

清咸丰六年(1856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进犯广州,挑起这场战争。

次年英法组成联军,12月攻陷广州。

1858年5月英法舰队在俄美支持下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

清政府派桂良、花沙纳为钦差大臣赴天津谈判,6月分别与俄、美、英、法四国代表签订《天津条约》,11月又在上海签订中英、中法、中美通商章程。

沙俄趁机于5月间用武力迫签《中俄瑷珲条约》,割去中国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大片领土。

1859年英、法、美借口换约又派军舰北上,6月突攻大沽炮台。

清军奋勇抗击,重创英法舰队。

1860年英法再组联军,扩大战争。

8月英法联军二万五千人由北塘登陆,攻陷大沽,进占天津,9月在通州(今属北京市)八里桥击败清军后,直攻北京。

咸丰帝逃往热河,遗留恭亲王奕媾和。

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

后奕分别与英法代表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和批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

沙俄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割去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

帝国主义的蛮横侵略与清朝封建统治者的妥协投降,使中国继鸦片战争之后又一次大量丧失领土和主权。

3.圆明园

清代名园,在北京海淀附近。

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

为环绕福海的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

周约十余公里。

凿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仿照国内外名胜四十景,有建筑物145处。

其中除具有独创形式的庭园建筑外,长春园中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

并利用长廊、墙垣、桥梁与自然景物相联系。

艺术价值甚高,被誉为“万园之园”。

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园中珍物,并纵火焚毁。

(观看电影片断《火烧圆明园》)

4、检查预习 

惊骇(hài)  瞥(piē)见  箱箧(qiè)赃(zāng)物箱箧(qiè)制裁(cái)给(jǐ)予恍(huǎng)若琉(liú)璃(lí)珐(fà)琅(láng)晨曦(xī)劫(jié)掠

丰功伟绩 :

丰硕的功劳,伟大的成绩

富丽堂皇:

形容建筑十分富丽华贵。

赃物:

贪污、受贿或盗窃得来的财物。

箱箧:

小箱子。

制裁:

用强力管束并惩处,使不得胡作非为。

惊骇:

惊慌害怕。

荡然无存:

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不留下。

荡然,完全弄光的样子。

眼花缭(liáo)乱:

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不可名状:

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名,说出。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画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细细体味。

3.学生齐读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提问:

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

请理清文章第3段的思路。

明确:

先总体评价,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

接着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

(1)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圆明园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圆明园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然后,具体讲述园中之物,依次说了建筑材料、建筑、陈设、装饰、园林景观。

以耗费劳动之巨作结。

最后讲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提问:

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明确: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写法特点:

先概括描写,然后具体描写,再概括描写。

4.学生齐读讽刺侵略者的语句。

(反语)

知识储备:

反语:

用正面话来表达反面意思,或用反面话来表达正面意思的手法叫反语或正话反说。

反语一般有两类:

1表示讽刺的反语。

它在敌对性论战中用得较为普遍,多对敌人或不良风气、现象时运用,特别用在批判揭露方面,具有辛辣讽刺、幽默有趣的效果,使文章富有战斗性和嘲讽性。

②表亲昵、幽默的反语。

它一般用于日常生活中,对待同盟者和自己亲近的人运用。

还有用反语表示亲昵色彩,一般是用消极性词语来表现美好的感情。

如,用“死丫头”、“淘气包”来称呼自己的子女,都是一种反语的昵称。

写作中运用这种手法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

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为什么用了不少反语?

使用反语有什么作用?

学生联系课文第1段思考。

明确:

巴特勒上尉恬不知耻地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此次胜利的赞誉。

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活画出强盗的丑态,讽刺侵略者的卑劣行径。

如“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最后将自己对远征中国的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说成“全部赞誉”,有极其尖锐的嘲讽意味。

5、文章主旨和结构

文章主旨本文是雨果给友人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

雨果在信中热情称颂了代表东方艺术和亚洲文明的圆明园,愤怒谴责了英法殖民主义者洗劫、焚烧圆明园的野蛮罪行,表现了不畏强暴、仗义执言的伟大气魄,因而赢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普遍崇敬。

文章结构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1)交代写信缘由。

文章开始,雨果以恰当的口气、友好的态度告诉巴特勒,准备回答他想要急切了解的问题,即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显然,这里用“赞誉”表现出雨果对巴特勒的看法的憎恶,但又恰到好处地借用它来表述自己对圆明园,对东方艺术的景仰之情,表达自己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对英法联军的愤恨之情。

“赞誉”一词,褒义贬用,贯穿全文。

第二部分(2—9)热情赞美圆明园的辉煌灿烂,强烈谴责英法联军的侵略罪行。

文章的第二部分是全文的核心。

作者通过对东方艺术典范圆明园的尽情渲染、赞扬,激发人们对圆明园的美好遐思和幻想。

然后,强烈抨击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把他们劫掠并焚毁圆明园的强盗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

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2—3)作者用浪漫主义的笔调,丰富奇妙的想像,恰当妥帖的对比,华丽优美的辞藻来赞美人世间这座空前绝后的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并告诉人们,圆明园属于各国人民,属于全人类。

首先,作者十分中肯地赞誉: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

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接着,将这一“世界奇迹”和古希腊的巴特农神庙比较,突出了圆明园的艺术价值。

然后又指出它和巴特农神庙的不同,巴特农神庙仅仅是“一件”艺术品,而圆明园则不同,它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既然西方艺术的典范巴特农神庙都无法与圆明园相比,显然在作者的心目中,圆明园这一东方艺术的奇迹,是任何辉煌灿烂的艺术殿堂都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的了。

这之后,作者想像的翅膀任意驰骋,思绪的闸门启开,犹如一泻千里的波涛无休无止,圆明园的恢弘气势、富丽堂皇顷刻跃然纸上。

他连续运用了几个“请……”的祈使句,以和同辈人友善、礼貌通信的口吻,把读者带人规模巨大、神奇美妙的圆明园。

作者没有对圆明园中的任何一座建筑物加以具体的描绘,而是用墨如泼地渲染圆明园的“规模巨大”,展现“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

这样描写,更能表达作者自己对圆明园这一“幻想的”“规模巨大”的建筑的由衷的赞誉、仰慕之情,也更能唤起人们对圆明园的美妙无比的遐想。

当描述圆明园的美丽豪华之后,作者直接议论,指出“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圆明园是中国人民“两代人的长期劳动”的“结晶”,它属于各国人民,属于全人类。

圆明园是同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巴黎的圣母院等辉煌艺术珍品齐名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文章至此,可以看出作者对圆明园竭尽“赞誉”是由衷的、发自肺腑的。

作者巧借巴特勒的“赞誉”一词,改变“赞誉”的对象,对圆明园忘情赞誉,表达了他对中华民族艺术瑰宝的爱慕,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友好。

巧用“赞誉”,也是对巴特勒先生们的看法的反对,也为下文直言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作好铺垫。

第二层次(4—9)文中用“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一句引入第二层次。

这一句另起一段,在内容和语言上与前—段形成强烈对比,造成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表达了作者的极端愤慨之情。

作者站在捍卫人类文明、捍卫卓越艺术的高度,以犀利的言辞,调侃的语气,辛辣的讥讽,愤怒谴责英、法两个强盗对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作者首先叙述了“两个强盗”劫掠、焚毁圆明园的故事,以强盗喻英、法帝国,真是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接着,作者直抒其言,慷慨议论: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此处,作者巧妙地运用反语这一修辞方法,达到了揭露更深刻、鞭挞更有力的艺术效果,也使主题表达得更鲜明、更突出。

行文至此,作者愤怒的心情再也无法控制,他义正辞严,掷地有声地指出: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晶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巴特勒急于要知道的作者的观点——书信的主旨,全部生动、形象、明确地表达出来了。

文章的这一层次,也由“赞誉”一词统领,可见“赞誉”的实质就是对英法联军强盗行径的揭露和控诉。

第三部分(10)呼应开头,表达对英法联军侵略行径的揭露、控诉之情。

在第二部分,作者先以浪漫主义的笔调,宏观地、梦幻般地渲染圆明园的巨大、神奇及富丽堂皇,然后由一句饱含愤恨的语句“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转入对英法联军劫掠并焚毁圆明园的滔天罪行的谴责和控诉。

然而,这整个部分却是由“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一句统领,把握好“赞誉”一词的不同内涵,整篇文章的主题思想、语言风格及表达效果都易于理解了。

6、自读1-4段,找出雨果评价圆明园的句子并对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进行鉴赏品味。

 *雨果提及艺术有哪两种来源,分别产生哪两种艺术?

一是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各国艺术都有其代表建筑,如:

希腊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  ,埃及有 _________  ,罗马有____________ ,巴黎有   _______________,而东方有___________________  .

(巴特农神庙;金字塔;斗兽场;圣母院;圆明园)

——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整段的内容都是雨果在评价园明园,代表性的句子有:

 “请你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光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作者调动充分的想象,用“恍若月光”形容圆明园,足见圆明园的美丽与神奇。

 “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展架,……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大理石”、“玉石”是中国特色的建筑材料,“青铜”、“瓷器”是中国的特产,“神像“异兽”是圆明园里的陈设,它综合了洞府、神庙、宫殿的所有优点,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圆明园美的赞美。

 “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了圆明园不朽的艺术价值,窥一斑而见全豹,圆明园是亚洲文明的象征。

7、自读5-10段,找出雨果讽刺侵略者的句子并对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进行鉴赏品味。

 ——雨果讽刺侵略者一直贯穿5-10段的始终,有代表性的句子有:

 “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抨击了英法联军的野蛮行径,揭露了英法联军的无耻和狡猾。

 “丰功伟绩!

收获巨大!

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

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运用反语写出了掠劫者贪婪无耻的丑恶嘴脸。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

”“富丽堂皇”应该是艺术的本来面目、本真状态,而掠夺已使它们支离破碎,整体的美感荡然无存,当然相比之下变成了破烂,揭露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8、作者对圆明园的评价和对侵略者的嘲讽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性格特征?

—— 赞美圆明园,表现了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

对侵略者的嘲讽,表现出雨果不顾个人得失、公理至上的正义感和骨气。

9、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起到什么作用?

 

       —— 反语。

产生极其尖锐的讽刺意味。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

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四、揣摩语句,理解文章的丰富内蕴

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

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把“世界”改为“中国”,好不好?

替换法是揣摩语言常用的方法。

“世界”不能改为“中国”,雨果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以全球的眼光,肯定其艺术价值在世界的地位,体现了作者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2.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这里为什么要谈到“巴特农神庙”?

巴特农神庙是希腊最负盛名的古建筑,是欧洲人心中的神庙。

与巴特农神庙相比较,突出圆明园的艺术成就,让更多的欧洲人了解中国,了解圆明园。

人类最杰出的成就,却一同被强盗毁灭,其行径之卑劣,令人发指。

3.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这一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

圆明园虽然当时是皇家花园,但归根结底,是属于全人类的,雨果的这种见解是非常深刻的,这表现了雨果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珍视,对人类文明创造者的尊重。

结合全文分析,雨果以全人类的名义谴责侵略者的强盗行为,义正辞严,批判力强。

4.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回到了欧洲。

(这一句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以漫画的形式形象再现强盗相互勾结的丑恶嘴脸、肆意掠夺的卑鄙行径,讽刺力强。

5.这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注意品味加点词)

这一句中的“文明”“野蛮”等反语,正是强盗恬不知耻的狡辩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这个强盗政府颠倒黑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厚颜无耻。

6.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侵略压迫别国人民的殖民者不能以被压迫者的过错为借口,以此来掩盖自己的罪行。

作为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人民永远不会做出像英法两国政府那样的强盗行径。

强盗为自己所犯罪行百般抵赖的丑恶嘴脸昭然若揭。

雨果以人类的立场区分政府与人民,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法兰西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焚掠圆明园是英法政府的罪行,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犯下的罪行。

他公开指斥强盗政府,这需要极大的勇气。

7.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干干净净”是什么意思?

雨果的这个夙愿怎样才能实现?

法兰西政府入侵中国,掠夺、焚毁圆明园,是卑劣的强盗行为,劣迹斑斑。

“干干净净”是友爱、热爱和平、崇尚正义的意思。

这个夙愿迟早会实现,但前提是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华民族跻身于世界强民族之林。

只有强盛的国家才有可能维护自己的尊严。

8.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出雨果什么样的品质?

我们完全为雨果的人格魅力所震撼,他公开抗议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不顾个人安危,公理至上。

他那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非凡的勇气是难能可贵的。

学生齐读这些句子,深层体味句子的丰富意蕴。

9、请你说说结尾两句话有什么含义?

(结尾作者再次指出英法联军自诩的远征中国的成就是彻头彻尾的无耻的偷窃,以辛辣的讥讽点明主旨,收束全文)

10、这篇课文表达什么主旨呢?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无比珍惜。

五、写作特色

1.铺陈手法的运用

所谓铺陈即进行详细地叙述,此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文章一开始,针对巴特勒认为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色的”看法,作者没有马上表明自己的观点,而是匠心独运,采取用墨如泼的铺陈手法,描绘圆明园的富丽堂皇,把这一中西合璧的艺术瑰宝神奇般地显现于世人眼前。

圆明园属于全人类,理应得到世人的珍惜、爱护,理应留给子孙万代观赏、享受,但是,它却被劫掠、焚毁了。

作者尽情挥洒笔墨以渲染圆明园的美景,显而易见,也在为后文抒发感情、发表议论起铺垫作用。

2.多处使用鲜明准确的对比

作者巧妙地将东方艺术典范圆明园与古希腊的巴特农神庙相比,突出了圆明园这东方艺术典范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作者将圆明园这一旷世之园的富丽堂皇与英法联军对它的劫掠、焚毁相比,暴露出英法联军的滔天大罪;作者将额尔金父子对比,揭露出英法联军的侵略本性和反动本质;作者还将欧洲人的“文明”和中国人的“野蛮”相比,“野蛮”的中国人民“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创建了“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圆明园,而“文明”的法兰西、英吉利“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使圆明园荡然无存、这一对比,使英法联军的野蛮,中国人的文明都一清二楚了。

文章中多处对比的使用,充分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态度,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效果。

六、拓展延伸:

1、在外人掠夺我们国家财富的时候,我们的百姓为什么会旁观、哄抢?

【明确】有人说老百姓有三种:

第一种是奴隶,或者叫顺民;第二种是盗贼,或者叫暴民,第三种叫“人民”。

奴隶是被人欺压的,暴徒是欺压别人的,这两种人都算不得“人”,真正的大写的“人”是既不会被人欺压,也不会欺压别人的。

中国历史上多有做奴隶的顺民,多有做盗贼的暴民,少有独立自主的“人民”!

1860年,当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时候,奴才们在旁观、迎接;暴徒在抢劫。

2、在地上跌得粉碎的中国如何才能重新站立起来?

如果雨果当时在中国,他会做什么?

【明确】几千年前的姜子牙说过一句名言:

“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为了保护属于我们的“圆明园”,为了不做奴才,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雨果学习。

爱国不等于爱政府,爱国是要让自己的祖国变得文明。

如果这个政府是像1860年的法国政府一样野蛮的或者是像清政府一样腐败的,那么,每一个爱国的人都有责任批评它,改变它!

现在让我们再来看一段录象:

火烧圆明园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耻辱,我们应该永远记住它。

七、课堂小结

中国晚清政府由于朝政腐败,致使国力衰颓,只能靠奴颜媚骨求得苟延残喘,这是历史的耻辱,民族的耻辱。

今天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的复兴时期,它以年轻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我们坚信,这个“超人的民族”定会青春勃发,焕发新的生命力,在世界历史的画页上留下精彩绚丽的一笔。

八、快速阅读测试

1.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下列一项是(  )

A.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

B.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手忙脚乱的洞府。

C.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

D.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

2.雨果,________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希腊有________,埃及有________,罗马有________,巴黎有________,而东方有___________。

书信的开头要有_________________,结尾要有______________,结尾最好有敬祝语。

3.请摘录信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并细细体味所含的思想感情。

对后文写对圆明园的破坏起什么作用?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5~9题。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

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

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

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

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  )。

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  )的博物馆。

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

丰功伟绩!

收获巨大!

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

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

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

我希望(),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4.填写文中空缺的三处词语。

5.“这个奇迹”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强盗”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

”用了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