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策略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0631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53.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试策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应试策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应试策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应试策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应试策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应试策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应试策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应试策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应试策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应试策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应试策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应试策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应试策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应试策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应试策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应试策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应试策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应试策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应试策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应试策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应试策略Word文件下载.docx

《应试策略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试策略Word文件下载.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应试策略Word文件下载.docx

(1)实词:

①注意感情、态度、语体色彩。

②注意理性意义(词义的侧重点,轻与重、范围的不同)。

③语法功能(词性不同,搭配习惯差别)。

④注意采用排除的方法,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步减少选项。

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

(2)虚词关联词:

①语法功能和特定意思。

②结构关系和成对成套的特点。

③重点是副词、介词和连词。

④作虚词题目,主要是凭语感,要通读全句,整体感知,认准关键,准确把握;

也可以造一些结构相似的句子来分析它的正误。

其次是找出配套的关联词语,前后联系来确定虚词的含义;

如果配套的关联词语在句中只出现一个,应该将它补全分析;

再将关联词语与句子内容结合起来分析,在关系上保持一致。

⑤注意采用排除法。

4.成语、熟语的使用

A.成语作为现代汉语中的“化石”,其释义更多保留了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化的痕迹,其考查点、辨析的几个思考角度:

①关键字决定关键义(“功败垂成”中,“垂”的词义是“将要,接近”,事情就要成功的时候却遭到了失败。

多含有惋惜之意),②褒义和贬义辨析、具有特定的描述对象(拍手称快),③望文生义(“文不加点”意思是“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④古汉语文化背景所决定的特殊含义(“无出其右”,意思是“没有人能超过他”,含褒义)。

常见的诗意哦能个错误类型:

⑴感情失当褒贬误用(叹为观止、处心积虑);

⑵搭配不当,修饰失当(与光明失之交臂),语意重复(感到爱莫能助、被人贻笑大方、全身遍体鳞伤),语法错误、功能混乱(栩栩如生地看到、逼得穷途末路);

⑶不合逻辑、不合语境,词义不当(首当其冲);

⑷形近、义近误用(不负众望与不孚众望、独树一帜与匠心独运);

⑸错用对象张冠李戴(汗牛充栋、石破天惊);

⑹轻重失度(日理万机);

(7)望文生义(付之一笑、不刊之论、万人空巷、危言危行);

(8)敬谦误用(破镜重圆、鼎力相助、抛砖引玉)。

B.答题方法

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

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

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的范围,搭配的对象,尤其是发生变化的词语(美轮美奂、感同身受、空穴来风);

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第五、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最符合要求的。

C.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的组合与搭配情况,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

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

在总结一条陌生的成语释义时,只要在成语旁标上表示“褒贬、对象”等内容的短语,寥寥几个字,即可以“安全”定位了。

成语应先看本身的语义,再看语境意义,最后看色彩。

5.病句的辨析

(1)6种类型:

【前四种为结构类,后两种为语义类】①语(词句)序不当(注意多重定语、多重定语和多重状语和句序,特别注意主语一致关联词在后,主语不同关联词于前。

);

②搭配不当(主干的搭配、修饰语[并列的短语]、中心语之间的搭配、关联词语的搭配);

③成份残缺或赘余(主谓宾残缺、关联词残缺、定语中心语残缺、注意介宾短语前置可能会缺少主语,虚词多余包括堆砌和重复);

④结构杂糅(A一句话内含有两个语句——两个谓语结构B话说一半另起话题C藕断丝连);

⑤表意不明(出现了代词、数量短语,可能指代不明,一词多义、缺乏交待、停顿不同造成歧义);

⑥不合逻辑(自相矛盾、概念不清、主客倒置[不仅…而且…]、分类不当[种属或交叉关系误用]。

注意否定失当和两面一面)。

(2)解题步骤与方法:

凭语感扫描,用方法检验。

①结构类语病(单句)采用紧缩法,先抓主干后理附加,找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成分残缺赘余、语序不当等错误;

复句要先看关联(关联词是否残缺、关联词的搭配和位置、关联词是否错用、滥用),然后以分句为单位,采用紧缩法去判断。

②语义类病灶采用逻辑思维判断法。

可以找出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错误。

【两类语病不可混淆,否则有可能失分】

6.标点符号的使用:

标点符号以点号为重点,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括号与表停顿的点号连用,点号在括号内还是括号外;

二是引号与点号的连用,后面的点号在引号内还是引号外;

三是有疑问词的句子,句末用不用问号,几个疑问句相连,问号如何打;

四是几个并列的短语相连,如何使用逗号和顿号等。

有可能①在第I卷设题,②在第II卷设题,③在作文中考查。

答题步骤:

先瞧问、顿、逗,再看括、引、冒。

以下为难点提示:

(1)问号:

①选择关系复句的疑问句应用在句末。

特指问每句后面都要用问号。

②句中有疑问代词或疑问语气词,但不要求回答的句子不用问号。

③表强调某种感情的反问句,句末用叹号。

④介于陈述句与疑问句之间的句子,信多于疑用句号。

⑤倒装句,问号用在句末。

(2)顿号:

①用在并列的词或短语之间,不能用在句与句之间。

②并列的短语作定语时要用顿号;

而作主语、谓语、补语等表强调时,并列的介宾短语用作状语时,不用顿号,用逗号。

③常用在一起的词语并列可不用顿号(工农兵学商)。

④并列的短语之间带有语气词时,不用顿号,用逗号。

(清华呀,北大呀,……)

(3)冒号:

①用在总分或分总关系之间的总括性句语中。

②提示性的词语插入句子中间,不用冒号,用逗号。

③使用冒号的提示性语句的后面,不能出现“即”“如”等词语。

(4)括号:

①括号内是词语时,不用点号,括号内是句子时不用句末点号。

②括号内再有括号,里面应用“[]”。

③括号内解释局部,括号于点号前;

括号内解释全部,括号于点号后。

(5)引号:

一般情况下,引号标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一些特定的称谓、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或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

非直接引用不用引号。

引语末标点位置的确定:

①引用的话是独立的,末尾标点应放在引号里面;

②如果只作为作者自己话的一部分,末尾不用其他标点;

③特别注意:

引语末的标点如果是问号或感叹号,那么即使作为作者话的组成部分一般也要保留。

(6)省略号:

①用了省略号就不能在省略号后再用其他的点号。

②用了省略号不能再用“等”,用了“等”就不能再用省略号。

(7)书名号:

用于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电影名、电视剧名等。

戏剧、歌曲、乐曲、绘画、雕塑、摄影等的作品名称也可以用书名号标示。

书名号的作用已扩大到标示各类作品(包括用文字、声音、图像、动作等表现的作品等)的名称。

但不能因此而随意扩大书名号的使用范围,如将书名号用于产品名、奖品名、单位名、活动名、课程名、会议名等。

(8)分号:

①凡是用逗号能清楚地表示并列分句的并列关系时,分句间的停顿用逗号。

②凡是用逗号不能清楚地表示并列分句的并列关系时,分句间的停顿用分号。

二、现代文小阅读(考一般论述类文章,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分。

(1)答题要领

①选项是对文章要点的转述,转述方式有三:

概括式(具体变抽象),具体式(抽象变一般),同义变式(变换句式换说法。

如:

因果与果因,条件与因果)。

务必有针对性地判断选项的转述,是否符合原文的句间关系及表达意图。

②弄清代词的指代意义(近指:

这、这些;

远指:

那、那个;

不定指:

某、某些)。

③确定文段的中心句(主旨句、首括句、过渡句、修辞句、语篇指示语句和情态语句)。

④筛选整合信息,注意基本概念和新知识的解释、阐述。

⑤把握文体及文体特点(抓观点,材料和思想。

结构一般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答题步骤

①先通读全文,标好段落,确定体式,明确每段的中心内容,尤其要关注首尾段。

勾画出关键词,如可能、将、一些、正在、主要、如果、假如、但是、因此、正是、几乎等,初步掌握全文的意思及中心。

②注意选项与原文的严格的对应关系,找到题干或选项中句子在原文中的位置,前瞻后顾,整体把握。

多用排除法(尤其是转述绝对的选项),有的情况下,选项的信息是建立在原文一段或几段相关信息的概括的基础上的,切不可简单机械地寻找一一对应的关系机械地答题。

③注意选项与题干的关系,把握题干中定语所指定的解题范围,排除范围外的选项。

(如第五题)。

(3)解题方法

①找:

找找原文有没有(依题干找出检索范围、段落及角度);

②比:

[1]比较原文符不符——此物变彼物(偷换概念)。

[2]可能成必然(说法绝对)。

[3]将来变现在(提前实现)。

[4]部分成全部(扩大外延)。

[5]结果变原因(因果颠倒)。

[6]说东改道西(意思不符)。

[7]有一却说三(夸大作用)。

[8]未然变已然。

三、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考点

(1)对实词虚词的理解:

①一词多义(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如:

知──知道、懂得、了解、主持、管理);

②古今异义(中国、亲戚、婚姻、指示);

③通假字(知──智);

④偏义复词(国家、窗户、人物狐狸)。

(2)理解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考纲》规定的“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个虚词和教材中常见的17个文言虚词:

安、但、耳、夫、盖、故、或、即、既、然、虽、遂、惟、已、矣、犹、哉。

参见《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部分系统复习》)

(3)特殊句式及用法:

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谓前、宾前、定后、介后)词类话用。

(4)后两题重在理解分析归纳概括,代入原文,以文解文。

2.答题要领

①明大意(知人明事);

②通词句(结合语境);

③能辨析(五W:

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经过,几个时间,几个地点,发生发展的原因多少原因。

1>

Who、2>

What、3>

When、4>

Where、5>

Why)

3.分析答题过程

从最后一题开始,倒着做,利用已知解未知。

4.答题技巧

⑴常见的实词的理解:

将选项给出的词义或解释结合语境,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

⑵古今异义题:

古代多单音节词,所以看到类似于现代汉语双音节的词,古义尽可能分开理解。

要具体、形象。

分开解释的含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与上下文保持一致。

将该词语的今义带进原文,通则对,不通则错。

⑶虚词题:

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

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

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是实词。

例如:

“殆”,殆不可治,“殆”是副词,作状语,译为大概、恐怕……吧;

百战不殆,“殆”是动词,作谓语,译为危险。

⑷信息筛选题:

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

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

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⑸性格表现题:

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

特别注意谁的什么性格。

⑹内容归纳题:

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

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

总体把握文意。

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⑺全文把握题:

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注意联系全文,既要注重比照原文,又要注重归纳分析。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全国卷10分)

(1)标准是“信、达、雅”,重点是“信、达”。

(“信”占8分,“达”占2分。

(2)答题要领(一大原则四项注意):

①不脱离语境理解句意;

②注意重点词语的意义;

③注意特殊句式;

④注意词类话用;

⑤注意译文通畅。

(3)答题方法:

①先分解(按句子成份剖解,找出动词,句意自见);

②再对应(字对词,排语序)“6+1”方法:

替(古今异义现代替古代,如:

兔走触株)、扩(一词多义单音扩双音,如:

折颈而死)、留(人、物、地、官名词)、增(省略句)、减(语气助词,如:

者、也、哉、之)、移(倒装句)+猜(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

③后组合(重在调整,前后照应,确定复句关系)。

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对于翻译句子而言,点面结合的含义有两层:

一是以文段为面,以所译句子为点,由面及点,求“通”而不求“懂”;

二是译句子时以句意为面,以关键词为点,由面及点。

点上得分,以面上得分为基础。

翻译文言文的步骤和方法有一首口诀:

古文翻译,有其顺序。

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句不离段,词不离句。

难解句子,前后联系。

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省略句子,适当补齐。

遇有倒装,调整词序。

专有名词,不必翻译。

常见虚词,因句而异。

实词活用,考查全句。

增删留变,合情合理。

如无标点,审慎断句。

对照原文,力求直译。

直译不便,酌情意译。

(4)文言断句可综合使用虚词断句法、句式断句法和谓语动词断句法(说明:

遇到疑难句的翻译也可用此法。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1.考查要点:

【全面把握鉴赏要领,做到三练:

①练判断,②练理解,③练表述】

①正确理解字句的含义:

a理解词句的意义(情景结合);

b理解诗眼蕴涵的情思(诗眼是最精炼传神,最能表现情感和精神内涵的字或词);

c注意词序倒置,突出重点的作用d把握谓语动词(理解语句的关键)、形容词和特殊名词(领悟意境,理解意象的关键)的妙用。

②对文学知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的识记、理解,理解运用典故是作者表达思想的关键。

③对修辞手法和技巧的辨识、理解,通过修辞分析,体会作者的思想轨迹。

④对意境、艺术形象、主旨思想感情的把握。

a.联系其人其事;

b.整体把握作品;

c.抓住词句中直接透露出来的情思信息,理解作品意象的理性意义和情态意义。

通过诗词中的意象和典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闺妇幽怨、怀才不遇、怀古伤己、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怀人、忆友怀旧、别恨离愁、相知相思、儿女情长、坚贞爱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登高览胜、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等)

⑤对感情基调、艺术风格的把握。

2.诗词阅读的基本要求和思路:

写什么(人事物景)2>

为什么写(知人论世、目的意图、思想感情)先感悟这首诗是乐诗还是哀诗,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乐或哀的原因,入景而悟情。

(顺序:

意象──想象──画面[意境]──情感)3>

怎样写(艺术手法、语言特色)。

总起来说就是:

先明确写了什么,再弄清怎样写法,最后读懂为何而写。

通过诵读(默读),深入体察作品,鉴赏古诗才会有正确的方向。

反之,就可能步入误区。

3.答题要领

①“诗言志”“一切景语皆情语”表达的是作者的志向,思想和情感,鉴赏重在领悟诗歌的意境,应当从景情关系方面去探寻和体味。

要善于“体其情”,从而“知其意”。

披文观诗,不仅在于疏通字句,更要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内涵。

②分辨把握四种类别诗词的答题规律和不同特点:

a.写景抒情;

b.咏物言志咏史怀古;

c.边塞征战;

d.即事感怀(送友、思乡、闲情、人生感悟等,也称杂感)。

③把握诗词起承转合(尤其七绝)的结构、思路和脉络及大多数先景后情的特点。

④“情”“志”的区别:

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

“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叙写表达出来的。

⑤“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⑥描写的角度:

视觉:

形、色;

听觉:

声;

状态:

动和静、远与近、时间与空间;

情感:

虚与实;

触觉:

味。

4.鉴赏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也称表现手法)包括三个方面,即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注意表达技巧起到的作用,表达的内容和达到的效果。

(1)表达方式:

①抒情: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直接(即景抒怀、直抒胸臆)、间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怀古伤己);

②描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直接(正面)、间接(侧面);

③咏物(叙述: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④议论(议论往往与抒情结合一起。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2)修辞手法及作用:

①描绘类:

(作用:

生动形象)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描绘]了……内涵[形态])、夸张(生动地突出了…特征)、比拟(生动传神地突出了…形象或抒发了作者…感情)借代、通感;

②结构类(作用:

和谐音韵、强调突出、充沛感情)排比、对偶、反复、顶针;

③语气类(作用:

增强语气、强化感情、引发思考)设问、反问。

(3)表现手法

①写景抒情的诗词: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远近着笔、着眼视听、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绘声绘色、(只要有想象)虚(写情)实(实像、实事、实境,写景)相生、乐景哀情、以景结情、白描、细描等;

②咏物言志、咏史怀古的诗词常常借外物表达自己的人格,化无形为有形,象征(比喻)、托物言志、铺陈、对比(揭示对立面,突出形象)、反衬等;

③边塞征战的诗词:

渲染、烘托、比兴、以小见大、象征等;

④即事感怀的诗词:

移情于景借景抒情、乐景哀情以景衬情、避实就虚移笔于人、直抒胸臆、对比、反衬、烘托、曲笔(正话反说)、抑扬对应、联想、想象、用典、铺垫、照应、伏笔(暗示)等。

表现手法的作用有: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4.答题方法和步骤

⑴根据赋分,确定答点,先总(概括知识点)后分(分析阐释),纲举目张。

抓住古诗中的“景”和“情”,就抓住了一切。

不要被繁多的诗歌术语、表现方法弄花了眼,所有的古诗不管怎么设题,都要回到“景”和“情”上来,即:

用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思想),景(意境)有什么特点,与情有什么内在关系(表现手法)。

⑵比较阅读类的解题:

要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作手法,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情感、表达技巧)寻求作品的差异性;

最后,点面结合,既要有总体分析,又要有具体分析。

鉴赏口诀:

1.从题目认识对象,2.从字面读出感觉,3.从注释破解难点,4.从作者了解背景,5.从原作找到根据,6.从题干得到启示,7.从首联找到特点,8.从尾句参透主旨,9.从景物把握情感,10.从意境洞察心胸。

⑶理解文意是关键,参悟意象是手段,情景关系情为主,紧扣诗题析通篇。

5.规范表述:

①古诗鉴赏表述:

【分析所运用的手法,分析所描写的景象,分析所表达的情感,分析所产生的效果。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表达作用。

②词语在诗句中含义、诗歌意象分析的表述:

解释该字词在诗句中的含意(表层含意)+该字词描述的景象+该字句表达的情感或意境。

③炼字(动词)分析题的表述:

词语含义+手法+该字与诗题的关系+表达效果或作用。

④诗词感情分析题的表述:

诗词感情(作者心情)+理由(能说明该感情的意象[间接考查点]+表现这种感情的动词、形容词或名词)。

⑤词语作用的表述同大阅读。

⑥抒情形象的分析的表述:

描写内容+思想、性格、特征+形象称谓。

⑦所抒发情感的理解的表述:

通过什么(表达技巧[间接考查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⑧诗歌意境的体味的表述:

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主观感受(营造的氛围特点)+交融的感情。

⑨表现手法的赏析的表述:

具体手法+作用术语+诗句内容+表达的情感。

⑩诗词风格赏析题的表述:

该诗的语言特色+特色体现及分析+表达情感

(三)名言名句默写(6分)

(1)复习重点高中课本中的名句名篇。

范围参考背默总览,注意:

千万不能出现错别字,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要像小学生一样写字,切勿卖弄。

写完后要再读一遍,看有无语意不通之处,如有,则考虑是否写错了字。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1.答题要领:

强调三句话(解题意识),一是要有整体意识完整表达。

二要要有审题意识。

规范答题,三要有文本意识,以文解文(虚实互解,联意互解,对立互解,正反互解)。

文学作品的阅读把握主题是核心。

可以说,阅读题的四个小题都是围绕主题设置的,答每一题都要点到主题,只不过侧重点不同。

因此,不管题目怎样问,答题时都要往主题上引,依旨会意,依旨答题。

把握主题的方法是,找点题的议论句,它一般在篇首或篇尾。

(有些在篇中或标题之中)

2.答题五步骤:

(现代文阅读通用)

第一步:

认真读题(文题),预测联想(分析语法结构,确定关键词语,参考尾段),文题往往是行文的线索;

第二步:

浏览各段首句(标出段落符号),了解全文梗概、观点,把握文本的结构思路;

第三步:

研读题干,认真审题。

看清命题人问了哪些方面的问题,在大脑里要形成“问题锁链”形成明确而强烈“问题意识”,让问题作为阅读文本的有力指示。

第四步:

阅读全文,边读边画(重点:

表现作者情感和文章的主旨句,有语言特色的,含义深刻的)。

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起承转合),把握整体,把握主题;

强调两点:

一是思考问题要瞻前顾后;

一是准确圈定答题信息区域。

第五步:

开始答题。

把握文体特点和作者的感情线索,,坚持“整体原则”“语境原则”“知世论人、知人论事、事中见人”和“以文解文”原则,问什么,答什么。

在表达时,一要整合筛选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