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320946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85 大小:1.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5页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5页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5页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85页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85页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85页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85页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85页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85页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85页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85页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85页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85页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85页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85页
亲,该文档总共8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8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

听声音,说声音

同学们,我们刚才列举了各种各样的声音,知道了这些声音的来源,那么我们听到的这些声音是一样的吗?

你能描述听到的声音吗?

出示课本上描述声音的词汇:

高、低、强、弱、悦耳、刺耳

除了课本上的这些描述声音的词汇之外,你还能列举出哪些描述声音的词汇呢?

粗、细、低沉、尖细、短促、悠长

出示课本第3页上面的记录表,引导学生看一看,学习怎样描述声音?

下面就请大家描述一下你所听到的声音。

教师相机出示一些声音,引导学生描述。

预设:

瀑布声——响亮,震耳欲聋,永不停息。

广场舞——节奏感强,很响亮。

女孩子说话的声音——婉转,清脆,像银铃一般。

下雨的声音:

小雨——沙沙,淅淅沥沥,滴答滴答。

大雨——哗啦啦,哗啦哗啦。

出示诗歌《秋的声音》节选

听听秋的声音,

轰隆轰隆,

是收割机割稻谷的声音。

叽叽喳喳

是小燕子和小麻雀告别的话语。

呼呼

送来阵阵扑鼻的桂花的香味。

哗哗

溪水弹起欢快的乐曲。

呱呱

青蛙唱起了优美的旋律。

听听,

走进秋,

走进这辽阔的大舞台,

好好去听听

秋的声音。

活动三:

忆声音,学知识

同学们,关于声音,你知道哪些知识?

又有哪些相关的问题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有关声音的知识,并提出相关的问题。

同学们,有关声音的知识,我们将会在下面的学习中逐步的接触到,大家提出来的这些问题也会在下面的学习中找到答案。

活动四:

听音乐,辨声音

下面我们来听一段简单的音乐。

教师相机播放《闪亮的小星星》音乐,引导学生听一听,要求:

你能识别这段乐曲中的音符吗?

它们的高低顺序又是怎样的?

学生听音乐,边听边思考。

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通过欣赏音乐《闪亮的小星星》,我们识别了乐曲中的音符,并且说出了他们的高低顺序。

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却时时刻刻感觉到它的存在。

这些声音有高低强弱等各方面的特点。

下一节课我们将一起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课后,请大家仔细听一听周围的声音,查阅相关的资料,初步了解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

反思

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通过弹压橡皮筋、拨动钢尺、击鼓、敲击音叉等活动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观察几种正在发声的物体,初步懂得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观察我们的发声器官——声带,了解声带的特点及作用。

通过实验操作,探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通过实验和观察,懂得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且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想法。

课件、学生课前认真观察发声的物体,并查阅资料,初步了解声音产生的奥秘。

一、聚焦

上一课,我们探究了各种各样的声音,知道声音有的来自于动物的叫声,有的来自于大自然的声音,还有的是由人类活动产生的。

那么我们能够制造出声音来吗?

学生运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我们能够听到各种声音,自己也能够制造出各种不同的声音,那么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探索

研究橡皮筋的发声

教师出示一根橡皮筋,引导:

同学们,这是一根普普通通的橡皮筋,我们可以让他发出声音吗?

实验要求:

研究橡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实验步骤。

第1步:

把一根橡皮筋的两端固定下来。

第2步:

采用拉伸、按压、揉搓橡皮筋等方法,看一看橡皮筋能否发出声音。

第3步:

弹拨、拉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能否发出声音。

第4步:

观察橡皮筋发出声音时橡皮筋本身的变化。

学生分小组活动,探究橡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并且交流讨论,完成实验报告。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相机指导。

全班交流,出示各小组的实验报告,交流各小组的实验结论。

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拉伸、按压、揉搓橡皮筋,都不能使橡皮筋发出声音,而轻轻地弹拨橡皮筋,横向拉动橡皮筋,橡皮筋就能够发出声音,并且橡皮筋在发出声音的时候会颤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橡皮筋的声音是由于橡皮筋的振动产生的。

研究物体是怎样发声的

同学们,刚刚我们研究了橡皮筋是怎样发声的,下面我们继续来观察几种正在发声的物体,看一看他们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出示课本第5页上面的三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

图片一:

轻轻拨动钢尺,让钢尺发出声音。

图片二:

轻轻的击鼓,让鼓发出声音。

图片三:

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出声音。

学生分小组活动,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各小组分别按照以上三幅图的做法,轻轻拨动钢尺、轻轻的击鼓、敲击音叉,并仔细观察这三种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同时用手轻轻地触摸这些还在发出声音的物体,看看有什么感觉。

学生分小组活动,仔细观察钢尺、小鼓和音叉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并用手轻轻触摸还在发声的钢尺、小鼓和音叉,看看有什么感觉。

全班交流,预设:

生1:

我发现这三种物体在发出声音的时候,他们本身都在振动。

生2:

我用手去触摸正在发生的小鼓时,发现小鼓在振动。

生3:

我用手去触摸正在发声的音叉时,发现音叉也在振动。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实践活动,我们发现钢尺、小鼓和音叉在发声的时候,本身都在振动。

由此可见,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板书: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三、研讨

同学们,刚刚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声音的产生。

那么,你们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持你的想法?

全班交流: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我们从上面实验的橡皮筋、钢尺、小鼓和音叉发出声音时,他们本身在振动。

从这些证据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问题:

猜测一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呢?

教师出示学生吹竖笛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一段竖笛吹奏的乐曲。

四、拓展

同学们,我们人类可以通过嘴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我们是怎样发声的呢?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们的发声器官。

出示课本第5页下面的一幅图片以及旁边的文字,学生自由读一读这段文字并仔细观察这幅图片,了解人类的发声器官——声带,体会声带发声的原理。

教师指导学生把手轻轻的放在喉结处,然后大声的说话,认真的感觉声带的振动。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那些发声的物体在发声时,本身就会振动,从而产生声音,而我们人类能够说话,那是因为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那么,声音又是怎样传播出来的呢?

这个问题,我们下一课继续探讨。

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1、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声音会向四面八方传播。

2、通过实验探究,懂得声音能够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而在真空环境中是不能传播的。

3、能够根据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的原理制作一个“土电话”,并试一试,感受声音在固体中传播。

通过实验,探究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能够通过实验证明声音可以在液体、气体和固体中传播。

课件、小鼓、玻璃罩、闹钟、水槽、音叉、一次性纸杯、线绳等等

1、教师在讲台上敲击音叉,问:

同学们,你们能听得到音叉的声音吗?

所有的同学都回答:

能听到。

2、教师引导:

老师敲击音叉的时候,坐在教室里的所有同学,无论坐在哪个位置,都能听到音叉的声音。

这音叉的声音是如何从讲台这边传到教室的每一个的位置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声音的传播。

3、板书课题: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要想研究这个问题,我们仍然要通过几个小实验来完成。

实验一:

声音的传播与空气

1、出示闹钟,教师将闹钟的闹铃打开,引导学生听一听。

出示一个玻璃罩,引导:

下面我们把这个正在发出声音的闹钟放到玻璃罩里,想一想,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吗?

学生预测:

仍然能够听到听不到

2、教师用抽气筒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引导学生再仔细听一听:

我们还能听到闹钟发出声音吗?

闹钟的声音有没有变化呢?

闹钟的声音有了变化,声音由强变弱,由大变小,最终没有声音。

特别说明:

此处用抽气筒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会因为操作的问题,玻璃罩内的空气不会抽取干净,因此才会听到闹钟的声音,不过闹钟的声音会减弱减小。

3、教师引导:

当我们把正在发出声音的闹钟放到玻璃罩里,并且把玻璃罩里的空气全部抽掉,就会发现闹钟的声音由大变小,由强变弱最后,最后就听不到声音了,这说明什么呢?

这说明声音的传播是与空气有关系的,没有空气或者空气变得稀薄,都会影响声音的传播。

实验二:

声音的传播与固体

1、出示实验要求:

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听一听其他同学在桌子另一端轻轻抓挠桌面的声音。

并比一比这样听到的声音,与耳朵不贴在桌面上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

2、教师强调实验的要领:

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教室里要保持安静,这样实验效果更加明显。

这个实验是一个对比实验,一位同学用手轻轻的抓挠桌面,另一位同学先将耳朵贴在桌面上仔细听,然后耳朵不贴在桌面上再听一听,比较一下听的效果,从而得出结论。

3、全班同学认真进行实验操作,这个实验可以进行多次,同桌的两位同学可以轮流操作。

4、全班交流,说一说实验的过程及得出的实验结论。

5、教师小结:

通过刚才大家的实验操作,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声音的传播与固体有关系。

声音能够在固体中传播。

实验三:

声音的传播与液体

1、教师引导:

我们刚刚通过实验,证明了声音的传播与气体和固体都有关系,声音能够在气体和固体中传播,那么,声音能不能在液体中传播呢?

下面我们继续通过实验来证明。

2、实验材料:

音叉、盛水的水槽。

3、实验方法:

用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观察水面的变化,再将音叉浸入水中,将耳朵紧贴在水槽边,仔细听,看是否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

4、出示课本第7页的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了解实验方法。

5、实验要领:

击打音叉要用力,这样效果会更好。

击打音叉后,要立刻用音叉接触水面,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

音叉发出的声音很微弱,我们要把耳朵紧贴在水槽边仔细的听,同时教室里要保持安静,这样才能得出实验结果。

同小组的同学要互相合作,每个人可以多体验几次。

6、学生分小组活动,进行实验操作,然后交流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的情况,并且纠正实验中的不当之处。

7、全班交流,学生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以及本小组得出的实验结论。

8、教师小结: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1、刚刚我们通过三组实验探究了声音的传播与气体、固体和液体之间的关系。

声音究竟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呢?

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又借助了什么物质?

2、出示课本第8页的资料,学生仔细读一读。

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3、情境题

(1)有人说:

宇航员在太空工作时,是听不到声音的,需要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沟通。

这句话对不对?

为什么?

这是对的。

因为太空中空气稀薄,声音无法传播。

因此,宇航员只能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

如果我们到月球上去,会发现月球上是没有一点声音的。

(2)小刚说:

他游泳的时候在水下也能听到岸上的人说话的声音。

小刚没有说错,在水下确实能听到岸上的人说话的声音,因为声音可以在空气和水中传播。

1、引导:

既然声音能够通过固体传播,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土电话”试一试。

一次性纸杯、线绳

3、操作方法:

在一次性杯底钻个小孔,用绳子把两个一次性纸杯连起来,这样一个“土电话”就完成了。

4、出示课本第8页的最后一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土电话”的制作方法。

5、学生分小组合作制作“土电话”。

6、全班展示制作好的“土电话”。

7、教师:

同学们的“土电话”制作好了,想不想用我们制作的“土电话”来试一试呢。

组织学生到空旷的操场上用同学们制作的“土电话”来打电话,试一试“土电话”的效果。

8、教师:

同学们,刚刚我们试验了自己制作的“土电话”,效果怎么样呢?

“土电话”为什么能够传播声音呢?

大家知道“土电话”的制作原理吗?

9、教师小结:

“土电话”之所以能够传播声音,是因为声音能够在固体中传播的原理。

这节课通过实验,我们懂得了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并且根据声音能够在固体中传播的原理,我们制作了“土电话”。

那么,我们又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下一课我们将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观察耳朵的结构图,了解人耳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2、知道鼓膜的特点,通过实验探究鼓膜的作用。

3、通过学习,知道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了解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了解耳朵的结构和功能,知道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通过实验,探究鼓膜的作用,知道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多媒体课件、耳朵结构示意图、模拟鼓膜振动的实验材料等等。

同学们,上课了,请大家仔细听一听,现在我们听能够听到哪些声音?

学生仔细聆听我们周围的声音。

风声、雨声、呼吸声、读书的声音、老师讲课的声音、走廊上有人走路的声音、远处马路上的汽车喇叭声等等。

这些声音有的近,有的远,有的大,有的小,他们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那么,耳朵又是怎样使我们听到这些声音的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大家都知道,我们是通过耳朵来听到声音的,那么我们的耳朵是由哪些部分组成?

每个部分又有什么特点?

发挥哪些作用呢?

观察耳朵结构图

出示课本第9页的耳朵结构图,学生仔细看一看,初步了解耳朵的结构。

全班交流,教师相机补充有关耳朵的结构和功能等一些方面的知识。

人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个部分。

人的外耳就像一个隧道,声音通过这条隧道到达鼓膜。

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会产生震动。

人的耳朵从外到内,分别是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

探究耳廓的作用

同学们,大家知道耳廓吗?

用手摸一摸自己的耳廓。

我们的耳廓又有什么作用呢?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探究一下。

出示课本第9页的下面一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本次实验的方法及要求。

实验方法:

用纸卷一个喇叭,用这个“纸喇叭”听一听微弱的声音,然后拿掉“纸喇叭”再听一听。

比较两次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实验要领:

本次实验是一次对比实验。

第1次是用“纸喇叭”听微弱的声音,第2次是去掉“纸喇叭”再听一听这个微弱的声音。

每次实验的声音都要小一点,而且声音一样大。

全班分小组进行实验,注意比较两次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对学生加以指导

全班交流,指生说一说两次听到的实验有什么不同。

使用“纸喇叭”听微弱的声音,可以听得很清楚,拿掉“纸喇叭”再听一听,发现声音很微弱,听不清楚。

交流讨论:

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耳廓在听到声音这个方面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人类的耳廓有着特殊的用途,不仅可以收集声音,而且可以将过大的声音进行折射,起到保护耳朵的作用。

探究鼓膜的作用

人们利用耳朵听到声音,其中鼓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鼓膜的作用。

出示课本第10页上面的两幅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这两幅图上方的文字,了解本次实验的操作方法及实验要求。

实验材料:

透明塑料杯、一块布、橡皮筋、音叉等等。

如图所示,先把布蒙在透明塑料杯口,用橡皮筋固定,模拟鼓膜。

在鼓膜的上面放上少量的碎纸屑。

用音叉等能发出声音的物体在鼓膜的上方制造强弱不同、远近不同的声音。

观察鼓膜是否发生震动,并且在记录表中记录观察结果。

这块布蒙在透明塑料杯口,是为了模仿耳朵鼓膜。

在鼓膜的上方用音叉制造强弱不同、远近不同的声音,同时要仔细观察鼓膜是否发生震动。

检验鼓膜是否发生振动的标准就是看碎纸屑有没有在鼓膜上振动。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探究鼓膜的作用。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

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说一说自己得出的结论。

当我们敲击音叉的时候,音叉发生振动,引起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

出示课本第9页的资料,引导学生读一读,进一步了解耳朵工作的原理。

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震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听小骨可以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大脑接收到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就感受到了声音。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人耳的结构和功能有哪些新的认识?

你认为鼓膜的作用是什么?

耳廓与“纸喇叭”在聚集声音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

你能解释医生用的听诊器是怎样工作的吗?

听诊器里面有两个振动片,人体器官振动时发出的声音,通过听诊器的传送,直接传送到医生的耳朵里,听诊器利用的就是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原理。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了人耳的结构和功能,知道了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不过,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听到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下一节课,我们将来探讨声音的强和弱,请大家课后预习。

1.5声音的强与弱

1、通过学习,知道人们通常把轻重不同的声音称为声音的强弱。

2、通过实验,探究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

3、知道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通过实验,探究物体振动幅度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懂得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通过实验,探究物体振动幅度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

多媒体课件、钢尺、木架、橡皮筋、鼓、音叉、支架等等。

出示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视频,引导学生看一看,体会安塞腰鼓震耳欲聋的声音,雄伟壮观的气势,激动人心的场面。

看着安塞腰鼓,听着安塞腰鼓的声音,不禁让人热血沸腾。

再出示小雨沙沙声,引导学生听一听,体会小雨若有若无的沙沙声。

为什么安塞腰鼓让人听了热血沸腾,而小雨听起来却若有若无?

同样是声音,为什么有的声音强?

有的声音弱?

声音的强弱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声音的强弱。

5声音的强与弱

教师引导,要想探索声音的强与弱,我们还是通过几个小实验来探究。

钢尺的声音和振动幅度

出示课本11页的下面一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实验操作的方法及要求。

像图中那样,将一把钢尺的一部分伸出桌面,大约20厘米,用一只手压住钢尺的一端,另外一只手拨动钢尺的另一端,先轻轻拨动钢尺,再用力拨动钢尺。

轻轻拨动钢尺,听一听钢尺发出的声音,观察钢尺是怎样振动的?

再用力拨动钢尺,听一听钢尺发出的声音,观察钢尺是怎样振动的?

思考:

钢尺发出的声音和它的振动幅度有什么关系?

做这个实验,一定要注意观察,注意比较轻轻拨动钢尺和用力拨动钢尺的时候,钢尺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钢尺的振动幅度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再思考钢尺发出的声音和钢尺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且思考问题,得出实验结论。

交流,学生说一说实验现象,交流实验结论。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当我们轻轻拨动钢尺的时候,钢尺发出的声音很小,并且它的振动幅度也很小。

而当我们用力拨动钢尺的时候,钢尺发出的声音很大,并且振动幅度也很大,可见,钢尺发出的声音的大小与钢尺的振动幅度是成正比关系。

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和振动幅度的关系

出示固定好的橡皮筋架子,引导:

与拨动钢尺同样的道理,当我们用不同的力量拨动这根橡皮筋的时候,它发出的声音是不是一样的呢?

橡皮筋发出的声音与它的振动幅度又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用不同的力度拨动橡皮筋,听一听橡皮筋发出的声音,观察橡皮筋的振动幅度,思考橡皮筋的声音与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

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得出的实验结论,教师小结:

这个实验与我们刚才第1个钢尺的实验是一样的,用力拨动橡皮筋,橡皮筋就会发出很大的声音,而它的振动幅度也很大,相反,轻轻拨动橡皮筋,橡皮筋就会发出很小的声音,而它的振动幅度也很小。

鼓声的大小与鼓面的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

通过钢尺和橡皮筋的实验,我们发现钢尺和橡皮筋发出声音的大小与他们的振动幅度有关系,而且是成正比关系,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大,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小。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我们平常敲的鼓是不是也是这样?

出示用力敲大鼓的视频,引导学生看一看,用力敲大鼓的视频,听一听鼓的声音,观察鼓面的振动幅度。

再播放一段敲小鼓的视频,引导学生听一听鼓的声音,仔细观察鼓面的振动幅度。

鼓的声音与鼓面的振动幅度之间有没有关系?

有什么关系?

鼓的声音大小与鼓面的振动幅度是有关系的,鼓面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大,鼓面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小。

刚刚我们通过三个实验了解了声音的大小与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

那么它们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