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1327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读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读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读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读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读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读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读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读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读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读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读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书笔记文档格式.docx

《读书笔记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书笔记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读书笔记文档格式.docx

有一种统摄一切美的事物的最高的美。

对话中认为美有四步休养:

第一,由爱个别形体的美到爱一切美的形体;

第二,由爱心灵的道德美到爱行为制度习俗的美;

第三,爱心灵方面学问知识的美,这是一种真的美;

第四,爱涵盖一切的绝对美,即美的本体。

全进程是由感性向理性的发展,由个别到普遍概念,由部分而全体。

全体就是纯一永恒的绝对美,是美的止境。

《斐利布斯篇》中的主题为善是知识与快感的结合。

柏拉图不仅关注美本身,也关注世间事物的美,由现象世界把握精神世界。

同时在《伊安篇》和《理想国》中,他从道德主义原则出发对于诗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要把诗歌驱逐出城邦以正视听,同时他又认可诗歌通灵的能力和诗性语言的魔力,希望诗歌以某种方式介入哲学领域,为城邦建设发挥潜力。

 

《理想国》读书笔记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最长的最成熟的一篇对话。

它的目的在于讨论理想国的制度和理想公民的性格。

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各方面的问题,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

柏拉图把国家分为三个阶层:

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平民阶层。

他鄙视个人幸福,无限地强调城邦整体、强调他以为的“正义”。

在柏拉图眼中,第三阶层的人民是地下的,可以欺骗的。

他赋予了统治者无上的权力,甚至统治者“为了国家利益可以用撒谎来对付敌人或者公民。

《理想国》讨论的主题是正义问题,首先讨论国家的正义。

柏拉图认为一个好的国家应该具备智慧、勇敢、自制、正义这四种德行。

国家的智慧要求它有治理整个国家的知识,只有少数人才具有这样的智慧;

国家的勇敢属于保卫它的卫士;

国家的自制是一种和谐,当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能够和谐统一,这个国家就达到了自制。

若一个国家有了这三种德性,也就有了正义。

哲学家是爱智慧的人,不过那种对任何事情都好奇的人还不是真正的哲学家,只有热忱于寻求真理的人才是哲学家,这就涉及到了真理问题。

柏拉图把世界划分为可感世界与理念,那些只爱好具体事物,如美的声调或形象的人只有意见而无知识,只有那些认识美自身即美的理念,而且将其与具体事物区分开,而不互相混淆的人才是有知识的人。

柏拉图通过“太阳”的比喻说明,正如太阳是可见世界之所以可见的原因,善乃是理念世界中一切理念的存在原因,它是最高的理念。

他又通过“线”的比喻进一步将两个世界划分为4个部分:

第一,影像;

第二,影像所像的实物;

第三,数理对象,灵魂将影像的实物作为影像来研究,它只能从假设出发下降到结论;

第四,理念,灵魂从假设出发上推到第一原理,它不再使用影像而是使用理念来作系统研究。

前两个部分属于可见世界,后两个部分组成了可知世界。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以为国家与个人的理想都在“正义”,就是社会里各种阶级,个人性格里各种因素,都站在它们所应站的岗位,应统治的统治,应服从的服从,形成一种合理的协和的有机整体,其中一切都恰到好处。

他的理想国以希腊的城邦为模,范围很小,大部分公民都住在一个城里,成为一个国,所以又把“理想国”叫做“城邦”。

柏拉图把城邦的统治阶级叫做“保卫者们”。

柏拉图把训练“保卫者们”当作建立理想国的一个首要的工作。

所以在对话中首先谈到的是“城邦的保卫者们的教育。

“我们还要严格禁止神和神战争,神和神搏斗,神谋害神之类的故事。

它们根本不是真的,而且我们的城邦的保卫者们必须把随便就相争相斗看成最大的耻辱。

巨人们的搏斗,以及神和英雄们与他们的亲友们争吵之类的故事都不准讲,也不准绘绣。

”“因为儿童没有能力辨别寓言的和不是寓言的,他们在年幼时所听到的东西容易留下永久不灭的印象。

因为这些缘故,我们必须尽力使儿童最初所听到的故事要做的顶好,可以培养品德。

”“规范是这样的:

无论写的是史诗,抒情诗,还是悲剧,神本来是什么样,就应该描写成什么样。

”“我们不能准许诗人说,受罚的人们是悲苦的,而造成他们的悲苦的是神。

”“关于神的第一条法律和规范要人或诗人们遵守的就是:

神不是一切事物的因,只是好的事物的因。

第二条,就是神们不是一些魔术家,不变化他们的形状,也不在言语或行动上撒谎来欺哄我们。

对于儿童该听的故事的题材,对话中作了一番讨论,总结来说就是:

1、要让儿童长大后敬神敬父母,并且互相友爱;

2、勇敢,不怕死;

3、不应该动不动就笑;

4、诚实;

5、年轻人要有节制;

6、不能让保卫者们爱财或者受贿。

接下来他又讨论了文学的形式:

主要有单纯叙述、模仿叙述和混合体三种。

但是柏拉图只赞成用单纯叙述,如果用模仿叙述,模仿的对象也只能限于善人的善言善行。

(单纯叙述即间接叙述,作者作为旁观者叙述。

模仿叙述即直接叙述。

他认为模仿对于保卫者们有很坏的影响,,一则一个人要专心致志地去做一件事,才能做得好,模仿许多人物的许多技艺,必定一无所成;

二则模仿比自己低劣的人物,习惯成自然,性格便不免朝低劣转变。

他的这种看法是有失偏颇的,如果依他所说,戏剧就根本不应存在,而希腊戏剧在当时最盛行。

在《理想国》卷十中又回到诗的问题上,因为诗是希腊教育中的重要部分,所以对于诗作合理的决定,是建立理想国的基础。

他控诉诗人的第一罪状是从诗的本质来说的,诗只是一种“模仿”。

在柏拉图看来,宇宙间只有“规律”,“原理大法”——他所谓的“理式”才是真实的,现象世界只是规律的个别事例,“理式”的具体化,所以是按照或“模仿”理式而来的,可以说是理式的影子或仿本。

诗画之类艺术只能算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着三层”。

艺术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艺术以现象世界为对象,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是要写出实人实境,不是凭空谈道理。

这个第一罪状是从哲学立场看诗的本质所提出的。

在对话中这部分柏拉图以“床的理式”、“桌的理式”来说明。

所以按柏拉图的说法,床有三种,“第一种是在自然中本有的,我想无妨说是神制造的;

第二种是木匠制造的;

第三种是画家制造的。

”他的第二个罪状则以政治教育的立场看诗的效果所提出的。

柏拉图的基本观点是:

诗和艺术应服务于政治,它们的好坏应从政治教育的影响来看。

《理想国》的主要目的在替“正义”下定义。

人性中有三大成分,最好的是理想,其次是意志,最坏的是情欲。

意志和情欲受制于理智,才达到个人性格的正义。

国家有三个阶级,相当于理智的是哲学家,相当于意志的是武士,相当于情欲的是工商,武士和工商受哲学家的统治,才达到国家政治的正义。

有理想的人,才能有理想国。

而诗人和艺术家们不从理智出发,专逢迎人类的弱点,挑动情欲,产生快感,姑求博取声誉。

“那么,我们现在理应抓住诗人,把他和画家摆在一个队伍里,因为他有两点类似画家,头一点是他的作品对于真理没有多大价值;

其次,他逢迎人性中低劣的部分。

这就是第一个理由,我们要拒绝他进入到一个政治修明的国家里来。

”“可是千万记着,你心里要有把握,除掉颂神的和赞美好人的诗歌以外,不准一切诗歌闯入国境。

”最后,柏拉图又替诗留了一点余地。

“话虽如此,我们还可以告诉逢迎快感的模仿为业的诗人,如果他能找到理由,证明她在一个政治修明的国家里有合法的地位,我们还是很乐意欢迎他回来,但是违背真理是在所不许的。

《诗学》读书笔记

《诗学》是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著作,是欧洲美学史上第一篇最重要的文献,被认为是西方美学的奠基之作。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是在继承老师柏拉图及其之前的文艺理论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来阐明美学概念,研究文艺问题的。

他在《诗学》中第一次界定了古希腊悲剧,为悲剧从理论上下了第一个定义,也成为了西方悲剧美学理论的源头。

在现存《诗学》二十六章中,亚里士多德论述艺术的本性是模仿,据以区别各种艺术形式,追溯艺术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接着又论述悲剧的特征及构成要素,比较史诗和悲剧。

最后分析批评者对待诗人的一些指斥,并提出反驳的原则与方法。

概括的讲,《诗学》主要论述了三个艺术哲学问题:

艺术的本性,悲剧的意义,艺术的功用。

它的美学思想可归结为三个要点:

摹仿说,悲剧论,陶冶说。

一、摹仿说

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艺术产生于摹仿。

在《诗学》第一章就开宗明义:

“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箫乐和竖琴乐——这一切实际上都是摹仿”并且指出摹仿艺术的区别特征在于“摹仿中所使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用的对象不同,所采用的方式不同”而这三者的不同可以决定艺术的种类。

如悲、喜的划分是:

“喜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坏的人,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这是根据不同的对象进行划分的。

其次,亚里士多德肯定摹仿是人的天性,他说:

“一般说来,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因,都是出于人的天性。

人从孩提时候起就有摹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摹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摹仿得来的)人对于摹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

”这段话足以证明诗起源于摹仿,而摹仿又是人的天性使然,而且具有一种神圣意味。

最后,他强调摹仿所具有的普遍性。

“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则可能发生的事。

”这样,艺术描写的对象本身就带有了普遍性,就富于了哲学意味。

二、悲剧论

亚里士多德对于悲剧理论进行了详尽、深入而系统的阐述。

他提出了悲剧史上第一个悲剧概念,他在《诗学》第六章里说道: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他的媒介是言词,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

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

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他有提出“整个悲剧艺术包含‘形象’、‘性格’、情节、言词、歌曲与‘思想’”六个成分里,最重要的是情节。

情节是对于行动的摹仿,也就是事件的安排。

行动体现在事件之中,通过事件表现出来。

亚里士多德认为应该选择那些“能引发恐惧和怜悯的事件”,并且情节要有一定的安排,要有内在的密切联系,而且要完整。

即“情节既然是对行动的摹仿,它所摹仿的就只限于一个完整的行动,里面的事件要有紧密的组织,任何部分一经挪动或删除,就会使整体松动脱节。

”在布局上,亚里士多德认为“恐惧与怜悯之情可借‘形象’来引起,也可借情节的安排来引起,以后一种办法为佳,也显出诗人的才能更高明。

情节的安排,务求人们只听事件的发展,不必看表演,也能因那些事件的结果而惊心动魄,发生怜悯之情。

”所以,亚里士多德十分注重创作主体通过对情节的安排来达到悲剧的效果。

三、陶冶说

陶冶可以视为悲剧最终所要达到的效果。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给悲剧下定义时只简略提及:

悲剧通过“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陶冶”的希腊文音译“卡塔西斯”,但现存《诗学》对它并无更作词义解释。

由于不同学者对“卡塔西斯”的不同解释,因此产生了不同的解释,在这里,我们理解为悲剧能陶冶人的情感,使之合乎适当的强度,借此获得心理的健康,从而对社会道德产生良好的影响。

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到“人对于摹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以及“我们不应该要求悲剧给我们各种快感,只应要求它给我们一种它特有的快感。

既然这种快感是由悲剧引起我们的怜悯与恐惧之情,通过诗人的摹仿而产生的,那么显然应通过情节来产生这种效果。

”由此可见,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一方面是在求知,另一方面我们获得了来自艺术作品的感化与陶冶,我们的灵魂得到了升华和熏陶。

此外,他还认为文字、颜色与音乐的美也能给我们带来快感。

他这样肯定文艺的审美价值,也就是对柏拉图否定文艺的快感,贬低文艺的价值的有力回复。

《诗学》是亚里士多德的一部博大精深的美学理论著作,需要深入而细致的研读才能有所收获。

《判断力批判》读书笔记

康德认为人的心灵包括认识、情感、意志三部分,关于认识和意志中的先天理性原则他已经在其他两部著作中加以阐明,而关于感情部分他写出了《判断力批判》,企图沟通现象界和物自体,调和自然的、必然的和道德的、自由的。

这第三部著作就是以情感领域的先天原则、或快感与不快感作为审美判断力所具有的先天原则为主题,并指出感情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之间起着桥梁作用,进而阐明审美判断足以沟通自然界的必然和精神界的自由。

首先,康德对于艺术的看法,时常通过论说自然美和艺术美表达出来。

“自然美是一种美的事物,艺术美则是对这种事物的再现。

”如何再现呢?

回答是“艺术美却是对于一个事物所作的美的形象显现或描绘。

”他还进一步指出:

“当自然看来像艺术时,是美的;

而艺术,也只有我知其是艺术但看起来却又像自然时,才是美的。

”“美的艺术须被看作自然,尽管人们知道它是艺术。

何谓“看做是自然”或“像是自然”?

康德的回答是:

我们在艺术作品上所见到的,是“完全符合着一切法规”,并且显得十分自然,犹如上帝造物一般,而且没有“死板固执的地方,……露出一点人工的痕迹,看不出法则曾在作者的心眼前,左右作者的心灵活动”。

康德所谓的“自由”是出发于实践理性对物自体的信仰,也就是艺术实践中,通过艺术美以达到人和上帝的冥合,而进入自由的领域,所以他又说:

“美,它的判定只以一个单纯形式的合目的性,即一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为根据的。

”意思是人、神合一本身即艺术,于是艺术也就没有目的可言了。

在这里,康德把艺术美的概念引到不可知论中去。

康德还从另一个角度——创作的主动性、能动性来论说艺术的自由,认为艺术不同于手工艺:

“前者是自由的,后者则可以谓之为雇佣的艺术……本身就是不愉快的,……完全是强制性的。

其次,从二元论、亦即唯心一元论观点分析天才,认为它具有自由的和理性的两个因素,在一般情况下两者互有侧重。

一方面,“天才是一种天赋的才能,它给艺术制定规律,……但它却不是一种依照规律来创造、能依照规律来学习的才能;

……天才不能传授,……因而独创性必是它的第一性。

”“至于科学,规则是先行的,规则决定程序步骤。

”因此,“天才是艺术的才能,不是科学的才能”。

这里,康德强调了自由的一面,即天才是非理性的。

但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对天才来说,还须“先假定理解力和想象力之间的一定关系”,以实现“想象力与符合规律的理解力之间那种自由的和谐”,从而“给天才引路”,于是天才的非理性因素又被否定了。

最终,康德把天才从属于“自然”,这个“自然”并不指客观现实,乃物自体所体现的神明、真宰、上帝。

因此他说:

“由于艺术家天生的创造才能的本身,就是属于自然的,所以我们也可以这样说:

天才是一种天生的心灵禀赋(天生才能),通过它,自然把规律赋予艺术。

”“自然通过天才只是把规律赋予艺术,而不是赋予科学。

”也就是说,在艺术中,规律源于天才,天才属于自然,自然即上帝本身。

关于美,康德认为它纯粹是主观的。

因为当事物符合我们的主观目的时,我们方才感到满足,获得快感;

尤其是这快感是非常精纯的,“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杂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会有所偏私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

在康德看来,想象力和判断力相比较,后者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想象力在没有规律的自由活动中,尽管极其丰富,但除了毫无意义的东西之外,什么都不能产生。

可是判断力与此相反,它使想象力与理解力取得和谐。

……它剪掉天才的羽翼,使人循规蹈矩,或者受到磨练。

但同时,它又指导天才的飞翔,使之保持目的性。

”判断力之可贵,就在于能使天才、想象服务于明确的理性概念,符合“无目的的目的性”——与神明相契合。

康德讲到想象的功能和诗的地位时,提到以下几点内容:

第一,想象须和理性结合,方能塑造艺术形象。

“想象力能促成形象的显现”,但在显现过程中,“想象力力图超越经验的范围,以接近理性概念的形象显现,从而赋予这概念以一种客观现实的外貌”。

这个理性概念或物自体所包蕴的上帝创造的奥旨,通过艺术的感性形象,仿佛成为客观现实了。

他又说:

“想象力(作为创造性的认识功能)有很强大的力量,去根据现实自然所提供的材料,创造出仿佛是一种第二自然。

”第一自然虽属现象界,但依存于物自体,第二自然为现象界的艺术形象,这里,想象分担了上述的沟通任务,或参与了桥梁作用,既须遵循理性,皈依真宰,又须接触现实,认识客观。

第二,康德进而论说诗人的想象和诗的地位。

“诗人肩负了这样的工作,要把看不见的一些概念(如天堂、地狱、永恒、创世等)翻译成可以用感官去察看的东西。

诗人借助想象力,把经验界所发生的事情(如死亡、嫉妒以及爱情、荣誉之类的东西)也通过感性而显现,并使它们达到理性的最高度。

”这“最高度”意味着对上帝创造的奥旨的领悟。

也就是诗通过想象,塑造第二自然,进而完成诗的神圣使命。

第三,对诗的地位的评定。

“诗给予想象力以自由”,“使心灵感觉到自己的功能是自由的、自主的、不受自然(指客观世界)的限定的”,心灵与神冥合了,于是“开拓人的心胸”,“使人的心灵生气勃勃”了。

诗从宣扬先天理性到抒发心灵自由,都取得最高成就,因此“在一切艺术中,占首位的是诗”。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

德国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少年时代酷爱古希腊文化和莎士比亚,受到荷马、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著作的深刻影响,一生沉浸于思考和写作。

《美学》是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它本身又具有相对独立的完整体系。

全书共分三卷。

第一卷主要论述了美的概念和艺术美的基本原理;

第二卷分讲象征艺术、古典艺术和浪漫艺术的特征及其历史发展过程;

第三卷详细论述与上述三类艺术相应的各门艺术的审美特征和历史发展,其中又把诗(文学)作为重点分析。

黑格尔以一种进步的历史观点,对人类艺术哲学以三大类型分野,从史前早期艺术到19世纪早期他生活时代的人类艺术,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

包括诗、音乐、绘画、雕刻、建筑各类专门艺术,象征型艺术是主体对所要表达的理念没有清晰界定,古典型艺术从象征型发展而来,是主体的理念完全清晰的产物,是最完美的艺术,主要是指古希腊的人体艺术。

浪漫型艺术在古典型台阶上,更关心崇高的灵魂本身。

一、美是什么:

人的精神包含了神性,艺术家寻找的便是这种神性。

艺术作品之美乃是神性之美。

艺术作品表现的是人的精神价值,它抓住时间、个别人物、行动以及其转变的旨趣来实现这一目的。

他将原本的现实世界改造成为更人化的世界突显出来。

世界在艺术中变得更加纯粹,更加鲜明。

一切心灵的东西都要高于自然。

艺术可以表现神圣的思想,这却是任何自然事物都不能做到的。

从心灵所创造的东西与从自然所产生和形成的东西,如果两者都包含神的光荣,那么神在前者比在后者的光荣更高。

神就是心灵,只有在人身上神性自由才是灵动的。

人类的艺术,就是人摹仿神创造的自然。

黑格尔的美学体系是他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他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绝对精神,这个绝对精神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精神实体。

他的哲学体系也随之被称为:

“绝对哲学”,因为这是一个从绝对理念出发的绝对精神自我矛盾运动的哲学体系。

他看来自然哲学是“研究观念他在或外在化的科学”,精神哲学是“研究观念由他在回复到自身的科学”,他提出了社会政治、历史、美学等方面的观点和主张,并试图找出贯穿在历史各方面的发展线索。

在美学上,提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强调艺术与人生重大问题的密切联系以及理性的内容对艺术的重要意义。

二、艺术的目的:

人在创造艺术时,抱有什么目的。

普遍的见解有三种:

“模仿自然说”、“激发情绪说”、“理想与普遍力量说”。

模仿是完全按照本来的自然形状复写一遍,这是一种复制。

艺术在利用材料方面总是有限的,只能把现实的外形提供给一种感官,靠单纯的模仿,艺术总不能和自然竞争,模仿所产生的乐趣也总是有限的。

对于人来说,从自己所创造的东西得到的乐趣,就更适合于人的身份。

就这个意义说,每一件细微的技术品的发明在价值上都比模仿高。

“激发情绪说”强调艺术作用在于唤醒,凡是可以让人的内心感到或震撼的东西,凡是可以满足人的情感需要的思想或观念,总是能够激发出人心中最深处的潜在力量,这就是艺术激发功能所要达到的目标,一切情感的激发,心灵对每种生活内容的体念,通过一种只是幻象的外在对象来引起这一切内在的激动,这就是艺术所特有的巨大威力。

“理想与普遍力量说”,常常有这样的情形:

一位艺术家,他的内心感到痛苦时,他就开始行为艺术,用图像或意象去表达,把自己的痛苦化为艺术的形象。

艺术也能使人获得道德上的教益。

三、内容决定形式

没有无内容的艺术,形式是内容的容器。

艺术作品的缺陷并不总是技巧欠圆熟,形式的缺陷总是源于内容的缺陷。

越是优美的艺术作品就越是具有内容和思想的内在深刻和真实。

在艺术作品里,对自然的改型,并不是艺术家技巧上的生疏和不熟练,而是艺术家有意为之,是艺术家意识里的内容和要求所决定的。

艺术的真正职责在于帮助人认识到心灵的最高旨趣,美的艺术不能在想像的无拘无碍境界飘摇不定,因为心灵的旨趣决定了艺术内容的基础,尽管形式和形状可以千变万化。

一件艺术品,在技巧方面已十分完美,并不能说它就是完美的艺术。

完美的艺术,是理念和表现的结合,不仅有理念,表现理念的形象也是真实的、完美的,包含这两者才是最高的艺术品。

艺术家为一个理念,必须寻找到具体的形象,形象是显现理念的桥梁。

具体的理念,本身就是使自己显现为自由形象的过程,只有真正具体的理念才能产生真正的形象,这两方面的吻合就是真正的艺术。

四、艺术的类型:

艺术是表达理念的,人类为实现各种理念,发展了各种艺术类型,分为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与浪漫型艺术三种类型。

理念是具体的统一体,只有通过理念的各个特殊方面的延伸与和解,才能进入艺术的意识,由于这种发展,艺术美才有了特殊的阶段和类型。

象征型艺术在艺术的原始阶段,主要代表是东方艺术;

古典型艺术代表艺术发展成熟的阶段,主要代表是希腊艺术;

浪漫型艺术代表艺术开始解体的阶段,主要代表是中世纪西方基督教艺术。

艺术的这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