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五单元导学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1480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6.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五单元导学案.docx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五单元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五单元导学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五单元导学案.docx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五单元导学案

十三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学习目标:

1、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2、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做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学习重点:

1、指出本文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

1、快速寻找本文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2、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学生怎样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故事阅读

1、周恩来妙答记者:

一次外国记者问周恩来总理:

“总理先生,其他国家都叫公路,请问你们国家为什么叫马路啊?

周恩来总理答:

“因为我们走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道路,周恩来答道。

”既机智回答了记者刁钻的问题,又宣传了自己的信仰,真可谓是一箭双雕。

一次,周恩来总理接见一位美国记者。

当记者看到周总理用一支美国派克牌钢笔时,马上用讥讽的口吻问道:

“总理阁下,我不明白,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何用我们美国的钢笔呢?

周总理微微一笑,回答说:

“谈起这支钢笔,话就多了,这是一位朝鲜朋友抗美的战利品,是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

朋友说:

留下做个纪念吧。

我觉得有特殊的纪念意义,就留下了这支钢笔。

”这位记者听了周总理的话,羞愧得哑口无言,不知所措。

这位记者想侮辱周总理,哪知却被机智的周总理揭了伤疤。

2、《狐狸和乌鸦》寓言续。

那只上了老狐狸的当,掉了肉片的老乌鸦,十分沉痛地向小乌鸦讲了自己当年受骗上当受骗的经过,要小乌鸦永远记住乌鸦家族的这个奇耻大辱,提防奉承话里可能隐藏的阴谋诡计。

小乌鸦点点头说:

“知道了。

有一天,小乌鸦衔着一片肉,停在一棵树上,心里想:

“要是我碰上狐狸,保准不会上当。

巧得很,这时一只小狐狸走了过来,看见了小乌鸦,随即嘻皮笑脸地走到树跟前,甜言蜜语,又耍起当年老狐狸那套哄老乌鸦唱歌的把戏。

但是,小乌鸦牢记着先辈的教训,不去理会它。

小狐狸有些沮丧,但它转了转眼珠子,马上换了一副嘴脸,破口大骂起来:

“该死的小乌鸦,你听着,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你们家族更坏的东西了,你们是灾祸的传播者,谁碰上你们,谁就要倒霉,谁听到你们的叫声,谁就会遭殃……”

听到小狐狸这样放肆地诽谤咒骂乌鸦家族,小乌鸦顿时火冒三丈,“呱”的一开口,刚要呵斥小狐狸:

“闭上你的臭嘴!

你们狐狸才是世界上最可恶的家伙哩!

”可是,就在这一刹那,肉块一下子从口中滑落到了地上,小狐狸像老狐狸一样,立即掉在地上的肉片依靠吞了下去。

小狐狸舔了舔嘴巴,对着树上无限懊悔的小乌鸦,抹了抹嘴巴,挤了挤眼睛,洋洋得意地说:

“谢谢你,朋友!

你的警惕性是够高了,可是,这一回你又该吸取一个什么教训呢?

狐狸和乌鸦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写法。

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汲取()锲而不舍()

2、熟悉课文,理清思路。

文章先用四个图形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然后层层推进,提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重要性,以及创造性思维必备的要素;最后得出结论:

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合作探究】

自读5至8小节,回答问题。

3.、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为什么要选用两个事物来证明作者观点?

必需的要素:

①、渊博的学识②、有探求新事物、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③、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的毅力

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

列举了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游戏的事例。

事例典型,有代表性,具体确凿地阐明了事理。

②道理论证。

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的事例侧重于“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游戏的事例侧重于“尝试”。

4、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精读精练】

阅读课文中的“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一段至结尾四段,回答问题。

5、第一段中叙述了调查情况,调查者是(某心理学专家小组),调查对象是(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和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调查的结论是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在于(是否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6、第二段说认为自己不具备创造力和具备创造力的人,由于不同的态度和想法,产生了不同的表现,请分别说说两者的不同表现。

前者进行自我压制;后者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从而获得灵感。

7、第三段中“由此看来”中的“此”是指:

(富有创造力的人灵感产生的过程)

8、第三段中说“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请你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例如《斜塔上的实验》中,伽利略从教堂里挂灯链条的嘀嗒声中,发现了自然地节奏原则。

9、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关键要做到三点:

一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二是“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三是“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一、、课文第11小节有这样一句话:

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

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请举例说明。

不同意的也举例说明。

正方:

任何人都有创造力,创造的意识在自己的思想里。

伟大人物也是从一般人物开始的,瓦特发明蒸汽机时只是学徒,富兰克林发明轮船时在别人眼里不过是“疯子”……

不仅伟大的人有创造力,一般人也有创造力,鲁班、黄道婆……以及幼儿园的小朋友创作的一幅画。

即使是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也并非是轻而易举地获得灵感,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

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而形成的。

反方:

“东施效颦”中的东施、“墨守陈规”中的墨子、“郑人买履”中郑人……,他们存在吗?

他们不是人吗?

他们有创造力吗?

……

历史上只有一个伽利略,只有一个瓦特,只有一个富兰克林!

……

知识和态度、意识、尝试是形成创造力的要素,可事实是并非每个人都到如此尽善尽美

【拓展阅读】

一、读故事,思考问题。

从前,有个吝啬的财主招不来长工,聪明的倪刚找上门去了。

财主提了两个条件。

一是“别人不吃的东西你得吃”,二是“别人不做的活你都得做”。

倪刚完全同意。

(想想故事会怎样发展下去?

)中秋节,财主家人将许多肉、果供祖赏月,倪刚过去将这些供品吃个精光。

春节那天,财主家都忙着拜年,倪刚却去门前挖了坟坑,把财主气得两眼直瞪。

请同学们想一想,财主为什么对倪刚狂妄的行为毫无办法?

因为倪刚对“别人不吃的东西”和“别人不做的活”的理解角度与财主不同。

所以他才敢财主的空子,财主也才对他毫无办法。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许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都满腹经纶。

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

“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下来,哲学家问:

“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

”弟子们答:

“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

”哲学家又问:

“旷野里长着什么?

”弟子们答:

“旷野里长着野草。

”哲学家说:

“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该如何除掉这些杂草。

”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心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

“老师,只要用铲子铲掉就够了。

”哲学家摇摇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

“用火烧也是很好的办法。

”哲学家微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位弟子说:

“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

“斩草要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

“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以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一片杂草,一年后,我们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

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

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同样,要想让灵魂净洁,惟一的方法就是去()占领它。

1、根据文意,在最后一段的两处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语。

(每处4个字以内)

种上庄稼用美德

2、对哲学家“如何除掉这些杂草”的提问,为什么弟子们的回答都不正确?

无论是从表面上除去杂草,还是连根挖出杂草,都只是暂时性的,而不能彻底永久地除掉这些杂草。

3、根据上下文的提示,该怎样正确地回答哲学家“如何正确地除掉杂草”的问题?

要彻底永久地除掉这些杂草,就要把它改变成良田,种上庄稼。

4、文中说原来相聚的地方已变成了一片庄稼地。

它是怎样“变成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的?

是哲学家用一年时间把荒地开垦成农田种上的谷子

5、一年后,哲学家为什么始终没有来赴约?

因为哲学家把旷野改造成农田,已用行动和事实给学生们作了回答,所以他不必再赴约作口头回答了

 

十四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学习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学习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知识链接】

王阳明简介。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谥文成,人称王阳明。

主要思想:

“知行合一”,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密不可分。

“心学四诀”,王阳明晚年将自己的思想总结为四句话,后世称为“心学四诀”: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意思是说:

心的本体晶莹纯洁、无善无恶;但意念一经产生,善恶也随之而来;能区分何为善、何为恶这种能力,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而“为善去恶”即为格物。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肇()埋没()彷徨()

2、《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3、理清作者思路。

【合作探究】

4、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

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

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5、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

有何现实意义?

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

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精读精练】

聚焦论证方法,重点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相结合的说理方法。

6、提问:

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

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

⑴ 引用论证:

⑵ 举例论证:

⑶ 对比论证:

【拓展阅读】

一、丁肇中认为“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你们有些什么不同的意见呢?

郑板桥“格竹”、贺知章“格柳”、白居易在“格草”、苏轼在“格山”。

二、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节选)杨振宁

今天,大家在讲科技的时候都要讲创新。

“创新”在中国已经是一个非常流行的名词,在报上经常可以看到。

究竟怎样才能鼓励创新呢?

这[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有深深的感受。

因为我是在中国出生、成长,念完了中学、大学,还拿到了一个硕士学位之后才到美国去的。

博士学位是在美国拿的,然后做研究、教书,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年。

我觉得自己对中国、美国的教育哲学都有相当深入的认识。

这两个教育哲学是相当不一样的,这两个不同的教育哲学在怎样鼓励创新这件事情上的差异,值得我们深思。

到底这两种教育哲学哪个好?

这[乙]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要用辩证的方法来仔细了解。

我认为,这两种教育哲学都能够鼓励创新,不过它们各自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产生的最大效应是不一样的。

我觉得,美国的教育哲学对排在前面30%—40%的学生是有益的,因为这些学生不需要按部就班地训练,他们可以跳跃式学习,给了他自由,他可以自己发展出很多东西,当然他的知识不可避免地会有很多漏洞,但如果他真是很聪明的话,将来他自己可以弥补这些漏洞。

所以这种学生受到美国式的教育训练,会比较快、比较容易成功。

可是亚洲的教育哲学对排在后面30%—40%的学生有益处。

为什么?

因为这些学生通过按部就班的训练,可以成才,而且成才之后可以跟比他聪明的学生竞争;因为他有扎扎实实的知识,可以了解很多不是几天就可以学会的东西。

这方面我有亲身的体验。

记得我刚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念研究生,两三天后就看见很多同学都非常聪明,随便讲什么题目好像都知道,当时我觉得美国的学生很厉害。

可是过了两个月之后,我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因为他们对名词知道得很多,可是如果你连问他三个问题,他就回答不上来了。

所以到了考试的时候,我们的分数比他们的高得多。

回到刚才那个问题上,究竟哪一种教育哲学比较好呢?

或者说,对于学生来讲,应该着重哪一种教育哲学?

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如果你讨论的是一个美国的学生,那就要鼓励他多进行一些有规则的训练;如果你讨论的是一个亚洲学生,他的教育是从亚洲开始的,那么就需要多鼓励他去挑战权威,以免他太胆怯。

1、文中两处加点的“这”指代的内容各是什么?

[甲]处:

怎样鼓励创新

[乙]处:

两种教育哲学哪个好

2、选取出对第①选段中的两个“相当”理解正确的一切(A)

(A)前者表示程度深,后者表示差别大。

(B)前者表示差别大,后者表示程度深。

(C)两者都表示程度深。

(D)两者都表示差别大。

3、杨振宁认为中国和美国在教育方式上的差异是:

美国的学生可以跳跃式学习,而中国学生需要按部就班的训练。

4、作者在第③段中写自己“亲身的体验”,其目的是:

证明与美国学生相比,中国的教育也有成功之处。

5、怎样才能鼓励创新呢?

作者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既要(进行有规则的训练);又要(敢于挑战权威)。

6、对中国式和美国式的教育,你更喜欢哪一种?

用一句话说明理由。

十五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4、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习重点】

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学习难点】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驳论等方法的运用。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后居家著述。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当代作家、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

主要著作有:

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以及《邓拓散文》、《邓拓诗选》等。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怡情()

(2)诘难()豁然贯通()睾肾()

(3)滞碍()(4)吹毛求疵()味同嚼蜡()狡黠()

2、培根,________国哲学家、________家,著有________、________等。

3、理清作者思路。

读书的正确目的。

读书的方法。

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合作探究】

4、课文第一部分中,作者首先指出人们常常存在那几种不同类型的求知目的?

重点是分析哪一种目的?

消遣装潢增长才干求知与才干的关系。

5、课文第二部分中讲到求知就要读书,对于不同的书如何读,课文提出了怎样的的看法?

一般的书只读一部分

粗糙的书只知梗概

好书精读,细读,反复读

6、举例说明课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举例论证。

【拓展延伸】

1、你最喜欢读哪些书?

(写书名)为什么喜欢读这些书?

2、课上交流名人读书的故事。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

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

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

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

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年轻时自认为已无书不读,便大书一联:

“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后经一老翁指点,遂改成: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

“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出。

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

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

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

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3、交流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

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

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余秋雨

一个人身处逆境的时候,在书中能够得到安慰,书是一生最好的朋友。

——金庸

 

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

1、马南邨,原名________,当代作家。

《不求甚解》一文选自杂文集________。

2、课文说“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

“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

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

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3、理清作者思路。

【合作探究】

4、“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好读书”讲的是一个人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不求甚解”则强调的是读书的谦虚态度和正确的方法。

5、“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好吗?

课文是怎么样论说的?

课文为了反驳对方,列举了正反两个例子:

(1)“普列汉诺夫因为读书不能做到不求甚解,所以曲解了马克思著作。

(2)“诸葛亮能够不求甚解,所以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另外,还引用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话来佐证。

6、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⑴“见风使舵”新解。

“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这样联系现实就大有文章可做。

⑵“班门弄斧”辩。

“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

⑶“滥竿充数”辩。

“滥竿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精读精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①有一句著名的格言: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②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

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

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敢于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③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

”拉直,变成“!

”],找到了真理。

④就拿洗澡来说,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

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

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

这是为什么呢?

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所以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

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

他的这种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莫大兴趣,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⑤无独有偶。

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

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

这是为什么?

这个疑问,引起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洋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

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分成了两个洲。

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这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⑥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

他看到儿子睡觉时,忽然眼珠子转动起来。

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了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

这位医生想,眼珠子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

于是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出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

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转动的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⑦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做梦,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

然而,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⑧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

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

7、对于上面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

A、人们总是很尊重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

B、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

C、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D、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8、下面是对文章第③至⑦自然段层次结构的图示,正确的一项是(D)

A、③│④⑤⑥│⑦(并列结构)

B、③→④⑤⑥→⑦(层进结构)

C、③④‖⑤⑥│⑦(分—总结构)

D、③│④‖⑤‖⑥│⑦(总分总结构)

9、本文运用的两种主要论证方法是(A、B)

A、举例论证B、道理论证C、对比论证D、比喻论证

10、本文谈到的发现真理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

(1)有一双敏锐的眼睛。

(2)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

(3)有敢于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11、第③自然段中加“[]”的词句的意思是:

解决了疑难,找到了答案。

 

十六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学习目标】

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学习重点】

反驳论证的方法(间接反驳)

【学习难点】

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的领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