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1852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9.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写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如何写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如何写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如何写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如何写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如何写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如何写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如何写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如何写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如何写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如何写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如何写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如何写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如何写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如何写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如何写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如何写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如何写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如何写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如何写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写赋.docx

《如何写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写赋.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如何写赋.docx

如何写赋

如何写赋

 赋是韵文中的一种,它有一个最基本的写作原则就是必须押韵。

但历代所用的韵书都不太一样,那麼以什麼韵书为标准呢?

据笔者研究发现,非常奇怪,赋的押韵方式可大致用《词韵简编》来归纳。

而且骈文体的赋的对仗方式也跟宋词类似,因此可见,赋跟宋词存在著一定的关联。

赋的押韵方式可句句押韵,也可隔一句或隔两句押韵;隔三句以上押韵的赋就比较少见,因为这样读起来也不好听。

我们在给古人写的赋标句逗时,也可根据这一原则来判断。

 

  历史上最短的赋,据说是西晋时期大文学家傅玄写的〈鹰兔赋〉:

 

  ▲兔谓鹰曰:

汝害於物,有益於世(韵,去声八霁)。

华髦被札,彤管以制(韵,去声八霁)。

 

  根据中国古代赋的写作形式,赋还可分为【散文体的赋】和【骈文体的赋】两种:

 

  【散文体的赋】比较著名的有:

〈洛神赋〉、〈阿房宫赋〉、〈秋声赋〉、〈赤壁赋〉等。

当然这些文章中都或多或少含有一些骈文形式的对仗句子。

 

  以曹植写的〈洛神赋〉为例。

〈洛神赋〉讲述的是曹植从洛阳回东藩的路上沿洛水而行时看到神女的显现,由於曹植开了天眼,所以他看得到神女,并能跟神女沟通;而他的随从却看不到,就问曹植神女是什麼样子的。

那麼曹植就用尽人类最美的语言来描述他看到的神女的样子。

自古以来,对神女的描写很少有人能超过曹植。

笔者选其中几句来讲解赋的押韵:

 

  ▲余告之曰:

其形也,翩若惊鸿[一东韵,一东二冬通用],婉若游龙[韵,二冬]。

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韵,二冬]。

彷佛兮若轻云之蔽月[换六月韵,六月九屑通用],飘颻兮若流风之回雪[韵,九屑]。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

穠纤得中,修短合度[换七遇韵,上声六语七麌去声六御七遇通用]。

肩若削成,腰如束素[韵]。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韵]。

芳泽无加,铅华弗御[韵]。

云髻峨峨,修眉连娟[换韵]。

丹唇外朗,皓齿内鲜[韵]。

明眸善睐,靥辅承权[韵]。

瑰姿艳逸,仪静体闲[韵]。

柔情绰态,媚於语言[韵]。

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换七虞韵,六鱼七虞通用]。

披罗衣文璀灿兮,珥瑶碧之华琚[韵,六鱼]。

 

  文中的「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

」是骈文中常见的对仗句子,她有个特点就是跟宋词的对仗方式类似,允许有重复的字,而且只要词性对上就行,平仄可以不必相对。

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句子没有押韵。

当然,也有人认为它是押在「之」这个字上了(这种起句押韵的方式比较少见)。

赋是允许同个字重复押韵的,比如杜牧的〈阿房宫赋〉: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从上面这几句中我们可以发现,用同字押韵时,它一般是出现在对仗的句子比较多。

这是骈文中常见的隔句对。

我们可以大声的再读一次上面的句子,感受一下中华传统文化的韵味,实在是太美了。

 

  有关赋的押韵,笔者再举一些例子说明,如〈阿房宫赋〉:

 

  ▲六王毕[韵],四海一[韵]。

蜀山兀,阿房出[换韵,四质]。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韵,四质]。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换韵]。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韵]。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换十药韵部,三觉十药通用]。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韵,三觉]。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韵,三觉]。

从以上所举的事例中可以看出,赋的押韵是比较灵活的,可句句押韵,如:

「六王毕[韵],四海一[韵]」;也可隔句押韵;可经常换韵,既能押平声韵,也能押仄声韵。

根据作者写文章遣词造句的需要灵活掌握。

另外,赋某一段落的起句,或文中的过渡句子可以不押韵。

如上述〈洛神赋〉中的句子「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

」我们可以认为这个隔句对子它没有押韵。

因为它在这个段落中起的作用是衔接和过渡(承上启下);也就是这个句子的前面文字,描写的是「远而望之」神女的形态;这个句子后面文字,描写的是「迫而察之(近看)」神女的形态。

这样写就使文章的层次分明,立体感特别强。

这是一种非常高超的写作技巧。

请再看苏轼的〈前赤壁赋〉:

 

  於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韵,七阳]。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韵,七阳]。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七遇韵,七麌七遇通用];如泣,如诉[韵,七遇];余音袅袅,不绝如缕[韵,七麌]。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韵,七遇]。

在这一段落中,「於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是起句;而「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是过渡衔接句,因此它们都没有押韵。

以上是简单介绍散文体赋的写作特点。

 

  赋的最高境界是【骈文体的赋】。

这种赋除了一些起句或一些过渡句子以外,通篇都是采用对仗句子写成的。

历代都有人写,但是写得好的不多;因过分的追求文字的华丽、对仗,又要押韵,就有可能使文章的内容显得空洞。

比较著名的有江淹的〈别赋〉,笔者选摘其中的两段来讲解: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四纸韵部]。

况秦吴兮绝国,复燕宋兮千里[韵]。

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踅起[韵]。

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换十三职韵]。

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韵]。

舟凝滞於水滨,车逶迟於山侧[韵];棹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韵]。

掩金觞而谁御,横玉柱而霑轼[韵]。

居人愁卧,怳若有亡[换七阳韵]。

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韵]。

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韵]。

巡曾楹而空揜,抚锦幕而虚凉[韵]。

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韵]。

 

  这一段除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是起句,「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及「居人愁卧,怳若有亡」是过渡衔接句没有对仗以外;其他的句子均对仗。

而且起句及过渡句子都押韵了。

另外,骈文的对仗对平仄的要求跟宋词类似,比如「况秦吴兮绝国,复燕宋兮千里」尾字都是仄声。

岳飞的〈满江红〉: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尾字也是仄声。

也就是说骈文的对仗句中尾字可以平仄一样,也可平仄相对;如「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踅起」这就是尾字平仄相对。

 

  ▲傥有华阴上士,服食还山[十五删韵,十五删一先通用]。

术既妙而犹学,道已寂而未传[韵,一先]。

守丹灶而不顾,炼金鼎而方坚[韵];驾鹤上汉,骖鸾腾天[韵]。

蹔游万里,小别千年[韵]。

惟世间兮重别,谢主人兮依然[韵]。

限於篇幅,笔者就不将〈别赋〉全文引用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原文读一遍。

这是一篇著名的抒情小赋。

江淹采用了浓郁的抒情笔调,以环境烘托、情绪渲染、心理刻划等艺术方法,通过对戍人、富豪、侠客、游宦、道士、情侣别离的描写,生动具体的刻画出古人分别时的场景。

这篇赋所用的技巧,笔者总结出来有以下几方面:

 

1、虽然赋对平仄要求没有很硬性的规定,但作者在遣词造句时,使平仄错落有致,所以一般人读这篇赋的时候,通过对文中描写的场景的想像,再加上错落有致的读音,很容易带出一种离情别绪,使听者感受到淡淡的哀愁。

笔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神奇,诗词典赋的魅力跟读音也是分不开的。

 

2、作者在描写每一个离别的场景时,层次分明,立体感很强。

换一句话说,如果每一个分别的场景是一幅画,那麼每一幅画中不只是有分别的人,还有表现分别情绪的背景及道具。

更确切的说它是一个带声音的闪画。

如「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舟凝滞於水滨,车逶迟於山侧」等等。

 

3、文章结语部分的写作技巧更是别具一格。

一下子把离别的情绪,那种缠绵和哀怨放大了无数倍。

江淹是这样写的:

「虽渊云之墨妙,严乐之笔精,金闺之诸彦,兰台之群英,赋有凌云之称,辩有雕龙之声,谁能摹暂离之状,写永诀之情者乎!

」说句笑话,如果有那种正在分别之中的恩爱夫妻,读完这篇〈别赋〉以后,可能会悲从中来,泪流满面呢。

 

  必须说明的是,笔者详细的分析江淹的写作技巧,可不是要各位读者为情所困。

而是希望我们能借鉴古人的写作技巧用於现今的创作。

比如,我们需要写一些文章,描写一群好人受迫害的悲惨情形时,可以借鉴这种写作技巧,让读者看了您的文章后感同身受,激发读者的同情心。

比如,我们需要写文章,赞美神佛的慈悲和伟大时,也可借鉴这种写作技巧,让读者看了您的文章后也能感受到神佛的慈悲

 

 

赋体文的演变:

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

 

  赋的格式,一些文章中也略及赋的体制问题。

比如《史记》和《汉书》中都有辞赋家的传,汉代刘向、刘歆的《七略》中的《诗赋略》。

那裏能涉及到一些。

至於具体的关於赋的论文,可参阅班固《两都赋序》:

或曰:

赋者,古诗之流也。

昔成康没而颂声寝,王泽竭而诗不作。

大汉初定,日不暇给。

至於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以兴废继绝,润色鸿业。

是以众庶悦豫,福应尤盛,白麟赤雁芝房宝鼎之歌,荐於郊庙。

神雀五凤甘露黄龙之瑞,以为年纪。

故言语侍从之臣,若司马相如、虞丘寿王、东方朔、枚臯、王襃、刘向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纳;而公卿大臣,御史大夫倪宽、太常孔臧、太中大夫董仲舒、宗正刘德、太子太傅萧望之等,时时间作。

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著於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

故孝成之世,论而录之,盖奏御者千有余篇,而后大汉之文章,炳焉与三代同风。

且夫道有夷隆,学有粗密,因时而建德者,不以远近易则。

故臯陶歌虞,奚斯颂鲁,同见采於孔氏,列於诗书,其义一也。

稽之上古则如彼,考之汉室又如此。

斯事虽细,然先臣之旧式,国家之遗美,不可阙也。

臣窃见海内清平,朝廷无事,京师修宫室,浚城隍,起苑囿,以备制度。

西土耆老,咸怀怨思,冀上之睠顾,而盛称长安旧制,有陋雒邑之议。

故臣作两都赋,以极众人之所眩曜,折以今之法度。

刘勰《文心雕龙:

诠赋》:

《诗》有六义,其二曰赋。

赋者,铺也,铺采攡文,体物写志也。

昔邵公称∶“公卿献诗,师箴瞍赋”。

传云∶“登高能赋,可为大夫。

”诗序则同义,传说则异体。

总其归途,实相枝干。

故刘向明“不歌而颂”,班固称“古诗之流也”。

至如郑庄之赋《大隧》,士蔿之赋《狐裘》,结言扌豆韵,词自己作,虽合赋体,明而未融。

及灵均唱《骚》,始广声貌。

然则赋也者,受命于诗人,而拓宇于《楚辞》也。

於是荀况《礼》《智》,宋玉《风》、《钓》,爰锡名号,与诗画境,六义附庸,蔚成大国。

遂述客主以首引,极声貌以穷文。

斯盖别诗之原始,命赋之厥初也。

秦世不文,颇有杂赋。

汉初词人,顺流而作。

陆贾扣其端,贾谊振其绪,枚马播其风,王扬骋其势,臯朔已下,品物毕图。

繁积于宣时,校阅于成世,进御之赋,千有余首,讨其源流,信兴楚而盛汉矣。

夫京殿苑猎,述行序志,并体国经野,义尚光大。

既履端於倡序,亦归余於总乱。

序以建言,首引情本,乱以理篇,写送文势。

-

 

  按《那》之卒章,闵马称乱,故知殷人辑颂,楚人理赋,斯并鸿裁之寰域,雅文之枢辖也。

至於草区禽族,庶品杂类,则触兴致情,因变取会,拟诸形容,则言务纤密;象其物宜,则理贵侧附;斯又小制之区畛,奇巧之机要也。

观夫荀结隐语,事数自环,宋发夸谈,实始淫丽。

枚乘《菟园》,举要以会新;相如《上林》,繁类以成艳;贾谊《鵩鸟》,致辨於情理;子渊《洞箫》,穷变於声貌;孟坚《两都》,明绚以雅赡;张衡《二京》,迅发以宏富;子云《甘泉》,构深玮之风;延寿《灵光》,含飞动之势:

凡此十家,并辞赋之英杰也。

及仲宣靡密,发篇必遒;伟长博通,时逢壮采;太冲安仁,策勋於鸿规;士衡子安,底绩於流制,景纯绮巧,缛理有余;彦伯梗概,情韵不匮:

亦魏、晋之赋首也。

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

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

丽词雅义,符采相胜,如组织之品朱紫,画绘之著玄黄。

文虽新而有质,色虽糅而有本,此立赋之大体也。

然逐末之俦,蔑弃其本,虽读千赋,愈惑体要。

遂使繁华损枝,膏腴害骨,无贵风轨,莫益劝戒,此扬子所以追悔於雕虫,贻诮於雾縠者也。

赞曰∶赋自诗出,分歧异派。

写物图貌,蔚似雕画。

抑滞必扬,言旷无隘。

风归丽则,辞翦荑稗。

--------------------------------------------------赋作者:

陶秋英文章来源:

论坛作品更新时间:

2004-05-24文体名。

“赋”的含义,有一个演变的过程。

《左传》里多有某人赋某篇的记载。

“赋”是诵说的意思,不指文体。

《汉书·艺文志》所谓“不歌而诵谓之赋”,也是指这个涵义。

-

 

  《周礼·春官宗伯·大师》中有“六诗”的提法,《毛诗序》称之为“六义”,即风、赋、比、兴、雅、颂,据郑玄的注解,“赋”是铺的意思,即“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也不指文体。

不过《诗经》中铺陈言志的手法,对于赋体的形成是有影响的。

所以班固《两都赋序》说:

“赋者,古《诗》之流也。

”赋用作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其中分别铺写了云、蚕、礼、知、箴五种事物,可以说是由铺陈发展到以赋名篇的肇始。

但是,赋作为文学体制,则可追溯到楚辞。

战国中期屈原的《离骚》、《九歌》等篇章,当时并不曾以赋题称,到西汉刘向、刘歆领校秘阁图书时,为屈原编集,始称之为“屈原赋”25篇,《汉书·艺文志》予以著录,同时还著录有“宋玉赋”16篇、“唐勒赋”4篇。

楚辞与赋之间,确实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后代文体分类常以辞赋合称,并认屈原为辞赋之祖。

但楚辞与汉以后的正宗大赋在精神和体貌上又有所不同,所以后人也有将辞与赋加以区分的。

要而言之,赋体以楚辞为滥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这就是赋的渊源。

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

“赋者,铺也;铺采□文,体物写志也。

”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文,指赋的形貌。

与“诗言志”的传统相比较,赋的特点首先在于“体物”,即摹写事物。

《诗经》里只有很简要的景物描写,到屈原、宋玉等人的楚辞作品中,写景的成分和技巧都有了很大的进展。

-

 

  【汉代大赋】更多模山范水、叙写宫苑游猎之作,大量地罗列各种珍禽奇兽、名花异木、虫鱼水族、车旗仪仗,名目繁多。

所以陆机《文赋》说: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鲜明地区划了两种文体在表现内容上的不同。

然而,赋在侧重“体物”的同时,也注意到“写志”,这与“诗言志”的传统又是一致的。

-

 

  《汉书·艺文志》说:

“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

”魏晋间皇甫谧《三都赋序》也说:

“至于战国,王道陵迟,风雅寝顿,于是贤人失志,辞赋作焉。

”可见辞赋的起源也是同讽谏述志相联系的。

汉代大赋中铺张摹写物态的趋势虽发展到极点,“劝百而讽一”,但结尾仍不无讽谏之义。

所以《史记·太史公自序》说:

“《子虚》之事,《大人》赋说,靡丽多夸,然其指风谏,归于无为。

”《史记·司马相如传赞》也说:

“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

”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这是对赋体在内容方面的要求。

-

 

   赋在内容上既然要通过“体物”以“写志”,在艺术表现上就必然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

由于注重铺叙和形容,在语言上就不免要使用华美的词藻,着上绚丽的色彩。

这也就是“铺采□文”的意思。

另外,赋也很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这是赋这种文体的重要特征。

-

 

  赋体(辞赋)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骚赋】指屈原、宋玉为代表的楚辞以及后世模仿楚辞的作品。

其特点在于抒情浓郁,意象瑰玮,声调绵邈,句中或句尾各用“兮”、“些”、“只”等语助词调节音韵。

它还不象汉以后的赋那样注重铺陈事物,也没有形成很固定的体制。

-

 

  【汉赋】主要指汉代流行的大赋,由枚乘《七发》开其端,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扬雄、班固等。

汉赋的特点在于极力摹写各类事物,一般都是长篇巨制,结体严密,气象壮阔,文辞富丽,好用典故难字,表现出一种典雅堂皇、肃穆凝重的风格,被视为赋的正宗。

章法上多采用问难对答的形式,句式参差明显,韵文中夹杂散文,诗的气息大为减弱。

-

 

  【骈赋】也叫俳赋,孕育于汉魏之际,而流行于两晋南北朝。

它是汉赋的变体,所谓“三国两晋,征引俳词;宋齐梁陈,加以四六,则古赋之变矣”(《汉文典》)。

骈赋的特点,一是骈四俪六,全篇均由四言六言的对仗组成,句式整齐;二是丽藻雅辞,络绎奔会,写得花团锦簇;三是两句一韵,依照章节内容的变换而转韵,格式较为固定;四是逐渐讲求平仄协调,富有音乐美;五是篇幅一般比较短小,失去了汉赋的宏廓气象。

总的说来,骈赋由于注重形式华美,趋向绮丽,辞藻益茂,而体格渐卑,内容上的意义相对地削弱了。

-

 

  到唐代,科举制度盛行,赋列入国家考试科目,于是产生了考试专用的试帖赋,叫做律赋。

律赋在骈赋的基础上更注重对仗与声律的工整严密,并对全篇字句数和韵式作了严格的限制。

如王□《沛父老留汉高祖赋》,限用“愿止前驱得申深意”八字为韵,即全篇分八段,各段依次分用此八韵中的字押韵。

这样矫揉造作的作品,显然已失去了文学的真实生命,而作为利禄之途的敲门砖,其形式却一直沿袭至清末。

-

 

  与此同时,在唐宋古文运动的影响下,一部分赋又呈现出由骈俪返回散体的倾向,不讲求对偶、音律、藻采、典故,章法开放流畅,句式错落多变,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畅快的气势,称作文赋。

杜牧《阿房宫赋》、欧阳修《秋声赋》、苏轼《赤壁赋》等,都是代表作。

-

 

  “赋有特点,除了押韵、换韵、多用四六字句、文前常有序等一般形式以外,是篇幅长,多写京邑园林,尽力铺陈,堆砌生僻名物和形容词语,常是由假设的二人问答引起。

”-

——张中行先生所著的《文言和白话》-

赋的分类:

 

【骈赋】——骈体(较为正规的赋)——骚体(句带“兮”“些”,有离骚风格)——骈骚结合(上两种结合的)-

 

【律赋】(唐时的考试方式,律句多,命题)-

 

【文赋】(又称“散赋”,与散文差不多的,如苏子的前后《赤壁赋》)-

 

赋的句式-:

 

  在这里需要把统一骈体来综列了,原因嘛,不言则喻,离骚主要特点是“兮”“些”字用的较多,但句式也一样有很多。

-

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韵)。

-

字字字兮(或些),字字字★字字(韵)。

(骚体标句)-

字字字兮(或些),字字字字★字字(韵)。

-

字字字兮(或些),字字字字★字字字(韵)。

-

字字字字兮(或些),字字字★字字(韵)。

-

字字字字兮(或些),字字字字★字字(韵)。

-

字字字字兮(或些),字字字字★字字字(韵)。

-

 

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韵)。

(骈体标句)-

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韵)。

-

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韵)。

-

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韵)。

-

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韵)。

-

 

  再列一下特点:

-

 

●凡在骈赋骚体中,有“兮”“些”字的,不为韵字,这一点主要针对独韵体词来说的。

在宋时,稼轩与蒋捷各写过独韵词,以“些”为韵,词中间“兮”字。

附于下:

-

水龙吟-

用些语再题瓢泉,歌以饮客,声韵甚谐,客皆为之釂-

辛弃疾-

听兮清佩琼瑶些。

-

 

明兮镜秋毫些。

-

君无去此,流昏涨腻,生蓬蒿些。

-

虎豹甘人,渴而饮汝,宁猿猱些。

-

大而流江海,覆舟如芥,君无助、狂涛些。

-

 

路险兮、山高些。

-

愧余独处无聊些。

-

冬槽春盎,归来为我,制松醪些。

-

其外芳芬,团龙片凤,煮云膏些。

-

古人兮既往,嗟余之乐,乐箪瓢些。

-

 

水龙吟-

效稼轩体招落梅之魂-

蒋捷-

醉兮琼瀣浮觞些。

-

招兮遣巫阳些。

-

君毋去此,飓风将起,天微黄些。

-

野马尘埃,污君楚楚,白霓裳些。

-

驾空兮云浪,茫洋东下,流君往、他方些。

-

 

月满兮西厢些。

-

叫云矣、笛凄凉些。

-

归来为我,重倚蛟背,寒鳞苍些。

-

俯视春红,浩然一笑,吐山香些。

-

翠禽兮弄晓,招君未至,我心伤些。

 

●赋韵以古体诗略,可一韵到底,亦可三四句一换。

-

●观诸古赋,以开头问答或是引事居多。

 

●赋后往往有“乱”,乱为赋中最后一节,起总结的作用。

●上面列举的★字,一般情况包括:

之、而、以、于、与等转字。

-

●赋于结构要求较高,也韵也要求较严。

但我们现在习作可以略宽些。

-

 

  赋学的研究,在今天比其它门类的古典文学更为不发达,好象日本人的研究还比中国多一些。

可能是因为赋是文的一种,在今天与散文等古文一样,因为其倾向于实用而被现代文所代替,所以逐渐消失;而诗词则有相对多一点的不可替代性,所以反而能勃兴。

汉赋是赋体的正宗,代表作如上林、子虚,不过其形式过于繁琐吃力,用字也古拗生冷了些,看三都赋把人累的,篇幅长,字的笔划多,毛笔字大,洛阳的纸不贵才怪。

在今天就是要学习写作,可能也只能参考不好取法。

东坡前后赤壁赋,有“创妍美流便新体”的作用,我认为今天写作可以参考学习。

典型汉赋的基本特征,应该有二,一是骈句,二是对答。

这在苏赋中还基本保留,大概在形式上更自由一些,结构上更散漫一些,就成了那个样子。

赋中的骈句,应以四六为主,通常的结构是前四后六,除去语助词,用五七言就有点象好多诗加起来的感觉,反而为文不得,应该不可取。

我认为在写作上注意这些要点,同时照顾一下韵脚,就应该差不多不出格了。

赋与诗的写作应该有很大的不同。

文重理致,要求在章法上有迹可循,描写以外还应多所发明,结构的句法的适当组合,应该做到气势顺畅,理义清晰。

至于擒纵、起伏等,则是通则,运用之妙,在乎一心。

就作用上说,赋与诗词一样,在今天都没什么用,主要也是一种娱情乐志,既为之,则求善之而已。

难得桃兄有此兴趣,大家多交流。

-

 

 

赋体

 

★赋体,辞赋学名词。

赋体是指辞赋的体制或体裁,对于辞赋的创作有其相应的创作规范。

辞赋体裁不同,风格也会有相应的变化。

根据辞赋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不同,辞赋的体裁被分为若干种。

-

 

★赋体的变化是随着辞赋的发展史而产生和演变的。

屈原的作品《离骚》开启辞赋史的源流,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和演化,已形成了骚体赋、汉大赋、骈体赋、骈文律赋、白话赋等不同的发展时期,辞赋随着体裁的变化而形成了多种风格和多种流派。

-

 

【分类解析】-学者将赋体分为四种:

一曰古赋,二曰俳赋,三曰文赋,四曰律赋。

-

 

★一、古赋-

 

  古赋包括战国末期荀子的《赋篇》和汉赋。

荀子《赋篇》分别写了礼、知、云、蚕、箴等5种事物,以韵散相间和问答体的结构方式,“遁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刘勰《文心雕龙?

谐隐》)。

汉赋渊源于荀子《赋篇》,并在文学体制上接受了楚辞和战国恣肆文风的影响。

汉赋又包括汉初贾谊《鵩鸟赋》、《吊屈原赋》为代表的骚体抒情赋;西汉前期至东汉中期以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为代表的散体大赋;东汉后期以赵壹《刺世疾邪赋》为代表的抒情小赋。

其中,汉代散体大赋是为正宗。

-

 

★二、俳赋-

 

  俳赋,赋体的一类。

即骈赋。

以句尾有韵脚而别于骈文。

“俳”的本义是游戏。

宋代称对句为“俳语”,因称注重对仗的赋为“俳赋”。

“骈”即对偶的意思,所以又称之“骈赋”。

-俳赋,魏晋体制未严。

其特点是通篇基本对仗,两句成联,但句式灵活,多用虚词,行文流畅,词气通顺,音韵自然和谐,未讲四声八病。

如曹植的《洛神赋》基本上顺语势作流水对,有三言句、六言句及骚体句。

而西晋陆机的《文赋》以六言句为主,两句对联,体制已趋严整,但句式不避参差。

-

 

  俳赋,南朝体制特点是,通篇对联,技巧出新;炼词熔典,讲究声律;渐趋四六,渐近律赋。

如庾信的《小园赋》,除连接转折的虚词外,句子字数虽有参差,但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