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之欧阳地创编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2799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之欧阳地创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新版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之欧阳地创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新版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之欧阳地创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新版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之欧阳地创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新版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之欧阳地创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新版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之欧阳地创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新版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之欧阳地创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新版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之欧阳地创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新版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之欧阳地创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新版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之欧阳地创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新版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之欧阳地创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新版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之欧阳地创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新版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之欧阳地创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新版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之欧阳地创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新版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之欧阳地创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新版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之欧阳地创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版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之欧阳地创编Word文件下载.docx

《新版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之欧阳地创编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之欧阳地创编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版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之欧阳地创编Word文件下载.docx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6.本文与《伤仲永》一文都是谈学习的重要性的,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A动词,掌握/能源动词,应当;

B介词,用/动词,认为;

C动词,了解、认清。

2.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益处(或“好处”)。

3.文中的“往事”在这里是“历史”,而在现代汉语中是“过去的事情”的意思;

文中的“但”在这里是“只”,而在现代汉语中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4.

(1)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2分)

(2)有个友人寄给他一封信,他却不能回复。

(3)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4)学习必须身心宁静,才智必须经过学习,不学习就不能使自己的才学广博起来,没有志向就不能使自己的学识有所成就。

5.B(正面)

6.参考答案:

读书学习大有益处,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升自我,增长知识与才干。

《木兰诗》

卿卿复卿卿,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一、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⑴木兰当户织:

 ⑵不闻机杼声:

⑶惟闻女叹息:

⑷问女何所忆:

⑸昨夜见军帖:

⑹军书十二卷:

⑺愿为市鞍马:

 ⑻旦辞爷娘去:

⑼万里赴戎机:

⑽关山度若飞:

⑾朔气传金柝:

给下列字注上音标:

机杼()鞍()鞯朔()气辔()头

戎()机阿姊()啾啾()霍霍()唧唧()

可汗()金柝()胡骑()

二、一词多义:

⑴市 ①愿为市鞍马:

    ⑵机 ①万里赴戎机:

  ⑶买 ①东市买骏马:

②东市买骏马:

       ②不闻机杼声:

     ②欲买舟而下:

三、划分朗读节奏: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四、默写填空:

⑴木兰替父从军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

⑵描写宿营地空寂荒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⑶概括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______。

⑷形象概括木兰从离家出征至凯旋回朝全过程的句子是_____。

⑸“_______,______。

”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描写了木兰的矫健雄姿。

⑹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

五、选择题:

⑴选出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战斗。

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将军和壮士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C.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

D.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

⑵对第3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

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C.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D.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

⑶对“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一句中的“大”字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表明了可汗的积极性很高。

   B“大”就是大规模的意思。

C.显现战争紧张、频繁、涉及范围广。

   D.意思是非常、十分。

⑷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②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④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A.比喻 对偶 反复 夸张    B.对偶 对偶 排比 对偶

C.借代 反复 排比 对偶    D.对偶 反复 对偶 比喻

⑸对“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征程的遥远和军情的急迫。

        B.写战争到来的悲凉气氛。

C.以宿营地空旷寂凉烘托木兰离家思亲的情怀。

 D.写行军旅途的欢快。

⑹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B.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C.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D.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㈡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一、解释划线词:

⑴策勋十二转:

⑵赏赐百千强:

⑶可汗问所欲:

⑷愿驰千里足:

⑸出郭相扶将:

⑹著我旧时裳:

 

⑺雄兔脚扑朔:

⑻雌兔眼迷离:

⑼双兔傍地走:

⑽安能辨我是雄雌:

⑴帖 ①昨夜见军帖:

  ⑵将 ①将军百战死:

②对镜帖花黄:

 ②出郭相扶将: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四、辨析下列词的古今意义:

⑴阿爷无大儿 古义:

__,今义:

__

⑵双兔傍地走 古义:

___

五、回答下列问题:

⑴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

①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②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

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⑵有两个成语出自该文,它们是________和________。

⑶选出不是对偶句的一项(  )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⑾选出与例句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①双兔傍地走(  ) A、走马观花 B、茶走味了 C、车刚走 D、走漏消息

②安能辨我是雄雌?

(  )A、坐立不安 B、安敢如此 C、安的什么心 D、安营扎寨

③木兰当户织(  )A、捷报飞来当纸钱B、当着大家谈一谈 C、他会当家D、旗鼓相当⑿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解释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__________。

案:

一、⑴对着;

门 ⑵织布的梭子 ⑶只 ⑷思念 ⑸文告 ⑹表示多数,不是确数 ⑺为此;

买 ⑻早晨 ⑼战争 ⑽过 ⑾北方

二、⑵①买;

   ⑵①军机军事    ⑶①买 

②集市    ②织布机      ②雇,租

三、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四、⑴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⑵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⑶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⑷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⑸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⑹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五、⑴A⑵C⑶B⑷B⑸C⑹C

答案:

一、⑴记功;

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 ⑵有余 ⑶想 ⑷希望 ⑸外城;

扶持 ⑹穿 ⑺动弹 ⑻眯着眼 ⑼并排跑 ⑽怎么

二、⑴①文告 ⑵①带兵的人 ②通“贴”②搀扶

三、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四、⑴爷:

古义指父亲 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⑵走:

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

今义行走。

五、⑴①夸张 ②对偶 ③排比 ④对偶 ⑵磨刀霍霍;

扑朔迷离

⑶A 

⑾①A “走”古汉语中,做“跑”讲。

雌兔和雄兔紧贴着地面奔跑。

“走马观花”即“跑马观花”,意思是浮光掠影,很不深入。

“走味”是失去原味。

“车刚走”的“走”是“离开。

”“走漏”即“透漏”出。

  ②B “安能”、“安敢”中的“安”,都是表反问的疑问代词,解为“怎么”。

A、C、D、中的“安”,依次为“安定”、“怀着”、“安置、设置”。

  ③B “当护织”和“当着大家”中的“当”,都是“面对”的意思。

其作的分别为“充当”、“主持”、“相配”、“相称”之意。

⑿扑朔迷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

《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

“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

“尔安敢轻吾射!

“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

“我亦无他,唯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

释担而立()

睨之久而不去()

但微颔之()

夸耀;

曾经;

放下;

斜着眼看,文中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只是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公亦以此自矜      以钱覆其口

B.尝射于家圃取一葫芦置于地

C.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以钱覆其口

D.自钱孔入,而钱不湿笑而遣之

【解析】选B。

都是“在”的意思。

A.凭借/用;

C.代词,代陈尧咨/代词,代葫芦;

D.表转折连词,但是/表修饰连词,不译。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吾射不亦精乎?

尔安敢轻吾射!

我射箭的本领不也很精湛吗?

你怎么敢看轻我射箭的本领!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9,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10分)

斯()是陋室鸿()儒

无案牍之劳形()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

不妖()不蔓不枝()

亭亭净植()亵玩()

二、辨别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5分)

1.水陆草木之花之: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之:

4.孔子云:

何陋之有?

之:

5.渔人甚异之。

三、根据诗文内容填空(28分)

1.《陋室铭》选自《》,作者是(朝代)著名诗人。

2、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例如《陋室铭》用的就是韵。

有等字在句末做韵脚,读来琅琅上口。

3.《陋室铭》处处紧扣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4.有一句诗说:

“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

”《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5.《陋室铭》中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

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写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6.《爱莲说》选自《》,作者,是时著名的家,“元公”是他的。

7.《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

一条线索,即以为线索;

两个陪衬,即以为莲的总陪衬,以和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

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

8.《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9.《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四、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孔子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训练(36分)

㈠课内巩固

(一)(13分)

1.解释加点的字词。

(4分)

(1)名:

(2)灵:

(3)德馨:

(4)鸿儒:

2.这篇短文的主旨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上文找出3句对偶句。

(3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试着对对联。

(1)上联:

吉羊辞旧岁

(2)上联:

银羊摇尾去

下联:

_______________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4分)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5分)

①妖:

②益:

③植:

④鲜:

⑤宜:

2.:

“淤泥”和“清莲”是写莲花的;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写莲花的;

“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

“亭亭净直”指莲花的整个形体姿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说的,写她。

正因为莲花具有不染、不妖、不蔓不枝等的高贵气质,才会惹人喜爱,让人肃然起敬。

3、你能说出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主要写作者爱莲,为什么还谈到菊花、牡丹,用意何在?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蕃淤濯涟逸鲜亵

二、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

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3、我只爱莲花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4、(莲梗)中间空,外面直,不生藤蔓,不长旁枝。

三、1、之: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有舒缓语气,协调音节的作用。

2、之:

宾语提前的标志,有强调作用。

四、1、《全唐文》唐代刘禹锡

2、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

4、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6、《周元公集》周敦颐北宋哲学谥号

7、爱莲草木之花菊花牡丹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8、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9、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五、

(一)1、

(1)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

(2)灵异

(3)品德高尚(4)博学的人

2、

(1)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

(2)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5、

(1)金猴迎新春

(2)金猴驾云来

(二)1、

(1)多

(2)洗涤(3)沾染(污秽)(4)美丽而不端庄

(5)更加(6)立(7)很少(8)应当

2、

(1)的

(2)它,指明桃花林的奇景(3)这件事(4)到,动词

3、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

(1)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2)对于莲花的喜爱,跟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说明: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

“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

“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大名远扬;

“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廉行,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映衬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另一个突出物点。

在课文中,作者先用众多可爱的花作一般的映衬,再以菊和牡丹作重点映衬。

菊,从正面映衬;

牡丹,从反面映衬。

描写莲是时,浓圈墨彩,工笔细刻,卓然超群的莲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在菊牡丹二花的陪衬下,在画面上凸现出来,使人心驰神往。

另外,本文还用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

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

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

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⑴如是再啮古义:

()今义:

()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

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__

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2.⑴靠近⑵倒塌⑶经历⑷只

13.⑴这样判断动词⑵事物的道理物理学

14.D

15.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16.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言之成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