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6课 辛弃疾词三首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2996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6课 辛弃疾词三首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6课 辛弃疾词三首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6课 辛弃疾词三首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6课 辛弃疾词三首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6课 辛弃疾词三首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6课 辛弃疾词三首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6课 辛弃疾词三首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6课 辛弃疾词三首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6课 辛弃疾词三首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6课 辛弃疾词三首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6课 辛弃疾词三首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6课 辛弃疾词三首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6课 辛弃疾词三首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6课 辛弃疾词三首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6课 辛弃疾词三首含答案.docx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6课 辛弃疾词三首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6课 辛弃疾词三首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6课 辛弃疾词三首含答案.docx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第16课辛弃疾词三首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

第三单元第16课辛弃疾词三首(含答案)

             对应学生用书P55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济南(今属山东)人。

在辛弃疾生活的时代,南宋朝廷始终存在着对金妥协屈服和坚决抗金收复中原的所谓“和战之争”。

辛弃疾是坚定的主战派,他有出将入相之才,智勇兼备。

他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抗金复国之志,始终如一。

但偏安的南宋小朝廷长期都是由主和派把持朝政,对主战派多般排挤打击,对辛弃疾这样的爱国志士,始终都不敢放手使用,使他怀抱利器,一生不得重用,抱憾而终。

他的词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风格,把豪放词的创作推向顶峰。

他的词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充满着同仇敌忾的热情。

同时他吸取婉约词蕴藉细腻的长处,兼容众体,在以豪放英伟之气为主调的同时,也不乏妩媚、清丽、委婉之作,兼有俚俗幽默之调,形成以豪放沉郁为主调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

流传至今的词作有620多首,数量居两宋词家之冠。

有《稼轩长短句》四卷。

《青玉案·元夕》 这首词大约写于辛弃疾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之后。

这时距靖康之变已经有四五十年了,而划江而治局面依旧。

敌虏还隔岸肆虐,虎视眈眈,令仁人志士寝食难安。

词人弃笔从戎,指望南宋统治者厉兵秣马,挥戈北上,收复失地。

可是当局只图偏安,不求收复;不记国破,只颂月圆;一味粉饰太平,灯节奢靡无度。

词人空怀壮志,报国无门,只能饮恨而泣。

这首词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写成的。

《鹧鸪天》 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和意图小序中作了交代,显然是作者晚年被弹劾落职、闲居农村时的作品。

“戏作”,是自谦,也是自嘲,但实际是极其深沉、极其悲愤的浩叹,绝非儿戏的笔墨。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词。

所怀的“古”,实际是40年前当朝的旧事。

据有关文献记载,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兵侵入江西,隆韦占太后从洪州(今江西南昌)沿赣江南逃,先乘船逃至造口,后转陆路流亡到赣州。

当时,金兵追太后御舟至造口时,对这一带地方大肆蹂躏,广大人民群众遭到血腥的劫掠和屠杀。

40年后,作者在任江西提点刑狱的时间里,来到惨烈史事的见证地,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写下此词。

辛弃疾词的风格特点

辛弃疾不仅沿袭了苏词的成就,写出许多具有雄浑、阔大气势的作品,而且敢于破除陈规,以其过人的才华,进行极富特色的创造,成为南宋豪放派的领军人物。

他融会经史子集,创作出多种多样的风格,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

一、贯串爱国思想

贯串他的全部词作的基本思想和主线,就是恢复中原的坚定信念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辛词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

如《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贺新郎》“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等,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二、内容大气奔放

辛词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

如《水龙吟》“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他所采摭的历史人物,也多属于奇伟英豪、宕放不羁或慷慨悲凉的类型,如《永遇乐》中“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等。

这种自然和历史素材的选用,都与词中的感情力量成为恰好的配合。

三、拓宽词作题材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题材的拓宽。

他现存的词作,写战争、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文学体裁的题材,他都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广泛。

四、语言自由变化

辛弃疾在词的语言技巧上是有力的开拓者。

辛词的语言自由解放,变化无端。

如《鹧鸪天》“些底事,误人那。

不成真个不思家”;《汉宫春》“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南乡子》“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大量使用散文句式,运用生动的语气、节奏和语义连贯性。

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另一特点,是广泛地引用各种典籍和前人的语汇及历史典故。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与作者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其中四位历史人物与京口有关。

 

             对应学生用书P55

1.雕车(diāo)  2.黄金缕(lǚ)  3.蓦然(mò)

4.阑珊(lánshān)5.旌旗(jīng)6.锦襜突骑(chánjì)

7.夜娖(chuò)8.银胡

(lù)9.髭须(zī)

1.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凤箫:

箫的美称

玉壶:

精美的彩灯

2.笑语盈盈暗香云盈盈:

仪态美好

暗香:

本指花香,此处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3.众里寻他千百度度:

量词,次

4.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蓦然:

忽然 阑珊:

稀疏,零落

5.壮岁旌旗拥万夫壮岁:

年青时

拥万夫:

统领人数众多的部队

6.燕兵夜娖银胡

娖:

整理,在此是取的意思

7.西北望长安西北:

名词活用作状语,向西北

8可怜无数山可怜:

可惜

9.毕竟东流去东:

名词活用作状语,向东

10.江晚正愁余愁:

使动用法,使……愁 余:

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2.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3.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4.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5.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6.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7.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对应学生用书P56

一、阅读《青玉案·元夕》一词,思考并回答问题。

[赏形象]

1.《青玉案》是从哪些方面写出元宵节的盛况的?

请完成下面的表格。

提示:

焰火

如花树如星雨——形态之美

车马

宝马雕车香满路——车马华贵,观者之盛

音乐

凤箫声动——音乐美妙

花灯

玉壶光转——光彩夺目

仕女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妆扮、情态美

总结

车多、人多、灯多;焰火美、音乐美、花灯美、服饰美、情态美。

作者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多种感觉器官,极力渲染烘托,写出了元宵节的热闹非常,盛况空前

[品语言]

2.简要分析“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中“蓦然”一词的妙处。

提示:

“众里寻他千XX”极写寻觅之苦,而“蓦然”二字则写出了发现意中人后的惊喜之情。

这里作者以含蓄的语言,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活动。

[析技巧]

3.“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表达作用?

提示:

这两句都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前句把繁多的灯火比作千树花,后句把满天的烟花比作似雨点般落下的星星,极为形象地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

4.本词使用了反衬手法,试结合词的内容作具体分析。

提示:

这首词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前九句写繁灯、游人、音乐歌舞和女子的争美斗艳,极写游乐之盛;后四句写那女子正独立在灯火阑珊处,以繁华热闹的景象反衬灯火稀疏的一角;以笑语盈盈的逐欢情态反衬孤芳自赏的精神。

在反衬和间接描写中塑造形象,个性鲜明,给人印象特别深刻。

二、阅读《鹧鸪天》一词,思考并回答问题。

[赏形象]

5.请分析《鹧鸪天》词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提示:

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就是作者的自我艺术再现。

这是一位壮志未酬的英雄形象。

他从小就怀有抗金报国、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而且在早年就创建了卓著的英雄业绩。

但是南渡以来,由于朝政长期被投降派把持着,作为坚定的主战派的他,长期遭到排挤打击,使他得不到施展抱负的机会,空怀壮志,报国无门,直至投闲置散。

鉴赏指导……………………(技法点拨,触类旁通!

鉴赏诗词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技巧

诗歌的人物形象包括诗歌(或词)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

词中的词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词人自己。

在高考中经常考查对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鉴赏,如何才能准确解答此类题目呢?

1.设问方式:

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设问变体:

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注意事项: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②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3.答题模式: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即:

(1)什么形象;

(2)形象的基本特征;

(3)形象的意义。

[品语言]

6.“燕兵夜娖银胡

,汉箭朝飞金仆姑”中的“夜”“朝”用得有何妙处?

提示:

“夜”“朝”互文见义,说明日日夜夜的战斗都非常激烈频繁,很好地写出南奔时突破金兵防线,以及与金兵战斗的情形。

[悟情感]

7.《鹧鸪天》中“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提示:

辛弃疾曾经上奏疏论平定金人方略,今存《美芹十论》《九议》等,耿耿忠君报国之心可鉴,然而一切进言都付诸东流,所以这两句大有英雄不得不放弃壮年抱负终老田园的落寞与悲愤。

三、阅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词,思考并回答问题。

[品语言]

8.试分析“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中“望”“可怜”两词的妙处。

提示:

如今,长安只能引颈以望,而且远望不到了!

那重重叠叠、连绵不尽的青山遮住了视线,也阻断了建功立业的进取之途!

“望”“可怜”两个词写出了无限的忠诚,无限的惆怅,无限的感慨!

[析技巧]

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周济说是“借水怨山”,说是用比兴的手法。

请说说这两句中的“山”“水”分别比喻什么。

提示:

这里的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

它像江水一样,能冲破一切阻碍,坚定不移地实现自己东归的愿望。

这里的青山比喻压制爱国者抗金收复中原的反动势力,主要指主和派(投降派)。

[悟情感]

10.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

词中寄情于景,表现了作者对中原的怀念和壮志未酬的苦闷,也包含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对应学生用书P98

一、阅读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1)这首词上阕的末句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它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词思考,这首词下阕的最后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拟人。

这样写,更渲染了凄凉的气氛,衬托出作者百无聊赖的寂寞心情。

(2)表现了作者在失意时仍然不忘抗金报国、恢复中原故土的情怀。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 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

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词的上片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请简要叙述。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词题“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

请简要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词的上片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的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2)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

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视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3.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①

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 ①秋试:

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

②白苎(zhù):

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③禹门:

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嫩”字,是诗人穿上了用白苎织成的布做成的新袍时对初秋天气凉意总结的一个形容词。

这个字形象可感地表现出初秋的轻微、新鲜和清爽。

(2)词在风格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二派。

辛词是豪放派的代表。

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典较多,不拘守音律。

这里选用的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主人公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3)词中的“实”:

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可以通过各种感官捕捉到的部分。

词中的“虚”:

看不见、摸不着的虚象,是词人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词人主观想象或回忆得到的。

例如词中第一句和第二句是写词人看到的和感到的,是写实;最后两句是词人想象的,属于写虚。

参考答案:

(1)轻微、新鲜、清爽等。

(2)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3)例: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二、语言表达

4.以辛弃疾为话题,仿照下面的例句再造一个句子。

例句:

战国时期的屈原,目睹国家形势危急,立志扶国兴楚,他关心同情人民的疾苦,“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南宋时期的辛弃疾,眼看祖国领土沦丧,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5.请描述下面的漫画,并指出漫画的寓意。

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70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内容)孩子背上长着美丽的翅膀,家长却正在用硕大的剪刀剪孩子背后的翅膀。

(寓意)翅膀象征着孩子奇妙的想象、自由等,剪翅膀是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自由。

我与辛弃疾在郁孤台上相会。

郁孤台几番修修废废,辛弃疾凭栏远眺的凝重身影却仍在台上徘徊。

你还在俯望着江水吗?

这江当然不是八百年前的江。

八百年前,金兵入侵,生灵涂炭。

你叹息那清清的江水中有多少行人泪。

如今,废城墙外建起了一座华丽的人行桥,桥上行人不断,桥下木船相连。

你还在倾听对岸山中的鹧鸪声吗?

对岸的鹧鸪曾为你的壮志抱屈,今天,你的鹧鸪已飞入历史深处。

对岸陈列的是工厂,鹧鸪的子孙们只在更远的山林中吟哦古调。

幼时就读过你的“郁孤台下清江水”。

那时住在赣州,却不知这郁孤台就在赣州附近。

我急匆匆、兴冲冲地骑着车奔向那里,想依着你的英魂去领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沉郁、苍凉以及辽邈的历史感。

没想到,红漆剥落的院门被一把铁锁紧扣。

抬眼望去,郁孤台一派败落不堪风雨之貌,灰冷、凋敝,连板壁也不全。

只有晾在台上的几件艳丽的衣服才见出一分亮色。

但是,在蓝色天幕的衬托下,郁孤台的飞檐高高翘起,依然孤傲、挺拔、风骨凛然……

今天,我们终于在郁孤台上相会了!

今天的郁孤台披红点翠,焕然一新,好一副古装的雍容贵态。

我相信,作为一个“横绝六台,扫空万里”的词人,你不会有一座郁孤台的兴衰慨叹。

你的身影不是因台的兴衰而兴衰的。

三层的郁孤台高不过15米,但因建在高处,赣州尽收眼底。

赣州不居交通要冲,除了当地的文人墨客偶尔雅集,郁孤台游人不多。

这更好,我可以静心同钟爱的词人一起面对这无限关山、无限江天,让无限思绪扑面而来。

我问辛弃疾,在郁孤台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它接受过那样多的咏唱,苏东坡、文天祥……都是文坛巨子,为什么只有你的一首《菩萨蛮》成为千古绝唱?

辛弃疾不语。

我久久凝望着他极目天外的侧影,那非常熟稔的神情渐次幻化为屈原、杜甫、白居易、陆游、龚自珍……我猛然明白了!

“可怜无数山”的襟怀,“江晚正愁余”的情愫,不就是中华文化脉搏上激越的音符?

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在江风中猎猎作响。

人去,这种精神不去;台颓,这种精神不颓。

即使滔滔江水干了,这种精神也将奔流不息地传衍……

辛弃疾依然徘徊在郁孤台上。

我走下台来,久久地回望郁孤台。

也许,历史上人民屡屡修复它正是为了辛词中的一片丹红?

郁孤台郁结着民族魂!

(有删改)

[赏析] 本文以辛弃疾的《菩萨蛮》的词句“郁孤台下清江水”贯串全文,不仅起到组材的作用,更起到凝结悠悠历史所沉淀的民族之魂与彰显文意的作用。

作者通过写今昔郁孤台之兴衰,表明郁孤台有一种永恒的精神,即郁孤台之魂,它不会因为台的兴衰而兴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