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诊断操作手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3223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28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因诊断操作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基因诊断操作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基因诊断操作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基因诊断操作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基因诊断操作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基因诊断操作手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5页
基因诊断操作手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5页
基因诊断操作手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5页
基因诊断操作手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5页
基因诊断操作手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5页
基因诊断操作手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5页
基因诊断操作手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5页
基因诊断操作手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5页
基因诊断操作手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5页
基因诊断操作手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5页
基因诊断操作手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5页
基因诊断操作手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5页
基因诊断操作手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5页
基因诊断操作手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5页
基因诊断操作手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因诊断操作手册.docx

《基因诊断操作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因诊断操作手册.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因诊断操作手册.docx

基因诊断操作手册

基因诊断操作手册

一、外周血DNA提取,纯化和保存1

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3

三、DMD基因诊断与产前诊断7

四、SMA基因诊断与产前诊断12

五、使用SRY(Y染色体上性别决定区域)对性别发育异常进行基因诊断16

六、脆性X综合征的基因诊断与产前基因诊断19

七、男性原发性无精、少、弱精症诊断流程29

八、亲子鉴定32

九、母血鉴定33

十、MJRESEARCHPTC-200DNAENGINE操作规程38

十一、PCRSystem2720快速上机手册41

十三、W-CJ-IFD型无菌工作台标准操作程序45

十四、ThrmoOrion420+PH计46

一、外周血DNA提取,纯化和保存

外周血抽提DNA:

(1)取一支50ml离心管,加入40ml1×红细胞裂解液,加入3-5ml全血,充分混匀,等待溶液变澄清。

(2)溶液变澄清以后,以3000rpm,4℃,10min离心。

(3)倒净上清,加入3ml1×细胞核裂解液充分混匀后,放在振子上振匀,直到离心管底部不见细胞沉淀。

(4)加入300ul20%SDS,充分混匀。

(5)加入30ul蛋白酶K,充分混匀。

(6)放在37℃50rpm摇床上6小时以上或者过夜。

(7)取一支15ml离心管,加入6ml饱和酚,把消化好的血倒入这支离心管中。

颠倒离心管100次,充分混匀。

以3000rpm,4℃,10min离心。

(8)取上清至一支15ml离心管,加入3ml饱和酚,3ml氯仿。

颠倒离心管100次,充分混匀。

以3000rpm,4℃,10min离心。

(9)取上清至一支15ml离心管,加入6ml氯仿,颠倒离心管100次,充分混匀。

以3000rpm,4℃,10min离心。

(10)取上清至一支15ml事先加好10ml无水乙醇的离心管。

轻轻颠倒离心管,使DNA沉淀出来。

把沉淀连同约1ml无水乙醇吸入到一只1.5ml的EP管中。

(11)以13000rpm,4℃,5min离心该EP管。

(12)弃上清,70%乙醇洗两次。

空气晾干后,加入适量PCR水(400-600ul)。

转鼓上过夜混匀。

附:

10×红细胞裂解液:

NH4Cl82.9g(高压灭菌,4℃保存)

KHCO310g

EDTA0.37g(用于整合二价阳离子抑制DNA酶)

加dH2O至1000ml

1×细胞核裂解液:

1MTris-HClpH8.00.5ml3ml

4MNaCl10ml25ml

0.5mMEDTA0.4ml25ml

加dH2O至250ml(高压灭菌,4℃保存)

悬浮细胞抽提DNA:

可先用3ml的1×红细胞裂解液洗一次,2500rpm,10min,1×核裂解液600l,20%SDS30l,蛋白酶K4-6l,依细胞量而定,消化2h,(或放4℃过夜,第二天再处理),羊水可用异丙醇沉淀DNA。

贴壁细胞抽提DNA:

弃上清,加2-3ml破膜液或1×PBS洗1

(2)次,弃上清,吸尽余液;加1×核裂解液1ml(700l),20%SDS50l(40l),慢慢加,边加边观察溶液粘稠度,蛋白酶K10l,混匀,37℃摇床上2h(51rpm/分,3h);取1ml(800l)饱和酚加入方形培养瓶,轻轻混匀,将混合液转移至15ml离心管,余下步骤同常规羊水DNA抽提(400l苯酚/400l氯仿→800l氯仿)

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分为变性胶与非变性胶两种,区别在于前者中含有一定浓度的变性剂(尿素、甲酰胺或两者合用)。

其基本原理是单体丙烯酰胺在过硫酸铵与TEMED(N,N,N’N’-四甲基乙二胺)的催化与诱导下聚合成长链,当有N,N’-亚甲双丙烯酰胺参与聚合反应时,长链与长链之间就交联成凝胶,其孔径由链长与交联度决定,当DNA分子进入凝胶,在电场下进行泳动时,可根据各自迁移率的不同而得以分离。

非变性胶可用于双链DNA分子的分离与纯化,变性胶可用于单链DNA分子的分离与纯化。

由于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可消除DNA分子不同构象对迁移率的影响,常用于进行遗传病家系的单体型分析。

1、试剂:

1)30%丙烯酰胺:

丙烯酰胺29g

N,N’-亚甲双丙烯酰胺1g

加去离子水至100ml室温避光保存

2)10%过硫酰铵(APS):

过硫酰铵1g

加去离子水至10ml4℃避光保存

3)TEMED(N,N,N’,N’-四甲基乙二胺)4℃避光保存

4)10×TBE:

Tris碱108g

硼酸55g

0.5MEDTA(pH8.0)40ml

加去离子水至1000ml高压蒸气灭菌,室温保存

5)8%丙烯酰胺(含50%尿素):

丙烯酰胺38g

N,N’-亚甲双丙烯酰胺2g

10×TBE25ml

尿素250g

加去离子水至500ml室温避光保存

6)6×非变性载样缓冲液:

二甲苯青FF0.025g

溴酚蓝0.025g

0.5MEDTA(pH8.0)300l

蔗糖4g

加去离子水至10ml4℃保存

2×变性载样缓冲液:

二甲苯青FF0.0083g

溴酚蓝0.0083g

0.5MEDTA(pH8.0)100l

加去离子甲酰胺至10ml4℃保存

7)固定液:

无水乙醇50ml

冰醋酸2.5ml

加一蒸水至500ml

染色液:

AgNO31g

加一蒸水至500ml

显色液:

NaOH3.75g

甲醛(30%)2.7ml

加一蒸水至500ml

2、操作步骤:

1)选择合适的垂直电泳槽与大小相配的两块玻璃板(其中一块为U形),及两玻璃板间的间隔片和点样梳。

2)用洗涤剂清洗干净两块玻璃板,烘干或晾干。

3)装配灌胶板:

在两块玻璃板间放好间隔片,在玻璃板两边夹好夹子,插上点样梳,根据梳子的松紧调整间隔片及夹子的位置,在两块玻璃板的底边封好一层胶带。

4)配制胶液(丙烯酰胺有神经毒,操作时必须戴手套)。

6%非变性胶:

30%丙烯酰胺6ml

10×TBE1.5ml

10%过硫酸胺300l

去离子水加至30ml

8%变性胶:

8%丙烯酰胺(含50%尿素)50ml

10%过硫酸铵500l

5)封底胶:

胶液配好后,充分混匀,取出5ml胶液加入TEMED15l,快速混匀,将玻璃板倾斜,迅速倒进两块玻璃板之间封底。

6)灌胶:

待底胶凝固后,剩余胶液内加TEMED20l,混匀,将玻璃板倾斜,缓慢灌入胶液(注意灌胶时应连续,避免产生气泡,有气泡要及时去除)。

7)胶液灌好后,在玻璃板上方插入相应的点样梳(插梳子注意去除梳齿下残留的气泡,且不要将梳子全部插入胶内,留约2mm在胶外,以免拔梳子时将胶孔桥拔断)。

8)室温下让凝胶聚合约1-2小时。

9)配制1L0.5×TBE电泳缓冲液(50ml10×TBE加去离子水至1L),混匀后,加入上下电泳槽中。

10)小心拔下梳子,用电泳槽内的TBE冲洗胶孔(避免残留的丙烯酰胺再聚合,导致点样孔不整齐,影响电泳的带形),去掉封口的胶带以及玻璃板两边的夹子,将胶板用固定夹固定在电泳槽上(有凹面的玻璃朝向电泳槽),接通电源,300V(400V)预电泳10分钟。

11)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时,在待上样的DNA样本中加入1/5体积的6×非变性载样缓冲液,混匀后上样(上样时注意不要有气泡冲散了样品,且上样速度尽量快些,以免样品扩散)。

上样结束后,300V恒压电泳,待二甲苯青FF指示剂电泳至合适的位置后停止电泳。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时,在待上样的DNA样本中加入等体积的2×变性载样缓冲液,置PCR自动热循环仪上95℃变性5分钟,变性结束后样本立即插入冰上,上样(上样前需用注射器将上样孔再冲洗一次,以免残留的尿素结晶使得DNA电泳带型模糊变形)。

上样结束后350V恒压电泳(最好是用带循环水装置的电泳设备于50℃恒温电泳,可保证胶板温度均匀),待二甲苯青FF指示剂电泳至合适的位置后停止电泳。

12)电泳结束后取下胶板,小心掀开玻板,移去间隔片,用银染法显色:

将凝胶小心移入一托盘内,固定液固定2分钟,一蒸水漂洗一次→染色液染色10分钟→一蒸水漂洗两次,每次半分钟→显色液显色,至出现清晰DNA产物带型,凝胶用一蒸水漂洗一次后,转移到保鲜膜上,用保鲜膜包好。

电泳结果拍照或用图像处理系统进行扫描。

附:

表1DNA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中的有效分离范围及标准参照染料迁移率

聚丙烯酰胺[%(W/V)]

有效分离范围(bp)

二甲苯青FF

溴酚蓝

3.5

1000-2000

460

100

5.0

80-500

260

65

8.0

60-400

160

45

12.0

40-200

70

20

15.0

25-150

60

15

20.0

6-100

45

12

 

表2:

变性的聚丙烯酰胺凝胶中标准参照染料迁移率

%聚丙烯酰胺

溴酚蓝

二甲苯青FF

5

35

130

6

26

106

8

19

76

10

12

55

20

8

28

 

表3:

各浓度聚丙烯酰胺凝胶的配制

组分

制备浓度(%)

3.5

5.0

8.0

12.0

15.0

20.0

30%丙烯酰胺(ml)

11.6

16.6

26.6

40.0

50.0

66.6

双蒸去离子水(ml)

67.7

62.7

52.7

39.3

29.3

12.7

5×TBE(ml)

20

20

20

20

20

20

10%过硫酸铵(ml)

0.7

0.7

0.7

0.7

0.7

0.7

总体积

100ml

3、常见问题及对策

问题

可能原因

解决办法

带模糊或拖尾

1、胶板过热

2、缓冲液与凝胶TBE浓度不一致

3、DNA量太多

1、降低电压或缓冲

液离子强度

2、用同一批TBE制

胶及配制电泳缓冲液

3、减少点样量

带型扭曲

1、上样孔变型

2、泳道上有气泡

1、重新制胶

2、重新制胶

带型不平

1、底胶不平

2、胶板两边松紧不一

1、重新制胶

2、重新制胶

制胶时漏胶

1、底胶没封好

2、胶带封口不严

3、所用试剂失效(主要是10%APS)

1、重灌底胶

2、重新封口

3、重新配制试剂

三、DMD基因诊断与产前诊断

假性肥大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Duchenne/Beckermusculardystrophy,DMD/BMD)是一类发病率较高的X连锁隐性遗传病。

Duchenne和Becker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DMD/BMD),是常见的遗传性肌病,在3500个活产男婴中就有一个DMD患者,BMD的发病率约为1/30000。

二者是由DMD基因不同突变类型导致不同的临床表现。

DMD多于5岁前发病,表现为上楼梯困难,走路时呈鸭型步态,不能跳跃,常伴有肌肉假性肥大,以腓肠肌明显,病情进展迅速,大多在13岁之前失去独立行走能力,随着病情加重,20岁左右死于呼吸衰竭和/或心脏并发症。

与DMD相比,BMD起病年龄较晚,症状较轻、进展较缓慢,多于16岁之后失去独立行走能力,寿命可达到40~50岁。

充分了解DMD基因的特点、突变类型及特点,有助于我们有效选择适合的检测方法,为该类疾病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有效的信息。

以下是我室目前所用的方法。

一、基因诊断与产前诊断方法:

1、检测缺失:

多重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连锁分析:

PCR-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仅限于DMD/BMD疾病的分析)。

3、性别鉴定:

SRY(Y染色体上性别决定区域)的检测。

(仅限于产前诊断)

二、基因诊断流程:

临床确诊或高度怀疑为DMD/BMD(包括排除性诊断)→遗传咨询门诊就诊→采集家系成员抗凝外周血(先证者、母亲、父亲及先证者的兄弟姐妹与家系内的其他待证者)→提取gDNA→多重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18个外显子)+PCR-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DMD基因内部的9个位点)→发现缺失,在基因水平上可以确诊为DMD,未见缺失,在基因水平不能确诊,但也不能排除为DMD的可能(非缺失型或未检测的外显子缺失型或其他类型的缺失、重复、点突变等)。

通过连锁分析可以判断待证者是否遗传与先证者相同的DMD基因及DMD基因部分交换的情况,如携带致病DMD基因,男性为患者,女性为携带者;未遗传与先证者相同的致病DMD基因,则可排除患与先证者同类型DMD的可能。

三、产前诊断流程:

产前诊断必须建立在先证者基因诊断或临床诊断确诊为杜氏/贝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患者的基础上!

有DMD家族史且先证者基因诊断确诊或临床确诊为DMD/BMD→遗传咨询门诊就诊→采集家系成员抗凝外周血及胎儿羊水或脐带血(先证者、母亲、父亲、胎儿及先证者的兄弟姐妹与家系内的其他待证者)→提取gDNA→多重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18个外显子)+PCR-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DMD基因内部的9个位点)+性别鉴定(SRY)→发现缺失,在基因水平上可以确诊为DMD,未见缺失,在基因水平不能确诊,但也不能排除为DMD的可能(非缺失型或未检测的外显子缺失型或其他类型的缺失、重复、点突变等)。

通过连锁分析可以判断待证者(包括胎儿)是否遗传与先证者相同的DMD基因及DMD基因部分交换的情况,如携带致病DMD基因,男性为患者,并建议其引产,女性为携带者,建议继续妊娠,但怀孕后必须对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未遗传与先证者相同的致病DMD基因,则可排除患与先证者同类型DMD的可能,建议继续妊娠。

四、实验条件:

(SRY祥见脆性X)

外显子多重PCR扩增

A、B组mPCR组合及引物

外显子

引物名称

引物序列

片段(bp)

终浓度

(ng/ul)

 

A组

4

DMD-4F

5’-TTgTCggTCTCCTgCTggTCAgTg-3’

5’-AAgCCCTCACTCAAACATgAAgC-3’

196

1.0

DMD-4R

8

DMD-8F

5’-gTCCTTTACACACTTTACCTgTTgAg-3’

5’-ggCCTCATTCTCATgTTCTAATTAg-3’

360

1.8

DMD-8R

19

DMD-19F

5’-TTCTACCACATCCCATTTTCTTCCA-3’

5’-gATggCAAAAgTgTTgAgAAAAAgTC-3’

459

2.3

DMD-19R

44

DMD-44F

5’-CTTgATCCATATgCTTTTACCTgCA-3’

5’-TCCACACCCTTCAgAACCTgATCT-3’

268

1.35

DMD-44R

17

DMD-17F

5’-gACTTTCgATgTTgAgATTACTTTCCC-3’

5’-AAgCTTgAgATgCTCTCACCTTTTCC-3’

416

2.1

DMD-17R

45

DMD-45F

5’-AAACATggAACATCCTTgTgggAC-3’

5’-CATCCTATTAgATCTgTCgCCCTAC-3’

546

3.0

DMD-45R

48

DMD-48F

5’-TTgAATACATTggTTTAAAATCCCAACATg-3’

5’-CCTgAATAAAgTCTTCCTTACCACAC-3’

506

2.5

DMD-48R

51

DMD-51F

5’-gAAATTggCTCTTTAgCTTgTgTTTC-3’

5’-ggTAgAgTAAAgTgATTggTggAAAATC-3’

388

1.95

DMD-51R

60

DMD-60F

5’-AggAgAAATTgCgCCTCTgAAAgAgAACg-3’

5’-CTgCAgAAgCTTCCATCTggTgTTCAgg-3’

139

0.75

DMD-60R

 

B组

Pm

Pm-F

5’-gAgATCTAgCAgTggATACATAACAAATTgCATg-3’

5’-TTCTCCgAAggTAATTgCCTCCCAgATCTgAgT-3’

535

3.0

Pm-R

3

DMD-3F

5’-TCATCCATCATCTTCggCAgATTAA-3’

5’-CAggCggTAgAgTATgCCAAATgAAATCA-3’

410

2.2

DMD-3R

6

DMD-6F

5’-CCAgATgTAggTCAAAAATgTAATgAA-3’

5’-gTCTCAATCTTCTTACCTATgACTATgg-3’

202

1.05

DMD-6R

12

DMD-12F

5’-gATAgTgggCTTTACTTACATCCTTC-3’

5’-gAAAgCACgACgCAACATAAgATACACCT-3’

331

1.7

DMD-12R

13

DMD-13F

5’-AATAggAgTACCTgAgATgTAgCAgAAAT-3’

5’-CTgACCTTAAgTTgTTCTTCCAAAgCAg-3’

238

1.2

DMD-13R

43

DMD-43F

5’-gAACATgTCAAAgTCACTggACTTgATgg-3’

5’-ATATATgTgTTACCTACCCTTgTCggTCC-3’

357

1.9

DMD-43R

47

DMD-47F

5’-CgTTgTTgCATTTgTCTgTTTCAgTTAC-3’

5’-gTCTAACCTTTATCCACTggAgATTTg-3’

181

0.9

DMD-47R

50

DMD-50F

5’-CACCAAATggATTAAgATgTTCATgAAT-3’

5’-TCTCTCTCACCCAgTCATCACTTCATAg-3’

271

1.4

DMD-50R

52

DMD-52F

5’-AATgCAggATTTggAACAgAggCgTCC-3’

5’-TTCgATCCgTAATgATTgTTCTAgCCTC-3’

113

0.75

DMD-52R

mPCR扩增体系及条件

分别将9对引物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混合后每一对引物的中浓度在4~15ng/μl范围之内,分为A、B两组。

mPCR应用GoldTaqDNA聚合酶来扩增,反应体系为20ul(见表1-3)。

mPCR反应体系

试剂(Reagents)

体积(Volume)

10Buffer

2.0l

MgCl2

2.0l

dNTPs(10mM)

0.65l

GoldTaq(5U/l)

0.3l

Primers(4-15ng/l)

4.0l

DNA模板(30ng/l)

2.0l

ddH2OAddto

20.0l

mPCR反应条件和程序:

采用touchdown方法,前面10个循环中,每循环降低1℃、延长2s,共30个循环。

95℃11min→95℃60s

↙↖10cycle

62℃35s→72℃100s→95℃60s

(-1℃、+2s/cycle)↙↖22cycle

50℃40s→72℃90s→72℃20min→4℃∞

PCR产物检测: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脉,银染法检测。

取PCR产物1.5ul(产量低要多加,产量高反之),6%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1.2小时,恒定电压300V。

银染后扫描。

连锁分析PCR:

9个微卫星位点引物序列

位点

引物名称

引物序列

长度(bp)

Tm值(℃)

2CA

2CA-F

5’-ttcagtttctctcggtgttcct-3’

5’-tacacctgcacatgtgatgaaa-3’

112

55

2CA-R

7CA

7CA-F

5’-ttctggttttctggtctg-3’

5’-gaatcaatctctctgtcaag-3’

226

52

7CA-R

44CA

44CA-F

5’-tccaacattggaaatcacatttcaa-3’

5’-tcatcacaaatagatgtttcacag-3’

196

57

44CA-R

45CA

45CA-F

5’-gaggctataattctttaactttggc-3’

5’-ctctttccctctttattcatgttac-3’

172

57

45CA-R

49CA

49CA-F

5’-cgtttaccagctcaaaatctcaac-3’

5’-catatgatacgattcgtgttttgc-3’

249

57

49CA-R

50CA

50CA-F

5’-aaggttcctccagtaacagatttgg-3’

5’-tatgctacatagtatgtcctcagac-3’

241

59

50CA-F

59CA

59CA-F

5’-tgtctgtcttcagttatatg-3’

5’-ataacttacccaagtcatgt-3’

251

51

59CA-R

63CA

63CA-F

5’-tagaacccaaatgacaacca-3’

5’-aagatagcaggcaacaataaga-3’

51

63CA-R

3’CA

3’CA-F

5’-tttccaaacttcactaaaac-3’

5’-aaaatgttgttgtactggtc-3’

133-139

59

3’CA-R

PCR反应体系为20ul(表1-6),反应程序为:

在95℃3min,95℃40s,于相应的Tm进行退火35s,72℃延伸35s(时间可根据片断大小进行调整),30-33个循环,72℃总延伸8min,4℃保存。

9个微卫星位点PCR扩增体系

试剂(Reagents)

体积(Volume)

10Buffer

2.0l

dNTPs(10mM)

0.4l

Taq(5U/l)

0.2l

Primers(100ng/l)

各0.5l

DNA模板(30ng/l)

2.0l

ddH2OAddto

20l

PCR产物检测: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脉,银染法检测。

取PCR产物3-6ul(产量低要多加,产量高反之),加等量2×变性载样缓冲液,于96℃变性15分钟,立刻置冰上,8%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3-4小时(依片断大小而定),恒定电压350V。

银染后扫描。

 

四、SMA基因诊断与产前诊断

 儿童期起病的进行性脊肌萎缩症(spinalmuscu2laratrophy,SMA),是较常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本病由于下运动神经元变性导致进行性、对称性肌萎缩和肌张力减低。

其发病率为1∶6000~1∶10000[1],居致死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第2位,仅次于囊性纤维变。

儿童期的SMA分3型[2]:

SMAⅠ型,又称婴儿重型、Werdnig-Hoffmann病,患儿出生后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