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3414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94 大小:12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古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考古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考古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考古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考古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考古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4页
考古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4页
考古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4页
考古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4页
考古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4页
考古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4页
考古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4页
考古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4页
考古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4页
考古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4页
考古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4页
考古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4页
考古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4页
考古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4页
考古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4页
亲,该文档总共9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古学.docx

《考古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古学.docx(9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考古学.docx

考古学

中国考古学通论复习题

第一章概论

1、考古学

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

其三大方法论是地层学、类型学和年代学,考古学的工作流程是收集资料(考古调查、考古发掘)、室内整理、编写报告。

田野考古学

就是以科学的方法在野外实地考察挖掘、收集实物资料,从事考古活动的一门学科。

其主要内容包括野外调查、田野发掘、室内整理和编写发掘报告。

田野考古学是考古学的基础,没有田野考古,考古学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田野考古学对中国历史的贡献巨大,使中国的信史上推至夏代、商代。

2、遗迹:

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痕迹。

包括遗址、墓葬、灰坑、岩画、窑藏及游牧民族所遗留下的活动痕迹等。

其中遗址又可细分为城堡、宫殿、村址、居址、作坊址等;防卫性的设施如壕沟、栅栏、边塞烽燧、长城等也属此类。

3、遗物:

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生产工具、武器、日用器具及装饰品等。

遗物的分类方法较多,按其材质可分为石器、陶器、骨角器、金属器、玉石器等;按用途分则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随葬品等。

一种遗物之下则可按类型学方法分为若干型式。

4、考古学的工作流程:

收集资料(即考古调查、考古发掘)——室内整理——编写报告

考古发掘报告

经过室内整理分析,对遗址、遗迹、遗物的文化面貌有了初步的了解,编写出报告予以揭示。

考古报告内容分为三部分:

(1)序论。

包含位置、地理环境、古今地理沿革、发掘历史、发掘单位、人员等。

(2)正文。

文化层堆积情况、遗迹、遗物描绘。

(3)结论。

文化遗存的年代、文化性质、分期、发掘收获和尚需解决的问题。

5、考古发掘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一般发掘方法有两种,正方形的叫探方:

一般取每边长5米的正方形,进行发掘,相邻两方之间要留0.5~1米的隔梁,直到发掘完成后再挖掉,是最常用的方法,优点较多;长方形的叫探沟:

挖一条狭长的沟,从沟壁的垂直断面上,可以观察较长的文化层,也就是遗址的地层剖面,适合时间很短的试掘。

发掘类型可分为居住址的发掘和墓葬的发掘两类。

居住址的发掘,一般要采取开探方(或探沟)的方法,以利对各种现象的控制和记录,并可留出剖面,以观察文化层的堆积。

发掘墓葬的坟丘部分,要用“四分法”或“条分法”,其原理与发掘居住址时开探方或探沟相似。

发掘墓室时,则要仔细清理葬具、尸骨、随葬品和它们的痕迹。

不论发掘何种遗迹,都不能放过任何细微的迹象;如夯土中的杵痕、坑壁上的锹迹、房屋中的柱穴、道路上的车辙、田地中的脚印之类,都要一一清理出来。

6、考古学是如何断代的?

断代法有5种:

(1)根据文字。

如果出土物中带有文字纪年、题记、铭文、墓志铭、甚至文献资料,就据此断代。

(2)地层研究结果。

由已知年代的地层(里面含有可以肯定年代的遗物)来推断其他层次的年代。

(3)利用地质结构或古生物学来断代。

有关动物、花粉的知识等,如更新世的黄土层。

(4)利用类型学的研究结果,确定“文化序列”中的早晚。

(5)利用自然科学方法断代。

如放射性碳14(14C)测定法、热释光测年法、古地磁断代法、树木年轮校正法、穆斯波尔普法等。

7、自然科学测年(断代)法

  

(1)、放射性碳素(14C)断代:

利用死亡生物体中碳-14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断代的技术。

一般的使用范围在5万年以内。

1949年开始应用于考古年代的测定。

创始人为美国芝加哥大学科学家利比。

  

(2)、古地磁断代:

地球磁场的变化有时会发展到磁性倒转。

根据科学方法测定的地磁倒转年代表,可以测定各个层位的地质年代。

建立300万年以来的地层年表,古地磁法还是一种比较好的手段。

  (3)、热释光断代:

利用绝缘结晶固体的热释光现象来进行断代的。

测定出陶器中放射性元素的含量对比周围土壤的辐射强度和宇宙射线强度,定出自然辐射年剂量,即可计算出陶器的烧制年代。

不如放射性碳素断带精确,但鉴定陶器的真伪则比较快速有效。

  (4)、树木年轮断代:

利用树木年轮的生长规律来进行断代的技术,这是目前最精确的断代方法。

还可用于校正碳-14年代。

利用现存古树年轮宽窄等各方面资料,建立起本地区的主年轮序列,只要对照即可明确年代。

20世纪初由A·E·道格拉斯建立,最长时间可上溯到一万年前后。

  (5)、铀系法断代:

利用铀系钍系子体放射性在样品中的不平衡性测定年代的技术总称,是建立在第四纪年代学和对旧石器时代遗址进行断代的一种有效手段。

由于化学平衡的存在,镤231的断代范围5000-15万年;钍230的断代范围1万-40万年。

8、放射性碳素(14C)测定法

这是一种用碳同位素或核子技术测定古代遗址中有机物年代的方法,从而为全世界的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时代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年代标尺。

14C测年的样品范围是有机物质,如木炭、木头、贝壳、骨骼、泥煤和其他有机质,以及碳酸盐类的泥灰、石灰、生硝等理论上都可作为测年标本;测年的大致范围是距今300万到4、5万年,所需样品一般为l一10克。

14C测年技术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科学家利比(1908一1980)首先发现的,因此获得了196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它的原理是:

由于宇宙射线的轰击,高层空间中存在着14C,由于受氧化成二氧化碳,广泛地分布在大气层中,其中绝大部分被吸收在海水之中,一小部分则混合在空气中,通过光合作用被植物吸收为养料,动物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植物生存,因此所有生物体内都含有碳-14。

通过新陈代谢使有机体中的14C含量和大气中的14C达到平衡,当动植物死去后,其体内新陈代谢停止,体内所含的14C就会以固定的速率发生衰变,大约5700年为一个半衰期,也就是说,每过5700年,有机体中14C减少一半。

因此,只要测出一个死亡的有机体中的14C残存含量,就可以计算出它死亡的时间。

14C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考古学,几乎引起了考古学的一场革命,它使考古学家广泛地获得古代遗存的绝对年代成为可能。

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首先是年代的精确度,14C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一般都存在一定误差;第二是地球上各地的碳分布并不是绝对平衡的,使得这种误差在各地不一定相同,从而使不同地区的年代数据的可比性发生问题,在大约万年以内,可以通过树木年轮断代进行校正;第三是有些特殊的样品年代偏差较大,比如石灰岩地区尤其是这一地区的淡水贝壳类样品的年代误差较大;第四是对用于进行测年的样品的出土环境要具体分析,比如有的样品可能发生污染,有的用于测年的木头可能已经死去多年才被埋进了古代遗址,从而使年代的相关性发生问题,等等。

然而,无论如何,14C测年仍然是到目前为止使用最广泛、最有效的测年方法。

第二章旧石器时代考古

9、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的开始阶段,指人来开始使用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出现之前的历史时期,大约从300万年前开始,直到公元前1万年结束。

10、打制石器的制作方法有直接打制法和间接打制法等。

直接打制法主要有四种碰砧法、摔击法、锤击法、砸击法。

间接打制法是一种进步的打制方法,是用带尖的木棒和骨棒作为中介物来打制石器。

11、根据刃、尖部的形状,按照用途对打制石器进行初步分类,主要有:

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石球和雕刻器。

12、砍砸器:

也叫万能手斧。

用石片、石核或砾石打制而成,这类石器个体大而重,一般是石核石器,较粗重的有刃器。

有单面砍砸器、双面砍砸器和盘状砍砸器。

从旧石器时代初期就制造这种石器,它可以用来敲砸坚果、挖掘块根或剥兽皮。

13、我国旧石器时代遗址主要有早期的巫山人、元谋人、北京人、蓝田人遗址;中期主要有大荔人、丁村人、许家窑人遗址;晚期主要有峙峪人、下川人、许昌人和山顶洞人遗址。

其中还有位于河北阳原著名的泥河湾盆地的泥河湾遗址群,泥河湾盆地还是国际标定的第四纪地层代表地点。

14、河北阳原泥河湾遗址群的成因、特点和概况

泥河湾遗址位于河北阳原县东部桑干河上游的泥河湾盆地,东西长80余公里,南北宽约27公里。

在200多万年前,这里是一个较大的湖泊,湖泊的周围,是古动物的世界。

后来,湖水干枯,湖底裸露,由于河流的侵蚀作用,干枯的“古湖平原”分化成了丘陵、台地、盆地,泥河湾盆地就是其中之一。

那时,盆地周围的山林密布,气候温暖潮湿,野生动物繁盛,同时也是远古人类理想的生活场所。

泥河湾盆地是国际标定的第四纪地层代表地点,其研究价值可与世界公认的人类起源地——东非埃塞俄比亚的奥杜维峡谷相媲美,素被公认为中国和其他大陆进行地层对比的标准剖面。

没有年代断层,几乎记录了从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发展演变的全部过程,因而这里成为“世界天然博物馆”。

经过考古发掘,发现有各个时期人类文化遗存130多处,出土了数万件古人类化石、动物化石和各种石器。

主要遗址有200万年前的马圈沟遗址、160万年小长梁遗址、136万年前的葡萄园、广梁遗址、100万年的有东谷坨等遗址,以及各个时代的遗址总共达130多处,在我国目前已经发现的25处距今100万年以上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存中,泥河湾遗址群就占了21处。

河北省考古工作者把泥河湾遗址称为“旧石器考古的圣地”。

15、丁村文化遗址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位于山西襄汾县丁村附近的汾河两岸。

发掘年代:

1954年,为了解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遗址中出土有属早期智人阶段的丁村人牙齿化石,以及以三棱大尖状器为突出特征的文化遗物。

地质时代属晚更新世早期。

  发现旧石器地点11处,动物化石地点3处。

这里第四纪地层出露良好,发现人类化石、文化遗物和伴生的动物化石。

  人类化石 丁村人化石包括3枚牙齿,应属同一个体。

从磨损程度估计,为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

丁村人是介于北京人与现代人之间的人类。

它虽与晚期智人阶段的河套人接近,但出土层位较早,所以将它归入早期智人阶段。

文化遗物 在丁村各地点发现石制品2005件,主要原料约95%为角页岩,余为燧石、石灰岩。

以石片和石核为多,具有加工痕迹的石器只占6.6%,说明可能是当时的石器制作场。

  石器分石核石器和石片石器两类,以后者为主。

有砍砸器、尖状器和刮削器。

多半用碰砧法和摔砸法产生,具有宽大于长、石片角大(多在111°~130°之间)、打击点不集中、半锥体大且常常双生等特点;一定数量的石片是用石锤直接打制的。

在一些石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修理台面的痕迹,是一种比较进步的技术。

砍砸器分石片砍砸器与石核砍砸器,石片砍砸器大部分是一面打击的,并且刃部较薄。

厚尖状器用大石片制成,又分成较厚的三棱大尖状器和较薄的鹤嘴形尖状器两种。

三棱大尖状器是丁村文化中最富有特色的器物,由于是在丁村首次发现的,所以又称为“丁村尖状器”。

小尖状器都是用较薄的石片制成的,有的刃缘打制得相当平齐,反映了较高的工艺水平。

  丁村的文化遗物既具有其他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共同特点,如以石片石器为主等,又具有独特的打制技术和石器类型。

丁村文化是华北地区旧石器文化两大传统之一,既“吅-丁村系”的代表,与西侯度文化、蓝田文化和吅游幕却嬖谧琶芮械脑戳鞴叵怠

  动物化石 共发现哺乳动物化石28种,含较多的华北黄土期种属,如野驴、普氏野马、加拿大马鹿(又称赤鹿)、河套大角鹿和原始牛等,同时也含有几种中更新世北京人时代的动物,如梅氏犀和葛氏梅花鹿。

大部分为生活在森林和山林之中的种类,代表温暖湿润的气候。

从砂砾层中还采集到鲤、青鱼、鲩、鲿、鲇等鱼类化石和大量软体动物介壳化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种大型丽蚌壳,这种动物现在只分布在气候温暖湿润的长江以南地区和汉水流域。

这些情况表明,丁村人时期的丁村一带气候相当温暖,汾河的水势相当大。

附近的山上覆盖着茂密的森林,河旁平地上草木茂盛,各种动物成群地出没于森林、草地和河边。

丁村人生活在汾河两岸。

在河滩上就地取材制作石器,在树林里采集可供食用的植物,利用石球等工具进行狩猎。

  

16、许昌人

发现于灵井旧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河南省许昌市许昌县灵井镇。

出土有人类化石、打制石器、骨器和动物化石3万余件。

2007年12月17日,在9号探方深5米处,发现一块较完整的古人类头顶骨和顶骨、枕骨、颞骨的断片共计16块,复原后可成为一较完整的人类头盖骨化石。

其特征眉脊较突、前额低平、枕突隆起、骨壁较厚,现场整体提取,送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标本馆进行了室内清理。

经研究认为:

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距今约8万—10万年,被命名为“许昌人”。

是我国第四纪晚更新世早期地层中首次经过科学发掘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对于研究东亚古人类演化和中国现代人类起源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填补了我国古人类演化过程中的重要缺环。

第三章新石器时代考古

17、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相比,有了5个方面的变化:

(1)生产方式转变了。

经济从渔猎、采集发展到了饲养和农耕。

(2)生产工具的制作技术进一步提高从打制发展到了磨制。

(3)人类逐步发明了陶器。

陶器的出现和使用有了于人类熟食和定居。

新石器时代开始时没有陶器的时期称为前陶新石器时代。

有了陶器称有陶新石器时代。

(4)居住方式发生了改变。

原始人类从寒冷潮湿的洞穴里走出来,盖起了半地穴式房屋,地势低洼地带出现了干栏式建筑,开始盖房定居,而且形成了大小不一的村落(聚落)。

(5)穿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换下兽皮穿起了丝绵织物。

18、我国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文化区系类型:

(1)黄河上游以洮河流域为中心地区,其中包括青海的东部地区,其文化序列是:

含有半坡类型因素期→含有庙底沟类型因素期→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

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铜器已经出现,当时已进入金石并用时代。

洮河地区新石器文化受到渭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影响,其文化类型中含有半坡类型因素期和庙底沟类型因素期,都是受到渭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影响的结果。

(2)以渭河流域为中心地区(包括豫西北和晋西南)的新石器文化发展序列是:

老官台文化(或称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半坡晚期类型)→庙底沟二期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关中地区)和三里桥二期文化(豫西北和晋西南)。

(3)黄河中游以豫中为中心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发展序列:

裴李岗文化→大河村一、二期文化→秦王寨类型→王湾三期。

(4)以河北南部为中心地区,包括冀中和豫北北部地区,新石器文化序列是:

磁山文化→后岗一期→大司空一期→后岗二期。

后岗一期和大司空一期文化遗存,在磁山文化发现以前被作为仰韶文化的两个类型,即“后岗类型”和“大司空类型”;磁山文化发现以后,一些学者认为“后岗类型”是由磁山文化发展而来,应将其归入磁山文化系统,而不应属于仰韶文化系统。

(5)现今山东的鲁中、鲁南山地和鲁东丘陵地区,历史上上称为海岱文化区。

这一地区的文化序列是:

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典型龙山文化)→岳石文化。

岳石文化已出现少量的青铜器,已经入青铜器时代。

鲁西、豫东、皖北的接壤地区均属黄淮平原,其新石器文化颇为相似,属于同一文化系统。

19、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黄河中游的裴李岗文化墓葬中,男性多随葬石斧、石镰、石铲,女性多随葬石磨盘和石磨棒,证明当时已出现男女分工。

同样在磁山文化、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和山东的后李文化、北辛文化中也见有石磨盘和石磨棒。

20、仰韶文化首先于1921年在河南省淹池县仰韶村被发现而得名。

该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渭河流域、豫西和晋南地区,是黄河中游分布范围最广、延续时间最长的一种新石器时代遗存。

它以黄土高原为中心,遍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宁夏、内蒙古南部和湖北西北部一带。

该文化根据分布地域和特征可分为若干类型,主要是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西王村类型或称半坡晚期类型。

(1)、半坡类型

以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首先发掘而得名,集中分布在渭水中下游地区,南达汉水中上游,北及河套,东至豫西、晋南,西到陇东。

与其相类似遗址有宝鸡市北首岭、华县元君庙、临潼县姜寨、渭南市史家村,还有甘肃天水市秦安大地湾(二期)、湖北郧县大寺等。

出土器物以磨制石器为主,种类主要有斧、铲、锛、刀、凿、磨盘和磨棒。

骨器有镞、针、锥等。

陶质工具有陶锉和陶刮削器。

陶器是主要生活用具,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皆手制陶器,采用泥条盘筑和用手捏塑。

器形多圜底器、平底器和尖底器,缺少三足器和圈足器,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典型器物有尖底瓶、细颈壶、红顶碗、红顶钵、彩陶盆等。

纹饰主要有绳纹、线纹、锥刺纹、指甲纹等。

有一定数量的彩陶,常见的彩陶纹饰有宽带纹、平行条纹、三角纹、网纹、鹿纹、人面纹、鱼纹和演变的各种图案,其中人面纹和各种鱼纹是最具特色的纹饰。

半坡类型的聚落分布,一般分为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三个部分。

陕西临潼姜寨、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等遗址,都有保存比较完整的聚落布局,其中姜寨遗址的聚落布局保存得较为完好。

半坡类型的房屋大多为半地穴式,只有少数是平地建起的。

房屋的形制有方形和圆形两种。

房屋都有一个门道,有的设置在房屋的外部,有的在房屋内部。

面对门道的房屋中部有一个灶坑,供炊煮和取暖。

灶坑的一端放置一个陶罐或挖一个小坑,以保存火种。

半坡类型的墓葬发现很多,据不完全统计共约1000多座。

这些墓葬可分为土坑葬和瓮棺葬两种。

土坑葬多数分布在氏族公共墓地内,墓地多在遗址的一端,距居住区不远;梵棺葬绝大多数分布在居住区房屋附近。

墓地内的墓葬多数排列整齐,葬式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

有一定数量的多人二次合葬和同性合葬。

合葬墓除一座为全部男性合葬外,其余皆为多人异性合葬。

随葬品一般很少,大都为三四件实用陶器,个别墓随葬一二件生产工具。

随葬品为集体随葬,而不是为某一个体随葬。

半坡类型的陶器上往往有刻划符号。

关中地区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刻划符号的有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等。

其中半坡遗址出土的刻划符号有27种113件;姜寨遗址出土的刻划符号有27种129件。

在这样大的范围内使用相同的符号,说明这些符号在不同的部族中有着相同的涵义。

(2)庙底沟类型

是1956年在河南省三门峡陕县庙底沟遗址发现了这类文化遗存以后而得名的。

该类型分布的中心地区是豫西、晋南和渭河流域,范围很广,西到甘肃的洮河流域,东达黄河下游地区,北抵内蒙的南部,南到汉水上游和西汉水流域。

仰韶文化发展到庙底沟类型时期已达到其鼎盛阶段,故其影响的范围最广,几乎遍及整个黄河流域。

该类型经过发掘的遗址除陕县庙底沟外,主要有河南洛阳王湾、陕西省华县泉护村和邠(bīn)县(彬县)下孟村等。

陶器以细泥红陶的数量最多,夹砂红陶次之,有少量的泥质灰陶。

陶器的制作主要用泥条盘筑,慢轮修整口沿已很普遍。

典型器物有双唇口尖底瓶、曲腹碗、曲腹盆、曲腹钵、釜形鼎、灶等。

彩陶数量较多,占全部陶片的14%左右。

彩绘多用黑色,红彩很少。

彩绘纹饰为圆点、弧线三角、勾叶、涡纹等。

鸟纹、宽带纹、太阳纹等也是常见的彩纹。

彩绘多施于细泥红陶器的腹部和口沿上,器表打磨光亮,有一部分施红衣或白衣。

彩绘均饰于陶器的外壁,无内彩。

庙底沟类型的房屋有半地穴式和地上建筑两种,房屋的平面形式有方形、长方形和圆形。

有的房屋内部有一排木柱,说明这种房屋已开始分间,中国以间架为单位的古典木构框架体系已开始出现。

这种房屋已构成人字形屋顶,与半坡类型的四面坡式的房屋相比已有较大的进步。

房屋柱洞的底部常做各种加工,一般是垫一层粘土夯打结实,有的加垫陶片或石片,有的加垫完整陶器的底部,这些加垫的器物已起柱础的作用。

王湾遗址(二期以前)发现的76座墓葬中,有29座为埋葬成年人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

葬式多为仰身直肢葬,头向西北。

王湾一期墓葬里死者头上涂朱的现象比较普遍。

庙底沟类型的墓葬和半坡类型的墓葬相比,在葬制方面的主要区别是半坡类型有一定数量的同性合葬和多人二次合葬,庙底沟类型则无这两类墓葬。

葬制的这种变化是社会形态变化的反映。

(3)西王村类型

亦称半坡晚期类型,或半坡上层类型。

这一类型主要分布在渭河的中下游,陕北、山西和陕西交界的黄河南岸及豫西三门峡地区。

经过发掘的遗址有西安半坡(晚期)、临潼姜寨(四期)、芮城西王村等。

石器绝大多数为通体磨光,钻孔石器较为普遍,出现管钻技术,新出现穿孔石刀和石镰。

陶器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的数量最多,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次之;制法以手制为主,口沿轮修已相当盛行;纹饰以绳纹最多,篮纹和附加堆纹次之。

陶器以曲腹平底碗、钵、宽平沿盆、筒状深腹罐、带流罐、尖底瓶等最具特色。

西王村类型的房屋建筑,营造技术有较大的进步,房屋面积较大,分间房屋比前期增多,出现“前堂后室”的布局。

仰韶文化文化面貌小结

仰韶文化以磨光红陶和彩陶为显著特征。

这时的农业经济相当发达,除粟、黍一类耐旱作物外,还种植蔬菜。

主要家畜仍限于猪、狗两种,还发现有牛、羊、鸡。

定居生活相当稳固,形成了从数万到数十万平方米不等的大规模的聚落。

黄河中游地区广泛分布有仰韶文化,目前已发现有5、6000处遗址。

半坡遗址首次大面积揭露出母系氏族社会的聚落遗址。

姜寨聚落.

仰韶文化时期母系氏族社会的聚落遗址。

临潼姜寨发掘的环壕聚落由5组建筑群100多座房址组成,其布局的完整性和规模构成均居全国之首。

姜寨聚落的总体布局分为居住区、烧陶窑场和墓地3部分。

居住区西南以临河为天然屏障,东、南、北三面有人工壕沟环绕,轮廓呈椭圆形,面积约一万八、九千平方米。

居住区内有中心广场,周围分布着100多座房子,分为5群。

每个建筑群以一座大房子为主体,还包括十几座或二十几座中小型房屋,门均朝向中心广场。

可能居住着由若干氏族组成的一个胞族或一个较小的部落。

在大地湾遗址发现有建筑考究的大型房屋和居住面上用黑色绘出“地画”的房子。

在濮阳西水坡墓地发现用蚌壳摆塑而成的龙虎图案。

汝州洪山庙遗址发现的136座彩陶瓮棺葬群,为仰韶葬俗和彩陶图像增添了许多新内容。

郑州西山仰韶晚期遗址(1995年十大考古发现),西山城址距今约5300年至4800年,是当时国内发现年代最早、建筑技术最为先进的早期城址。

为研究城市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新证据。

仰韶文化上承前仰韶诸文化,后经庙底沟二期文化而发展为中原龙山时期文化,是一个经过长期发展的文化共同体。

根据测定半坡类型为距今6000一5500年,大约延续了500年。

庙底沟类型距今5000一4400年,延续了600余年。

以上数据说明,仰韶文化的年代大约为距今6000,一4400年,经历了近2000年的发展历程。

21、庙底沟二期文化:

以陕县庙底沟二期遗存而得名。

这类遗存的器物具有从仰韶文化向河南龙山文化演变的特点,被认为是该地区的早期龙山文化。

年代约公元前2900一前2500年。

主要分布在豫、晋、陕交界及其附近地区,往往叠压在仰韶文化层之上。

已初步证实庙底沟二期文化是由仰韶文化晚期的西王村类型发展而来,而中原龙山时期各文化是由当地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发展来的。

庙底沟二期文化的石器除沿用仰韶文化时期的一些器形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器形,如半月形穿孔石刀、蚌刀、蚌镰等。

骨器有铲、镞、针等。

此外,还发现双齿木耒的遗迹。

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同仰韶文化相比有很大的发展,庙底沟二期文化的灰坑中出土家畜骨骼的数量,远远超过仰韶文化灰坑中出土家畜骨骼的数量。

家畜的种类也有了增加,出土了不少猪、狗、山羊、牛的骨骼,尤以猪骨最多。

在河南陕县庙底沟、陕西华县泉护村等发现了半地穴式房屋建筑,屋内居住面上常铺一层通常称为“白灰面”的白色石灰质。

房屋结构多为圆形和椭圆形的单室或双室。

庙底沟二期文化的陶窑结构中火道和火眼增多,能使窑室内的热力得到充分利用,窑壁上部向内微收成弧顶状,以便于封窑。

这种结构的陶窑,可使陶土中的氧化铁还原,使陶器变为灰色或黑色。

庙底沟二期文化陶器以粗灰陶为主,也有少量的红陶、黑陶。

陶器的制作有手制和轮制两种。

纹饰以篮纹为主,次为绳纹,有少量的方格纹、划纹和附加堆纹。

彩陶很少,纹饰为斜方格带纹,有数量很少的涂朱彩陶碗和彩陶杯。

庙底沟二期文化的陶器的特征之一是器形多大型厚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