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23572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2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docx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2.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

正确读写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在自学的基础上填空,理解字、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伽利略独立思考,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实践的科学精神和认真研究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初步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教具准备

两个大小不一样的铁球。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老师手中有两个大小不一样的铁球。

如果同时从同一高度松开手,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同时着地。

)历史上谁先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伽利略。

2.请简单介绍你对伽利略的了解。

1564年,伽利略出生于意大利比萨市一个没落贵族的家庭。

1581年他考入比萨大学,遵从父命学医。

在大学里,他深深地爱上了数学,发明了“液体静力天平”,引起学术界的注意。

1589年夏天,他受聘为比萨大学的数学教授,年仅25岁。

他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架放大33倍的天文望远镜。

在望远镜的帮助下,他发现了新宇宙,维护哥白尼的“日心说”,却遭到反对哥白尼“日心说”的教会的迫害,以致被送上法庭。

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科学,为近代实验科学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5课,看看伽利略是怎样得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一结论的。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有不懂的问题,要记下来。

三、汇报交流

1.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1)字音。

  违背(wéi,不读wěi) 的确(dí) 更改(gēng)

(2)字形。

注意:

“释”左半部由“丿”和“米”组成,不要写成“采”。

(3)词义。

信奉:

信仰敬奉。

文中是指当时人们对亚里士多德奉若神明,对他的话深信不疑,表现出人们对权威的盲目迷信。

胆大妄为:

形容一个人胆量大,胡作非为。

文中指人们认为一个年轻的数学教授竟敢反对他们深信不疑的亚里士多德,简直是胡作非为,胆子太大了。

磅:

英制质量单位,1磅合0.4536千克。

2.课文主要内容。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追求真理,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们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谓的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

四、默读课文

1.思考:

伽利略是经过哪几个过程得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一结论的?

[引发疑问(第3自然段)——反复试验(第4自然段)——公开试验(第5、6自然段)]

2.读第1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伽利略是个什么样的人。

伽利略是17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他在念书时,就善于提出不寻常的问题,可见他是个善于思考的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2.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重点句子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伽利略——一个年轻的数学教授,他是怎样得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一结论,从而使人们改变了盲目崇拜权威的观念的呢?

(引发疑问,反复试验,公开试验。

二、自主学习(第26自然段)

1.伽利略的疑问是怎样产生的?

结合当时的背景加以体会。

2.伽利略是怎样反复试验的?

结合上下文想象。

3.伽利略为什么在斜塔上进行公开试验?

三、小组交流

四、全班汇报

1.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了疑问,那亚里士多德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

古希腊的哲学家、科学家,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马克思、恩格斯称他为古希腊哲学界“最博学的人”。

他将科学分为理论的科学、实践的科学、创造的科学。

他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

17世纪的意大利人十分信奉他,把他的话当成不容更改的真理。

伽利略

就是对这样一位人们眼中的权威人物产生了怀疑。

(1)怀疑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有根据的。

因为两个铁球拴一起重量是10+1,而速度应是慢的拖住快的,也就是要小于10,即10+1<10;如果把它们看作一个整体的话,10+1=11,其落下的速度就应比10磅重的铁球快,即10+1>10。

这样两个相反的结论显然说不通。

(2)体会:

伽利略通过自己的思考,有理有据地提出疑问,即使是人们极为信奉的哲学家,他也决不随声附和,可见他有坚持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

(3)补充资料。

当时科学界对权威绝对崇拜与盲从,有的科学家为坚持真理甚至丧失了生命。

16世纪的布鲁诺因坚持真理“日心说”,触怒教廷,到处流亡,多次被捕,但他仍宣传自己的宇宙观,最后被教皇活活烧死在罗马广场上。

可见伽利略敢于向权威质疑,不仅要面对人们的嘲笑,还要面对精神与生命的双重压力与威胁。

2.伽利略是怎样反复试验的,文中为什么没有具体写?

(因为下文公开试验时会详写。

)他会怎样反复试验,想象一下。

(1)他把一个10磅重和一个1磅重的球拴在一起,和一个10磅重的球从同一高处同时降落,结果11磅重的球既没比10磅的先落,也没晚落,而是同时落地。

(2)他把一个10磅重和一个1磅重的球拴在一起,和一个1磅重的球从同一高处同时降落,结果同时着地。

(3)他又拿其他重量不同的两个球试验……

3.读一段话,出示幻灯片,读出亚里士多德的确错了的意味。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4.伽利略为什么要在斜塔上做公开的试验?

(1)因为“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

‘你是什么意思?

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可见在当时的社会环境背景中,人们对亚里士多德十分崇拜,把他的话奉为不容置疑的真理。

(读出人们深信的态度。

(2)因为人们不相信这位年轻的数学教授,想看他的笑话。

有的说:

“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

”有的说:

“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读出人们对伽利略的轻视与嘲笑。

(3)当看到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塔下的人们态度有什么变化,会说什么,做什么?

①人们会不约而同地惊叹:

“啊……”

②人们会拍手叫好,把帽子抛向空中,相互拥抱……

③人们会说:

“我们错怪了这个数学教授!

”“这个年轻人真勇敢,能向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质疑,真了不起!

”“我们错了,看来亚里士多德也有说错的时候啊!

”……

五、总结提升

1.了解了伽利略得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一结论的过程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要敢于怀疑,不迷信权威;怀疑要讲科学、讲证据;许多科学创新和发明都是在对权威的批判中诞生的。

伽利略也正是由于这个试验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当时他才26岁。

2.这篇文章在写法上对我们有什么启迪?

(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把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描写得十分传神。

六、板书设计

怀疑(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不迷信

伽利略(分析两个相互矛盾的结论)——善于思考

实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科学态度

课堂作业

1.给多音字组词。

着 的更

2.给下面的句子填上关联词。

(1)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谁(要是)怀疑亚士里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

(2)(因为)大家看到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所以)都忍不住呼喊起来。

(3)(如果)从一个事实中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就)说明这个事实有问题。

3.将下列句子换个说法,使句子意思保持不变。

(1)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无法解释。

(2)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

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怎能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呢?

4.把下列的字重新组合成为四个不同的句子。

了  雪  下  大

(1)下大雪了。

 

(2)雪下大了。

(3)大雪下了。

 (4)下了大雪。

26全神贯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会并学习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及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认识本课生字。

结合上下文体会新词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初步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等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学生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

学习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及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罗丹做事全神贯注的品格。

重点难点

1.通过人物言行体会“全神贯注”的含义,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2.联系实际体会课文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表现罗丹全神贯注的句子制成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伽利略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执著、求实的精神。

下面这篇课文讲的是雕塑家罗丹的故事。

你对罗丹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简介罗丹生平。

)今天我们学习的《全神贯注》这篇课文又表现了罗丹怎样的精神呢?

让我们一起到课文里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

1.请你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

2.思考: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里最能表现罗丹的全神贯注?

把有关语句画出来。

3.读有关的句子,说说体会和感受。

三、小组交流

四、全班汇报

1.字音。

  不禁(读jīn)  痴痴地(读chī)

2.新词。

(1)全神贯注:

全副精神高度集中。

文中指罗丹在修改女像的过程中如痴如醉、浑然忘我的工作状态和执著精神。

(2)端详:

仔细地看。

文中指在茨威格拍手叫好,认为是杰作的情况下,罗丹仍对自己的作品仔细地观察,找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3)仪态端庄:

一个人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态、风度等端正庄重。

文中用来形容罗丹塑的女像。

3.主要内容。

写了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邀请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到家里来做客,自己却如痴如醉地投入到工作中,完全忘记了客人在的事。

4.文中表现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句子。

(出示幻灯片。

  

(1)罗丹自己端详一阵……他立刻拿起抹刀,修改起来。

茨威格已经拍手叫好的作品,可罗丹仍不满意,他仔细端详着,还自言自语地找毛病,并马上修改。

可见他认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2)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手不停地挥动……

罗丹的工作太投入了,你看他上前、后退、叽哩咕噜、

眼睛闪光、踩得地板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可见他已经达到忘我的地步,把全部情感融入其中。

想想他可能还会说什么,做什么,还会有什么神态。

(这样更好点儿,这儿还不行,不错,摇摇头,满意地微笑……)

 (3)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

罗丹这么长时间专注地投入工作,最后终于满意,表现了他的全神贯注的工作精神。

(4)罗丹径直走出门去,随手拉上门准备上锁。

因为罗丹太投入地工作,竟把自己的客人忘记了,体现了罗丹工作时的全神贯注。

  (5)那一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就应该全神贯注。

在学校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可在罗丹这里他学到了做好工作的一种精神,那就是持之以恒、不懈追求、忘我投入。

5.罗丹认真执著、忘我投入的工作热情令我们敬佩,值得我们学习。

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你喜欢的部分,再来体会体会。

五、总结拓展

1.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结合自己的实际谈一谈。

2.课文是怎样把罗丹全神贯注的品质表现出来的?

(1)抓住罗丹的语言、动作、神态来描写人物。

(2)运用比喻、联想,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3)词语运用得准确、恰当。

3.请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听。

六、板书设计

课堂作业

1.抄写词语,体会加点词的作用。

叽哩咕噜地说    吱吱地响

丁零当啷地响    哇哇地叫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仪态端庄)的塑像  (激烈)地争吵

(完美)的杰作    (仔细)地端详

(独特)的眼光    (痴痴)地微笑

3.茨威格为什么说那天下午,在罗丹工作室学到的,比他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

因为在学校多年学到的只是固有的知识,而在这里茨威格明白了,要想把工作做好,就要投入全部的热情,要专注、执著、不懈地去追求完美,也就是要全神贯注。

4.请你想象罗丹修改塑像时的动作、语言及神态,写一段话,突出罗丹的全神贯注。

27鱼游到了纸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2.会认、会写本课生字。

正确读写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整体感知文意与文路;抓住重点词句,想象理解鱼怎样游到心里;感受用词的准确与丰富;抓重点词朗读体会年轻人的画技高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年轻人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重点难点

1.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

2.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教学准备;准备画有鱼的幻灯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准备画有鱼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鱼会在哪里游呢?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鱼游到了纸上”,(板书)鱼怎么会游到纸上了呢?

二、初读课文

1.请大家带着疑问去自读课文。

2.提出自读要求:

(1)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2)看看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鱼游到了纸上”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

是什么意思?

三、小组交流

四、全班汇报

1.检查生字读音。

  花港(ɡǎnɡ) 清澈(chè) 鱼缸(ɡānɡ) 厂徽(huī) 聋(lónɡ)哑(yǎ) 一丝不苟(ɡǒu)

2.按自然段朗读课文,全班评议,并指导读好长句。

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一个聋哑青年,在玉泉忘我地看鱼画鱼的事。

4.说说你对“鱼游到纸上”的初步理解。

(出现了三次,赞赏这位青年鱼画得好、逼真,像在纸上游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

2.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3.学习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描写聋哑青年外貌和他看鱼、画鱼的句子的投影片,课文插图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内容。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研读课文,体会品质

1.默读课文,思考:

你认为聋哑青年是怎样的一个人?

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

画出这些句子,把体会简要记下来。

2.同桌交流,读读你画出来的句子,把体会说给同桌听。

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体会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并把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重点句子如下。

(出示投影。

(1)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从“老是、呆呆地、静静地”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年轻人看鱼的忘我、入迷。

(2)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这句话充分描绘了当时青年人的忘我状态。

对人们的围观、赞叹、议论,他没有任何反应,除了他是个聋哑人外,更重要的是他专心致志地画,眼中所见、心中所想、笔下所画的都是鱼,好像和金鱼融为一体了。

 (3)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青年看鱼画画,持之以恒,非常勤奋执着,才将鱼画得如此生动。

(4)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说明青年长期观察,对金鱼的特点非常熟悉,在头脑中形成了准确生动的形象,才能使鱼游到纸上,画出的鱼像活的一样。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老师指导:

聋哑青年在看鱼画鱼时,那种勤奋、专注的神情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的执着精神令我们佩服。

请朗读你喜欢的部分,读出你的敬佩之情。

(2)学生评议。

三、再读课文,体会写法

1.读了课文,聋哑青年勤奋专注地看鱼、画鱼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作者是通过怎样的观察和描写才使这个人物的形象如此生动的呢?

(认真看,仔细听,并与青年笔谈;描写时抓住了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和语言。

2.小结:

希望我们也像作者一样,做个有心人,仔细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用我们的笔细致地描写出来。

只有这样,我们的认识水平、写作能力才会相应提高。

四、拓展延伸,练习写作

1.(出示插图)围观的人赞叹着、议论着。

那么,人们是怎样赞叹和议论的呢?

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把它写下来。

板书设计

课堂作业

1.看拼音,写词语。

qīngchè(清澈) yúgāng(鱼缸) 

xiùhuā(绣花)yìsībùgǒu(一丝不苟) 

huībǐ(挥笔) chǎnghuī(厂徽)

lóngyǎ(聋哑) shǎngxīnyuèmù(赏心悦目)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明亮的)眼睛 (静静地)画画 画得(专心)

(清澈的)池水  (自由自在地)游动

笑得(甜美)   (鲜艳的)衣裳

(惊奇地)叫喊  (特别的)举止

3.用“一丝不苟”造句。

一丝不苟:

夜深了,老师仍然在办公室里一丝不苟地批改作业。

4.说话用词很有学问,请你将下面的内容用线恰当地连接起来。

5.说说你对“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理解,两者是什么关系。

“金鱼游到他的纸上来啦”是称赞青年画的鱼生动逼真,像在纸上游。

“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说青年坚持不懈地看鱼,了解了金鱼的特点,在头脑中形成了生动的形象,才画出了逼真的鱼。

二者是因果关系,因为金鱼先游到了青年的心里,所以才能游到青年的纸上。

28父亲的菜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课文,感受并学习父亲的执着和勤劳。

2.认识本课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积累并学习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

过程与方法:

熟读课文,通过语言和行动体会父亲坚韧的优良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情朗读课文,感受父亲对劳动、对土地深厚的感情;

重点难点

理解“父亲的菜园”的来之不易和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教具准备

1.自学提示的幻灯片。

2.受感动的语段。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一位普通的父亲,为家人开出了一片菜园,但子女收获的不仅仅是四季的蔬菜,而且是一生的启迪。

是什么启迪呢?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

二、自学讨论

1.出示自学提示: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在父亲开垦菜园的过程中,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把这样的语段画出来,并在空白处进行批注。

2.小组交流自学提示中的

(2)(3)。

三、全体交流

1.交流最受感动的语句,指导朗读,体会父亲的执着和勤劳。

(1)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挑起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

写父亲这样一天天起早贪黑地劳动,才开出三四分黄土地,可见父亲的辛苦与勤劳。

(2)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雨中……

父亲为了护田,不顾暴雨淋湿,冲出家门。

这种执着精神令人佩服。

(3)父亲没有气馁,他在坡地的边缘砌了一道矮墙……脚板也磨起了泡。

从山脚下把土一筐一筐挑上去,为了填土,父亲累得双肩红肿,双脚起泡,靠这种顽强的精神开辟了一块菜园。

(4)父亲说:

“我们不能光顾眼前……这一季豌豆就用来肥土吧。

育肥时父亲的一段话,表明父亲不仅了解这块土地,而且十分热爱它,所以他不顾眼前利益,把豆苗翻进土里育肥土地。

2.从父亲的言行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执着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不服输的性格、勤劳的品质。

四、积累语言

选择你喜欢的语段摘抄下来。

板书设计

课堂作业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翠绿)的菜园 (平缓)的坡地

荒凉的(山坡) (新鲜)的蔬菜

(红肿)的双肩 诱人的(香味)

(疑惑)的神情 (碧绿)的翡翠

2.看拼音,写词语。

kěbù(可怖) pínjí(贫瘠) qìněi(气馁)

hóngzhǒng(红肿) zhēngníng(狰狞)

3.文中父亲的哪些做法体现了他的坚毅?

下面这些做法体现了父亲的坚毅:

每天天没亮,就扛着锄头、挑起箢箕上山去,傍晚才担柴回家,一星期起早贪黑才开出三四分地;下暴雨时,他放下饭碗,冲进雨水中,雨后在坡地砌了一道矮墙,从山脚把土挑上去,双肩红肿,脚板磨起泡。

4.从父亲把豌豆苗翻在泥土里,让“我们”拾粪,并让“我”把尿撒在菜地里等做法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我感悟到父亲懂得种田的常识,不仅了解土地,而且热爱土地,想方设法育肥土地。

5.“春有菠菜、莴笋,夏有黄瓜、茄子,秋有辣椒、南瓜,冬有萝卜、白菜。

一年四季,都是一片诱人的翠绿。

”请你想象一下,面对这诱人的翠绿,全家人会是怎样一幅情景?

面对着一年四季各种各样的蔬菜,全家人的辛勤劳动得到了回报,自然是一幅喜气洋洋的情景。

语文园地七

教学要求

1.发现身边具有执著精神的人,并向他学习。

2.交流并写一写自己敬佩的人。

学习引号的不同用法。

积累描写精神意志的成语。

阅读成语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3.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提高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提高阅读短文的能力。

重点难点

口语交际及写作指导。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相互交流自己身边值得敬佩的人的事迹。

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语句通顺、内容具体。

2.能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进行表达和评议。

教具准备

拜访自己身边最值得敬佩的人,进行观察和记录,为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本组教材中,我们认识了一些具有闪光精神的人,他们有17世纪执著追求真理的伽利略,有如醉如痴、全神贯注工作的罗丹,有勤奋专注看鱼画鱼的聋哑青年,有坚忍不拔、勤劳朴实的父亲。

他们都让我们钦佩。

其实我们身边也有许多这样的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说说身边这些值得敬佩和学习的人。

二、个人准备

1.先选出你身边最令你敬佩的人。

2.选择一件或两件突出的事情,把它说清楚说具体。

3.表达出你对人物的敬佩之情。

三、小组交流

1.小组轮流说说自己身边值得敬佩的人。

2.相互评议,哪儿说得生动具体,哪儿还有问题。

3.选出所说人物中最值得敬佩和学习的人。

四、全班交流

1.各组代表分别发言。

2.评价内容是否清楚具体,是否表达出了敬佩之情。

3.评价是否自然大方、声音响亮、有真情实感。

五、延伸拓展

小组共办一份小报,拟出响亮的名字,将敬佩人物的事迹和照片等材料合理安排出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将自己在口语交际中谈到的最敬佩的一个人的事迹写成作文。

2.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上节课,我们用自己的慧眼寻找到身边许多值得敬佩和学习的人,他们的闪光精神好像就在我们眼前,让我们用手中的笔把这些人物写下来,好吗?

二、明确习作要求

读习作提示,看作文要求是什么。

1.通过人物的形象和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