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白冰5千吨净菜1万吨农产品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4218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64.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年产白冰5千吨净菜1万吨农产品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年产白冰5千吨净菜1万吨农产品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年产白冰5千吨净菜1万吨农产品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年产白冰5千吨净菜1万吨农产品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年产白冰5千吨净菜1万吨农产品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年产白冰5千吨净菜1万吨农产品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年产白冰5千吨净菜1万吨农产品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年产白冰5千吨净菜1万吨农产品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年产白冰5千吨净菜1万吨农产品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年产白冰5千吨净菜1万吨农产品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年产白冰5千吨净菜1万吨农产品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年产白冰5千吨净菜1万吨农产品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年产白冰5千吨净菜1万吨农产品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年产白冰5千吨净菜1万吨农产品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年产白冰5千吨净菜1万吨农产品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年产白冰5千吨净菜1万吨农产品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年产白冰5千吨净菜1万吨农产品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年产白冰5千吨净菜1万吨农产品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年产白冰5千吨净菜1万吨农产品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年产白冰5千吨净菜1万吨农产品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年产白冰5千吨净菜1万吨农产品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年产白冰5千吨净菜1万吨农产品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年产白冰5千吨净菜1万吨农产品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年产白冰5千吨净菜1万吨农产品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年产白冰5千吨净菜1万吨农产品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年产白冰5千吨、净菜1万吨农产品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提要

1、项目名称

XX有限责任公司年生产白冰5千吨、净菜1万吨农产品加工项目

2、建设性质

新建

3、项目建设单位、法人代表、所有制形式

(1)项目建设单位:

XX有限责任公司

(2)法人代表:

***

(3)所有制形式:

有限责任公司

4、建设地点、规模、期限及建设内容

(1)项目建设地点:

XX蔬菜交易批发市场旁

(2)建设内容及规模:

年生产白冰5千吨、净菜1万吨农产品加工项目

(3)建设期限:

1年

5、项目申报单位及法人代表(或负责人)

(1)项目申报单位:

XX有限责任公司

(2)项目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

6、投资规模及资金构成

项目总投资454.66万元,其中:

土建投资143.78万元(其中土建工程135万元,建设期利息8.78万元),设备投资120.14万元(其中设备购置112.8万元,建设期利息7.34万元),流动资金95.53万元,科技投资10万元,无形资产85.21万元(其中:

土地征用费80万元,贷款利息5.21万元)。

7、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454.66元,其中抵押贷款300万元,公司自筹资金84.66万元。

申请上级财政补助项目资金70万元(设备)。

8、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项目实施后,于第3年达产,达产年可加工白冰5千吨、加工净菜1万吨,达产年实现销售收入(不含增值税)2105.4万元,项目投产期内,年平均销售收入2067.12万元(不含增值税)、总成本1786.98万元、利润总额271.79万元、缴纳税金180.67万元、投资利税率61.62%、投资利润率59.78%、内部收益率31.48%(税后)、财务净现值802.11万元(税后)、静态投资回收期4.07年(税后)。

9、项目辐射范围及带动能力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

为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放开农产品价格应同鼓励农产品销售、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结合起来。

通过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达到稳定农产品价格、促进农民增收的效果。

项目的建设,将会进一步加快本县蔬菜产业的发展速度,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白冰生产线更进一步保证本县外销蔬菜发运车皮和汽车有充足的保鲜冰产品,进而保证外运蔬菜保质保量到达销区;净菜加工生产线将粗放的原蔬菜加工为净菜外销,改变本县外销原菜比重较大的现状,将本县外销蔬菜品质、档次逐年提高。

项目建成后,年可生产白冰5千吨、加工净菜1万吨,整个配套项目实施将解决本县80人以上的就业问题;解决4辆大中型汽车货源;带动厂区附近加工、贮藏、保鲜、包装、运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关联产业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本县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带动项目区2000户农户扩大种植精品蔬菜。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02]62号)文件

2、《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云发(2003)5号文件;

3、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

4、国家计委、建设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

5、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办公厅以计办投资[2002]15号文同意出版发行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

三、综合评价和论证结论

1、综合评价

年生产白冰5千吨、净菜1万吨农产品加工项目,整个配套项目实施将解决本县80人以上的劳动就业;解决4辆大中型汽车货源;带动加工、贮藏、保鲜、包装、运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关联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本县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项目带动2000户农户种植精品蔬菜,农户户均增加收入达0.8万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企业按照“企业+基地+协会联农户”的模式运作,对本县蔬菜产业发展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项目建成后,年可生产白冰5千吨,加工净菜1万吨,达产年实现产品销售2420万元(含增值税),年均实现利润271.79万元、缴纳税金180.67万元。

各种蔬菜生产农艺措施和生物制剂的应用,使农田、水利、农村道路得到相应治理,能较好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的良性循环。

2、论证结论

项目实施后,将推动本县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及带动种植业的迅猛发展,进一步优化全县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与县财政增长,生态、社会、经济效益较显著。

该项目是一个农业开发和财源建设项目,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生物资源创新要求,也符合农业科技示范项目对科技先进性和效益示范性的要求。

四、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该项目建设资金需要上级财政部门给予支持,补助70万元以解决缺口。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一、项目建设背景

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增强农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过程,也是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过程。

“十二五”期间,推进农业发展,必须把培育企业、增强创新创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作为根本,积极引导农业的组织创新。

为此,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引导龙头企业增强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促进市场拓展、品牌提升和产业链、产业体系的发育。

二是积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行业协会的财税、金融支持,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经销大户和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批发市场等形成龙头带动作用,促进农业组织创新的多元化和网络化。

三是调整对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政策,借此强化我国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对跨国公司垄断农业产业链的制衡机制,增强我国农业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

今年以来,全国乡镇企业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各地政府积极经济政策引导和调控下,继续保持稳定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情况均好于去年同期水平,其中,企业出口情况良好,接单量和大单量均高于去年同期水平。

1-4月全国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29750亿元,同比增长10.34%。

1-4月全国乡镇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29750亿元,同比增长10.34%,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1.9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21655亿元,同比增长10.07%,增幅上升1.72个百分点;完成营业收入122480亿元,同比增长10.14%,增幅上升1.73个百分点;实现利润7475亿元,同比增长6.56%,增幅回落4.96个百分点;上交税金2770亿元,同比增长10.21%,增幅回落3.65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10395亿元,同比上升9.68%;支付劳动者报酬5850亿元,同比增长10.90%,上升4.67个百分点;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91180亿元,实现工业销售产值88070亿元,产品销售率为96.6%,产销衔接情况良好。

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快速,增长情况好于去年同期水平。

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扶持,繁荣县域经济。

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对农业稳产、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发展县域经济,尤其是发展以农业为主、工业化滞后的县市经济离不开农产品加工业。

各级政府应积极制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和措施,可在贷款利率、技改设备补贴、产品研发项目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和优惠。

蔬菜已发展成为云南、特别是本县的支柱产业,近年来种植面积不断增加,蔬菜成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本县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冬早反季蔬菜资源丰富,具有交通便利的优势。

本县种植蔬菜与其它县比,基本无污染,通过各方的努力,在多年的市场培育中,已初步形成绿色无公害品牌。

本项目根据资源投资情况,规划达年产5千吨白冰生产,1万吨不同品种的净菜加工,分别建设生产线二条,工厂建设一步到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城乡消费者对蔬菜品种、对净菜、对档次和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根据市场调查得知,经加工的绿色无公害净菜会更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XX有限责任公司年生产白冰5千吨、净菜1万吨农产品加工项目符合《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也符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重点扶持方向,更符合本县委、政府“打造绿色经济强县,构建和谐本县,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方针。

另外,企业已在群众科技基础较好、蔬菜栽培条件较好的乡村建设了高产、优质、高效、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利用企业的优势,发展壮大蔬菜加工项目,走“企业+基地+协会联农户”的运作模式,将为全县蔬菜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打下基础,促进县财政收入增长起到积极作用。

二、项目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本县的农业产业有了突破性发展。

2009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73341吨。

绿色蔬菜(A级)生产示范基地县建设扎实推进,建成蔬菜产业项目示范基地2855亩。

2008年冬至2009年春菜季,外销蔬菜22.01万吨,农民卖菜收入达46938万元。

农产品质量明显提升,取得绿色食品认证15个、有机食品认证1个、涉农注册商标18个,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231个。

畜牧业健康发展,重大动物疫病免费强制免疫工作顺利推进,畜牧业产值预计达2.8亿元。

烟叶生产实现产值3157.04万元,实现税收695万元。

林业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和配套改革按计划推进,集体林均山到户率达92.9%,商品林均山到户率达85.2%。

投资6500万元,建设公路236.2公里;完成水利工程268件,改善灌溉面积26075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9000亩;解决13761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实施世行贷款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97平方公里;农业综合开发累计投资2636万元;改造中低产田1.5万亩;农网改造工程完成投资8237.13万元。

实施扶贫整村推进项目47个,发放小额信贷扶贫资金1000万元。

实施46个自然村“乡风文明示范带”建设,完成1800户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在78个自然村实施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和供销社改革发展成效明显。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目的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种植业结构得到更进一步调整。

蔬菜产业由于生产周期短、商品化程度高、经济效益好而得到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实际运作中仍还存在部份问题:

蔬菜生产零星分散,产业化程度低。

由于受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发展还不是很快,蔬菜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数量不够,与农业产业的迅猛发展不相适应。

2010年本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一)抓好“三农”工作,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

加大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力度。

进一步加大投入,扩大涉农补贴范围和规模。

建立健全资金稳定、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

引导银行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三农”。

实施好财政奖补、家电下乡、汽车和摩托车下乡政策,及时足额兑现补贴资金,提高农民消费水平。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积极引进、扶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升级改造,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

加强农产品营销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发展,加大农产品经纪人的培养力度,提高组织化程度。

增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作用。

坚定不移抓好绿色支柱产业。

继续抓好无公害绿色食品认证,着力抓好有机食品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力度,完成绿色食品认证3个以上,申报菜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个,实现畜水产品无公害绿色认证零的突破,提高品牌的使用效益,塑造“冬早蔬菜之乡”新形象。

为了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企业增值,更好地探索出一条果、蔬生产管理模式,改善生产与营销状况,县委、县政府从政策、人、财、物等各方面给予进一步扶持龙头企业,并重点抓好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根据农业综合开发的要求,培育壮大蔬菜龙头企业,使种植农户与农产品加工企业有机地联系起来,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农民年存款达7亿元以上,农民收入在全省排名22位。

2001年,本县被国家有关部门列为“全国首批100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之一,2003年被认定为“中国冬早蔬菜之乡”,2004年被列为云南省“无公害蔬菜行动计划”首批16个示范基地县之一,2005年列为“全国加工型农业示范基地”。

目前,无公害洋葱、番茄、菜豌豆已被评为“云南省名牌产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称号。

第三章建设条件

一、项目区概况

1、地理位置及区域范围

本县位于XX此段略XX。

最大纵距82公里、横距42公里,国土总面积2021.69平方公里。

其中,坝区面积占55.7%,山区占44.3%。

全县所辖7乡2镇,82个村(居)民委员会,64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0.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65万人,占89.66%。

2、自然资源状况

本县是典型的农业县,境内无重工业,特别是没有化学工业的“三废”污染。

热区四周群山环抱,空气清新。

据气象、土肥、水文等有关部门测定,酸性和微酸性土壤(PH4.5-6.5)占15%,中性土壤(PH6.5-7.7)占35.4%,微碱性土壤(PH7.5-8.5)占46.09%。

土壤重金属含量均在国家无公害蔬菜生产安全的限定标准内。

灌溉水质好,达到国家一类农田灌溉用水标准。

空气综合评价指标,符合国家城市二类区域空气质量标准。

本县属非地带性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不分明,全年基本无霜,享有“天然温室”之美称。

项目区年均日照2670小时。

全年太阳辐射总量6355兆焦耳/m3,日照率60%。

年平均气温21.9℃,日均气温大于10℃有365天,年积温7721℃,大于18℃有244天,年积温6046℃。

年均雨量616mm,相对湿度53%。

充足的光热条件,有利于发展热带、亚热带作物种植,为水果、特别是香葱生产与加工提供了保障。

项目区大部分土壤为“燥红壤”或“紫色壤”,适宜多种水果种植。

当地主要河流有龙川河、青岭河、孟岗河,这些河流贯穿于项目建设区内。

全县共有中型水库五座,小型水库18座,小坝塘及其它水利工程1200余件,特别是东片的东山大沟和丙间大沟以及西片的西山大沟形成了本县全县的大型灌溉网络。

3、社会经济状况

2009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7.7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78700万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35211万元,增长21.9%;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63991万元,增长11.6%;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44.2∶19.8∶36.0。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14亿元,比上年增长42.8%;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11509万元,比上年增长1.9%;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333元,比上年增长7.8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8万元,比上年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7576万元,比上年增长23.6%。

全县财政支农资金达10294万元,增长28.5%;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资金达3059万元,比上年增长202.6%。

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全县粮食总产量达73341吨。

外销蔬菜22.01万吨,农民卖菜收入达46938万元。

畜牧业产值预计达2.8亿元。

烟叶生产实现产值3157.04万元,实现税收695万元。

工业经济和非公经济稳步增长。

实现工业总产值168644万元,比上年增长26.2%。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45423万元,比上年增长34.6%;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8530万元,比上年增长25.6%;预计实现利税总额2612万元,比上年增长48.9%。

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全县全年共接待中外游客143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34251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5.2%、13.7%;接待国外游客6863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338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87.1%、707.5%。

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市管理长效机制不断健全,城区市容市貌、环境卫生、交通秩序、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城镇化率达31%,“省甲级卫生县城”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全县有普通中学15所,其中:

完全中学l所,初级中学1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

职业高级中学1所。

小学76所。

小学教学点141个。

社会事业稳步发展,被国家科技部表彰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被国家体育总局表彰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成昆铁路从南而北纵贯本县境,过境78公里,有8个停站点和4条专用线;公路村村通车,县、乡级公路与108国道高速公路和牟元公路、元大公路相接,形成了较为发达的公路交通网络,便于项目生产和产品、原料运输。

本县电力已与全省大电网并网,实现了农村初级电气化。

邮电通讯也形成网络,全部开通程控电话,各乡镇已建移动、联通通讯基站,为项目提供了良好的电力供应和通讯服务。

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7%。

4、项目关联产业的发展现状

云南启动实施“无公害蔬菜行动计划”,是从加强无公害产地认证、强化农业投入管理和提高生产环节科技含量着手,实现关口前移,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农药、化肥、外源激素等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加强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特别是微生物农药和微生物肥料等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在“十一五”已健全了全省州(市)县多层次配套的监测网络,最大限度地净化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确保了云南蔬菜产品产业的安全高效。

投资6500万元,建设公路236.2公里;完成水利工程268件,改善灌溉面积26075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9000亩;解决13761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实施世行贷款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97平方公里;农业综合开发累计投资2636万元;改造中低产田1.5万亩;农网改造工程完成投资8237.13万元。

实施扶贫整村推进项目47个,发放小额信贷扶贫资金1000万元。

实施46个自然村“乡风文明示范带”建设,完成1800户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在78个自然村实施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和供销社改革发展成效明显。

本县的生态环境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

生态环境和能源建设取得新成绩。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环保“三同时”制度执行率达100%。

围绕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和投资导向,积极编报项目规划,争取项目和资金投入,2009的,全县实施项目231个,新开工项目207个。

其中,争取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49个,总投资94713.51万元。

引进招商引资项目24个,项目协议总投资50650万元,实际引进州外到位资金28197万元。

10万吨燃料乙醇生产线建设等一批企业技改、新建、扩建项目有序推进。

开展风能开发前期工作,建成测风塔3座;投产运行水电站16座,总装机容量2.4万千瓦。

5、项目建设地点选择

白冰和净菜加工生产线就建在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内,具体位于XX蔬菜批发交易市场旁,厂址拟占地6亩。

厂址紧龄成昆铁路本县站,离县城6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离新108国道高速公路半公里,南通省城昆明,距离约160公里,北达四川省攀枝花市距离约130公里。

全县乡村公路与108国道高公路连接形成交通网络,运输条件较优越。

二、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

1、政策环境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云南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国际大通道”的实施,县委、政府在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功经验和深刻分析本县情的基础上,指出:

“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抢抓机遇、夯实基础、调整结构、深化改革、促进消费、改善民生、突破瓶颈、促进发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推进旅游业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进一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努力推动全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积极引进、扶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升级改造,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

2、资源优势

本县属非地带性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以龙川河、青岭河、孟岗河为主的三大水系贯穿本县热坝汇入金沙江,水源丰沛,水利条件好;全县土地资源丰富,实有耕地面积20多万亩;全年基本无冬无霜,享有“天然温室”之美称。

充足的光、热、水条件,为蔬菜生产提供了保障。

多年对水库网的建设,有较好的水利基础,我省今年夏季的特大旱灾,本县由于得利于水利建设,农业生产相比其它地区所受损失程度相对较轻。

3、市场优势

二十一世纪,周边国家蔬菜生产相对较弱化,自给率持续下降。

以亚洲为例,2000年以来,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蔬菜进口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云南,特别是本县热区的区位优势是其他省份和地区无法比拟的。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将由温饱型向营养型再向保健型转变。

我国蔬菜已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出现了结构性、季节性和地区性过剩,其原因一是流通还不畅;二是质量还不够高;三是加工能力薄弱。

因此,通过本县蔬菜加工项目建设,将有利于提高本县外销蔬菜,增强市场竞争力。

企业将充分利用已有的销售网络的优势,把蔬菜加工产品销往国内大中城市。

4、科技开发能力

以本县蔬菜产品为依托成立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协会”,是集协会、企业实体、经纪人为一体的社会民间经济组织,协会成立于2000年,是本县民办科研实体,主要研究蔬菜在本县热区的适应性种植,推广科学、先进的种植管理实用技术,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服务。

协会成立以来,吸收了从事蔬菜种植经营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农户和经纪人入会,现有会员500户,蔬菜种植面积3000亩,会员严格遵守协会章程,各项工作开展正常,协会注册的蔬菜品牌“XX”被云南省工商局评为云南省著名商标。

5、基础设施条件

项目实施地为XX蔬菜交易批发市场旁,水、电、路和通讯条件好,场地平整开阔,占地6亩,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

厂址紧靠成昆铁路本县火车站。

新108国道高速公路南通省城昆明距离约160公里,北达四川省攀枝花市距离约130公里,乡村公路与108国道公路连接形成交通网络,运输条件较优越。

成昆铁路从南而北纵贯本县境,过境78公里,有8个停站点和4条专用线;热区村村通车,乡村公路与108国道和牟元公路、元大公路相接,形成了公路交通网络,便于项目生产原料和产品外销运输。

其它水电、通信、市场等条件也基本具备。

三、主要障碍因素及解决方案

1、主要障碍因素

本县在经济环境上还存在一些有待一步完善的地方,如中小企业建设融资、工业生产技术、有关管理部门对企业发展的支持和管理服务等,农业企业在发展中会遇到许多困难。

2、解决方案

县委、政府和有关管理部门领导高度重视,制定相应地方法规,在政策上给予引导,不断治理秩序。

第四章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一、项目建设单位概况

公司名称:

XX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住所:

云南省XX

法人代表:

***

联系电话:

XX

公司性质:

公司属民营有限责任公司

经营范围:

蔬菜购销,加工,蔬菜包装销售。

公司概况:

XX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0年,从事蔬菜购销,加工,蔬菜包装销售,具有管理科学、经营规范、制度健全和市场竞争力较强的特点。

公司总资产500万元,年蔬菜销售4672.72万元。

采取“公司、协会、农户”三位一体的组织形式,进行订单生产,蔬菜质量得到提高,也树立了信誉。

协会组织会员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1467多亩,其中***、***已获无公害农产品证书。

本公司是本县蔬菜生产、销售企业,公司从2000年就在经营蔬菜的同时,构建营销网络,打造流通品牌,已将协会蔬菜注册“XX”商标。

公司为本县蔬菜产业的发展壮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创下了业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一度被州、县上级有关部门评为龙头带动型企业。

公司现有员工20人,具有专业技术职称4人。

二、研发能力

XX有限责任公司拟建设的白冰生产、净菜加工厂,在技术、市场、经营、管理等方面均具有先进性,企业在种植、加工、销售、市场开拓等诸多方面都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在白冰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