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24291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doc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doc(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doc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第二组单元分析

童年,是充满纯真和情趣的时光,也是令人留恋和难以忘怀的时光。

本组教材就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

《古诗词三首》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儿童生活的画面──《牧童》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闲散与惬意的生活;《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清平乐·村居》则写了农村孩子童年的无忧无虑。

《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分别写了骆驼队和祖父的园子给童年带来的快乐。

这几篇课文反映了古代、现代和当代中国儿童生活的某些侧面。

《童年的发现》写童年时有趣的发现。

《儿童诗两首》则写了现代儿童的丰富的想象和美丽的憧憬,展示了当代儿童的生活乐趣。

童年生活,因为无忧无虑而快乐,因为有了梦想而精彩。

透过一篇篇风格各异的课文,我们看到了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一种难言的亲切感和温馨会久久地萦绕在我们心头。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二是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三是丰富语言积累;四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围绕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交流“难忘

童年”和写童年趣事等内容,“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等栏目,安排了引导学生交流如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积累激励少年立志的名句,课外去阅读关于童年的故事等项内容。

教师应从整体上观照本组的教学内容和编排特点,把理解内容和体会感情、读书与表达、语言积累与语言运用、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

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课外书屋1课时。

5 古诗词三首

教材分析

《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

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那一幕一幕生活的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身边。

一种亲切感,也便油然而生。

选编这三首诗词,目的有三:

一是通过学习,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二是通过背诵、默写古诗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三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学情分析:

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故事应该是不陌生的。

但是,诗中展现的童年故事,却又不一样。

可以说,读着它们的时候,就是穿越千年时空,去揭开尘封的古老故事。

探究千年以前的儿童是怎样生活的,这个话题本身对学生就有足够的吸引力,他们会怀着浓浓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

所以,教学中可以利用儿童的阅读期待,调动起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教学难点:

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

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

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牧童》和《舟过安仁》。

看看这几个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

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

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

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

  2.汇报:

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人吕岩借写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

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

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2.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明学生读,正音。

(注意读准“篙、棹”)

  (3)多种形式读诗,要求正确、流利。

  (4)自学,看看能否弄清诗的意思,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特别提示:

看图理解是好方法。

  (5)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教师适时点拨。

  3.再读感悟,体会诗境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要求:

内容具体,人物形象生动。

  (3)师生共同评析。

  4.品评诗句,悟其感情

  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

猜猜诗人当时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在观察两个孩童?

(喜爱)

  5.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六)拓展活动

  1.课外读读写儿童的诗。

  2.推荐背诵杨万里的其它诗。

                     第二课时

  

(一)乐调情

  1.用学生熟悉的曲子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2.学生交流有关宋词的知识,教师适时小结。

  3.板书题目,读题。

(强调“乐”的读法)

  4.介绍辛弃疾生平。

  

(二)读入情

  1.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

(读准:

醉、相、媚、锄、媪、亡赖、剥)

  3.采用各种形式读这首诗,要求:

正确、流利。

  (三)品悟情

  1.自由读词,理解词语意思,准备质疑。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3.同桌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句子意思。

  4.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5.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6.请学生自由谈所想象的画面。

(特别提示:

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

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

  7.学生自由读,边看图边读边悟情。

  (三)议深情

  1.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2.总结: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词也一样。

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

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

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词吧。

  (四)布置作业

  1.同学们,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宝,而宋词则是这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

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2.从本课中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改写成一篇短文。

  3.用自己喜欢的曲子唱《清平乐·村居》给父母听。

教学反思:

教学中利用了儿童的阅读期待,调动起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而且教学中重点学习了一首,放手让学生自学其他两首。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教学时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加强朗读和背诵。

典范诗文的积累,是一种重要的积累,它不仅是语言积累,而且是文化积淀。

所以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避免了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

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应该说,三首诗都是叙事诗,有的融景于事,情感是淡婉的,不是激昂的,所以在读的时候突出了故事的特点,突出了事情的趣味。

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把古诗词正确地背诵了下来。

6冬阳·童年·骆驼队

教材分析:

本文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林海音。

作者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把我们带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去看一个孩子童年的侧影,其中景和情既清晰,又那么朦胧。

骆驼队是留在作者童年里鲜明的记忆,它们脖子上的铃声,则是童年中美妙的音响。

就在这种淡淡的回忆中,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走远的童年的依依流连。

课文围绕着骆驼队,写了怎样看骆驼咀嚼,怎样和爸爸谈关于骆驼脖子上挂铃铛的事,怎样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怎样好奇地问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

这些看似小小的却很有童趣的事,像一个一个的镜头,随着作者娓娓的叙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让人感到作者充满了童真的童年生活是那样的美好,它可能有一点单调,但是有了骆驼队,有了清脆的铃铛声,有了对骆驼队的思念,一切又变得妙不可言。

选编这篇文章,目的是使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

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对那段历史比较陌生,这类课题学生在课本上又是第一次接触到,他们会有一些新的想法,比如,觉得这个课题很特别、很有意思;联想到冬天的太阳、缓缓行进的骆驼队;联想到诗,感受到节奏感和语言的美好等等。

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强烈的阅读期待的时候,阅读兴趣就会被激发起来。

然后可以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唯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才能体会童年的美好,感受作者的情感,领略语言的特点。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围绕关于“骆驼队”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

  2.学生收集作者的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一)歌曲激情,解释课题

  1.上课前,咱们先一起来听一支歌,会唱的跟着一起唱,认真听注意歌词。

(课件播放歌曲:

《童年》)

  2.谁能说说歌词都写了什么?

(生自由说,师板书题目)

  3.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

(题目的三个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

  老师读题目,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在温暖的冬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这个题目把三种事物编织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会令我们产生许多遐想。

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往往充满稚趣,又很有意思,它们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收藏在我们的记忆里,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齐读课题。

 

(二)交流信息,简介作者与背景

  1.全班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教师总结,出示:

  “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

林海音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

她原籍台湾,1918年出生于日本,童年时随父母回国住在北京城南,1948年举家迁回台湾。

林海音女士根据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写成了《城南旧事》一书,深受读者喜爱。

《冬阳?

童年?

骆驼队》一文正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序言。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

  ①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②思考:

  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①注意指导学生区分文中两个“嚼”字的不同读音。

  ②课文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几个片断:

先讲冬天“我”看骆驼咀嚼(4自然段);再讲了“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5—9自然段);然后讲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10自然段);最后讲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11—14自然段)。

 (四)深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学习“学骆驼咀嚼”的片断

  ①反复读第4自然段,细细地品味,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简单地写出自己的体会感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课件出示: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后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

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②全班交流。

(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抓住最后一句从作者学骆驼咀嚼,体会童真童趣、体会“我”的傻样)  

  ③总结学法:

反复读、品味→画词句写感受→有感情朗读。

  2.分小组合作学习后三个片断

  ①从后三个片断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片断,用上述方法分小组合作学习。

  ②同兴趣的同学自愿结合小组,互相交流、探讨。

  ③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猜测挂铃铛的原因

  课件出示: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

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到的,总会吃饱的。

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不是的,爸!

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

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从“想象铃铛用处”片断中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和爸爸的认同)

  看骆驼脱毛

  课件出示: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暧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

可不是么?

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

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

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

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

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从“想替骆驼剪毛”片断中体会作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真)

夏天见不到骆驼感到奇怪

课件出示: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从“追问骆驼去处”片断体会作者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之中穿插对一些语句的感情朗读)

 *分角色朗读

 *思考:

课文中“我”问妈妈骆驼夏天到哪里去,妈妈也回答不出来。

想想看,骆驼夏天可能到哪里去了?

 (五)学习最后两段,体会怀念之情

  这些童年生活的片断,像一朵朵洁白的浪花,翻滚向前汇成了一条记忆的长河,以至于多年以后仍然记忆犹新。

  1.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2.你读懂了什么?

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3.引导学生理解“童年一去不还”和“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童年“一去不还”是因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来了”,说明时间过得很快,转眼“我”已长大,不再是童年了;“童年重临我的心头”,这个“童年”是指童年时那段有趣、难忘的生活,是因为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时,触景生情,不禁想起儿时的那段难忘的生活)

 (六)拓展延伸──说童年

  童年是美好的,光阴是宝贵的,这正是这篇课文要向我们诉说的。

而你此时是不是也想起了自己许多有趣的经历呢?

(鼓励学生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七)总结全文

  1.(歌曲《童年》再次响起)教师总结:

“钓龙虾”、“捉知了”、“学游泳”……甚至咱们还煮过西瓜。

回想起童年多彩多姿的故事,每个人脸上都会露出一抹甜甜的笑,因为童真,因为幼稚,更因为它匆匆易逝。

孩子们把握好自己的美好时光,让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色彩斑斓,也让它成为明天最美的记忆。

  2.(课件出示书的封面)最后,在这欢快的旋律中老师给你们推荐两本书,一本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另一本则是高尔基的《童年》,这两本书都非常的棒,大家可别错过了这写好书。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对学生而言呢,小学生的心智发育都还不是很成熟,感受活泼激越的情绪还比较容易,而要体会这样的悠远感伤的情绪就比较困难。

这个课堂中的孩子的表现的确可称上佳,但如果换一个班级,面对一些基础略逊的孩子,课堂可能就不会这么精彩。

而且,这样的设计从内容角度看,板块式的安排使得收放余地是比较大的;但是如果从对文章情绪内涵把握的角度来看,似乎进行调整的空间不是很大,而一旦学生感悟不到这个层次,整个课堂就会失去灵魂的光彩。

——当然,或许我是在做杞人之忧了。

课堂上教师的几处点拨难免留下一点生硬的痕迹。

比如在谈到“看骆驼咀嚼”这一部分的时候,也许是为了让学生尽快感悟到“成人和儿童的视角和感受是不同的”这一点吧,教师显得有点着急,较为直露地把问题抛了出去“老师也看到过骆驼,但我就觉得骆驼咀嚼草料没什么意思,挺平常的事儿嘛”。

这里其实是在不自觉间暗示学生——要把成人和儿童对立起来进行考虑。

细细分析,这里面其实站不住脚的东西还是不少的:

刻意对立师生观点的做法有点做作,与整个课堂给人的那种清淡自然的氛围不太和谐;教师潜意识地把儿童和成人的观点划分为天真唯美和务实世俗两类,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年龄差异和心理差异之间的不同,虽然两者在很多时候是一致的;教师在课堂中的点拨是必要的,但是高艺术性的点拨应该能达到那种盐溶于水、了无痕迹的状态,一旦教师把自己的身份过于彰显出来,就未免逊色一筹了。

这个问题在课堂的其他地方也有显现。

比如在学生谈“骆驼为什么挂铃铛”时,教师也忍不住给学生的两类观点分别贴上了“天真尚存”和“已然长大”两张标签,虽然祝贺的口吻和教师真诚的态度使这种标签味淡了很多,但听起来仍然有这种感觉。

这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不说对本课“茶道”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7 *祖父的园子

教材分析:

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跟着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当然这都是童年游戏的内容,不是真正的劳作,是“乱闹”,至于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更是孩童的游戏了。

玩闹累了,就在园子里睡下。

当然,让作者感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

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他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

他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

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孩童的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

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点。

选编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的能力;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已普遍增强,他们对作品的感受逐渐近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他们的心灵能逐渐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合拍。

能通过讨论,对作品的感受与理解能形成大体共识。

充分地自主地读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

学习目标

  1.会认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仔细阅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

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教学重点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童年冬日下的一队队骆驼,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下面这篇课文中的哪些童年生活的情景让“我”对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怀呢?

  板书课题:

祖父的园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找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

  3查字典,联系上下文,与同桌探讨,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4分小组讨论,交流,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祖父的园子里快乐玩耍的哪些情景?

  5全班汇报交流,师根据学生交流。

板书:

               1观赏小昆虫,大榆树

                 2跟随外祖父栽花,拔草,种菜,铲地

                 3误把狗尾草当谷穗留下不铲除

    在祖父的园子里玩耍的情景:

4摘吃黄瓜,追逐蜻蜓,捉玩蚂蚱

                 5用瓢舀水往天空扬

   6沐浴阳光,感受花、鸟、果、虫的自由

   7用草帽遮脸睡觉

三、体会作者在园子里的心情

  1默读课文,体会“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样的?

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用笔勾出相关句子,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体会。

  2全班交流

  让学生通过找句子,谈体会,有感情朗读,体会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达成共识:

“我”在祖父的园子里是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我”的童年生活是多彩有趣的,令人向往的。

四、领悟表达特点

  讨论:

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通过交流,老师点拨,使学生明白,作者留心观察生活,并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是写好童年生活的根本原因,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五、课外延伸

  课外阅读有关写童年生活的文章,如高耳基的〈童年〉,为口语交际学习作准备。

  板书设计

                 祖父的园子──“我”的乐园

             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表达感受

教学反思:

本文是略读课文,所以教学中注重了让学生结合课前的提示,在充分地自主地读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

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交流“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或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交流中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一读有关的段落,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由于本文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理解起来很容易。

8 童年的发现

教材分析:

本课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