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24337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学语文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学语文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小学语文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小学语文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小学语文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小学语文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小学语文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小学语文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doc

《小学语文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语文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doc

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

   一、记叙文

一、记叙文主要考查的内容有:

  1、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分析记叙文的要素、人称、顺序和思路线索。

  2、能运用记叙文的知识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理解详写、略写与表达中心的关系,根据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文章的思路,归纳中心意思。

  3、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找出重点段落、关键语句,并加以分析体会,理解其内容和表情达意的作用。

  4、能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

  二、熟悉记叙文的特点及有关知识

记叙文是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从广义来说,小说、散文也可以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因此,我们将小说和散文也放在记叙文里一起简单地做以介绍。

  1、运用记叙文有关知识,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1)运用六要素,理清文章大致内容。

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称作记叙的六要素。

熟悉并且抓住这六个要素,有利于理清文章所写的基本内容,为进一步深入理解打下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时间的叙述不一定都是×年×月×日,可以是"一天早上"、"三周以后"等等。

地点的叙述也经常非常灵活。

  

(2)运用记叙文结构安排的知识理清文章的思路。

文章的结构如果是按照时间推移安排的,要留心表示时间的词语;如按照地点的变换来安排结构,要重视表示地点的方位词语;按事情发展过程安排结构的,一般要注意按事物发展顺序或作者的思想感情发展脉络进行结构分析。

  2、正确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思想

  写人的记叙文,一般侧重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

人物的思想品质性格特征是通过一件一件的事情或片断表现出来的。

因此,概括这类文章的中心意思,先要理清文章围绕人物写了几件事或几个片断,然后再分析人物在每件事情或片断中的言行,了解了人物的思想品质、性格特征,才能对全文的中心意思有所把握。

一篇文章中,有时记叙了不止一个人物,就要先分清谁是主要人物,进行重点分析,同时,注意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

记事的记叙文,一般侧重在表达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因此,要重视理清事情的发展过程,从而抓住事情的本质,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意思。

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要注意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这样的语句常常在文章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有时就是文章的中心意思。

例如《枣核》的最后一句话"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还要注意文章的题目。

题目往往"传神",与中心意思常常紧密相连。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启发我们从文章中去找答案,而这个答案便是概括中心意思所不能离开的。

  文章中心意思的概括,一般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是文章的内容,一部分是这些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观点、方法。

对于一些同学来说,开始练习时可以参考这样一种句式:

"通过……表达(抒发)……"。

  3、正确理解记叙文中语言的含义和思想感情

  

(1)理解具有概括性作用的语句

  这样的语句往往对全篇文章或一个段落在内容上起着概括作用。

理解这样的语句,对正确、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中心意思是十分重要和必不可少的,而且也是考查能力的重要内容。

  就全文讲,这样的语句经常出现在篇首或篇末。

例如《春》的最后一段。

  就一个段落讲,这样的语句往往就是段落的中心句。

例如《孔乙己》第四段开头一句: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

  

(2)理解内含丰富,表达凝炼的语句。

  这样的语句因为内含丰富,所以一定要结合上下文以至全文来理解,有时还必须顾及到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和文章的时代背景。

例如《最后一课》里面的这个句子: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的大门的钥匙。

"

  理解这句话,首先整体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重点理解"监狱"和"钥匙"这两个比喻词语的丰富含义,才能理解这句话。

它的意思是: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自己民族的语言,就能有重新获得自由的希望。

  (3)理解在语言环境里具有特殊意义的词语。

  所谓"特殊意义"是指词语因为表达的需要,在文章中临时被赋予的新的意义。

例如: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

  这里"标致"本是个褒义词,是相貌、姿态美丽的意思。

鲁迅先生却用在这里讽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意思是"丑极了"。

  正确理解具有特殊意义的词语,既要结合上下语句来思考,也要结合全文来思考,一定要紧密联系语言环境。

 三、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

1.文章是体裁?

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概括文章内容。

   方法:

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

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7.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作用:

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要鲜明突出,简洁凝练。

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

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

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

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

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

   11.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

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再抑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3.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

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

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

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

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

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

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

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

“××”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

   16.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承上启下(过渡)

   (4)为后文作铺垫

17.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8.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9.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20.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种类:

(1)肖像描写

(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作用:

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1.散文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22.散文种类。

 

(1)叙事散文

(2)抒情散文

二、说明文

一、说明文主要考查的内容有:

  1、理解说明的内容,能明确说明的对象,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或本质,准确地概括中心意思。

  2、了解说明的顺序,主要掌握三种说明顺序,并能领会说明顺序的综合运用。

  3、了解说明的方法,主要了解七种说明方法,能从文章中找出这些方法,并能简要说明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4、了解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主要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二、熟悉说明文特点和知识。

说明文是对事物作客观说明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科学的知识和科学的认识事物的方法。

根据说明对象和说明目的不同,一般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种类型。

事物说明文以说明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为主,例如《中国石拱桥》等;事理说明文以阐述事理为主,如《死海不死》、《人类的语言》等。

  1、为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要有相应的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打比方等。

  说明要有一定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以及程序顺序等。

采用什么顺序,主要取决于所说明对象的特点。

一般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多使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的结构,多使用空间顺序;说明事理用逻辑顺序,以便于体现事理的内部联系。

  说明文语言最主要特点是准确。

表示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在准确的前提下或平实,或生动活泼,不拘一格。

  2、理解说明的内容

  

(1)明确说明的对象

  小学所学的说明文,其说明对象有的是实体事物,有的是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有的是事情的内在道理。

  一般说来,通读全文,在整体感知文章大概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基本明确文章的说明对象。

确定说明对象,切忌以局部代整体,在一篇说明文里,某一部分或某一段落的说明对象不一定就是全文的说明对象。

  有些说明文的标题可能正是文章的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苏州园林》和《松鼠》等。

但根据标题判断说明对象并不是科学的方法,因为作者并非一定要根据说明对象来拟定文章题目。

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个标题表述的是一个观点,但整体感知全文后不难看出其说明对象是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个实体事物,而标题则是全文中心意思的体现,是作者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深层目的。

  

(2)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或本质

  说明对象的特征、本质,在文章中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

  第一种是文章中有表述特征、本质的语句,通过对全文的阅读分析,可以把它找出来。

  例如《苏州园林》,用文中"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句话就足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征了。

  第二种是文章中没有集中表述说明对象的特征、本质的语句,需要通过对全文的分析把它概括出来。

  例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全文没有总括性的语句来说明书籍演变的特点,可以将文章内容综合起来,把书籍演变的特征大致概括为:

书籍随着科技的发展,由甲骨文的雏形、笨重的简牍,逐渐演变得越来越轻巧适用、容易保存,质量越来越好,品种越来越多、越奇妙,体积越来越小。

  3、分析说明的方法

  分析说明的方法要做到两点:

  一要明确概念,正确判断。

  明确常见的7种说明方法的概念时不要死记硬背,而要能具体准确地判断文章里使用的说明方法。

  二要结合文章,分析作用。

  说明方法的作用不能泛泛而谈,必须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例如《人类的语言》,作者主要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人类与动物作比较,把人类的语言与"鹦鹉能言"的错误认识进行比较,使读者懂得了"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所以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这个道理。

如果不这样作比较,只孤立地去说明人类语言的特点,我们对这个道理很可能就理解得抽象而不具体,模糊而不透彻。

  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的本质。

  如《统筹方法》一文,为了说明统筹方法的最基本的应用原理,用日常生活中烧水泡茶作例子,而在举例说明中,又套用了画图表的方法,把复杂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一目了然。

  4、理清说明的顺序

  理清说明顺序的方法应是:

以说明的内容为本,从分析结构入手。

  一般说,实体事物的形状、构造等,往往按空间顺序进行说明。

实体事物的建造过程、产品的生产过程、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往往按建造、生产、演变的先后顺序即时间顺序来说明。

  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功用和解释事物的含义、原理、特点的说明文,其说明顺序往往要符合客观事物或事理的内在联系及人们思维规律,所以常常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

 

有些说明文,往往综合运用几种说明顺序,使说明的内容更加条理化。

  例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无论是整体介绍纪念碑,还是局部介绍10幅浮雕,都是兼用了时间与空间两种说明顺序。

其中介绍10幅浮雕,其东→南→西→北的空间顺序是服从于浮雕内容的时间顺序的,理解时间顺序更为重要。

可见说明顺序的兼用,有时也有主次之分。

  5、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

  要重视具有修饰限制性功能的语句的作用。

如: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这句中加点的词语"大多"具有修饰限制功能。

作者说"大多引用活水"而不说"全"引用活水,是因为作者仅在自己了解到的情况范围里,来介绍苏州园林的,不排除有的池沼没有引用活水的情况。

如果说"全"引用活水,便会因没有一处一处考察,而使说明不准确了。

  揣摩具有修饰限制功能的词语,可以运用比较的方法,如去掉修饰限制成分与原文比较;用另外词语替换这些修饰限制成分比较等。

  三、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

1、说明对象

考查类型:

直接让学生回答:

“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对策: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

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2、说明对象的特征

[类型1]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的特征的句子

对策:

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比如:

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类型2]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对策:

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3、说明方法

[类型1]直接让考生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

对策:

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类型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

对策:

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1)、举例子:

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

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3)、打比方: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

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5)、作比较:

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

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7)、列图表:

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8)、引用法:

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9)、摹状貌: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10)、作诠释: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11)引用说明:

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

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咐(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

类型:

  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有何作用?

对策:

[1]、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

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

⑴空间顺序:

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⑵时间顺序:

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⑶逻辑顺序:

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

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总—分[2]、掌握答题格式:

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

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5、说明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对策:

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格式:

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

并说明理由。

  对策:

(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

(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

如:

“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对策:

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

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②找有概数的句子;③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类型5]指示代词的含义类型:

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

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

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

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 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6、概括信息

类型:

概括提炼相关信息        

对策:

①提取要点,直接找到有关中心句。

这种方法适合于中心明确、论述简洁鲜明的文章。

②抽象说明,即自己组织语言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揭示。

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价事理、剖析事理、阐明特性等各类文章。

抽象说明的关键在于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抓住本质。

③综合归纳,。

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复杂的内容。

它要求首先明确有关的若干要点,然后再把几个要点归纳起来进行整合。

7、文段作用

类型:

说明某段或某句的作用   

对策:

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二:

(1)、结构、内容作用:

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

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8、补写相关语句

[类型1]在空格处补写一句话,与下文语意相连贯

 对策:

空格在开头结尾处往往是要补写中心,要分析文段的内容再思考。

[类型2]请你运用画线部分运用的说明方法补写一段话。

对策:

补写内容紧扣所说明的事物,并且准确合理地使用上文中的说明方法。

9:

中心句

[类型1]直接让考生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对策:

在开头结尾或中间找,个别的在文段中间。

[类型2]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

(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

(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10、、拓展题型

类型:

对选文的某一内容或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结合选文的某一内容展开联想;就……谈一点看法或设想等。

                   

 对策:

结合实际,结合原文,根据库存,按文章所介绍的事物的特征去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