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家的小故事修正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469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01.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学家的小故事修正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物理学家的小故事修正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物理学家的小故事修正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物理学家的小故事修正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物理学家的小故事修正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物理学家的小故事修正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物理学家的小故事修正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物理学家的小故事修正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物理学家的小故事修正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物理学家的小故事修正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物理学家的小故事修正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物理学家的小故事修正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物理学家的小故事修正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物理学家的小故事修正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物理学家的小故事修正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物理学家的小故事修正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物理学家的小故事修正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物理学家的小故事修正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物理学家的小故事修正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物理学家的小故事修正版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理学家的小故事修正版文档格式.docx

《物理学家的小故事修正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学家的小故事修正版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物理学家的小故事修正版文档格式.docx

后来,国王请阿基米德来检验。

最初,阿基米德也是冥思苦想而不得要领。

一天,他去澡堂洗澡,当他坐进澡盆里时,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到身体被轻轻拖起。

他突然悟到可以用测定固体在水中排水量的办法,来确定金冠的比重。

他兴奋地跳出澡盆,连衣服都顾不得跑了出去,大声喊着“尤里卡!

尤里卡!

”。

(Fureka,意思是“我知道了”)。

发现真理时精神上的快乐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这一欢呼声就是流体静力学诞生的庆钟。

他经过了进一步的实验以后来到王宫,他把王冠和同等重量的纯金放在盛满水的两个盆里,比较两盆溢出来的水,发现放王冠的盆里溢出来的水比另一盆多。

这就说明王冠的体积比相同重量的纯金的体积大,所以证明了王冠里掺进了其他金属。

阿基米德提出了物质比重的概念,制造出液体比重计,他还在《浮体论》一书中写道:

物体浸在水中所失去的重量,等于其所排开的水的重量。

这就是着名的阿基米德定律。

3、阿基米德(Archimedes,公元前287——212年)

我将能移动地球

阿基米德创始了机械学,发现了杠杆、滑轮、螺杆等的工作规律,利用这些机械可以挪动重物,改变用力的方向,或者增加物体运动的速度。

传说有一天亥尼洛国王和阿基米德聊天,阿基米德说:

“给我一个站立的地方,我将能移动地球。

”亥尼洛笑着说:

“你的申明是永远可靠的,因为你无法用事实证明它。

”阿基米德并不服气,要求国王找一个非常重的东西,由他一个人来搬动。

国王挑了一艘三桅大木船,要求阿基米德搬动它。

阿基米德做了充分准备,在预定的那天,看热闹的人挤得人山人海。

阿基米德在船坞上装了一个螺旋,还有一根很长的带摇柄的螺杆,密密麻麻的绳索和滑轮从大船连到螺杆上。

阿基米德面对着国王不慌不忙地摇着手柄,奇迹出现了,大船果真在移动。

阿基米德还让国王亲手摇动手柄,大船听话地向前移动。

国王立即向大家宣布:

大家听着,我下令,从今天起,无论阿基米德说什么,都要相信他。

4、伽利略(GalileoGalilei,1564-1642年)

伽利略是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

1564年2月15日生于意大利比萨,是音乐家凡仙佐的儿子。

伽利略最初在修道院里受教育,学习哲学、宗教。

经他父亲劝说,于1581年进入比萨大学学医。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伽利略中途退学,回到佛罗伦萨。

勤学好问的故事

伽利略17岁那年,考进了比萨大学医科专业。

他喜欢提问题,不问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

有一次上课,比罗教授讲胚胎学。

他讲道:

“母亲生男孩还是生女孩,是由父亲的强弱决定的。

父亲身体强壮,母亲就生男孩;

父亲身体衰弱,母亲就生女孩。

”比罗教授的话音刚落,伽利略就举手说道:

“老师,我有疑问。

”比罗教授不高兴地说:

“你提的问题太多了!

你是个学生,上课时应该认真听老师讲,多记笔记,不要胡思乱想,动不动就提问题,影响同学们学习!

”“这不是胡思乱想,也不是动不动就提问题。

我的邻居,男的身体非常强壮,可他的妻子一连生了5个女儿。

这与老师讲的正好相反,这该怎么解释?

”伽利略没有被比罗教授吓倒,继续反问。

“我是根据古希腊着名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讲的,不会错!

”比罗教授搬出了理论根据,想压服他。

伽利略继续说:

“难道亚里士多德讲的不符合事实,也要硬说是对的吗?

科学一定要与事实符合,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科学。

”比罗教授被问倒了,下不了台。

后来,伽利略果然受到了校方的批评,但是,他勇于坚持、好学善问、追求真理的精神却丝毫没有改变。

正因为这样,他才最终成为一代科学巨匠。

5、伽利略(GalileoGalilei,1564-1642年)

举世闻名的落体实验

在伽利略之前,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不一样的。

它的下落速度和它的重量成正比,物体越重,下落的速度越快。

比如说,10千克重的物体,下落的速度要比1千克重的物体快10倍。

1700多年前以来,人们一直把这个违背自然规律的学说当成不可怀疑的真理。

年轻的伽利略根据自己的经验推理,大胆地对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提出了疑问。

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亲自动手做一次实验。

他选择了比萨斜塔作实验场。

这一天,他带了两个大小一样但重量不等的铁球,一个重10磅,是实心的;

另一个重1磅,是空心的。

伽利略站在比萨斜塔上面,望着塔下。

塔下面站满了前来观看的人,大家议论纷纷。

有人讽刺说:

“这个小伙子的神经一定是有病了!

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不会有错的!

”实验开始了,伽利略两手各拿一个铁球,大声喊道:

“下面的人们,你们看清楚,铁球就要落下去了。

”说完,他把两手同时张开。

人们看到,两个铁球平行下落,几乎同时落到了地面上。

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了。

伽利略的试验,揭开了落体运动的秘密,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

这个实验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6、伽利略(GalileoGalilei,1564-1642年)

在伽利略的着作《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他把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重的物体落地快,轻的物体落地慢”驳倒了。

全书采用对话形式论述问题,他以萨尔维阿蒂的身份出现,而以辛普利邱代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书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萨尔维阿蒂:

如果把两个自然速率不同的物体连在一起,那么落得快的物体会被落得慢的物体拖着而减速,慢的物体会快的物体拖着而加速。

你同意吗?

辛普利邱:

没有疑问,你说的对。

但是,如果这是对的,那么我们取一块大石头,例如它的下落速度为八,再取一块小石头,下落速率为四,将它们栓在一起,整个系统的下落速率应该小于八;

但是两块石头拴在一起要比那块速率是八的石头大。

因此,重物体比轻物体的运动速率要小;

这个结论刚好和你的推测相反。

这样,你就看到了从你的重物体较轻物体下落的快的假设,我怎样推出了重物体下落的更慢的结论。

我完全被搞糊涂了……说实在的,这完全超出了我的理解力……

7、托里拆利(EvangelistaTorricelli,1608——1647年)

托里拆利是意大利物理学家、数学家。

1608年10月15日生于法恩扎的贵族家庭。

他在20岁时去罗马跟随开斯脱里学习数学。

在开斯脱里的建议下,于1641年去佛罗伦萨拜访伽利略,成为伽利略的助手,帮助整理着作。

三个月以后伽利略去世,多斯加尼的君主非常器重年轻的托里拆利,委任他为宫廷数学家。

1644年托里拆利发表有关几何学和物体运动的着作。

同一时期他还论述了空气的重量,正确区别重量和压力等问题。

1647年10月25日托里拆利在佛罗伦萨逝世。

托里拆利是以发明气压计而闻名的,以他的姓名命名的托里拆利实验和气压计也是分不开的。

1644年6月11日他宣布发明了气压计,并对他的实验作了解释。

他说:

“我们是浸沉在空气海洋的底部中生活,毫无疑问根据实验可知空气是有重量的,在地球表面附近最密的空气的重量大约是水的重量的四百分之一。

8、胡克(RobertHooke,1635——1703年)

胡克是英国物理学家。

1635年7月18日出生于英国威特岛,他的父亲是教区的牧师。

1653年他进入牛津基督教会学院读书,在那里,遇到化学家、物理学家玻意耳。

胡克的灵巧的手艺和爱探索的思想给波意耳留下深刻的印象。

1655年玻意耳请胡克当他的实验助手。

1662年胡克被委派到伦敦皇家学会去掌管实验,1663年他成为皇家学会的会员。

长期以来,他一直担任这项工作。

他的职责是设计实验去论证别人设想的各种问题,这为他创造仪器、积累实验知识提供条件。

胡克发明了许多有用的仪器,如显微镜、望远镜等,并改进了天文观测时计时所用的摆。

1676年发表了弹性力定律——胡克定律,为材料力学和弹性力学奠定了基础。

胡克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是:

f=-kx,即: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性力f和弹簧的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

胡克做了很多实验来得到这个结论,但是在这些实验中,都没有明确“在弹性限度内”,然而,胡克都用数值描写了形变与外力的正比关系。

事实说明,他的实验都是在弹性体得弹性限度内进行的。

9、牛顿(IsaacNewton,1642——1727年)

1642年伽利略去世了,就在那年的圣诞节(12月25日),牛顿诞生了。

牛顿是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出生在离伦敦不远的林肯郡沃尔斯索普村的农户家中。

在牛顿出世前,他的父亲已离开人间,牛顿三岁时,他的母亲改嫁,把牛顿交给外祖母和舅舅抚养。

幼年的牛顿并不聪明,学习成绩不好。

他爱好动手制作,做了风车模型、时钟、风筝等,他还设计了极其精巧的日圭仪,给村里人指示时间。

随着年龄的增长,牛顿越来越沉湎于读书。

1661年,就读于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

1669年,年仅27岁,就担任剑桥的数学教授。

1672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685~1687年,在天文学家哈雷的鼓励和赞助下,牛顿发表了着名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发现——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703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

牛顿不仅对于力学,在其它方面也有很大贡献。

在数学方面,他发现了二项式定理,创立了微积分学;

在光学方面,进行了太阳光的色散实验,证明了白光是由单色光复合而成的研究了颜色的理论,还发明了反射望远镜。

他年幼时,曾一面牵牛上山,一面看书,到家后才发觉手里只有一根绳;

看书时定时煮鸡蛋结果将表和鸡蛋一齐煮在锅里;

有一次,他请朋友到家中吃饭,自己却在实验室废寝忘食地工作,再三催促仍不出来,当朋友把一只鸡吃完,留下一堆骨头在盘中走了以后,牛顿才想起这事,可他看到盘中的骨头后又恍然大悟地说:

“我还以为没有吃饭,原来我早已吃过了”。

吹肥皂泡的疯老头

牛顿搬进一幢新楼以后,开始研究光线在薄面上是怎样反射的。

他每天都在读书、思考。

早上起床穿衣服,突然想到了研究中的问题,他就像被定身法定住了一样,呆住了,然后开始实验或工作,所以他时常穿错了袜子或者在夏天穿上秋天的衣服。

“太阳光是最好的光源,肥皂泡是最理想的薄面,太阳光照到上面,它为什么会变得五颜六色呢?

”牛顿的脑子里翻江倒海了。

他提着一桶肥皂水走到院子里,吹起了肥皂泡。

你看,他那两只眼睛直盯着飘来飘去的肥皂泡,一个泡破了,接着又吹一个,从太阳一出来他就吹,一吹就是几个小时。

邻居家的小孩子从楼窗上伸出头来,冲他叫:

“疯老头!

你一只脚没穿袜子!

”邻居家的老太太摇着头:

“老小,老小,老了倒成了孩子!

后来人们知道了这疯老头就是英国皇家学会的研究员,他吹肥皂泡是在研究学问,不禁对他肃然起敬了。

10、瓦特(JamesWatt,1736——1819年)

瓦特是苏格兰发明家。

1736年1月19日生于苏格兰格林诺克。

童年时代的瓦特曾在文法学校念过书,然而没有受过系统教育。

瓦特在父亲做工的工厂里学到了许多机械制造知识,以后他到伦敦的一家钟表店当学徒。

瓦特和茶壶的故事

一天晚上,瓦特和一个小女孩在家里喝茶。

瓦特不停地摆弄茶壶盖,一会儿打开,一会盖上,当他把茶壶嘴堵住时,蒸汽顶开了壶盖。

在旁的外祖母对瓦特的这种无聊动作极为不满,加以训斥。

瓦特并不介意,他一心想着蒸汽的力量。

事实上,蒸汽机并不是瓦特发明的,他只是对蒸汽机做了重大改革,由于瓦特对蒸汽机的改进所作的重大贡献,1785年他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

11、安培(AndreMarieAmpere,1775——1836年)

1775年1月20日,安培生于法国里昂,他是一位富裕商人J·

安培的第二个孩子。

安培在父亲教导下学习技艺,他贪婪地阅读了各种出版物,对于安培来说,最感兴趣的要算数学和几何学。

在父亲的图书室中,有关数学方面的书籍很快就不能满足他的要求。

安培到里昂图书馆去寻找最好的着作。

当时象L·

欧拉、D·

伯努利等人的论文都是用拉丁文写的,为了突破语言上的困难,安培仅用了几个星期就掌握了拉丁文。

追着马车做题的人

安培还在童年时,他就显出了很好的数学才能,12岁时便拜着名数学家拉格朗日为老师,13岁时就发表了数学论文。

安培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善于思索。

有一次,他在街上边走边思考,突然想出了一个电学算式,急着想把式子列出来,正巧前面停着一辆马车,就把马车的车箱当黑板了,马车走他也走,马车越走越快,直到追不上马车时,他才停下来,这时街上许多人都已经被他的这种失常行为笑得前仰后合了。

12、奥斯特(HansChristianOersted,1777——1851年)

奥斯特是丹麦物理学家、化学家。

1777年8月14日生于丹麦的路克宾。

1794年他进入哥本哈根大学学习医学和自然科学,1799年获得博士学位。

1822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在一次报告快结束的时候,把当时正巧带着的一根导线的两端与一个伏打电池连接,放在磁针的上方,与磁针平行。

起初,他故意使导线与磁针垂直,但没有什么情况发生。

但是,当他偶然将导线平放并与磁针平行时,他惊奇地发现磁针向相反的方向偏转。

这样,完全凭借机遇,奥撕特发现了电和磁的关系,并为法拉第发明电磁发电机开辟了道路。

13、欧姆(GeorySimonOhm,1789——1854年)

欧姆是德国物理学家。

1789年3月生于德国埃尔兰根。

欧姆是家里七个孩子中的长子,他的父亲是一位熟练的锁匠,爱好哲学和数学。

欧姆从小就在父亲的教育下学习数学,这对欧姆以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欧姆曾在埃尔兰根大学求学,由于经济困难,与1806年中途辍学,去外地当家庭教师。

1811年他重新回到埃尔兰根取得博士学位。

在埃尔兰根教了三个学期的数学,因收入菲薄,不得不去班堡中等学校教书。

1817年出版了欧姆的第一本着作(几何教科书),他被聘为科隆的耶稣会学院的数学、物理教师,那里设备良好,为欧姆研究电学提供了条件。

1825年欧姆发表了有关伽伐尼电路的论文,但其中的公式是错误的。

第二年他改正了这个错误,得出有名的欧姆定律。

文中列出了公式

(当时记作

),并明确指出:

在伽伐尼电路中电流的大小与总电压成正比,与电路的总电阻成反比。

欧姆定律刚发表时,并没有被大学所接受,连柏林学会也没注意到它的重要性。

欧姆非常失望,他辞去了在科隆的职务,又去当了几年私人教师。

随着研究电路工作的进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欧姆定律的重要性,欧姆本人的声誉也大大提高。

1833年他被聘为纽伦堡工艺学校物理教授。

1841年伦敦皇家学会授予他勋章。

1849年他当上了慕尼黑大学物理教授。

14、法拉第(MichaelFaraday,1791——1867年)

法拉第是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

1791年9月22日生于伦敦。

父亲是铁匠,母亲识字不多,法拉第从小生长在贫苦的家庭中,不可能受到较多的教育。

9岁时,父亲去世了,法拉第不得不去文具店当学徒。

13岁就在一家书店当送报和装订书籍的学徒。

他有强烈的求知欲,挤出一切休息时间贪婪地力图把他装订的一切书籍内容都从头读一遍。

读后还临摹插图,工工整整地作读书笔记;

用一些简单器皿照着书上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把自己的阁楼变成了小实验室。

在这家书店呆了八年,他废寝忘食、如饥似渴地学习。

他后来回忆这段生活时说:

“我就是在工作之余,从这些书里开始找到我的哲学。

这些书中有两种对我特别有帮助,一是《大英百科全书》,我从它第一次得到电的概念;

另一是马塞夫人的《化学对话》,它给了我这门课的科学基础。

有一次,法拉第去听着名科学家戴维的讲座,他认真地记笔记,并把它装成精美的书册。

然后把这本笔记本和一封毛遂自荐的信于1812年圣诞节前夕,一起寄给戴维。

在戴维的介绍下,法拉第终于进入皇家学院实验室并当了他的助手。

法拉第在实验室工作半年后,随戴维去欧洲旅行。

对法拉第来说,这次旅行相当于上了“社会大学”,他结识了许多科学家,如盖·

吕萨克、安培等,还学到了许多科学知识,打开眼界。

法拉第回国后,发挥出惊人的才干,不断取得成果。

法拉第主要从事电学、磁学、磁光学、电化学方面的研究,并在这些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

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之后,法拉第于1821年提出“由磁产生电”的大胆设想,并开始了艰苦的探索。

1821年9月他发现通电的导线能绕磁铁旋转以及磁体绕载流导体的运动,第一次实现了电磁运动向机械运动的转换,从而建立了电动机的实验室模型。

接着经过无数次实验的失败,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

这一划时代的伟大发现,使人类掌握了电磁运动相互转变以及机械能和电能相互转变的方法,成为现代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技术的基础。

15、焦耳(JamesPrescottJoule,1818——1889年)

焦耳是英国物理学家。

1818年12月24日生于索尔福。

他的父亲是酿酒厂的厂主。

焦耳从小体弱不能上学,在家跟父亲学习酿酒,空闲的时间自学化学、物理,他对实验特别感兴趣。

焦耳可以说是一位靠自学成才的科学家。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游。

聪明好学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做他的物理实验。

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马,由他哥哥牵着,自己悄悄躲在后面,用伏达电池将电流通到马身上,想试一试动物在受到电流刺激后的反应。

结果,他想看到的反应出现了,马收到电击后狂跳起来,差一点把哥哥踢伤。

尽管已经出现了危险,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爱做实验的小焦耳的情绪。

他和咯咯又划着船来到群山环绕的湖上,焦耳想在这里试一试回声有多大。

他们在火枪里塞满了火药,然后扣动扳机。

谁知“砰”的一声,从枪口里喷出一条长长的火苗,烧光了焦耳的眉毛,还险些把哥哥吓得掉进湖里。

这时,天空浓云密布,电闪雷鸣,刚想上岸躲雨的焦耳发现,每次闪电过后好一会儿才能听见轰隆的雷声,这是怎么回事?

焦耳顾不得躲雨,拉着哥哥爬上一个山头,用怀表认真记录下去每次闪电到雷鸣之间相隔的时间。

开学后焦耳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实验都告诉了老师,并向老师请教。

老师望着勤学好问的焦耳笑了,耐心地为他讲解:

“光和声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光速快而声速慢,所以人们总是想见闪电再听到雷声,而实际上闪电雷鸣是同时发生的。

”焦耳听了恍然大悟。

从此,他对学习科学知识更加入迷。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认真地观察计算,他终于发现了热功当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

焦耳一生都在从事实验研究工作,在电学、热学、气体分子动理论等方面均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是靠自学成为物理学家的。

16、赫兹(HeinrichRudolfHertz,1857——1894年)

赫兹是德国物理学家,1857年2月22日生于汉堡。

青年时代的赫兹,在数学、科学和手工艺方面的才能出众。

1877年他进入慕尼黑大学学习工程。

不久,赫兹又转学到柏林大学,成为亥姆霍兹的学生(后来又成为他的助手)。

1879年8月赫兹在柏林大学求学时,用实验鉴定了电惯量,由此获得一枚金质奖章。

1885年被聘为卡尔斯鲁厄高等技术学院物理教授,在那里他用实验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

1887年发现了光电效应的最早迹象。

1889年在波恩大学当物理教授。

1894年1月1日赫兹在波恩逝世,年仅37岁。

赫兹通过着名的电磁振荡实验验证了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

之后又通过实验计算出电磁波的速率等于光速。

赫兹还在其他实验中证明了电磁波具有光波得一切特性,能产生反射、折射、衍射、干涉等现象。

17、玛丽·

居里(MarieSklodowskaCurie,1867——1934年)

玛丽·

居里是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

1867年11月7日出生在波兰华沙一个中学教师家庭,原姓斯克罗多夫斯卡。

玛丽自小丧母,家境贫困。

但是,这丝毫不能动摇她和哥哥、姐姐刻苦学习,奋发上进的精神。

高中毕业时,他们都得到了金质奖章。

为了进一步深造,玛丽和姐姐商定,她先去当家庭教师,把所赚到的钱送给姐姐到巴黎学医。

当姐姐学业完成开始工作后,再把妹妹接到巴黎来读书。

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在妹妹的支持下,姐姐完成了学业。

1891年,玛丽也进入巴黎大学最优秀的梭朋学院学习。

最早来到教室并坐在前排位置上的玛丽,穿着破旧的毛线衣,由于营养不良而脸色苍白。

但是,自小培养起来的艰苦奋斗精神支持着她去克服一切困难。

1893年,她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巴黎大学,并先后取得物理学和数学硕士学位。

有一次,玛丽遇见了在巴黎理化研究所工作的皮埃尔·

居里。

对科学的热爱、对真理的探求,使他们彼此相爱。

1895年,这一对志同道合的科学家结成了终身伴侣,从此,他们共同向科学高峰——放射性攀登。

1934年7月4日她在巴黎逝世。

镭的发现

为了找出哪些元素具有放射性,居里夫人把实验室的化合物一个一个拿来,测定他们是否具有放射性。

有一次,她发现沥青铀矿的放射性比纯铀的放射性还要强,她断定:

“那种难以解释的辐射,必定是从一种新的化学元素发出的。

”经过十分艰苦的提炼工作,居里夫妇从数以吨计的沥青铀矿中,萃取出两种新元素,一种取名为“镭”,另一种取名为“钚”,以纪念玛丽的祖国——波兰。

1903年,居里夫妇由于进行了放射性现象的深入研究,和贝克勒尔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18、玛丽·

淡泊名利

居里夫人天下闻名,但她既不求名也不求利。

她一生获得各种奖金10次,各种奖章16枚,各种名誉头衔117个,却全不在意。

有一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