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重点中学二模统考历史非选择题汇总有答案文综高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4839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85.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各重点中学二模统考历史非选择题汇总有答案文综高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全国各重点中学二模统考历史非选择题汇总有答案文综高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全国各重点中学二模统考历史非选择题汇总有答案文综高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全国各重点中学二模统考历史非选择题汇总有答案文综高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全国各重点中学二模统考历史非选择题汇总有答案文综高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全国各重点中学二模统考历史非选择题汇总有答案文综高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全国各重点中学二模统考历史非选择题汇总有答案文综高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全国各重点中学二模统考历史非选择题汇总有答案文综高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全国各重点中学二模统考历史非选择题汇总有答案文综高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全国各重点中学二模统考历史非选择题汇总有答案文综高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全国各重点中学二模统考历史非选择题汇总有答案文综高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全国各重点中学二模统考历史非选择题汇总有答案文综高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全国各重点中学二模统考历史非选择题汇总有答案文综高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全国各重点中学二模统考历史非选择题汇总有答案文综高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全国各重点中学二模统考历史非选择题汇总有答案文综高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全国各重点中学二模统考历史非选择题汇总有答案文综高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全国各重点中学二模统考历史非选择题汇总有答案文综高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全国各重点中学二模统考历史非选择题汇总有答案文综高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全国各重点中学二模统考历史非选择题汇总有答案文综高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全国各重点中学二模统考历史非选择题汇总有答案文综高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各重点中学二模统考历史非选择题汇总有答案文综高考.docx

《全国各重点中学二模统考历史非选择题汇总有答案文综高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各重点中学二模统考历史非选择题汇总有答案文综高考.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各重点中学二模统考历史非选择题汇总有答案文综高考.docx

全国各重点中学二模统考历史非选择题汇总有答案文综高考

二模历史主观题

浙江38.(26分)书院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教育机构,也是思想家的讲学之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38题图1唐、五代至明代全国书院数量曲线图38题图2宋代至清代我国书院性质状况表

——据邓洪波《中国书院史》整理

材料二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材料三浙江新式实学书院最早出现在宁波。

光绪五年(1879年),知府宗源瀚在月湖竹洲创建辨志书院,……分设汉学、宋学、史学、舆地、算学、词章六垒,各设垒长,创甬上开设舆地、算学等新学科先导。

——唐晓明《晚清浙江书院教育的变革与传承》

(1)根据材料一38题图1,我国古代书院数量增幅较大的是哪两个朝代?

简要分析在这两个时代有利于书院发展的经济、思想、科技条件。

(10分)

(2)根据材料一38题图2,概括我国古代书院发展的主要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8分)

(3)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古代书院与近代书院在学习内容上的差异。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宁波能在浙江率先创办新式书院的文化因素。

(8分)

39.(26分)近代以来,为适应日益深化的现代化浪潮和全球化浪潮,资本主义国家的内外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种事业者对社会有益,就应当任其自由,广其竞争。

竞争愈自由,愈普遍,那事业亦就愈有利于社会。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首次出版)

材料二(1933年)4月19日,罗斯福废止了金本位制,当美元贬值11.5%之后,美国在世界市场上就又能同欧洲那些早已走上通货膨胀道路的国家竞争了。

……罗斯福把赞同和反对的两派代表请到白宫开会,就条文(引者按:

指《全国工业复兴法》)的措辞取得了协议。

企业家们和他们在国会里的代言人之所以同意,是因为他们当中有些人认为,一切自由竞争都应该停止。

正如琼斯—拉姆森机械公司当时的经理拉尔夫•弗兰德斯所说,他们“完全相信,要复兴和繁荣,就非限制竞争不可”。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1932-1972美国社会实录》

材料三早在战事(引者按:

指二战)结束之前,美国就开始在英国的支持下发起一项大胆的计划,力求恢复1914年前的贸易自由流动和通货稳定。

1914年前的金本位制提供了一套固定的汇率,所有国家的货币都可以兑换成黄金或者当时黄金的等价物英镑。

……为建立一个正式的世界性贸易组织以对国际商业进行监管的努力并不顺利,但是另一项替代性的战略后来却被证明是成功的。

——改编自【美】R•R•帕尔默《世界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亚当•斯密的主要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政府采纳该观点的历史背景。

(4分)

(2)材料二的观点与材料一有何差异?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引起差异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中“要复兴和繁荣,就非限制竞争不可”在罗斯福新政在保护劳工权利的立法中有何体现?

(12分)

(3)材料三中美国的“大胆的计划”及“另一项替代性的战略”在二战后初期的实施分别取得了什么成果?

根据材料二、三,分析美国为什么要制定这一“大胆的计划”?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为什么支持美国的计划?

(10分)

38.

(1)宋代和明代。

(4分)思想条件——理学的发展(宋代程朱理学、明代心学形成;(2分)经济条件——农业、手工业、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明代资本主义萌芽;(2分)科技因素——活字印刷的发明(宋代泥活字、明代铜活字)。

(2分)

(2)变化:

从宋代到清代,官办书院比例总体上升,民办书院比例总体下降。

(2分)到明清时期,官办书院在比例上超过了民办书院。

(2分)

主要原因: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强化;思想控制加强。

(4分)

(3)差异:

古代书院-儒家道德规范。

(2分,写到儒家学说、宋明理学等也可给分)

近代书院-传统儒家思想与近代新式学科相结合。

(2分)

原因:

宁波在明清时期受到经世致用的浙东文化的影响较深。

(2分)宁波在近代是第一批通商口岸,较早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2分)

39.

(1)观点:

提倡自由竞争。

(2分)

历史背景:

工业革命使英国的实力增强,英国政府采取措施打造“世界工厂”。

(2分)

(2)差异:

材料一鼓励自由竞争,材料二主张限制自由竞争。

(2分)

原因:

①垄断组织的形成,减少了自由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分)②无序的竞争导致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爆发,成为美国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全面危机。

(2分)

体现:

先后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全国劳工关系法》、《公平劳动标准法》(6分)(或雇主不得干预和图谋控制劳工组织、保护工人集体谈判权利规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等)。

(3)“大胆的计划”指确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或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2分)“另一项替代性的战略”指建立关贸总协定。

(2分)

美国制定的原因:

两次世界大战及30年代经济危机严重影响了世界市场的稳定性。

(2分)

英国支持的原因:

①经过两次世界大战英国丧失了对世界经济的主导权。

(2分)②英国面临着战后经济重建的任务,迫切希望得到美国的资金援助。

(2分)

河南4025分教育是事关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大问题古今中外教育维系着统治者的统治

也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这个教育机器几乎是从不间断地实施其功能它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

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

当其他帝国

统治的代表一次又一次被推翻并被践踏为尘土时它在全民族的眼中却是神圣的唯一避

难所。

                                           ——摘自《中国的竞争考试》

   材料二 下表为英国、美国、日本文官制度建立或发展重大事件列表。

      

   ——根据《近代西方的文官制度》编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长期存在的政治、经济、

思想文化因素。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指出英国和美国文官

制度确立的时代背景。

概括日本二战后文官制度建立的条件。

10分

3根据以上材料比较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主要异同点。

9分

 

4112分赫鲁晓夫改革在中外史学界都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赫鲁晓夫改革是没有经过周密思考、仔细权衡没有经过实际的试验。

……是

赫鲁晓夫对农民也是对全体人民犯下了滔天大罪。

……他本人肯定没把扫除他前任所

建立的那种政治体制当成自己的任务相反为了巩固他自己的权力以及实施某些政治

和经济上的改革他还充分利用了这种体制的独裁主义结构。

——摘编自陆南泉《如何评价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

   材料二 赫鲁晓夫开启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及其后果恢复

社会主义法制更多地关注农业的发展等尽管没有冲破斯大林体制但起到了解放思

想的作用为苏联后来的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时期国力达到顶峰准备了条件。

……铲除斯

大林个人迷信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一大历史功绩。

它大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

了苏联社会民主化进程。

            ——左凤荣《赫鲁晓夫研究及评价之新进展》

   试评述材料中有关“赫鲁晓夫改革”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40.1因素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新王朝维护统治的需要2分经济上

自然经济的发展需要有才能的官员管理2分思想文化上传统的重视教育和读书的

社会风尚的影响文人逃避政治变革冲击的需要。

2分

2时代背景政治上代议制度的建立法律制度的完善政党政治的发展提高政府

行政效率的需要通过考试的办法能够较好地实现公平公正。

2分经济上工业革命的

进行电气时代到来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2分思想文化上西方近代教育、科技、

文化的发展对官员文化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2分

条件二战日本战败美国对日本文官制度进行改造监督和指导以美国文官制度为蓝本

以日本宪法和以往制度为基础。

4分

3同都是政府主持通过考试的办法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进行选拔都建立起比较

系统的选官制度对国家的发展影响深远都是为巩固统治的需要与国家政治、经济和思

想文化的发展相关。

6分

异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封建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体制下的产物西方文官制度独立存在与

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法律进步、政党政治相关。

3分

41.答案1同意材料一中的观点。

理由改革初期虽然取得了部分效果但由于冒进推行

“玉米运动”使苏联农业出现大危机造成了国民经济的混乱。

4分对斯大林个人崇

拜批判引起世界资本主义反对社会主义的运动引起社会主义国家的动荡赫鲁晓夫也推

行个人专断。

4分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触及斯大林模式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整体

规划和科学的试验导致矛盾重重被迫下台。

4分

答案2同意材料二中的观点。

理由赫鲁晓夫改革前期通过扩大农场和地方权力刺激

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促使农业获得大丰收。

4分对斯大林的批判一定程度上起到思

想解放作用促进了苏联社会民主化进程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社会

主义法制开启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先河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6分为苏联后来的

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时期国力达到顶峰准备了条件。

2分 

16答案3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

理由参照答案1、2。

12分言之成理即可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下面是20世纪初《安徽俗语报》发表的《叹五更,伤国事也》:

一更里,坐阐房,前思后想。

思想起,国家事,好不羞惭。

我中国,受洋人,许多欺侮。

既割地,又赔款,凌辱难堪。

可怜我,百姓们,不知爱国,总说是,国家强与我无干。

要晓得,国若危,家何能保?

你看那,外洋人,家国相关。

二更里,把心事,告诉诸君。

外洋人,他强盛,也有原因。

他们的,狠在处,大家争胜。

视公事,如私事,国家无分。

小孩子,也知道,尽忠报国。

无论那,贫和富,识字通文。

和别国,打起战,人人拼命。

枪与炮,车和船,无样不能。

国家事,百姓们,都能查管。

回头看,我中国,那样如人。

三更里,闷沉沉,越思越恨。

我中国,穷且弱,不为无因。

读书的,只知道,文章诗赋。

打茶园,上赌场,烟色迷昏。

提起了,国家事,抽身就走。

又有些,假理学,一派斯文。

一说道,国家危,总言天意。

凡百事,总说是,运气为凭。

种田的,更无知,蛙居井底。

耳不闻,目不见,终岁辛勤。

知道,占阴晴,祈年望岁。

守陈法,不改变

,地利难尽。

手艺人,都没有,巧妙器具。

只知道,偷工料,全不求精。

生意人,较辎铢,希图维利。

全不知,顾国体,依靠洋人。

做官的,好钱财,待民暴虐。

奉朝旨,催文法,毫不遵行。

……

五更里,……

从今后,抖精神,大家振作,富出钱,贫出力,事事认真。

那日本,三十年,转衰为盛。

我中国,能改变,怎不如人。

兴学堂,讲工艺,农商矿产。

保利权,争国体,不让毫分。

外洋人,虽强悍,并非神怪,怎见得,我中国,不可相争。

乘此时,还未乱,赶紧设法。

再迟迟,恐怕被,外国瓜分。

男为奴,女为妾,永无生路。

到那时,想悔过,恐怕不能。

我女子,本无才,来谈国事,无非是,爱国切,一片婆心。

作一段,叹五更,唤人治梦。

惟愿的,我中国,永升太平。

(1)概括上文作者对中国的国事有哪些感伤?

你认为导致作者感伤的原因是什么?

(14分)

(2)概括作者对“外洋人”强盛原因的认识。

(6分)

(3

)“叹五更”集中表现了当时中国人怎样的心态?

如何评价?

(5分)

14.(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关于西方为何主宰世界的问题,“长期注定”理论的观点是,自从史前时期,某一关键因素使得东西方判然有别。

其中以马克思的版本最为重要,影响力也最大。

19世纪40年代为《纽约每日论坛报》中国问题专栏撰稿的马克思指出,政治才是确立西方主宰地位的真正因素。

他认为,数千年来,东方国家是如此的集权和强大,以至于阻遏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古代的欧洲从封建主义进化到资本主义,无产阶级革命又带来了共产主义,而东方却滞留在君主专制阶段,无法走上与西方一样的进步道路。

———《西方将主宰多久》,【美】伊恩•莫

里斯著

评价材料中关于西方为何主宰世界的观点。

(12分)(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5.(15分)【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子产(?

~公元前522年)春秋时政治家,公元前554年任郑国卿后,实行一系列改革,将郑国治理得秩序井然。

材料一子产在担任郑国相的时候,把法律条文铸在金属鼎上,公诸于世,让国人知道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孔子知道后,仰天长叹说:

“晋国就要灭亡了!

他们不守唐叔和晋文公的旧法,造作刑鼎。

老百姓只看鼎上的条文不看贵人面孔了,贵人还能做什么!

贵贱没有次序,怎么立国啊!

——据《左传》编译

材料二郑人游于乡校,以议执政。

然明谓子产曰:

“毁乡校,何如?

”子产曰;“何为?

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岂不遽止?

然犹防川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然明日:

“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

小人买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

仲尼闻是语也,曰:

“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来源:

Z*xx*k.Com]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注:

乡校:

古时

乡间的公共场所,既是学校

,又是乡人聚会议事的地方。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子产提出了什么改革措施?

孔子是什么态度?

理由是什么?

(6分)

(2)材料二中子产提出了什么改革措施?

理由是什么?

根据材料回答孔子对子产改革的这项措施如何评价?

(7分)

(3)你如何看待孔子对子产的不同评价?

(2分)

16.(15分)【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数千年之腐败,其祸及于今日,推其大原,皆必自奴隶性而来,不除此性中国万不能立于世界万国之间。

而自由云者,正使人自如其本性,而不受钳制于他人。

今日非施此药,万不能愈此病。

——摘自《梁启超年谱长编》

材料二国者何?

积民而成也。

国政者何?

民自治其事也。

爱国者何?

民自爱其身也。

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

爱国必自兴民权始。

——摘自梁启超《爱国论》

材料三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欲兴绅权,宜以学会为之起点……自时务学堂、南学会既开后,湖南民智骤开,士气大昌,人人皆能言政治之公理,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其英俊沉毅之才,遍地皆是。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材料一中的“病”与“药’’分别指什么?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其核心思想。

(6分)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梁启超宣传其政治主张的方式及其影响。

(9分)

17.(15分)【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7年11

月,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发表所谓的“贝尔福宣言“,声称英国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建立一个民族之家,并为达到此目的而尽最大努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取得了对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权“,犹太复国组织乘机大规模向巴勒斯坦移民…

…19

41年达到60万人,占当地人口的30%。

[来源:

Zxxk.Com]

——《世界近现代史教学教程》[来源:

学#科#网]

材料二根据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的总面积中,阿拉伯国家占2/5有余,犹太国占3/5不到。

当时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不到巴勒斯坦人口的1/3,犹太复国组织很快就宣布接受这一决议,阿拉伯国家联盟则宣布“阿拉伯人决心为联合国分裂巴勒斯坦的决议而战”。

[来源:

Zxxk.Com]

——《高中历史》(上海版)

材料三美苏在加紧争夺的同时,为了各自的利益,力图在中东维持一种“不战不和”的状态,引起了埃及的不满,1973年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

——《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四1991年10月30日,在美苏的斡旋下,巴勒斯坦代表和叙、约、黎、埃代表一起与以色列代表在巴德里举行会谈。

巴方代表提出“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要求以色列撤出1967年以来占领的土地,而以色列提出了“不撤离、不停止犹太人定居点建设、不同巴和谈’的”

三不原则”。

但在新的形势下,巴、以为摆脱各自的困境于1993年9月10日,双方签署了相互承认协议,13日又签署了关于加沙与杰里科首先实行自治的协议。

——摘自《高中历史

教学参考》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说明巴以冲突的最初由来。

(4

分)

(2)根据材料三说明导致巴以长期冲突的国际因素有哪些?

(2分)

(3)根据材料四说明20世纪90年代巴以关系

出现了什么变化?

(2分)并联系当时的国际形势说明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2分)

(4)结合巴以现状说明当今国际局势的特点。

(5分)

18.(15分)【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来源:

Zxxk.Com]

材料一有位太太从维特来,走得比光还要快;她有一天出门早,.沿着相反的方向跑,却在头天晚上回来了。

——《一个时代的神话—一爱因斯坦的一生》

材料二在1931年的一次采访中,爱固斯坦说:

“我首先承认我的政治信念:

国家是为人而设立的,不是人为国家而存在。

这对科学也

适用。

有一些

多年前的表述是由这样一些人作出的,在这些人看来人本身才具有最高的人类价值。

……我相信国家的最重要使命就是要保护个人并使弛有可能发展成一个创造性的人。

——《一个时代

的神话—一爱因斯坦的一生》

材料三

我从不追求舒适和奢侈的生活,说起来我还有点蔑视它。

我对社会正义的激情常常使我开罪于人,

而且我同样坚决反对任何不必要的束缚和人身依附。

”…-我向来重视作为个体的人,我极端仇视暴力和党同伐异。

综上所述,我是一个充满热情的和平主义者和军国主义反对者,拒绝任何种族主义,尽管它总是把它打扮成爱国主义。

……我坚信社会地位和财物带来的特权不公平且败坏道德,过分夸张个人崇拜同样如此……我认同民主的理想,虽然我深知民主国家的痼疾……国家这个共同体的重要目标就是社会正义和对个人经济的保护。

——爱因斯坦《我的信仰声明》

(1)材料一用风趣的小诗形式揭示了爱因斯坦的哪一项科学成就?

这一成就有什么重大影响?

(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爱因斯坦的主要观点,并简要评价爱因斯坦。

(9分)

13.(2

5分)

(1)“贤良文学”之上持反对的态度,要求取消各郡国的盐铁官营政策。

(2分)

认为它是“与天下争利”,有违“务本抑末”的初衷。

(2分)

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首的政府官员赞成这一政策。

(2分)认为它存安定边境、解决国家财政等重大问题上起到重要作用。

(2分)

评价:

盐铁官营的措施,适应了当时巩固西汉王朝政权的需要,为西汉王朝奠定了坚实的财政经济基础;(4分)但它也给农业生产,中小工商业和群众生活带来了某些小便与困难,特别是损害了地方诸侯和富商大贾的既得利益,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

(4分)

(2)政治: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日益完善,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相对稳定。

(3分)

经济:

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的一体化进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或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3分)

科技:

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和通讯工具的创新,跨时空的联系日趋频繁和便利。

(3分)

14.(12分)支持:

明清时期,我国古代农耕文明高度发达,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较大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社会经济的整体水平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发展主要建立在对外财富掠夺基础上,整

体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

(12分)

反对:

尽管农耕经济的水平仍然较高,但商品经济的发展严重受阻,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缓慢;而新航路开辟以后的三百年,西欧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奠定了向

工业文明过渡的基础。

(12分)

15.(15分)

(1)改革:

将原来按户等到州县政府轮差的衙前等职役,改由州县政府出钱募人应役;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也要交纳一定的役钱。

(4分,各2分)

目的:

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保障农民的生产时间。

(4分,各2分)

(2)一条鞭法的意义:

一条鞭法将赋役征收合则为一,一律征银,使赋役征收的办法简单化,形成了一个简单明了、行之有效的财税征收体系;以银代役,农民可以到城镇自谋生活,为手工业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赋税征银,又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和货币地租的兴起;为清朝全面实施“摊丁人亩”奠定了基础。

(7分,回答其中3点可得6分)

16.(15分)

(1)卢梭的政治观点:

“天赋人权”说和“人民主权”思想。

(4分)

法国大革命的特点:

革命进程具有反复性、长期性;充满了暴力和血腥。

(3分,回答其中1点可得2分)

政治用意:

对光绪屈服于顽固派压力,不敢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而发出的警示。

(2分)

(2)不同点:

康、梁主张进行自上而下的和平改革,孙中山主张进行自下而上的暴力革命(2分);康、梁主张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孙中山主张建立民主共和政体(2分);康、梁主张仿效英、日,孙中山主张仿效美、法(2分)。

(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17.(15分)

(1)对德国采取了分区占领的分裂行为。

(2分)

历史原因:

美苏等国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了实现各自在德国和欧洲地区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意识形态不同及“冷战”思维的影响。

(6分,回答其中l点可得2分)

(2

)朝鲜停战协定的签署,使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安全得到了巩固;新中国在建国之初经受了战争的严峻考验,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空前提高;美国在朝鲜战争失败后,采取了扶植日本的政策,并组建亚太军事体系,扩张美国在远东的势力,拼凑起对

中国的包围圈;日本在美国亚太军事体系中地位上升。

(7分,回答其中3点可得6分)

18.(1

5分)

(1)事件:

平定三藩的叛乱;收复台湾;平定噶尔丹的叛乱。

(6分).

(2)主要特点:

运用非暴力反抗方式进行反种族歧视的斗争。

(2分)

本质特征:

反抗英国在印度野蛮的殖民统治,谋求印度的民族独立。

(2分)

评价:

康熙的政治行为打击了分裂势力,维护了民族

的统一,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分)甘地的政治主张是从道德上、从个人解放的角度,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他利用传统的宗教形式宣传民族主义,对印度民族民主运动实现了重大突破。

(2分)

38.弱势群体是每个社会都存在的一个特殊的人群,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体现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以后,社会达尔文主义兴起。

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社会也像个体一样,应该看作是以这样方式(优胜劣汰)进化的有机体,穷人是生存竞争中的“不适者”,不应予以帮助。

在生存竞争中,财富是成功的标志。

——廖仁平:

《社会达尔文主义悖论性质分析》

材料二:

由于他是一个身体残疾的人,因此罗斯福对“弱势群体”有着强烈的个人情感。

对“弱势群体”也比较关注,在经济大危机中,他采取“抑富济贫”的方式,使得穷人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

——徐维民:

《罗斯福“新政”与美国社会保障制度》

材料三:

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城镇的登记失业与职工下岗率

年份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公开失业率

4.48

4.76

5.8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