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及评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4947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范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及评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范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及评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范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及评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范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及评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范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及评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范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及评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范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及评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范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及评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范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及评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范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及评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范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及评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范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及评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范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及评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范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及评点.docx

《范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及评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范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及评点.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范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及评点.docx

范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及评点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及评点

时间:

2008年11月26日地点:

江苏江阴英桥国际学校师:

同学们好!

生:

老师好!

师:

同学们,我们先把课文读一遍。

(生齐读)

师:

好的。

我听见你们的朗读了。

很流畅。

有一个字的字音注意一下: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句中的“遂”读第四声,不是第二声。

[评点]开门见山,直入课堂教学情境,没有刻意的铺垫和复杂的导入。

师:

我们看屏幕,把这则资料看一下。

屏显1: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学生读)

师:

这则资料告诉我们,作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继续读。

屏显2: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

(学生读)

师:

这则资料告诉我们,作者在中年时所遭受到的一次诬陷,被捕入狱。

然后削官被贬谪到偏远地方――湖北黄冈。

他的号“东坡居士”就是在黄冈种田时给自己取的,因为那个地方叫东坡。

现在听起来是一个很雅的号。

继续读。

屏显3:

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

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

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

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

(学生读)

师:

这是大学者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写的一段话。

说的是苏东坡在贬谪期间写的作品里面有四篇是绝世妙文。

我们今天要学的短短的《记承天寺夜游》就是其中的一篇。

屏显4:

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

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学生读)

师:

这是作家、学者梁衡先生的评价。

“两轴精品”都在我们送一册书里。

在学术界,人们认为,《记承天寺夜游》是神品,84个字的文章是神品(屏幕显示:

神品)(老师板书:

神品)。

这么容易懂的文章神在哪里?

这节课,就让我们好好地来品味它。

[评点]助读资料的穿插作为一种手法,有多种形式和多项作用。

在开课的这一环节中,助读资料包括了从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写作背景到课文的艺术成就,为学生理解课文蓄足了势。

从后面的教学过程来看,从资料4概括出的“神品”:

字成为整堂课的教学线索。

师:

这节课有三个活动:

有味地朗读、有味地分析、有味地欣赏。

屏显5:

教学创意

有味地朗读

有味地分析

有味地欣赏

师:

下面就让我们“有味地朗读”。

刚才大家一起读了,很流畅,但是味道没有读出来。

我们来看什么是“有味”。

屏显6:

有味地朗读

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

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

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

读出一点复杂酌情愫

师:

读出文言的味道。

除了有的音节要拉长一点以外,我们还要注意这个音节里所渗透出来的情感。

我读三个地方你们听一听,看哪些字是拉长的,并有情感的意味蕴含其中。

(师深情范读)

师:

哪几个字?

生:

(齐答)念、盖、但。

师:

“念――无与为乐者”,有一点寂寞之感;“盖――竹柏影也”,有一点兴奋: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一点感慨。

好,一起试一下。

这三个字的音节拖长一点。

文言的味道就出来了。

(生齐读课文。

模仿老师对三个字的语音处理方式。

师:

读出了一点味道了。

继续来。

第二个要求是――

生:

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

师:

为什么要宁静呢?

是因为“夜游”,而且作者看起来心情不错,他写的是美景,要细细欣赏眼前的美景,所以心情不错。

那么,宁静的氛围要怎样读出来呢?

第一:

语速缓一点;第二:

音调低一点。

轻声地朗读,注意那三个字的拖音仍然要保持。

(生轻声朗读)

师:

味道更浓一点了。

第三读。

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

师:

有两个地方要读得快乐一点。

现在我们看课文。

你认为,哪两个地方或者哪两个字词要读得快乐一点呢?

开始思考。

我们讨论后再读。

(生认真思考)

师:

我们试着来交流。

发表你们的看法。

生1:

我觉得“相与步于中庭”要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来。

因为见到了好朋友,自己的心情自然高兴了起来。

师:

相与步于中庭,很惬意,虽然默默不语,但心灵是相通的。

好,谢谢!

生2:

第一行的“欣然起行”,这时月色照着,作者兴致非常好。

于是便很快从床上爬起来,然后去找张怀民。

师:

“兴致”一词用得非常好,因为有兴致,所以欣然起行。

生3:

我选“怀民亦未寝”这句。

作者去找张怀民,而且他发现张怀民也没有睡觉……

师:

怎么表述呢?

“怀民亦未寝”这句,他觉得……

生3:

怀民和自己一样。

师:

我来找你玩,你居然也没睡觉!

如果怀民睡着了,他就会觉得怎么样?

很遗憾。

很扫兴。

很好,品得很细腻。

谢谢你。

生4:

我觉得“盖竹柏影也”体现出作者那种恍然大悟的高兴的兴致。

师:

看到那么美好的景色。

那样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洒在地上,透过枝叶投射到地上,啊。

原来是竹柏,“盖竹柏影也”,有点赞叹的味道。

好,谢谢!

生5:

我觉得最后一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得很含蓄,表达了作者当时不得志的一种心情,所以我觉得这句话写得非常好。

师:

这个地方能不能读得快乐一点呢?

生5:

“如吾两人者耳”要读得快一点。

因为它是整个连在一起的。

师:

我给你补充一下。

这个地方感情比较复杂,我们留着下一部分再来讨论它的感情。

师:

好,老师小结一下。

刚才同学们找的几个地方,都要读出一点淡淡的快乐(师朗读出前三句话。

强调“亦”字的欣喜)。

没有这个“亦”和有这个“亦”大不一样,如果怀民没有睡觉,他可以说“怀民未寝”,但是“怀民亦未寝”:

他和我一样啊,都没有睡觉。

“盖竹柏影也”,也有点淡淡的惊叹的味道。

师:

接下来,我们再来读,文言的味道、宁静的味道、高兴的味道一起表达出来。

(生一起有味地朗读全文)

师:

好!

最后再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

师:

作者很感慨。

但这种感慨的意味我们一时又说不清楚。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有感情地朗诵)是啊,这种复杂的情愫好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现在请同学们合练一遍。

把这四次朗读的感受表达出来,注意这个“盖”字,有点欣喜的味道,“盖――竹柏影也。

”(示范)“但”字要稍微地延长一下。

(生再次齐读课文)

师:

真好!

我们都已经体悟到神品的力量了吧!

它能够让我们这样去朗读,这也许是苏轼也没有想到的。

[评点]老师在这一环节将朗读的技术指导和艺术指导融为

了一体。

角度之美,层次之美,示范之美,特别是第三读的节奏变化之美,让人玩味不尽。

师:

好,下面开始第二个“有味”。

屏显7:

有味地分析

请试将课文进行变形

师:

请你们将课文进行变形。

我们看课文,只有一个段落吧?

先思考一下,你们如何将课文进行变形,而且要讲出道理来。

什么是变形呢?

老师先不做解释(老师语音强调“变形”二字)。

开始进入课文,将课文进行变形。

(生苦苦思索,师巡视)

师:

好的。

我试问一下,你们理解了这个“变形”的意义吗?

需要老师解释吗?

(语调上扬)

生:

(齐声说)需要。

[评点]在这一环节,老师有意“卖关子”,让学生产生困顿、迷惑,让他们苦苦地思考。

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不愤不悱,不启不发”。

同时,也使课堂的节奏、氛围呈现出动静结合的特点。

师:

那我就太高兴了,你们需要我解释。

悄悄地告诉大家,这一篇课文,别看它只有一段,其实是可以重新编排的,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还可分为四个部分。

下面请你从我刚才说的三点里面选一个点,尝试一下。

开始。

(学生认真阅读思考)

师:

同桌之间交流看法。

(生热烈讨论)

师:

好吧,把我们的议论纷纷转变为各抒己见。

生6:

我分为三段:

按事情的起因经过发展,第一段,从“元丰六年”到“相与步于中庭”,写整件事的背景和人物;第二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写事情发展的经过;第三段从“何夜无月”到“如吾两人者耳”。

是作者抒发感慨。

师:

很好,分析有条有理,但我希望有同学对他的分析提出不同的看法。

生7:

我认为整篇文章可以分为两段:

第一段,“元丰六年”到“相与步于中庭”,这里写作者月夜难以入睡、夜游的起因和经过;第二段,“庭下如积水空明”到最后,邀朋友赏月,写的是承天寺夜游的风景。

师:

好的,我也希望有同学对她的看法提出挑战。

谢谢你!

生8:

我认为可以分四段,第一段,“元丰六年”到“欣然起行”主要讲事情的起因;第二段,“念无与为乐者”到“相与步于中庭”讲事情的经过;第三段。

“庭下如积水空明”到“盖竹柏影也”是描写景物:

第四段是最后一句,抒发夜游感慨。

师:

嗯,好的。

你们的发言我们听见了,继续来……

生9:

我认为也分四段,但方法不一样。

第一段到“欣然起行”,作者非常有兴致,便出来散步(师插话:

“这是事情的起因。

”);第二段到“相与步于中庭”,作者找到了张怀民并一起走到了中庭(师插话:

“这是事情的发展。

”);第三段到“盖竹柏影也”,写的是庭中的景色(师插话:

“笔锋一转,出现一个特写镜头。

”);最后一部分,便是作者抒发自己的情感(师插话:

“作者的感慨。

”)。

师:

好,四段分法以他的划分为定论,起因,发展,一个特写镜头,然后一个感慨。

分为两个层次的同学要注意了,一篇文章叙议结合一定是两大块。

刚才分为两块的同学可以思考一下,什么地方是叙,什么地方是议。

请继续发言。

生10:

我选择分为两段,第一段,从“元丰六年”到“盖竹柏影也”,主要讲整件事情的发生发展(师插话:

“这是事件。

”);后面讲的是作者心中的想法(师插话:

“这是由事件升华出来的感慨。

”)。

师:

好的,谢谢!

分两段以她的发言为准。

分3段的呢?

我建议大家从表达方式上去划分它。

这就容易了,记叙,描写,抒情……好,请你说。

生11:

第一层段从“元丰六年”到“相与步于中庭”,这段为记叙的手法;第二段“庭下如积水空明”到“盖竹柏影也”,这段为描写的手法;最后一句为抒情。

师:

嗯,很好。

我们这是人教版的教材。

在苏教版的教材里面,就把它分为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叙述、描写、抒情三个部分。

师:

原来,这84个字是这样的有味道。

它的组合竟然有这样的奥妙,可以是一个篇章。

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可以是三个部分,也可以是四个部分。

这就是神品的力量,这就是它的魅力。

屏显8: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表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仓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来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叙事)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抒情)

生:

叙事、抒情。

师:

分三层――

屏显9: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表欲睡,月色八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记叙)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描写)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抒情)

生:

记叙、描写、抒情。

师:

分四层就更有意思了。

读起来。

屏显10: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起)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承)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转)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合)

生:

起、承、转、合。

师:

最后一个更有意思了,事情的起因是“起”,发展是“承”,笔锋一转,一个特写镜头是“转”,“合”,用抒情议论托起全文。

收束全文。

“合”是很有力量的。

它依托于前面的叙述描写。

但是它带给我们的情感震撼力是最大的,它在全文的结构上起了重要的作用。

师:

请你们把“叙事、抒情”“记叙、描写、抒情”和“起、承、转、合”分成三个小块旁批在课文上。

[评点]看余老师这一部分的课,更深刻地体会到教师对于学生的作用正如铺路石、台阶,“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置梯接之”。

这是别出心裁的能力训练,这是别具匠心的思雏训练,所谓“用课文教”,这里就是极好的例证。

师:

下面是“有味地欣赏”。

屏显11:

有味地欣赏

活动:

课文观感

请谈谈自己欣赏到的课文中的一点之美。

如:

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结构之美,层次之美,描写手法之美,表达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等。

师:

看活动要求,请一位同学把要求读一下。

(一生朗读)

师:

也就是说每位同学只要表达出自己感悟到的一点之美就行。

开始。

(生思考)

师:

好,同桌之间第二次交换意见。

(生热烈讨论)

师:

好的,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可以举手。

(先点好四位举手学生的顺序)

生12:

我觉得最后一句,“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写的是作者不追求名利。

不为俗物所累,非常有韵味。

师:

好,她是对“闲人”进行了品析。

她两次发言都紧抠了这一句。

生13:

我觉得“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这一句很美。

他把竹柏影比喻成“藻荇”,“交横”一词写出了影子的繁密错综,很有韵味,又烘衬出了周围的环境。

师:

好!

这个“水”字用得好,本来就可以直接说“藻、荇交横”,但“水中藻、荇交横”给我们一种澄澈、透明的感觉,而且和前面的“积水空明”照应起来。

生14:

我要说的是“怀民亦未寝”的“亦”。

因为这个“亦”字,显出了苏轼和张怀民是心灵相通、志同道合的朋友。

师:

两个都是被贬谪的人。

两个人此时的心情也许都很复杂。

他品的“亦”比我们起初读课文时品的“亦”还要深刻些。

好,谢谢你!

生15:

我要说的是“月色入户”的“人”字,给人以动感,更加生动和形象地写出了月光。

师:

对,一个“人”字用得好。

月色给一个寂寞的人、失意的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生16:

“欣然起行”的“欣”字用得好,我从这个“欣”字读出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向往。

师:

这个“欣”字是有力量的,本来是被贬谪的人,但依然有乐观之情表达出来。

生17:

我觉得“闲人”两字写出了苏轼贬谪之后的失落之感。

师:

有点失落之感,有点自嘲之感。

很好,她体会到“闲人”另一层次的含义了。

生18:

我要说的是“但”字,“但”字之前写出了作者情趣高雅的感觉,在明媚的月光下散步,“但”字笔锋一转,之后写出了作者有点凄凉的感觉。

师:

是啊,月亮人人都很欣赏,竹柏大家都可以来观赏,只是,在这样一种具体的环境之下,这两个无事可做的人啊,在这儿静静地欣赏夜色的美好。

有点淡淡的愁绪。

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有快乐在里边。

很好!

还有吗?

生19:

我觉得“念无与为乐者”的“念”字用得好:

“欣然起行”四个字会让读者想:

他要去找谁?

师:

为什么不用“思”呢?

这个“念”写出了一个寂寞的人,没有人可以交往,谁能和自己一起快乐呢?

想去想来想到了张怀民。

这个“念”字用得好。

品得真是细致。

谢谢!

生20:

我认为“寻张怀民”的“寻”字用得好。

很好地写出了苏轼当时愉悦的心情。

师:

嗯,去找他去,去找他玩去。

好,还有吗?

生21:

我觉得“盖竹柏影”的“盖”字用得好。

庭中的美景原来是竹柏的影子,给人一种恍然大悟之感,更增添了韵味。

师:

她的表达非常好。

高雅。

这个句子真的是写得好,他没有直接说竹柏影子在月光下投在地上,是那样的漂亮。

而是先说庭下像水一样的清澈,那么空明。

最后点一下,这是竹柏的影子啊!

一种微微的惊叹在里面:

“盖竹柏影也。

生22:

我觉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这个句子写得美。

这句中没有一个字是写月亮的,却给我们一种在月光下散步的感觉。

师:

好。

这个句子每一个地方都写了月,都写了月色,都写了月色的美丽,但是却没有用一个“月”字。

这就是作者的高妙之处。

生23:

最后一句的“耳”字,表达了作者一种怨愤的情感。

师:

对,他有感叹,“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如果就此打住的话,就没有韵味。

没有叹息的味道出来了。

[评点]以上的教学启发我们,只要老师指导得法,学生有法可循、有法可用,学生的活动一定是充分的、有深度的。

再看老师的评点语。

决不重复学生的答话,而是评判、补充、提升,在交流中自然地传达出老师自己对文本的研读,实现平等的师生对话。

师:

多好的欣赏啊!

84个字,竟然可以让我们这样去欣赏,怎么能不是“神品”?

[评点]三个板块,三个“有味地”,紧紧围绕这篇文章是一篇神品来推进,每一次板块后的小结都紧扣“神品”,突出“神品”的魅力,使得教学结构清晰明了,有一唱三叹之美。

师:

老师小结一下,这篇文章有六个美点:

屏显12:

美在篇幅的精短

师:

美在篇幅的精短。

就只是84个字。

一个完整的故事竟是用84个字表现出来的。

屏显13:

美在内容的丰满,

师:

怎么理解“美在内容的丰满”呢?

我用8个字来概括:

一晚、一游、一景、一感。

一晚,写了一个晚上;一游,写了一次游历;一景,描写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一感,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感慨。

这么短的文章却有这么丰富、丰满的内容!

屏显14:

美在结构的灵动。

师:

我们刚才已经充分感受到结构之美的魅力了。

屏显15:

美在月色的描写。

师:

写月色而不露痕迹。

我们已经分析得比较透彻了。

屏显16:

美在情感的波澜。

师:

这一点非常重要。

情绪、情感、心情,一种轻波微澜渗透在课文中。

“解衣欲睡”,表达了孤独感;“月色人户,欣然起行”,高兴的感觉;“念无与为乐者”,寂寞之感;“怀民亦未寝”;兴奋;“相与步于中庭”,淡淡的快乐;“盖竹柏影也”,赞叹、惊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深层次的感慨。

文中情感的波澜就是这样的美丽。

屏显17:

美在“闲人”的意味。

师:

这个“闲人”可以理解为:

悠闲地欣赏美景的人;也可以理解为这个时候作者的心情很宁静;还可以理解为他的乐观和旷达,不为现在的境遇苦恼。

而在享受着自然的美景:

同时也表现出一种惆怅的心境……“闲人”啊“闲人”,这个“闲人”意味很深长,怎么理解都很有意思。

这样,一篇84个字的文章让我们品出了这么多美好的地方。

[评点]这是美妙的课中小结。

足见老师对文本的挖掘之深和功力之厚:

更见出老师对课堂的调度运筹帷幄、张弛有度。

师:

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做了三件事:

读背,分析,欣赏。

很感谢大家,下课。

[总评]

可以说,整堂课的教学是围绕“《记承天寺夜游》是一件‘神品’”这样的定位逐层逐步地展开的。

课文是神品。

老师的教学就是带着学生欣赏“神品”。

如果说课堂教学也是一件作品,那么这是一节可称为“神品”的课。

老师板书的两个大字“神品”一直在提醒学生们如何看待这篇课文。

更见证师生的品读“神品”的活动。

余老师课堂教学中结构清晰富有层次的板块设计。

平实中起波澜的课堂氛围,形式多样积累丰富的学生活动。

再一次让所有的听课师生折服。

老师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学生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这是一堂纯粹的语文课、能力课、审美课。

整堂课表现出优美的创意:

厚实的背景铺垫;精细的朗读训练;绝妙的结构分析;丰美的妙点揣摩。

在这样的创意指导下:

学生学有方法。

学有所得。

无论是对文学人物的了解,还是对朗读技巧的把握;无论是对文本内在脉络的发现。

还是对文本美点的鉴赏。

学生都表现出积极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态度。

这与老师的设计、铺垫和引导是分不开的。

在这一节课上。

我们又一次深切地体会到了余老师一直提倡的“课堂积累丰富、学生活动充分”的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