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心理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5247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8.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教育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教育心理学.docx

《幼儿教育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教育心理学.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幼儿教育心理学.docx

幼儿教育心理学

2011年幼儿教育心理学简答习题:

第一章绪论

  1、邵瑞珍对《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P2

  第一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与学情景中人(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现象。

  第二层: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教与学的心理学规律。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P2

  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具有基础性),有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具有实践指导性),强调它的“综合性”特点。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P3

  指向学习与教育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

  即研究幼儿教育,特别是研究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学习与教育的心理现象及其基本规律。

它是一门偏向社会科学,偏重应用性的科学。

  4、教与学的关系:

P3

  教与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矛盾,而学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5、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P3

  林格伦认为:

教育心理学应当关心三个焦点区域:

学习者在学习情景中发生的学习过程三者相互重叠,相互关联。

  杜威认为:

学习“过程”指的是人们学习时所做的事情。

  李伯黍的《教育心理学》:

  题眼一:

把学习分成德育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和差异心理。

  题眼二:

第一次将“教育心理”纳入教育心理的范畴。

  邵瑞珍主编的《教育心理学》:

以学习者的诸方面及影响学习的内外因素为主线,构建了“学与教”一体两面的学科体系。

  6、教育心理学的创建:

P5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19世纪末,出现了一个实验教育学派,由梅伊曼提出实验教育学的名称。

比纳和西蒙制定第一套智力测量表。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西方教育心理学和体系由此确立。

  7、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

P5

  

(1)初创期:

桑代克和乌申斯基(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2)发展期:

(1920-1950)学科心理学发展较快,弗洛伊德、杜威(“作中学”的实用主义代表)、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是社会建构学者、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说”)的观点。

  (3)成熟期:

布鲁纳和赞科夫(进行了长达15年的“教学与发展”实验研究)

  (4)完善期: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和东西方心理学相互吸收、相互融纳)

  8、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P8

  

(1)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

  

(2)关注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教育社会心理学兴起。

  (3)关注实际教学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4)关注年龄特点、个别差异与个别化的研究

  9、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创建:

P10

  受到两种力量推动:

教育心理学体系的结构性分化和现代幼儿教育科学体系的结构性整合。

  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了以“幼儿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日本学者若井邦夫等著的《幼儿教育心理学》可能是最全面阐述幼儿教育心理学问题的专著。

  10、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P11

  在一定意义上,幼儿教育心理学经历了从一种教育思想(理念)到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领域再发展到一门独立学科三个基本阶段。

  

(1)思想研究:

最早可以追溯到近代启蒙思想家卢梭(《爱弥儿》——遵循自然教育)

  裴斯泰洛齐创(把“遵从儿童天性的教育方法”付诸实践,创造了“直观教学法”)

  

(2)实践研究:

教育史上第一次幼儿教育实验由欧文(近代幼儿教育的先驱,并设立了“幼儿学校”)创造,被马克思称为未来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教育萌芽。

  福禄贝尔创立第一所幼儿园(受到进化论思想,创造了裴氏直观教学法,提出活动教育思想)

  蒙台梭利对“幼儿的敏感期”非常敏感(发明蒙台梭利教具,创建了“幼儿之家”,提出“科学的教育法”)

  (3)建构: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创立“维列鲁学派”)

  提出了两个基本假说:

符号中介论和活动内化论。

  11、幼儿教育心理学体系结构:

P18

  

(1)学习与幼儿学习:

为什么以学习为主线

  

(2)幼儿园教育活动:

设计、指导与评价

  (3)教师心理与家庭心理:

互动及其教育价值。

  12、幼儿教育心理学任务和作用P20

  任务:

理论建构和实践指导

  作用:

测量与描述、预测与控制、理解与说明

  13、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P23

  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名词)

  14、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P25

  

(1)观察法:

  

(2)实验法:

四种基本变量:

自变量、因变量、干扰变量和中间变量(名词)

  开展的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与评价阶段。

  坎贝尔等按照实验控制的严密程度,可将实验设计模式划分为:

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和真实验设计。

  (3)调查法:

1910年美国的N*肯德尔最早将调查法运用于教育研究,自20世纪30年代后,调查法逐渐成为一种主要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课题的性质不同分为:

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原因调查和追踪调查。

  (4)测量法:

测量要具备四个基本要素,即测量对象、测量内容、测量规则和测量工具。

  按行为目标和测量内容的不同,可以将测验分为智力测验、能力测验、成就测验(运用最广泛)和人格测验等四种类型。

  15、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变化:

P35

  

(1)研究课题的多元化

  

(2)研究手段的现代化

  (3)研究程序的规范化

  (4)研究内容的本土化

第二章学习的概述

  1、学习一般含义:

P40

  学习——从个体不断适应环境的需要开始的,是个体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活动。

  不同的学习观点:

桑代克的“试误说”

  格式塔的“顿悟说”

  华生的“习惯说”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广义的学习——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中通过实践和训练而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心理变化过程。

(体现四个基本特点:

人和动物共有的、由经验引起的、后天所习得的、保持一定时期的)

  2、人类的学习及其特点:

P43

  总:

学习的自觉性、意识性才是人类学习的本质特点;

  

(1)是在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中掌握个体和社会经验的过程;

  

(2)是通过语言交际的中介作用掌握人类历史经验的过程;

  (3)是有目的的、自觉积极主动的过程。

  人类的学习——是在深灰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个体和社会经验的过程。

  3、学生学习的特点:

P44

  

(1)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

  

(2)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3)是为参与未来的生活实践作准备的。

  4、学习的过程:

P45

  

(1)信息加工模式:

  加涅的学习记忆模型:

认为学习是加工(短时记忆对信息的贮存时间很短,一般只有30秒左右,而且容量极为有限,只有7加2个信息单元)、预期、执行控制(对信息加工过程的内在调节控制能力,加涅称之为“认知策略”)三个系统协调活动的过程。

  梅耶的学习过程模型:

S-O-R(“O”假设为注意、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加工活动),强调新旧知识的联系。

  

(2)学习过程的“环状结构理论”:

(对中国影响大)

  列昂节夫认为一切活动的结构都是环状的,由内到作用、同对象环节实际接触的效应过程、借助于返回联系修正和充实起初传入的印象三个基本环节构成。

  人的学习过程其基本环节:

定向环节、行动环节、反馈环节。

  (3)学生学习的生成模式:

  维特罗克的生成模式依据两个观点提出:

(1)人是主动的加工者;

(2)人们在生成所知觉事物的意义时,总是与其以前的经验相结合。

  包括四个主要成分:

生成、动机、注意、先前经验。

  (4)我国古代学习过程结构模式:

  (“知行统一”如:

知、学<博学、审问>、思<慎思、明辨>、情、意、行)

  5、学习的类型:

P53(重要)

  

(1)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低到高复杂程度分:

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问题解决学习

  学习结果分:

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认知领域>、动作技能<动作技能领域>、态度<情感领域>

  

(2)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

  由低到高分:

认知、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最高级的是评价)

  (3)奥苏伯尔的知识学习分类:

  根据进行方式分:

接收学习和发现学习。

  根据学习的内容和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

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

  根据学生学习内容及其认知过程的复杂程度把意义学习分:

符号学习、概念学习(核心)和命题学习。

  概念形成——学习者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事物的关键本质特征,从而获得概念的过程,它是一个发现学习的过程。

  概念同化——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呈现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学习者利用原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掌握这新概念的过程,它是一个接收学习的过程。

  在新命题的学习中,认知结构中的原有适当观念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

即新命题与原有观念之间存在三种关系:

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4)彼得罗夫斯基的层次学习分类:

  根据内容与水平不同分:

反射学习(感觉学习和运动学习)和认知学习(感性学习和理性学习<概念学习、思维学习、技能学习>)

  (5)我国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分类:

根据学习的不同内容和结果分:

知识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的学习。

  6、学习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P59(论述)

  

(1)发展制约学习

  发展包括个体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

首先,学习需要以个体的生理发展为自然前提,个体的生理发展,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为有效的学习提供物质的可能。

其次,学习必须依赖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已有水平。

(格塞尔的双生子实验)

  

(2)学习促进发展

  (华特和海尔特的研究,以典型的托儿所的始终一贯和比较平淡乏味的环境作为基准,发现适度的学习和训练可以明显地促进人类个体的生理发展;美国前总统倡导的“优先开始计划”)

  总之,学习与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

个体身体发展的已有水平为学习提供必要的生理与心理基础和可能;而学习又使个体身心发展的可能变成现实,从而促进个体身心的发展。

  7、学习准备、学习关键期与学习敏感期:

P62

  生态学家劳伦兹做的小鸟小鸡的实验说明了存在“学习关键期”。

  2-4岁是语音学习方面的敏感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方面的敏感期。

  8、发展性教学:

P64

  三种观点:

(都不能正确估计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1)教学与发展完全对立、互不依赖的过程——皮亚杰

  

(2)教学与发展是等同的、同一的过程——詹姆斯和桑代克

  (3)结合以上两种教学与发展,走中间路线——考夫卡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

(名、简、论)

  第一个是现有的发展水平(如儿童能独立自如地解决任务),第二个是经过他人帮助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如儿童还不能独立完成的任务,需在成人的帮助和集体的活动中通过模仿和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任务),两者之间的差距就被称为最近发展区。

其实就是教学的最佳区。

第三章学习理论

  1、条件作用理论:

P74

  早期的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桑代克的“联结说”、巴浦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华生的“行为习惯说”。

  后期的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格思里的“接近条件作用理论”、赫尔的“系统性行为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1)桑代克学习“联结说”:

P75

  认为学习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新反映的获得,即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另一种是刺激与反应间力量的变化。

  学习的三大定律:

准备律、练习律(分使用律和失用律)和效果律(最主要的)。

  

(2)巴浦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P76

  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通过田间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配对引起条件反射的过程。

条件反射形成(学习)的高级神经活动机制是,条件刺激在中枢神经引起的兴奋与无条件刺激在中枢神经引起的兴奋之间形成“暂时神经联系”。

  提出的几个学习律:

习得律、消退律、辨别率和高级条件作用率。

  (3)格思里的邻近性条件作用学习论:

P78

  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肌肉动作与各组刺激要素之间形成的联结。

  由于格思里把他的学习定律建立在刺激-反应联结的邻近上,也就是说,在学习中起最主要作用的机制是暂时联系,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紧密联系,因此,被称为“邻近性条件条件作用学习论”。

  (4)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论:

P79

  经典条件反射是由条件刺激引起反射的过程(S-R),而操作性条件反射是首先做某种操作反应,然后得到强化的过程(R-S)

  斯金纳提出,人和动物有两种习得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与经典条件反射有关,操作性行为与操作式条件反射有关。

  应答性条件作用学习——指个体行为中本来就具有某种刺激与反应的联结,现经过刺激代替的方式,从而建立起新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这种刺激的替代式学习就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

  操作条件作用学习——实验者就个体在刺激情境中自发性的多个反应中选择其一施予强化,从而建立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斯金纳认为学习过程就是分别形成两种条件反射的过程。

  强化原理是斯金纳提出学习理论的核心。

  20世纪50年代,斯金纳发展了斯金纳的效果律,提出学习原理的核心部分——强化原理,并依据他的强化原理,提出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对当时教学改革产生了极大影响。

  2、认知学习理论:

P81

  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顿悟说”和勒温的“认知-场学习理论”

  后期的认知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和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1)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顿悟说”:

P82

  20世纪20年代提出。

  苛勒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知觉的重新组织。

这种知觉经验变化的过程不是一个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而是主体借助于问题情境中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而突然领悟过程。

  格式塔心理学从两方面分析了顿悟产生原因:

一方面强调刺激情境的整体性和结构性;另一方面假定脑本身有一种组织的功能,能填补缺口或缺陷。

  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顿悟说”为后来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布鲁纳的“认识结构学习理论”:

P83

  该理论以学生的知识学习为研究对象,描述和解释了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和条件,提倡发现学习。

  布鲁纳认为,人们通过认知过程把获得的信息和以前构成的心理框架联系起来,积极地构成他的知识框架,这种框架是一种“表象系统”,或者称为“内在模式”。

  人类具有三种表象模式:

动作性模式、映像性模式、象征性模式。

  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学习者主动地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的过程。

  知识的学习包括:

新知习得、旧知转换、知识评价。

  学习者是一个积极的信息加工者。

  布鲁纳认为人和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

强调内在动机和认知需求在学习中的重要。

  认知发现说——由布鲁纳提出,既强调知识学习是一个积极的认知过程,也倡导知识的发现学习,因此,他的认知结构学习是一个理论又被称为“认知发现说”。

  对于学习者来说,更重要的是具备善于发现学习和训练有素的认知能力。

  根据学校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发现学习的作用,布鲁纳把课堂教学方式分为:

讲解式教学和假设式教学(假设式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进行发现学习)

  (3)奥苏伯尔德“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每次必考)P85

  20世纪50年代

  根据学习材料和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

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

  意义学习——指语言文字符号所表述的新知识能够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旧知识建立一种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应以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为主,其学习实质就是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构成三种关系,即上位关系、下位关系和并列结合关系。

  奥苏伯尔发展了阿特金森等人关于成就动机的概念,提出了学习动机的内驱力说。

把人的内驱力分为:

认知内驱力(属内部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属外部动机)。

  认知同化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是:

有意义学习必须以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为基础。

  奥苏伯尔围绕认知同化学习原理,从教学角度研究了认知结构,发现认知结构对新知识获得和保持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即原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可利用性、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和原有知识本身的稳定性。

  先行组织者——简称组织者,由奥苏伯尔提出,是指先于新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种在概括和包容水平上都高于新学习材料的引导性材料。

其功能是为了在学习者能够有意义地学习新知识之前,在他们“已经知道的”和“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架设起桥梁。

  3、折中主义学习理论:

P87

  

(1)托尔曼的“认知-期待说”:

P88

  托尔曼强调行为的整体性,认为行为作为一种整体现象,应是能够真正表征的可观察或可识别的一系列动作的集合,即克分子行为,而不是华生所说的分子行为。

  主要的内在决定因素就是行为的目的性和认知性,它们是行为的最直接的原因,因此称之为“内在决定因素”。

托尔曼称之为“中介变量”,于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联结公式“S-R”变成了“S-O-R”的形式。

  托尔曼的学习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是“期待”,它有“预先认知”的含义。

  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期待水平有感知性期待、记忆性期待和推理性期待三种。

在托尔曼看来,学习就是对行动的目标、取得目标的手段、达到目标的途径和获得目标的结果的认知,就是期待或认知观念的获得。

  托尔曼在学习理论的研究中采用的是“假设-演绎-试验验证”的研究方法。

支持其学习理论的最具说服力的动物学习实验有:

位置学习实验、迂回试验和潜伏学习试验。

  

(2)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P90

  班图拉认为,学习理论的中心问题是主要研究人类行为形成的起因。

  在班图拉看来,个体、行为和环境之间一定不是一种简单的关系,所以班杜拉的理论又叫交互作用理论。

  为什么人类的学习具有更多的认知性:

(1)人的知识内容一旦得到了发展,就会成为决定个体知觉、解决问题和动机的重要因素。

(2)一个人是否观察、理会和知觉外部事件,以及是否会对这些外部事件保持持久的印象,这都受到个体认知内容的影响。

(3)认知内容还影响个体解决问题的行为和建构新的学习方法。

  观察学习——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行为结果,从而获得该行为的象征性表征,并引起学习者作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过程。

  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事件涉及四种成份:

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和动机。

观察学习的失败是由于缺失一种或多种成分造成的。

  班杜拉认为引起观察者外显其所学行为的诱因:

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在班杜拉看来,观察学习不仅是社会行为获得的主要来源,而且是规则和创造性行为获得的主要来源。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行为活动能否导致特定结果的预期,而不是对行为将产生的结果的直接预期。

简而言之,自我效能感就是个体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完成某一成就行为进行预期主观判断时所产生的体验。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P93

  心理学被称为“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独特之处:

(1)它们不像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那样,是从验证性研究中得到原则后作出的推论,而多半是根据经验原则提出的观点和建议。

(2)它们不是限于对片面行为的解释或语言行为的解释,而是扩大范围对学习者整个人成长历程的解释。

  

(1)马斯洛的学习理论:

P94

  马斯洛认为,人有两股潜在的力量,一股是防卫的力量,一股是进取的力量。

  马斯洛还将人的各种需求分成缺失需求和成长需求两大类。

  

(2)康布斯的学习理论:

  在康布斯看来,学生学习的活动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学习活动能使学生获得一种新的知识,一是学习活动会使学生对获得的新知识产生新的意义。

  康布斯从人本主义思想出发,主张教育的目的绝不只限于教学生知识或谋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针对学生的情意需求使他们能在知、情、意三方面的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

  (3)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学习本身不是机械的刺激与反应联结的总和,而是一种有意义的心理过程。

人的学习的主要因素是心理过程,是个人对知觉的解释。

  在学习的起因和动机上,认为人类具有学习的自然倾向或学习的内在潜能。

  在学习内容上,强调学生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

  罗杰斯特别强调学习方法的学习和掌握,认为最有用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P99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不同倾向:

  

(1)认知倾向(激进的和信息加工的)

  

(2)社会文化倾向(维果茨基为代表;其理论与社会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其理论提倡“师徒式教学”,认为教学应像工厂中师傅带徒弟那样,认为知识根本不存在于个体内部,而是属于社会的;它以文本形式存在,所有的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解释文本的意义。

  (3)行为倾向(以循环控制论为基础,所以又称“控制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不仅关注人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和反馈,而且强调个体的自我反省。

第四章幼儿学习概述

  1、婴儿学习的发展:

P108

  婴儿的学习可以分成三个不同层次:

(1)习惯化

(2)经典或工具性条件反射(3)语言的掌握、概念的学习等各种复杂的学习。

  3、幼儿学习的发展:

P109

  幼儿的学习方式是由单纯联合学习或机械学习向中介性的联合学习发展。

  分为换位、辨别换位学习、概念学习、解决问题学习、偶发学习。

  偶然学习——幼儿有时也会得到一些和所给课题并无直接关系的其他反映和信息。

  幼儿学习的主要特点是:

邱纳认为儿童的学习过程,是由刺激联想向刺激——中介——反映这样的中介性学习发展的过程(即S-R到S-O-R)。

这个发展阶段也正是皮亚杰所说由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发展。

这种由单纯联合学习或机械学习向中介性的认识的学习发展,是由什么来起作用的呢?

主要就是语言。

  4、幼儿学习的种类:

P114

  

(1)按学习内容分:

技能学习、概念学习、社会性学习、创造性学习。

  

(2)按学习方式分:

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言语学习和操作学习;关系中的学习。

  5、幼儿学习的基本模式:

操作学习P117(深入掌握i)

  操作学习的特点:

(1)操作与学习的关系:

  

(2)操作学习的运行机制:

  操作学习的类型:

  操作学习的指导:

(1)操作学习与言语学习的统一

  

(2)教育主体与学习主体的统一

  (3)操作的灵活性与规范性的统一

  (4)操作材料的量与质的统一

  6、幼儿学习的特点:

P122

  

(1)游戏是幼儿学习基本的形式和方法。

  

(2)幼儿在生活中学习会学习。

  (3)幼儿学习强调真实的经验和主动参与。

  (4)幼儿学习需要幼儿园教学的适应与促进。

  7、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

P124

  前运算期的特征:

(1)自我中心

(2)只能片面地看事物(3)不理解事物的可逆性(4)无逻辑性的转换推理(5)能通过语言认识事物(6)能做出延迟模仿(7)能进行象征游戏

、布鲁纳的儿童智力发展阶段论:

P126

  有三种表征系统:

动作表征、肖像表征和符号表征。

(名词)

  9、认知发展是幼儿学习的基础:

P127

  10、学习动机的种类:

P129(出题倾向)

  

(1)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发生兴趣而产生的学习动机

  外部动机——是在学习活动以外的、由外部的诱因而激发出来的动机

  

(2)辅助性动机与主导性动机

  辅助动机——其他动机处于从属地位,只起辅助作用,这类动机称为辅助动机。

  主导动机——在一段时间内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