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问第十四.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5272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7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宪问第十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宪问第十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宪问第十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宪问第十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宪问第十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宪问第十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7页
宪问第十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7页
宪问第十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7页
宪问第十四.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7页
宪问第十四.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7页
宪问第十四.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7页
宪问第十四.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7页
宪问第十四.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7页
宪问第十四.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7页
宪问第十四.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7页
宪问第十四.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7页
宪问第十四.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7页
宪问第十四.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7页
宪问第十四.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7页
宪问第十四.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宪问第十四.docx

《宪问第十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宪问第十四.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宪问第十四.docx

宪问第十四

安德义论语解读——宪问篇第十四

【题解】

本篇取“宪问耻”句“宪问”两字为篇名。

《为政篇》谈“为政”。

上篇亦谈“为政”,本篇谈为政之人,退隐之士,以及为政之德。

一、为政之人,国君4人,卿相1人,大夫8人,兼及布衣4人,国君4人。

“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一庄一谐,一正一谲。

灵公无道,精通道家无为而治的管理术,善用人才享国42年。

简公遇陈恒谋逆,遇难身亡。

卿相1人,管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人物,他有奢侈铺排,张扬越礼的行为,但纵观一生,功大于过,辅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而称霸诸侯,一匡天下,“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文武兼备,智勇双全。

孔子以仁许他,“如其仁,如其仁。

”大夫8人,子产,郑国大夫,宽厚慈惠。

子西,郑国大夫,“彼哉!

彼哉!

”不屑评价。

尤其是郑国执政严谨,仅起草一份文件,则需经过4人之手而后成。

公叔文子,卫国大夫,知贤荐贤,颇有雅量,义而言,义而笑,义而取,一言以蔽之,合义而行。

蘧伯玉,卫国大夫,孔子的好朋友,知过能改,每日反省,系知过、思过、讼过、改过之人。

公伯寮,鲁国大夫,侠肝义胆,见义勇为。

至于“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

”则不一一叙述。

布衣4人,老而不死如原壤,求益冒进如阙党童子,勇猛坚强如卞庄子,尚德不尚力如南宫适。

二、退隐之士。

隐士内容基本集中在《微子篇》,本篇为什么要插叙九位隐士呢,这也可能是为了体现孔子“用行舍藏”的思想。

孔子说“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

三、为政之德,为政之德,《论语》各篇多有论列,本章知耻,修己,安人,立德,立言,谋政,以及仁、知、勇、忠、信等等修身之美德,不多赘述。

【原文】

14.1宪问耻。

子曰:

“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

”子曰:

“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语译】

原宪问什么叫做耻辱。

孔子说:

“国家政治清明,去做官拿俸禄;国家政治腐败,还去做官拿俸禄,这就叫做耻辱。

”(原宪又问:

)“好胜、自夸、怨恨、贪欲这四种毛病都没有的人,可以算做作仁者了吧?

”孔子说:

“这种人可以说难能可贵了,但是否算做仁,我就不知道了。

【解读】

本章记载孔子答原宪问耻问仁。

同时涉及人类四大毛病,“克”“伐”“怨”“欲。

原宪,姓原,名宪,字子思,也称原思,仲宪,春秋末年鲁国人,小孔子36岁,清净守节,淡泊名利,以安贫乐道著称。

在本章中他向孔子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问耻,二是问仁。

问耻。

孔子回答他:

“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孔子在《卫灵公篇》中说: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在《泰伯篇》中说:

“邦有道,贫且贱,耻也;邦无道,富且贵,耻焉。

”国家清明就出来做官,做官领取俸禄,既仕且禄,那么就应该是“富且贵”,天下无道则应“卷而怀之”,隐而不仕,清贫乐道,既不仕又无禄,那么就应该“贫且贱。

”反之,“邦有道,贫且贱,耻也;邦无道,富且贵,耻也。

”该富你不富是耻辱,该贫你不贫是耻辱,因此,“邦无道”,当贫时你却富,既“仕”又“谷”,那么则是耻辱。

“知耻近乎勇。

”“力行近乎仁。

”第一问耻而近勇,近勇属“士”之勇者。

(可参见13•20章)。

问仁。

“力行近乎仁。

”近仁而非仁。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

”“克”“伐”“怨”“欲”是人类的四大毛病。

“克”,过分好胜,孔子说:

“不克不忌,不念旧恶,盖伯夷叔齐之行也。

”(《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不克不忌”,不好胜不嫉妒。

“伐”,心性浮躁,急功近利,自我夸耀。

颜回说:

“勿伐善,勿施劳。

”老子说:

“自伐者无功。

”自伐有两条途径,一是向上级夸耀,二是向亲朋好友夸耀,三是向下级摆功显能。

尤其是为人一善,喋喋不休,夸耀不止,着实令人讨厌,自伐者心胸狭隘鄙陋。

“怨”,怨恨,“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怨”从“愠”起,“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荀子说:

“怨人者穷,怨天者无识。

”(《荀子•非相篇》)怨人者,心浮气盛,责己宽,责人严,“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欲”,欲望过分,即为贪欲,此处的“欲”是指贪欲,“欲而不贪”乃是孔子主张的境界,孔子主张人应该有欲望,不是理学家们所说的“存天理,灭人欲”。

孔子说:

“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只是要求人们“见得思义”,“见利思义”,不要唯利是图。

“克”“伐”“怨”“欲”四大毛病,如同“意”“必”“固”“我”四大毛病一样,皆由心生。

修身需除去这四种毛病(或曰八种),修身的关键又在“正心”。

《大学》说: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

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忿懥”即愤怒,怒则躁,“忿懥”者浮躁。

“恐惧”,心胸褊狭鄙陋者方有恐惧感,恐惧者鄙陋。

“好乐”,沉湎于享乐,因享乐而生贪欲,好乐者贪。

“忧患”,心有不平而生忧愁,郁郁寡欢。

合而言之,心不正而“忿懥”,“忿懥”而浮躁,“克者”性浮躁,因此,“克者”因浮躁而忿懥,“忿懥者”心不正,“克者”心亦不正。

心不正而恐惧,“恐惧者”性鄙陋,“伐者”性鄙陋,因此,“伐者”因鄙陋而恐惧,“恐惧者”心不正,“伐者”心亦不正。

心不正而忧患,忧患而忧郁,“怨者”心忧郁,因此,“怨者”因忧郁而“忧患”,“忧患者”心不正,“怨者”心亦不正。

心不正而好乐,好乐而贪欲,“欲者”心贪婪,因此,“欲者”因贪婪而“好乐”,“好乐者”心不正,“欲者”心亦不正。

“克、伐、怨、欲”皆由心病而起,欲去其病,必先正其心。

清明虚静,湛然空灵,“心不在焉”,方谓正心。

“正”到空处,方谓之“正”,无一丝尘渣。

忿懥、恐惧、好乐、忧患,皆因其心而发,“心不在焉”,而无其可发之基础,心正到“空”的境界,不仅是忿、惧、乐、忧,而且连由外物而起的视、听、味均不存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方是达到空明静寂修身而正心的纯然境界。

所谓修身必先正其心,正其心而去其“克、伐、怨、欲,”仅仅是“难”而已,若说“为仁”,尚需努力。

【原文】

14.2子曰:

“士而怀居①,不足以为士矣。

【注释】

①怀:

思念,留恋。

居:

居处,安居。

这里指安逸的家庭生活。

【语译】

孔子说:

“作为士却留恋安逸的家庭生活,就够不上称士了。

【解读】

本章记载“怀居”之士。

孔子在《学而篇》中说: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君子”和“士”在饮食起居方面的要求差不多,“士”也不应该贪恋故土安逸的生活,应当志存高远,行走四方,“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原文】

14.3子曰:

“邦有道,危言危行①;邦无道,危行言孙②。

【注释】

①危:

直,正直。

②孙:

通“逊”,随和,恭顺。

【语译】

孔子说:

“国家政治清明,可以直言直行;如果国家政治黑暗,行为仍要正直,但说话得谦虚谨慎。

【解读】

本章记载表明孔子的一个重要观点,正直的人必须有智慧,善于保护自己,“明哲保身。

孔子一向不主张死打硬拼,“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

”“衽金革,死而不厌者。

”均不是孔子赞赏的人格,“危言危行”即“直言直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孔门之直,有四类,正直,勇直,智直,仁直。

尽管“仁直”的境界最高,舍身以取义,杀身以成仁,但孔子对具体的人来说,投入了更大的人性关怀,他主张“智直”,“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邦无道的时候装疯卖傻,保护自己,“明哲保身”,“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

”才是孔子最欣赏的人,所以他说:

“邦无道,危行言孙。

”国家混乱时,应该做一个正直的人,“危行”,但说话则不能“直言”、“危言”,而应该谦逊谨慎,装糊涂,要像卫国大夫宁武子一样,“邦无道则愚”,达到“其愚而不可及”的状态。

有人说,儒家文化是迂腐的文化,你看孔子告诉我们多么巧妙的办法,既保护了自己正直的人品——“危行”,不随波逐流,也保护了自己的生命——“言逊”,与世俯仰而不失其机智。

【原文】

14.4子曰: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语译】

孔子说:

“有德行的人一定能说出有价值的言论,但能说出有价值的话的人,却不一定有德行。

有仁德的人必然勇敢,但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解读】

本章所谈“德”与“言”、“仁”与“勇”的关系。

在孔子文化中,“德”与“仁”通常是同义词,“为政以德”即“为政以仁”。

“德”通常也称为“仁德”。

“言”与“智”相通,智者多言,言者必有智,智者必有言,智者不失言,一言既出,即知是否为智,孔子说: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卫灵公篇》)“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

”(《子张篇》)“智”“言”相通。

实际上本章所谈的就是“仁”与“智”与“勇”三者之间的关系。

《中庸》说: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仁、智、勇,“仁”乃“全德”之谓也。

“仁德”包涵勇德,智德,仁者高于智者,智者高于勇者,也就是说勇不如智,智不如仁。

仁者比勇者境界高。

《述而篇》有一段对话,表明孔子对颜渊和子路的不同态度,可以看出孔子对仁者与勇者之境界高低的不同评价:

子谓颜渊曰: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乎!

’子路曰:

‘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这里,孔子赞扬了颜渊的君子之仁,批评了子路的匹夫之勇。

所以孔子说: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关于“言”“德”“仁”“勇”的关系。

《论语集释》引李充说:

“甘辞利口,似是而非者,佞巧之言也。

敷陈成败,合连纵横者,说客之言也。

凌夸之谈,多方论者,辩士之言也。

德音高合,发为明训,声满天下,若出金石,有德之言也。

故有德必有言,有言不必有德也。

陆行而不避虎兕者,猎夫之勇也。

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

锋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

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仁者之勇也。

故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原文】

14.5南宫适问于孔子曰:

“羿善射①,奡荡舟②,俱不得其死然。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③。

”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

“君子哉若人!

尚德哉若人④!

【注释】

①羿(yì):

传说是夏代有穷国的君主,射箭能手。

曾夺夏太康的王位,后被其臣寒浞(zhuó)所杀。

②奡(ào):

传说是寒浞的儿子。

是个大力士,能够在陆地行舟,后为夏后少康所杀。

荡舟:

用舟师冲锋陷阵,即水战。

荡:

古人把左右冲杀叫荡。

③禹:

夏代的开国君主,治水有功,重视农业生产。

躬:

亲身,亲自。

④尚:

崇尚,尊重。

【语译】

南宫适(kuò)求教于孔子说:

“羿善于射箭,奡擅长水战,最后都不得好死。

禹和稷亲自种庄稼却得到了天下。

(为什么?

)”孔子没有回答。

待南宫适出去以后,孔子才说:

“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

这个人多么崇尚道德啊!

【解读】

南宫适,又叫南容,孔门弟子,孔子的侄女婿。

崇尚道德,为人谨慎,经常用“白圭”诗告诫自己:

“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诗经•大雅》)因为他对自己要求严格,言语也谨慎,孔子很喜欢他,“以其兄之子妻之。

”把侄女嫁给了他。

他向孔子提出一个问题:

“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羿,有穷国之君,因为善于射箭,灭夏朝后而夺其位,他的臣下寒浞又杀羿并取而代之。

羿剽悍强健,死于非命。

奡,寒浞之子,力大无比,传说可以陆地行舟,善长水战,后来又被夏后少康所杀。

奡威武凶猛,死于非命。

羿尚艺,奡尚勇,二人均以力经营天下,尚力不尚德,称雄一时,然不得善终。

禹,夏代的开国君主,重视农业生产,治水有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为天下黎民而奔走。

稷(jì):

传说是周朝国君的祖先,教民种植庄稼,被尊为谷神。

后稷躬亲稼穑之事,其后代周武王亦有天下。

他们二人以德经营天下,尚德不尚力,德音高合,声满天下,远播后世。

儒家主张施行仁政的王道,反对施行暴政的霸道,与道家对强弱的看法也有相通之处。

老子在《道德经》76章中说: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又说: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不行。

以德经营天下,似弱而实强,以力经营天下,似强而实弱。

南容问毕。

“夫子不答”,“夫子不答”,通常有三种情况。

一,“不屑答”,二,不便答,三,不需答。

南容所讲,清楚明白,不需答,所以“夫子不答”。

虽然不答,但对他的赞扬颇高,“君子哉若人!

尚德哉若人!

”“好君子,好君子啊,多么崇尚美德。

”赞不绝口。

为什么孔子不当面赞扬他呢?

原因可能有二,一是禹、稷尚德而有天下,暗喻孔子之美德,孔子不便当面赞扬;二是南容是孔子的侄女婿,不必赞誉过分,有誉亲之嫌,当在回避之列。

【原文】

14.6子曰: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语译】

孔子说:

“君子之中有不仁德的人,但小人之中却不会有仁德之人。

【解读】

本章谈君子之仁和小人之仁。

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说:

“君子,小人——这个‘君子’‘小人’的含义不大清楚。

‘君子’‘小人’若指有德者无德者而言,则第二句可以不说;看来,这里似乎是指在位者和老百姓而言”。

本章的“君子”“小人”当作如下解读。

“君子”当有三个含义:

一、有德者;二、有位者;三、有德有位者。

综合起来看,可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A、“有德而无位者”,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个“君子”尚在“人不知”的阶段,可见属于“有德而无位者”。

B、有德有位者,如“其为人也孝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能够从事“务本”工作的人,当属“有德有位者”。

C、有位无德者,即尸其位而不行仁德的人,“君子而不仁者”,当属有君子之位而无君子之德的人,即“有位无德者”。

同样,“小人”亦有三个含义:

一、无位者;二、无德者;三、无德无位者。

A,无位可能有德的小人,即我们通常说的平民百姓。

或曰“细民”,即无位者,有时孔子也谦称自己是“小人”,这一类小人只是地位低,不一定无德,即便是无德,亦可修德,他们有“仁”,也是小人之仁,孔子在《里仁篇》中说: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

我未见力不足者。

”所谓“未见力不足者”,是说人人“性相近也”,按其本质来说,都是可以“求仁得仁”的。

冉求在《雍也篇》中说:

“非不说夫子之道,力不足也。

”孔子回答他说: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今女画。

”这也是说,求仁得仁,乃是人人力所能及的,自以为力不足,那是画地为牢,不思进取,不想努力。

“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

”(《卫灵公篇》)可见小人不仅可能“仁”,而且不能离开了“仁”。

孔子这种人人可以成为仁者的思想,后来被进一步发展,孟子讲“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讲“涂之人可以为禹”。

这一类小人可以向君子靠拢,一旦有位,则可称为君子。

B、无德可能有位的小人,这一类人是品德低下的小人,与君子中的“有位无德”的人有相通的一面,君子中无德的人可能是贵族出身,小人中有位无德的人,可能是平民出身,因善钻营获君子之位而实无君子之德。

C、无德无位者,地位低下而又无品德修养,孔子所说的“未有小人而仁者”指的就是“无德有位”或“无德无位”的小人,他们中间不可能有仁,君子中“不仁者”指“无德者”,小人而不仁者,也指的是“无德者”,区别在于,君子三种人,“不仁者”占一种,“不仁者有矣夫”,小人三种人“不仁者”占两种,“未有小人而仁者”指的就是“无德有位”和“无德无位”两种小人,---即“小人而不仁者”。

所以,杨伯峻的“君子”和“小人”分别指“在位者和老百姓”的猜测是不准确的。

【原文】

14.7子曰:

“爱之,能勿劳乎①?

忠焉,能勿诲乎?

【注释】

①劳:

使劳苦,使勤劳。

不带宾语的使动用法。

【语译】

孔子说:

“爱他,就能不让他习于勤劳吗?

忠于他,就不对他进行教诲吗?

【解读】

本章记载孔子“爱而劳之,忠而教之”的观点。

使爱之,忠焉。

“之”为代词,“焉”为兼词,亦有代词之意,因代词指代内容不明确,故易产生分歧。

“爱之”。

所指当有:

一、爱子女,二、爱百姓。

一爱子女,宋•苏氏说:

“爱而勿劳,禽犊之爱也!

”即妇人之仁,小人之爱,爱之不以其道,溺爱,犹如“爱而杀之。

”或曰:

“爱杀。

”天下愚夫愚妇尽有此类之爱。

二爱百姓,杨伯峻先生引《国语•鲁语下》说:

“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

”杨氏引文旨在说明“爱之”即“爱百姓”。

“忠焉”,“忠”在这里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忠人”。

曾子在《学而篇》中说:

“为人谋而不忠乎。

”孔子在《颜渊篇》中说:

“忠告而善导之,不能则止。

”为人忠而当“告”、当“导”。

二、“忠君”。

“臣事君以忠。

”事君,忠而当谏,孔子在《季氏篇》说:

“陈力就列,不能则止。

”三、“忠父母”。

事君为忠,事父母为孝,“忠”即“孝”,荀子说:

“从义不从父,从道不从君。

”父母有过,微谏之,谏而不听,当“劳而不怨”。

曾子在《孝经》中说:

“父有争子,……则子不可以不争父。

”孝父母,忠而当“争”、当“谏”。

四、“忠子女”。

包括对子女的爱,教子女尽职尽责为忠,忠而当严,忠而当慈,“严”则诲之,“慈”则教之。

概而言之,“爱之,”当以其道爱之;“忠之,”当以其道忠之。

爱而无劳,非以其道爱;忠而无诲,非以其道而忠。

爱则应劳,忠则应诲。

【原文】

14.8子曰:

“为命①,裨谌草创之②,世叔讨论之③,行人子羽修饰之④,东里子产润色之⑤。

【注释】

①为命:

制定国家的政策命令。

②裨谌(bìchén):

人名,郑国的大夫。

草创:

起草。

创:

造,写。

③世叔:

即子太叔,名游吉,郑国的大夫。

讨论:

指由一个人去研究之后提出意见。

与今天“讨论”意义不同。

讨:

寻究。

论:

讲,说。

④行人:

外交官。

子羽:

姓公孙,名挥,字子羽。

⑤东里子产:

东里居住的子产。

东里:

地名,郑国大夫子产居住的地方。

子产:

姓公孙,名侨,字子产,郑穆公的孙子,郑国的正卿。

是春秋时代与管仲齐名的大政治家,主持郑国国政二十多年,无论内政外交,都有显著功绩。

润色:

指加以文采。

这一章是孔子叙述郑国的政令制度都是由郑国四个贤大夫共同完成的,所以《左传》说,“(郑国)鲜有败事”。

【语译】

孔子说:

“郑国制定政策法令(的过程是:

)由裨谌起草,世叔提意见,外交官子羽加以修饰,最后由子产作文辞上的修改加工。

【解读】

本章记载郑国起草文书的四大程序。

郑国,春秋时夹在秦晋齐楚四个大国之间,不论秦晋齐楚任何两个国家之间打仗,都可能影响它的生存,郑国长期生活在夹缝中,内理政务,外需周旋。

对外周旋,需靠严密周详而又文彩斐然的外交辞令。

因此,他们在起草外交文书的时候,十分慎重,《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有这样一段记载:

“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

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为辞令。

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

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

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

孔子说:

“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左传》所记,与孔子所评述尚有些许出入,但大体相近。

先是草稿,定其大端;次是切磋琢磨,讨论斟酌;又其次是修改调整,使其严谨;最后是润色添彩,使其华美,质文兼备。

一份文稿,四道程序,工作之严谨,态度之认真,令人钦佩,较之今人作文,下笔千言,洋洋洒洒,离题万里,实在是愧颜。

【原文】

14.9或问子产①,子曰:

“惠人也②。

”问子西③,曰:

“彼哉!

彼哉!

”问管仲,曰:

“人也。

夺伯氏骈邑三百④,饭疏食⑤,没齿无怨言⑥。

【注释】

①或:

有人。

无定代词。

②惠人:

有恩惠于民的人。

③子西:

名申,字子西。

楚国的令尹(相当宰相)。

子西的政绩不足称,又曾阻止楚昭王任用孔子。

孔子说“彼哉!

彼哉!

”这是当时人表示轻视的习惯语。

④伯氏:

齐国的大夫。

骈(pián)邑:

齐国地名。

⑤饭:

吃。

名词活用动词。

疏食:

粗食。

⑥没齿:

指死。

齿:

岁数,年龄。

【语译】

有人问子产是怎样的人。

孔子说:

“是个有恩惠于民的人。

”问子西是怎样的人。

孔子说:

“他呀!

他呀!

……”问管仲是怎样的人。

孔子说:

“他是个人才呀。

他剥夺了伯氏骈邑三百户的封地,弄得伯氏吃粗茶淡饭过日子,但伯氏(自知有罪)直到老死也没有怨言。

【解读】

本章记叙孔子对春秋时期子产、子西、管仲三位执政者的评价。

子产,郑国大夫,名公孙侨,字子产,春秋时有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执政二十多年,使处在秦晋齐楚多重交叉关系之下的弱小郑国获得安宁,并受到各国尊重。

他为政宽猛相济,刚柔相应,为政偏于刚猛,为民偏于宽柔,以爱人为主。

所以孔子以一个“惠”字评价他,认为他是一个宽厚慈惠的人。

《说苑•贵德篇》说:

“郑子产死,丈夫舍玦珟,妇人舍珠珥,夫妇巷哭,三月不闻竽瑟之声。

”《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

孔子闻子产卒,也流涕说:

“古之遗爱也。

”他深受百姓拥戴,孔子赞扬他为“惠人”。

子西,据杨伯峻《论语译注》说:

“子西——春秋时有三个子西,一是郑国的公孙夏,生当鲁襄公之世,为子产的同宗兄弟,子产便是继他而主持郑国政治的。

二是楚国的关宜申,生当鲁僖公文公之世。

三是楚国的公子申,和孔子同时。

关宜申去孔子太远,公子申又太近,这人所问的当是公孙夏。

”“彼哉,彼哉”,不足持齿,不能同日而语,所以孔子采取模糊修辞手法,含糊其辞,“王顾左右而言他。

”搪塞过去,不愿评,也不屑评。

管仲,可参见本篇14.16,14.17两章,以及《八佾篇》3.22章。

伯氏,齐国大夫,管仲剥夺了伯氏在骈邑三百户的采地,让他一辈子吃粗粮,到死都没有怨言,康有为在《论语注》中说:

“管仲真有存中国之功,虽夺人邑而人不怨言,功业高深,可为一世之伟人也。

”管仲的伟大在于执政公正,“罚而不怨。

”“罚而不怨”是执政者的一种很高的境界,执政者不能是一味的好好先生,必须持正守平,坚持法则,“导之以政,齐之以刑。

”“政而不愠”,“刑而不怒”,“罚而不怨”。

孔子弟子柴羔能够做到“罚而不怨”,柴羔在他卫国执政期间,有一个人犯罪,当受刖刑,砍脚之刑,后来卫乱,柴羔出逃,受刖刑的人正好担任守门,便帮助他逃跑,柴羔则问他,我当时砍了你的脚,你现在为什么还救我,他说:

“臣知之,狱决罪定,临当论刑,天生仁人之心,其固然也,此臣之所以脱君也。

”可见柴羔在执政期做到了“罚而不怨”。

孔子评价柴羔说:

“善为吏者树德,不善为吏者树怨。

”康有为赞管仲为“伟人”,孔子赞其为“仁人”,均是赞扬他持正守平,树德不树怨。

【原文】

14.10子曰:

“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语译】

孔子说:

“贫穷而能够没有怨言很难做到,富有而不骄傲则容易做到。

【解读】

本章记载孔子关于“贫无怨”、“富无骄”的难易区别。

元•陈天祥在《四书辨疑》中说尽天下“贫”“富”的状态,姑照录如下:

大抵饥寒困苦之贫者不能无吁嗟怏怅之怨,居赡足丰饶之富者鲜能无傲慢矜肆之骄,此乃人之常情也。

能安于贫,然后无怨贫之心。

不恃其富,斯可无骄富之气。

心颜子处贫之心,则能贫而无怨矣。

富而无骄,不足道也。

志子贡居富之志,则能富而无骄矣。

贫而无怨,未敢望焉。

察天下之贫者,万中实无一二无怨;观天下之富者,十中须有二三无骄,以此推之,足以知无怨为难,无骄为易也。

颜回箪食瓢饮居陋巷,贫而乐,但不知赡足丰饶之后是否不骄。

子贡富甲一方,结驷连骑拜会同门原宪。

问“贫”“病”而不问“道”“学”,原宪回之曰:

“无财谓之贫,学道不能行者谓之病。

”子贡曾以“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如之何?

”问于孔子,想见修养颇高的子贡尚有骄人之嫌,可见“富而不骄”相比较而言虽易却也难。

【原文】

14.11子曰:

“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①,不可以为滕、薛大夫②。

【注释】

①公绰:

鲁国大夫。

性寡欲,是孔子所尊敬的人。

赵、魏:

晋国最有权势的大夫赵氏、魏氏。

老:

古代大夫的家臣称老,也称室老。

②滕、薛:

两个小诸侯国。

都在今山东滕县西南。

距鲁国很近。

【语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