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工业企业重组势在必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5370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钢铁工业企业重组势在必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钢铁工业企业重组势在必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钢铁工业企业重组势在必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钢铁工业企业重组势在必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钢铁工业企业重组势在必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钢铁工业企业重组势在必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钢铁工业企业重组势在必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钢铁工业企业重组势在必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钢铁工业企业重组势在必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钢铁工业企业重组势在必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钢铁工业企业重组势在必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钢铁工业企业重组势在必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钢铁工业企业重组势在必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钢铁工业企业重组势在必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钢铁工业企业重组势在必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钢铁工业企业重组势在必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粗钢、钢材、生铁的产量分别为34936、37117、33040万吨,分别比1995年增长了2.7、3.4、2.6倍(见图1)。

1995-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粗钢、钢材、生铁产量年均分别增长14.0%、16.1%、13.6%,尤其是2002年以来钢及钢材年均增速超过20%。

根据钢材历年表观消费量和生产量的走势分析,2005年已经达到供需平衡点,由于生产具有一定的时间惯性,2006年钢材生产比2005年仍将继续走高,并达到历史最高纪录后,逐步趋于稳定。

总体上看,我国钢铁工业生产厂家自2001年以来,数量不断增长,尤其是从2003年开始进一步加速。

2005年,我国分别有粗钢、生铁、钢材、铁合金生产企业498、983、2267、1325家,分别比1995年增加了105%、-35.8%、25.2%、53.5%、63.8%。

铁道用钢材、重轨、轻轨、大型型钢、特厚板、厚钢板、中板、热轧薄板、中厚宽钢带、热轧薄宽钢带、涂层板、电工钢板的产商数量低于50家;

钢筋、线材、冷轧窄钢带、无缝钢管生产企业均超过200家,棒材企业将近150家,超过300家的产品有中小型型钢、焊接钢管,高于50家低于100家的产品有冷轧薄板、热轧窄钢带、镀层板、镀锌板。

2、地区结构。

粗钢的生产厂商数量在减少。

河北共有83家粗钢生产厂商,厂商数量位于28-41家的地区有四川、辽宁、山西、山东、江苏,10-20家的地区有贵州、陕西、湖南、黑龙江、吉林、福建、云南、河南、安徽、湖北、浙江,其余地区厂商数量低于10家。

江苏、河北、浙江,分别有332、298、240家钢材企业企业。

山西、河北和山东分别有264、121和81家生铁企业。

2005年,钢产量超过1000万吨的地区有河北、江苏、山东、辽宁、上海、山西、湖北、四川、河南、安徽,占全国的比例近3/4;

钢材生产规模超过1000万吨的地区有河北、江苏、辽宁、山东、上海、天津、湖北、四川、河南、山西、广东、山西、河南、安徽,占全国的比例为八成左右;

生铁产量超过1000万吨的省市有河北、山东、辽宁、江苏、山西、上海、湖北、四川、安徽,占全国的比例超过七成。

钢铁工业平均规模普遍偏小,各地区平均规模水平差异大

1、总体平均生产规模及规模水平。

钢材、粗钢、生铁的生产规模基本保持一致的变化趋势。

由于企业数量众多,导致钢铁工业平均规模普遍偏小。

2005年生铁、粗钢、钢材、铁合金企业平均生产规模分别为33.6、70.2、16.4、0.8万吨,分别比1995年增长了1.9、4.8、1.9、0.7倍。

2005年,50万吨以下的炼钢企业占近3/4,产量仅占7.43%,近九成的炼铁企业生产规模在50万吨以下,而产量不到17%;

94.60%的钢材生产厂家规模在50万吨以下,产量仅占不到1/4强;

97.98%的铁合金企业生产规模在5万吨以下,产量占78%。

2005年钢产量在500万吨以上的企业只有11家,500万吨以上的钢材厂家只有12家,500万吨以上的炼铁企业有11家。

1995-2005年粗钢企业数量的减少是由于10万吨以下企业数量减少所致,10万吨以上企业数量增长快于总体数量增长。

中等规模企业数量有所增加。

与1995年相比,2005年1000万吨以上企业由0家增加到6家;

企业数量增长最快的是300-500万吨的企业,由1995年的1家增加到20家,增长了19倍;

100-300万吨的企业由15家增加到64家,增长了3.3倍;

10-50万吨的企业由48家增加到85家,增加了77.1%;

10万吨以下的企业由690家,减少到282家,减少了59.1%。

粗钢企业结构调整有所进步,但仍面临很大压力。

在不同生产规模水平下,炼钢企业数量主要是100-500万吨企业扩张的结果,500万吨以上的规模扩张指数速度低于100-500万吨企业的扩张速度。

经过10余年的发展,粗钢生产10万吨以下的企业仍占56.6%,微型钢铁企业仍然没有退出市场(见图2)。

1995年到2005年,500万吨以上炼铁企业产量比重基本稳定在31.0%左右,300-500万吨企业的产量比重由13.6%增加到19.1%,100-300万吨的产量比重由18.6%提高到25.6%,100万吨以下的产量比重由36.7%下降到24.2%,生铁企业主要是100-500万吨规模企业扩张的结果。

2005年,500万吨以上大型钢材企业的产量比重由1995年的13.6%提高到25.9%,其中1000万吨以上的钢材企业产量比重由0提高到6.7%,800-1000万吨的钢材企业产量比重由0提高到7.3%,500-800万吨的钢材企业产量比重由13.6%降低到12.0%;

300-500万吨企业的产量比重由10.9%增加到15.6%,100-300万吨的产量比重由22.6%提高到26.2%,100万吨以下产量比重由52.9%下降到32.2%,尽管比重有所下降,但所占比例仍然很大。

钢铁工业存在着规模效应递减的问题,同时在100-300万吨存在中间水平的瓶颈区域,300-500万吨则是另一个产业规模升级的障碍,钢铁工业要想突破这两个阻力,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仍然任重而道远。

2、地区规模。

钢铁工业各地区平均规模水平差异很大,有些地区尽管总量居前,但由于生产厂商数量过多,导致平均规模效应降低。

2005年全国粗钢冶炼企业的平均规模为70.2万吨。

上海以321.3万吨的平均冶炼规模名列第一,其次是北京和江西,而总量第一的河北以89.0万吨的生产规模位居第7名,只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不到20万吨。

全国钢材企业的平均规模为16.4万吨,上海以140.3万吨的平均规模名列第一,其次是山西和甘肃,而总量第一的河北以21.7万吨的生产规模位居第12位,只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3万吨。

全国生铁企业平均规模为33.6万吨,上海以791.5万吨的平均规模名列第一,其次是北京和甘肃,河北以55.9万吨的生产规模位居第11名,只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不到1倍。

2005年,粗钢企业生产规模进入1000万吨以上的地区有上海、辽宁、江苏、山东和湖北,分别占各地区全部粗钢产量的85.4%、38.9%、31.8%、65.2%、67.0%;

进入800-1000万吨水平的有北京、河北和安徽,产量分别占100.0%、11.8%和87.2%,北京、安徽的规模效应比较明显;

进入500-800万吨的地区有河北、辽宁,产量比重分别为7.9%、21.3%,辽宁500万吨规模以上企业产量占60.2%。

2005年,生铁企业生产规模进入1000万吨以上的地区有上海、辽宁和湖北,分别占各地区生铁产量的94.1%、40.2%、70.1%;

进入800-1000万吨水平的只有安徽,占全部产量的75.7%。

进入500-800万吨的地区有北京、河北、内蒙、辽宁、江苏、山东6个地区,占各地产量比重分别为98.4%、11.4%、78.1%、38.0%、29.4%、46.8%,北京、内蒙、山东的规模效应比较明显,辽宁500万吨以上的比重超过78.0%。

2005年,钢材企业生产规模进入1000万吨以上的地区有上海和辽宁,分别占全部钢材产量的69.4%、34.4%;

进入800-1000万吨的地区有北京、安徽、湖北3个地区,产量比重分别为87.6%、77.9%、60.5%;

进入500-800万吨的地区有河北、内蒙、辽宁、江苏、山东,产量比重分别为20.0%、67.2%、17.3%、17.8%、44.5%。

钢铁工业产业集中度低,不同钢材品种集中度水平有差异

1、总体集中度。

粗钢1995-2005年前N位集中率指数呈现不断走低的趋势,优势企业市场份额降低幅度快于非优势企业,CR4、CR8、CR20、CR50、CR100分别由1995年的31.6%、43.4%、65.4%、84.9%、94.1%降低到2005年14.1%、25.3%、42.3%、66.3%、86.7%(见图3),以CR4指数降低幅度为最大,降低了1倍;

钢材的CR4、CR8、CR20、CR50、CR100分别由1995年的24.6%、34.1%、50.9%、68.9%、81.4%降低到2005年的11.6%、20.1%、34.4%、55.1%、71.5%,CR4指数降低了1倍多;

生铁CR4、CR8、CR20、CR50、CR100分别由1995年的31.1%、44.7%、64.4%、83.1%、90.2%降低到2005年的13.9%、23.3%、41.3%、63.6%、80.4%。

下面分析H指数的有关情况。

粗钢和生铁由分散竞争型(200≤H<

500)降低为高度分散型(100≤H<

200),钢材和铁合金由高度分散型(100≤H<

200)降低为极端分散型(H<

100)。

不同钢材品种集中度水平有很大差异,铁道用钢材(包括重轨)、特厚板、大型型钢的集中度水平较高,2005年均属于低度寡占型(1000≤H<

2000),但比1995年的中度寡占型(2000≤H<

5000)有所退化;

中小型型钢则由低集中竞争型(500≤H<

1000)降低为高度分散型(100≤H<

200)、无缝钢管则由低集中竞争型(500≤H<

1000)降低为分散竞争型(200≤H<

500);

盘条则由分散竞争型(200≤H<

500)降为高度分散型(100≤H<

200);

焊接钢管则仍维持高度分散型(100≤H<

200)不变;

厚钢板、中厚宽钢带、热轧薄宽钢带、镀层板、镀锌板为低集中竞争型(500≤H<

1000);

冷轧窄钢带、棒材、钢筋、冷轧薄板、中厚板为分散竞争型(200≤H<

镀锡板、电工钢板、热轧薄板为中度寡占型(2000≤H<

5000);

轻轨为低度寡占型(1000≤H<

2000)。

尽管部分钢材品种仍有一定的垄断优势,但这种优势,随着进入企业的增多,将不断衰减(见图4)。

2、地区集中度。

这里只使用前1、4位企业规模来评估地区之间优势企业的差距。

1995-2005年,从各地区粗钢、钢材、生铁第一位企业竞争力来看,上海、辽宁、湖北名列三甲,江苏、山东与湖北几乎不分伯仲,前四位企业竞争力各地区三甲排名来看,粗钢为山东、辽宁、河北,钢材为上海、辽宁、湖北,生铁为上海、辽宁、湖北。

1995-2005年,粗钢H指数集中度水平整体上处于下降趋势,但仍有很多地区集中度指数有所上升。

2005年,上海、安徽、北京、湖北、辽宁和山东六个地区的集中度水平高于全国,其中上海名列粗钢集中度第一(H=1187),为低度寡占型,而安徽、北京、湖北、辽宁和山东为分散竞争型(200≤H<

500),江苏、广西为高度分散型(100≤H<

200),其余地区均为极端分散型(H<

100),河北集中度水平列全国第13位,与分地区平均规模基本类似。

2005年,钢材只有7个地区的集中度水平高于全国,上海集中度水平最高,为低集中竞争型(H=767),北京、安徽、湖北、辽宁为分散竞争型(200≤H<

500),山东、内蒙为高度分散型(100≤H<

200),其余地区为极端分散型(H<

2005年,生铁只有6个地区的集中度水平高于全国,上海集中度水平最高,为低度寡占型(H=1433),北京、辽宁、湖北、安徽、内蒙为分散竞争型(200≤H<

500),山东、广西为高度分散型(100≤H<

六点结论和建议

1、总体上看,厂商数量过剩是导致产业集中度低的基本原因

过去几年来,由于我国重化工业的发展,对钢铁工业需求不断加大,利润攀升,导致小钢铁大量增加。

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是对小钢铁的治理工作。

世界钢铁工业的集中度不断上升,而我国钢铁工业集中度却在“稳步”下降,“去规模化”趋势不断强化,与世界趋势相背离。

2005年前50位集中率为66.0%,前4位集中率仅为14%。

而根据有关资料,2004年,世界主要钢铁生产国的前4位企业集中率均大大高于我国,如巴西、韩国、日本、印度、美国、俄罗斯分别为99%、88%、73%、68%、61%、69%,由此可见,中国的钢铁工业是极端分散的作坊生产模式,而世界主要钢铁生产国大多是极高寡头垄断型企业。

中国前50家钢铁生产厂家合并为1家的集中率,才能赶上世界的规模化水平,这就是中国和世界的差距,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对资源的吞噬使用将成为推倒中国钢铁工业的硬伤,因为没有任何资源可以不受限制的进行复制,这包括资金、市场、技术、环境、社会。

2、由于没有设置产业准入标准的法律法规,致使结构调整不利,是导致市场无序竞争的政策原因

尽管我国钢铁工业在总量上是世界第一,但高端品种的生产还很欠缺。

钢铁工业是能源、水、资源高消耗的行业,如不对小钢铁进行淘汰,将对我国原材料、水资源、能源、交通运输、港口造成巨大压力,降低社会经济的总体效率,导致我国未来环境压力增大,治理成本提高,钢铁工业的社会效益降低,最后使全国人民来为这种无序扩张买单。

3、钢铁工业必须本着规模扩张适度、发展速度均衡、地区分布统筹协调的方向发展

要以资源的可承载力为依托,以结构优化、布局合理、专业化水平提升、集中度稳步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步提高为目的,实现可持续、有限度的发展,在降低消耗,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方面取得进展。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是有限度的,不能无限制的发展。

现在世界1/3左右的钢铁产能分布在中国,这一比例不应继续扩大,否则在将来钢铁产品需求降低,景气下降的经济周期到来之时,造成我国金融、投资、信贷、资源的风险放大,导致经济动荡。

4、地区分割,地方保护,导致产业重组困难重重,产业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突出,是导致产业规模低的体制原因

国家有关宏观管理部门,应当对各地区的投资需求统一进行协调,做到互相补充,有所取舍,避免和减少高、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进一步恶化和蔓延。

建立企业淘汰机制,加快不同地区之间的企业重组步伐,打破地区利益,建立跨地区钢铁产业集群,通过专业化和精细分工,促进优势企业的发展。

建议本着企业自愿,优势互补的原则,分别以辽宁、上海、山东和湖北为龙头,整合东北、华北、华东、西南的钢铁生产能力,建立具有规模优势的企业集团。

同时压缩河北、江苏、山东、广东等地区年产在10万吨以下的钢铁生产能力。

对于铁合金企业,由于整体规模偏小,应当通过兼并手段,提高规模水平。

根据各地区的专业分工,建立若干专业化强的子基地。

具有专业竞争优势的地区(见右表)。

5、资源优化机制没有建立,投资配置失效,是导致企业盲动的市场原因

为什么我国的经济经常要经受各种“热”的考验,这是因为没有建立环境跟踪机制,投资失败负责机制,没有将税收和对环境资源的消耗水平联系起来,同时各种资本竞相追逐短期、地区、部门、局部利益,漠视整体、社会、大局利益,最终导致多方利益受损。

此外,制定的各种规划缺乏可信水平,导致实际需求与规划需求脱节,我国的确存在盲目规划、决策失误的问题。

各级政府应当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完善的法律环境,健全经济运行机制,严格市场经济的进入、退出、淘汰、升级的条件和要求,同时建立各种市场的预警、预测系统,使得市场的参与者能够科学判断市场运行效率和风险,不给各种“热”提供滋生的土壤。

6、过剩与短缺并存是现阶段我国钢铁工业的基本格局

目前我国钢铁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不合理,这是制约钢铁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过剩与短缺并存是现阶段钢铁工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

我们过剩的是大量缺乏产业竞争力和规模化水平的小企业,尽管这些小企业对于局部地区的发展可能是有利的,但放在国际竞争的背景之下,则是造成劳动生产率低下,技术进步缓慢,企业之间恶性竞争的重要原因。

而真正具备国际竞争实力,引领中国钢铁工业走向世界,形成具有多个产品比较优势的企业还非常缺乏。

优势企业在过去几年钢铁工业总量不断扩张的情况下,没有抓住历史机遇,做大做强,市场份额不断被民营企业蚕食,竞争力不断下滑。

如果这种状况不尽快加以扭转,用不了多久,这些企业将沦为不具规模优势的二流企业。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认为我国钢铁工业盲目扩张,无序竞争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我国钢铁工业应当通过结构调整,力争做到布局合理,淘汰落后的工艺装备和产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避免产能和规模的盲目扩张,同时考虑到我国可供给资源的承受能力,通过优化物流和工艺,降低各种能源和资源消耗,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实现生产高质量产品的目标。

如果我们现在还不花大力气加快对钢铁工业的重组,调整产业结构,按照地区比较优势的原则,有取有舍,将来随着我国钢铁工业总量的不断扩张,再进行调整所花的代价会更大,困难会更多,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我国离钢铁强国的距离会渐行渐远。

提高产业集中度要有步骤、有次序的进行,不可操之过急,避免行政权力下的重组和拉郎配,应当立足于市场需要,以存量调整为主,增量调整为辅。

各地区钢铁产品的比较优势

产品地区

生铁上海、北京、辽宁、湖北、安徽、内蒙古

粗钢上海、安徽、北京、湖北、山东、辽宁

钢材上海、北京、安徽、湖北、辽宁

特厚板河南、山东、湖北、辽宁、上海

厚钢板山东、江苏、广西

中板山东、湖北、上海、江西、辽宁

中厚宽钢带湖北、上海、辽宁、内蒙古

大型型钢安徽、山东、湖北

中小型型钢江苏、福建、河北

铁合金吉林、四川、广西

热轧薄板广东

热轧薄宽钢带上海、江苏、山西、河北

钢筋北京、江苏、山东、安徽、河北、江西、广西

棒材河北、湖南、浙江、江苏、湖北

盘条北京、江西、山东、河北、湖南、江苏

铁道用钢材内蒙、辽宁、四川、河北

电工钢板上海、湖北、辽宁

镀锡板上海、广东、福建

镀锌板上海、四川、河北、辽宁

涂层板(带)上海、安徽

焊接钢管陕西、河北

无缝钢管天津、内蒙、、上海、湖南、四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