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发展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5387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848.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发展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论文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发展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论文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发展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论文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发展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论文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发展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论文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发展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论文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发展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论文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发展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论文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发展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论文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发展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论文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发展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论文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发展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论文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发展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论文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发展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论文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发展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论文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发展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论文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发展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论文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发展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论文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发展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论文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发展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文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发展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论文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发展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发展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文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发展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武汉在交通便利、资讯咨询、公共服务等方面,还可再着力发展,等武汉华侨城欢乐谷开业、周边乡村游遍地开花后,旅游业将整体发展快车道。

“十二五”时期,将是我省旅游最好的发展时期。

酒店业在旅游产业链中占据至关重要的作用,酒店业将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迅速发展。

(图一)

(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需求

1.境外旅游人才需求现状

境外旅游人才是指在能直接在国外各类旅游经营单位从事旅游服务与经营管理的中国籍员工。

由于我国旅游者庞大的市场基数和强劲的消费能力,出境游在涉外旅游中异军突起,并以年均15%的速度快速增长。

在此背景下,作为全球经济发展支柱的旅游业正不断增设迎合中国人消费习惯的服务项目,并逐渐提高中国籍员工的招聘比例,因而外语流利、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掌握国际旅游相关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供不应求。

法国国家旅游局2010年的白皮书就指出:

尽管该国旅游业从2007年至2009年以来都有下滑趋势,但随着全球经济恢复,法国旅游业也逐渐呈现从低谷回升状态,这种上升趋势有望持续到2020年。

该白皮书还指出在该国旅游业下滑同时,来自中国和东欧的游客明显增加,而且其购买力也非常大,因此相关部门应注意增加能说汉语或俄语、并应了解相关文化的雇员。

由于旅游业中最大的一个产业是饭店业,我们特别和与本专业进行长期合作的13家阿联酋饭店集团进行了研讨,他们提供的相关数据显示如下:

图二:

2006年-2010年阿联酋饭店业对中国籍员工需求量变化图

(图二)

 

图三:

2010年阿联酋饭店业外籍员工结构图

(图三)

表三:

阿联酋主要饭店岗位需求情况统计表

岗位需求

年份

一线技能类服务岗位

客户关系类服务岗位

服务管理类岗位

餐饮

客房

GSA

专员

客户管理

销售

代表

公关助理

部门领班

部门主管

2008年

300

210

145

240

160

110

106

68

2009年

286

230

258

380

280

78

2010年

315

218

310

430

360

208

125

调查结果显示:

阿联酋仅迪拜和阿布扎比每年就需要招聘3500名左右的中国籍员工赴当地各大饭店工作,且在这两个地区的外籍人力资源结构中,中国籍员工的比例已经达到21.3%,位居第二位(仅次于印度)。

据预测,在未来的五年内,阿联酋饭店业还要更大规模地招聘中国籍员工。

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和我国经济实力增强,无疑为我国涉外旅游人才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国际就业机会,也对我国迅速培养涉外旅游人才提出了紧迫要求。

2.湖北省酒店人才需求现状

湖北省旅游行业现状统计(截止2009年):

全省星级饭店602家,其中五星级饭店11家,四星级60家,三星级226家,二星级282家,一星级23家,总客房52586间,总床位96476张。

以五星级酒店为例目前有12家,8家在武汉市,其他在湖北其他地区。

目前,该数据仍在不断发生变化,到2015年,四星级以上饭店达到150家,其中五星级饭店30家以上。

湖北省现有酒店管理专业设置的院校有34所,在校学生人数11250人,毕业生13730人,根据酒店管理专业人士预测估计人才缺口至少10万。

供给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湖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目标到2015年,湖北省优秀旅游城市、旅游强县达到40家以上;

湖北旅游名镇达到40个以上,旅游名村达到200个以上,星级“农家乐”达到2万家,旅游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大量的就业型人才,同时也需要大量的创业人才,共同推进旅游业的发展和“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实现。

大量的人才需求迫切需要大力加强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为湖北省酒店业的发展,乃至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1人才需求区域分布

以五星级酒店为例目前有11家,7家在武汉市,其他在湖北其他地区,按照省发展规划“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将是旅游发展中的重要区域,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将在:

以武汉为主,襄樊、荆州、宜昌、十堰、荆门、随州、恩施、神农架等8个市州(区)为主的区域就业或创业。

(如下图所示)

(图四)

2.2人才需求岗位状况

我们对数十家酒店的岗位设置及岗位人才需求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

酒店的岗位职级比较明显,基本上设有七级管理岗位(按由低到高排列):

领班、主管、部门副经理(经理助理)、部门经理、部门总监、执行总经理(副总经理)和总经理。

其中,领班和主管属于饭店基层管理人员,部门副经理(经理助理)和部门经理属于饭店中层管理人员,部门总监、执行总经理(副总经理)和总经理属于饭店高层管理人员。

(图五)

目前,饭店各个部门对酒店管理专业按需求程度高低排列依次为餐饮部、前厅部、客房部、康乐部、营销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和总经理办公室;

在对目前酒店员工队伍中最需充实那一层次的管理人员调查中,80%的酒店选择了基层管理人员(主管、领班);

近50%的酒店选择了中层管理人员(部门副经理、部门经理)。

(图六)

二、专业建设基本情况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是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湖北省教育厅直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最早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72年。

学校被教育部列为国家重点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国家紧缺人才培训基地、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列为湖北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是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首届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就业“星级示范校”。

酒店管理专业自成立以来,在学生规模、专业发展、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科研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近三年招生数分别为315人,305人,437人,近三年就业率分别为92.71%,94.01%,95%。

为了着力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学校已建立了功能较为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以校内实训基地为教学平台,积极开展了酒店服务师、公关员、美国饭店业AHLA等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项目。

学校与国内外70多家知名品牌酒店有长期的合作关系,这些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

学院多年来积极服务地方经济,近年来完成了旅游产品规划、酒店员工在职培训、社会再就业培训、中高职师资学生培训、职业鉴定等对外服务项目,对外培训人数累计逾2500人次。

(一)酒店管理专业带头人基本情况

酒店管理专业带头人,谢苏教授现任教育部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旅游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同时兼任湖北省旅游协会副理事长、湖北省公共关系协会副秘书长、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旅游协会饭店专业委员会主任和湖北省旅游协会教育分会会长、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院长。

谢苏教授在旅游行业工作二十余年,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学识、很强的科研力和领导力,一定的行业影响力,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

2006年谢苏教授主持的《旅游企业公共关系》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2007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第三届高校教学名师。

谢苏教授的远见卓识,对酒店管理专业的热爱,以及她的孜孜不倦的执着,使得酒店管理专业日益发展壮大,在中南地区享有很高的声誉。

(二)良好的教学团队

酒店管理专业拥有一支师德高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团队,并把大量的企业行家聘为我们的兼职教师。

该团队于2008年获得了“国家级教学团队”的荣誉称号,在三年建设期内,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以及建设任务书的规划和要求,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经过一系列的培训和学习,在各方面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师资结构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为加强我院“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2010年我院成功聘请到国家级星级评审员、湖北省星级饭店评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旅游饭店协会副会长、湖北省旅游饭店协会饭店分会会长、高级经营师袁宏光经理为我专业“楚天技能名师”。

(三)“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运行稳健

多年来我院根据行业发展和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本着为旅游企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强烈责任感和对高职教育理想坚持不懈的追求,持之以恒地进行了理论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颇具特色,建立在“校企合作”基础上的“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2009年我院研究课题《酒店管理专业“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被评为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同时,为了实践教学有更好的效果,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我院根据多年教学实践,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并形成研究成果即《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创新研究》,该成果于2011年5月被教育部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评为优秀课题。

该课题为高等职业教育酒店管理专业在新形势下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

解决了校企合作中企业推动深层次合作动机不强问题,推动校企合作向更深层次的发展,校企共建保障条件为实践性教学体系实施提供平台,最终缩小了酒店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同行业发展的需求的差距。

(四)功能较为齐全的实训基地

学校2005年已经为我们建造了设施设备较为齐全的旅游教学大楼,校内建有模拟中餐厅、模拟西餐厅、模拟酒吧、模拟客房、模拟前厅和形体房。

近几年,我院领导加大了实训室的建设力度,先后完成了酒店博物馆、形象设计室、模拟客房改造、模拟前厅改造、模拟餐厅的改造,同时开辟了创业教育的新领域,“模拟酒吧”向“经营酒吧”改造已经开始动工。

2007年立项,申报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010年验收通过。

该实训基地不仅为在校生提高了实训场所,而且为湖北多家星级酒店员工展开了培训和社会再就业培训。

2010年我院受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委托,为教育部“全国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教育工程”开发了《旅游信息化管理》认证项目,并被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授权为“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形成了集培训、考试和认证于一体的开放式认证体系,到目前为止已培养了3000人次的实用型旅游信息技术人才。

(五)“职业教育集团”的办学优势

自2006年12月旅游职业教育集团成立以来,我院形成了职业教育模式改革、人才培养、科技开发和就业创业的联合体。

集团在现有校企合作办学的基础上,以集团章程为联系纽带,由相关政府部门、饭店行业协会、知名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组建了校企资源共享、平等合作、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利益共同体。

同时,我院构建完善的学校和酒店集团合作机制,为湖北省酒店业培养人才。

学校和酒店集团建立组织协调高层次、合作内容全方位、合作方式多样化、合作机制长效性的合作关系。

我院酒店管理专业成为合作酒店集团的培训中心,培养学生、培训在职员工;

对于酒店集团的棘手技术问题共同研发;

酒店集团旗下往往有大量的单体酒店,由旗下当地酒店提供实训基地,由旗下酒店提供实习基地;

科研方面,酒店技术问题是学校科研课题,专业教师和酒店技术人员共同研究;

酒店集团提供教师学习基地,每年不定期的培训教师,教师也不定期的给酒店授课。

学校和酒店集团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不断创造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格局。

(六)科研及社会服务

酒店管理专业面向市场,开展社会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企业在职职工的岗位培训、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多类型、多层次培训任务,每年培训人数达到2500人次。

为酒店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作为酒店的战略研究中心,提供战略规划、组织结构设计、企业文化建设、经营与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再造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和专项研究服务。

针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建设、实训教材等,实际推动高等职业院校酒店专业办学质量。

近三年,据统计完成了35项产业研项目,效果良好。

开展面向鄂西北旅游生态文化地区的小型旅游企业(小型客栈、酒吧、餐馆等)培养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培养具有熟练酒店岗位技能的、懂得经营管理模式和企业运作流程的创业型酒店管理人才。

帮助同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培训师资,帮助过的院校有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咸宁职业技术学院院、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等。

三、建设目标

(一)专业建设目标

1、“双主体”办学机制创新

依托湖北省旅游职业教育集团和世界知名酒店集团,创新组织机制、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形成人才培养方案和产学研机制。

2、人才培养模式优化

以服务酒店业为宗旨,以国内外高星级酒店就业为导向,以国际合作项目为引领,以“高质量就业”和“低门槛创业”两条腿走路的思想,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3、课程体系创新

调整和优化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

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建立与酒店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以酒店行业特点,建立与酒店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素质教育体系。

4、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酒店行业需求,对基地进行全面信息化建设,使之成为具有应用性、开放性、引领性的职业酒店教育实训基地。

5、教学资源库

借鉴酒店集团经验和标准,依托行业、企业,建成代表国家水平、具有中国高职教育特色的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并在全国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推广使用。

6、师资队伍

围绕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培养,凸显工学结合特点,落实专业带头人国外进修计划、企业挂职锻炼要制度化等手段优化师资队伍,提高双师型专业教师的比例,聘请企业专家兼职充实教师队伍。

7、社会服务

面向全国酒店业及酒店业职业教育发展,立足于湖北省“一城两圈”建设,为各级政府旅游部门、旅游企业的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二)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湖北省“一城两圈”旅游发展战略为指导,立足本地经济,面向国内外高星级酒店行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英语听说能力,良好中西文化素养和较高的综合应用能力,熟练掌握酒店服务及岗位群工作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项技能,能从事酒店一线服务与基层管理的高技能专门型人才。

(三)教学质量目标及其监测指标

办学机制灵活、培养模式新颖、课程体系健全、实习实训条件优越、师资队伍雄厚、质量管理科学、学生素质优良、就业质量高、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教学质量目标及其监测指标表

序号

教学质量目标

主要监测指标

1

办学机制体制创新

构建“双主体”办学机制,牵头组建湖北酒店管理职业教育集团;

成立校企战略合作委员委员会。

2

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并形成创业人才以及以中职毕业生为起点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

3

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

修订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基于生产过程的、和国际、行业标准对接的课程体系。

与企业共建,优化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学体系。

建设1个教学教学资源库。

4

实习实训条件

更新改造现有8个实训室;

新建实训室3个;

建设国内实习基地8个和国外实习基地4个;

巩固原有的30多家实习基地。

5

师资队伍

培养专业带头人3名;

培养骨干教师18名;

培养双师教师20名;

聘请兼职教师42名;

培养双语课教师17名。

6

学生素质

成绩合格率达到90%以上;

职业鉴定平均合格率96%以上,毕业生“双证书”达到95%以上;

参加职业技能大赛获奖率高于地区平均水平。

7

就业质量

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

海外就业率稳定在40%以上;

就业单位层次不断提高。

8

社会服务

职业资格鉴定高于800人次/年;

社会培训2500多人次/年;

技术服务,对口支援院校新增6所。

9

国际交流与合作

师资进修或培训;

国际旅游教育与学术交流。

10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健全教学管理组织系统;

各种教学制度和运行管理办法;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四、建设内容

(一)“双主体”办学机制建设

为使高等职业院校和酒店集团建立组织协调高层次、合作内容全方位、合作方式多样化、合作机制长效性的战略伙伴关系,并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不断创造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格局,办学机制改革包括:

1.组织机制创新

牵头组建湖北酒店管理专业职业教育集团;

学校和酒店集团双方共同成立校企战略合作委员会,由双方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委员会还应包括:

典型企业代表、高技能一线服务于管理代表、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

战略合作委员会实行定期会议制度,讨论双方合作中的重大问题,制定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决策,双方各指派一名管理人员负责日常联络和协调各项合作事宜。

在双方战略合作委员会领导下,高等职业院校与酒店集团采取对口合作、一事一议、签订具体项目协议的方式,推进双方全面深入合作。

2.经费来源途径创新

由于学校资金短缺,对于师资、调研、实训基地建设等保障条件投入明显不足,最终影响酒店专业建设和发展。

学校和酒店集团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后,集团就成为保障条件筹措资金的主要来源渠道之一,多渠道、多形式筹措保障条件所需经费,实行校企共同投资、互惠互利政策提高高等职业院校酒店专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机制创新

根据酒店行业对于酒店人才的需求,由酒店集团主要负责人和酒店专业骨干教师组成决策班子,在双方共同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确定酒店专业的定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分解酒店人才岗位及岗位群各项专业能力、素质和知识,归纳分类能力、素质和知识,以此作为开发课程的依据,集团和学院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形成课程体系、确定课程所需教材和师资队伍、确定课程所需要的实习、实训条件等内容,专业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作,需要学校与酒店行业共同建设酒店人才需求预测分析制度;

针对酒店集团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一线服务人员、初中级管理人才能力分析,制定可靠市场调研报告和人才培养方案。

4.产学研机制创新

酒店管理集团高级管理者进入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聘请集团酒店管理和技术专家兼任教师,参加教研和教学活动,研究专业建设、教材开发、实训基地建设、素质课程建设等具体问题;

骨干教师进入酒店HR管理总部,根据甲方需要,协助甲方制定人才培训计划,设计教学方案(产品),组织教学力量,开设业务技术、经营管理培训班或职业资格培训班,提高在职员工的职业素质和技能;

教师到企业一线通过兼职或调研方式,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提高“双师”素质和实践技能。

5、深化国际合作

引进中外合作办学机制,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国内急需在国际上具有先进性的课程和教材,引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我院的人才培养水平,为我省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构建一个新的平台作出积极探索。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1.优化原有人才培养模式

酒店管理专业“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设计理念是:

第一,入校后学生首先学习专业技能课、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学生对今后所从事的行业和行业所要求的人才规格有一个初步了解,这样有利于学生巩固专业思想,不好高骛远,树立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的思想,为他们今后在这个领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是交互进行的,半年在学校、半年在酒店,这样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提高对理论的认识,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第三,在后续酒店管理理论的学习中,由于学生有了前期实践的经验基础,有利于他们理解酒店管理理论和酒店经营理念,还可以根据自身的体验进一步丰富所学的管理与服务理论。

尤其是可以给学生一个自我发展和自我设计的空间,学生经过“专业知识学习—工作实践—管理理论学习”的学习过程,对酒店业有清晰的了解,根据自身情况规划今后的职业生涯。

2.探索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整体采用“理论+实践+理论+实战”的模式,高职创业型酒店管理人才是具备各种能力与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既要熟练掌握酒店各部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又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技术应用与开发能力,还应具备一定的创业知识、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培养这类人才,应整体采用“理论+实训+理论+实战”的模式。

首先,在学校进行创业理论知识的教学、酒店管理基本理论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其次,学校应加强酒店校内外实训和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为学生实践性的课程提供条件,加强实践,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再次,应在实践中检验和总结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对酒店管理实际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要让学生在实际生产和经营中接受训练,在实战中穿插理论教学,寓教学于实际自主经营之中,达到使学生学有所长、一专多能,并完全具备创业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心态的职业教育目标,同时增强劳动生产和安全生产意识,增加创业体验与技能,增强创业素质,丰富创业知识,提升创业能力。

3.探索以中职毕业生为起点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对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调查研究以及与中等职业院校教师和行业专家一起探讨的基础上,充分了解中等职业毕业生培养的实际情况,并根据其特点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采用“2+0.5+0.5”的培养模式,首先,在第一和第二学年,结合学校规划建设的Opera为主体的饭店信息化实训室,侧重学生在实际操作和管理理论方面的提升,强化良好职业素质的养成,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在旅游行业企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