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5528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4.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

《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

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

福州八中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必修4

考试时间:

150分钟试卷满分:

150分

2015.7.6

一、现代文阅读(9分。

毎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刘禹锡诗的“斯须炒成满室香”,由于使用“炒”这个在唐代极为罕用的字,后世人误解绿茶的炒青工艺起源于唐朝,甚至茶界专家推定为西汉。

茶叶加工历史不能脱离中华的饮食(烹饪)历史进行孤立研究。

历史上,任何茶叶加工技术的出现和提高,甚至新茶类的出现,都是在食品加工烹饪技术突破和存在后才出现的。

东汉的《说文解字》还未见“炒”字,其后南朝的《玉篇》也无此字。

宋代的《广韵》和《集韵》中出现的“炒”,涵义意想不到的是“熬”,不是烹饪技法中的“炒”,更不是今天从字面上理解的茶叶加工中炒青的“炒”。

从《礼记》记载的周朝“八珍”,到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随葬菜单,再到唐朝著名的“烧尾宴食单”、乃至宋元的饮食著作,并没有发现“炒”作为烹饪加工的确切记载;从唐及此前的壁画及出土的随葬陶瓷灶,我们可以看到多眼灶上的饮器为釜、甑和甗,适合于煮和蒸的烹饪方式,一直到宋元时期才出现有可能具备“炒”功能的圆底薄铁锅。

从中国烹饪历史及文字演变,基本可以排除“炒青”工艺出现在唐朝及唐之前。

根据一些模糊的史料可以推想,“炒”作为一种烹饪技法,在南宋很有可能小范围出现,应出现在皇宫、贵族和大都市高档的酒楼,民间并未见记载。

南宋陆游《安国院试茶》诗后自注:

“日铸则越茶矣,不团不饼,而曰炒青,曰苍鹰爪,则撮泡矣!

”,这里的“炒青”应该是对当时散茶颜色或者外形特定的描述,也不能理解为是绿茶的一种杀青工艺。

元朝王祯的《农书》对于茶叶加工的描述,是史上首次明确出现揉捻以制作条索形散茶,但是,杀青部分仍是蒸青。

明中期嘉靖年间《茶谱》,勉强算是首先提到茶叶加工意义上的炒青,但也只用了“炒焙适中”四字。

一直到万历时,《茶录》、《茶经》、《茶疏》和《茶解》等才对炒青茶制法进行详细地描述。

回到“炒”在宋及宋以前的本意“熬”,其实这是一种较为原始简陋的茶叶杀青方式,我们可以将之称为“泡青”或者“煮青”,方法是将茶叶直接放入开水中几分钟杀青,是一种脱胎于“羹煮”的原始茶叶食饮方式。

由于此法存在缺陷,目前几无人使用。

绿茶的加工方式的演变和改良,今天已经很难说是谁在确切的什么时期发明的,更科学的说法应该是同时期内不同的茶叶加工方式并存,但是,不能脱离当时烹饪食饮技术的大前提。

只是优良的制法,或因为加工便捷、效率提高、成本降低,或获得茶客的肯定和追捧而得以推行。

什么茶才是中国茶的代名词,绿茶应该是一个不二的选择吧。

中国人形成了强悍的“绿茶思维”,大部分中国人只要说到茶,脑海中浮现出的一定是一杯热气腾腾、淡绿清亮的绿茶。

历史上,也只能是通过茶叶的形状来区分茶叶,团茶、饼茶、末茶、散茶,六大茶类一直到清朝才齐全。

即使是建国以后,六大茶类的划分也透露出“绿茶逻辑”,这种思维定式无处不在。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口味的形成和嗜好是一件复杂的事情。

绿茶在甑甗的蒸汽氤氲中,形象清晰地注入中国人的茶盏之中,成为中国人喜爱了一千多年的茶。

最近十多年来,绿茶的霸主地位不断受到其他茶类的挑战,消费市场的格局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化,但是,谁能笑到最后,仍需要时间的检验。

1.下列对茶叶杀青技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宋陆游所说的“炒青”,应该是对散茶颜色或外形的描述,不是绿茶的杀青工艺。

B.元朝王祯的《农书》描述了以揉捻制作条素状的茶的茶叶加工方式,仍采取蒸青的杀青的方式。

C.万历时《茶谱》、《茶经》、《茶录》等菱,对炒青这种制茶技术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D.“煮青”是较为原始的茶叶杀青方式,脱胎于“羹煮”,由于有缺陷,目前基本无人使用。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刘禹锡的“斯须炒成满室香”诗句中使了“炒”,让茶界专家误解绿茶的炒青工艺起源于唐朝,甚至更远至西汉。

B.食品加工烹饪技术的突破和存在,是茶叶加工技术出现和提高的基础。

C.宋元时期的饮食著作中并没有发现“炒”作为烹饪加工的确切记载,但是出现了具备“炒”的功能的圆底薄铁锅。

D.一些模糊的史料记载了“炒”作为一种烹饪技法,在南宋可能出现在皇宫、贵族和大都市高档的酒楼。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在一定时期食饮技术条件下,不同的茶叶加工方式是同时并存的。

B.优良的制茶方法得以推行,是因为其加工便捷、效率高、成本低而受到茶客的和追捧。

C.绿茶是中国茶的代表,中国人具有强悍的“绿茶思维”,建国后六大茶类的划分也透露着“绿茶逻辑”。

D.中国人一千多年来喜爱绿茶,造成了绿茶的霸主地位,即使这种地位近十多年受到了挑战。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

父仲卿,无名位。

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

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

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

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

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

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

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

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

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

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

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

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

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

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

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

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将仁义为事。

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仅十人。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辟为巡官辟:

B.坐是改太子右庶子坐:

因为

C.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俄:

不久

D.荣悴不易易:

交换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B.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C.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D.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愈曾做过巡官、佐官。

他说话直爽坦率,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他的品德专一而正派,擅长处理一些世俗事务。

B.韩愈曾上过几千言的奏章把宫市的弊端毫无保留地讲了出来,皇上不仅不听,反而大为生气,把韩愈贬到边远的阳山做县令,后来才酌情内移到江陵任职。

C.元和十二年,韩愈担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因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有功,被朝廷任命为刑部侍郎。

韩愈借撰写《平淮西碑》替裴度歌功颂德。

D.韩愈性情宽宏通达,与他人交往,不论人家地位如何变化,他总不改变态度。

他跟孟郊、张籍的友情,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7.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5分)

(2)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列这首宋词,完成8-9题

虞美人[宋]蒋捷①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

①蒋捷,字胜欲,生活在宋、元换代之际,一生饱经战乱。

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几年后宋亡,不仕。

8.词中说,“少年”听雨是在歌楼上,“壮年”听雨是在客舟中,两者分别有什么寓意?

(5分)

9.“断雁叫西风”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鬓已星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现了词人什么心情?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柳永在《雨霖铃》中借“月”写别情的句子是,。

(2)苏轼在《赤壁怀古》中借“月”抒胸中万千感慨的句子是,。

(3)《永遇乐•》中运用典故的一句是:

想当年,,。

(4)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5)《声声慢》中用了叠词的一句是,,。

(6),,如今有谁堪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善亦有道

刘源

光绪某年,黄河发大水,无数百姓流离失所,陕西关中东南有一长丰镇,来了几十个衣衫褴褛的灾民。

这长丰镇虽然有几个富户,但个个吝啬异常,真是铁公鸡一毛不拔,大伙儿私下里称长丰镇为“铁公鸡镇”。

灾民们等待施舍,但富户们家家大门紧闭。

饥肠辘辘的灾民们正绝望之时,镇北的达好仁家忽然传出消息:

达家将开粥棚!

消息震惊了长丰镇!

要知道,在众多铁公鸡中,达老爷子的吝啬可是鼎鼎有名的。

达老爷子今年七十了,家里虽不是长丰镇的首富,但财力着实雄厚,只是达老爷子吝啬持家,达家上下连一个胖子都没有,他自个更是瘦骨嶙峋。

前阵子他的小儿子成亲,宴席上的馒头居然是一半白面一半糠麸,莱也是素多荤少,规格比有些穷人家的婚宴还差。

如今他居然肯设粥棚,颇令人大惑不解。

可眼瞅着几口大锅支了起来,家丁们劈柴烧火,不像是假的。

很快,达家放出话来:

“领粥时,必须说‘达老爷真慷慨,达老爷真是大善人’,然后跪下来朝达家大门磕个头……”一碗稀粥居然让人家磕头,太过分了。

但饿肚子的滋味真不好受,灾民们只好自觉地排起了长队。

水滚开时,围观的百姓们看着达家的伙计朝大锅里下了两瓢米,不由嘀咕道:

“这么大的锅,下这么点儿米,这粥可真够稀的!

”这时,那伙计又打开另一口袋子,舀出来一瓢东西,大伙儿一看,惊叫道:

“米糠?

”一锅粥,两瓢米加五瓢糠,粥是稠了,味道可就……没想到老爷子做善事也打折扣,这不明摆着让大家戳脊梁骨吗?

家里人很不满,小儿子年轻气盛,跑到堂屋跟老爷子吵了起来。

“爹,韩信衣锦还乡本可杀了那个让他钻裤裆的家伙,但他让那人做了官,赢得了好名声。

可你呢?

做个粥棚,一天花上一袋米,一个月也就三十袋米而已”……“你有本事给我弄三十袋米来,站着说话不腰疼,我辛苦攒下的家业迟早要被你们这些败家子败光!

”达老爷子气呼呼地走了。

灾民们感谢达家做善事,跪在地上朝坐在太师椅上的达老爷子磕了个头,才换得一碗黄粥,泪眼汪汪地蹲在一边喝。

牺牲了尊严才换来的东西,虽能果腹,心里却在滴血……灾民们磕头讨饭,眼泪汪汪地喝粥,这幅凄惨的情景让长丰镇的上空弥漫着悲伤的气氛。

达老爷的慈善活动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反而被人骂得狗血淋头,那些没有施舍的富户们则耻笑达老爷子做了件蠢事。

达老爷子似乎也意识到了,便改了规矩,领粥时可以不跪,但必须为达家做一天活。

这个规矩倒还不错,但达家哪有那么多活给人干?

于是达老爷子将家里的佣工全部遣走,这些人聚拢起来向达老爷子讨说法,达老爷子的回话倒也简单:

谁干活只要三餐饭,不要工钱,就可以留下。

小儿子担心:

“爹,灾民们固然用着便宜,可他们总有走的一天,到时候咱们家再找人可就难了。

”达老爷子说他们肯定会非常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活计。

小儿子豁然开朗,这老爷子真算计到家了,够狠!

结果长丰镇的小工价格直线下降。

水灾过后,长丰镇又恢复了原样。

但是,达爷子的名声迅速在半年里变得臭不可闻,人们提起他,干脆以“老鬼”相称。

这一年达老爷子病重,临死前对孩子们说:

“我知道你们对我颇有微词,但你们不知道,我这么做,既为他们好,也是为你们好。

我原来也讨过饭,当时和我一起讨饭的好朋友,他一生都在讨饭,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大家惊奇地听着。

“因为他运气好,遇到了一个好人家,大米饭白馒头管够,让他觉得讨饭的日子真不错;而我运气不好,讨饭被狗咬,被人欺,所以我恨透了讨饭。

”达老爷子沉痛地说,“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别人不做粥棚,我做,但我不会让灾民们觉得讨来的饭特别香。

钱花好了能帮人,花不好就毁人,我落了个坏名声,却总好过给长丰镇增加一批乞丐……”

说罢,溘然长逝。

达家子孙将丧礼办得非常寒酸,百姓们纷纷议论达家孩子不孝,但达家人不在意。

几十年后,达家还在,子孙兴盛,还出了好几个人才,而其他富户没有逃过“富不过三代”的宿命,相继败亡。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年4期,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饥民流落“铁公鸡镇”,吝啬的达老爷子将开粥棚。

但是达老爷子规定,饥民领粥时必须先干活再磕头,那米少糠多的粥引起了饥民和家人的不满。

B.达老爷子施舍遭骂,他也意识到自己做得过分了,于是不得不改规矩,变磕头为干活,并遣走佣工。

C.水灾过后,达老爷名声臭不可闻,临终之语却让家人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

D.达家为老爷子的丧事办得非常寒酸,让镇子上的百姓们议论纷纷,这反倒让达家在几十年后子孙兴盛。

E.这篇小说的内容涉及“勤俭持家”“行善亦有道”的主题,有很强的现实警示作用。

语言质朴通俗,读来令人沉思良久,受益颇多。

(2)小说中的“小儿子”出现了两次,请简要分析这个角色在小说中的作用。

(6分)

 

(3)请分析小说中达老爷子的形象。

(6分)

 

(4)小说的最后两段点明了题旨,尤其是达老爷子临终那番话启人深思,请结合传统文化,联系当今社会现实谈谈自己的理解。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柳诒徵妙语讽世

梅子

柳诒徵生于1880年,1915年受聘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员,南京高师改为东南大学后,续任教授,后在东北大学、北京女子大学、浙江大学、中央大学等校任教。

新中国成立后,柳诒徵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上海图书馆筹备委员会委员等职。

柳诒徵学识渊博,儒雅通达。

曾与柳诒徵同在东南大学,并“素以平生风义兼师友与之相期”的吴宓曾称许柳诒徵说,东南大学之教授人才,“以柳先生博雅宏通,为第一人”。

柳诒徵在南京高师、东南大学和中央大学时,平素给人的印象是清癯面孔,疏落长须,身着长袍马褂,仪态潇洒,神情悠然,望之若神仙中人。

学生见面行礼,他总是拱手作答,甚为谦和,且言语幽默诙谐,令人莞尔。

抗战期间,江苏省政府迁至兴化,一天,柳诒徵有事与一随从一起入兴化城,岗哨卫兵照例盘问其居住地址,柳诒徵一时想不起来,哨兵斥之离去,柳诒徵窘急之下,手指北门城内建设厅厅长住宅,哨兵始准其随从入城通报,由建设厅厅长亲到北门迎接后方得进城。

后江苏省主席等人向他道歉,柳诒徵却连连夸奖哨兵训练有素,恪守职责,并自嘲说:

“这是报应,我当老师时常给学生吃鸭蛋,此次我连吃三个鸭蛋。

”说毕大笑。

当年一“新学者”对前辈柳诒徵说,线装书陈腐不堪,对新社会简直一点用处都没有,不如付诸一炬。

柳老回答:

“你这样的提倡,我也非常赞同。

但我有一建议,这行动不做则已,要做须做得彻底。

否则这儿烧了,他处没有烧,还是起不了大作用,务使全国一致,把所有的线装书统统烧光。

且这样还不妥善,因为我国所藏线装书虽然烧掉了,世界各国的图书馆尚有很多珍藏,最好动员他们也如法炮制,烧它个干净。

否则外国尚有很多汉学家钻研汉学,倘使他们来华,在经史子集上提出问题,和我们商讨,我们瞠目不知所对,这未免贻笑国际,太难为情了。

”说得那“新学者”面红耳赤而去。

抗战胜利后,柳诒徵选聘为江苏省参议员,凡关乎国计民生之事,他总是仗义执言。

一次开会时,江苏省省主席及各厅厅长均列席被质询。

当时教育厅厅长为一件事指责议员吹毛求疵,柳诒徵当即而起,手指该厅长声色俱厉地斥责说:

“你是我在高等师范时的及门学生,何以这样糊涂,不明白民主精神?

你须知道议员是代表民众行使神圣的任务,你们不过暂时负一时治权责任,应当小心,敬听代表的意见。

没有民主修养就不配列席会议,就不配做民主国家的官吏!

”教育厅厅长被训斥得张口结舌,不知所对,全场则掌声不已。

柳诒徵淡泊功名利禄,痛恨官场腐败,誓不做官,以执教著述,清正自守。

1942年国民政府成立“礼乐馆”,蒋介石欲借重柳诒徵的德望,让教育部请柳老主持,柳老说:

“世风日下,礼崩乐坏。

老朽之躯,不堪重负。

请另觅能者。

”蒋介石又让柳门弟子陈训慈之兄长陈布雷出面,也被柳诒徵婉言谢绝。

1956年2月,柳诒徵因病逝世,享年76岁。

(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第二段概括介绍了柳诒徵学识、性格、品格等方面的内容,引用吴宓的话,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B.文章的第三段从外貌、动作、心理、语言等不同的角度对传主进行了较为全面细致的描写,这有助于读者了解柳诒徵的性格特点。

C.文章选材典型,譬如第四段所写的柳诒徵与“新学者”关于线装书的讨论,充分体现了柳诒徵敏锐的思维。

D.教育部和陈训慈请柳老主持“礼乐馆”的工作,但柳老拒绝了,这说明他淡泊功名利禄,痛恨官场腐败,也是其讽世的具体体现。

E.文章重点写了柳诒徵“妙语”和“讽世”两个方面,其实,这两个方面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在“妙语”中有“讽世”,在“讽世”中有“妙语”。

(2)柳诒徵的“妙语”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分条概述。

(6分)

 

(3)请简要概括柳诒徵的性格特点。

(6分)

(4)我们可以从柳诒徵身上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人们“为什么”愿意使用法律或者不愿意使用法律,这都是一个公共选择。

关于人们“因何”愿意使用法律,这又是人们探讨的另一话题。

B.如今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都忙里偷闲,选择养宠物来调剂生活,因此养宠物正在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

C.一名惯偷在车站行窃后正要逃跑,两位守候多时的反扒队员突然拦住他的去路,二人上下其手将他摁倒,结果人赃俱获。

D.该产品的试用效果非常好,相信它大量投产后将不孚众望,公司一定会凭借产品的优异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骄人业绩。

1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祖父一辈被我们忽略了,他们离我们如此遥远,以至于不知道他们有着怎样的孤独和悲伤。

B.为减少细颗粒物(PM2.5)浓度,北京将进一步淘汰不符合首都功能的污染企业,以世界上最严格的标准治理北京市工业污染。

C.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涌现的互联网精英以其崭新的理念和独特的方式,诠释着时代的大趋势。

D.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我国煤炭出口,同时也将对国内正在实施的煤炭走向市场的战略起到了极好的推动作用。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

____,其含义是:

人的高贵的灵魂必须拥有配得上它的精神生活。

①当然,人曾经拥有王位并非一个历史事实

②否则就不会因为自己失了王位而悲哀了

③借用帕斯卡尔的这个说法,我们可以把人类的精神史看作为恢复失去的王位而奋斗的历史

④帕斯卡尔说:

人是一个被废黜的国王

⑤而只是一个譬喻

⑥所以,从人的悲哀也可证明人的伟大

A.④②⑥③①⑤B.④②③①⑤⑥

C.④⑥③①⑤②D.④⑥②③①⑤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l5个字。

(6分)

“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论断。

那么,①首先,②,万事万物都存在这种关系,比如自然界的天地、四季、山水、风火等,都有阴阳之别。

其次,阴阳两种属性尽管是对立的,③,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互相配合,才能化生万物。

再次,阴阳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比如赢与食、泰与否、损与益等,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由上所述可见,阴阳两种属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7.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完成后面的问题。

(1)给这幅漫画拟个标题(不超过5个字):

(2分)

(2)描述这幅漫画的画面内容(40字内),并写出寓意(25字以内):

(3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写一篇作文。

(60分)

熟语有“先声夺人”“敢为天下先”“先下手为强”……强调的是“先”的优势;然而熟语又有“后发先至”“后来居上”“后发制人”……强调的是“后”的优势。

一“先”一“后”,可以引发我们丰富的联想和思考。

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福州八中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必修4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C2.B3.B4.D5.A6.A(应为不擅长处理世务)。

7.

(1)(5分)韩愈自己觉得自己很有才,但却常被朝廷排挤贬黜,就写了一篇《进学解》自明心志。

(以累摈黜喻,句意各一分)

(2)(5分)他很能奖掖鼓励后辈,招入家中的有十六七人,即使连(自己的)早饭都供不上了,也和颜悦色地不在意。

(“诱厉”“后进”“馆”“给”“怡然”各1分)

参考译文: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

父亲名叫韩仲卿,不做官也不出名。

韩愈三岁的时候成了孤儿,被同族的堂兄抚养。

韩愈因为自己是孤儿,小时候学习儒家经典很刻苦,不像其他孩子那样还需要奖励来督促。

在考进士的时候,把自己的文章在公卿之间投送,曾担任过宰相的郑余庆很欣赏他,积极地称赞他,因此很快就出了名。

不久韩愈就考中了进士。

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请韩愈作他的巡官。

董晋的职员班子撤除后,徐州的张建封又请他去做佐官。

韩愈说话直爽坦率,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他的品德专一而正派,不擅长处理一些世俗事务。

后来调他去做四门博士,再后来升为监查御史。

德宗晚年的时候,朝廷中分了好几派,宰相也不好好负责。

宫市的弊端很明显,但谏官们反复提意见皇帝也不接纳。

韩愈曾经写了几千字的文章极力批判这件事,皇帝不听反而很生气,把他贬到阳山县做县令,后来酌情转到江陵府作掾曹。

韩愈自己觉得自己很有才,但却常被朝廷排挤贬黜,就写了一篇《进学解》自明心志。

政府中管事的人看到这篇文章很同情他,因为韩愈很有史学才能,委任他作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编写史书)。

过了一年,又提升为考功郎中(大概是负责绩效考评的人力资源部官员)、知制诰(起草政令的人),然后封为中书舍人。

不久又有看着韩愈不顺眼的人,翻出他以前的旧事,说韩愈曾经降职到江陵府期间,荆南节度使裴均用比较优厚的条件招待韩愈,裴均的儿子裴锷凡俗鄙陋,近日回京探望父亲,韩愈写了一篇序文为裴锷送行,称呼裴均的字。

这种言论在朝廷传播开来,因为这个韩愈又被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