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重新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5560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3.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重新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改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重新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改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重新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改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重新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改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重新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改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重新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改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重新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改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重新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改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重新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改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重新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改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重新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改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重新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改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重新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改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重新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改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重新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改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重新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改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重新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改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重新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改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重新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改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重新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改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重新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

《改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重新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重新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改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重新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

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

培土制水法补脾利水

佐金平木法泻肝清肺

泻南补北法(泻火补水法)

心主火,火属南;

肾主水,水属北

4/五脏,即心、肺、脾、肝、肾;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胞宫、精室)。

五脏主藏精气,以藏为主,藏而不泄;

六腑传化水谷,传化物而不藏。

奇恒之腑,虽名为腑,但其功能却有异于六腑,并有类似五脏贮藏精气的作用,有似脏非脏,似腑非腑的特点。

肝:

主疏泄,主藏血.喜条达恶抑郁.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腑合胆.

心:

主血脉,主神志.阳脏,喜通明.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腑合小肠.

脾:

主运化,脾气主升,主统血.喜燥恶湿.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在腑合胃.

肺:

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肺朝百脉,肺主治节.喜润恶燥.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在腑合大肠.

肾:

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纳气,濡养温煦脏腑.有"

先\后天之精"

故称为"

先天之本"

.封藏为主.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在腑合膀胱.

类似功能:

心主血脉、脾主统血、肝主藏血、肺朝百脉

肺主气、肝主疏泄、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肾主纳气

肾主水、脾主运化水液、肺主通调水道

1.心与肺的关系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2.心与脾的关系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

3.心与肝的关系血液、神志方面的依存与协同。

4.心与肾的关系心阴心阳与肾阴肾阳之间的依存关系(水火既济)心血与肾精之间的依存关系(心肾相交)

5.肺与脾的关系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

6.肺与肝的关系气机的调节。

7.肺与肾的关系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金水相生。

8.肝与脾的关系饮食物的消化和血液的生成、贮藏及运行。

9.肝与肾的关系肝肾的精血、阴阳相互为用,相互制约,协调平衡。

精血同源、肝肾同源10.脾与肾的关系先天后天的相互滋养。

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心与小肠的关系:

心火移热于小肠。

肺与大肠的关系:

大肠传导正常,腑气通畅,亦有利于肺气的下降。

"

气虚便秘"

脾与胃的关系:

(1)纳运相合脾主运化,胃主受纳"

脾胃不和"

(2)升降相因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一升一降,相互协调。

(3)燥湿相济脾属阴喜燥而恶湿,胃属阳喜润而恶燥。

两脏燥湿相合

肝与胆的关系:

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胆主决断,与人之勇怯相关。

肾与膀胱的关系:

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均依赖于肾脏的气化。

呼吸:

肾\肺消化:

肝\脾水液代谢:

肺(上焦)\脾(中焦)\肾(下焦)脑活动:

心\肝\肾

5/气的生成:

肺\脾\肾

气的功能

(1)推动作用

(2)温煦作用(3)防御作用

(4)固摄作用(5)气化作用

1.元气-肾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肾中精气,分布于三焦.推动和促进着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各脏腑、经络

2.宗气-脾肺“气海、膻中”,宗气聚集于胸中,贯注于心肺之脉,行呼吸\气血.语言、声音、呼吸、视听、心搏

3.营气-脾胃“荣气”,来源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脉中之气,化生血液,营养全身

4.卫气-脾胃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温养脏腑肌肉皮毛,控制汗孔开合和汗液排泄,维持体温.脉外之气.

气逆:

面红目赤气滞:

闷胀疼痛气闭:

不省人事气脱:

汗出不止气陷:

子宫下垂血的功能营养和滋润作用,营气和津液是血液的主要成分。

气与血的关系:

气为血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母(血能载气、养气)

津和液:

质地较清稀,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

质地较稠厚,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的,则称为液。

6/督脉的基本功能为:

①调节阳经的气血(阳脉之海)②与脑、髓和肾的功能有关。

任脉起基本功能为:

①调节阴经气血(阴脉之海);

②主持妊养胞胎(任主胞胎)。

冲脉基本功能为:

①调节十二经气血(十二经脉之海);

②冲为血海,有促进生殖之功能。

带脉基本功能为:

①约束纵行诸经;

②主司妇女的带下。

7/偏阳质与发病偏阳质是指具有偏于亢奋、偏热、多动等特性的体质类型。

偏阴质与发病偏阴质是指具有偏于不足、偏寒、喜静等特性的体质类型。

8/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风: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风邪善行而数变;

风为百病之长

寒: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主痛—不通;

寒性收引,具有收缩牵引挛急等特点。

暑: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性升散,最易伤津耗气:

易犯头目、内扰心神;

暑多挟湿,湿热郁阻(暑必兼湿)。

湿:

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滞气机;

湿性重浊:

沉重、秽浊(痹证、淋证);

湿性粘滞:

粘着、停滞(病程缠绵、反复发作);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下肢水肿。

燥: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易伤肺:

肺为娇脏、喜润恶燥。

火:

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火热易伤津耗气;

火热易生风动血;

火邪易致疮疡。

疫:

疫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发病急骤,病情较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七情:

喜、怒、忧、思、悲、恐、惊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

怒则气上"

、"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

9/病机:

由于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导致真实假虚现象,称为:

大实有嬴状由于脏腑的气血不足、运化无力,导致真虚假实现象,称为:

至虚有盛候

阴阳互损:

在阴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阳虚,称为:

阴损及阳

在阳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阴虚,称为:

阳损及阴

阴阳格拒:

阴盛格阳:

阴寒之邪雍盛于内,可见阳浮于外之症,称为:

真寒假热之证。

阳盛格阴:

邪热过盛,格阴于外,称为:

真热假寒之证。

治未病:

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早期诊治、控制疾病传变)

10/康复原则:

形神共养:

①养形重在养精血保胃气。

②养神重在调神护神。

调养气血阴阳:

①调养气血。

②调养阴阳。

③协调脏腑。

④疏通经络。

第二章中医诊断基础

1/中医诊断基本原则:

整体审查;

四诊合参;

辨证求因

青色主寒证、惊风证、瘀血证、痛证

黑色主肾虚、水饮证、瘀血证、痛证

黄色主虚证、湿证

白苔:

表证,寒证

积粉苔:

毒热内盛,常见于瘟疫或内痈

黄苔:

热证,里证舌淡胖苔黄而华润:

阳虚水湿不化

灰黑苔:

灰黑而润滑:

寒湿证灰黑而干燥:

里热证

口苦------肝胆实热

口甜而腻------多属脾胃湿热

口中泛酸------肝胃不调;

或食滞于胃

口中酸馊------多为食积内停口淡乏味------常见于脾虚不运

第三章常见病辨证论治

反治:

热因热用:

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物治疗假热症状真寒假热证

寒因寒用:

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物治疗假寒症状真热假寒证

塞因塞用:

是以补开塞,即用补虚药治疗虚性闭塞不通症状真虚假实证

通因通用:

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实性通泄症状真实假虚证

第四章民族医药基础知识

藏药:

五元:

土、水、火、风、空三因:

隆、赤巴、培根三化味:

甘酸苦

蒙药:

三根:

赫依(气)、希日(火)、巴达干(土和水)三秽:

稠、稀、汗

第五章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尿胆红素(BIL)

胆红素是血红蛋白的降解产物,显示肝细胞损伤和鉴别黄疸的重要指标肝炎、肝硬化、肝损伤、胆管炎

尿淀粉酶:

增高:

急性胰腺炎发,胰头癌、流行性腮腺炎、胃溃疡穿孔减少:

重症肝病、严重烧伤、糖尿病

粪胆原:

增加:

在溶血性黄疸

减少:

阻塞性黄疸

淀粉酶(AMY)速率法:

血清80~220U/L

增高:

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急性胰腺炎发病后2~12h,血清淀粉酶开始升高,12~72h达到高峰,3~4日恢复正常。

降低:

肝癌、肝硬化、糖尿病

磷酸激酶(CPK)男性25~200U/L女性25~170U/L

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疾病脑梗死、急性脑外伤

肾功能检查的项目有血清尿素氮血肌酐

血尿酸:

参考范围:

155~428μmol/L酶法男性180~440μmol/L女性120~320μmol/L

核蛋白代谢增强

恶性贫血、范科尼综合征,高糖、高脂肪饮食

血糖(GLU)空腹:

成人3.9~6.1mmol/L(70~110mg/dl)儿童3.3~5.5mmol/L(60~100mg/dl)餐后2h:

血糖<7.8mmol/L(140mg/dl)

胰岛素功能低下

降低:

胰岛素β细胞瘤,肾上腺素皮质功能减退(艾迪生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营养不良

糖化血红蛋白(Ghb)竞争免疫比浊法4.8%~6.0%

增高见于糖尿病、高血糖降低见于贫血、红细胞更新率增加

血清总胆固醇(TC)--3.1~5.7mmol/L甘油三酯(TG)--0.56~1.70mmol/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致病因子1.9~3.61mmol/L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与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呈负相关1.04~1.55mmol/L

乙型肝炎血清免疫学检查: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

临床检查为大三阳的是HbsAgHBeAgHBcAb带有传染性,应尽快隔离。

临床检查为小三阳的是HbsAgHBeAbHBcAb传染性小,不需要隔离。

第6章中药学文献信息与咨询

一次文献是作者以本人的研究成果为依据而撰写的原始文献,如专着、期刊论文、会议文献、学位论文、专利说明等。

二次文献是对一次文献进行整理、分类、提炼加工,按一定规则编排而成,如书目、题录、文献等。

三次文献是在利用二次文献基础上,对某一特定专题的一次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和综合分析基础上编写的文献,如论文综述、专题评论、教科书、词典、百科全书、年鉴、手册等。

图书信息一般比期刊晚3-5年

1.医学典籍

■黄帝内经--最早的一部中医典籍,现存最早、最为系统的医学经典着作;

■伤寒论--张仲景着,总结先秦两汉时代的医学成就,创造性地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称为"

众方之祖"

■金匮要略方论--开创了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体系,张仲景着;

■巢氏诸病源候论--第一本证候学专着,巢元方着;

■瘟疫论--第一部论瘟疫的专着,吴又可着。

2.本草典籍

■神农本草经--最早的本草学专着;

■本草经集注--系统整理南北朝以前的药物学资料,陶弘景着;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保存最早的完整的本草合刊本,张存惠着;

■本草纲目--中药学巨着,李时珍着。

3.方书典籍:

■肘后备急方--属急症手册性质,葛洪着;

■备急千金要方--对后世妇婴专科有很大影响,孙思邈着;

■千金翼方--孙思邈着,与《千金要方》合称《千金方》;

■外台秘要--综合性医学巨着;

■太平圣惠方--宋代王怀隐着;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第一部成药典,宋代官府颁行;

■普济方--中国古代收方最多的方书,保存大量民间验方。

药品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分三部,一部收载药材及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等,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及药用辅料,三部收载生物制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标准。

药学服务目的:

使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经济、合法的治疗药物

药历内容包括:

用药方案、用药经过、用药指导、药学监护计划、药效表现、不良反应、治疗药物监测、各种医学实验室数据、对药物治疗的建设性意见、对患者的健康教育。

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发布药历书写的原则与推荐格式:

患者基本情况;

病历摘要;

用药记录:

无既往病史;

用药评价:

无药物治疗的成本计算。

医师用药咨询:

提高药物治疗效果(新药信息,合理用药信息)降低药物治疗风险(不良反应;

禁忌证;

相互作用)护士用药咨询:

药物剂量、用法;

注射剂配制溶媒、浓度、静脉滴注速度;

输液药物的稳定性;

配伍禁忌。

第七章中药调剂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

处方前记医疗机构名称门诊或住院病历号年龄,性别,科别或病区和病位号临床诊断及开具日期等处方正文以Rp或R标示分列药品名称剂型,规格,数量用法用量处方后记医师签名或加盖专用签章药品金额以及审核,调配,核对发药药师签名或加盖专用签章处方术语处方当天有效,最多不超过3天

1.炮制类:

酒蒸大黄、蜜炙麻黄、炒山药;

2.修治类:

远志去心、山茱萸去核、乌蛇去头和鳞;

3.产地类:

怀山药、田三七、东阿胶、杭白芍、广藿香、江枳壳;

4.品质类:

明天麻、子黄芩、左牡蛎、左秦艽、金毛狗脊、鹅枳实、马蹄决明、九孔石决明;

5.采时、新陈类:

绵茵陈、陈香橼、陈皮、嫩桂枝、鲜芦根、鲜茅根、霜桑叶;

6.颜色、气味类:

紫丹参、香白芷、苦杏仁。

5.饮片的正名、别名:

正名的依据:

《中国药典》一部;

部颁《药品标准》;

部颁《炮制规范》

茺蔚子--益母草子坤草子;

白果--银杏;

佩兰--省头草、醒头草;

肉苁蓉--淡大芸;

香附--莎草根;

千金子--续随子;

前胡--岩风;

杜仲--木绵;

首乌藤--夜交藤;

辛夷--木笔花;

莱菔子--萝卜子;

细辛--小辛;

海螵蛸--乌贼骨;

青果--橄榄;

蛇蜕--龙衣;

牵牛子--黑白丑;

大黄--川军、生军、锦纹、将军;

藜芦--山葱、鹿葱;

淫羊藿--仙灵脾;

穿山甲--鲮鲤;

重楼--七叶一枝花、蚤休、草河车;

三七--参~、旱~、田七、滇七、金不换;

山茱萸--山萸肉、杭山萸、枣皮;

马钱子--番木鳖、马前、马前子;

槟榔--海南子、玉果、大腹子;

罂粟壳--米壳、御米壳;

北沙参:

辽~、东~、莱阳~,辽东莱阳北(杯);

南沙参:

泡~、空~、白~、白参,南(难)泡(抛)空白参(身);

天冬:

天门冬、明门冬;

百部:

野天门冬,与天冬区别开;

艾叶:

炙草、冰台,与甘草的炮制品炙甘草区别开;

甘草:

粉甘草、皮草、国老;

龙眼肉:

益智,与益智仁区别开;

大血藤:

红藤、血藤、活血藤,与鸡血藤区别开;

忍冬藤:

金银藤、银花藤;

茜草:

地血、活血丹、血见愁;

重楼:

七叶一枝花、蚤休、草河车;

拳参:

紫参,与紫丹参区别开;

丹参:

紫丹参、赤参;

木蝴蝶:

云故纸、白故纸,白云木;

补骨脂:

破故纸,补破;

蒺藜:

刺~、白~;

沙苑子:

沙苑蒺藜、潼蒺藜;

西红花:

藏红花、番红花;

红花:

草红花、红蓝花;

瓜蒌:

药瓜。

并开药名:

二蒺藜、潼白蒺藜:

刺蒺藜、沙苑子;

腹皮子:

大腹皮、生槟榔;

焦三仙:

焦神曲、焦山楂、焦麦芽;

焦四仙:

焦神曲、焦山楂、焦麦芽、焦槟榔;

龙牡:

煅龙骨、煅牡蛎;

全紫苏:

紫苏子、梗、叶;

二地丁:

蒲公英、紫花地丁;

处方应付:

清炒品:

果实类、种子类;

麸炒品:

术蚕壳;

炮制品:

河后无远炮(毒性较大的、远志、吴茱萸、厚朴、何首乌);

煅制品:

各种石;

醋炙品:

延胡索;

烫制品:

烫三甲(穿山甲、鳖甲、龟甲);

炭制品:

干漆炮姜炭、蒲黄榆(遇)侧柏;

蜜炙品:

蜜怕兜铃(枇杷叶、马兜铃);

盐炙品:

补骨脂、益智仁。

分类重要考点记忆技巧

清炒品

(蔓荆、苍耳、牛蒡、白芥、紫苏、莱菔)子、谷芽、麦芽、王不留行、酸枣仁

2芽,多子,找人留2005A

麸炒白术、僵蚕、枳壳2012A(术、蚕、壳)炮制天南星、何首乌、草乌、川乌、附子、吴茱萸、远志、厚朴一般有毒(天星,乌三父子,质朴,无语)

烫制龟甲、鳖甲、穿山甲烫三甲2011A

煅制花蕊石、钟乳石、自然铜、金礞石、青礞石、瓦楞子矿石,钙盐高温分解炭制干漆、炮姜、地榆、侧柏叶、蒲黄止血蜜制枇杷叶,马兜铃止咳2004B

醋制延胡索活血行气2004B盐制补骨脂、益智仁补肾2010A

配伍禁忌

十八反:

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京大戟、海藻、芫花;

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

藜芦反人参、南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

硫黄畏芒硝,“流氓”水银畏砒霜,反应狼毒畏密陀僧,狼与和尚的事巴豆畏牵牛子,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乌角(屋角)芒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小三,桂枝)人参畏五灵脂(生灵)

妊娠禁用药:

1.勤奋雪莲煮二乌豆造霜喂千牛、雄羊

轻粉、天山雪莲、莪术、(川乌、草乌)、巴豆、猪牙皂、巴豆霜、阿魏、牵牛子、雄黄、洋金花2.土鳖黑马急盯,上路扮大脚,命玄

土鳖虫、黑种草子、马兜铃、(京大戟、红大戟)、丁公藤、商陆、斑蝥、大皂角、玄明粉3.三员天仙千金,随驸马至公社,2闹

三棱、芫花、天仙子、千金子、甘遂、附子、马钱子、水蛭、蜈蚣、麝香、马前闹、闹羊花

妊娠慎用药:

-活血祛瘀、破气行滞、攻下通便、辛热及滑利类;

雄黄青草饿八川:

雄黄、轻粉、草乌叶、莪术、巴豆、制川乌;

草子悬命急忙盯:

黑种草子、玄明粉、京大戟、芒硝、丁公藤;

土鳖上路扮男性:

土鳖虫、商陆、斑蝥、天南星;

天仙随父至公社:

天仙子、甘遂、附子、水蛭、蜈蚣、麝香;

雪莲造霜喂千牛:

天山雪莲、猪牙皂、巴豆霜、阿魏、牵牛子;

三员千金马前闹;

三棱、芫花、千金子、马钱子、闹羊花。

(人工牛黄、牛黄、大黄、玄明粉、芒硝、片姜黄、三七、川牛膝、牛膝、王不留行、制川乌、肉桂、白附子)

汤剂的内服次数:

2次,重病急病可隔4小时服药一次。

煎出量:

250~300毫升。

服药时间:

饭后服:

一般药、健胃药、对胃肠刺激性较大的药物;

饭前服:

滋补药;

空腹服:

驱虫药、泻下药;

睡前服:

安眠药。

煎出量:

250~300毫升。

黄酒:

活络丹、醒消丸、跌打丸、七厘散;

姜汤:

藿香正气、附子理中;

淡盐水:

六味地黄、大补阴丸;

鲜芦根汤:

银翘解毒;

清茶:

川芎茶调;

米汤:

四神丸、更衣丸。

清开灵注射液不能联用(出现抽搐、胸闷、呼吸抑制):

硫酸庆大霉素、青霉素G钾、肾上腺素、阿拉明、红霉素、多巴胺、山梗菜碱、硫酸硫酸美芬丁胺。

滴注速度:

儿童20-40滴/分钟,成人40-60滴/分钟

毒性药:

不可内服:

水银、红粉、白降丹、生雪上一支蒿;

内服慎用:

雄黄、轻粉、生川乌、生草乌、斑蝥、生白附子、生藤黄;

青光眼、高血压及心动过速者禁用:

洋金花、天仙子;

忌食生冷、豆类及牛羊肉:

雪上一支蒿;

炮制后使用:

生川乌、生草乌、生天南星、生白附子;

炮制后入丸散:

斑蝥、生马钱子、生甘遂。

■矿物类:

红粉、轻粉、雄黄、砒石、砒霜、水银、白降丹;

■动物类:

斑蝥、蟾酥、天仙子、青娘虫、红娘虫;

■植物类:

闹羊花、洋金花、生马钱子、生川乌、生草乌、生附子、雪上一支蒿、生白附子、生半夏、生天南星、生巴豆、生千金子、生甘遂、生狼毒、生藤黄。

千分之一级:

砒石、砒霜--0.002~0.004g。

百分之一级:

蟾酥--0.015~0.03g;

斑蝥、青娘虫--0.03~0.06g;

砒石--0.03~0.075g;

雄黄--0.05~0.1g;

天仙子--0.06~0.6g;

雪上一枝蒿--0.06~0.12g。

十分之一级:

轻粉--0.1~0.2g;

红娘虫--0.1~0.3g;

洋金花、生马钱子、生藤黄--0.3~0.6g;

生甘遂--0.5~1.5g;

闹羊花--0.6~1.5g。

克级:

生千金子--1~2g;

生白附子--3~6g;

生半夏、生天南星--3~9g;

生附子--3~15g。

三至六,生白附;

少生马藤和洋金;

最少就得搬青娘(斑蝥、青娘虫)。

麻醉药品--罂粟壳:

用量一般3~6g,不易常服;

儿童禁用;

处方三年备查;

不准生用,严禁单味零售;

凭医生处方使用;

禁止在中药材市场销售;

专柜、专锁、专账、专人管理。

中药调剂:

体积松泡而量大的先称,粘度大的后称;

特殊处理的药品单包,鲜药分剂量单包;

一方多剂采用逐剂复戥、等量递减原则;

每一剂重量误差控制小于±

5%;

质地坚硬的需要临时捣碎;

■中药斗谱排列:

最高层:

质地较轻且用量较少的药物:

如月季花、白梅花、佛手花;

玫瑰花、代代花、厚朴花;

密蒙花、谷精草、木贼草;

五加皮、千年健、地骨皮;

络石藤、青风藤、海风藤

中上层:

常用药物:

如黄芪、党参、甘草;

当归、白芍、川芎;

麦冬、天冬、北沙参;

肉苁蓉、巴戟天、补骨脂;

金银花、连翘、板蓝根;

防风、荆芥、白芷;

柴胡、葛根、升麻;

砂仁、豆蔻、木香;

黄芩、黄连、黄柏;

厚朴、香附、延胡索;

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

酸枣仁、远志、柏子仁;

苦杏仁、桔梗、桑白皮;

天麻、钩藤、蒺藜;

陈皮、枳壳、枳实;

附子、干姜、肉桂;

山药、泽泻、牡丹皮只有金银花是在中上层,其他花都是最高层

较低层:

质地沉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