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综合整理图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53189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245 大小:56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综合整理图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5页
中药综合整理图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5页
中药综合整理图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5页
中药综合整理图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5页
中药综合整理图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5页
中药综合整理图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5页
中药综合整理图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5页
中药综合整理图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5页
中药综合整理图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5页
中药综合整理图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5页
中药综合整理图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5页
中药综合整理图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5页
中药综合整理图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5页
中药综合整理图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5页
中药综合整理图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5页
中药综合整理图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5页
中药综合整理图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5页
中药综合整理图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5页
中药综合整理图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5页
中药综合整理图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5页
亲,该文档总共2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药综合整理图表.docx

《中药综合整理图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综合整理图表.docx(2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药综合整理图表.docx

中药综合整理图表

第一章

基本

特点

 

阴阳

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

①整体观念;②辩证论治。

“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

”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依据。

病:

机体在一定情况下对外界有害因素作用的一种反应,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

症:

疾病的外在表现,既症状;证:

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阴阳的对立制约

即阴阳相反,表现在相互制约、相互消长。

“阴平阳秘”

阴阳学说

阴阳的互根互用

互根:

双方不能脱离另一方单独存在。

互用:

相互奖资生,相互促进。

相互关系

阴阳的消长平衡

量变过程—“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阴阳的相互转化

质变过程—向各自相反方向转变。

上、外、背、五脏、脉象(浮大洪滑)、外科(红肿热痛)、温热、辛甘淡

诊断应用

下、里、腹、六腑、脉象(沉小细涩)、外科(除以上外)、寒凉、酸苦咸

病理变化:

“阴阳失调”“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任何一方虚损可致对方中足“阳损及阴,阴损及阳”

治疗基本原则:

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

恢复阴阳平衡。

阴阳

采用“损其有余”二均为

阳偏胜—“热者寒之”

实证。

=“实者泻之”

阴偏胜—“寒者热之”

阴阳学说

偏盛

若另一方偏衰,应兼其不足,酌扶阳或益阴

临床作用

治疗疾病

应用

确定

阴虚:

不能制阳,属虚热,不能直接用寒凉药折热

“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治疗

“阳中求阴”—补阳时,兼补阴药。

原则

阴阳

阳虚:

不能制阴,属虚寒,不能直接用辛温发散阴寒

偏衰

“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阴中求阳”—补阴时,兼补阳药。

记住:

治什么就是什么虚;求什么就是补什么,就是什么虚。

“木日曲直”

具生长、升发、条达

“火日炎上”

温热、上升

五行分类

“土爱稼穑”

生化、承载、受纳

长夏

湿

“金日从革”

清洁、肃降、收敛

“水日润下”

滋润、向下

相乖与相侮关系:

发生相乖时,同时发生相

相生

脾虚病人,面见青色,肝病传脾(木乖土)。

反侮

相克相乘

分析:

脾应为黄色(土),而变化青色(木-

肝),即为木乖土。

相生:

依次递相资生;是正常关系。

相克:

隔行递生相克;是正常关系。

五行

相乘:

相克太过;

是异常关系。

反侮:

相克不及。

是异常关系。

学说

1.根据相生规律

滋水涵木

滋补肝肾法

滋补肝肾之阴而敛肝阳

确定治法—

培土生金

滋养脾肺法

补益脾气而补益肺气

五行应用

“虚则补其母”

金水相生

滋养肺肾法

滋补肺肾阴虚的治法

“实则泻其子”

益火补土

温肾健脾法注:

本火指命门

温肾阳而补脾阳的治法

之火约等于肾阳,而非心火

抑木扶土法

蔬肝健脾法

蔬肝、健脾、和胃治法

培土制水法

敦土利水法,注:

本水指水

健脾利水而治水湿停聚病

2.根据相克规律

肿、水湿

证的治法。

佐金平木法

滋肺清肝法

滋肺阴清肝火治肝火犯肺

确定治法—

泻南补北法

南-火-心北-水-肾,

泻心火补肾水以台心火不

“抑强扶弱”

泻火补水、滋阴降火

交病证的治法。

记住:

凡补就是相生确定的,凡有泻的就是根据相克;或根据出现的五

行,再根据规律确定。

五脏中主水的有:

脾、肺、肾

 

五脏—主藏精气,藏而不泄:

肝、心、脾、肺、肾;六腑—传化水谷,传化而不藏: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

胆、脑、髓、骨、脉、女子胞。

胆既是六腑又是奇之腑

常用古语

表里

脏腑

生理功能

1.调畅情志—“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暴怒伤肝”,神志与心分不开外,还与气的推动疏通气

机分不开。

在华:

“爪为筋之余”

1主疏泄

2.促进消化吸收—一方面能调畅胃气机,又能促进胆液生成。

3.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血液、津液运行有赖于气的升降和出入运动

 

液:

“血汗同源、汗为之液”

其华:

“其华在面”

小肠

在舌:

“舌为心之苗”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后天之本”“思则气结”

在体:

“治痿独取阳明”—

—治疗四肢痿废治脾胃

 

“肺为水之上源”

“肺主行水”

大肠

“肺为气之主”

“娇脏”“华盖”

 

“先天之本”

膀胱

“肾为气之根”

“精血同源”=“肝肾同源

脏腑

表里

在体:

“齿为骨之余”“脑为

髓之海”。

少三

其华:

“发为血之余”

 

2

主藏血

1

主血脉

2

主神志

1

主运化

2

主升清

3

主统血

1

主气,司

呼吸

2

主宣发肃

3

通调水道

4肺朝百脉,

主治节。

1

藏精,主

生长发育与

生殖

2主水液

3主纳气

4

濡养温殉

尿

脏腑

贮藏血液和调整血量。

推动血液在血管中运行;有一定化生血液作用(心、肺气化作用);对血液生成有化赤的作用。

主管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与西医区别是大脑主管思维等)

把水谷化为精微,传输入心肺,并布散全身。

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

一、把水谷精微上输入心肺,化成气血后而营养全身;二、维持体内脏腑的正常位置不下陷。

能统摄血液,使之正常运行于脉中,而不溢出脉外。

与气血生化之源有关,正常则气血充盈。

吸入清气,呼出浊气;同时将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在肺合生成宗气,贯心脉行心血;主持调节全身之气,调节全身气机。

主宣发:

一、排出体内浊气;二、将脾运化的水谷精微布散全身,外达皮毛;三、宣发卫气,调节腠理,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

主肃降:

排出肺中各种异物。

一、通过宣发将体内津液和水谷津微布散全身,调节腠理使汗液排出;二、通过肃降将体内

水液向下输送经肾和膀胱生成尿而排出体外。

故有“肺为水之上源”“肺主行水”。

朝百脉:

进行气体交换,肺气助心行血。

主治节:

辅佐心脏,对全身进行调节治理(呼吸、全身气机、气血运行、水液代谢)。

“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

脏腑运化的水谷精微代谢后的剩余部分与先

“后天之精”——维持生命活动的营养物质。

天之精同藏于肾。

主生长:

人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有关。

主生殖:

一方面,肾能藏精,是生命起源的物质基础;二、肾精化生“天癸”—促进生机能成熟的物质,由先天之精所化,在后天之精的滋养下成熟。

指精气的气化功能调节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

人体的呼吸功能虽与肺所主,但及入之气须由肾摄纳,才能使人体的呼吸保持一定深度。

 

肾有肾阴、肾阳对机体各器官起有滋养和濡润作用。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则能出矣。

决渎之官是指三焦,罢极之本是肝】】】】】】】】】】】】,

三、五脏之间的关系

常用古语

常用古语

心与血,肺主气,

两者是气与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呼出心与肺”

肺与脾:

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

心与

心主血,脾统血

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

肺与肝:

表现气机的调节作用。

“肝火犯肺”

心主血,肝藏血

表现在血液与神志方面的依存与协同。

“心肝血虚”常同时出现

肺与肾:

津液代谢与呼吸运动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表现一是心阴阳与肾阴阳依存关系。

心属火,肾属水,

“水火既济”“心肾相交”

脾与肝:

表现食物消化与血液生成贮藏

二是心血与肾精方面的依存关系。

血与精可以相互化生。

心火下降于肾水,使肾水不寒;

脾与肾:

先天之本与后天之本的关系

肾水上升于心,使心阳不亢。

肝与肾:

肝藏血,肾藏精,两者相互转化。

“精血同源”“肝肾同源”

四、六腑的生理功能

表里(五脏

生理功能

备注

常用古语

贮藏的排泄胆汁

因为本身不传化饮食,与胃、肠不同,故又为“奇恒之腑”

1.受纳,腐熟水谷

胃又称“太仓”“水谷之海”,胃重要

2.主通降,以降为和

胃中饮食必须进入小肠,以便进一步消化吸收。

“人又胃气为本”“有胃则气生”

小肠

1.主受盛和化物

受盛胃的食物与进一步消化

2.泌别清浊

一将食物分为水谷精微与食渣;二吸收水谷精微,向下传输食渣;三是吸收大量不,无用水渗入膀胱。

“小肠主液”

大肠

传化糟粕

接受小肠食渣,并吸收部分水液,形成粪便,从肛门排出。

“大肠主津”

膀胱

贮尿与排尿

多余代谢后津液,经三焦下达于肾与膀胱,生成尿液。

排出。

整体

主持诸气,司全身的气机

与气化

三焦

上焦

指横膈之上,包括心、肺两脏,主司呼吸与血脉,将水谷精微布达全身如雾露一样滋润全身

“上焦如雾”

局部

中焦

指横膈之下,脐之上,包括脾胃。

以“泌糟粕,蒸津液”为主

“中焦如沤”

下焦

指胃以下的部位和脏器,以排出糟粕和水液为主。

“下焦如渎”

五、奇恒之腑

考脑和女子胞

生理功能

备注

常用古语

1

生命活动中枢能主宰和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

脑与五脏关系:

中医学将精神情志活动与心、肝、肾关系最密切,将脑的病变多归于这些脏

“脑为元神之府”,记忆亦为脑

2

脑主管元神

器的失常之中。

所主

女子胞

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地

影响女子胞功能的因素:

(即肾、肝、冲任脉三者对女子胞影响)

1.肾中精气和天癸的作用:

人进入老年,肾精气减少,天癸随之减少,故绝经,不能再孕。

2.肝气肝血的作用:

一、肝主疏泄,月经通调和排卵功能密切相关;二,肝藏血,月经量和孕育胎儿。

故女性又以“肝为先天”

3.冲任二脉的作用:

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

冲脉——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

任脉——与妊娠有关。

“冲为血海”“任为主胞”

人体气血通过冲任二脉的调节注入胞中,平时可发生月经,孕时则养育胎儿。

髓、骨、脉、胆(又是六腑之一)

六、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心与小肠小肠分别清浊,其清者转换为心血

肝与胆

胆汁来源于肝气之余,双靠的疏泄而排泄和发挥作用

肺与大肠肺气的下降可以推动大肠的传导气虚便秘肾与膀胱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均依赖于肾脏的气化。

脾与胃1.一纳一运2。

一升一降3.燥湿相合:

脾属阴喜燥而恶湿,胃使润而恶燥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津液)

来源父母先天之精气+饮食营养物质+吸入的清气。

故气为肾、脾胃、肺有密切关系

 

功能

 

运动

作用影响

1.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脏腑功能活动;血液的生成和动;水液代谢。

2.温殉正常体温;各脏腑、经络正常运行;血和津液保持液态在体内运行—“血得温而行,得寒则凝”

3.防御一通过护了肌表防止外邪入侵;二对侵入的外邪进行斗争

4.固摄一、对精、血、精具有防止无故流失;二、各脏腑的相对位置固定

5.气化体内物质代谢过程,就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

如饮食转为水谷精气,再化生为气、血、精、液

气的运动,就是“气机”,其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肺主呼气(出);肺吸气,肾主纳气(入)、心火下降,肺宣发沉降,胃主降浊(降),肾水长腾,脾主升清、肺的宣发(升),所以肺包含了所有的“升降出入”

别名

来源

生理

与疾病关系及临床

元气

又称“原气”,最基本、最重要的气,

来源先天之精+并受后天

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流行于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腠理。

元气充足,则脏腑活力旺盛,机

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

水谷精气的补充和培育。

休素质健强。

宗气

积于胸中之气。

宗气在胸中积聚之个,

来源水谷精气与吸入的

宗气贯注于心肺之脉。

临床上以心尖搏动部位(虚里)

称为“气海”“膻中”

清气,即宗气与肺、胃关

走息道行呼吸——故语言、呼吸强弱;贯注心脉行气血——气血

的搏动状况和脉象来了解宗气

系密切。

运行、肢体寒温、视听、心博强弱及其节律

的盛衰。

营气

又称“荣气

来源水谷精微。

运行脉中

一、营养全身;二、化生血液

“营在脉中”,守内而属阴

四海:

气海—宗气积聚处;血海——肝

运行脉中,成为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故与血液关系好。

故有“营

“卫在脉外”,守外而属阳

脏(冲脉);髓之海——脑;水谷之海

血”并称。

—胃。

卫气

又称“卫阳”。

来源水谷精微。

运行脉

一、护卫肌表防外邪入侵;

人体卫外功能强弱、维持体温能

易错点:

只在肌表。

正确是全身。

外,运行中皮肤、分肉之

二、温差脏腑、肌肉、皮毛。

力与卫气关系密切

间。

三、调节汗控的开合和汗液的排泄。

概念

脉管中流动的红色液体

与疾病关系及临床

来源

营气+津液+肾藏精化生而成。

营气和津液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另肾精与血可相互转换“精血同源”

运行

其运行与心、肺(朝百脉)、肝(藏血)、脾(统血防(除肾以外)相互配合下进行。

脉道通利——若痰,瘀阻,引起血运不畅

寒热变化——血“喜温而恶寒”

功能

1.营养和滋润作用;二、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血虚、血热时可致健忘、失眠、惊悸、昏迷等

1.气能生血

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转化为血;另精转化血亦需气的作用。

治疗血虚时——常于补血药中加补气药。

气与血关系

2.气能行血

血的循行,有赖于气的推动。

血行失常时——配合降气、理气、补气药

3.气能摄血

4.血为气母血是气的载体,“血为气母”,“气为血帅”

概念

体内各种正常水液的总称。

包括脏腑器官的内在体液和正常

相同:

同是水液,源于饮食。

质清稀、流动性大。

分散于肌表、肌肉、孔窍,并能渗注入血脉,起滋润作用。

的分泌物,包括胃液、唾液、肠液、关节液。

津与液的区别:

可相互转换“伤津”“脱液”

质稠厚、流动性小。

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起濡养作用。

代谢

生成:

胃“游溢精气”、小肠“分清泌浊”,再“上输入脾,以三焦输布全身。

输布与排泄:

主要与脾(传输)、肺(宣降)、肾(蒸腾气化)有关。

滋润和濡养

功能

化生血液

运输代谢废料

津液在代谢过程中将废料收集,运输到排泄器官送到体外

休病因

阴阳平和型

六淫

自身调节能力强,一切生理功能强,不易感受外邪,即使外患也易痊愈。

发病多为实证、表证。

“六气”太过,形成“六淫”,六淫可转换:

寒邪入里可化热,暑湿之邪时间太长可化燥。

多首先侵犯肌肤,或从口鼻而入。

 

偏阳质

体形较瘦,平时畏热、喜冷,动则易汗出,喜饮水,舌苔偏黄。

偏阴质

体形较胖,平时畏寒,喜热,胆小易惊,舌质偏淡。

经络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关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经脉

正经:

12条,十二经脉,分为手足三阴经、手足三阳经,是人体气血循行的主要通道。

奇经:

8条,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奇经八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

经别:

12条,从十二经脉别行分出,起自四肢,循行于体腔内脏腑深处,上出于颈项浅部。

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位表里的两经之间的关系。

络脉

别络:

沟通表里两经和渗灌气血

阴经(属脏)

阳经(属腑)

循行部位

浮络: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上肢

前缘

孙络:

溢奇邪、通荣卫

手阙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中线

走向

相为表里的阴经和阳经在四肢部衔接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后缘

交接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下肢

前缘

规律

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相接

足阙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中线

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

后缘

分布

四肢:

阳经分布于外侧,阴经分布于内侧。

内侧分为三阴,外侧分为三阳。

太阴、阳明在前缘;少阴、太阳在后缘;阙阴、少阳在中线。

规律

头面:

手足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手足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部,手足少阳经行于头侧部。

躯干:

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手三阴经行于腋部;足太阳经行于背部、足少阳经行于体侧面、足阳明经行于前;

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面。

自胸腹正中线向外的顺序依次为:

足少阴、

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十二经脉各与其本身的脏腑相连,称为“属”

;与其相为表里的脏腑相连,称为“络”

阳经属腑络脏,阴经属脏络腑)

表里

手阳明经

手少阳经

手太阳经

足阳明经

足少阴经

足太阳经

手三阴经,从脏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关系

手太阴经

手阙阴经

手少阴经

足太阴经

足阙阴经

足少阳经

足三阴经,从头走足;足三阳经,从足走腹。

头为诸阳之会

特点

1.

分布和走向不规则;

2.与奇桓之腑和部分脏腑有一定的联系,但无直接络属关系;

3.奇经八脉之间无表里相配之关系

作用

1.

进一步密切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2.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

3.参与人体生殖和机能的调节。

(流注次序)

督脉

1.

调节阳经气血;

2.

与脑、髓、肾的功能有关

任脉

1.

调节阴经气血;

2.

主妊养胞胎

冲脉

1.

调节十二经气血;2.冲为血海,有促进生殖之功,并同女子月经有密切联系

带脉

1.

约束纵行诸经;

2.

主司妇女带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