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检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5595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59.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检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检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检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检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检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检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检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检测.docx

《学年高中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检测.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检测.docx

学年高中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检测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5分,共50分)

1.据江南造船(集团)有限公司网站:

“1949年5月28日,陈毅同志签署上海市委军管会第一号命令,正式接管江南造船所,从此江南厂回到新中国人民的手中,开始了辉煌的新生(1953年,江南造船所后改名为江南造船厂、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对材料中的“接管”理解正确的是(  )

A.合理调整其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

B.发展资本主义私营经济

C.把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直接转化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

D.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2.针对下表情况,建国初我国采取的相应政策是(  )

中国(1950

年人均产量)

美国(1950

年人均产量)

印度(1950

年人均产量)

钢产量

2.37kg

538.3kg

4kg

发电量

2.76kwh

2949kwh

10.9kwh

A.实行农业合作化B.实行土地改革C.优先发展重工业D.掀起大跃进运动

3.下列哪项不是“一五”计划期间的经济建设成就(  )

4.使用下列两幅反映同一时期社会、生活的图片开展研究性学习,应拟定的研究主题是(  )

      陶老三参加互助组        信大祥绸布店庆祝公私合营

A.参加人民公社B.三大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

C.群众庆祝企业股份制改造成功D.城乡掀起“大跃进”运动

5.右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它说明当时的社会(  )

A.注重科学,实事求是B.忽视工业,片面发展

C.思想解放,决策民主D.急于求成,“左”倾浮夸

6.著名诗人贺敬之在《十年颂歌》中写道:

“我们难忘的/一九五八呵!

/我们的/千万座/小高炉!

/烧起来!

/烧起来!

/看我们/几千万/钢铁大军,/伟大的创举——‘小土群’!

”这首“颂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一五期间的工业化建设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D.“大跃进”运动

7.报纸的新闻报道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

下列《人民日报》刊登的内容说明(  )

       全国各地高产丰产的报道  发表关于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A.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已经起步

B.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已经发生根本性变革

C.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D.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了严重失误

8.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已经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D.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

9.出现图中1961年工业国民收入趋势的政策因素是(  )

A.苏联撕毁与我国的合作协议

B.合理调整工商业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方针

D.中共中央调整经济的八字方针

10.国家统计局编写的《新中国50年》中记载,“1976年同1966年相比,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粮食产量仅增长9.7%,年平均增长不足1%。

工业增加值平均只增长7.6%,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这说明(  )

A.党内严重的“左”倾错误导致了这一局面

B.“文革”严重滞缓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C.“文革”十年,我国经济建设无任何成就

D.“文革”拉大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11.下表为“文革”期间部分年份工农业总产值变化的情况,这些数据表明(  )

年份

1966~1967

1967~1968

1972~1973

1974~1975

比上年增长

-9.6%

-4.2%

9.2%

11.9%

①“文革”初期,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②当“文革”走上正轨后,经济开始出现回升 ③“文革”时政治动乱,但仍促进了经济发展 ④在周恩来、邓小平主持工作期间,经济迅速回升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④

12.右图是《人民日报》刊发的某次会议公报,其核心内容是(  )

A.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决定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纲

C.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D.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3.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也折射出了历史的变迁,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据此判断以下农家百姓春联出现的先后顺序(  )

①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②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 

③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A.①②③B.③①②C.①③②D.②①③

14.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徐勇说,农村改革的这30年,可分成3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78~1988年的黄金十年,……第二阶段:

1988~2002年的曲折十五年,……第三阶段:

2003~2007年的历史跨越五年,……与三个阶段相对应的关键词是(  )

A.“乡镇企业”、“民工潮”、“新农村建设”

B.“新农村建设”、“乡镇企业”、“民工潮”

C.“民工潮”、“新农村建设”、“乡镇企业”

D.“乡镇企业”、“新农村建设”、“民工潮”

15.从下面两幅图中,我们能得出市场经济对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作用表现在(  )

A.市场经济建立并逐步完善

B.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

C.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D.我国全面进入了小康社会

16.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人在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的饮食文化后说:

“60年代讨饭吃;70年代有饭吃;80年代选饭吃;90年代好饭吃。

”下列史实与材料中所反映的现象出现有关的是(  )

①“大跃进”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改革开放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7.深圳是我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有人认为它具有“两个扇面”的作用。

“两个扇面”是指(  )

A.对外开放的扇面和对内改革的扇面B.技术革新的扇面和对外交流的扇面

C.对外开放的扇面和对内辐射的扇面D.管理革新的扇面和引进外资的扇面

18.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

在这一年抵达北京履新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

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B.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C.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D.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19.宣传画形象而又浓缩地表现着不同时代的内容和特征,下面是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宣传画,按照时代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A.①②③④B.③②④①C.②④③①D.④②①③

20.目前,中国市场上不少洋品牌纷纷起上好听的中文名字,如可口可乐、标致、奔驰等。

这一现象表明(  )

A.中文已成为国际通用语言

B.洋品牌只有使用当地语言才能站稳市场

C.中文品牌的产品都是由跨国公司在中国本土生产的

D.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日益加深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二、非选择题(第21题18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8分,共5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五”)计划规定的对重工业的投资比例比当年苏联还大,制造生产资料的投资高出苏联“一五”计划执行结果的2.9%。

规划新改建15个限额以上和23个限额以下的钢铁企业、107个限额以上电力工业项目、194个限额以上煤矿建设项目以及80多个主要机器制造工业项目等。

——靳德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1953年12月26日,鞍山钢铁公司的三大工程——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七号炼铁炉举行开工生产典礼……到1956年,中国第一座生产载重汽车的长春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中国第一座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座制造机床的沈阳第一机床厂投产。

——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一五”计划采取的方针。

采取这一方针的原因是什么?

(8分)

 

(2)材料二反映出“一五”计划所取得的成果在地理分布上有何特点?

为什么会形成这一特点?

(5分)

 

(3)“一五”计划除了大力发展生产力之外,还变革了生产关系。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5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59个春秋弹指一挥间,中国经历了沧海桑田。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一五”规划,富国强民的梦未变,远征不畏坎坷的决心未变。

变化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党执政治国方略的日益完善,是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民众生活的巨大改善。

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

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中国青年报》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一五”计划期间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工业增速”?

(3分)

 

(2)“二五”计划期间,“大跃进”为什么最终导致了“大倒退”?

(5分)

 

(3)“六五”计划期间,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采取的主要形式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分别是什么?

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要实现的共同目标是什么?

“六五”计划期间,对外开放又取得了哪些新的进展?

(4分)

 

(4)“八五”计划期间,邓小平“南方谈话”从理论上主要解决了哪一根本问题?

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心从此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九五”期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又作出了怎样的重大决策?

(4分)

 

23.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1978年和2006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比较表

年份

国内生

产总值

(亿元)

国家财

政收入

(亿元)

城镇居民

恩格尔系

数(%)

农村居民

恩格尔系

数(%)

1978

3645

1132

57.5

67.7

2006

218071

39500

35.8

43

注: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它能够说明(反映)家庭生活水平的程度。

材料二 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

材料三 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请回答:

(1)没有解放思想,就不会有改革开放;没有继续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就不会得到深化。

结合这一时期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8分)

 

(2)依据材料一、二、三,概括指出改革给中国带来的变化。

(10分)

 

【答案解析】

1.C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直接转化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

A项公私合营和D项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1953年的事情,B项表述错误。

]

2.C [图表反映出我国的钢产量、发电量与美国、印度相差甚远,反映了我国重工业薄弱的状况,为解决这一问题“一五”计划制订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

3.C [C项是1956~1966年我国十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成就。

]

4.B 5.D

6.D [根据材料信息“一九五八”、“钢铁大军”等可知为“大跃进”运动时期。

]

7.D [图片展示的是“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说明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了严重失误。

]

8.A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广大农村实行人民公社体制,高度集中管理,吃大锅饭,农民没有积极性,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

9.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设问的关键词“政策因素”,根据时间“1961年”,结合示意图中工业国民收入比重下降,即可以推知是中央提出的“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了有效的调整和控制。

]

10.B [材料反映了“文革”十年,我国经济虽然也在发展,但增长水平极为有限,故B正确,C错误。

A、D从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来。

]

11.D

12.C [本题考查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贡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C项符合题意。

]

13.B [“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是指新中国的成立;“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指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显然是改革开放时期。

]

14.A [结合每个阶段的史实可知,乡镇企业是1978~1988年间的关键词,民工潮发生在80年代后期,当前倡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故A项正确。

]

15.C [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凭票抢购,到改革开发后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的极大丰富,反映了市场经济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使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16.A [①②与60年代三年经济困难有关,③④与70年代以来农村的巨大变化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有关。

]

17.C [本题考查深圳在我国改革开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为第一批经济特区,走在了对外开放的前沿,对周边地区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和辐射作用。

]

18.B [抓住时间“1992年”逐一分析备选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故A不符合题意。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阶段。

1997年中共十五大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故C不符合题意。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基本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但与材料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

]

19.C [观察图片,提取有效信息。

图②反映的是“大跃进”运动,发生在1958年;图④反映的是“文革”,发生在1966~1976年间;图③计划生育发生在70、80年代;图①北京奥运会是本世纪发生的事件。

]

20.D [A项,国际通用语言是英语,不是汉语;B项,所下结论太绝对;C项,在全球化时代,中文品牌的产品不一定都在中国生产;D项,洋品牌用中文名字反映了中国与世界的融合达到新的高度,客观上反映了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深化。

]

21.

(1)方针:

优先发展重工业。

历史原因:

重工业基础差。

现实原因:

增强综合国力(国防)的需要。

外部原因:

借鉴苏联经验。

(2)特点:

基本上分布于东北地区。

地理原因:

东北资源丰富;交通畅通;离苏联近。

历史原因:

东北地区重工业基础好。

(3)必要性:

土地私有制与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性质不符;小农经济满足不了工业发展的需要。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一五”计划的背景、方针、特点等内容。

应特别注意的是“一五”计划不仅包括发展生产力(即优先发展重工业),而且包括对生产关系的改造(即三大改造)。

解题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2.

(1)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奠定工业化的基础。

(2)“大跃进”违背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扩大企业自主权。

搞活经济,发展生产力。

开放沿海14个城市、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4)社会主义本质和判断标准问题。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了新中国建立以后经济建设过程中的曲折。

从八大的正确决策到中间“左”倾错误的泛滥再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

涉及史实都是重要的知识点,结合所学分析归纳即可。

23.

(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邓小平“南方谈话”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把改革开放推向新阶段。

(2)经济迅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民主政治恢复并逐步制度化、法律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