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经典诵读备课.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5929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70.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上经典诵读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六上经典诵读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六上经典诵读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六上经典诵读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六上经典诵读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六上经典诵读备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2页
六上经典诵读备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2页
六上经典诵读备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2页
六上经典诵读备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2页
六上经典诵读备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2页
六上经典诵读备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2页
六上经典诵读备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2页
六上经典诵读备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2页
六上经典诵读备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2页
六上经典诵读备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2页
六上经典诵读备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2页
六上经典诵读备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2页
六上经典诵读备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2页
六上经典诵读备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2页
六上经典诵读备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2页
亲,该文档总共7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上经典诵读备课.docx

《六上经典诵读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上经典诵读备课.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上经典诵读备课.docx

六上经典诵读备课

六年级上册经典诵读教学计划及设计

一、指导思想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经典更是灿若星河,这些优秀的文化经典,凝聚了前贤的大智大慧,睿语哲思,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可以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孩子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做人,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积累知识,培养对语言的感受、领悟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阅读内容

同学们可利用课余时间每周背诵一首(篇)古诗文,每周五下午一节课的时间进行古诗文的诵读,相信通过诵读古诗文,学生将会改善为人做事的质地,提高文化品位。

这学期诵读的诗词有:

《春夜喜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游园不值》、《登高》、《书愤》、《戏答元珍》、《行路难》、《北风行》、《虞美人》、《定风波》、《龟虽寿》、《钱塘湖春行》、《泊秦淮》、《夜雨寄北》、《锲而不舍》、《幼学琼林

(一)》《幼学琼林

(二)》、《幼学琼林(三)》、《大学(节选)》

三、方法措施:

先让学生读正确,读流利,再引导学生了解诗的意境,充分理解诗句的意思,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以便熟读成诵,在教学中要以朗读背诵为主要目的。

四、活动时间:

周五下午时间新授古诗。

周二、四午间诵读时间,及时检查背诵。

五、内容安排

周次

背诵篇目

1

《春夜喜雨》

2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

《天净沙.秋》

4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5

《游园不值》

6

《登高》

7

《书愤》

8

《戏答元珍》

9

《行路难》

10

《北风行》

11

《虞美人》

12

《《定风波》

13

《龟虽寿》

14

《钱塘湖春行》

15

《泊秦淮》

16

《夜雨寄北》、

17

《锲而不舍》

18

《幼学琼林

(一)》

19

《幼学琼林

(二)》

20

《幼学琼林(三)》

21

《大学(节选)》

六、评价方法

以星级为评价标准,在规定时间内背过的得相应的星星。

每首诗后面都有标注。

期末发诵读小明星奖状(分星级的)

七、教学设计

1《春夜喜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感悟诗歌内容,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感情。

3、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意思,体会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妙,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2、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教师方面:

录音带课件

学生方面:

搜集杜甫的资料以及有关春天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1、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师导:

春姑娘已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绵绵的春雨悄悄地下着,飘在果园,点红桃花;洒在树梢,染绿柳芽;落落田野,滋润庄稼;降在池塘,唤醒青蛙,同学们,你喜欢春雨吗?

唐代大诗人杜甫就写了一首《春夜喜雨》。

今天,我们就跟随大诗人杜甫一起走进盛唐,去感受那场《春雨》。

2、板书课题:

春夜喜雨

二、初读古诗,自学字词。

1、借助拼音练读古诗,把不认识的字标画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同桌合作,借助字典学习生字。

3、学生自由读古诗。

4、课件出示,指导朗读。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5、比赛读、挑战读,引导学生读准确,读出诗的节奏美、音韵美。

6、在反诵的诵读中,你知道了什么?

三、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1、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边读边画出你不懂的词。

2、对于你不懂的词,看看能不能借助字典查出它的意思。

3、把自己的学习结果在小组里进行交流,再互相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互相补充,互相学习。

4、小组讨论。

5、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1)交流时重点引导理解:

知时节当乃潜润

(2)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古诗的理解。

6、同学们真的很了不起!

靠自己的努力理解了诗意。

现在老师再考考你,看看你能否通过考验?

再读读古诗,看看全诗是围绕哪个词写这场春雨的?

四、精读细品,感悟“好雨”,启发想像。

1、读读古诗,想一想,为什么说这是一场“好雨”?

一边读一边思考,把你自己感悟到的注出来,再和小组的同学讨论一下。

2、自读思考,小组交流讨论。

3、汇报;你们小组认为这场春雨的好表现在哪些方面?

(设计意图:

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着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

“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情感经历,还是一种审美体验,在一步步感悟“好雨”的引导中,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诗歌,感悟到了古诗表达的意境,体会到了古诗的精炼,也在悄无声息中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

4、学到这儿,你想说什么?

5、师配乐读,学生一边闭目听,一边努力把诗歌的语言文字变成画面。

6、刚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再现想像。

五、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自由练习读,努力把你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读出。

2、配乐展示个性读。

3、师生互动背诵,同桌互背。

(设计意图:

读书百遍,熟读成诵,是学习语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读读、背背、想想,细细地体会,这们,古典诗文将会在学生纯真的心灵上留下深深的烙印,丰富学生语言积累。

六、课外延伸,拓展阅读。

交流自己在课外搜集到的有关描写春天的诗歌,教师相机课件出示有关诗句,拓展阅读。

 

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

展开想象,体会诗人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扇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简介作者、时代背影。

1、猜一猜诗人:

(出示诗人介绍)

2、我们还学过他哪首词?

能背出来吗?

(《清平乐·村居》

3、你对他还有其他了解吗?

辛弃疾,号稼轩,是我国南宋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

在他六十八年的人生历程中,曾遭贬职,先后有二十余年是在江西上绕闲居多年。

是啊,听说,上绕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

辛弃疾对那一带非常熟悉。

有一天晚上,诗人到黄沙岭的小路上欣赏风景,即兴写下了一首词。

叫《西江月.黄沙道中》,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词。

4、板书课题,齐读,你知道了什么?

(词牌名、课题的意思、黄沙的位置)

过渡:

这首词写了什么呢?

下面让我们读一读。

打开书本。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

正音,(现):

读的时候,哪个字音要特别注意,齐读。

生评价。

 

(2)读得真棒,要把这首词读好,要注意什么?

停顿和重音(再出示词)

3、自由读。

4、齐读。

过渡:

同学们读得真好,如果能自己把每句话的意思弄懂,那就更棒了。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句意思。

1、默读,自行解决诗句的意思。

A、用学过的方法理解。

(如借助注释、看图、单音变双音字、调换顺序、补充词语等)B、不懂的地方反复默读几次。

C、有疑问、不懂的地方作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

(1)你懂得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出示词语:

别枝、惊鹊、鸣蝉、说丰年、七八个

两三点、旧时茅店社林、忽见)

有不懂的词意思吗?

(2)你懂得了哪句话的意思。

(出示句子的意思)

4、质疑一:

(1)指名说:

谁在说丰年”?

师质疑:

你从哪看出是丰年?

(出示稻花图)

学生回答(农民、诗人、青蛙)

(2)假如你是他们,看到这一片长得这么好的庄稼,你会说什么呢?

想不想表演一下他们的对话?

(同桌自由选择表演)

请学生表演:

(3组:

诗人与农民、青蛙之间、诗人与农民之间的对话)

从刚才的表演,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板书:

说丰年,喜悦)

是啊,与农民相处了20多年的诗人,看到了农民将要丰收的景象,他是多么的高兴啊,他情不自禁高声吟道:

男生读句子。

是啊,“锄禾日当午,汉滴禾下土,农民丰收之不容易啊,想到这,诗人又忍不住大声呤道:

请女生读。

看,诗人多关心农民的生活,所以他给自己起的字号叫?

(稼轩)

稼是什么意思:

种植庄稼,从他起的号可以看出辛弃疾很(十分关心种庄稼)的人。

他在黄沙岭还建有黄沙书院,为农民的子女读书着想。

质疑二:

为什么过去非常熟悉的茅店,现在出现了会使词人觉得忽然呢?

小组讨论。

四。

赏读,悟诗情。

1、创设情境品读。

同学们,刚才我们读懂了词句的意思,下面,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南宋时,与诗人同行,一起欣赏那里的美景,愿意吗?

(出示图)

好,现在我们来到了黄沙岭,天已经黑了,走在黄沙岭的小路上,你看到什么呢?

下面听老师读(配乐)。

2、汇报。

听完,看完,你有什么感觉?

美在哪?

,请你说说,你认为最美的地方,把你认为最美的句子美美地读给同桌听。

3、学生汇报。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引导:

美在哪?

你觉得哪个词用得最好?

(惊、鸣),

(1)体会“以动衬静的写法。

(板书:

景美。

请你来读读,你觉得怎么读好这句?

(舒缓)

(2)对比读:

谁愿意挑战他,读得更美?

给掌声。

五、总结。

引读:

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在夜晚行走在黄沙岭上,

看见了----(明月高悬)(绿树环绕)(喜鹊鹊翻飞),辛弃疾不禁高兴地吟道――(齐读第一句)

闻到了和听到了-----(蝉儿轻叫)(蛙鸣齐唱)、闻到了(稻香扑鼻)丰收在即;喜讯远传,不禁欢快地唱道――全词(齐读第二句)

走着,走着,忽然骤雨将至,茅店立见,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辛弃疾夜行山道,不禁兴奋地唱道——(齐读三、四句)

多么迷人的景色啊,老师也被你们的朗读给陶醉了,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读,好吗?

看看我们的读能否把后面的老师也陶醉了?

有信心吗(配音师生串读)。

六、布置作业。

一首美妙的词我们已经学完了,你想为自己设计一份怎样的作业呢?

(自选)

1、积累其他田园诗或辛弃疾的其它词

2、背诵这首词。

3、把词改写成美文

板书设计: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景:

以动衬静(迷人)热爱大自然

情:

说丰年(喜悦)关心农民生活

 

3《天净沙•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曲,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

2、反复朗读,读出韵味。

读中感悟。

会背诵。

3、以生为主体,教师主导。

培养学生的自学分析感受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2比较两首元曲的区别

教学用具:

ppt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秋日私语》导入

我们先来欣赏一段优美的钢琴曲《秋日私语》,请同学们用心听,用心感受。

从音乐,画面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

(秋天美丽的景色、多姿多彩的颜色)

你能回忆起有关秋天的诗句吗?

试着说一说

(出示大屏幕):

有关秋天的诗句

师:

秋天,有多少文人墨客描绘过它,又有多少才子佳人为之惆怅。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走进元代曲作家白朴眼中的秋天。

板书课题《天净沙•秋》(元)白朴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介绍元曲:

天净沙:

曲牌名秋:

题目这首元曲属于小令

三、学习《天净沙•秋》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小令,读熟读通顺

学生齐读个别读

2、在理解小令含义的基础上指导朗读

3、理解第一句“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看动画。

这是作者见到的真实的秋景图。

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来写的?

村,日,霞,烟,树,鸦六个景色,构成这幅秋景图。

4、看图,读句。

你体会到什么?

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思考、体会、回答。

作者分别用了六个词语来修饰景物。

“孤,落,残,轻,老,寒”,含蓄地表达了萧瑟、凄凉,伤感之意。

5、作者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图?

萧瑟冷清的秋景图

6、过渡

这时,有一只鸿雁飞过来了。

它打破了这里的一片死寂,给画面带来了一丝的生机。

一点飞鸿,为什么不说“一只”飞鸿呢?

体会“点”的用词之妙。

“一点”说明“飞鸿”的距离之远,“影下”更显速度之快!

“影下”,指雁影投射在地下。

师:

大雁要飞走了,它受不了这里萧瑟凄凉的秋天。

它慢慢地飞去,越飞越远。

作者痴痴地望着远飞的鸿雁,他仿佛就是那只鸿雁,他要到自己心中美好的地方去。

7、课件出示下一画面。

这幅图,也是秋景。

这就是作者心中美好的地方。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这是一个怎样的秋天呢?

它由“山,水,草,叶,花”组成。

分别用了“青,绿,白,红,黄”五个表达颜色的词来修饰。

生读体会,这个秋景与前面的秋景对比,你有什么感受?

这幅秋图,是明朗、美好、色彩斑斓的。

顺着它远远望去,远山青翠、溪水清澈;再往近处看,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菊花,在风中一齐摇曳着,好一派秋天苍凉而又瑰丽的美景呀!

第三句是最能传秋意之神的句子。

首先是视角上的远近结合,远处是秋山和秋水,并且具有特征的色彩——青与绿;近处是秋天的植物:

草、叶和花,白、红、黄更是和谐烘托,五彩纷呈,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秋之画卷”,渲染了秋景,传达了浓郁的秋意。

其次,全句未著一个“秋”字而处处见“秋意”,正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四、再读元曲,发挥你的想象,用你优美的语言,把这幅优美的图画描绘出来吧!

五、体会元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本元曲,从头至尾,全是写景的,没有半个表达感情的词语。

2、作者是借是抒情,他的感情很含蓄,包含在景之中,你能体会出来吗?

联系作者的生平理解。

3、前一幅萧瑟凄凉的秋景图,暗示着当时的元朝社会黑暗,死气沉沉。

而后面明朗美好的秋景图,则是作者向往自由自在地生活。

表达了作者宁可归隐山林,也不愿与元朝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六、拓展积累

我们再来欣赏马致远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

萧瑟静

飞鸿动

绚丽静

 

4《出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读课题“出塞”。

你为什么读sài,诗题中“塞”是什么意思?

(边塞、关塞)

  从诗题中我们就可以知道这首诗写的是反映边塞生活和战争的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提到边塞,你想到了什么?

  (大漠、烽烟、黄沙、荒草……)

  可见边塞自然环境恶劣,怪不得王维写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昌龄写过“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这样的诗句。

  (将士、血战、兵戈……)

  战争是惨烈的,王昌龄曾写过“黄尘足古今,白骨乱蓬蒿”;王翰也曾写过“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诗句。

 [评:

人文性,不管怎样理解,说成是人类、文化、文明也罢,说成是人性、修养、情操也罢,总之,必须承认,它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意识,一种精神活动,一种思想活动。

它的物质基础仍然是语言。

而且,语言本身就能给人以想象,给人以情感,给人以更多的人生感悟。

学生对古代战争的苦了解并不深刻,因此要结合一些资料让学生有更深的感悟。

二、新授

  1、学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塞》是怎样描写边塞生活的?

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句诗中“人”指的是――?

(戍边的征人)

  从诗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边塞远,离家时间长)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条件艰苦,战争残酷,离家的征人只有什么相伴?

让我们从上一句诗中找答案。

(明月,边关)

  那“秦时明月汉时关”你怎样理解呢?

  学生回答。

  为了理解这句诗,让我们先看一段资料: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

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在此常常入侵中原。

  看来诗人想告诉我们的是:

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依旧是秦汉时的边关,一批又一批的征人依旧是万里长征久未还。

  假如你是征人,仰望明月心中会想些什么?

  是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征人们这一切一切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生答)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

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

(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过渡:

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之下的他们的家人可能在做些什么呢?

  让我们一同来看一看,(出示)

  ① 征人白发苍苍的父母,一脸,相互搀扶着,地来到村口,站在一棵老树下,遥望,忍不住喊一声;

  ② 征人柔弱无助的妻子,替别人洗完一筐又一筐的衣服,遥望着,忍不住别过脸去,偷偷擦拭去眼泪;

  ③ 征人无依无靠的孩子,看见别人的爸爸百般爱护自己的孩子,忍不住流下了泪水,稚嫩的心灵在呐喊;

  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的妻子、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丈夫、父亲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评:

通过想象,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征人的苦,以及诗歌中诗人所表达的一种情感。

让学生真正地走入到情境中去,感受到战争给广大的老百姓带来无尽的痛苦。

  征人们回家有望吗?

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古代的边塞诗,也有很多就反映了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我们一起轻声读读,感受感受。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唐·李颀《古意》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

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的不朽佳句。

让我们齐读。

   

  2、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文后两句讲了什么?

  “龙城飞将”指的是谁?

(汉朝李广将军)

  秦汉至唐,将军无数,诗人为什么单单提到汉朝的李广将军的?

  让我们看一段资料:

汉朝李广将军以英勇善战闻名。

西汉武帝时,封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人听说后,称其为飞将军,一连好几年不敢入犯右北平地区。

  结合资料,说一说从这两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

   

  这两句是王昌龄的殷切希望,来,我们来表达一下诗人的希望,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

还表达了谁的希望?

教师提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父母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小结  

  然而,战争停止了吗?

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

一齐读全诗。

 [评:

在这节课中学生深深地体味到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良将的思慕,对国家的爱,这一切都是对和平的渴望。

在人文性体验上,给学生一个正确地认识,从小树立对和平的热爱]

三、结课升华

  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仅仅从字面上理解古诗,更结合了大量资料,读出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良将的思慕,对和平的渴望,这些诗文深处的内容。

我还有一些资料可作为这首诗的补充。

  汉王朝、匈奴河南之战后,匈奴人失去了阴山以南的广阔区域,痛心疾首,每过于此,无不掩面痛哭;河西之战后,匈奴人又失去了水草丰美的河西地,经济上蒙受的损失更为严重,所以匈奴人歌曰: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汉武帝时,汉王朝、匈奴在漠北大会战,经过数月搏杀,匈奴损兵十几万,这几乎是匈奴当时人口的三分之一。

此战后,匈奴几无壮年男丁。

  师:

时光流转到了今天,透过历史的天空,从秦汉一直延续到唐乃至到明清的汉民族政权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千年战争”让我们感慨,让我们唏嘘,这让我们看到了和平的可贵,我们呼唤和平

四、背诵古诗

 

5《游园不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利用各种方法学习诗句,体会感情,体验作者的创作过程,感受诗文的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与体会诗歌境。

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播放诗内容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一颗明珠,一首古诗就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婉转动听的歌。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古诗,让我们来学习古诗《游园不值》。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知诗人解诗题

1、初读(要求:

读通诗句,划节拍。

)自由读

2、学习古诗的方法。

(课件出示)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入诗境,悟诗情。

3、知诗人,解诗题。

A过渡:

这首古诗是叶绍翁写的,那你说说对作者了解多少呢?

(指名学生交流)

师汇总:

(课件出示)

B师:

这个“值”的意思就是(相遇)

不值呢?

(没有相遇、遇到要拜访的人)

C同桌合作,根据注释解诗题。

(二)再读古诗

1、大家想读这首诗吗?

读之前先要把课文里这几个字读好了。

(课件出示)

2、重点指导“应、屐、苔、扣、扉”

3、用怎么样的节拍去读呢(出示内容)

那就请同学们用这样的节拍,带着你的感情大声地读一读吧。

自由读听录音示范读指名读配乐男女生赛读配乐齐读

三、感悟诗意

师:

同学们,叶绍翁在游园的时候没有遇到主人,那么他在不遇中又遇到了些什么呢?

(指名说)

苍苔、柴扉、红杏(课件出示)

师:

结合你们平时所知道的,说说它们是什么样子?

总结:

绿绿的,长在地上的,有点像青苔。

阴暗潮湿的地方。

厥类植物。

春雨过后,这个贴着地面长出的小植物就是苍苔!

(课件出示苍苔图片)

师:

你感觉到了什么?

(春天很美生机勃勃)

师:

这绿绿的苍苔把春天唤醒了!

(齐读第一句)

师:

柴扉(柴扉是用柴和树编成的门。

很简陋,很破旧。

就是用竹子或树枝支起来的大门,这样的门太简陋,是自然而然,接近大自然的本色)。

师:

谁再来读读这句。

师:

红杏,什么时候开的?

总结:

早春二月开,红杏是一种美丽的花。

(课件出示杏花图片)

这么美的杏花,所以,叶绍翁也禁不住的赞叹他所见的这枝红杏。

师:

红杏很美,绿油油的苍苔也美。

春天真是生机勃勃啊!

四、品读诗情,理解诗意

师:

同学们,这就是叶绍翁游园所遇。

那么,诗人来访的目的是什么呢?

他想看什么呢?

(师板书)

过渡:

一首古诗也是一个故事,想把这个故事讲清楚明白,还必须理解诗意。

这样的一座园,这样的普通的自然景物,诗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