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植物病理学考试重点归纳完整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6033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植物病理学考试重点归纳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农业植物病理学考试重点归纳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农业植物病理学考试重点归纳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农业植物病理学考试重点归纳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农业植物病理学考试重点归纳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农业植物病理学考试重点归纳完整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农业植物病理学考试重点归纳完整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农业植物病理学考试重点归纳完整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农业植物病理学考试重点归纳完整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农业植物病理学考试重点归纳完整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农业植物病理学考试重点归纳完整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农业植物病理学考试重点归纳完整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农业植物病理学考试重点归纳完整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农业植物病理学考试重点归纳完整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农业植物病理学考试重点归纳完整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农业植物病理学考试重点归纳完整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农业植物病理学考试重点归纳完整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农业植物病理学考试重点归纳完整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农业植物病理学考试重点归纳完整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农业植物病理学考试重点归纳完整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植物病理学考试重点归纳完整版.docx

《农业植物病理学考试重点归纳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植物病理学考试重点归纳完整版.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业植物病理学考试重点归纳完整版.docx

农业植物病理学考试重点归纳完整版

一、英汉互译

一、水稻病害

1、稻纹枯病菌:

Rhizoctoniasolanni立枯丝核菌(无性)

2、稻瘟病菌:

Pyriculariaoryzae稻梨孢(无性)

3、白叶枯病菌:

Xanthomonasoryzae稻黄单胞杆菌致病变种

4、稻曲病菌:

Ustilaginoideavirens无性菌类绿核菌属

5、胡麻斑病菌:

Bipolarisoryzae稻平脐蠕孢属(无性)

6、条纹叶枯:

RSV病毒Ricestripevirus

二、小麦病害

1、条锈病菌:

Pucciniastriiformisf.sp.tritici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低温、水膜发病

2、叶锈病菌:

Pucciniareconditaf.sp.tritici隐匿柄锈菌小麦专化型既耐低温又耐高温

3、秆锈病菌:

Pucciniagraminisf.sp.tritici禾柄锈菌小麦转化型高温发病

4、白粉病菌:

Blumeriagraminisf.sp.tritici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小麦专化型(有性)专性寄生

5、赤霉病菌:

Gibberellazeae玉蜀黍赤霉(有性)

6、纹枯病菌:

Rhizoctoniacerealis禾谷丝核菌(无性)

7、全蚀病菌:

Gaeumannomycesgraminis禾顶囊壳小麦变种

8、散黑穗病:

Ustilagonuda裸黑粉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9、网腥黑粉菌:

Tilletiacaries

10、光腥黑粉菌:

tilletiafoetida

11、黄矮病毒:

BYDV大麦黄矮病毒正二十面体

12、丛矮病毒:

NCMV禾谷花叶病毒弹状病毒

13、土传花叶病毒:

1、SBWMV土传花叶病毒2、WYMV黄花叶病毒3、WSSMV梭条斑

三、玉米病害

1、大斑病菌:

Exserohilumturcicum

2、小斑病菌:

Bipolarismaydis

3、弯孢霉叶斑病菌:

Curvularialunata新月弯孢霉

4、丝黑穗病:

Sporisoriumreilianum丝孢堆黑粉菌系统性侵染

5、黑粉病菌:

Ustilagomaydis玉米黑粉菌局部侵染病害

6、粗缩病毒:

MRDV灰飞虱

7、矮花叶病毒:

SCMV蚜虫

四、甘薯病害

1、甘薯黑斑病菌:

Ceratocystisfimbriata甘薯长喙壳

2、甘薯茎线虫病:

Ditylenchusdestructor

3、甘薯软腐病菌:

Rhizopusstolonifer

4、马铃薯晚疫病菌:

Phytophthorainfestans

5、马铃薯环腐病菌:

Clavibactermichiganensesubsp.sepedonicum

五、油料作物病害

1、大豆包囊线虫:

HeteroderaglycinesIchinohe

2、花生网斑病菌:

Didymosphaeriaarachidicola

3、花生叶斑病菌:

Passalorapersonata

4、花生褐斑病菌:

Cercosporaarachidicola

5、花生茎腐病菌:

Diplodiagossypina

6、油菜菌核病菌:

Sclerotiniasclerotiorum

六、棉花病害

1、棉花枯萎病:

FusariumoxysporumSchl.f.sp.vasinfectum

2、棉花黄萎病菌:

Verticilliumdahliae

3、棉花立枯病菌:

Rhizoctoniasolani

4、棉花红腐病菌:

Fusariumspp.

5、棉花炭疽病菌:

Colletotrichumgossypii

6、棉铃疫病菌:

Phytophthoraboehmeriae

七、烟草病害

1、烟草黑胫病:

Phytophthoranicotianaevan

2、烟草赤星病菌:

Alternariaalternata

3、烟草蛙眼病菌:

Cercosporanicotianae

4、烟草根节线虫病:

Meloidogyneincognita

5、烟草花叶病毒:

TMV

6、烟草黄瓜花叶病毒:

CMV

7、烟草马铃薯Y病毒病:

PVY

八、果树病害

1、苹果树腐烂病:

Valsaceratosperma(有性)

2、梨树腐烂病:

Valsaambiens(有性)

3、苹果轮纹病:

Botryosphaeriaberengerianaf.sp.piricola

4、梨黑星病菌:

Venturiapirina

5、葡萄白腐病菌:

Conielladiplodiella

6、葡萄黒痘病菌:

Sphacelomaampelinum

九、蔬菜病菌:

1、黄瓜霜霉病菌:

Pseudoperonosporacubensis

2、黄瓜枯萎病菌:

Fusariumoxysporum

3、十字花科软腐病:

Erwiniacarotovorapv.carotovora

4、辣椒疫病:

Phytophthoracapsici

二、症状比较

1、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

内容

大斑病

小斑病

弯孢霉叶斑(黄斑)

灰斑病

危害部位

叶片

叶片、苞叶(时籽粒)

叶片

叶片

病斑大小

大,10cm以上

小,一般1cm一下

很小

中等

病斑颜色

灰绿色

褐色,黄褐色

中间灰白色,外有黄色晕圈

灰白色

病斑形状

梭形

近圆形长圆形短截状

近圆形

长方形

病斑多少

较少

较多

密生

较多

病症

明显,黑色霉层

不明显,灰褐色霉层

叶片双面均有黑色图纸状物

灰色霉状物

2、玉米丝黒穗与玉米瘤黑粉

病害

玉米丝黒穗

玉米瘤黑粉

侵染类型

系统侵染

局部侵染

危害部位

雌、雄穗

所有幼嫩部位

雌穗受害状

无花丝、整穗受害;有丝状物残留

有花丝,多为部分籽粒受害,少数整穗受害,无明显丝状

越冬

土壤、粪肥、种子内外

土壤、病残体、种子

传播方式

土传、种传

风雨传播

3、小麦散黑穗与小麦腥黒穗

病害名称

小麦散黑穗

小麦腥黒穗

小麦杆黑粉

危害部位

整穗

籽粒

茎秆、叶片、穗

株型

正常或稍矮

正常或稍高,但矮腥黒穗病植株明显矮化,分蘖增多

植株矮化,分蘖增多,常扭曲枯死

茎杆

正常

正常

产生条纹状黑褐色冬孢子堆

叶片

正常

正常

产生条纹状黑褐色冬孢子堆,易扭曲,干枯

穗部

整穗或多数小穗变为黑粉

穗形正常,颖壳外张

多不抽穗或穗小畸形

籽粒

无籽粒

籽粒变为菌瘿

粒少或粒秕

4、小麦锈病

病害

小麦条锈病

小麦叶锈病

小麦杆锈病

危害部位

叶片为主,也可危害叶鞘、茎秆、穗部

叶片为主,也可危害叶鞘、茎秆

茎秆、叶鞘为主,也危害叶片和穗部

为害时期

最早

中间

最晚

夏孢子堆

断续黄色最小,长椭圆形,沿叶脉成行排列

橘红色,较小,圆形至椭圆形,散乱排列

红褐色,最大,不规则散生

冬孢子堆

成行黑色庖状,不破裂

散生椭圆形黑色,不破裂

散生黑色大斑,破裂

5、小麦纹枯病与小麦全蚀病

病害

小麦纹枯病

小麦全蚀病

为害时期

苗期至成株期均可

苗期至成株期均可

株型

正常

重病株明显矮化

叶鞘

产生中部灰白色,边缘浅褐色,云纹状病变

潮湿条件下形成黑褐色菌丝层

茎秆

产生中部灰褐色,边缘深褐色,近椭圆“眼斑”

穗部及籽粒

形成“枯孕穗”或枯白穗,籽粒秕瘦

早枯,形成白穗,无籽粒

 

6、水稻纹枯病与胡麻病

病害

稻瘟病

胡麻病

病斑大小

病斑多少

病斑形态

纺锤形,外层黄色,内圈褐色,中央灰白色,两端有坏死线

褐色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病斑颜色内外一致,无坏死线

病症

潮湿时病部生灰绿色霉层

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灰黑色绒毛状霉层

7、棉花枯萎病与黄萎病

病害

棉花枯萎病

棉花黄萎病

发生时期

苗期始发,现蕾期高峰

4—5叶期发病,花铃期高峰

株型变化

明显矮化

矮化不明显

顶枯

有时顶枯

一般不枯顶

叶片症状类型

黄色网纹,黄化、紫红、皱缩、青枯型

西瓜皮花叶状(掌状花落叶型)

维管束变色

变色颜色深,深褐色或黑褐色

变色颜色浅,黄褐色或褐色

病症

枯死部位有粉红色霉层

潮湿时病部有稀疏白色霉层

病原物

尖孢镰刀菌萎焉专化形

大丽轮枝菌

8、花生三种叶斑病区别

内容

褐斑病

黑斑病

网斑病

危害部位

叶片为主,有时茎杆叶柄

叶片为主,有时茎杆叶柄

叶片为主,有时茎杆叶柄

为害时期

7月—8月(早)

8月—9月(中)

8月—9月(晚)

病斑特点

小黑点稍大,深褐色,晕圈明显,近圆形

小黑点,晕圈不明显,近圆形

褐色小点或星芒状网纹

病症

正面产生黑色子座,有时产生灰褐色霉层

背面密生小黑点

病部有不明显的小黑点

为害状

条件适宜均可造成叶枯、脱落

9,、甘薯病害

病害

甘薯黑斑

甘薯软腐

甘薯干腐

甘薯茎线虫

形状

圆形或不规则

不规则

圆形或不规则

龟裂斑块

颜色

黑色

黑色

黑褐色

褐色

凹陷否

中央稍凹陷

软化不凹陷

干缩变硬凹陷

不凹陷糠心糠皮

苦否

变苦

带有酒味

不变苦

不变苦

适宜时病变可产生灰色霉状物或散生黑色刺状物

病部有白色绵状菌丝,上生灰黑色小粒

病变产生白色或粉红色霉层

细根上生小根结,内有白色雌虫

10、烟草病害

病害

烟草赤星病

烟草蛙眼病

烟草野火病

烟草角斑病

为害时期

生长后期

中后期

整个生育期

整个生育期

危害部位

叶片为主

叶片为主

叶片为主

叶片为主

病斑特点

较大,圆形,同心轮纹红褐色,有晕圈

较小,近圆形褐色,中间有白点,无晕圈

较大,不规则,黄褐色至红褐色,无轮纹晕圈明显

较大,多角形黑褐色,无晕圈或晕圈不明显

病原物

真菌

真菌

细菌

细菌

病症

潮湿时病斑有黑色霉层

少见,灰白色霉层

有水滴时病部溢出菌脓

污白色菌脓

11、苹果病害

病害

苹果炭疽病

苹果轮纹病

危害部位

果实

果实、枝干

症状类型

烂果

烂果、粗皮

果实上病斑特点

圆形、较小

圆形、较大

明显凹陷

凹陷不明显

发展较慢

发展较快,迅速腐烂

病部有轮纹状排列小黑点

小黑点少见,散生

12、线虫比较

病害

病症

病原物

小麦包囊线虫

叶片黄化,分蘖减少,后期形成须根团

异皮线虫属

大豆包囊线虫

叶片退绿变黄,似缺水缺N状,须根上有白色小颗粒

异皮线虫属

甘薯茎线虫

糠皮、糠心、混合型

茎线虫属

花生根节线虫

地上部分上长慢,叶黄且脱落,根间形成不规则虫瘿

根节线虫属

烟草根节线虫

根上形成根瘤,须根少,植株矮化

根节线虫属

瓜类根节线虫

生长缓慢、矮小、叶黄化根部有许多虫瘿

13、病毒病比较

病毒病

病原缩写

病毒形态

传播方式

发病症状

小麦

黄矮病

BYDV

正二十面体

蚜虫

早期病株明显矮化,病叶从叶尖发病,呈黄色,黄花部分占全叶的1/3-1/2

丛矮病

NCMV

弹状

灰飞虱

上部叶片有黄绿相间的条纹,分蘖增多,植株极度矮化,形成明显丛矮

土传花叶病

WSBMV

(WYMV,WSSMV)

短棒状

禾谷多黏菌

受害株心叶上产生褪绿斑或不规则黄色短条斑,后叶片黄化枯萎。

玉米

粗缩病

MRDV

球形

灰飞虱

叶背主脉上有白色蜡状突起,叶片浓绿,基节部缩短,重病株严重矮化,不能抽穗

矮花叶病

MDMV

线型

蚜虫

叶脉间叶肉变黄,叶脉仍保持绿色,叶片上形成明显黄绿相间的条纹

烟草

花叶

TMV

直杆型

汁液摩擦

花叶或斑驳,叶皱缩。

扭曲

黄瓜花叶

CMV

正二十面体

蚜虫

花叶,叶片狭窄,叶基呈拉紧状,叶色发暗,无光泽

马铃薯Y病毒

PVY

线状

蚜虫(主)

汁液摩擦

花叶,叶脉坏死,有点刻条纹

番茄

花叶型

TMV

杆状

汁液传播

花叶,叶脉紫色植株矮小,果实花脸

条斑型

TMV

杆状

汁液传播

茎秆形成黑褐色条纹,表面下陷

蕨叶型

CMV

球状

蚜虫

新叶线状,植株矮小,节间缩短复叶丛枝状

黄化曲叶型

TYCLV

(双生病毒科)

烟粉虱

上部叶片黄化,然后边缘上卷,叶片变小,植株生长缓慢

 

14、番茄病害

病害

番茄早疫病

番茄晚疫病

为害时期

苗期、成株期

苗期、成株期

危害部位

叶片、茎、果实

叶片、茎、果实

病斑特点

初为针尖小黑点,后扩大为深褐色或黑色椭圆病斑,直径1—2cm同心轮纹,有黄色晕圈

叶片染病多从叶尖、叶缘开始,初为暗绿色不规则的水浸状病斑,后转为褐色,环绕一周,缢缩凹陷

病症

病斑上有黑色霉状物

长少量霉层

病原

茄链格孢

致病疫霉

三、简答题

一、气传病害、土传病害有哪些?

1、气传病害:

稻瘟病、小麦锈病、小麦白粉病、玉米大斑、小斑病、马铃薯晚疫病、黄瓜霜霉病

2、土传病害:

小麦纹枯病、小麦全蚀病、小麦根腐病、棉花枯萎病、棉花黄萎病

苗期:

立枯病、猝倒病、红腐病。

瓜类枯萎病、苹果紫纹羽病

3、种传病害:

小麦散黑穗、小麦腥黒穗、小麦粒线虫。

棉花苗期:

炭疽病、黑斑病、红腐病

4、水传病害:

水稻白叶枯

5、伤口侵入:

水稻白叶枯、花生茎腐病、十字花科软腐病、树皮腐烂病

二、土传病害、气传病害防治措施?

一、土传病害:

  一、轮作。

轮作是防治土传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合理进行作物间的轮作,特别是水旱轮

作,对预防土传病害的发生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品种选用。

选用抗病或耐病的蔬菜品种,可大大地减轻土传病害的危害。

  三、栽培防病。

即通过改进栽培方法来达到防病的目的。

    1、深沟高畦栽培,小水勤浇,避免大水漫灌。

    2、合理密植,改善作物通风透光条件,降低地面湿度。

    3、清洁田园,拔除病株,并在病株穴内撒施石灰。

    4、避免偏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作物抗病性。

在作物生长中后期结合施药,喷

施叶面肥2-3次。

    5、嫁接防病,利用砧木嫁接换根,可有效预防土传病害的发生。

  四、土壤消毒

    1、石灰消毒。

石灰既可杀菌又可中和土壤的酸性,可于翻耕前,每667m2撒施石灰50-100kg再翻耕,以减轻土传病害的发生。

    2、大水浸泡。

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作物休闲之季,将水堵起来浸泡土壤。

浸泡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

如果浸泡20天以上,可基本控制线虫危害。

    3、高温消毒。

温室大棚在夏季高温季节,可将土壤翻耕,盖上地膜,再盖上棚膜,地面温度可达到50℃以上,以杀灭部分菌源。

    4、药剂消毒。

在播种前,可用以下药剂对土壤进行消毒。

    ⑴真菌性病害可分别用30%土菌消500-800倍液、30%瑞苗清1000倍液、50%敌克松600倍液、5%井岗霉素水剂500-800倍液、绿亨一号2000-3000倍液淋施土壤。

还可用40%五氯硝基苯、根腐宁或恶霉灵500-1000倍液,50%多菌灵或70%托布津500-800倍液淋施土壤或按每667m2用药2-3kg拌适量的细土均匀撒施再翻耕。

    ⑵细菌性病害(如青枯病、软腐病)所用药剂为88%水合霉素10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3000-5000倍液,或络氨铜适量淋施土壤。

  五、药剂防治。

在作物生长期,如发生以上土传病害,可选用相应的药剂进行喷雾或灌根,灌根方式除采用淋施外,还可将喷雾器的喷头取下,直接用喷雾器杆灌根。

二、气传病害:

气传病害,必须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药剂防治和栽培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治策略,才能有效地控制其为害。

适期播种,适当晚插,不要过早,可减轻秋苗期条锈病发生。

近年主要推广三唑酮(粉锈宁)、特谱唑(速保利)等。

三、棉花各时期的病害有哪些?

1.苗期病害:

棉苗根病(立枯、红腐、炭疽、猝倒等)棉苗叶病(黑斑、轮纹斑、褐斑、角斑、茎枯等)

河南以红腐病、炭疽病、立枯病、黑斑病为主

2.成株期病害

种类:

主要有:

枯萎病、黄萎病等

3.铃期病害:

原发性病害:

主要有疫病、红腐病、炭疽、黑果等,

继发性病害:

红腐、红粉、曲霉、软腐等

4.其他病害:

侵染性病害:

角斑病、叶斑病、茎枯病等

非侵染性病害:

主要包括红叶茎枯病等

四、棉花苗期病害防治措施有哪些?

1.种子处理

(1)选种晒种

(2)温汤浸种(3)硫酸脱绒(4)药剂拌种棉花保苗剂甲基立枯磷(5)药剂浸种多菌灵(6)种子包衣适乐时卫福

2.加强栽培管理:

如合理轮作,适期播种,育苗移栽,田间管理:

1减少菌源2适期播种

3.喷药保护:

甲托,代森锰锌等

4.药剂防治若苗期发病,可用50%福美双、50%多菌灵、70%代森锰锌和70%甲基硫菌灵喷雾,以控制病害扩展和蔓延。

5.田间卫生:

及时剔除病死苗,减少传染。

五、怎么防治小麦白粉病?

1、选用抗病品种:

豫麦2号豫麦15

2、减少初侵染来源:

消灭自生麦苗

3、加强栽培管理:

1适期适量播种控制田间群体密度2合理施肥3合理灌水

4、药剂防治:

1播种前拌种(粉锈宁)2、春季喷药防治(甲基硫菌灵)

六、小麦白粉病主要危害部位?

有何症状特点?

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为害叶鞘、茎秆、穗部。

特征:

病部初产生黄色小点,而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表面生一层白粉状霉层(分生孢子),霉层以后逐渐变为灰白色,最后变为浅褐色,其上生有许多黑色小点(闭囊壳)。

一般叶片正面病斑比反面多,下部叶片多于上部叶片。

病斑多时可愈合成片,并导致叶片发黄枯死。

发病严重时植株矮小细弱,穗小粒少,千粒重明显下降,对产量影响很大。

七、简述小麦纹枯病发病条件。

1品种抗病性:

品种单一化,大量推广矮秆品种,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品种绝大多数为感病品种,只有极少数表现耐病或中抗,缺乏免疫和高抗品种。

感病品种的大面积推广,是当前小麦纹枯病严重发生的原因之一。

2耕作与栽培措施:

小麦地连作年限长、土壤中菌核数量多,有利于菌源积累,发病重。

另外小麦早播气温较高,纹枯病发病重,适期迟播纹枯病发生轻。

灌溉条件的改善,播种密度的增高,化肥特别是速效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有利于纹枯病发生流行

气候条件:

不同发病阶段对气象因子的反应有显著差异。

一般冬前高温多雨有利于发病,春季气温已基本满足纹枯病发生的要求,湿度成为发病的主导因子。

土壤条件:

小麦纹枯病发生与土壤类型也有一定关系。

沙壤土地区纹枯病重于黏土地区,黏土地区纹枯病重于盐碱土地区。

中性编酸性土壤发病较重。

八、小麦全蚀病越夏(冬)场所有哪些?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夏或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

存活于未熟腐有机肥中的病残体也可作为初侵染源。

以寄生方式在自生麦苗、杂草或其他作物上的全蚀病菌也可以传染下一季作物。

上述各类初侵染源中以病残体上的菌丝作用最大。

九、小麦全蚀病在小麦抽穗灌浆期症状表现是什么?

拔节后茎基部1~2节叶鞘内侧和茎秆表面在潮湿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黑褐色菌丝层,称为“黑脚”三黑一白。

十、小麦赤霉病的典型症状特点及其病原的分类地位?

特点:

苗期形成苗枯,成株期形成茎基腐烂和穗枯,以穗枯危害最重。

常是1~2个小穗被害,有时很多小穗或整穗受害。

被害小穗最初在基部变水渍状,后渐失绿褪色而呈褐色病斑,然后颖壳的合缝处生出一层明显的粉红色霉层(分生孢子)。

一个小穗发病后,不但可以向上、下蔓延,危害相邻的小穗,并可伸入穗轴内部,使穗轴变褐坏死,使上部没有发病的小穗因得不到水分而变黄枯死。

后期病部出现紫黑色粗糙颗粒(子囊壳)。

籽粒发病后皱缩干瘪,变为苍白色或紫红色,有时籽粒表面有粉红色霉层。

分类地位:

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zeae(Schw.)Petch.,属于子囊菌亚门球壳菌目赤霉属;无性态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graminearumSchw.。

此外,黄色镰刀菌F.culmorum和燕麦镰刀菌F.auenaceum等多种镰刀菌也可以引起赤霉病。

十一、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治策略。

1.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

目前可利用一些中抗和耐病品种。

辽春4号、龙麦12、龙麦13等品种发病较轻。

2.加强农业防治,消灭或减少菌源数量播种时要精选种子,减少种子带菌率。

播种量不宜过大,以免造成植株群体过于密集和通风透光不良;要控制氮肥施用量,实行按需合理施肥,氮肥作追肥时也不能太晚;小麦扬花期应少灌水,更不能大水漫灌,多雨地区要注意排水降湿。

采取必要措施消灭或减少初侵染菌源,小麦扬花前要尽可能处理完麦秸、玉米秸等植株残体;上茬作物收获后应及时翻耕灭茬,促使植株残体腐烂,减少田间菌源数量。

小麦成熟后要及时收割,尽快脱粒晒干,减少霉垛和霉堆造成的损失。

3.药剂防治①种子处理:

是防治芽腐和苗枯的有效措施。

可用50%多菌灵,每100kg种子用药100~200g(a.i)湿拌。

②喷雾防治:

是防治穗腐的关键措施。

各地应根据菌源情况和气象条件,适时作出病情预测预报,并及时进行喷药防治。

防治穗腐的最适施药时期是小麦齐穗期至盛花期,施药应宁早勿晚。

比较有效的药剂是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等内吸杀菌剂。

每hm2用药(a.i)450~600g兑水喷雾。

十二、引起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是什么?

其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各产生什么孢子?

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zeae(Schw.)Petch.,属于子囊菌亚门球壳菌目赤霉属;无性态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graminearumSchw.。

无性世代:

分生孢子有性世代:

子囊孢子

十三、小麦赤霉病除在病残体上越夏外还可侵染那些作物?

发病期前以什么孢子进行再侵染?

小麦赤霉病菌腐生能力强,在北方地区麦收后可继续在麦秸、玉米秆、豆秸、稻桩、稗草

等植物残体上存活,并以子囊壳、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各种寄主植物的残体上越冬。

潮湿条件下病部可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进行再侵染

十三、小麦杆锈病的夏孢子和冬孢子细胞数和颜色有什么差别?

夏孢子单胞,暗黄色,长圆形,21~42m×13~24m,中部有4个发芽孔,表面有细刺。

冬孢子有柄,双胞,椭圆形或长棒形,浓褐色,表面光滑,横隔处稍缢缩,35~64m×13~24m,

顶端壁厚5~11m,圆形或略尖,有孢子柄,每个孢子有发芽孔10个。

十四、小麦条锈病菌在我国是否存在转主寄主?

以什么孢子完成生活史?

小麦条锈菌迄今尚未发现有性态,故锈孢子和性孢子不详。

夏孢子单胞完成生活史

十五、小麦条锈病危害小麦哪些部位?

如何判别症状特点?

条锈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叶鞘、茎秆及穗部。

小麦受害后,叶片表面出现褪绿斑,以后产生黄色疱状夏孢子堆,后期产生黑色的疱状冬孢子堆。

条锈病夏孢子堆小,长椭圆形,在成株上沿叶脉排列成行,呈虚线状,幼苗期则不排列成行。

十六、小麦叶锈病菌在我国是否存在转主寄主?

以什么孢子完成生活史?

在国外,唐松草和小乌头是叶锈菌的转主寄主,叶锈菌在其上形成性孢子和锈孢子。

在我国

叶锈菌的转主寄生现象和转主寄主均未得到证实。

锈孢子侵染小麦产生夏孢子,完成生活史循环。

十七、小麦叶锈病危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