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北京课改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6《乐音和噪声》word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6125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8.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北京课改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6《乐音和噪声》word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秋北京课改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6《乐音和噪声》word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秋北京课改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6《乐音和噪声》word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秋北京课改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6《乐音和噪声》word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秋北京课改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6《乐音和噪声》word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秋北京课改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6《乐音和噪声》word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秋北京课改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6《乐音和噪声》word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秋北京课改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6《乐音和噪声》word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秋北京课改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6《乐音和噪声》word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秋北京课改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6《乐音和噪声》word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秋北京课改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6《乐音和噪声》word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秋北京课改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6《乐音和噪声》word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秋北京课改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6《乐音和噪声》word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北京课改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6《乐音和噪声》word教案.docx

《秋北京课改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6《乐音和噪声》word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北京课改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6《乐音和噪声》word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秋北京课改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6《乐音和噪声》word教案.docx

秋北京课改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6《乐音和噪声》word教案

1.6乐音和噪声(1课时)

教学目标设置及达成途径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音色决定声音的品质)。

3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4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能力目标:

1能从物理角度和环保角度来认识乐音和噪声。

2通过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学生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

1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2体会现实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广泛性,学习物理知识的实用性,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乐音的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教学难点:

音调与响度的区分;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3.学习方式: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4.教学方法:

转换法、控制变量法、实验法。

5.媒体应用:

powerpoint幻灯片。

板书设计

乐音和噪声

一、定义

1.乐音:

有规律、好听悦耳的声音。

2噪音:

无规律、难听刺耳或污染环境的声音。

二、乐音的特性

(一)音调:

声音的高低。

1.影响因素:

振动的快慢--------频率

2.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

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发出的音调就高;物体振动得慢,频率低,发出的音调就低。

(二)响度:

声音的强弱。

1.影响因素:

振动的大小--------振幅  振幅---定义:

物体振动的幅度。

2.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

(三)音色:

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

三、噪音的防治

1. 噪声的危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影响:

使人烦躁、精力不集中,妨碍睡眠和休息

(2)生理影响:

使人耳聋、头痛、消化不良、视觉模糊等,严重的神志不清、休克或死亡

2..噪声的防治:

 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

教学内容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一)

(5分钟)

【播放录音】教师提前录好一段赏心悦目的轻音乐和一段在繁忙路口来来往往的各种车辆的声音,上课时放出来,让学生比较一下,会发现乐音悦耳动听,使人愉快;噪音听起来让人难受不堪。

今天我们主要研究乐音和噪声的有关知识。

 

▲播放录音

▲▲提出本节课所学习的课题并板书

◆学生欣赏录音

★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

(二)

(20分钟)

 师: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答: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师:

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也就是说只要了解振动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就可以解释声音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不同。

请同学们看我的手的振动(手左右摆动,有时快,有时慢,有时动作大,有时动作小)。

请问:

振动有什么特点?

生答:

振动有大小之分,振动有快慢之分。

【播放一段含有女高音和男低音的音像。

师:

女高音和男低音歌唱家演唱的声音各有什么特点?

生答:

女高音音调高,男低音音调低。

师:

那么同学们猜想一下音调的高低跟振动的大小还是快慢有关呢?

[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师:

每组的实验台上备有钢尺,请同学们想办法使钢尺发声。

生答:

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师:

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短一些,注意观察钢尺振动发声时振动得快慢及声音的特点。

生答:

钢尺振动得较快,声音尖而细.

师:

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一些,再次拨动,注意要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得快慢和发出的音调。

生答:

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短时,钢尺振动得较快,音调高;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时,钢尺振动得慢,音调低。

师:

通过我们的实验说明音调和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师:

我们物理学中,用频率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

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

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

师:

声音有音调的不同,也就是振动的快慢不同,刚才我们说到了振动有大小和快慢之分,那么振动的大小又表示什么呢?

轻敲鼓面声音弱,振动的小;重敲鼓面声音强,振动的大。

师:

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即声音的大小)

【探究】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

1.用细线把乒乓球吊起来,使乒乓球静止在竖直位置,恰好跟音叉的一个叉股接触。

轻敲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2.重敲音叉,使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3.比较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有什么不同。

生答:

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小,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小,音叉振动的幅度小;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大,音叉振动的幅度大。

师:

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答:

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知,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师:

物体振动的幅度叫振幅。

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

【演示】音调和响度的关系

用口琴先用力吹“1”,再轻轻吹“5”。

请同学们比较它们音调的高低,响度的大小。

[生甲]“1”的响度大。

[生乙]“5”的响度小。

[生丙]“1”的音调低。

[生丁]“5”的音调高.

师:

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发现:

音调和响度是声音的两个不同的特征。

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 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也不一定大。

师:

请两位同学藏在讲桌后面,分别用口琴和笛子演奏C调的“1”,让同学们猜他们用的各是什么乐器?

生甲:

第一位同学用的是口琴。

生乙:

第二位同学用的是笛子。

师:

两位同学猜得都对。

为什么这两位同学猜得如此准呢?

 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

师:

播放录音(分别用小提琴和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

同学们能不能分辨出由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首乐曲。

生:

据它们的音色不同来分辨。

▲引导学生回忆前几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提出问题

▲做适当的引导

▲概括总结

▲演示实验

▲提出问题

▲适时地总结归纳并板书

◆小组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

◆观察并思考

◆小组讨论

★由声音不同引入声音的特性

★利用形体语言来讲授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利于学生的理解。

★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完成探究,找出初步规律:

音调与物体振动快慢有关。

★活跃课堂气氛

(三)

(13分钟)

师:

(1)工地机器的轰鸣声、混凝土搅拌机的轰隆声;

(2)在音乐厅听到的音乐;(3)入睡时有人放声歌唱,上述声音是否是噪声?

噪声如何让界定?

师:

噪声应从物理学和环境保护两方面来认识。

(1)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杂乱无章的无规则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客观原因)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主观感觉)

师:

声音的大小用声级表示,单位是分贝(dB)。

把人们刚刚能听到的声音定为0dB,一般15—40分贝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了50分贝会影响睡眠和休息。

长期生活在90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里,会使人的听力受损甚至引起其他病症。

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有这样三个阶段:

(1)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

(2)空气等介质的传播

(3)鼓膜的振动

所以我们可以在这三个阶段防治噪声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提出问题

◆学生猜想

(四)

(2分钟)

本课知识要点

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

▲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

◆自由发言相互补充

★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会收获的喜悦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