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6295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术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美术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美术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美术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美术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美术鉴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美术鉴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美术鉴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美术鉴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美术鉴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美术鉴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术鉴赏.docx

《美术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术鉴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美术鉴赏.docx

美术鉴赏

作者:

不叨叨  提交日期:

2003-7-2322:

11:

45

楼主

  徐悲鸿取法西方古典写实绘画,力倡用“写实主义”改造中国画,强调“尽精微、致辞广大”、“惟妙惟肖”、“直接师法造化”,特别是他的“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论,在画史上产生了划时代的效果,宣布了从顾恺之到任伯年一千多年间勾红填色形式的大体结束和一代新形式国画的诞生。

他的写实主张和从苏联引进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并为一体,成为本世纪最大的主流画派。

  

  国民党反动派派人去威胁徐悲鸿,让他发表声明,登报忏悔。

徐悲鸿面无惧色,严词拒绝。

反动当局又以停办徐悲鸿积极筹划中的中国美术学院作为要挟,徐悲鸿当场将来人骂了出去……

  

  1953年9月26日凌晨徐悲鸿病逝北京。

次年10月10日,徐悲鸿纪念馆开幕,这位将一生都奉献给祖国美术事业的艺术家、教育家就像一颗不灭的明星,将永远闪耀在历史的星空。

  1、奔马图

  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

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从这幅画的题跋上看,此《奔马图》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

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

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

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

  

    在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

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有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

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

  

  

作者:

不叨叨  回复日期:

2003-7-2322:

14:

00

1#

  2、愚公移山图

  此幅《愚公移山图》极具现实意义。

它作于1940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画家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

抗战中南京、武汉、广州相继沦陷,局势紧张,物资匮乏,徐悲鸿奔走于香港、新加坡等地,举办画展募集资金捐给祖国以赈济灾民。

1939至1940年,应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之邀,徐悲鸿赴印度举办画展宣传抗日,这期间他创作了不少油画写生,但最重要的成果却是这幅《愚公移山图》》国画。

  画家在处理这个故事时,着重以宏大的气势,震人心魄的力度来传达一个古老民族的决心与毅力。

就空间布局,他作了数十幅小稿反复修改,最终以从右至左,从前往后的格局展开画面。

画面右端有几个高大健壮、魁梧结实的壮年男子,手持钉耙奋力砸向黑土。

其姿势表情不一,或膛目,或呐喊,或蹲地,或挺腹,然动态均呈蓄力待发之状,有雷霆万钧之势。

这群呈弧形分布的人物占据画面大部分空间,人物顶天立地,有撑破画面之感。

根据构图需要,左侧画面的人物排列较为松散,人物或高或低,树丛小景置于其间。

一挑筐大汉和倚锄老者背对观众以加强空间纵深感,拉开与右半段紧张劳作者之间的距离,造成右半部是前线而左半部是后方的感觉。

老翁似乎正在语重心长地对下一代人叙述自己的愿望和信心,描绘着未来的美好景象。

这组人物显得神情自然逼真,姿态生动自如。

背景青山横卧,高天淡远,翠叶修篁。

  在绘画笔法和色彩方面,这幅画充分体现了作者在中国传统技法和西方传统技法方面所具有的深厚功底。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白描勾勒手法被运用于人物外形轮廓、衣纹处理和树草等植物的表现上,而西方传统绘画强调的透视关系、解剖比例、明暗关系等,在构图、人物动态、肌肉表现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人物造型方面,作者借用了不少印度男模特形象,并直接用全裸体人物进行中国画创作,这是徐悲鸿的首创,也是这幅作品另一颇为独特之处。

可以说,徐悲鸿在这幅作品中将中西两大传统技法有机地融会贯通成一体,独创了自己“中西合璧”的写实艺术风格。

作者:

不叨叨  回复日期:

2003-7-2322:

16:

00

2#

  3、田横五百士

  这幅《田横五百士》是徐悲鸿的成名大作。

故事出自《史记·田儋列传》。

田横是秦末齐国旧王族,继田儋之后为齐王。

刘邦消灭群雄后,田横和他的五百壮士逃亡到一个海岛上。

刘邦听说田横深得人心,恐日后有患,所以派使者赦田横的罪,召他回来。

《史记·田儋列传》原文这样记载:

“……乃复使使持节具告以诏商状,曰:

‘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焉。

’田横乃与其客二人乘传诣洛阳。

……未至三十里,至尸乡厩置,横谢使者曰:

‘人臣见天子当洗沐。

’止留,谓其客曰:

‘横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今汉王为天子,而横乃为亡虏而北面事之,其耻固已甚矣。

……’遂自刭。

……五百人在海中,使使召之。

至则闻田横死,亦皆自杀,于是乃知田横兄弟能得士也。

”文末司马迁感慨地写道:

“田横之高节,宾客慕义而从横死,岂非至贤。

余因而列焉。

不无善画者,莫能图,何哉!

”可见徐悲鸿作此画是受太史公的感召。

  

  正是有感于田横等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节”,画家着意选取了田横与五百壮士惜别的戏剧性场景来表现。

这幅巨大的历史画渗透着一种悲壮的气慨,撼人心魄。

画中把穿绯红衣袍的田横置于右边作拱手诀别状,他昂首挺胸,表情严肃,眼望苍天,似乎对茫茫天地发出诘问,横贯画幅三分之二的人物组群,则以密集的阵形传达出群众的合力。

  

  人群右下角有一老妪和少妇拥着幼小的女孩仰视田横,眼神满含哀婉凄凉,其雕塑般的体积,金字塔般的构架无疑使我们想起普桑、大卫的绘画。

普桑喜用的红、黄、蓝三原亦在徐的画面中占主导地位,突出了田横与青年壮士之间的对答交流。

背影衬以明朗素净的天空,给人以澄澈肃穆的感觉。

“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正是德国古典病态学家温克尔曼所提倡的艺术格调。

  

  欣赏徐悲鸿的画时,会发觉画中人物伸展的手臂、踮起的脚尖、前跨的腿、支立着的木棍、阴森锋利的长剑构成了一种画面节奏,寓动于静,透出一种英雄主义气慨。

在当时流行现代主义艺术之风的中国,徐悲鸿坚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现实主义立场,借历史画来表达他对社会正义的呼唤,这些犹如黑夜中的闪电划亮天际,透出黎明的曙光。

徐悲鸿先生所作的水墨奔马,无羁群,尚桀骜,发胸中激情,掘民族精神,传...

徐悲鸿以画马见长是新中国第一批到苏联列宾美院学习的画家,集国画的写意风格与西画的严谨结构于一身,画出的马不但有中国画的意境,也有西画的严谨结构关系。

代表作八骏图

马的品种:

蒙古马,哈萨克马,河曲马,云南马,三河马,伊俐马,千里马,汗血宝马

马的名字:

一个叫绝地,足不践土,脚不落地,可以腾空而飞;一个叫翻羽,可以跑得比飞鸟还快;一个叫奔菁,夜行万里;一个叫超影,可以追着太阳飞奔;一个叫逾辉,马毛的色彩灿烂无比,光芒四射;一个叫超光,一个马身十个影子;一个叫腾雾,驾着云雾而飞奔;一个叫挟翼,身上长有翅膀,象大鹏一样展翅翱翔九万里。

马是徐悲鸿先生一生中最爱描绘的题材。

他画的奔马,笔墨淋漓酣畅,带着时代的风雷驰聘在画坛上,给当时中国画坛带来了清新、有力、刚毅的气息。

他画的马,无论奔马、立马、走马、饮马、群马,都赋予了充沛的生命力。

徐悲鸿先生所作的水墨奔马,无羁群,尚桀骜,发胸中激情,掘民族精神,传世甚多,蜚声海内外,徐悲鸿先生在不少画中寄托着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在宽广的原野上狂奔,从神态、气势看,一群骏马,神骏气昂,奋发感人。

画面简谈、高逸,用笔泼辣、凝重,穷紫酣畅,间参西法,均为徐悲鸿先生的独到之处。

徐悲鸿早期四屏画马作品赏析

徐悲鸿早期四屏画马作品赏析徐悲鸿,原名徐寿康,早年贫苦,感事态炎凉,不禁悲从中来,如鸿雁哀鸣,改为徐悲鸿。

他是我们熟悉的画马大师,作品主要以写实手法表达现实及思想,是我国现代以写实主义改造中国画的倡导者。

他画的马,在少数关键部位如骨关节鼻孔等处加以勾描,创造了前无古人的骏马形象。

早在1915年,高奇峰见他画的马就称赞为:

古之韩干,无以过也。

本人展示的四屏画马作品就是他在20岁(1915)左右以传统水墨线条绘制的作品,即处于学习、成长、探索时期的作品。

该作品体现了大师早年时期独到、特有的绘画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形成此绘画风格主要是由于在早年受其父徐达章指导而进行的写生训练、为人画肖像及临摹吴有如作品(以线描为主的点石斋画谱等)等基础上而形成的。

该作品您也许会有疑问,但仔细分析,与中、后期作品相比虽有外形上的差异,却有本质(气韵)上的相同。

这可从作品的时代风格、个人风格、作品内涵、意境等多方面得到确认。

并有铁的证据加以证明。

如作品在气韵上符合悲鸿动物画注重写生,讲求形似,传达神情,形神惧佳,充满生气等特点。

书法方面在笔法、墨法、结构(即书法结体、字上下、左右相互关系、呼应关系、落款位置、习惯等)上是相同的。

同时书法本身也鲜明的反映出了早期特征。

该四屏作品的题诗中在书法方面存有大量详实、科学的铁证。

这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徐悲鸿早期书法特点是字型结体似疏朗而实则繁密,笔画似柔软而内含刚劲,具有浓厚的北(北魏)碑遗韵。

该四屏作品诗中书法与魏碑《张猛龙碑》对比,笔体基本相符,题诗中的清、秋、声、世、龙、何、当、天、不、风、时、食、今等字与《张猛龙碑》中相关字的写法、字形基本相同。

2.款识中有十几个字是徐悲鸿独有的书写方式。

如:

a.多:

上半部一点写在中间连接处.后期作品如《钟馗醉酒图并草书》《任伯年传评》。

b.闲.谰:

凡带门字旁的字左上角多点一点.后期作品如《猛狮图》〈〈猫竹图〉。

c.声:

写繁体且声字下一横与耳字上一横合二为一.后期作品如〈眉寿万年图〉。

d.气:

写繁体且米字左下部比右下部多点一点.后期作品如〈猛狮图〉《任伯年传评》e.风:

写繁体且虫字下部分叉.后期作品如〈八骏图〉。

f.万:

写繁体且下半部少一捺.后期作品如〈秋林三骏图〉。

g.双:

写繁体且右上部少一撇.后期作品如〈独立佳人图〉。

h.重复字写法:

第二个字写成两点且写在第一个字下方,下面点比上面点稍长.后期作品如〈战马图〉〈鸡足山〉。

i.还有如下字特有的连笔方式:

精、落、过、国、影、云、饱、金、想等等.后期作品如〈任伯年传评及信札〉〈竟爽图〉等。

上述这些字特有的写法和连笔方式出现在徐悲鸿近百幅作品的款识中,在此四屏作品书法图片后附带了其中部分作品款识,画圈字的结构按编号可对比一下。

3.该四屏作品《五马图》中有诗句“何当金络脑”,后期作品〈墨竹〉中有诗句“何当移长松”。

还有《三马图》的构图与后期作品《风雨飘摇思报国》构图基本相同,这决不是偶然巧合。

从绘画风格上分析作品也符合造形准确,刻画细腻,追求真实再现的早期绘画特点,这充分体现了大师扎实的写生功底和极强的造型写生能力。

作品中绘画线条坚卓、清爽、既象行云流水般畅达,又有力透纸背之雄浑劲键、饱含激情而又技巧极高,这从每匹马的马鬃、马尾及三马画中那充满弹性、动感且流畅的柳枝的画法中得以充分体现。

在后期作品中的许多喜鹊图、画马图、画牛图中的绘画线条也体现了上述的高超技巧。

这也是徐悲鸿最有特色的绘画特点之一。

在此四屏画马作品款识中题七言诗两首,五言诗两首,体现出了颇有文人的淡然诗意,以马喻人、托物抒怀的早期画马作品特点。

此四屏画在造型上形态准确逼真,结构严谨合理,形象生动传神。

绘画用笔刚劲、有力,有强烈的力透纸背之感,每屏画布景合理、紧凑,对空间、光暗、远近等技法都已熟练掌握,从所画之马看,所画野马的轮廓线坚卓、流畅,每匹马身上的阴暗处用碳条加以渲染,马鬃马尾用粗细相间的线条而勾勒,对每匹马的动作把握能力极强,这些马眼神的画法下笔极准,准确的捕捉了十四匹马在各种角度、各种运动状态下的瞬间形象和神情。

其中还有两匹小马驹分别与另一匹马进行嬉戏(在2006瀚海秋拍徐悲鸿1917年水彩画作品《群马图》中也有两个小马驹嬉戏的画面)。

从布景来看,无论是松树、柳树、梧桐树、还是各种草类、土坡、河边无不透露出扎实的写生功底。

该四屏画画纸被涂成黄褐色,拍成照片后观赏效果不佳,观赏徐悲鸿作品,发现该颜色出现在绝大多数作品中,有时是背景;有时是纸色;有时出现在画面中,虽然颜色深浅各不相同,但它在徐悲鸿作品中称得上是除墨色以外的另一主色调。

徐悲鸿的画马作品,各个时期画法虽不相同,但画马的总体风格没有改变。

如画吃草马时,马鬃都向两侧分开,马尾向吃草方向或随风微微摆动,还有马蹄子、马腿的外形,并且画马以尖耳、宽鼻、白额、鬃、尾迎风飞舞的形象都没有改变。

从马的外观来看,爱画野马,将野马骠悍、刚劲、矫健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自由和向力的力量。

此四屏画马作品根据它的时代气息(当时政治、经济、生活习惯、物质条件)、个人风格、书法及作品的内涵、意境等方面分析,极有可能是徐悲鸿早期到上海之前(1915年)在家乡宜兴期间的作品。

它是徐悲鸿早期经历、功力、志趣、理念、学识的集中体现。

徐悲鸿一生画过油画、国画、素描画、粉彩画、水彩画、线条水墨画等几乎各种画,这与他立志探索、改革中国画的志愿是分不开的。

此四屏画马作品是目前唯一发现的以传统的水墨线条绘制的早期画马作品。

作品中的骏马已象征着给当时萎靡不振的中国画坛带来了清新、有力、刚劲的气息。

该作品看似简单,实则难度极大,没有扎实的书法功底、写生功底、用心细致观察马的各种状态和超凡的绘画天赋是画不出来的。

大师早期画马作品存世较少,该四屏作品与1917年以水彩绘制的《群马图》基本展现了徐悲鸿早期画马的两种绘画形式。

 马是一种非常有灵性的动物,一直以来就是画家们乐于表现的对象。

  中国画对马进行描绘的历史可谓非常悠久,有专门的鞍马画分科,出现过不少以画马著称的杰出画家,如东晋的顾恺之,唐代的曹霸、韩干,宋代的李公麟以及元代的赵孟頫家族等等。

他们笔下的马风格面貌多样,有的着力表现独马的秀骨清像,有的注重表现群马的驰骋野趣,有的力图展现马的瘦健神采,有的尽力描绘马的气势精神,这些作品分别体现了不同时期的审美和文化。

近现代喜欢画马的画家依然很多,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当然非徐悲鸿莫属,事实上,他的名字早已与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在现代中国绘画史上影响巨大的徐悲鸿,可谓人物、花鸟、走兽兼擅,尤其喜欢画马且能独辟蹊径,一生画了多幅以马为题材的作品,包括奔马、立马、走马、饮马、野马、群马等多种形式。

他笔下的马极具创新精神,既有西方绘画中的精确造型,又有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精神,融中西绘画之长于一炉。

  徐悲鸿画的马为什么会特别生动呢?

这和他平时注意观察马是分不开的,受西方写实主义影响的徐悲鸿,强调对物写生。

为了把马画好,专门画过上千幅速写,并亲手做过马的解剖,对马的结构、形态均了然于胸。

对细节的描绘尤为重视,以画面上一两笔看似简单的马蹄为例,他都下过极深的功夫,他曾说过,“马蹄比女人的高跟鞋还难画,那是因为马蹄是力量与重心的集结所在,是动静灵活的关键……”这些理论是其长时间研究描摹的结果。

徐悲鸿的马不带鞍辔、没有缰绳,有种自由和豪放的气质,他又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在写实的基础上充满了浪漫主义的风格。

  《八骏图》是徐悲鸿的代表作之一。

画面上八匹姿态各异的骏马在飞驰,它们勇往直前,昂首扬尾,气势撼人,象征着战场上驰骋的将士和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

构图上左边和右边通过数量不同的马匹形成视觉和感官上的对比,如大军行进,统一而有变化。

以魏碑兼草隶的书法笔意、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出头、颈、胸、腿等转折部位,大的干笔扫出鬃尾,浓淡干湿浑然天成。

最后用水墨晕染,表现马的立体结构和明暗关系。

画面上除了八匹骏马,没有任何其他衬托,留出足够的空间,给人无限的遐想,既突出主体,又有明显的象征意味。

  徐悲鸿画马,一般不只为观赏,大多是借以抒发某种既定的心情。

《哀鸣》是其另一类精品之作的代表,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画家痛恨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为了激发国人的斗志和表达自己渴望民族解放的忧急心情而创作。

这幅画里的马,高昂着头,目视远方。

头部用浓墨作平面剪影式概括处理,小心的留白,表现出头部的结构。

马的颈部挺立、胸、肚、臀、腿用骨线勾勒,比例精准。

马尾与颈鬃使用重墨干笔用力挥出,飘动飞逸,虚实相生。

画面墨色丰富多变,既充分发挥了中国传统写意的简洁与凝练,又结合西画的块面与光影,把马的形体表现得栩栩如生,落款处题写:

“哀鸣思战斗,徊立向苍苍”,表露出其以马喻人、托物抒怀的特点。

徐悲鸿开创的中西融合的大写意画马新方法,突破了以往线条工细的鞍马画传统,体现了个人独立的艺术精神。

他笔下的马,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动物或运输工具,它们寄托的是画家不同时期的思想情怀,更体现出画家对民族、时代、文化的理解和记忆。

(吕欢呼)

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初探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广泛地运用于基础教育领域,它与美术学科的整合是美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镇美术教育的一大特色。

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整合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美术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美术学科教学改革。

其宗旨是通过在美术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教与学的工具,为学生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谈谈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学科的整合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整合是追求美术教学的最优化,即优化美术课堂教学,优化学生学习方式,尽可能多地提供给学生美术信息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受到美的熏陶。

与此同时,整合还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时代美术学习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美术的态度、能力,具有创新精神。

      二、谈谈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学科的整合的途径

     

(一)利用计算机辅助美术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教师把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进行的教学。

由于计算机具有存储、处理信息和自动工作等功能,因此,它不同于其他教学媒体,它能呈现出教师需要的大量图片,能使教师的板书更加清晰,并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能把多层次、多方位的思维集中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还能把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激情顷刻间变为形象的画面。

它不仅能刺激人的视觉听觉,而且能有效地唤起人的兴趣、情趣和思维。

因此,计算机辅助教学为学生理解美术、表现美术、创造美术、表现自我提供了充满乐趣和信心的途径,从而使美术教学更为生动活泼。

计算机辅助美术教学可分为两种情况:

       1、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美术教学

      这种整合是在多媒体教室的环境下进行的,它是目前美术教师广为采用的一种形式。

教师在上课之前,根据自己的教学安排设计课件的内容,然后利用各种方式如素材库、互连网等收集素材,最后用专门用来设计和开发多媒体软件的应用程序如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将各种图像、语音、音乐、录像剪辑以及文本资料组织到教学软件之中,实现超文本或超媒体的联接,制成课件,在课堂教学中使用。

这种教学以教师的操作为主,在有交互性设计的课件中,学生也可以上台操作。

 

      美术课件根据内容可分为欣赏型课件、步骤演示型课件和综合型课件三种类型。

欣赏型课件多用于专题欣赏课,如人美版教材每册中的“扉页画(名画)欣赏”、“小朋友的画”和绘画中的××”等就是专题欣赏内容。

欣赏型课件多用PowerPoint制作。

步骤演示型课件是针对教学中的重难点而设计的,如《自己的漫画像》一课,其重难点是非常抽象的漫画、夸张的思维过程,课前,我把自己的照片进行扫描,用Photoshop进行色彩反差、拉伸、变形处理,把真实人物向漫画变化过程的图片按顺序制作处理,制成课件在教学时播放,这样重难点化解,图文并茂,省时便捷。

综合型课件就是将课件的多种内容、多种形式集中于一体,如《赛跑》课件就是我制作的一个综合型课件。

课件的开头是用录像截取的国际百米短跑的现场镜头,学生看后兴趣顿生。

接着是用Photoshop挖取人物图像,用Flash制成的人物跑步动画,以此来分析人物的跑步规律。

在此,我又穿插了一个让学生判断腿与胳膊摆动对错的交互性练习,让学生上台操作,做到了人机对话。

接下来是以线条的延伸方式出现,绘制出的一个赛跑的人,来呈现画人物的过程和方法。

课件的最后是校运动会学生百米赛跑的现场录像,在同学们观赏录像的愉悦气氛中,将作业定格在画同学们赛跑的场面上。

可见,多媒体课件带来的是活泼有趣、生动形象的美术课堂。

      在使用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我们感到课堂有如下特点:

(1)变抽象的说教为形象的演示。

(2)能将抽象的事物如思维过程形象化。

(3)便于营造课堂美的气氛。

在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美术课堂真正做到寓教于美,美中育人。

       2.利用网络教室进行美术教学

      这种整合是在网络教室环境下进行的。

利用网络教室进行美术教学的特点是学生每人一机,以学生的操作为主,学生在做作业时采用全新的方式进行——电脑绘画。

最常用的电脑绘画软件是window98中自带的画图工具和《金山画王》,这些软件使用方便,功能齐全,都拥有多种绘画工具,能模拟各画种的绘画效果,比较适合中小学生使用。

我使用网络教室授课的最大感受就是课堂的容量大、进展快、效率高。

在教授《海底世界》一课时,我先是利用光盘与网络的优势,让学生在自己的机上观赏奇妙的海底世界,激发学生对海底世界的兴趣,然后发挥多媒体课件的功能,让学生在惊喜愉悦的环境中完成美的联想,最后,利用《金山画王》软件的绘画功能,让学生高效率地进行美的创造。

对于海底环境的布置,我是让学生找计算机中现成的图片资料贴上去的,这样便捷省时,然后再用画笔画出自己的海底设想。

对于计算机色彩感觉较“硬”的问题,我让学生用喷枪将色彩进行柔化、过渡与衔接处理。

网络教室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学生在全新的作画方式中兴趣更浓。

      在网络教室还可以利用Word、PowerPoint软件进行电子板报的教学,学生每人都可以动手创办一份属于自己的美术小报。

还可以利用Frontpage、Dreamweaver等软件进行个人主页制作,创办虚拟网站的教学等。

     

(二)利用互联网资源开阔学生眼界,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丰富美术课外活动

      此项整合的前提是校园网要与互联网接通。

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缩短了知识和信息传播的时间和周期,为师生提供了开放型的知识库、资源库。

美术教学可充分利用网络,获取最新的美术教育资源,开发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开展世界范围内的交流。

互联网与美术学科的整合主要体现以下在两个方面。

       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开放型、探索型课堂模式的建立

      传统的欣赏课,教师先介绍画家,讲解创作背景及相关知识,欣赏课本上仅有的作品,然后学生提问题,说看法,难以逃脱以说教为主的封闭式教学。

利用互联网的美术欣赏课,书上的作品和作者就变成了同学们搜索知识的索引,课堂就变成了查找资料——搜集整理——理解交流——发表看法的开放性课堂。

查找资料时,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网址,也可以让学生在Google工具栏里输入关键词,搜索到大量有关的条目,直接进入相关网站。

在网上阅读欣赏时,学生选择作品和阅读顺序由自己操纵,完全是开放型、探索型的课堂。

这样的课堂以学生操作为主,教师只是个向导、合作伙伴,这时我们从学生发表的看法、想法中可以感觉到学生仿佛个个都成了“周游世界型”的学生,并且能熟练地驾御获取知识的工具——网络搜索。

在“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综合探索”等课型中,教师同样可以设计让学生在网上探索的教学方案。

       2.丰富了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