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美术优质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6675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三年级美术优质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三年级美术优质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三年级美术优质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三年级美术优质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三年级美术优质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小学三年级美术优质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小学三年级美术优质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小学三年级美术优质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三年级美术优质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小学三年级美术优质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三年级美术优质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三年级美术优质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2、调色盘、笔。

  3、装水的杯子。

  4、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1、教师从生活中入手,引导学生谈谈自己所认识的色彩。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学生中进行交流、探讨、加深学生对颜色的印象。

为教师讲解色彩知识做好准备。

  2、从学生的发言、交流中,教师进行补充、归纳讲解,并出示课题——“魔幻的颜色”。

  二、实践授新

  1、老师用透明的杯子,分别装进调好的三原色的色水,然后现场分别进行混合实验:

“红+兰=?

”“红+黄=?

”“黄+兰=?

”,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发现色彩有何变化?

鼓励学生发言、交流,加深学生对色彩变化的实践过程印象。

  2、接着老师出示教学挂图,并进行讲解——什么是三原色?

为什么叫三原色以及三原色调色的色彩变化规律等原色的知识。

  三、示范,并布置作业。

  1、老师在黑板上的白纸上面用大排笔涂上相互重叠的三原色。

引导学生观察色彩的变化,以及老师在用、调、涂色的一般规律。

引导学生注意水粉、水彩不同性能。

不同的调色方法,并注意好环境卫生。

  2、要求学生用水粉或水彩画或用色水流动的方法完成一幅魔幻的颜*。

  四、老师巡回指导

  1、鼓励学生大胆用色。

  2、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同的表现手法。

  3、注意卫生。

  五、作业展示

  1、学生自评。

  2、老师归纳讲解,巩固三原色的知识。

  小学三年级美术优质教学设计二:

《万花筒》

  教学目标

  1.了解万花筒的图案是对称的,并能描述它的对称方式。

  2.用绘画,剪纸,拼贴等方式表现类似于万花筒的图案。

  3.试着按自己的设计来表现色彩。

  教学评价建议

  1.能否表现对称的图案。

  2.能否用“先设计一个花样再复制”的思路来设计对称的图案。

  3.能否表现记忆中的色彩的感觉。

  4.如何引导学生在设计、应用领域学习。

  5.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小学中年级学生制定设计方案。

  教学实施建议

  一、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教具:

一些有万花筒图案的图片,中心对称的图案。

示范用的纸。

笔,剪刀,胶水等工具。

  2.学生准备学具:

有万花筒的学生将其带到课堂。

带好彩色纸,剪刀,绘画笔等。

  二、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让学生看看万花筒然后讨论:

万花筒里的“花”有什么特点?

主要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的花样是如何对称的。

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中归亮的那个六角形图案,它是由六个三角形组成的。

其中有一个三角形的花样是真实的。

其余五个都是镜子反射出来的,它们都是相同的并且围绕一个中心点对称。

  2.发展阶段

  首先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思路:

我们要创作一个:

“真实的”三角形花样,可以剪,可以画;

再制作其余五个“镜子里的”花样,组成要做的图案。

  然后让深长思考用什么方法使图案对称。

(将纸叠在一起剪,用印的方法来画……)学生很难将对称表现得精确,这并不重要,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只要能表现出万花筒的图案就可以了。

  色彩也是考虑的一个方面,可以让学生再一次观察万花筒,将其中认为最漂亮的一个色彩组合记住。

并且将它表现出来。

  3.收拾与整理

  学生应该已经习惯将剪下的纸屑放在纸篓中。

那么结束时只要再检查一下周围是否有纸屑就可以了。

  万花筒:

  一种光学装置。

由几面镜片组成,能使人从其中窥见由彩色玻璃碎片拼成的对称几何图形;

转动装有玻璃碎片的部分即可显示出变幻无穷的图案。

由布鲁斯特于1816年前后发明,1817年取得专利权。

简单的万花筒包含两片楔形条状反射镜,成60度或45度相连,也可用一片明亮的铝片折成。

镜片装在筒内,筒的一端装有可转动的玻璃盒,其中放置彩色玻璃碎片,金属箔或圆珠。

有些万花筒不装玻璃片盒,而用反射镜片反映远方的物体。

如在窥孔上装一目镜则效果更佳。

  在万花稠中归亮的那个六边形图案的外面,还有无数个三角形花样,所以,我们才叫它万花筒。

不同的学生看“万花筒”,得到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

建议学生试着用多种外形来概括万花筒的形状,表现它的缤纷。

试着做一个万花筒。

  小学三年级美术优质教学设计三:

《大人国与小人国》

  一、教材分析:

  1.辑指导思想

  ⑴本课大人国与小人国是一节绘画创作课,大人国与小人国属于造型表现领域。

在让学生认识大与小、高与矮的基础上,通过对比的表现方法将儿童眼中的魔法世界自由的呈现在我们眼前。

《大人国与小人国》通过绘画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表现能力。

  ⑵在学习方法上应当偏重与讨论式的学习方法,使学生通过语言上的交流表达自己丰富的幻想世界,分享想象带来的无穷乐趣。

通过语言交流可以激活学生的兴奋点,联想到更有创意的构思。

  ⑶在教学中启发学生思路时可以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内容入手进行想象,也可以从他们的嗜好入手。

如:

喜欢的童话故事、科学幻想等入手。

这需要教师对学生非常了解。

  2.教学内容与目标

  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

让学生认识大与小、高与矮的特征及相对性。

  应会:

尝试用对比的方法表现大小与高矮的区别。

  ⑶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创作活动,培养学生大胆想象、创新的精神,培养与人交流的能力和分享快乐的意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表现大小、高矮的对比关系,进行大胆而丰富的想象,表现出有情趣的内容。

  难点:

敢于大胆想象,表现出有情趣的内容。

  水彩笔、油画棒、16开彩纸、16开白纸、自己最喜欢的故事书。

  二、教学设计:

  1、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教学方法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媒体教学意图

  一、认识大小

  二、启发想象

  三、表现技巧

  四、造型表现

  1.出示一张半开白纸。

  谁会用线条画一棵简单的树?

  谁能用线条简单的画出一棵巨大的树?

  请画在这张纸上。

  2.选一名学生用线条简单画树。

  谁能在旁边画一棵更大的树?

  比第一棵树大吗?

  你们怎么看出第二棵树比第一棵大的?

  通过比才能知道大小。

大小对比使大的显得更大,小的显得更小。

  我可以让这些树显得更高大!

  4.你们猜猜什么地方会有很多这么大的树?

  这个人来自什么地方?

他是谁?

  5.今天我们就去大人国和小人国游览一下吧!

  1.我们来到大人国和小人国时会遇到什么事呢?

例如我们怎么在一起学习、吃饭、休息、劳动、娱乐。

我们之间有没有发生什么让人笑掉大牙的事呢?

  2.我们每个人到了大人国和小人国都会遇到不同的事,十节课也说不完,谁没有机会说都会失望,这样好了我们先把自己遇到的故事在小组中讲一讲吧。

  巡视小组,了解学生讨论情况,

  引导学生从人与人,人与物的不同进行对比。

  找出想象丰富有情趣的同学准备代表发言。

(注意选择大人国和小人国不同地点的故事。

  4.选代表发言并适时给以肯积极举手表示。

  举手

  用线画一棵简单的树。

  一名学生画更大的树。

  比它大!

  比一比高矮

  比一比谁占的地方大。

  感受大小的反差。

  大人国的树。

  小人国的使者、探险家

  积极举手。

  一名学生发言。

  四人一组。

  互相说一说自己想到的故事;

a。

  选一幅最喜欢的作品讲给身边的同学听。

  举出各种处理方法。

  (画出大人的一小部分局部,上面有很多做活动的小人……)

  单色彩笔

  演示纸

  范画,y

  彩笔

  彩纸

  引导学生将表现重点放在大小上。

  了解学生对表现大小认识角度。

  指导学生认识大小通过对比才能看出来。

  渗透表现大小的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构思,抓住有情趣的内容进行想象。

学生进行充分的想象交流,互相丰富构思。

  进一步引导学生选材、构思、确定表现角度。

  通过欣赏学生作品,激发学生创作*。

  2、解决重点与难点的要点

  通过从学生熟悉的树入手,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大小、高矮的相互对比性知识。

  ②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启发思路,展开大胆的想象,丰富他们的故事内容。

  ③教师通过适时的引导、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表现*。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表现出更大或更小的对比关系,丰富表现角度,打破画面的单一性

  三、教学评价:

  .评价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学生互评的方法进行评价,辅以是适当的自评。

对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应给予鼓励性评价,对特别精彩、独到的见解要给予特别的表扬、鼓励。

  2.评价点

  ①学生是否认识了大小高矮的特征及它们的相对性。

  ②学生能否通过绘画形式表现出大小高矮。

  ③学生作品表现内容是否富有情趣性。

是否达到了自己希望的效果。

  ④在交流与绘画过程中是否有愉快的情绪体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