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历史通史体例知识提纲学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6918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97 大小:9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历史通史体例知识提纲学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浙江省历史通史体例知识提纲学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浙江省历史通史体例知识提纲学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浙江省历史通史体例知识提纲学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浙江省历史通史体例知识提纲学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浙江省历史通史体例知识提纲学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7页
浙江省历史通史体例知识提纲学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7页
浙江省历史通史体例知识提纲学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7页
浙江省历史通史体例知识提纲学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7页
浙江省历史通史体例知识提纲学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7页
浙江省历史通史体例知识提纲学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7页
浙江省历史通史体例知识提纲学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7页
浙江省历史通史体例知识提纲学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7页
浙江省历史通史体例知识提纲学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7页
浙江省历史通史体例知识提纲学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7页
浙江省历史通史体例知识提纲学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7页
浙江省历史通史体例知识提纲学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7页
浙江省历史通史体例知识提纲学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7页
浙江省历史通史体例知识提纲学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7页
浙江省历史通史体例知识提纲学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7页
亲,该文档总共9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历史通史体例知识提纲学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浙江省历史通史体例知识提纲学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历史通史体例知识提纲学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历史通史体例知识提纲学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三国蜀(221~263年)晋—→

吴(222~280年东晋(317~420年)南朝(420~589年)

辽(917~1125年)——→金(1115~1234年)

西夏(1038~1227年)

隋(581~618年)→唐(618~907年)五代十国(907~960年)

北宋(960~1127年)

元(1271~1368年)

南宋(1127~1276年)

明(1368~1644年)——→清(1636~1840年)

第一章古代政治制度

第一节古代早期政治制度(西周)

一、分封制

1.背景:

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纣王,商王朝灭亡

2.含义:

又称“封邦建国”,周武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并给予一定的土地和人口,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

3.分封为诸侯的对象:

同姓子弟、异姓功臣、先代旧贵族

4.主要的封国:

鲁(周公的封地,在姬姓贵族封国中位居最东)、燕(东北最远的姬姓封地)、宋(商朝贵族微子的封地)

5.诸侯享有的权利:

世袭统治权(统治权主要包括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

6.诸侯必须承担的义务:

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

7.目的:

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8.影响:

(1)积极:

有利于维护西周的政治秩序,扩大周文化的影响。

(2)消极:

随着实力的变化和宗法关系的疏远,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权威逐渐削弱,导致分封制瓦解。

二、宗法制

1.含义:

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2.目的:

解决贵族内部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3.核心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内涵: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4.等级秩序:

(1)血缘等级:

确立大宗与小宗;

(2)政治等级:

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贵族等级制度

5.影响:

(1)对当时的意义:

确立了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了贵族特权;

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促进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对后世的意义:

对后世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日常生活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修族谱、祭拜祖先、寻根问祖

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结合;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第二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与演进

一、秦朝:

(一)秦的统一

1、蒙恬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了北部边防

2、统一岭南地区,开凿了沟通湘江水系和漓江水系的灵渠;

并在岭南置郡,这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的开端

3、在“西南夷”(今云贵高原和川西及甘南)地区,开辟了“五尺道”,这是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的开始

(二)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1、郡县制:

(1)创立的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郡、县;

为解决分封制的弊端;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

(2)机构设置:

郡(直属于中央)、县(隶属于郡)、道(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与县同级)、乡、里(地方基行政机构)、亭(负责地方治安兼管公文传递)

(3)核心特征:

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4)与分封制最主要的差别:

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5)郡县制的作用:

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皇帝制:

(1)创立者:

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

(2)内涵: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3、三公九卿制:

(1)三公:

丞相(左右二员,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

(2)三公、九卿,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二、汉朝:

(一)刺史制

1、创立者:

汉武帝

2、含义:

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13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作用:

地方的政治权力受到监控,加强了中央的权力

(二)郡国并行制

汉高祖刘邦

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国,郡国并行

3、结束:

分封制的弊端造成了‘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重新恢复郡县制

三、唐朝:

三省六部制

1.机构设置:

(1)中央下设三省: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2)尚书省下设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

(3)门下省下设政事堂:

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

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身份都等同于宰相

2.职责分工:

(1)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核、尚书省掌执行;

(2)吏部掌官吏任免与调动、户部掌户籍与财政、礼部掌外交礼仪与科举、兵部掌军事、刑部掌法律案件、工部掌营造工程

3.作用:

(1)相权有所分散,避免丞相专权,有利于加强君权;

(2)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

四、宋朝:

二府三司制

(1)“二府”:

中书门下(东府)、枢密院(西府);

(2)“三司”:

盐铁、度支、户部

(1)中书门下是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

为了分割宰相权力,曾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

(2)枢密院是军事机构,长官称枢密使;

(3)三司是财政机构,长官称三司使

A.相权进一步被分割,加强君权;

B.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五、元朝:

行省制

元代的疆域辽阔;

借鉴了外国省制经验

2.机构设置:

(1)全国十个行中书省(行省)是最高地方行政区划;

(2)两个单列的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一是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的宣政院;

(3)行省以下依次是路、府、州、县

(1)对后世的意义:

元代行省制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为后世沿用;

(2)对当时的意义: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六、明朝:

1、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

(1)原因:

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

(2)结果:

A.君主高度集权;

B.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

2、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

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2)地位:

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

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3)权力:

内阁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

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掌握‘票拟’权,为皇帝批红

(4)演变:

A.起初官位较低;

B.后来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但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

C.皇帝担心内阁地位的上升可能威胁皇权,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

七、清朝:

设立军机处

1.创立者:

雍正

2.直接原因:

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不久改名军机处

3.根本目的:

加强君权

4.地位:

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5.权力:

由皇帝钦定的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6.作用:

(1)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2)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外界干扰少,决策封闭,办事效率较高

第二章古代经济发展

这一段还是看书吧

第一节古代农业

一、原始

1、刀耕火种

2、出现农田灌溉工具戽斗

二、春秋战国:

1、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出现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小农经济形成

2、战国时期,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水利工程

三、汉代:

1、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2、出现便于中耕的曲柄锄、便于收获的大镰和播种工具耧车

3、西汉出现耦犁

4、东汉出现较轻便的一牛挽犁;

5、关中农民还创造了一种“井渠”

6、东汉王景治黄河

四、三国

1、出现了农田灌溉工具翻车

五、唐代:

1、隋唐五代时期北方已经使用立井水车作为提水灌溉工具,在长江流域还发明了高转筒车以引低处水灌溉高处农田

2、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它可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

六、宋代

1、出现了利用水力为动力的水转翻车

七、明清

1、出现了风力水车

第二节古代手工业

一、西周:

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秩序,铸造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1、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是春秋晚期的遗物

2、战国时期炼钢和淬火工艺已经有所发展

1、汉代马王堆汉墓出土素纱禅衣;

汉代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

2、汉武帝时代推行铁业官营制度;

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

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水力鼓风装置水排

四、南北朝:

出现了技术更为先进的灌钢法

1、唐代中期,官营纺织业有相当大的规模,随着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私营纺织作坊兴起

2、唐代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

唐代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

六、宋代:

1、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2、北宋时期以煤作为燃料冶铁

3、唐宋以来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闻名天下

七、元代:

棉纺织家黄道婆改进织造技术,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棉纺织业的发展,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

八、明代:

明代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

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

第三节古代商业

一、春秋战国:

秦国的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原则

二、秦朝:

1、秦代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2、从事手工业和为官府出售产品的人,收受金钱时必须当面把钱投入陶制容钱器之中,违反法令者要受到处罚

三、汉朝:

1、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市”的四面建有门、墙,管理是相当严格的

2、西汉初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商人社会地位较低;

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

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

1、唐代“草市”的作用已经十分显著,“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2、唐代“夜市”比较繁荣,“夜市”的繁盛反映了商业的发展,原有“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了

3、唐代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的制度依然继续实行,商人在社会上遭受鄙视,在政治和法律上也遭受歧视

1、宋代的“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市”已经不再被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于宅屋之间,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即坊市不分区

2、宋代的“草市”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3)商人遭受歧视的情形直到宋代才开始转变

七、明清:

“海禁”政策:

1、含义:

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2、原因:

①自然经济是一种封闭的自给自足经济,开放性不足;

②明清时期,中国开始衰弱,受到外国侵略,海禁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

③明清时期,社会矛盾、民族矛盾尖锐,沿海常有反抗力量活动;

④天朝上国思想,儒家的夷夏观、朝贡思想等

3、影响:

①积极影响:

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

②消极影响:

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也使得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导致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第三章古代思想文化

第一节古代思想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孔子(出生在诸侯纷争、社会动荡的春秋时期)

(1)孔子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2)提出“仁”与“礼”的学说

(3)政治思想:

希望统治者推行“德治”,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各国君主均未采纳他的政治主张)

(4)教育思想:

主张“有教无类”;

主张从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来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5)孔子的文化贡献:

①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其言论被编纂成《论语》一书);

②孔子整理编纂了儒学的基本文献“六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

③孔子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局面)

2.孟子(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

(1)孟子的“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

(2)孟子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

仁、义、礼、智

①提倡“仁政”学说(仁政即统治者宽厚待民、施以恩惠,有利于得民心);

②提出“民贵君轻”的学说(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战国末期儒家的重要代表)

(1)天人关系方面:

①强调“天行有常”;

②指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2)荀子的“性恶论”,即“人之初,性本恶”

①主张礼治,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②提出“君舟民水”的学说(即“君者,舟也;

民者,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民本思想)

4.老子

(1)哲学思想:

①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宇宙万物起源于“道”;

②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蕴涵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如:

“有”和“无”、“祸”和“福”)

(2)提出“弱者道之用”,阐发了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方法论原则

①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无为而治:

统治者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②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

5.庄子

主张“齐物”,即万物是没有界限和差别的

(2)主张“逍遥”,即要做到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才能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的精神境界,从而逍遥自得

6.韩非子(战国末期的思想家)

(1)继承了荀子的“性恶论”

(2)政治思想:

①主张加强君主集权(这一思想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②推行严刑峻法,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③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不把常规惯例当作永远不变的模式)、“事异则备变”的主张

(3)韩非子的思想贡献:

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将“法”、“术”(人主驾驭群臣的统治之术)、“势”(人主的权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7.墨翟(战国初期的思想家,墨家创始人)

(1)推崇大禹刻苦俭朴的精神,具有“赴火蹈刃”、“以自苦为极”的苦干和自我牺牲精神

①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兼相爱”是主张不分亲疏、贵贱、贫富,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人;

“交相利”是主张人们互相帮助,共谋福利,反对互相争夺);

②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

③提倡实践精神

二、汉代儒学思想被确立为正统思想

1、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目的:

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确保文化的大一统

(2)影响:

儒学地位上升;

汉朝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

2消极影响:

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汉武帝设立太学

推行教化、养士求贤,为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

(2)意义:

①太学的建立,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人才的官立学校;

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②太学的建立,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③太学的建立,使少数出身于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官僚大富豪垄断官位的情形

三、宋明理学使儒学复兴

1、理学的创立:

(1)代表人物:

北宋五子——理学的开创者

(2)“二程”(程颢、程颐)的主要思想:

①本体论:

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②修养论:

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

2、理学的成熟:

朱熹(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

(2)朱熹的主要思想:

理比气更根本,理先于气(唯心主义);

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为一,这就是“太极”;

从过程看,区分了教育的“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

从方法看,强调“格物致知”即穷究事物之理;

从目标看,强调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强调仁者在获得精神的自足与自由的同时,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③社会政治理论:

从‘民’的角度:

主张将儒家的价值内涵“三纲五常”内化为自己真实的精神支柱,追求仁者境界;

从‘君’的角度:

设法“正君心”,只有君心得正,才能正纲常、正百官,而后国治、天下平

(3)朱熹的思想贡献:

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集为《四书》,成为理学经典;

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

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3、心学的创立:

陆九渊(南宋)——心学的开创者

(2)陆九渊的主要思想:

“心即理也”(本心即天理);

②修养论(从方法来看):

强调“本心体悟”(用自己的体验来予以印证,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

反对埋首书册,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

强调“发明本心”(主张剥落、扫除人心中的“物欲”和“意见”等)

4、建立了系统的心学:

王守仁(明朝)——心学的集大成者

(2)王守仁的主要思想: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强调“致良知”(致吾心内在的“良知”;

“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强调“知行合一”(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将知识与实践融为一体)

四、明清之际思想界的活跃使儒学正统受到冲击

1、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1)敢于批判君主专制(“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下为主,君为客”)

(2)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认为君与臣就像是一起抬木头的人)

(3)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4)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这一思想是明朝末年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具体反映)

2、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1)强烈批判君主专制(“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

(2)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3)区分“亡国”与“亡天下”(“亡国”是指改朝换代;

“亡天下”是指整个民族国家的沦亡)

3、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1)政治思想:

强烈批判君主专制,其政治思想的主旨是“循天下之公”(猛烈抨击“孤秦”、“陋宋”,深刻揭露历代帝王将天下当做私产的做法)

(2)文化继承:

批判总结中国传统儒家经典(“六经责我开生面”:

自己致力于儒家的学术研究,一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详尽的研读、评注和创新)

(3)哲学思想:

创立了具有总结历史意义的博大哲学体系,他的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4)历史观:

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强调“天地之化日新”

第二节古代科技

最初的指南仪器称做“司南”,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韩非子》中提到过这种“司南”

二、汉代:

西汉早期已经发明了书写用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三、魏晋南北朝:

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中已经提到“火药”

四、唐代:

早期的印刷术主要是雕版印刷,唐咸通九年的《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五、宋代:

1、北宋著作《武经总要》提到一种指南鱼,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制作指南针的技术

2、宋初的战争中出现了火药武器火药箭、火箭、火球、火蒺藜等,《武经总要》介绍了多种火药武器

3、宋代平民毕升创造了活字印刷术

六、元代:

王祯成功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排字盘

七、明代:

1、创造了早期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

2、明代中期创制了铜活字

第三节古代文学

1、《诗经》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

2、楚辞奠定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础

二、唐代:

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

1、盛唐大诗人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

2、处在唐帝国由盛转衰时期的杜甫是一位“苦难诗人”和历尽沧桑的时代歌手,其诗作表现出凝重与沉郁的风格

三、宋代:

词发展到宋代开始走向辉煌

1.柳永(北宋词人)

(1)作品特点:

婉约派(他以市井风光入词,以清浅婉约的语言入词,极状都市繁华和悲欢离合之情)

(2)时代背景:

北宋时期的相对稳定与富庶,繁华的都市生活,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兴起

2.苏轼(北宋词人)

豪放派(他开豪放词派之先河,打破诗词之界限,使词从“樽前”、“月下”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

他的词清新俊逸、刚健豪放)

①文化背景:

北宋中叶开始的儒学复兴运动;

②士大夫的心理状态:

苏轼力图在词中张扬士大夫人格力量与主体精神

3.李清照(南宋词人)

婉约派(作品中蕴涵着对国家兴亡的沉痛感慨,增添了慷慨悲壮、低迷感伤的情绪)

北宋灭亡,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腐朽无能

4.辛弃疾(南宋词人)

豪放派(强烈的爱国情怀,鲜明的个性风格,豪放词派的集大成者)

北宋灭亡,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腐朽无能,上层统治集团面对金兵的屈辱投降

四、元代:

随着元代城市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强烈,同时也为适应统治阶级燕乐的需要,元杂剧逐渐兴盛起来;

著名的杂剧作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