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行业研究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6948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0.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粮食行业研究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粮食行业研究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粮食行业研究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粮食行业研究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粮食行业研究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中国粮食行业研究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中国粮食行业研究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中国粮食行业研究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中国粮食行业研究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中国粮食行业研究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中国粮食行业研究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中国粮食行业研究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中国粮食行业研究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中国粮食行业研究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中国粮食行业研究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中国粮食行业研究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粮食行业研究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国粮食行业研究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粮食行业研究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粮食行业研究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关于粮食市场体系。

按每年全国粮食产量4.5亿吨估算,中央储备粮每三年一轮换则每年轮换1/3库存约8500万吨,该部分粮食由中央储备库公开招标或定向定量采购;

其余3.65亿吨除农民自用粮食外,全部通过粮食市场体系自由流通。

粮食市场体系包括三部分:

初级市场(粮食交易所和集贸市场)、中级市场(批发市场)、高级市场(期货市场)。

粮食市场主体由中央储备粮机构、国有粮食企业、民营粮食供销企业、粮食加工企业等。

不少粮食销区与产区政府签订了供粮协议,来自主销区的粮食经销龙头企业与主产区的国有粮食企业建立起直通购销关系,形成基于粮食订单的稳定供应链条,大额的粮食贸易主要基于上述情况发生。

关于粮食政策。

粮食行业较晚放开,根据加入WTO有关协议要求,目前逐步走向市场化。

这一过程的政策转向主要有:

一是,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放开粮食购销,逐步实现粮食市场的市场化,完善粮食市场体系;

二是,改革粮食补贴,由过去实行国有粮食企业保护价收购的价格补贴转向直接补贴农民的收入补贴;

三是,逐步降低农业税和粮食流通、加工等后续链条环节税负,分五年取消农业税,部分主产区粮食企业、涉农企业免征部分税种,饲料行业免征增值税等;

四是,加强粮食进口的非关税壁垒管制。

另外,由于粮食产量连年下降,国家年初开始清理开发区等违规占地,暂缓退耕还林、还湖、还牧,增加粮食种植面积,以保证粮食生产;

同时加强粮食出口管制,玉米出口同期大幅下降。

总体来看,我国粮食行业具有以下特点:

(一)中长期粮食短缺,部分依托国际市场平衡。

据专家测算,“十五”期间,我国粮食消费年均增长1.2%,到2005年粮食总需求量达到5.3亿吨,粮食缺口约3000到8000万吨,依靠进口补充。

综合供求形势分析,长期来看我国耕地绝对减少、人口绝对增加、粮食工业绝对发展,粮食供应长期将趋向短缺。

(二)粮食价格稳定,粮食行业微利经营。

粮食的基本生活资料和战略物资属性,使得一方面,要保证农民种粮能够取得比较利益,有种粮积极性,即收购价几乎没有下降空间;

另一方面,绝大多数的消费者能够消费得起粮食,国内粮食价格不应高于进口粮食。

粮食成本价与交易价差额不大,价格平稳波动,长期可能趋向微幅上升。

粮食经销以及多数衍生产业微利经营。

(三)粮食流通及部分衍生产业销区主导的特征明显。

衍生产品(如饲料、食用油、面食等)多为零散销售而营销成本高,以粮食为原料的产业如饲料制造等,多数设立在其产品的主销区,形成数额巨大的粮食流通量并一定程度上主导交易价格。

今年初禽流感爆发,广东市场饲料行业发展收缩,直接影响了玉米价格回落和交易量紧缩;

而3月份后,情况相反。

(四)粮食产业链条长,流通量大,季节性明显,配套资金需求量巨大。

以东北玉米收购为例,商品玉米的收购地点主要集中在吉林、黑龙江,每年10月中下旬到次年1月为玉米收购高峰期,仅黑龙江粮食集团在2003年度收购200万吨玉米,投入资金超过20亿元。

(五)粮食产品标准化程度高,变现能力强。

粮食属于传统产业,形成了标准化的品类标准;

在芝加哥期货市场,有21种农产品期货交易品种上市,在郑州期货交易市场有小麦、绿豆、红小豆和花生仁等品种,大连商品交易所有大豆、豆粕和啤酒大麦上市,近期在大连还将推出玉米期货交易,交易质量全部标准化。

在粮食需求远期看涨、供给增加乏力的情况下,加之粮食保质期较长(一般在三年以上),随着各地粮食交易市场的建立完善,粮食较容易变现。

二、粮食流通:

商业银行的市场机会

粮食既是终端产品,同时也是原材料,而且粮食产品种类多、用途广泛,形成以粮食为起点的多条产业供应链。

在供应链的各个不同环节,交易主体众多,交易产品各异,数量、价值不等,但始终贯穿着物流与资金流的逆向流动,银行结算、融资需求巨大。

随着国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逐步到位,商业银行正面临着一个全新而充满商机和活力的业务空间。

(一)关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1998年,针对粮食总量阶段性供大于求、市场粮价下跌的情况,国家实施了以“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即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实行顺价销售、粮食收购资金实行封闭运行和加快国有粮购销自身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2001年,提出了“放开销区、保护产区、省长负责、加强调控”的改革措施,沿海8个销区省市以及部分产销平衡区放开粮食收购市场,一些主产区也放开了一些粮食品种的收购,安徽等地开展了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的试点。

刚刚在京结束的全国粮改会议,为彻底放开粮食流通迈出了关键性的一大步。

此次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实现粮食市场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粮食定购”转向“粮食订单”生产,其主要内容是:

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和市场主体多元化;

建立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机制;

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

为此,2004年,国家将放开粮食收购和价格,进一步转换粮食价格形成机制;

从今年起,全面实行对主产区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调动主产区和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从根本上转换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经营机制,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机制转换,妥善解决历史包袱问题。

此次之所以迫切进行彻底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压力来自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

此前实行保护价无限量“敞开收购、顺价(市场实际售价)销售、财政补贴”的结果,一是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粮食产量逐年攀升,国内市场供过于求,出口日增,间接地以国家财政补贴了国外粮食消费;

二是导致国有粮食企业吃财政补贴,顺价销售,形成大量挂账,地方财政不堪重负,农业发展银行发放的大量收购贷款成为呆账。

而同时,这种间接补贴农业、干预市场价格的措施,又与国际上通行的直接补贴农民、补贴收入的做法相悖,引起部分粮食生产大国的不满,并按照WTO的相关条款提出异议。

放开粮食购销价格、购销主体限制之后,粮食生产将由过去自然条件的单一制约,转变为自然和市场的双重制约,粮食生产将主要由供求关系决定;

粮食收购市场将改变产区国有粮食企业一统天下的格局,即使来自销区的粮食企业,无论国有或者民营,只要取得粮食收购资格,同样可以参与粮食收购。

这一政策尤其给广东的粮食经销企业带来了无限商机。

(二)粮食产业供应链分析。

如上图示,从农民购入种子、化肥等农资投入开始,粮食产业经过生产、收购(仓储)、经销(运输)、消费等环节,形成第一层次的产业链。

而粮食加工厂家购买粮食作为生产原料加工,则再次经历投入、流通、消费的过程,形成第二层次的粮食衍生产业链。

粮食及其衍生产品在没有到达终端消费者之前,多个交易主体共同参与粮食流通过程,物流与资金流双向流动,形成有机的粮食交易市场,随季节变迁循环往复。

在粮食产业供应链投入和生产环节,主体为农场和农户,普遍没有形成规模生产,有一定资金需求但量少而分散。

在粮食收购环节,粮食收购企业与农民一手交粮、一手交款,钱货两清。

每年粮食收购季节性明显,时限性强,流动资金需求巨大,急需信贷支持。

在粮食流通、销售环节及进入以粮食为生产原料的加工环节,据统计,全国粮食常年流通量超过2亿吨,其中绝大部分为企业交易行为,其交易结算量、融资需求量十分可观。

(三)粮食供应链之价值分析。

从粮食供应链的价值增值(另一方面即交易成本)分析,包括粮食收购、储运等环节的粮食流通领域,将是商业银行介入的最可能空间和增值环节。

以2003年冬长春玉米收购销售到广东黄埔为例。

主体

支出项目

差价(元/吨)

价格(元/吨)

农民

生产

700

收储企业

收购(含水玉米)

200

900

脱水、烘干

240

1140

运输至大连(火车)

60

1200

港口(平仓)

1260

经销商

海运至黄埔港

100

1360

港口杂费

20

1380

饲料加工厂

购买

70

1450

按现价广东每吨玉米约1450元出售。

则:

玉米生产盈利:

每吨200元;

玉米流通盈利:

每吨70元(实际上,从收购价到黄埔到港价之间的流通费用,同样可以视为玉米的价值增值,则流通环节增值为480元。

按照金融物流的思路,如果能够形成足够的粮食交易量,与港口、仓储、船队、保险公司等结成基于共同物流交易基础上的联盟,此部分流通费用可以进一步压缩)。

再以今年5月中旬,洛阳市城调队就去年以来粮价上涨的影响进行的专项调查为例。

通过对104户粮农及部分粮管所、粮食商贩、农资经销点等进行调查,结果表明:

粮价上涨中间商受益比农民多,分别为85%和15%。

最后考察粮食销售的后段消费环节。

如前述,粮食消费除口粮外,其余主要用于饲料或工业生产。

但饲料行业目前的发展风险较为集中,一方面,肉蛋奶需求伴随着膳食结构调整与人口绝对数量增长,对商业饲料需求远期看涨,相对美国2亿人口年产1亿吨饲料而言,我国目前年产8000万吨饲料远远不足,饲料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另一方面,我国饲料行业目前处于过度竞争阶段,10000多家饲料加工企业无序竞争(美国只有300多家)、微利经营,这几年正处于惨烈的淘汰期,同时考虑到饲料行业下游养殖业受国家政策、自然灾害、传染性疾病等的影响较大,加上饲料销售分散,操作复杂,从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的角度考察,饲料行业风险积聚、市场主体发展不稳定、受下游不确定影响大、操作成本高,目前应审慎,若非供应链业务延伸以及企业基本面及信誉优良,原则上暂缓介入。

综合上述考察,其一,粮食流通流域是粮食产业链最大的增值空间;

其二,粮食流通交易真实,尤其是大额交易主体、标的清晰,链条结合紧密;

其三,粮食价格稳定,质量标准统一明确,操作简单,容易变现;

其四,交易量大,需要配套资金量大,用款周期短,十分适合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

(四)粮食贸易:

资金主导下的粮食交易。

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性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形成了明显的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国内粮食贸易与流通日益频繁。

目前我国业已形成六大粮食经济协作区,即东北区、华北区、中南区、西南区和西北区。

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华南和华东区,粮食缺口日渐扩大。

以往在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支持下,产区粮食收储企业往往给予销区粮食经销企业赊销粮食,销后回款。

但是在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后,农业发展银行信贷政策也将调整,销区粮食企业资金趋紧,特别是收购季节资金缺口大,在自负盈亏的经营压力下,赊销方式必将逐步为现金交易或其他更有信用保证的方式所取代,可以预计,今后谁拥有资金谁就会从粮食收购、销售中取得优势,在当前粮食缺口的形势下,谁就会赢得更多的利润。

这就为商业银行进入粮食市场创造了市场空间。

(五)粮食经销企业:

我行切入粮食行业的突破口。

参与粮食流通的市场主体,包括中央储备粮企业、国有粮食企业和其他所有制形式的经销企业、加工企业、个体业主,以及促进粮食流通的物流服务提供商如港口、仓储、运输企业等,其中至为重要的是位于主产区的粮食收储龙头企业和位于销区的粮食经销企业,以及居于两者中间的物流企业,它们分别把持产品提供和终端销售两端以及中间储运环节,绝大多数的粮食贸易由其主导。

产区粮食收储企业主要是国有粮食企业,其前身一般为政府粮食管理部门或承担粮食流通职能的下属事业单位,背景、人脉关系及与地方粮食部门关系等相当有优势,并且往往在国家财政扶持下建立了相当数量的粮食储存库,资产实力雄厚,同时也居于当地粮食系统的龙头企业地位,经营正常,盈利状况较好。

虽然属当地的优质企业,谈判地位较高,但同样在收购期存在较大的资金压力,在农业发展银行行政作风以及近期信贷政策调整的情况下,与商业银行合作的意愿也相当强烈。

从我行情况看,粮食主产区收储企业虽然可以提供有效抵押或担保,但对其信贷支持属于异地贷款,需要通过适当的方式切入运作。

粮食经销企业处于连接产区和销区终端消费者的中介环节,普遍固定资产不多,自有资金有限,过往主要依靠与上游企业的稳定交易关系,通过赊销方式以售出收款结算。

在购销市场化后,其特征类似于钢材、汽车经销商,是银行较为容易切入的薄弱环节,并可以通过其打通上下游企业的链条关系,扩大业务空间。

而且,在粮食市场放开以后,市场面临重新分割与格局调整,预计具有丰富市场经验的粮食经销企业将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前景。

需要注意的是,粮食流通相对而言薄利多销,银行产品的应用要更加灵活和适应性创新。

为粮食流通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如提供仓储的码头、中央储备库、提供运输的船公司等,实力较强、信誉较好、行业地位较高、专业能力精深,粮食物流发展潜力较大,是银行重点的合作对象。

此类企业不仅提供传统物流服务,而且还可以承担配套监管职能,与银行以联盟合作的方式共同服务于粮食流通。

(六)国内商业银行的实践。

在银行介入粮食行业前,经常出现农民卖粮难、谷贱伤农、打白条等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危及社会稳定。

为此国家成立农业发展银行,重点保障粮棉收购资金政策性支持,为农业生产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开始了银行在粮食行业的实践之路。

1.政策性金融支持。

农业发展银行在粮食流通领域主要提供了两方面的信贷支持,一是保证国家储备粮的收购任务落实,二是保证国有收储企业按照政府制定的保护价收购粮食,解决农民卖粮难的问题。

信贷资金的投放主要根据国家粮食收购任务,对国有收储企业的收购计划任务提供100%资金支持,企业储粮顺价销售,资金的损失由国家财政补贴。

随着粮食流通领域改革不断深入,农发行的实际运作也开始注重防范金融风险,加强仓库管理和粮食货权监控,粮食出库必须补齐粮款,其操作管理与商业银行的货押业务近似。

但由于农发行政策性银行僵化体制,造成部分粮食企业在依赖农发行资金支持的同时,也对其一些不合理的、僵化的监管措施表示了强烈的不满。

本月初全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之后,国务院决定扩大农发行支持粮食流通的职能,对具备粮食收储资格的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其他粮食企业,农发行可以根据企业风险承受能力提供贷款支持,扩大了农发行的业务范围。

6月14日农发行召开了全行电视电话会议,及时调整信贷政策。

根据国务院关于农发行要建立以企业风险承受能力为核心的贷款管理办法、调整收购资金管理方式的的明确要求,农发行提出要按照贷款性质和功能,对贷款实行分类管理。

对粮食储备贷款、粮食调控贷款继续给予保证并实行封闭管理办法,对粮食流转贷款和粮食加工企业贷款等按照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发放贷款。

按照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发放贷款就是要根据企业提供的担保、自有资金和风险准备金的一定比例控制贷款总量。

除粮食储备贷款之外,农发行职能扩大、业务范围扩大、授信支持主体扩大(包括粮食流通领域的民营、个体企业,以及粮食加工企业),授信业务风险管理强化,信贷政策和管理方式正逐步向商业银行方式发展,其未来走向难以预测。

2.商业性金融支持。

粮食行业长期处于国家计划调控之下,是迄今为止少数几个尚未为商业银行深度介入的行业之一,大部分粮食企业基本上没有和商业银行发生业务关系。

然而情况在2004年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后,必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今后,粮食企业(特别是粮食流通企业)可以自由选择商业银行的服务。

与农发行相比,商业银行无疑具有从运作机制到企业文化,从运营效率到服务态度等方面的明显优势,可以预见在粮食流通领域、粮食加工领域的金融服务,商业银行将大显身手,粮食市场巨大流量带来的商机必将成为各家商业银行角逐的重点。

在粮食市场开放改革的试点地区大连市,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关注粮食市场,例如:

我行到2003年12月30日,已经累计为粮食企业提供融资171380万元,没有出现一笔贷款逾期及银行承兑汇票垫款现象,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大连市其它商业银行也加大了粮食行业信贷投放力度,2003年9月大连各商业银行在粮食质押业务上共有25亿元的业务量,其中:

广发5亿元,交行4亿元,招行7亿元,中信4亿元,其他合计5亿元,均高于我行的3至4亿元。

商业银行逐鹿粮食市场由此可见一斑。

国内粮食流通市场已经放开。

粮食市场也将对世界开放。

今后只要具备粮食收购资格,企业、个人都可以直接到产区去收购粮食,都需要以市场价格收购粮食(包括储备粮)。

粮食直接进入市场流通,离不开资金支持,农发行以强化风险管理的名义部分退出收购市场,并试图进入粮食流通、加工环节,一出一进腾出了市场空档。

政策信号很清楚,随着市场运作成熟,政策性金融支持将逐步缩减,商业性金融运作必将顺势而上、取而代之。

商业银行先入者将可能获得超额利润。

三、广东粮食经销市场特点

(一)广东是全国最主要的粮食销区之一。

广东是粮食消耗大省,2003年全国缺粮3000万吨,广东缺粮2100万吨,输入粮食主要用于粮食加工、饲料等产业,饲料产业发达,每年消耗粮食量800万吨以上,其中约600万吨玉米(由东北购买约占70%)、200万吨豆粕,2003年全省饲料产量900万吨和产值占全国11%以上(该统计未包括小型饲料厂年产约400万吨)。

饲料在省内销售为主,饲养禽畜上市和出口,往港澳、东南亚供应量呈增加趋势,相应地要求粮食原料配套增长。

此外,广东省每年还需要购买约600万吨小麦、400万吨大米和一定数量的大豆、杂粮,以满足面粉生产、酿酒、榨油和居民口粮等需要。

从过去几年数据表明,广东地区粮食市场的发展亦将呈稳步上升趋势。

广东作为粮食主销区,可以影响全国的粮食市场。

以玉米为例,今年国家限制粮食出口,玉米出口量由2003年1600万吨,减少到上半年出口仅190万吨,预计全年出口玉米不超过600万吨,即比去年减少1000万吨,受缺粮影响估计玉米出口限制政策可能持续几年。

因此玉米主产区只能把销售重点转移到国内市场,尤其是广东在饲料行业走出禽流感影响的阴影开始复苏,拉动全国玉米需求,成为东北几大粮食企业解决玉米销路问题的重点,广东玉米需求的变化足以左右全国玉米价格的走势。

(二)当前我行切入粮食行业的情况和金融服务方式探讨。

我行对粮食行业的了解是通过广东本地的经销商的业务合作开始的。

广东是全国粮食的主销区,各粮食主产区粮食企业都希望在广东建立起自己的产品销售网络,最为方便的途径就是通过广东本地粮食企业多年来建立的人脉关系和业务网络来销售产品。

因此,我行有机会透过广东本地粮食企业,沿供应链条接触到各产地的粮食龙头企业。

至目前为止,我行已授信的粮食经销商3家、饲料加工企业1家,授信敞口额度共1.3亿元,已达成授信意向的粮食经销商4家、饲料加工企业3家,拟申请授信金额约3亿元,其中大部分采用玉米、小麦、豆粕和菜粕等粮食产品货押方式申请授信。

这些业务链条还涉及吉林粮食集团等4家大型粮食企业、广东温氏集团等一批优质客户,带动的业务效益较好,逐步扩大我行业务在广东地区粮食行业的市场份额。

四、粮食行业的风险及控制手段分析

(一)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指国家和地方政府为实施宏观调控、保护农民利益、稳定市场而制定和颁布的特定的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等对借款人还款能力造成影响,借款人因履行政策职能出现不能按期偿还贷款本息的风险。

从1998年以来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措施来看,对不同的粮食企业影响很不一样。

如1998年国家实施“敞开收购、顺价销售”的政策,实质上给予国有粮食企业一把财政保护伞;

最近提出放开粮食收购、国有粮食企业改制等政策,则可能将部分国有粮食企业推向市场严酷竞争的危险边沿。

此外,目前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仍处于试点阶段,政策的不稳定性较强,区域差异较大。

如自2001年7月国务院决定实施“放开销区、保护产区、省长负责、加强调控”的政策以来,粮食问题基本上形成了分省决策、一省一策的格局,政策风险呈现多样化。

控制措施:

1.加强政策风险预测。

主要以国家和地方政府相关政策、政策性资金来源的落实与承诺保证情况、贷款利息补贴和挂账贷款本金消化资金的到位情况为依据,对贷款的政策风险进行预测。

2.完善政策风险预警。

主要通过政策风险信号反映。

政策风险信号一般包括国家或地区宏观经济政策、财政金融政策、农业政策、其他特定行业政策、信贷政策、汇率和利率政策等的调整、变动。

通过对各种政策风险信号进行识别、分析,及时发现危及贷款本息按期偿还的风险苗头,提前对政策风险预警做出反映。

(二)价格风险。

价格风险是指由于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对借款企业的还款能力造成影响或对借款人质押在我行的粮食变现能力发生影响,从而导致我行授信不能及时回收或发生贷款本息损失的风险。

2000年起,我国粮食生产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时期,粮食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逐步缓解。

粮食价格也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时期。

但与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相比,我国粮食价格不具有竞争优势。

随着加入WTO对农业影响的逐渐显现,粮食市场的供求情况越来越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

价格波动风险加大。

防范措施:

1.加强对农业特别是粮棉产业发展状况、经济周期、经济规律的分析,完善预警调控机制。

市场预警主要通过市场供求和价格波动信号进行综合反映。

市场预警信号一般包括借款人所处行业或地区的宏观政策、特定行业政策、财政金融政策等发生改变,可能对行业经济周期和市场发展前景产生不利变化;

市场供求关系、产品价格发生持续性或大幅度的波动;

贷款上限和贷款支持价格上限面临挑战;

地区和行业信用环境以及整体经济环境恶化等。

2.加强对农业特别是粮棉行业风险的分析研究,对行业的成本结构、盈利水平、产品的可替代性、与经济周期的关系以及宏观政策和法律环境等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分析行业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以及借款人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完善风险预警和调控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