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23doc.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7037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23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23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23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23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23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23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23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23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23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23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23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23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23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23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23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23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23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23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23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23doc.docx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23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23doc.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23doc.docx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23doc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23)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小说对现当代小说的影响最为典型地表现在“故事新编”这一小说创作形式上。

“故事新编”指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直至目前都盛行不衰的一种小说艺术创作手法,即通过对中国远古神话、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或古代小说的改写来创作具有明显的现代意识的新小说,这一方式已成为传统题材和现代手法融汇的重要表现之一。

“故事新编”这一术语作为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之书名,是鲁迅对这本小说集创作方法的一个理论概括。

但如果要追根溯源,仅从创作方法的角度说开创者并非鲁迅。

周作人认为“故事新编”的小说创作方法古已有之,其中最独特的乃清初拟话本小说集《豆棚闲话》,他把《故事新编》跟这部拟话本小说集相提并论,显然是看到了二者之间在创作手法上极为相似,但就小说的思想价值和现代意义而言,两者则绝不可同日而语。

《故事新编》的《铸剑》这一篇,完全据魏晋志怪故事“三王冢”改编而成,如果追溯其本国传统,则可以上接宋元话本、“三言”、“二拍”中那些改编自文言小说或历史故事的篇目,但是就其在细节、情节方面的创造性增饰与主题上的极大深入、极具现代意识而言,则已经远过于宋元明之紧紧依傍于原作之拘谨撰作,从这个层面上说,“故事新编”的现代意义比其创作手法本身更为重要。

到20世纪30年代初,或许是受周氏兄弟译介的日本小说与鲁迅本人创作的影响,也可能出于其他原因,当时的青年作家施蛰存与沈从文几乎是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故事新编”式的小说创作尝试。

施蛰存的此类代表作《石秀》是对《水浒传》中石秀故事的“翻案”式改写,以当时作者所信奉的弗洛伊德的理论来重新表现人物的深层心理与行为动机,表现人的欲望与道德、信仰及伦理之间的激烈冲突。

《石秀》一文在《水浒传》原有情节框架之中大量插入石秀对潘巧云复杂的心理活动以及这种心理所造成的行为方式的细致描写,跟原有故事情节结合得天衣无缝,让原本单一的人物形象变得更为复杂、真实、有深度,这要部分归功于原作所创造的故事情境及其注重行动描写而极少心理描写的特点,为作家留下了展开心理分析的空间,也为其施展创作才能与创作理念提供了一试身手的绝妙舞台。

若以对古代小说进行“新编”的“新”之程度而论,王小波要算是所有作家中走得最远的了。

他从1982年开始这方面的尝试,“故事新编”的原型全部来自唐人小说。

其中《夜行记》的原始故事为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九的韦生夜行遇盗侠的故事,其他各篇的原型均为唐代小说名篇,为一般人所熟知。

据称王小波写这些小说可能受到鲁迅《故事新编》的启发,因此在写法上有些类似,二者的幽默感也有相通之处。

但王小波对这些唐代小说的改写其实跟鲁迅等人的做法很不相同,已经远离“新编”而近乎“戏说”了,往往只取原作的人物关系与一点情节片段加以大肆发挥,古今并出,时空错杂,想象荒诞奇诡,风格幽默诙谐,颇有点无厘头、后现代的做派。

(摘编自李鹏飞《论中国古代小说对现当代小说的影响》)

1.根据文意,判断下列选项中的作品不属于“故事新编”的一项是(3分)()

A.汪曾祺发表了一组以“聊斋新义”为总题的小说,改编自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其中《蛐蛐》出自《促织》。

B.“嫦娥奔月”本是一个感人肺腑的浪漫而又凄美的爱情故事,但在鲁迅笔下的《故事新编》中,《奔月》却颠倒了人们的传统观念。

C.高阳(1922-1992)的小说《风尘三侠》改编自《虬髯客传》,结尾处写到虬髯客从海外归来,辅佐李靖击败突厥。

D.关汉卿取材东汉“东海孝妇”的故事,创作杂剧《窦娥冤》,成功塑造了“窦娥”这个元代被压迫的悲剧主人公形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青年施蛰存与沈从文有可能是受周氏兄弟译介的日本小说与鲁迅本人创作的影响,进行了“故事新编”式的小说创作尝试。

B.弗洛伊德的理论是通过表现人物的深层心理与行为动机,来表现人的欲望与道德、信仰及伦理之间的激烈冲突。

C.《水浒传》中原本单一的人物形象石秀,在施蛰存的“故事新编”式小说《石秀》中变得更为复杂、真实、有深度。

D.王小波“故事新编”的原型全部来自唐人小说,如《夜行记》的原始故事为段成式《酉阳杂俎》中的韦生夜行遇盗侠的故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铸剑》一文在细节、情节、主题上,比宋元明拘谨于原作的撰作远远胜出,是一部典型的故事新编代表作品。

B.《水浒传》创造的故事情境及其注重行动描写而极少心理描写的特点,使《石秀》一文中插入的心理活动和细致描写能跟原有故事情节完美结合。

C.在所有作家中,王小波要算是对古代小说进行“新编”程度最深的作家了,他往往只取原作的人物关系与一点情节片段来创作,已经远离“新编”而近乎“戏说”。

D.王小波的“故事新编”和鲁迅的《故事新编》在幽默感方面有相通之处,但王小波“故事新编”幽默诙谐的风格有无厘头、后现代的做派。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对饮

非鱼

突然就想起那年冬天的故事。

眼前出现了一幅晶莹剔透的画面。

麦草搭的饭棚上,垂下一排长长的冰挂,掰下来一根,锥子一样,在手心里扎一下,凉凉的,痒痒的,咬在嘴里,嘎嘣嘎嘣,还有一股烟熏火燎的麦草味。

大哥就是在这时候被父亲撵回家的。

他从院门外跑进来,黑色的棉袄敞开着,露出精瘦凹陷的胸脯,棉裤弄湿了,沥沥拉拉甩着水珠。

我大笑着喊娘:

你的亲狗娃又闯祸了。

父亲拎着一根棍子,呼哧呼哧喘着粗气:

三天不打,你皮又发痒了不是?

大哥已经撇着腿钻进了他的西屋,并牢牢地堵上了门。

父亲把那扇四处走风的破窗敲得咣咣响:

有本事你死里面!

娘站在檐下,看到父亲的棍子没打到大哥,她呵儿呵儿地笑:

又咋了?

你们爷儿俩就是反贴的门神。

父亲没打到大哥,一肚子火气冲着娘:

惯吧,你就惯吧,早晚把他惯到监狱里去!

大冬天跳水库,棉裤湿半截,看不冻死他。

娘一听棉裤湿了,不笑了,立马换了哭腔:

老天爷呀,我的亲狗娃啊,棉裤湿了看你光屁股上学,这败家的娃啊。

于是,那天下午,大哥一直躲在西屋一声不吭,父亲在门外怒吼,母亲配合着吟唱。

我一直玩着冰挂,弄湿了棉袄袖子和前襟,被母亲捎带着戳了几指头。

这样的场景,像演电影一样,过几天就要演一次,只不过,大哥幸运的时候并不多。

他经常会吃上父亲几拳头,或者挨上几鞭子、几棍子。

父亲手边有啥,抄起来就向大哥抡过去。

我有时候真怕他把大哥打死了,因为大哥在外面挂了彩,回来还要再受二次伤。

父亲每次打他都会凶狠地说:

打死你。

娘看着父亲打大哥,除了流泪,毫无意义地喊着让父亲住手,也无能为力。

她说:

狗娃是你前世冤家啊,你非要他命,又何必生他。

大哥在父亲的棍棒下,并没有成长为他希望的乖娃,而是长得和他越来越像,从脸上浓密的胡须,到宽厚的手掌,甚至说话的声音。

最重要的是,大哥的脾气越来越暴躁,像父亲一样容易发怒,敢跟父亲叫板了。

但父亲动手的时候却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争吵。

两个声若洪钟的男人,在屋里对吼起来。

其他人就完全被忽视了,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

娘的规劝,就像落在他们肩膀上的一只蚊子,手一扬,就被扇飞了。

我的记忆力就是这么好,想起这些故事,总要拿出来讲一讲,让那些孩子们笑笑。

阳光从落地窗户上照进来,新打扫过的屋子散发着清新的味道。

再有一天,就是除夕了。

我给父亲送过年要穿的新衣服,大大小小十几口人提前聚在大哥家,有一种喧嚣的幸福。

我问父亲:

你怎么从小只打大哥,不打二哥三哥?

父亲背对着阳光,我看不清他确切的表情。

他好像没听见我的话,一声不吭。

我想问大哥,他说:

好了,爹该洗澡了。

大哥把父亲从沙发上搀起来,我看着两个背影一模一样的男人,慢慢地走向浴室。

这个场景,如同饭棚麦草上一排排的冰挂,在阳光的照射下,光芒四射,让我想哭。

从什么时候起,这暴躁易怒的父子俩变得如此沉默寡言,我竟没有发现。

也许是从娘去世后,也许是从大哥成家后,也许更早。

我站在浴室门口,看着玻璃花纹上映出的橘黄色灯光,还有蒸腾缭绕的水雾。

我特别想知道,六十多岁的大哥给八十三岁的父亲洗澡,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

大哥刚做完心脏手术三个月,父亲也在心脏同样的位置放置过起搏器。

水声停了。

大哥说:

搓搓背吧,省得背痒。

父亲没有回答,浴室里安静下来。

一会儿,我听见搓澡巾擦过皮肤的声音,很慢,沙沙沙的,像叶子落在地上,或者像细小的雨落在脸上。

大哥问:

重不重?

父亲说:

还行。

浴室里重新安静下来。

父亲咳嗽了一声,似乎想说什么,迟疑了一下,又咳嗽了几声。

大哥说:

是不是太热了,不舒服?

父亲说:

你,伤口,还疼不疼?

大哥说:

不疼了。

父亲说:

有病了,就注意点儿。

听着他们的对话,我眼前出现的却是他们挥舞着手臂,瞪大眼睛,大吼着,谁也不听谁的吵架的情景。

门开了,两个一模一样的男人又搀扶着出来。

父亲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脸色红润。

他眯着眼睛,说:

四妞,今年拿的啥酒?

我说:

三十年西凤。

他说:

晚上打开,我和你大哥少喝点儿。

那个晚上,父亲和大哥几乎不说一句话,两个人默默地倒一点儿酒,轻轻一碰,玻璃杯发出清脆的声音,然后一饮而尽。

我们完全被忽视了,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描写的冰挂,与后面描写的阳光相互呼应,环境的变化也暗示着父子关系的变化。

B.小说中母亲的哭,既因为爱子情深,也因为她性情柔弱,痛恨父亲的粗暴专制却无能为力。

C.父亲被问到“怎么从小只打大哥”时一声不吭,对饮时又沉默不言,都是心有愧疚的体现。

D.小说运用倒叙、顺叙等多种叙述方式,父子之间彼此关爱的深情构成一条贯穿小说的线索。

5.“我”这一角色在小说中起到多方面的作用。

请简要说明。

(5分)

6.两句“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是理解小说主题的关键。

请结合作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林徽因在伦敦留学时就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

1928年,这对新婚夫妇学成回国。

梁林二人都对中国的古建筑怀有深深的热爱。

当时,中国对古建筑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日本学者甚至断言中国没有唐代古建筑。

梁思成、林徽因二人下定决心,要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观念来系统研究中国古建筑。

30年代,林徽因经常与梁思成一起骑着毛驴、坐着独轮车,到穷乡僻壤去寻找古建筑。

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发现得以为世人所了解,得到了应有的保护。

然而,当这项事业刚刚开始不久,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就踏遍了华北的大片地区。

战争越来越近,林徽因是北平的太太们中最早表示宁死不做亡国奴的。

林家有尽衷报国的家风,林徽因的两位堂叔林觉民、林尹民均在黄花岗72烈士之列。

她给8岁的女儿梁再冰写信:

“如果日本人要来占领北平,我们都愿意打仗。

我觉得现在我们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

八年抗战,物价飞涨,不断的“逃难”和越来越差的生活条件使林徽因旧病复发。

从1941年起,她就经常发烧卧床,从此再没有享受过健康人的欢乐。

在贫病交加的情况下,林徽因在病榻上仍坚持工作,帮助梁思成反复修改并最后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的初稿和用英文撰写的《图解中国建筑史》,初步实现了他们在学生时代就已怀有的学术夙愿。

也许没有人知道,林徽因为了这两部著作耗费了多少心血,在健康方面又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就是在这个时期,她一再谢绝外国朋友的邀请,不肯到美国去疗养,而宁愿留在国内,同自己的同胞共命运。

梁思成也支持她的选择,虽然他们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二战行将结束时,虽然梁思成向盟军提出了保护日本奈良古建筑的建议,但奈良附近的军事目标众多,盟军不得不准备对其进行轰炸。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奈良的历史遗迹,盟军需要一张详细标明文物地点的地图。

这一次,画这张图的,是林徽因。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林徽因一家两次险些在日军的轰炸中丧命,其三弟林恒和梁思成的弟弟梁思忠均牺牲在与日寇作战的战场上。

1949年初,林徽因所住的清华园解放了。

她和梁思成应解放军的请求,编写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此书后来演变成为《全国文物保护目录》。

这一年,林徽因被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一级教授,从此她便把自己的命运同新中国连在了一起。

林徽因曾决绝地表示,要与离开祖国大陆及去台湾的知识分子断交。

她曾说过,自己从小受欧美教育,但珍视中国;一个有爱国心的中国知识分子,是不会也不该选择这样的时机离开祖国的。

一边是病痛的折磨,一边是繁忙的工作,她就像一支两头燃烧的蜡烛。

她发表了大量的有关建筑的论著,并以惊人的毅力参与首都的城市规划工作,设计了八宝山革命公墓主体建筑。

她力主保存北京古城面貌,反对拆毁城墙、城楼和某些重要古建筑物,提出了修建“城墙公园”的新颖构想。

为了挽救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林徽因在一次会议上与当时的北京市负责人发生了面对面的冲突。

她据理力争,甚至指着对方的鼻子大声斥责。

而那时她肺病已重,以致激动时只能发出喉音。

今日,牌楼早已随着文化浩劫一同烟消云散,但林徽因当日的金刚怒吼,将永远环绕在每一位具有良知血性的中国学者心头。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设计国徽图案,是林徽因最光荣的任务。

连续几个月,她呕心沥血,一次次地参与修改设计,直到方案最后确定。

而这时,她已经病弱到几乎不能从座椅上站起来了。

1955年3月,林徽因耗尽了最后一点气力,带着许多未完成的心愿离开了人世。

她被安葬在八宝山革命烈士陵园一个偏僻的角落里,墓碑上镌刻着一簇有着浓厚民族韵味、丰满又秀丽的汉白玉花圈。

这原是林徽因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碑座上的一个刻样,它作为一篇无言的墓志铭,纪念着它的主人。

(摘编自梁从诫《建筑家的眼睛,诗人的心灵》)

材料二:

林徽因(1904-1955),原名林徽音,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

她同丈夫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领域的开拓者。

林徽因有着倾城的貌,出众的才,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绘画、翻译等方面成就斐然,早在30年代就有“一代才女”的美誉。

(XX百科《林徽因简介》)

材料三:

徽因的健谈绝不是结了婚的妇人的那种闲言碎语,而常是有学识、有见地、犀利敏捷地批评……她从不拐弯抹角、模棱两可。

我常常折服于徽因过人的艺术悟性。

(萧乾《才女林徽因》)

材料四:

母亲在融汇材料方面充满了灵感,常会从别人所不注意的地方独见精彩,发表极高明的议论。

那时期,父亲的论文和调查报告大多经过她的加工润色。

父亲后来常常对我们说,他文章的“眼睛”大半是母亲给“点”上去的。

(梁从诫《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主要内容为记叙林徽因为自己的建筑理想和祖国的古建筑研究事业做出的努力,既有具体事例,又有感性评论。

B.材料三简略、客观地介绍了林徽因的过人之处,语言简洁凝练。

C.材料四回忆了林徽因作为一个才女的独特的、具有灵性的一面,主要是通过侧面来表现的。

D.四段材料从各个方面对民国才女林徽因的才华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反映,充分地让我们感受到了她在建筑事业上的矢志不渝和在文学创作上的独具风采。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5分)()

A.林徽因和梁思成的个人志趣和爱好完全一致,他们将研究建筑学作为终生追求的事业,二人取长补短,互相支持,可谓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B.古建筑遗存是全世界共同的文化遗产,为了使奈良古建筑免遭战火,林徽因克制住内心对日寇的仇恨,为盟军画出了详细标明文物地点的奈良地图。

C.林徽因集才华和美貌于一身,她不仅在建筑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而且在文学艺术方面成就斐然,赢得了“一代才女”的赞誉。

D.林氏后人传承了家族尽忠报国的门风,先后有多人为推翻封建帝制、为抗击日寇侵略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林徽因从小就深受他们的影响。

E.战乱时期动荡的环境、恶劣的生活条件、繁重的工作,击垮了林徽因的身体,她所取得的重要成就,都是以牺牲自身健康为代价的。

9.林徽因在建筑学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

请结合材料简要归纳。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管宁字幼安,北海朱虚人也。

年十六丧父,中表愍其孤贫,咸共赠赗,悉辞不受,称财以送终。

长八尺,美须眉。

与平原华歆、同县邴原相友,俱游学于异国,并敬善陈仲弓。

天下大乱,闻公孙度令行于海外,遂与原及平原王烈等至于辽东。

度虚馆以候之既往见度乃庐于山谷时避难者多居郡南而宁居北示无迁志后渐来从之。

太祖为司空,辟宁,度子康绝命不宣。

中国少安,客人皆还,唯宁晏然若将终焉。

黄初四年,诏公卿举独行君子,司徒华歆荐宁。

文帝即位,征宁,遂将家属浮海还郡,公孙恭送之南郊,加赠服物。

自宁之东也,度、康、恭前后所资遗,皆受而藏诸。

既已西渡,尽封还之。

诏以宁为太中大夫,固辞不受。

自黄初至于青龙,征命相仍,常以八月赐牛酒。

诏书问青州刺史程喜:

“宁为守节高乎,审老疾尪顿邪?

”喜上言:

“宁有族人管贡为州吏,与宁邻比,臣常使经营消息。

贡说:

‘宁常着皂帽、布襦袴、布裙,随时单复,出入闺庭,能自任杖,不须扶持。

四时祠祭,辄自力强,改加衣服,着絮巾、故在辽东所有白布单衣,亲拜馔馈,跪拜成礼。

宁少而丧母,不识形象,常特加觞,泫然流涕。

又居宅离水七八十步,夏时诣水中澡洒手足,窥于园圃。

’臣揆宁前后辞让意,独自以生长潜逸,耆艾智衰,是以栖迟,每执谦退。

此宁志行所欲必全,不为守高。

宁卒,时年八十四。

拜子邈郎中,后为博士。

初,宁妻先率,知故劝更娶,宁曰:

“每省曾子、王骏之言,意常嘉之,岂自遭之而违本心哉?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第十一》,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度虚馆以候之/既往见/度乃庐于山谷/时避难者多居郡南/而宁居北/示无迁志后渐来从之

B.度虚馆以候之/既往见度/乃庐于山谷/时避难者多居郡南/而宁居北/示无迁志后渐来从之

C.度虚馆以候之/既往见度/乃庐于山谷/时避难者多居郡南/而宁居北/示无迁志/后渐来从之

D.度虚馆以候之/既往见/度乃庐于山谷/时避难者多居郡南/而宁居北/示无迁志/后渐来从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龙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灵兽,属于传统文化中的四象之一,文中“青龙”即是此意。

B.征命指的是皇帝征召的命令。

管宁曾写《辞征命上疏》,表达了不愿入朝为官的志向。

C.耆,老;艾,叶苍白,引为“老”。

古以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耆艾泛指老年人。

D.博士是学官名。

始于战国,秦汉相承,西汉时为太常属官,后世沿袭设置。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管宁十六岁时父亲去世,他的表兄弟们同情他孤独贫困的处境,送给他治丧的费用,但他没有接受,而是根据自己的财力为父亲办丧事。

B.中原地区稍稍安定后,当时因为中原地区战乱而逃到辽东客居的人都回去了,只有管宁仍然安闲自在地留在辽东,像要在那里终老一样。

C.自从管宁东渡,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等人前前后后给了他很多的资助馈赠,管宁一律没有接受,而是全都封好立马退还给了公孙氏。

D.皇帝曾经下诏书询问青州刺史程喜,管宁不愿做官是守节自高还是因为老病衰弱,程喜认为管宁不是故意矫情以显示自己的高尚。

 

13.把下列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荆轲刺秦王》)

译文: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①。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

膏锋锷。

民安在?

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①万岁山、蓬壶殿:

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本词作于词人统兵收复襄阳六州驻兵鄂州时。

14.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全词采用散文化笔法,所写有歌舞之欢、沦陷之乱、恢复之志、凯旋之思,当年、而今、来日,事情交织,纷至沓来。

B.词的上阕词人着力描写风尘之恶,写出了当时铁骑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的景象,堪称千村寥落,民不聊生。

C.词人写北方铁蹄践踏占领区,情景惨痛,与记忆中北宋朝廷的歌舞升平景象形成强烈对比,可谓繁华成空,惊心动魄。

D.词人用《汉书》终军请缨的典故,表达他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而“何日提锐旅”反映出词人一种时不我待的急切心情。

E.南北两宋之交,豪放词风完全取代了婉约词风,艺术风格的转变根源在于内容,在于爱国主义成为了词的时代性主题。

15.本词从登黄鹤楼“遥望中原”写起,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荆轲刺秦王》中,“,”描写了前来为荆轲送行的人听到高渐离和荆轲慷慨悲歌后的反应。

(2)成语“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由司马迁《鸿门宴》中的“,,

”演化而来。

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迅先生对青年人的关爱无所不至,即便生活不富裕,仍会最大程度援助年轻人,他对待青年人亦师亦友,所以得到无数青年的爱戴。

B.这位老教授在国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每每谈起先秦文学、诸子百家,总是滔滔不绝、振振有词,深受学生的喜爱。

C.高晓松在《晓松奇谈》中侃侃而谈,向观众讲述了许多海外见闻,观众也对这些海外奇谈兴致盎然。

D.新闻发布会上,他讲话仅用了八分钟,简洁明了,新闻性、针对性强,没有一句穿靴戴帽的话。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当灵感迸发、文思泉涌时,美妙的文辞会源源不断地流泻到笔下,这都源于写作者平时注重知识和生活的积累为基础。

B.我国的改革在不断深化,那种什么事情都由政府包揽的现象正在改变,各种社会组织纷纷成立,这有利于社会矛盾和社会责任的分担。

C.记者来到卧龙镇人民政府南侧的中国卧龙大熊猫博物馆前,只见这座被称为“中国唯一大熊猫博物馆”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山下,周围流水淙淙,绿树成荫。

D.最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节能环保、经济实惠的新能源汽车逐渐进入老百姓的生活。

19.一位百岁抗战老兵与世长辞,殡仪馆收到社会爱心人士多副挽联,但有些挽联内容不得体,请从下列四个选项中选出都不得体的一项(3分)()

①慈竹临风空有影,晓萱经雨不留芳。

②南征北战功不朽,春去秋来名永留。

③南朔战功青史在,古今名将白头稀。

④著作等身身不死,子孙维业业长存。

⑤伟业丰功垂宇宙,高风亮节助人民。

⑥无虑无忧老夫去矣,克勤克俭小子勉之。

A.①②④B.②③⑤C.③⑤⑥D.①④⑥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20个字。

(6分)

雾霾包括了两种天气现象,①。

“雾”指的是空气中弥漫的小水珠,而“霾”指的是空气中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