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技术要求.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7362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65.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技术要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11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技术要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11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技术要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11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技术要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11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技术要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11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技术要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8页
11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技术要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8页
11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技术要求.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8页
11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技术要求.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8页
11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技术要求.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8页
11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技术要求.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8页
11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技术要求.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8页
11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技术要求.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8页
11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技术要求.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8页
11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技术要求.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8页
11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技术要求.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8页
11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技术要求.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8页
11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技术要求.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8页
11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技术要求.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8页
11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技术要求.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8页
亲,该文档总共6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1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技术要求.docx

《11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技术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技术要求.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1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技术要求.docx

11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技术要求

 

1∶1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技术要求

(草)

 

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2012年2月

目次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

2引用标准1

3总则1

3.1调查的主要目的1

3.2调查的基本任务2

3.3调查区选择和范围确定2

3.4调查原则2

3.5调查工作阶段4

4设计书编制4

4.1设计书编制的原则4

4.2设计书内容5

5调查内容与要求6

5.1基本内容与一般要求6

5.1.1基础地质调查6

5.1.2地下水调查6

5.1.3气象水文调查7

5.1.4水文地质条件变化与环境地质调查7

5.2不同类型区水文地质调查8

5.2.1平原地区8

5.2.2岩溶地区9

5.2.3黄土地区9

5.2.4丘陵山地地区10

6调查技术方法与要求11

6.1资料搜集11

6.1.1目的11

6.1.2资料搜集内容与要求11

6.2遥感解译11

6.2.1遥感解译目的11

6.2.2遥感解译基本要求12

6.2.3遥感解译内容12

6.2.4成果资料12

6.3水文地质测绘12

6.3.1基本任务12

6.3.2测绘工作的基础与比例尺13

6.3.3工作方法与要求13

6.3.4工作程序13

6.4开采现状调查13

6.4.1调查目的13

6.4.2调查内容14

6.4.3井点调查方法要求15

6.4.4泉点调查要求15

6.4.5排水量调查统计15

6.4.6回灌井调查15

6.4.7资料整理16

6.5环境地质调查16

6.5.1调查方向16

6.5.2主要调查内容16

6.6水文地质物探16

6.6.1地面物探16

6.6.2水文测井17

6.7水文地质钻探18

6.7.1目的与任务18

6.7.2水文地质钻探布置原则18

6.7.3钻孔主要技术要求18

6.7.4钻孔处理19

6.7.5钻探成果19

6.8抽水试验19

6.8.1抽水试验的任务19

6.8.2一般规定20

6.8.3稳定流抽水试验要求20

6.8.4非稳定流抽水试验要求20

6.8.5恢复水位观测21

6.8.6原始资料与成果21

6.9地下水动态监测21

6.9.1目的与任务21

6.9.2监测网布置基本要求21

6.9.3监测内容及技术要求21

6.9.4资料整编与成果22

6.10水、土、岩分析实验22

6.10.1水质分析22

6.10.2岩(土)样测试23

6.10.3其它24

7地下水资源评价24

7.1原则24

7.2资源计算类别24

7.3水文地质参数24

7.4计算方法25

7.5地下水资源保证程度分析25

7.6水质评价25

8开采潜力分析26

9开发利用方案26

9.1原则26

9.2开发利用分区26

9.4开发利用方案编制过程中宜对下述几方面提出意见或建议27

10地下水资源开发环境效应评价27

10.1地下水资源开发环境效应评价的内容27

10.2地下水资源开发环境效应现状评价27

10.3地下水资源开发环境效应预测评价27

10.4地下水资源开发环境负效应评价28

10.5地下水资源开发环境正效应评价28

11综合研究与成果编制28

11.1综合研究28

11.2成果编制29

11.2.1基本要求29

11.2.2成果主要内容29

11.2.3图件编制29

11.2.4文字报告编制30

11.2.5区域水文地质空间数据库31

11.3成果审查验收31

11.3.1野外验收31

11.3.2报告审查32

11.3.3资料归档32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本《技术要求》规定了1∶100000区域水文地质普查的性质、目的、任务以及调查内容、技术方法、工作程度与精度、资料整理、图件编制、报告编写与提交成果的要求及方法。

1.2本《技术要求》是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工作程序、设计编写、调查实施、成果编制、质量监控、成果提交、验收与评审的主要依据。

1.3本《技术要求》适用于1∶100000区域水文地质普查。

开展其它比例尺的区域水文地质普查也可参照。

2引用标准

县(市)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试行,1996年)

DD2004-011∶25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GB/T14158—93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

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GB/T13727—92天然矿泉水地质勘探规范

GB/T14175—93水文地质术语

GB/T14497—93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文件要求

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

GB15218—94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

GB50027—2001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DZ44—86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DZ55—87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

DZ/T0124—94水文地质钻孔数据文件格式

DZ/T0128—94地下水资源数据文件格式

DZ/T0133—94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

DZ/T0148—94水文地质钻探规程

DZ/T0190-1997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程(1:

50000)

DZ/T0151—95区域地质调查遥感技术规定(1∶50000)

DZ/T0181—97水文测井工作规范

DZ/T0073-1993电阻率剖面法技术规程

DZ/T0187-1997地面瞬变电磁法技术规程

3总则

3.1调查的主要目的

3.1.1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国土开发与整治规划,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和决策依据。

3.1.2为各类水质型缺水区生活饮用水示范工程建设提供科学方案;为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地下水资源保障。

3.1.3为城市建设和矿山、水利、港口、铁路、输油输气管线等大型工程项目的规划,提供区域水文地质资料。

3.1.4为更大比例尺的水文地质勘查,城镇、工矿供水勘查,农业与生态用水勘查、环境地质勘查等各种专门水文地质工作提供设计依据。

3.2调查的基本任务

3.2.1在充分搜集调查区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和地下水开采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重点研究和评价区域含水层系统因地下水开采和工程建设引起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的改变、开采量衰减、水质变异以及由此产生的地质环境变化。

3.2.2基本查明地下水动态特征、开采历史与开采现状,计算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评价地下水开采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开采潜力,并进行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划。

3.2.3基本查明区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条件,对高矿化度、高氟、高锰等劣质水水的分布状况,对地下水污染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对地下水水质、水量进行分层、分质评价,进行地下水功能性分区。

3.2.4对农业用水需求进行调查分析,提出不同土地类型区的灌溉模式。

3.2.5对城乡居民饮水供需进行分析,提出不同水质类型区的供水模式,为饮水困难的村庄寻找洁净水水源;施工供水示范井,进行饮用水典型供水示范工程。

3.2.6初步了解地热、矿泉水的形成、分布及埋藏条件,并论证开发利用条件。

3.2.7采集和汇集与水文地质有关的各类数据,建立区域水文地质空间数据库。

3.3调查区选择和范围确定

1∶10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区的选择要根据国民经济建设的战略布局和需要,结合地区水文地质条件与研究程度确定,优先考虑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急需的地区,以及自然因素或人类作用下已经产生严重环境地质问题的地区。

调查范围一般按照1∶100000图幅连片进行。

3.4调查原则

3.4.11∶100000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应以地下水系统等现代地学理论为指导,充分运用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球物理勘探、水文地球化学、同位素水文地质学、数值模拟、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方法,采用资料收集、遥感解释、水文地质测绘、物探、钻探、水文地质试验、地下水动态监测、取样测试、模拟分析、综合研究等手段。

3.4.21∶100000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要充分收集气象、水文、土地利用、地质、水文地质、水资源开发利用、环境地质、社会经济现状和发展规划等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综合研究,重视资料的开发利用。

工作中应加强综合研究,始终贯彻野外工作与室内综合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对与区域地下水形成有关的地质构造、岩相古地理、古水文地质条件、同位素水文地质、水文地球化学等开展专题研究。

根据工作进展适时调整工作部署。

3.4.31∶100000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应以地下水赋存和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为重点;加强地下水的资源、生态与环境功能的评价,提出区域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方案为目标。

勘探深度应达到有开发前景的含水层(组)底板。

除计算区域地下水资源总量外,还应结合地区国民经济发展需要,计算有开发前景地段的地下水资源量,为便于使用,可将区域水资源量按行政区分配到县(市)。

应对浅层地热能、地下热水、矿泉水资源进行调查分析。

3.4.41∶100000区域水文地质普查的工作方法和工作量应根据调查区地质、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和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结合调查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环境地质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前景综合确定。

3.4.4.1调查区按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分为三类

(1)简单地区(Ⅰ类)

地形平缓、地貌类型单一,地层及地质构造简单,地下水系统结构简单、含水层空间分布比较稳定,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简单,水质类型单一,水文地质条件变化不大,不存在突出的环境地质问题。

(2)中等地区(Ⅱ类)

地形起伏、地貌类型多样,地层及地质构造较复杂,岩性岩相变化明显。

地下水系统结构较复杂、含水层层次多但具有一定规律,地下水形成条件、水动力特征、水化学规律较复杂,水文地质条件发生较大变化,存在较突出的环境地质问题。

(3)复杂地区(Ⅲ类)

地形破碎、沟谷切深大、地貌类型多样,地层及地质构造复杂,地下水系统结构复杂、含水层空间分布不稳定,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水动力特征复杂,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很大变化,环境地质问题突出。

3.4.4.2调查区按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分为三级

(1)研究程度高的地区(高级)

进行过1∶200000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大部分地区进行过更大比例尺的水文地质勘查或城镇、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等工作,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资料丰富的地区。

(2)研究程度中等地区(中级)

进行过1∶200000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工作,其它水文地质工作较少的地区。

(3)研究程度低的地区(低级)

区域水文地质工作空白地区,或只进行过1∶200000以下小比例尺区域水文地质工作地区。

3.4.4.3根据调查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和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及其组合的不同,确定1∶100000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工作方法。

(1)在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研究程度高的地区,应以完成调查任务为目标,通过少量的补测工作和全面的资料收集,采取以综合研究为主的工作方法。

(2)在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研究程度中等或低的地区,以及水文地质条件中等或复杂、研究程度高级或中级地区,应根据调查任务和目标,在充分收集、研究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补充适当的调查工作量,采取调查与综合研究相结合的工作方法。

(3)在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杂或水文地质条件变化较大、研究程度低的地区,应以完成调查任务为目标,根据需要解决的水文地质问题,布设适当的调查工作量,采取以实测调查为主的工作方法。

(4)在同一调查区内也可根据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环境地质问题的严重程度、研究程度的差异以及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划分为一般工作地段与重点工作地段,采用不同的工作方法。

3.4.4.41∶100000水文地质调查主要技术定额

(1)1∶100000水文地质调查主要技术定额宜参照表1执行。

(2)在具体确定各项技术指标时,必须综合考虑水文地质研究程度。

技术定额工作量包括调查工作量与纳入技术定额的已有资料工作量。

凡是能够满足本次调查要求的,或能够解决调查任务规定的水文地质问题的已有资料,均应纳入技术定额工作量。

(3)天然水点分布较少地区,应部分依靠人工揭露;平原井灌地区,水点要适当增加;具有水量资料或进行简易抽水的机、民井,一般应占机、民井的20~30%。

(4)沼泽平原、沙漠岩漠、高山峡谷、高原多年冻土等特殊地区的技术定额,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5)已进行过1:

20万或更大比例尺的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地区,观测路线和观测点工作量可减少20~50%。

应用遥感解译,观测点数量可根据解译效果减少10~20%。

3.4.5按区域地下水系统开展调查的项目,调查区范围可根据具体情况比系统范围适当扩大,系统边界外应有必要的物探、钻探等勘探工程控制,以便调查系统天然边界的位置、性质和类型以及系统内外地下水的交换条件。

3.4.61∶100000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工作周期一般以1~3年为宜。

 

表1主要技术定额

地区类别

观测点

个/100km2

观测路线间距km

水点占观测点比例%

水质分析

组/100km2

勘探钻孔数

个/100km2

平原地区

简单地区

10~20

6~3

40~60

2~10

1~2

中等地区

20~30

4~2

40~60

5~15

2~4

复杂地区

30~50

3~2

40~60

10~20

2~6

黄土地区

黄土丘陵

20~30

4~2

20~40

5~15

2~4

黄土塬区

10~20

6~3

30~50

5~15

1~2

河谷平原

15~30

6~2

40~60

10~30

2~6

丘陵山地区

河谷平原

20~40

4~2

40~60

5~20

2~6

复杂山区

20~30

4~2

20~40

5~10

0.5~3

简单山区

10~20

6~3

20~40

2~5

0~2

岩溶地区

裸露区

30~50

4~2

40~60

5~20

0~6

覆盖区

10~30

6~2

30~70

2~10

0.5~3

埋藏区

10~20

6~2

20~70

1~5

0~1

3.5调查工作阶段

一般可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1)准备阶段,搜集整理有关资料,进行野外踏勘,了解区内地质、水文地质背景条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主要调查内容和重点问题;

(2)设计编制阶段,按照任务书的要求编写总体设计和年度工作方案,设计评审、审批;

(3)调查实施阶段,按照批准的设计书开展工作;

(4)综合研究阶段,根据获取的资料开展综合研究;

(5)成果编制、评审、审查阶段;

(6)成果复制、资料归档阶段。

4设计书编制

4.1设计书编制的原则

4.1.1设计书编制应根据任务书要求,充分收集和研究调查区有关资料,进行必要的现场踏勘,了解调查区地质、水文地质概况、以往研究程度,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调查任务和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确定技术路线,通过设计方案论证,合理使用工作量,力求以较少的工作量取得较好的成果,达到工作布置合理、技术方法先进、经费预算正确、组织管理和质量保证措施有效可行。

4.1.2设计书内容应系统、完整,重点突出,文字精炼,经费预算合理,附图、附表齐全。

4.1.3跨年度项目应编制总体设计书和年度工作方案。

设计书一经批准应严格执行。

在执行过程中,实施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设计书及时进行补充修改和调整,但必须报原审批单位批准。

专题研究和专项工作,必须单独编制单项工作设计书,作为总体设计书或年度工作方案的附件。

4.1.4设计书编写的主要依据

(1)项目任务书;

(2)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以往研究程度;

(3)有关技术标准和经费预算标准。

4.1.5设计书编制应遵循接受任务,收集有关资料,现场踏勘和组织编写的程序进行。

4.1.6各类地区的主要技术定额可参照表1确定。

4.1.7设计书中有关区域水文地质数据库的建立,宜参照《空间数据库工作指南》和《数字化地质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等标准进行。

4.2设计书内容

设计书的主要内容包括:

前言,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地质、水文地质概况,工作部署、工作方法,经费预算,组织管理和质量保证措施,预期成果,附件等部分。

4.2.1设计书文字大纲

前言

包括任务来源,任务书编号及项目编码,项目的目的、任务和意义,工作起止时间,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及其调查研究程度,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的主要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问题,本次工作拟解决的主要的问题。

第一章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

(一)自然地理:

包括地理位置、坐标范围、工作区面积(附工作区交通位置图),涉及的行政区划、流域、图幅及编号,地形地貌,气象、水文。

(二)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需求:

包括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工作区交通条件、产业结构、主要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前景及其对水资源的需求。

第二章地质、水文地质概况

(一)地质概况:

包括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

(二)水文地质概况:

包括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与历史变化规律,地下水化学特征、动态规律,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存在的环境地质问题等。

应初步勾画出地下水系统的结构模型和水动力模型。

第三章工作部署

工作部署原则、工作重点、技术路线、调查内容与要求、工作计划、时间安排;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布置的实物工作量。

第四章工作方法与主要技术要求

简要叙述采用的工作方法、精度要求以及侧重解决的水文地质问题。

对资料的进一步收集与二次开发、水文地质测绘、遥感解译、水文地质钻探、物探、野外试验、动态监测、水资源计算与评价,数据库建设以及综合研究等各项工作提出具体的技术要求。

第五章经费预算

按《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设计预算编制暂行办法》及有关要求编写。

第六章组织管理和保证措施

包括项目组人员组成、分工及管理协调体系(或组织机构),技术装备,工期保证措施,项目质量保证措施,安全及劳动保护措施。

第七章预期成果包括文字报告、图件、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空间数据库,阶段性总结和图件,预期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区域地下水动态监测网优化方案。

4.2.2设计书附图与附件

(1)地质、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图

(2)区域水文地质略图(附剖面图)

(3)工作布置图

(4)典型水文地质勘探孔设计图

(5)其它附件(包括单项工作设计书)

5调查内容与要求

5.1基本内容与一般要求

5.1.1基础地质调查

5.1.1.1地形地貌调查

调查地貌类型,调查其分布、高程、形态、成因及时代、物质组成及地貌单元间的接触关系。

调查研究地形地貌与地下水的形成、埋藏、富集、补给、径流、排泄的关系。

5.1.1.2地层岩性岩相调查

(1)调查地层层序、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岩性岩相特征、产状、厚度和分布及接触关系。

(2)前第四纪地层单元的划分应按含水层系统结构特征确定。

一般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类宜划分至统或亚统(组);变质岩划分至界或群,含水岩组应划分至组或段;岩浆岩宜按岩类结合构造运动期划分。

具有特殊水文地质意义的岩层应单独划分。

沉积岩和变质岩应记录层序时代、岩性、颜色、粒度成分、矿物组成、结构构造、孔隙和裂隙性、风化特征、地层厚度和地层接触关系。

(3)第四纪松散堆积层地层单元应在成因类型基础上划分至统或组。

应记录松散层的成因、时代、岩性、颜色、粒度成分、矿物组分、结构构造、孔隙裂隙空洞发育特征、密实程度、透水性和含水性。

(4)观测和记录沉积岩岩相古地理研究的环境标志,如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原生沉积构造、古生物化石等,确定岩相类型和分布规律,分析沉积相与地下水及其水质形成的关系。

5.1.1.3地质构造调查

在搜集和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了解工作区大地构造单元部位、区域构造和新构造运动特征。

通过遥感解译和地面调查,调查地质构造类型、性质、产状、规模、分布、形成时代、活动性及其水文地质意义。

(1)调查褶皱构造的类型、形态、规模,组成的地层岩性和产状,次级构造类型、特征和分布,储水构造类型、规模和分布。

(2)调查断裂的类型、力学性质和活动性,级别、序次,影响的地层,断层构造岩分带及断层的水理性质。

(3)调查构造裂隙的类型、力学性质、发育程度、分布规律,裂隙充填情况,构造裂隙与地下水储存和运动的关系。

(4)调查研究对地下水形成具有控制作用的大型构造和主干断裂。

5.1.2地下水调查

5.1.2.1地下水类型、含水层、隔水层调查

(1)调查地下水类型及分布,地下水埋藏条件,含水层岩性、导水性及水力性质,地下水水质,分析地下水的赋存和富集规律,圈定富水地段和富水层位。

调查包气带的厚度、岩性、空隙特征、含水率及地表植被状况。

(2)调查城镇及工矿地下水水源地的位置和用途,水源地类型、开采井数、开采层位、开采量,开采历史与地下水水位(水量)、水质、水温动态。

(3)调查管井和民井的分布(位置和地面高程),井的深度、结构、地层剖面、开采层位,水位、水量、水温、水质及其动态变化,开采方式、开采量、用途和开采中存在的水文地质问题,选择有代表性的井进行简易抽水试验,确定单井涌水量和水文地质参数,选择代表性井进行地下水动态监测。

(4)调查泉的类型、位置、出露条件,含水层、补给来源,泉的流量、水温、水质,搜集或访问泉水动态及利用情况,对于大泉(岩溶泉、溢出带泉群等)应调查泉域范围或主要补给区(或补给源),选择代表性泉进行泉水动态监测。

5.1.2.2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调查

(1)调查地下水的补给来源、补给方式或途径、补给区分布和补给量;地下水的径流条件、径流分带规律和流向;地下水的排泄形式、排泄途径和排泄区(带)分布;不同含水层之间、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间水力联系。

(2)调查地下水人工补给区的分布,补给方式和补给层位,补给水源类型、水质、水量,补给历史,地下水水位、水温、水质动态及存在的问题。

(3)应统测枯水期区域地下水位,绘制地下水等水位线和埋藏深度图。

(4)应选择有利地段进行地表水测流,计算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补给与排泄量。

5.1.2.3地下水系统边界条件调查

调查确定区域性地下水系统的空间分布,调查确定外部边界和内部边界的类型、性质与位置,调查研究人类活动对边界条件的影响。

5.1.2.4地下水人工调蓄调查

调查已建的和宜建设的进行地下水人工调蓄工程的位置、范围和建库条件,估测调节库容量。

5.1.2.5地下水开发利用调查

(1)调查开采井的位置、数量、密度及出水量变化。

(2)统计地下水开采量在不同地下水系统、不同开采层位及行政区域的分配特征。

(3)调查统计地下水年开采总量和各含水层(组)的开采量。

(4)调查地下水利用状况,分别调查统计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态用水和生活用水量。

(5)地下水开采历史和现状,地下水开采量和地下水位、水质的动态变化。

(6)调查地下水开采诱发的环境地质问题。

(7)调查地下水取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