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艺术欣赏》课程期末总复习要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7379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0.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艺术欣赏》课程期末总复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4《艺术欣赏》课程期末总复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4《艺术欣赏》课程期末总复习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4《艺术欣赏》课程期末总复习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4《艺术欣赏》课程期末总复习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4《艺术欣赏》课程期末总复习要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4《艺术欣赏》课程期末总复习要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4《艺术欣赏》课程期末总复习要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4《艺术欣赏》课程期末总复习要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4《艺术欣赏》课程期末总复习要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4《艺术欣赏》课程期末总复习要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4《艺术欣赏》课程期末总复习要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4《艺术欣赏》课程期末总复习要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4《艺术欣赏》课程期末总复习要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4《艺术欣赏》课程期末总复习要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4《艺术欣赏》课程期末总复习要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4《艺术欣赏》课程期末总复习要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4《艺术欣赏》课程期末总复习要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4《艺术欣赏》课程期末总复习要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4《艺术欣赏》课程期末总复习要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艺术欣赏》课程期末总复习要点.docx

《4《艺术欣赏》课程期末总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艺术欣赏》课程期末总复习要点.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4《艺术欣赏》课程期末总复习要点.docx

4《艺术欣赏》课程期末总复习要点

《艺术欣赏》课程期末总复习

为了帮助学生复习和期末考试,这里将本课程的一些要点、重点归纳整理一下,并对如何参加考试提点建议,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第一部分关于考试

(一)考核依据:

艺术欣赏课程《教学大纲》及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由杨辛、谢孟主编的《艺术赏析概要》文字教材、配套音像教材36讲(36张VCD光盘)是课程考核的主要依据。

电视直播课堂讲解的内容和为配合教学在计算机网络上设计并加入的相关内容,也是学生复习参考的重要依据。

(二)考核要求:

本课程主要考核学生对多种艺术种类基本知识的理解情况,重点考核学生对艺术的感悟能力,特别是对艺术的欣赏评价能力。

通过具体作品的分析,考查学生艺术欣赏一般方法的掌握情况。

考核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了解、基本掌握、重点理解。

一般了解,主要是指对知识或概念有一个大致的、概括的了解,知道有一个说法即可。

基本掌握是指对所要求的内容要能够做到既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

重点理解是指对所要求的内容在基本掌握的基础上做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够举一反三,并可以阐述自己的独到意见。

(三)考核形式:

本课程采用平时测试和期末开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两者的比例分别为20%和80%。

平时测试以作业形式由中央电大统一布置,作业基本为综合性试题,如:

比较雅典帕提侬神庙、法国巴黎圣母院、罗马圣彼德教堂三大建筑特点,思考历史与文化对三大建筑的影响等。

平时测试共安排4次,每次均按百分制评阅,四次成绩平均分的20%记入总成绩。

期末考试亦按百分制评阅,其成绩的80%记入总成绩。

(四)期末考试题类型:

期末考试的基本题型为: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分析题等。

若按掌握程度划分则:

一般了解10%、基本掌握40%、、重点理解50%。

(五)考试时间:

本课程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六)考试应注意的问题: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都是由一个题干和备选答案项组成,所不同的是:

单项选择题的回答,须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选项作为正确的答案,多选、错选不得分;多项选择题是在4—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两个以上选项作为正确答案,多选、错选、落选都不得分;判断题是对一个命题进行正误判断。

上述三种类型题目,都需要同学对学习内容有较好的理解和掌握,有些属于知识性的内容,平时就应记住。

简答题和分析题是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集中,特别是分析题,需要有理论,有论证,要阐述自己的见解,这些问题的回答,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要表明观点,要有充分的论据支持所述观点,就是说要能够持之有椐,自圆其说。

第二部分 重点问题提示

第一章 艺术欣赏引论

本章的重点内容是艺术欣赏的性质、特点和作用;艺术作品的审美构成;提高艺术欣赏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一、艺术欣赏的本质

艺术欣赏是人们以艺术形象为对象的审美活动。

是对艺术作品的“接受”,即感知、体验、理解、想象、再创造等综合心理活动。

二、艺术创造

艺术创造是艺术家在生活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物质材料、表现手段、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离开了艺术语言,便谈不上美的创造和欣赏。

1.艺术语言

是指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独具的美学特征。

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或表现手段,就叫作艺术语言。

艺术语言的要求:

(1)准确地体现本门类艺术的特点;

(2)表现艺术家的独特个性和创造精神。

2.艺术形象

是文艺反映生活的特殊方式。

艺术形象总是具体可感的,它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统一,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也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艺术形象不仅具有具体可感的形象性,而且具有概括性。

艺术形象的一般构成规律:

典型与意境。

3.艺术典型

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又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有机统一。

任何艺术典型,都是在鲜明生动的个性中体现出广泛普遍的共性,在独一无二的个别形象中体现出具有普遍性的某些规律。

4.艺术意蕴

艺术意蕴就是指艺术作品应当在有限中体现出无限,在偶然中蕴藏着必然,在个别中包含着普遍。

它是一种艺术境界。

艺术意蕴即典型与意境的审美内涵。

艺术意蕴深藏于艺术形象之中,需要欣赏者去感受、体验和领悟。

对艺术意蕴的把握是一个领悟的过程。

5.艺术意境

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

意境中既有来自艺术家主观的“情”,又有来自客观现实升华的“境”,这种“情”和“境”不是分离的,而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境中有情,情中有境。

意境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熔铸的产物,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6.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即优秀艺术作品中所体现的艺术家独特、鲜明的个性特征。

艺术风格包括艺术语言的运用、艺术形象、意蕴的形成等方面。

艺术风格体现艺术家的审美理想、艺术追求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发现,是艺术家创作达到成熟的重要标志。

我们提倡艺术风格能够体现优秀的民族传统、民族精神及时代特色。

7.艺术流派

是指在中外艺术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们所形成的艺术派别。

这些艺术派别的形成有时是自觉的,有一定的组织形式或共同宣言;有时是不自觉的,仅仅因为创作风格类型的相近而组合在一起。

这些艺术派别有的局限于一种艺术门类或体裁,有的则包括不同艺术门类或体裁的艺术家。

8.艺术思潮

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艺术领域所发生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

如,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等等。

三、艺术鉴赏

1.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

艺术欣赏始终是一种感性活动过程,艺术批评则是经过感性活动而达到的理性认识,其结果是一种理论形态;

艺术欣赏活动带有显著的个性特点和主观随意性,艺术批评虽然也带有个性,但它应是客观的,具有普遍性的,是一种美与丑的普遍的社会标准。

二者相互区别而又密切联系。

艺术欣赏是艺术批评的实践基础,艺术批评是艺术欣赏的理论升华。

2.艺术欣赏的“再创造”。

欣赏者由于艺术形象的诱导,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丰富或提炼着艺术形象。

(1)艺术形象是欣赏者发挥想象的客观基础;

(2)欣赏者的审美活动是主动的,不是被动地接受;

(3)“再创造”的特性:

●欣赏者的想象性;

●欣赏者的个性差异;

●欣赏者对艺术爱好的多样性。

四、艺术欣赏方法

欣赏的一般方法

1.多看、多听、多研究;

2.重视从整体中欣赏;

3.把握艺术家的创作个性与时代特点;

4、.注重艺术之间的相互联系。

第二章 建筑艺术欣赏

本章重点,建筑的面、体形、体量、空间、群体、环境等的基本概念,掌握其艺术的基本特点,并能针对著名建筑作品进行一般赏析,加深对建筑和建筑艺术的具体特征的理解。

一、建筑和建筑艺术的具体特征

建筑是指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通称,是人类用物质材料修建或构筑的居住和活动的场所。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

建筑和建筑艺术的具体特征:

1.建筑的双重性:

物质使用功能,精神审美功能;

2.建筑精神属性的层级性:

安全感和舒适感、美观---“悦目”、陶冶和震撼人的心灵---“赏心”;

3.建筑艺术的表现性:

不是再现生活,而是创造某种情绪和氛围,激发情感。

二、建筑艺术的语言:

1.面;

2.体形;

3.体量;

4.空间;

5.群体;

6.环境。

通过空间、形体、比例、均衡、节奏、色彩、装饰等等多种因素的协调统一,通过充分调动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环境雕塑、环境绘画、建筑小品、工艺美术、书法以至文学的作用,才能够形成建筑艺术特有的空间造型美。

三、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

1.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2.与人类物质生产水平和精神发展状况相关;

3.其表现性与抽象性有极强的象征意义;

四、建筑艺术的欣赏方法

1.了解形式美的法则:

如,对称、主从、均衡、节奏、韵律、对比、比例、明暗虚实、质感、色彩等等。

多样统一的美的规律在造型艺术上的具体体现。

多观察与分析,主动与对象对话。

对其他艺术门类欣赏体会的借鉴。

2.具备一定的建筑学知识:

艺术美、生活美、技术美、环境美,美与善、美与真的统一;

3.处于情绪意境之中:

通过对形式美的欣赏,积极进行物我双方的交流和再创造,达到与建筑艺术作品整体形象的共鸣,发挥想象力;

4.发掘建筑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

联系作品所处的时代的、民族的、地域的广阔文化环境去认识作品。

五、建筑艺术作品欣赏

1.中国传统建筑与国外传统建筑简单比较:

中国:

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皇权至上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

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群体组合美、中轴对称;木结构为主

国外:

欧洲、伊斯兰或古印度建筑以神庙、教堂、和清真寺等宗教建筑成就显耀。

强调建筑的个体风格;渲染宗教主题;石质材料为主。

2.三大园林(即欧洲、阿拉伯、中国)艺术比较:

中国园林:

“自然式”----诗情画意、崇尚自然,步移景异;

(北方皇家园林:

规模宏大、豪华富丽;南方园林:

设计精巧、风格雅致)

西方园林:

“几何式”----构图布局均衡匀称、井然有序,崇尚人工美;

阿拉伯园林:

十字形道路交叉处的水池为中心的格局。

3.中国园林艺术的自然美与人文美:

(1)利用自然美:

用水池、假山、花草、树木营造自然环境;讲究亭、台、楼、阁、廊、榭建筑形式美,与自然环境协调。

(2)采用楹联、匾额、碑刻、书画题记等,营造文化氛围。

(3)含蓄深沉、平易精微,风景美、艺术美、文化美融为一体。

第三章 绘画艺术欣赏

本章的重点是,掌握绘画的线条、形体、色彩、明暗、笔触等概念,了解其艺术语言的特点;并能够对著名的油画与国画作品进行一般性赏析,从而对作为视觉空间艺术的绘画本质特征有深层次的理解,特别是加深对国画艺术优秀传统的认识。

一、绘画艺术的语言

1.绘画艺术在二度平面上创造物象与空间,展示现实生活与想象世界的多样景观,传达人的思想感情。

绘画是“视觉空间的艺术”。

绘画种类繁多,范围广泛。

从体系上划分:

东方绘画、西方绘画;

从使用材料、工具和技法划分:

中国画、油画、素描、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粉笔画等。

从题材内容划分:

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静物画、历史画、宗教画、动物画等。

从作品形式的不同划分:

壁画、年画、连环画、宣传画、漫画等。

2.绘画艺术语言:

(1)线条;

(2)形体;

(3)色彩;

(4)色调;

(5)动感;

(6)笔墨(笔触);

二、油画与国画

1.概念

油画:

是以油为调和剂调和颜料,在经过制作的不吸油的平面上描绘而成的绘画。

国画:

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总称。

从广义上讲,中国画包括中国传统绘画的各种类别,但

通常指的是以水为调和剂,以墨为主要颜料的一类,又可称“水墨画”或“彩墨画”。

主要工具:

笔、墨、纸、砚、绢素

宣纸:

生宣、熟宣

线条变化:

粗细、顿挫、方圆、疾徐、转折

墨色变化:

皴擦点染、干湿浓淡(烘、染、泼、积)

“墨分五彩”:

焦、浓、重、淡、清(加宣纸白色,可称为“六彩”)

2.油画与国画的简单比较:

除了工具、材料、表现主题的一般区别外,概括地讲,中国绘画尚意,西方绘画则尚形;中国绘画重表现、重情感,西方绘画则重再现、重理性;中国绘画以线条作为主要造型手段,西方绘画则主要是由光和色来表现物象;中国绘画不受空间和时间的局限,西方绘画则严格遵守空间和时间的界限。

总之,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同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形成鲜明差异。

3.中国绘画的独特艺术魅力

(1)中国画重视空白的运用,有“虚实相生”的效果;

(2)中国画重视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以形写神”,讲究意境、神韵;

(3)中国画与书法有很深的渊源,即“书画同源”、“书画同法”;

(4)中国画与诗有相通之处,因而推崇“画中有诗”;

(5)中国画还经常使用印章,是点缀,也增加韵味和美感。

三、绘画艺术欣赏方法

1.了解作品的时代特征、作品产生的原因、背景,领悟作品的意蕴以及作品的结构、形式的特点,达到与作品在感情上的交流。

2.注意积累文化史和艺术发展史的知识,力求把握绘画的发展脉络,把握代表作品的特征,从而获得一些赏析绘画的标尺。

3.多看和思考画作,并注意在生活中观察物体与景色,从而培养和提高对艺术形式的感觉,逐步具备对绘画艺术语言的感受力。

4.尊重自我感受,尊重自己对画作的直觉,在画作面前驰骋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达到心旷神怡的最佳审美境界。

第四章雕塑艺术欣赏

本章要点是掌握雕塑的实体性形体、光影、圆雕、浮雕、具象、抽象等概念,了解其艺术语言的特点,并结合雕塑本质特征——立体造型的理解,能够初步运用雕塑的基本欣赏方法去赏析具体的雕塑作品。

一、雕塑艺术的语言

1.雕塑艺术的特点

(1)雕塑的根本特点是立体造型。

即用三维空间的体积,表现某种形象和节律,达到交流思想感情的目的。

(2)雕塑是“诗”。

便于抒情,宜于象征,要象诗一样要求概括集中,一以当十,雕塑更接近于音乐和建筑。

(3)雕塑因其高度概括,往往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时代的标志。

立于通衢大道则带有“强迫性”,使人非看不可。

(4)雕塑既是提高的艺术,又是普及的艺术;既是古老的艺术,又是现代化的艺术。

2.雕塑艺术的语言

(1)物质实体性的形体,以及因形体变化而造成的光影。

注重影象,组织突出点。

(2)圆雕:

以立体的形体来反映生活和表现作者的精神世界,供人们在不同时间、不同光线、不同角度进行欣赏。

(3)浮雕:

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形象。

高浮雕与浅浮雕。

(4)具象与抽象。

二、重点理解

1.雕塑艺术的语言与绘画、摄影、建筑艺术的语言的异同。

雕塑与绘画、摄影的区别在于,雕塑是在三度空间里用物质材料创造出实体形象,而绘画、摄影都是在二度空间里创造出平面形象。

欣赏绘画和摄影只能用视觉感官去观察,而且观察的角度也受到局限。

雕塑作品则不然,因为是立体形象,可以触摸,加上视觉感应,能够唤起欣赏者更多的艺术想象,产生独特的艺术审美效果。

另外,由于雕塑作品的立体性,欣赏者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甚至可以结合周围的环境来一并欣赏,使雕塑作品更富有生动、逼真的艺术魅力。

雕塑作品的凝练与集中和它的概括性,是其与建筑艺术区别的最显著特征之一,

2.雕塑艺术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联系。

雕塑作品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是我们对雕塑艺术欣赏要特殊注意的重要问题。

3.雕塑艺术的节奏美与韵律美。

雕塑家对体积和体积变化有高度的敏感,极其善于利用和强调体积的组合变化,通过体积内部各部分的搭配、组合、协调,创造出作品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材质的选用、雕与塑的过程都是节奏与韵律的体现。

4.雕塑作品的抒情与象征。

雕塑以象征化、寓意化的特征表达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世界的认识,并使雕塑形象具有崇高美。

雕塑作为塑造静态空间形象的艺术,只能表现人物动作或事物静态的一个瞬间,而不可能自由、充分地叙述、交待、描绘人物的性格、命运或所处的环境及相互关系,在再现环境和色彩表现上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这就使得静态的雕塑作品在表现运动着的特性方面,必须有某种想象、寓意和象征。

5.雕塑作品的概括与“强迫性”。

三、雕塑艺术的欣赏方法

1.雕塑艺术的根本特点是“立体性”、“三维性”,也就是要去了解和欣赏占有三维空间的体积之美。

2.要懂得不同体积的组合之美,懂得不同体积的组合所形成的某种节奏美和韵律美。

3.要懂得欣赏雕塑的基本“影像”,也就是基本轮廓所形成的影子似的形象。

4.要懂得雕塑和环境的结合,要从建筑和雕塑、园林和雕塑、广场街道和雕塑,以至山川和雕塑的相互关系中去理解它们的有机联系。

第五章工艺美术欣赏

本章要点是了解中国工艺美术艺术发展的简要历史和特点,初步掌握欣赏工艺美术的一般方法,并运用它赏析具体的装饰工艺品和实用工艺品。

一、工艺美术的特点

1.工艺美术是与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具有广泛与密切联系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是通过视觉形象和对一定物质材料进行加工完成的艺术。

2.工艺美术与社会生产力有直接联系,它的发展标志着一定时代社会生产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3.除特种工艺以外,工艺美术一般是实用与审美相结合,实用目的与装饰趣味相统一。

工艺美术可基本分为装饰美术和实用美术两大类。

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

中国的工艺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在世界文化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我国陶瓷、染织、编织、雕塑以及种类繁多的现代工艺中,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漆器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传统工艺美术品。

1.陶器

我国陶器的发展历史和著名产地。

2.瓷器

我国瓷器的发展历史和艺术价值。

3.青铜器

我国青铜器发展简史。

4.玉器

我国玉器的发展历史。

古代玉器的特殊功用。

5.漆器

我国漆器发展历史。

三、工艺美术的欣赏方法

1.装饰美术(装饰工艺品)

(1)不同材料的装饰性绘画、雕塑作品,主要看其立意、主题、构图和色彩;

(2)牙、玉、石等材料的工艺品还应看其对材料的选择和运用,如巧施俏色、雕刻技法等;

(3)年画类长期欣赏的作品,主要看其题材的内涵和构图的丰满程度;

(4)商品的包装、装璜及广告招贴,要概括、简洁,使人一目了然。

;2.实用美术(日用工艺品)

(1)实用美术欣赏的主要方面:

●看其使用功能是否完备,操作是否简便;

●看器物的尺寸、比例是否适度,注意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看其生产工艺的技术水平发挥得如何;

●看其色彩配合如何,特别是服装、纺织品的特殊要求;

●注意传统工艺美术品、民间工艺美术品和现代工艺美术品的不同风格;

●作为商品,看其是否切合生活的需要,能否引起人们的购买欲、是否符合消费者的购买能力。

(2)实用美术的性质,有些甚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它们融实用性与观赏性于一体,具有物质与精神双重属性。

一般地说,实用性是其主要方面,美化是在实用的基础上进行的。

实用与美观相统一,是实用美术追求的一般标准。

第六章书法艺术欣赏

本章要点,了解书法的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等特性,掌握其艺术语言的特点,并结合书法作品的赏析,加深对书法本质特征——书为“心画”的理解,能够初步运用欣赏书法的一般方法去赏析具体的书法作品。

一、书法的概念

书法是以书写汉字为基础,通过布白、结构、用笔及点画运动来表现意蕴、情感的艺术。

书法艺术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是最有代表性的东方艺术,中国书法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在当代艺术中显示了充沛的生命力,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书法艺术的语言

1.用笔:

行笔的方式、方法,如运笔中的刚柔、急缓、轻重、藏露、提按等。

2.用墨:

墨的着色程度及变化,如浓淡、枯润等。

3.结构:

字的分间布白、经营位置如大小、奇正、宽窄、比例等。

4.章法:

作品的整体布局,也称作“布白”,在多样统一中显示整体的和谐。

三、书法艺术的欣赏方法

1.提高对书法艺术特征的理解:

(1)书为“心画”;

(2)书肇于自然,书法是自然的节奏化;

(3)形式法规的精妙运用。

2.欣赏方法:

(1)观神采(从整体上领悟作品的精神内涵);

(2)审法度(对布白、结构、用笔、用墨的剖析);

(3)识独创(对书法风格的时代性、个性的把握)。

3、书法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联系

书法与绘画的密切联系,人们常说“书画同源”,可见二者的血缘关系,书法与中国画都用毛笔进行线条造型,相通之处自不待言;书法象音乐一样,具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有着音乐的美感;书法象舞蹈一样,千姿百态,飞舞跳跃,它的线条和形体犹如优美的舞蹈;书法象建筑一样,具有丰富多样的形体和造型,具有整体的力度和气势。

4.书法的民族文化内涵

书法艺术在形式美中蕴藏着意蕴美,体现出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美学思想,体现出书法家的精神气质和美学追求,一个个汉字仿佛具有了生命,抽象的点、线、笔、画,仿佛也成为了一个有机生命体的筋、骨、血、肉,其艺术境界的升华,分明传达着民族的情感和思想。

颜真卿《祭侄文稿》、王羲之《兰亭集序》、毛泽东的书法作品,无不表明了这一点。

第七章音乐艺术欣赏

本章要点,了解音乐的节奏、乐句、乐段、旋律、音色、织体、主题、曲式结构、体裁等概念,了解其艺术语言的特点;能够结合音乐作品的赏析,加深对音乐基本特征的理解;能够初步运用音乐的一般欣赏方法去赏析具体的音乐作品。

音乐是一个特定的音响过程,一个多种要素结合一道,涵载着一定生活内容、思想感情的、活跃、流动、组织有序的音响过程。

它作用于人的听觉,引发人们的种种体验和联想,使人步入艺术审美天地,并从中获得某种精神享受和满足。

一、音乐艺术的语言

1.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

(1)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作为音乐艺术材料的声音,是一个超脱了自然原型的特殊的音响体系。

(2)音乐是时间的艺术。

音乐艺术的展现要在一定的过程中完成。

音乐稍纵即逝的弱点所转化的特殊手法。

和空间艺术比较,时间艺术最突出的特点是间接性。

空间艺术的艺术形象是直观的,建筑在生活中有实用功能,是一个具体的东西,绘画与雕塑对动态的瞬间进行静态的表现,借助的也是直观的形象,而音乐与文学中的形象无论是从创作还是从接受的角度说,都不是具体直观的。

(3)音乐是表现的艺术。

“音乐形象”是经过联想而形成于人们头脑中的艺术形象,是感情化、性格化的形象,表现性与再现性的互补。

(4)音乐是再创造的艺术。

音乐的表现有稳定性的一面,又有演绎性的一面。

2.音乐艺术的语言:

(1)音乐的旋律:

旋律是具体的、旋律表达感情

(2)音乐的结构。

“变奏曲”、“回旋曲”、“奏鸣曲”的结构特征。

(3)音乐的体裁:

声乐体裁、器乐体裁、戏剧音乐体裁。

二、音乐艺术的欣赏方法

1.抓住音乐主题,充分发挥想象力,体味音乐形象。

2.熟悉音乐体裁,把握音乐表达内容的特殊方式。

3.了解音乐家及其作品所处的时代、社会、文化背景,力求准确而丰富地领会作品的时代性、社会性、民族性特点及文化蕴含。

第八章舞蹈艺术欣赏

本章要点,了解舞蹈的结构、动作、时空、舞台呈现等含义,掌握其艺术特点,并结合舞蹈作品的赏析,加深对舞蹈的特征及其偏重于表现与抒情的理解;能够初步运用舞蹈欣赏的一般方法去赏析具体的舞蹈作品。

舞蹈以有节奏韵律的人体动作及姿态变化来表现思想感情及社会生活。

舞蹈偏重于表现与抒情,在音乐、美术、光色的共同参与下融为整体,是一门多种艺术共同融成的综合性艺术。

但是每个民族通过舞蹈来表达感情的方式受到民族性的影响。

一、舞蹈的种类:

1.古典舞(中国、欧洲);

2.现代舞;

3.民间舞;

4.通俗舞;

5.国际舞。

二、舞蹈的形式:

1.舞剧;

2.舞蹈(广场舞蹈、独舞、集体舞、双人舞)。

三、舞蹈艺术语言

1.结构语言:

有意图的艺术构思。

戏剧结构(线型结构)与块状结构。

2.动作语言:

暗示;传达;让观众通过直观形象去感受。

动作既是构成舞蹈语言的基本材料,也是舞蹈家创作过程中的思维材料。

3.时空语言:

空间的展现与时间的流动。

时、空的相互依存溶合。

音乐的协作。

4.舞蹈语言的舞台呈现特点:

内在激情有形可见的动作流。

四、舞蹈与诗歌、音乐的联系与区别。

舞蹈与电影的相似与区别。

舞蹈与杂技、武术等其他人体艺术的区别。

舞与诗、乐:

诗是通过文字,诉诸读者,引发心灵感应、震撼,不具有直接可视性;乐是以音符为结构单位,表现内在激情,引发想象,无形可见;舞蹈有形可见,内在激情通过动作语言予以表达,流动持续。

舞蹈与雕塑、建筑、绘画:

都有形可见,直接可视,但舞蹈又是流动的时间艺术。

舞蹈与电影:

都有时空互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