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科目传染病寄生虫学学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7470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89 大小:76.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预防科目传染病寄生虫学学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预防科目传染病寄生虫学学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预防科目传染病寄生虫学学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预防科目传染病寄生虫学学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预防科目传染病寄生虫学学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预防科目传染病寄生虫学学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9页
预防科目传染病寄生虫学学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9页
预防科目传染病寄生虫学学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9页
预防科目传染病寄生虫学学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9页
预防科目传染病寄生虫学学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9页
预防科目传染病寄生虫学学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9页
预防科目传染病寄生虫学学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9页
预防科目传染病寄生虫学学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9页
预防科目传染病寄生虫学学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9页
预防科目传染病寄生虫学学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9页
预防科目传染病寄生虫学学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9页
预防科目传染病寄生虫学学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9页
预防科目传染病寄生虫学学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9页
预防科目传染病寄生虫学学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9页
预防科目传染病寄生虫学学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9页
亲,该文档总共8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预防科目传染病寄生虫学学习.docx

《预防科目传染病寄生虫学学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防科目传染病寄生虫学学习.docx(8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预防科目传染病寄生虫学学习.docx

预防科目传染病寄生虫学学习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一、细菌的个体形态

分别称为球菌、杆菌和螺形菌。

1、球菌

菌体呈球形成或近似球形,以直径大小表示,通常在0.5-2.0um。

2、杆菌

菌体形态多样,多数呈直杆状,也有的菌偌本稍弯,两端大多呈钝圆形,其大小用长和宽表示,中等大小的杆菌长2.0-3.0um,宽0.5-1.0um。

3、螺形菌(Spiralbacterium)

弧菌的菌体短小,长2.0-3.0um,螺菌菌体较长,为3.0-6.0um。

二、细菌的群体形态

细菌的基本结构

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体等。

一、细胞壁

(一)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

(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

(三)细胞壁的主要功能

(1)维持菌体的固体形态,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

(2)与细胞内、外物质交换有关。

它与细胞膜共同完成细内、外物质交换。

(3)细胞壁为表面结构,携带多种决定细菌抗原性的抗原决定簇。

(4)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上的脂多糖具有内毒素作用。

二、细胞膜

细胞膜(Cellmembrane)位于细胞壁内侧。

细胞膜的主要功能:

1、具有选择通透性体内、外的物质交换;2、分泌胞外酶;3、有多种呼吸酶类,如细胞;4、有多种合成酶类。

三、细胞质

(一)核糖体

(二)质粒

四、核体

第三节细菌的特殊结构

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还有一些特殊结构,如鞭毛、菌毛、荚膜和芽孢等。

一、荚膜

荚膜的主要功能:

1、保护细菌抵御吞噬细胞的吞噬,增加细菌的侵袭力,是构成细菌致病性的重要因素;2、荚膜成分具有特异的抗原性,可作为细菌鉴别及细菌分型的依据。

二、鞭毛

鞭毛:

丝状物中,鞭毛的细菌分为单毛菌、双毛菌、丛毛菌和周毛菌四种,主要功能:

1、鞭毛为细菌的运动器官,2、鞭毛具有特异的抗原性,通常称为H抗原,3、有些细菌鞭毛与致命性。

三、菌毛

菌毛(Pilus):

菌毛与细菌的运动无关,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两种。

(一)普通菌毛

(二)性菌毛

四、芽孢

芽孢:

胞质脱水浓缩形成的,具有多层膜包裹、通透性低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

代谢相对静止,不能分裂繁殖,是细菌抵抗不良环境的特殊存活形式。

芽孢形成的意义:

(1)芽孢对热、干燥、化学消毒剂和辐射等有较强的抵抗力,杀灭芽孢的可靠方法是160℃干热灭菌或高压蒸汽水菌。

2、环境中的芽孢一旦进入机体,又可发芽而形成新的繁殖体,故应防止芽孢污染周围环境。

3、芽孢的大小、形态和菌体中的位置随菌种而异,有助于细菌的鉴别。

第四节细菌的染色方法

一、革兰氏染色法

方法是将标本固定后先用草酸铵结晶紫染色min。

水洗后加碘液染1min,然后用95%乙醇脱色30s,最后用稀释的石炭酸复红或沙黄复染1min后水洗。

干后镜检,被染成紫色的为革兰氏阳性菌,被染成红色的为革兰氏性菌。

二、瑞氏染色法

细菌染成蓝色,组织细胞的细胞胞浆呈红色,细胞核呈蓝色。

三、特殊染色法

(一)抗酸染色法

(二)芽孢、荚膜和鞭毛的染色法

第五节细菌的生长繁殖

一、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

(一)营养物质

(二)酸碱度

(三)温度

(四)气体

四种类型:

1、专性需氧菌;2、微需氧菌;3、专性厌氧菌;4、兼性厌氧菌。

(五)渗透压

二、细菌的繁殖方式和速度

细菌多以二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单个细菌在固体培养上分裂繁殖后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菌集落,称为菌落。

细菌计数,用菌落形成单位表示。

三、细菌群体生长繁殖规律

1、迟缓期2、对数期3、稳定期4、衰亡期

二、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一)热原质

(二)毒素三)侵袭性酶类四)色素五)细菌素六)抗生素七)维生素

三、分解代谢产物与细菌鉴定

(一)氧化发酵试验

(二)氧化酶试验(三)过氧化氢酶试验(四)VP试验(五)甲基红试验(六)枸橼酸盐利用试验(七)吲哚试验八)硫化氢试验(九)脲酶试验

第七节细菌的人工培养

一、培养基

(一)基础培养基

(二)营养培养基

(三)选择培养基

(四)鉴别培养基

(五)厌氧培养基:

常用的有疱肉培养基。

二、细菌培养中的生长现象

(一)液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1、混浊生长;2、沉淀生长3、菌膜生长

(二)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三)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二、动物体内正常菌群的分布

1、消化道;2、呼吸道;3、泌尿生殖道

三、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一)生物颉颃作用

(二)营养作用

(三)免疫作用

四、条件致病菌

第二节细菌的致病性

一、细菌致病性的确定

二、细菌毒力的测定

(一)半数致死量(LD50)

(二)半数感染量(LD50)

三、细菌的毒力因子

构成细菌毒力的菌体成分或分泌产物称为毒力因子主要包括与细菌侵袭力相关的毒力因子和毒素。

(一)侵袭力相关毒力因子

1、黏附或定植因子

2、侵袭性酶

3、Ⅲ型分泌系统

4、干扰宿主的防御机制

(1)荚膜;

(2)细菌表面的蛋白;(3)蛋白酶;(4)细胞内逃逸;

(二)毒素

外毒素和内毒素两大类。

1、外毒素(Exotoxin)

2、内毒素(Endotoxin):

脂多糖

四、细菌的侵入数量、途径与感染

病原菌侵入机体引起感染,除必须具有一定毒力外,还需有足够的数量。

五、感染的类型

(一)隐性感染

(二)显性感染

(三)带菌状态

第三节细菌的耐药性

耐药性是指微生物多次与药物接触,发生敏感降低的现象。

二、细菌耐药性的检测方法

(一)表型检测法

(1)稀释法;

(2)纸片扩散法

(二)耐药基因检测法

一、常规细菌学诊断

(一)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

(二)分离培养

(三)生化试验

(四)药物敏感性试验

二、免疫学诊断

(一)抗原检测

(二)抗体检测

三、基因诊断

(一)聚合酶链式反应

(二)核酸杂交技术

第四单元消毒与灭菌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消毒

杀灭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二、灭菌

杀灭物体上所有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及其芽孢的方法。

灭菌比消毒求高。

三、无菌

物体上、容器内或特定的操作空间内没能活的微生物的状态。

四、防腐

阻止或抑制物品上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微生物不一定死亡。

第二节物量消毒灭菌法

热力灭菌法、辐射灭菌法、滤过除菌法等。

一、热力灭菌法

(一)温热灭菌法

1、高压蒸汽灭菌法:

当压力在103.4kPa时,容器内温度可达121.3℃,在此温度下维持15-30min可杀死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

2、煮沸法:

100℃煮沸5min可杀死细菌的繁殖体,杀死芽孢则需1-3h。

若水中加入2%碳酸钠可提高沸点至105℃,即可加速芽孢的死亡,又能防止金属器械生锈。

3、流通蒸汽法:

是利用蒸笼或蒸汽灭菌器产生100℃的蒸汽,维持30min可杀死细菌繁殖体,但不能杀死芽孢。

4、巴氏消毒法:

巴氏消毒法是以较低温度杀灭液态食品中的病原菌或特定微生物。

具体方法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低温维持巴氏消毒法,在63-65℃保持30min;第二类为高温瞬时巴氏消毒法,在71-72℃保持15s;第三类为超高温巴氏消毒法,在132℃保持1-2s。

(二)干热灭菌法

1、火焰灭菌法

2、热空气灭菌法

二、辐射灭菌法

(一)紫外线

(二)电离辐射

(三)滤过除菌法

第三节化学消毒灭菌法

一、常用消毒剂的种类及应用

(一)含氯消毒剂

(二)过氧化物剂

过氧乙酸常用于被病毒污染物品或皮肤的消毒。

(三)酚类

常用的有煤酚皂(又名来苏儿)

(四)碱类

常用的有氢氧化钠(烧碱)和生石灰。

厩舍墙壁、畜栏及地面等的涂刷消毒。

(五)醛类

主要是甲醛:

一是熏蒸毒,二是用2%水溶液用于地面消毒。

(六)醇类

最常用的是乙醇

(七)含碘消毒剂

包括碘酊和碘伏,主要用于皮肤消毒。

(八)季胺盐类

二、影响消毒剂作用的因素

(一)消毒剂的性质、浓度和作用时间

(二)温度和酸碱度

(三)细菌的种类、数量与状态

(四)有机物

第五单元主要动物病原菌

第一节球菌

一、金黄色葡萄球菌

葡萄球菌可分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腐生葡萄球菌三种。

(一)形态与染色

无鞭毛,无荚膜,不形成芽孢,革兰氏染色阳性。

(二)培养及生化特征

对生长要求不高

(三)致病性及毒力因子

1、引起的主要疾病

(1)化脓性炎症

(2)毒素性疾症

(3)葡萄球菌性肠炎

2、产生的主要酶和外毒素

(1)血浆凝固酶

(2)葡萄球菌溶血素

(3)杀白细胞素

(4)表皮剥脱毒素

(5)α毒素

(6)肠毒素:

耐热,抗酸。

(7)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

(四)微生物学诊断

1、涂片染色镜检

2、分离培养览定

3、生化试验鉴定

4、动物实验

5、其他方法

二、猪链球菌

猪链球菌分为35个血清型其中1、2、7、9型是猪的致病菌,猪链球菌2型最为常见。

三、与牛乳腺炎相关的链球菌

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及乳房链球菌都是牛乳腺炎的病原体。

第二节肠杆菌

一、大肠杆菌

(一)形态染色特片

大肠杆菌为革兰氏阴性、无芽孢的杆菌,周生鞭毛可运动,多有菌毛。

(二)培养及生化特征

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麦康凯琼脂上形成红色菌落。

(三)致病性及毒力因子

1、致病性

2、与大肠杆菌致病有关的毒力因子

(1)定居因子

(2)肠毒素

(3)其他

(四)微生物学诊断

1、病料的分离培养

2、可疑菌落的生化鉴定

3、纯培养物的抗原鉴定

4、检测毒力因子

二、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

(一)形态染色特征

除鸡白痢沙门氏菌和鸡伤寒沙门氏菌外,其余有周身鞭毛,能运动,大多数具有纤毛。

(二)培养及生化特性

不分解乳糖,无色透明、小菌落,可肠杆菌区别。

(三)致病发表及毒力因子

1、致病性

2、毒力因子

(1)菌毛

(2)内毒素

(3)肠毒素

(四)微生物学诊断

1、分离培养

2、生化鉴定

3、血清型分型

第三节巴氏杆菌

一、形态与染色

经瑞氏染色或美蓝染色呈明显的两极着色。

无鞭毛中,不形成芽孢。

二、培养及生化特征

营养要求较高,在血琼脂平板上成露滴样小菌落,在血清肉汤中培养开始轻微混浊,菌落为黏液型,较大。

三、致病性及毒力子

1、致病性

2、相关毒力因子

四、微生物学诊断

1、显微镜检查

2、分离培养

3、动物试验

4、血清学鉴定

第四节里氏杆菌

鸭疫里氏杆菌

鸭疫里氏杆菌可引起1-8周龄,尤其是2-3周龄雏鸭大批发病。

第五节嗜血杆菌

嗜血杆菌是一群酶系统不完全的革兰氏阴性杆菌,生长需要血液中的生长因子。

一、形态与染色

无鞭毛,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

二、培养及生化特性

本属菌生长需供给X因子和V因子。

本属细菌在巧克力琼脂上,本属菌对糖类发酵多不稳定。

三、致病性及毒力因子

四、微生物学诊断

1、涂片镜检

2、分离培养

3、V因子需要试验:

愈靠近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的本属菌菌落愈大,愈远的愈小,甚至不见菌落生长,该现象称为“卫生现象”。

4、卟啉试验

猪副嗜血杆菌

猪副嗜杆菌引起猪的格氏病(Glaesser’sdisease)特点为高热、关节肿胀、呼吸道功能紊乱及中枢神经症状。

鸡副嗜血杆菌

鸡副嗜血杆菌引起鸡传染性鼻炎。

第六节放线菌

放线菌属包括猪胸膜肺炎放线菌,猪胸膜肺炎放线菌是猪的重要致病菌。

猪胸膜肺炎放线菌

最适生长温度为37℃在普通营养基上不生长,需添加V因子。

三、致病性及毒力因子

小于6月龄的猪最易感,我国己鉴定有2、3、5、7与8型。

四、微生物学诊断

第七节革兰氏阴性需氧杆菌

布鲁氏菌

有羊、牛、猪、鼠、绵着及犬布鲁氏菌6个种,20个生物型。

一、形态与染色

无鞭毛,不形成芽孢

二、培养及生化特性

为严格需要氧菌,需在5%-10%CO2环境中才能生长,对营养要求较高,在含5%-101%马血清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

三、致病性及毒力因子

布鲁氏菌的主要毒力因子有内毒素、荚膜和透明质酸酶等。

可通过完整皮肤、黏膜进入宿主体内,临床上称之为“波浪热”。

对豚鼠致病性的顺序是马耳他布鲁氏菌≥猪布鲁氏菌≥流产布鲁氏菌>沙林鼠布鲁氏菌≥犬布鲁氏菌>绵羊布鲁氏菌。

四、微生物学诊断

1、细菌学检查

(1)显微镜检查

(2)分离培养鉴定

2、血清学检查

(1)检测细菌

(2)检测抗体

3、变态反应检查

第八节弧菌

革兰氏阴性菌

嗜水气单胞菌

一、形态与染色

二、培养及生化特性

嗜湿性菌25℃培养48h。

三、致病性及毒力因子

四、微生物学诊断

第九节革兰氏阴性微需氧菌或厌气菌

一、弯曲菌属

弯曲菌属的家禽的肠道内,呈弧状或海欧形,无芽孢,单根无鞘鞭毛,从微需氧到厌氧,呼吸型代谢。

空肠弯曲菌

(一)形态与染色

呈弧形、S形或海欧形。

(二)培养及生化特性

(三)致病性及毒力因子

(四)微生物学诊断

1、涂片镜检

2、分离培养

二、劳森菌属

(一)形态与染色

(二)培养及生化特性

严格细胞内寄生。

(三)致病性及毒力因子

本菌引起猪急性或慢性增生性肠炎,主要发生在6-20周龄的断奶仔猪。

(四)微生物学诊断

第十节革兰氏阳性无芽孢杆菌(革兰氏阳性杆菌)

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

该菌在4℃环境中仍可生长繁殖,是冷藏食品中威协人类健康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一、形态与染色

呈V字形排列或成对排列

二、培养及生化特征

在葡萄糖血液或血培养基上长成露滴状小菌落,呈β溶血,在45℃斜光线下观察,菌落可见淡蓝绿色荧光,这有助于与猪丹毒杆菌描图落相鉴别。

三、致命性及毒力因子

四、微生物学诊断

1、增菌培养

2、分离培养

第十一节革兰氏阳性产芽孢杆菌

一、炭疽杆菌:

形成芽孢。

(一)形态与染色:

炭疽杆菌是菌体最大的细菌。

呈竹节状长链排列。

无鞭毛,不能运动,在机体内或含有血清的培养基中可形荚膜。

易形成芽孢。

(二)培养及生化特征:

营养要求不高,粗糙型菌落,在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中菌体呈串球状。

(三)致病性及毒力因子:

本菌可引起各种家畜、野兽和人类的炭疽,牛、绵羊、鹿等易性强。

荚膜与炭毒素是主要毒力因子。

(四)微生物学诊断

1、细菌学检查

2、血清学检查

二、梭菌:

芽孢大于菌体

(一)产气荚膜梭菌:

产气荚膜菌是气性坏疽的主要致病菌。

1、形态与染色

2、培养及生化特性:

专性厌氧。

在牛乳培养基中形成爆型发酵是本菌的特征之一。

3、致病性及毒力因子:

A型菌主要引起人气性坏疽和食物中毒,B型菌主要引起羔羊痢疾;C型菌主要是绵羊猝狙的病原;D型菌引起羔羊、绵羊、山羊、牛的肠毒血症;E型菌可致犊牛、羔羊肠毒血症。

4、微生物学诊断:

览定本菌要点:

厌氧生长、菌落整齐、生长快、革兰氏阳性粗杆菌、不运动;接种至血琼脂平板有双层溶血环,牛乳培养基引起爆裂发酵等现象;胸肌注射鸽越夜死亡,胸肌涂片可见有荚膜的菌体。

(二)肉毒梭菌

1、形态及染色特征

2、培养及生化特征:

本菌专性厌氧。

最适温度为30-37℃。

3、致病性及毒力因子:

所有温血动物和冷血动物对肉毒素均有感受性。

它比氰化钾的毒力还大10000倍。

4、微生物学诊断

(1)材料处理

(2)检出试验

(3)证实试验

(4)定型试验

(三)破伤风梭菌

破伤风梭菌是导致人畜破伤风的病原。

1、形态与染色:

两端钝圆、细长、正直杆菌,多单在。

横径显著大于菌体,使芽孢体呈鼓槌状。

2、培养及生化特性:

此菌专性厌氧。

3、致病性及毒力因子

4、微生物学诊断

第十二节分支杆菌

有时分支,呈丝状,不产生鞭毛、芽孢或荚膜,常用萋-尼二氏(Ziehl-Neelson)染色法染色。

一、结核分枝杆菌

(一)形态与染色

(二)培养及生化特性

专性需氧菌,营养要求高,在含有蛋黄、马铃薯、甘油和天门冬素等,形似花菜样。

(三)致病性及毒力因子

实验动物中以豚鼠、仓鼠最敏感。

本菌以细胞内寄生和形成局部病灶为特点。

(四)微生物学诊断

1、直接涂片染色

2、分离培养

3、动物试验

二、牛分支杆菌

(一)形态与染色

牛分支杆菌菌体较短而粗。

(二)培养及生化特征

(三)致病性及毒力因子:

本菌主要引起牛结核病。

(四)微生物学诊断

1、显微镜检查

2、分离培养

3、动物接种

4、变态反应:

即结核菌素试验。

但结核菌素试验阳性仅表示过去某一时间曾经发生过分支杆菌感染或接种过卡介苗(BCG)无法证明目前是否为活动性感染。

5、血清学检查

三、禽分支杆菌

(一)形态与染色

(二)培养及生化特性

(三)致病性及毒力因子

(四)微生物学诊断

1、显微镜检查

2、分离培养

3、动物接种

第十三节螺旋体

所以螺旋体是介于细菌和原虫之间的一类微生物

一、钩端螺旋体:

钩端螺旋体属又名细螺旋体属。

(一)形态与染色:

菌体生长成C、S或8字形。

镀银染色法和刚果红负染色法染色较好。

(二)培养及生化特性:

营养要求不高,能进行人工培养。

(三)致病性及毒力因子

1、致病性:

钩体所致的钩体病为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2、毒力因子主要有四种

(1)黏附物质

(2)溶血素

(3)内毒素样物质

(4)细胞毒性因子

(四)微生物学诊断

1、直接镜检

(1)暗视野活菌检查

(2)染色后镜检

2、分离培养

3、动物接种试验

4、分子生物学法

5、血清学检查

二、猪痢疾短螺旋体

(一)形态与染色:

猪痢疾短螺旋体呈疏松、规则的螺旋形,姬姆萨染色和镀银染色均能使其较好。

(二)培养及生化特性:

严格厌氧

(三)致病性及毒力因子:

主要症状是严重的黏膜出血性下痢和迅速减重。

(四)微生物学诊断

1、直接镜检

(1)染色镜检

(2)相差或暗视野显微镜活体检查

(3)组织切片染色检查

2、分离培养

第十四节支原体

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的原核单细胞微生物。

呈高度多形性,能通过细菌滤器,能在人工培养基中生长繁殖,含有DNA和RNA,以二分裂或芽生方式繁殖。

一、鸡毒支原体:

鸡毒支原体又名禽败血支原体。

(二)培养及生化特征:

在含马血清或灭活鸡、猪血清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

需加入醋酸铊(1:

4000)和青霉素1000IU/mL。

二、猪肺炎支原体

仅感染猪,引起猪地方流行性肺炎(猪气喘病)细猪最为易感。

第十五节衣原体

衣原体是一类具有滤过性、严格细胞内寄生,以二等分裂方式繁殖和形成包含体样结构的革兰氏阴性核细胞型微生物。

鹦鹉热衣原体

第十六节真菌

真菌是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形态较细菌复杂。

一、皮肤真菌

主要是外源性感染,引起皮肤、皮下组织感染。

1、直接检查2、培养检查3、免疫学试验4、动物试验

二、黄曲霉菌

(一)形态与染色:

黄曲霉菌比细菌大。

(三)致病性及毒力因子:

从化学上可分为B1、B2、G、G2、B2a、M1、M2、P1、GM2。

黄曲霉毒素对多种动物呈现毒性作用,只是不同动物的敏感性不同,中毒:

急性或亚急性、慢性、致癌性。

1、急性或亚急性中毒;2、慢性中毒;3、致癌性(肝癌)B1的毒性和致癌性最强,其次是G1。

第六单元病毒基本特征

一、病毒的基本结构

(一)核衣壳

1、螺旋对称型

2、20面体对称型

3、复合对称型

(二)囊膜

二、病毒的化学组成

(一)核酸

(二)蛋白质

1、结构蛋白

2、非结构蛋白

(三)脂类与糖类

第二节病毒增殖方法

一、病毒的培养方法及其特点

实验动物、鸡胚、细胞可用于病毒培养

(一)实验动物培养法

(二)鸡胚培养法

(三)细胞培养法

二、细胞培养的类型及方法

(一)细胞培养的类型:

原代细胞、二倍体细及传代细胞。

1、原代细胞2、二倍体细胞株3、传代细胞系

(二)细胞培养的方法

1、静置培养

2、旋转培养

(一)细胞病变:

病毒感染导致的细胞损伤称之为细胞病变CPE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二)包含体:

有一些包含体则是细胞退行性变化的产物,如疱疹病毒感染所产生的“猫头鹰眼”。

(三)空斑:

原先感染病毒的细胞及病毒扩散的周围细胞会形成一个近似圆形的斑点,类似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称为空斑或蚀斑。

纯化病毒,对病毒定量,空斑形成单位通过PFU的计数及PFU减数试验,可滴定血清的效价、测定干扰素的活性等。

第三节病毒的感染

急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

持续性感染又分为潜伏感染、慢性感染和慢发病毒感染和迟发性临床症状的急性感染。

第七单元病毒的检测

第一节病科的采集与准备

采集的器官或组织样本如肺脏、脑、肝、脾、淋巴结等,含青、链霉素的Hanks液,离心取上清液作为接种物;应加入高浓度的抗生素,充分混匀后,置4℃冰箱内处理2-4h或过夜,离心后取上清作接种用;取样后,应迅速将咽喉拭子浸泡入含有2%犊牛血清和一定浓度的青链霉素的Hanks液中,充分涮棉试子,反复冻融3-5次,离心后取上清液作为接种材料。

第二节病毒的分离鉴定

一、病毒的分离与培养

二、病毒的鉴定

1、病毒形态学鉴定

2、病毒血清学鉴定

3、病毒分一物学鉴定

4、病毒特性和测定

第三节病毒感染单位的测定

常用于病毒滴度测定的技术有空斑试验、终点稀释法、荧光一斑点试验、转化试验等,最常用的是前二者。

一、空斑试验

二、终点稀释法:

算鸡胚半数致死量(ELD50)或鸡胚半数感染量(EID50)。

第四节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

一、病毒中和试验:

中和试验具有很强的特异性

二、血凝抑制试验

三、免疫染色技术: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可用于样于中病毒的检测和动物血清中病毒特异抗体的检测,检测病毒抗原体可采用夹心法和双夹心法。

四、免疫转印

第五节病毒感染的分子诊断

第八单元主要的动物病毒

第一节痘病毒科

一、鸡痘病毒

[形态]成熟的病毒粒子呈砖形或长方形,大小为280-330nm。

[致病特性]黏膜型鸡痘又称鸡白喉,死亡率较高。

二、绵羊痘病毒与山羊痘病毒

第二节弹状病毒科(圆柱状的核衣壳呈螺旋形对称)

狂犬病病毒

[分子特征]基因组为单分子负链单股RNA。

RNA聚合酶。

[致病特性]主要传播途径为被带毒动物咬伤。

而且病毒不在唾液腺中增殖,秒为固定毒。

第三节圆环病毒科

猪圆环病毒2型

[形态]PVC2无囊膜,呈球形,平均直径为17nm,是目前发现的最小的动物病毒。

单链DNA。

[致病特性]PCV1无致病性。

第四节疱疹病毒科

一、伪狂犬病毒

[形态]病毒粒子呈球状,有囊膜,囊膜表面有呈放射状排例的纤突,与病毒的感染有密切关系。

[分子特征]定功能的病毒蛋白包括11种糖蛋白;gB、gC、gD、gE、gG、gH、gI、gK、gL、gM和gN。

其中gB、gD、gH、gL、是病毒体外复制和感染所必需的糖蛋白;gC、gE、gG、gI、和gM是病毒复制的非必需糖蛋白。

世界上第一个获准使用的基因缺失苗就是伪狂犬病毒的tk基因缺失疫苗。

[抗原特性]伪狂犬病毒只有一种血清型。

[致病特性]成年猪多为隐性感染

二、马立克氏病病毒

马立克氏病病毒其主要特征是外周神经发生淋巴样细胞浸润和肿大,引起一肢或两肢麻痹。

[抗原特性]MDV可分为3个血清型:

一般所说马立克氏病病毒系指致肿瘤性的血溶型;2型为非致瘤毒株;3型为火鸡疱疹病毒(HVT)。

第五节腺病毒科

腺病毒无囊膜,核衣壳20面体对称,直径80-100nm。

组为单分子线状双股DNA。

一、犬传染性肝炎病毒

[致病特征]病毒经鼻咽、口及黏膜途径进入体内,最初感染扁桃体,因产生抗原抗体复合而致氏有膜水肿及肾小球肾炎,前者导致“蓝眼”。

二、产蛋下降综合征病毒

[形态]病毒粒直径75-80nm,无囊膜。

[抗原特性]省吃俭用有1个血清型。

第六节副黏病毒科

一、新城疫病毒

新城疫病毒(但称禽副黏病毒1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