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莱芜市第一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四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7805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莱芜市第一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四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山东省莱芜市第一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四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山东省莱芜市第一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四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山东省莱芜市第一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四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山东省莱芜市第一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四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山东省莱芜市第一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四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山东省莱芜市第一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四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山东省莱芜市第一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四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山东省莱芜市第一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四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山东省莱芜市第一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四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山东省莱芜市第一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四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山东省莱芜市第一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四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山东省莱芜市第一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四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山东省莱芜市第一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四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山东省莱芜市第一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四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山东省莱芜市第一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四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山东省莱芜市第一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四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山东省莱芜市第一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四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莱芜市第一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四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

《山东省莱芜市第一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四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莱芜市第一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四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莱芜市第一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四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

D.作者沉溺于美好的田园生活,乐于做一个隐士而忘却一切世俗的烦恼。

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无欲无愿的心境。

三、名著阅读

6.名著阅读。

《繁星》《春水》《伊索寓言》这几部名著,历来受到广大青少年的欢迎。

你最喜欢哪一本呢?

请把它推荐给同学,先说明你推荐的理由,再设计1~2个你认为在阅读中应该探究的问题。

我推荐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问题:

四、综合性学习

7.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3分)

(材料一)成语是浓缩的文化。

它言简意赅,深刻隽永,滴水藏海,折射历史的千姿百态。

它以语言为承载,方寸之间传达着丰富的含义,是汉语词汇中的璀璨明珠。

它深具历史性、知识性和艺术性。

(材料二)许多成语出自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典籍。

“一鼓作气”出自经典文献《左传》“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曲径通幽”出自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材料三)从“丝丝入扣”与古代纺织方法,到“登堂入室”与古代建筑格局;

从“土崩瓦解”与古代制瓦技术,到“如法炮制”与古代中药制法;

从“见风使舵”与古代航海技术,到“以管窥天”与古代天文观测技术:

一些成语的出现是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我们从中可以体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综合以上三则材料,用一句话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五、语言表达

8.下面是某同学摘抄的读书名言,请你依照这句名言的形式,仿写一个句子。

名言:

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

仿写:

一本书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情景默写

9.填空。

(1)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3)每一个青年都应遵循曾子的教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十则)做有远大抱负和坚定意志的有为青年。

(4)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现了诗人视死如归的高尚情操和中华民族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气概。

七、文言文阅读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初,晖①同县张堪素有名称②,尝于太学③见晖,甚重之,接以友道,乃把晖臂曰:

“欲以妻子托朱生。

”晖以堪先达④,举手未敢对,自后不复相见。

堪卒,晖闻其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⑤之。

晖少子怪而问曰:

“大人不与堪为友,平生未曾相闻,子孙窃怪之。

”晖曰:

“堪尝有知己之言,吾以信于心也。

(节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晖:

朱晖,与张堪同为东汉人。

②名称:

名声,名望。

③大学:

汉朝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

④先达:

指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

⑤赈赡:

救济,周济。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晓雾将歇歇:

_________

(2)夕日欲颓颓:

11.翻译下列句子。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欲以妻子托来生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晖以堪先达

C.以残年余力

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晖闻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之。

14.结合文中朱晖的言行说说他是个怎样的人。

八、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

①故乡的家是一个四合小院,院里有棵粗壮挺拔的洋槐树。

阳春四月,巨大的树冠华萌如盖,素淡的花苞次第开放,满院流溢着醉人的清香。

②槐花盛开的时节,团团簇簇洁白的花朵,像迎风舞动的风铃,摇出阵阵欢快的笑声。

最开心的,要数采摘槐花。

弟弟爬上高高的树杈,用带钩的竹竿把槐枝扭断,我拾起落在地上的枝条,沿着细茎轻轻一捋,一嘟噜花朵落进筐里。

③在那贫寒的年代,槐花无疑是一道美食。

或蒸或炒,皆唇齿留香。

然而,苍翠遒劲的老槐树,在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如巨人般轰然倒下。

翌日清晨,发现槐树被拦腰截断,细碎的花瓣飘落一地,生命的华美与脆弱瞬间交替,让人久久地怅然无语。

④此后不久,我们便搬家了。

十余年时光缓缓淌过,日子过得平淡而适意。

三年前的一天,宁静的生活被突如其来的电话打破。

妈妈放下电话,脸色煞白,双手颤抖,对爸爸说:

“儿子在工地上出事了!

⑤那是怎样惊心的一幕,现场发生爆管事故,弟弟身上多处烫伤,从八米平台跌落下来。

他在重症病房里,度过了生命中最难捱的两个月。

出院后,他不愿照镜子,也不愿出门见人,每天把自己锁在房间里,独自舔舐着心底的伤痛。

⑥妈妈说:

“这样会闷出病来,出去走一走吧。

”我想了又想,决定陪弟弟回故乡。

踏上魂牵梦萦的热土,我的心里充满期待与忐忑,不知这一趟旧地重游,将给弟弟带来怎样的影响。

⑦走进童年的小院,一阵阵清香扑面而来,浓烈而又执着。

抬头望去,记忆里被风雨摧毁的洋槐树,竟奇迹般出现在眼前,变得更加枝繁叶茂。

弟弟径直向前,缓缓走到槐树下,把身体贴近树干,紧紧地拥抱那棵树。

⑧那一刻,安静极了。

忽一阵清风拂过,雪白柔软的槐花,落在他的衣襟上。

他捏起几朵放进嘴里,细细地嚼,两行清泪落了下来。

自从弟弟受伤以来,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我唯一的一次,看到他流泪。

⑨泪痕很快被风吻干。

他侧过身来,说:

“姐姐,给照张相吧。

”我掏出数码相机,紧张得按了三次快门,才拍下这美好的瞬间。

弟弟倚着老槐树,感叹地说:

“槐花虽小,却有阳光的味道。

”他笑了,目光变得坚强,从灵魂深处射出来。

⑩半个月后,我们回到家。

照片洗了出来,弟弟把它摆在床头,背面写着一行蓝色小楷:

树是大自然的智者与强者,人应该像树一样活着。

至此,我那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很快,弟弟又回到工作岗位,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⑾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那树叶是信念,那树干是平和,那深入地底的根须,就是默默地承受。

人这一生,有这么一棵树,不管经历多少风雨,依然能凭借一缕心香,从容抵达幸福的彼岸。

(选自《阅读与鉴赏》,有改动)

15.通读全文,说说作者以“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为题有什么妙处?

16.根据提示,将方框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线索一:

挺拔的槐树花香醉人→_______→重生的槐树更加繁茂。

线索二:

少时的弟弟快乐健康→______→______→

17.联系语境,品析下列句子和加点的词语。

①团团簇簇洁白的花朵,像迎风舞动的风铃,摇出阵阵欢快的笑声。

②踏上魂牵梦萦的热土,我的心里充满期待与忐忑。

18.根据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第⑩段中“树是大自然的智者与强者,人应该像树一样活着。

”一句的理解。

(二)幸福的玫瑰

[美国] 阿·

戈登

  ①那年春天,每周六晚上我都要给凯洛琳小姐送去一朵玫瑰,那玫瑰总是花店里最好的一朵。

  ②我在放学后和星期六在奥森老爹的花店替他送花。

从一开始我送玫瑰的时候,就觉得这事有点儿古怪。

第一次送玫瑰的晚上,我提醒奥森老爹忘记给我送花人的名片了。

  ③“没有名片,詹姆斯。

送花的人要求尽量保密。

所以你不要声张,好不好?

”奥森老爹说。

  ④有人送花给凯洛琳小姐,我很高兴,因为大家都可怜她。

我们小镇里的人都知道,凯洛琳小姐最倒霉不过,她被人抛弃了。

她与潘尼曼已订婚多年,一直在等他。

但潘尼曼在医院实习期间,爱上了一个更年轻漂亮的女郎,和她结了婚。

潘尼曼娶的那个女郎的确是个美人,叫克丽丝汀。

  ⑤她在我们镇上的日子一定不好过,因为女人都鄙视她,说她的坏话。

至于可怜的凯洛琳小姐,这件事可把她害惨了。

一连半年,她足不出户,放弃了一切公众活动,甚至也不替教堂弹风琴了。

  ⑥我送第一朵玫瑰去的那天晚上,她看上去像个鬼。

我把那个盒子递给她,她满脸惊讶——“给我的吗?

”第二个星期六,在同一时间,我又送一朵玫瑰给凯洛琳小姐。

下个星期六,又是一朵。

第四次她很快就开了门,我知道她一定在等待着我。

她的两颊微红,头发也不那么散乱了。

  ⑦我又给她送去了第五朵玫瑰。

第二天早晨,凯洛琳小姐又回到教堂弹风琴了,我看见她衣襟上别着那朵玫瑰。

“多么勇敢。

”我母亲说,“多么有骨气!

  ⑧我照例每周末去送玫瑰,凯洛琳小姐逐渐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现在她有点儿自豪,表现出一种傲岸自尊的神气。

这一晚是我去凯洛琳小姐家最后的一个晚上。

我把盒子递给她,说:

“凯洛琳小姐,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送花了,我们下星期要搬到别的地方去。

不过,奥森老爹说他会继续送花来的。

  ⑨她踌躇片刻,说:

“詹姆斯,你进来一下。

”她把我领到整洁的客厅,从壁炉架上拿下一个精雕的帆船模型。

“这是我祖父的。

”她说,“送给你。

你给我带来了莫大的快乐——你和那些玫瑰。

”她把盒子打开,轻触娇嫩的花瓣,说:

“花瓣无言,却告诉我许多事情……”

  ⑩回花店后,我做了一件从来不敢做的事情。

我在奥森老爹那儿找到了我所要找的东西。

只见上面是奥森老爹潦草难辨的笔迹:

“潘尼曼,五十二朵美国红玫瑰,每朵两角五分,共计十三元。

已全部预付。

”原来如此,我暗自思忖,原来如此!

  ⑪直到许多年过去。

有一天,我又来到奥森花店。

一切都没有改变。

我跟他聊了一阵,随后问:

“凯洛琳小姐现在怎样了?

”“凯洛琳小姐?

”他点点头,“她嫁给了乔治,那个开药店的,人不错。

他们生了一对双胞胎。

”“哦!

”我有点惊讶。

我想让奥森老爹知道我当年有多精明,“你猜潘尼曼太太知不知道她丈夫送花给他的老相好凯洛琳小姐呢?

”奥森老爹叹了口气:

“詹姆斯,你从来就不太聪明。

送花的不是潘尼曼,他根本就不知道这回事。

  ⑫我瞪着眼睛看着他:

“那么花是谁送的?

”“一位太太。

”奥森老爹说,他小心翼翼地把栀子花放进盒子,“她说她可不肯坐视凯洛琳小姐因为她而毁了,送花的是克丽丝汀。

⑬“你瞧,”他最后盖上盒子的时候说,“那才是个有骨气的女人!

(选自《外国百篇经典微型小说》,有删改)

19.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

20.“我”和凯洛琳告别时,凯洛琳为何送“我”帆船模型?

21.请分析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的表达效果。

22.结合文本内容,探究“幸福的玫瑰”的意蕴。

九、作文

23.请以“断线的风筝”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②文体特征鲜明,不得抄袭;

③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D

【解析】

(“堤”的读音应为“dī”)本题考查学生的字音掌握情况,本题中出现的字音都较为常见,只要平时有足够的积累。

难度是不大的。

2.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

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C项正确,其他各项书写错误的词语应更正为:

A:

旁鹜——旁骛。

B:

囊荧映雪——囊萤映雪,烦燥——烦躁。

D:

相形见拙——相形见绌,遮天敝日——遮天蔽日。

3.A

【解析】试题分析:

A“别具匠心”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原句写的是天然石林,应用”鬼斧神工”;

B“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了,见得多了,自然而然受到影响。

符合句意;

C“玉不琢不成器”指玉石不经过雕琢,成不了器物。

比喻人如果不经历磨难,就会难以成材。

符合题意;

D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常用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符合语境。

考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理解能力。

点评:

所学学习和生活中常见的、出现较多的词语、成语、俗语,要做到知其意,善运用。

平时要在积累上下工夫,对于易于混淆的词语、成语、俗语要进行比较、积累。

4.C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

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

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C项没有语病。

其他各项语病如下:

A项搭配不当,“知识”可以“传授”,但是“能力”不能“传授”,应去掉“和能力”。

B项语意重复,“当务之急”已经有“目前”的意思,应去掉“目前”。

C项缺少主语,应删去“通过”或“使”。

点睛:

病句的类型主要有: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

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

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5.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手法运用的分析和思想感情的把握,我们解答时要结合整首诗,逐句进行分析。

D项理解不正确,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陶渊明勇敢地反对传统观念,冲破陈旧的精神枷锁,毅然地告别官场,不做劳心治人的“君子”;

决然地返回家园,心甘情愿地扛起了锄头,辛勤地躬耕垄亩,偏要做个劳力的“小人”。

他拥有无畏的精神,美好的人格,和高尚的境界,并非沉溺于美好的田园生活且无欲无求。

6.示例一:

我推荐的是《繁星》《春水》

这两部名著歌颂了母爱与童真,赞颂美丽的大自然,也体现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文字浅显而意蕴丰富,很适合初中生阅读。

①这两部诗集体现了中国诗歌的特点吗?

②《繁星》《春水》的体裁是否值得中学生模仿?

示例二:

我推荐的是《伊索寓言》。

这部书通过简短而精练的寓言故事,体现了日常生活中那些不为我们察觉的真理,每篇故事都有启迪意义,也都有现实意义,很值得一读。

探究问题:

①《伊索寓言》和中国传统的寓言故事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②今天读《伊索寓言》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积累能力。

名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

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

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本题考查对《繁星》《春水》《伊索寓言》的阅读理解,选择自己喜欢的名著,说明理由即可,同时提出与名著相关的问题即可。

7.成语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

试题分析:

仔细阅读材料,结合三则材料所描述的主题,成语和文化。

从而得出结论,成语里蕴涵文化;

文化是成语的来源。

筛选材料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

8.一本书像一盏灯,指引我们走入别样绚丽的人生旅途。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仿写。

句子的仿写要做到找准意象、找对修辞、找对句式,这样结合所给的句子就可以较容易地完成句子的仿写。

本题中注意比喻修辞的使用,注意句式的使用,这样就可以较容易地完成题目。

9.

(1)其不善者而改之

(2)伤心秦汉经行处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析】本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

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

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

本题中需要注意的易写错的字是:

善,毅。

10.

(1)消散。

(2)坠落;

落下。

11.

(1)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2)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12.D

13.朱晖听说他的妻子儿女生活贫困,于是亲自去问候看望,并救济他们很多东西。

14.朱晖是个重信义(情义)的人,虽然口头没有答应张堪的嘱托,却铭记在心,在张堪死后,还是帮助他的家人。

【分析】

甲文选自: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全梁文》作者:

陶弘景年代:

南朝梁

乙文《后汉书》作者:

范晔年代:

南朝

甲文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文译文:

早前,与(朱)晖同县的张堪一直很有名气,曾经在太学见过(朱)晖,很看重他,把他当朋友对待,握着(朱)晖的胳膊说,“准备把妻子儿女托付给朱先生”。

(朱)晖因为(张)堪已经是名人,所以只是拱手没有敢应承,之后(二人)再也没有见过面,(张)堪死后,(朱)晖听说他的妻子儿女生活贫困,于是亲自前往探视,送去丰厚的钱款扶持。

(朱)晖的小儿子很不理解,问到:

“父亲您不和(张)堪为友,平生也没什么往来,我们实在觉得奇怪啊。

”(朱)晖说:

“(张)堪曾经和我说过知己的话,我铭记在心”。

10.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

歇:

消散。

11.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题需注意的词语是:

与: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1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意义的理解能力,例句中的“以”是“把”的意思,D项与例句相同。

A项中的“以”是“来”的意思;

B项中的“以”是“因为”;

C项中的“以”是“凭借”。

1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

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重点词语:

闻:

听说。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1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人物形象的把握。

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

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

朱晖是个重信义的人。

15.示例:

①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心比作会开花的树,生动形象②有意蕴,暗示(据示)文章的中心③以“树”为线索行文,思路清晰。

16.线索一:

被雷击的槐树轰然倒下(槐树被雷电拦腰截断)线索二:

受伤后的弟弟一蹶不振醒悟的弟弟开始新生活。

17.示例:

①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槐花盛开时的美丽。

“团团蔟蔟”写出了槐花开得繁多;

“像迎风舞动的风铃”写出了槐花的动态美,充满灵性,表达了对槐花的喜爱之情。

“据出阵阵欢快的笑声"用拟人手法,表现了弟弟少年时代的快乐生活。

②“期待”是期望、等待的意思。

这里体现了我盼望弟弟早日从伤痛中走出来的心情;

“志忑”是心神不定的意思,体现了我不知道回故乡是否会给弟弟带来好影响的不安心情。

18.应该像树一样,在遭受灾难时,保持平和的心态,默默承受,做一个智者;

同时,有着坚定的信念,坚强乐观,做一个强者

15.本题考查对题目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即可。

以“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为题,首先是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心”比作会开花的树,吸引读者的注意,生动形象的说法使读者愿意阅读文章。

其次本文以“树”为线索来展开描写,题目中点出来可以使文章思路更为清晰,阅读理解更为方便。

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要把文章标题和文章内容联系起来,二要注意作者所运用的某种手法以及所表达的某种感情。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一般情况下,标题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表现,不少文章的题目与中心意思、作者情感有密切的联系。

标题含义:

1.题目本身义。

指文中的某样物品(题目为名词时多见);

文章中的某个情节(题目为句子时多见)2.题目深层义。

3.与中心的关系。

1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解答时,结合文章的线索加以分析概括即可。

文章共有两条线索:

线索之一是故乡院里的洋槐树,首先写挺拔的槐树花香醉人,然后写槐树在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轰然倒下,最后写槐树重新焕发生机,更加繁茂;

线索之二是“我”的弟弟,首先写年少时弟弟快乐健康的生活,然后写弟弟因工地事故而受伤,之后一蹶不振,最后写弟弟在看到重生的槐树幡然醒悟,走出事故的阴影,开始新的生活。

17.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理解与掌握以及对词语的分析能力。

解答时,先判断使用的修辞手法,再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即可。

文中的画线句,将花朵比作风铃,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槐花盛开时的美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