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二调考试 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8352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4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二调考试 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二调考试 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二调考试 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二调考试 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二调考试 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二调考试 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二调考试 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二调考试 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二调考试 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二调考试 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二调考试 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二调考试 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二调考试 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二调考试 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二调考试 历史试题.docx

《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二调考试 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二调考试 历史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二调考试 历史试题.docx

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二调考试历史试题

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

说明: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12页,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其中每小题1分,共50分。

1.1949年,毛泽东充满激情地预言:

“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

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下列促进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文化建设高潮”出现的是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贯彻

B.“大跃进运动”的发展

C.“上山下乡”运动的开展

D.“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提出

1965年学校数

比旧中国最多

时增长

1965年在校学生

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

高等学校

434所

1.1倍

67.4万人

3.3倍

中等学校

80993所

14.1倍

1432万人

6.9倍

小学

1681000所

4.9倍

11626.9万人

3.9倍

2.下表中新中国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主要是因为

A.建立起了人民教育事业B.确定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方针

C.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D.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

3.

右图是中国邮政发行的一个纪念首日封,图中所示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是

A.邓小平正式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

B.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工作正在进行

C.《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制订

D.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开始实施

4.“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以来,我国科技成就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能证明此观点的史实是

A.“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票证制度的普遍实施

B.“南优二号”选育成功、“革命样板戏”广泛流行

C.“神舟”飞船发射成功、教育战线的“停课闹革命”

D.“银河一号”研制成功、互联网的普遍应用

5.亚里士多德认为,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运动的,“任何运动着的事物都必然有推动者”,造物主就是那个“第一推动者”。

下列理论思想最先推翻这一观念的是

A.莎士比亚的人文思想B.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C.达尔文的进化思想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6.“近代自然科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各个领域开始了对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的反叛和进攻,而科学自身的每一个胜利又都是对宗教教义和传统观念的致命打击与否定。

”(沈之兴、张幼香主编《西方文化史》)有力地打击了封建神学创世说的科学成果是

A.自由落体定律B.经典力学体系C.生物进化理论D.细胞研究成果

7.《互联网进化论》中指出:

“工业革命把人变成机器,信息革命把机器变成人。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工厂诞生于工业革命后,消失于信息革命中

B.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人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

C.机器与人的斗争始于工业革命止于信息革命

D.信息革命后机器完全取代了“人脑”的作用

8.

下图为1831年达尔文随同英国“贝格尔”号巡洋舰环球科学考察的路线图。

下列表述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A.达尔文深受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影响

B.“贝格尔”号可以通过无线电报与英国联系

C.“贝格尔”号以内燃机为动力

D.当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9.普罗塔戈拉提出:

“神是不可知的,人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明语言,造出房屋、衣服、鞋子和床,并且从土里取得养生之资的。

”对此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A.批判奴隶制民主政治B.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

C.特别强调人的价值D.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美德

10.古希腊一位哲学家认为:

研究物质世界的构造和法则、探索外界事物的本质不能够说没有意义,但对于哲学家来说,应该有比树木、石头和星辰更有价值的问题,这就是心灵问题、道德问题。

下列属于这位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主张是

A.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B.认识人自己

C.强调“理念是万物的本原”D.真理高于一切

11.美国学者达林·麦马虹在总结两千多年的幸福观时说:

在荷马时期,幸福就是幸运;在古希腊哲学家所处的时期,幸福等同于______;在启蒙时期,幸福就是及时行乐。

材料空白处应是

A.权利与金钱B.上帝和法律C.民主与科学D.智慧与德行

12.历史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某一历史知识时引用了下面的诗句作补充:

“她的步履轻盈/她的姿态优美/很象飘飘欲仙的天使/她的声音象仙乐一般优雅/委婉、清脆。

”老师讲解的历史知识应该是

A.古希腊神话B.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

C.宗教改革D.浪漫主义文学

13.“若是我们要指定中世纪科学终结是哪一年,我们就推举1543年,那年根据实验方法而确立的两本基本的近代著作出世了,一本是维萨留斯所著《人体结构》,一本是哥白尼所著《天体运行之道路》。

”引文中两部著作反映出的思想基础是

A.“约定是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B.“人生来就是自由和平等的”

C.“再没有比理性更高的东西了”D.“人们可以支配自己的命运”

14.“谁是最伟大的人物——是恺撒、亚历山大、成吉思汗、还是克伦威尔?

有人回答:

毫无疑问是艾萨克·牛顿。

非常正确,因为我们应该尊敬推崇的正是以真理的力量来统帅我们头脑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

”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否定恺撒等人的历史作用B.渗透着人文主义精神

C.体现了启蒙思想D.肯定了科学的力量

15.有人认为,如同牛顿发现了自然界的“三大定律”一样,西方先哲们也在人类社会同样发现了“三大定律”:

第一,人是社会的中心;第二,个人利益是治理社会的基础,建立了承认和尊重个人利益的哲学观念;第三,任何政府唯一的宗旨就是保护人民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

其中,第三大定律是指

A.三权分立B.社会契约论C.天赋人权D.人民主权

16.“我对那位公义刑罚罪人的神,说不上爱。

我对他隐存忿怒;我恨他,因为可怜的罪人,在律法和悲惨恐惧下生活,不但被原罪毁坏,还要受福音折磨……”“做善功的结果,就是会堕入地狱。

”材料中的“我”应该是

A.但丁B.马丁·路德C.莎士比亚D.伏尔泰

17.“要触犯当时的社会制度,就必须从制度上剥去那一层神圣外衣。

”为此,西欧掀起A.文艺复兴运动B.宗教改革运动C.启蒙运动D.智者运动

18.西方启蒙思想家将可能作恶的权力称为“无赖”、“非天使”、“有限理性”等,核心指向一点:

即认为权力领域充满危险和变数,统治者的道德、人品并不可靠。

要解决“可能作恶的权力”,他们主张

A.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B.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真正平等

C.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D.削弱中央权力,实现公民自治

19.据《启蒙运动百科全书》记载:

启蒙运动时期,某一学说有两个灵感来源,一是英格兰的政治制度,另一个是生物学中的生机论学说。

生机论不是把有机体看成机器,而是视之为力求维持动态平衡的不断变化的实体。

据此推断提出此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A.伏尔泰B.孟德斯鸠C.卢梭D.达尔文

20.关注时代特征,是把握历史的核心。

如果把15~16世纪西欧社会发生的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或现象加以归纳概括,其最基本的特征是  

A.在动荡中进入中世纪         B.在演变中走出中世纪

C.在革命中实现民主化         D.在变革中实践工业化

21.格拉斯在《再见,西方文化》中写道:

如果有人问我现在的欧洲需要什么,我会说需要能不依赖他人自己形成想法的人,是能独立思考,而不是按照别人的意愿思考的人,是能摆脱惯常的思维轨道,能用新的视角思考周围发生的事情的人。

与材料中对“人”的认识持相似观点的思想家是

A.伏尔泰B.薄伽丘C.康德D.马丁·路德

22.某教师在分析一文学作品时说:

“作者在环境、事件、情节的安排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夸张地突出某些特性,造成强烈的对照,使小说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能影响我们全部的思想情感。

”与这一作品艺术风格一致的是

A.《西风颂》B.《母亲》C.《人间喜剧》D.《等待戈多》

23.《共产党宣言》中说:

“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含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下列文学作品中,最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A.《巴黎圣母院》B.《高老头》C.《十日谈》D.《母亲》

24.某画家目睹一桩抢劫案,根据该画家提供的嫌疑人肖像画,有警察判断嫌犯是一位妙龄少女,有警察认为是一位耄耋老头,甚至有警察认为是一台洗衣机。

据此,你认为该画家的绘画风格是

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C.印象派D.现代主义

25.莫言在小说《生死轮回》中塑造了土地改革时被枪毙、在阴间里为自己喊冤的一个地主,不断地经历着六道轮回,一世为人、一世为马、一世为牛、一世为驴……每次转世为不同的动物,都未离开他的家族,离开这块土地。

小说正是通过他的眼睛,准确说,是各种动物的眼睛来观察和体味农村的变革。

下列与其文学流派相似的是

ABCD

26.有人在描述某画派的一幅作品时说道:

“画中人似乎是由女性身体上的许多小平面组成的,它们是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所得,表示人人都知道应该在那儿的东西,但不是一眼就可以认出来的东西。

”该画派应属于

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C.印象主义D.立体主义

27.王国维说:

“兄弟之亲本不如父子,而兄之尊又不如父,故兄弟间常不免有争位之事”,“大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

请判断他是在论述下列哪一制度的由来

A.以举荐贤能为核心的禅让制B.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

C.“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制D.以同姓亲族为主体的分封制

28.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

“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C.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D.“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29.唐太宗在位时曾说:

“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

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

”材料最能表明唐太宗

A.对中书省的工作不满意B.十分重视门下省的职能发挥

C.希望三省之间友好合作,和谐共处D.认识到三权分立民主政治的重要性

30.“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

”伏尔泰在这里主要赞扬科举制

A.加强了中央集权B.提高了官员素质

C.提高了行政效率D.废除了门阀制度

31.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名。

宋代的路,犹如明清的省。

宋代的路较常设的机构有安抚司、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等。

各机构互不统属,互相牵制。

转运使与提点刑狱司都有对官吏的监察权,提举常平司与转运使都有财权。

这表明

A.宋代地方行政制度与明清两代没有区别

B.行政机构分散、权属交叉有利于集权

C.行政机构互相牵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D.扩大行政区域是中央集权的主要方式

32.“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B.独主是指皇帝实行地方长官任命制

C.本质上都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D.两者在统治方式上并无实质性区别

33.社会阶层是指社会上分成不同地位高低的阶层,如贵族、奴隶等;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转换成另一个阶层,如平民可以因为努力而变成官员。

社会流动变大的意思是不同阶层出身的人转换另一个阶层的可能性变大。

若用这两个概念分析春秋战国的历史变动,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社会流动则变大

B.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多,社会流动也变大

C.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社会流动也变小

D.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多,社会流动则变小

34.南宋遗民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评价某一制度时说:

“然则行台省之名,苟非创造之初,土宇未一,以此任帷幄腹心之臣,则必衰微之后,法制已隳,以此处分裂割据之辈,至若承平之时,则不宜有此名也。

”马端临评价的是

A.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B.宋朝的地方机构改革

C.元朝的行省制度           D.唐宋的科举制度

35.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

“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

A.皇帝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36.西汉文帝出行时有人惊吓到他的马,此人被廷尉处以罚金。

汉文帝认为处罚过轻,廷尉说:

“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据此可以认为汉初

A.重视法治社会的建设B.官僚集团自觉守法

C.官僚和法律牵制皇权D.法律权威高于皇权

37.黄仁宇曾指出:

“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这样的安排纯系一时权宜之计,从未预计长久保持。

”这里“‘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指

A.行省制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D.分封制

38.“宰相之用舍听之天子,谏官之予夺听之宰相,天子之得失则举而听之谏官;环相为治,而言乃为功。

谏官者,以绳纠天子,而非以绳纠宰相者也……。

”该材料表明

A.皇帝和谏官矛盾尖锐B.皇帝的权力受到宰相的制约

C.监察制度适用于监督宰相D.谏官的职责是规劝君主的过失

39.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

“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

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

”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A.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C.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40.嘉定二年(1210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按两宋中央官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是

A.尚书省B.参知政事C.枢密院D.军机处

41.西周的礼乐文明造成了中国古代国家的宗法专制特征,依靠族权和政权的结合来实现宗法专制。

于是传统文化便有了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的倾向,家国同构,父为家君,君为国父,这样也就有了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说法。

在这种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制度是

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42.清人王鸣盛论及汉代官制,“以尚书与三公对言,三公权不及尚书;以尚书与中书对言,尚书又不及中书矣……要之士人必不如宦人之犹亲密”,这说明汉代

A.权力重心在中书B.三省已具雏形

C.外朝受内朝牵制D.皇权逐步加强

43.元代行省内部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

元代实行这种权力运行机制主要是为了

A.加强中央集权B.分化地方权力

C.妥善处理各民族之间关系D.提高行政效率

44.中国古代收养养子时,往往有“异姓不养”的规定。

如明清律法都规定,若收养异姓子为嗣,则收养人和送养人都要被杖六十下,其子归宗(即送回送养人家中)。

与此规定密切相关的制度是

A.分封制B.世袭制C.察举制D.宗法制

45.清末御史张瑞荫的奏折中说:

“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

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

”与材料的看法一致的是

A.军机处实际上掌握了最高行政权B.军机处有助于树立官场廉政之风

C.军机处官员多是平庸之辈D.内阁制有利于加强皇权

46.易中天先生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写道:

“作为集权主义者,尤其是那些倾向于专制和独裁的‘雄略之主’,几乎没有一个人会认为前朝的覆亡乃是因为过度的集权。

他们只会得出相反的结论。

因此,他们吸取的教训,也只能是专制、专制、再专制,集权、集权、再集权。

”汉武帝、宋太祖、明成祖采取的相似措施是

A.沿用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B.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分割削弱相权

C.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加强专制皇权

D.通过刺史制和行省制,加强官僚队伍建设

47.林则徐致信给维多利亚女王说:

“我天朝君临万国,尽有不测神威,然不忍不教而诛。

故特明宣定例。

该国夷商欲图长久贸易,必当懔遵宪典,将鸦片永断来源,切勿以身试法。

”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清朝是当时世界霸主B.清朝断绝与英国的贸易

C.林则徐主张合法贸易D.林则徐谙熟英国的政情

48.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

其中写道:

“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

”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A.《黄埔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

49.合理的历史联系是历史学习的常用方法之一,右

图空白a、d相对应处,应补填上

A.开埠通商、入超

B.开埠通商、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

C.鸦片走私、自然经济解体

D.鸦片走私、出超

50.1840-1842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以一个《南京条约》的签署告终。

而那些战争的当事人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的呢?

据史料记载:

清政府极力的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从历史的角度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清政府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实际反思有限B.清政府理性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影响

C.清政府逐渐放弃天朝上国的思维D.清政府想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Ⅱ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在答卷纸试卷密封线内规定的地方。

2.答卷Ⅱ时用黑色钢笔或圆珠笔写在答卷纸上。

二、本卷共2小题,其中第51题22分,第52题28分,共50分。

51.(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

……大夫以上皆世族,不在选举也。

——清·俞正燮《癸巳类稿》

材料二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问中正。

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

材料三《傅畅自序》云:

“时清定九品,以余为中正。

余以祖考历代掌州乡之论,又兄宣年三十五立为州都,今余以年少复为此任,故至于上品。

——《太平御览》

材料四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贡举、监试、提调之子孙及亲族,例应回避。

雍乾间,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

乾隆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弥封、誉录、对读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

——《清史稿·选举志》

材料五根据1855年前后英国议院辩论记录及相关资料,得出结论:

“中国的科举制度在英国已广为人知;……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先于中国采用竞争性的文官考试制度,而且没有任何西方的个人、国家或种族声称其拥有考试制度的发明权。

——张沅长《中国与英国的文官改革》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选官的主要依据,并回答西周为了维护政治稳定和权力的传接实行了什么制度?

(4分)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傅畅为何能“至于上品”?

(4分)与材料一中的选官制度有何共同特点?

(2分)

(3)综合材料一到材料四,分析材料四中选官制度的变化。

(8分)

(4)综合上述材料,从君主专制和东学西渐的角度分析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影响。

(4分)

52.(28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

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

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

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

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依据材料一,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本质区别,并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重要意义。

(8分)

材料二封建的专制帝王是最反动腐朽的势力,众多的昏君荒淫腐朽,专断无能,制造了一幕幕的悲剧。

但专制王权在历史上也发挥出重要作用。

战国时期人们对黄河的治理;汉武帝征发几万民工开凿了漕渠、白渠;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唐太宗派将军李靖等率十余万大军分道出击突厥,灭亡突厥,在北部边境设立都护府……康熙帝派出大批清军进驻黑龙江,围攻侵略我国领土并占领雅克萨的沙俄匪军,取得了雅克萨大捷,迫使俄国签订了对双方较为公正的《尼布楚条约》……商代青铜器工艺技术高度发展,所生产的大量青铜,式样各异,器物上的纹饰瑰丽而深厚,造型生动别致。

中国的丝绸、瓷器精美精致、闻名并行销世界。

中国引以自豪的四大发明为世界文明进程作出了贡献。

——《古代王权和专制主义研究》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专制王权发挥的积极作用。

(8分)

材料三中国过去的政治,不能说皇权相权绝不分别,一切全由皇帝专制。

我们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

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四秦王政创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树立了绝对皇权,巩固了统一。

秦王政的这些活动,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3)概括材料三、四的观点的区别并各举两例加以说明。

(12分)

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51.(22分)

(1)主要依据:

血缘;(2分)制度:

嫡长子继承制。

(2分)

(2)原因:

身为中正;门第高贵。

(4分)

共同特点:

封闭性、垄断性。

(2分,答出一点即可)

(3)选官形式:

由世袭、推举到考试;

选官标准:

由血缘、门第到考试成绩;

选官范围:

不断扩大;

选官特点:

由封闭、垄断到公平、开放。

(8分,任答其中三点即可)

(4)从世官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演变体现了统治基础的扩大,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2分)中国科举制成为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蓝本,促进了近代西方政治的发展。

(2分)

52.(28分)

(1)区别:

分封制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实行世卿世禄制;(2分)郡县制实行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选贤任能”)。

(2分)

意义:

在国家制度中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彻底打破了世卿世禄制,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

(4分)

(2)素质高的帝王统治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利于有效地组织大型工程建设,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和经验,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民族之间的融合,从而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对外交流,抵御外来侵略;创造了辉煌的文化、科技成就。

(8分,任答四点)

(3)材料三表明中国古代政治不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