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8745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2.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雀东南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孔雀东南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孔雀东南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孔雀东南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孔雀东南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孔雀东南飞.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孔雀东南飞.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孔雀东南飞.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孔雀东南飞.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孔雀东南飞.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孔雀东南飞.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孔雀东南飞.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孔雀东南飞.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孔雀东南飞.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孔雀东南飞.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孔雀东南飞.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孔雀东南飞.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孔雀东南飞.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孔雀东南飞.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孔雀东南飞.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孔雀东南飞.docx

《孔雀东南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雀东南飞.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孔雀东南飞.docx

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

原文解读

汉末建安①中,庐江②府小吏③焦仲卿妻刘氏,为④仲卿母所遣⑤,自誓不嫁。

其家逼之,乃⑥投水而⑦死。

仲卿闻之⑧,亦自缢⑨于庭树。

时人⑩伤(11)之,为(12)诗云尔(13)。

[句解:

诗前序言,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情节,交代成诗的经过。

“遣”“逼”二字,集中表现了故事的矛盾冲突,全诗围绕“遣”“逼”二字展开故事情节。

][翻译:

东汉末建安年间,庐江太守衙门里的小官吏焦仲卿的妻子刘氏,被仲卿的母亲休弃,自己发誓永不再嫁。

她的娘家人逼迫她(再嫁),(兰芝)于是投水自尽了。

焦仲卿听到这个消息,也自己在庭院中的树上吊死。

当时的人哀悼他们,(就)写了这样一首诗。

]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14)。

[句解:

这两句托物起兴,引起下文,一则以孔雀飞离时徘徊眷恋引出故事;二则营造哀怨缠绵的气氛,为全诗定下悲伤的基调。

用飞鸟徘徊起兴,以写夫妇离别,这是汉代乐府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翻译:

孔雀向东南飞,(它顾念伴侣,)每飞五里,就流连一阵。

“十三能织素(15),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16),十六诵诗书(17)。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句解:

这几句用古诗中“赋”的手法,即以层递句式铺陈的手法,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

]君既为府吏,守节(18)情不移(19),贱妾(20)留空房,相见常日稀(21)。

鸡鸣(22)入机织,夜夜不得息(23)。

三日断(24)五匹(25),大人(26)故(27)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句解:

“鸡鸣入机织”极言其劳作之早,“夜夜不得息”极言其劳作之苦,“三日断五匹”极言其劳作之勤。

“大人故嫌迟”写焦母存心挑剔刁难,是其“常苦悲”的原因。

]妾不堪(28)驱使(29),徒(30)留无所施(31),便可白(32)公姥(33),及时相(34)遣归。

”[句解:

刘兰芝主动要求“及时相遣归”,这是她长期忍让、顺从后的爆发,她的话里有委屈、不满,又坚决有力、毫无伪饰。

][翻译:

“(我)十三岁就能织(精美的)白绢,十四岁就学会制作衣服,十五岁就能弹奏箜篌,十六岁就能诵读诗书。

十七岁成了你的妻子,心中(却)常常感到苦痛悲伤。

你身为府里的官员,遵守府里的规则,专心不移,我留守空房,两人见面的日子常常很少。

(每天)鸡鸣时就要上织机织布,夜夜都不能歇一歇。

每隔两三天就织成五匹布,婆婆总是嫌我织得慢。

(其实)并不是织得慢,你家的媳妇难做啊!

我既然担当不了你家的使唤,白白地留着也没有什么用,你就可以禀告婆婆,趁早送我回娘家去。

”]

段解:

兰芝向仲卿倾诉。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35)阿母:

“儿已薄禄相(36),幸复得此妇,结发(37)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共事(38)二三年,始尔(39)未为(40)久,女行(41)无偏斜(42),何意(43)致(44)不厚(45)?

”[【问题设置】仲卿明志,力赞兰芝说明了什么?

答案:

表明他们夫妻感情深厚、笃诚。

“女行无偏斜”是仲卿对妻子的评价,表达了他对妻子的绝对信任,突出了兰芝品行的美好,亦表现了焦母的专横。

][翻译:

仲卿听了妻子的哭诉,就到厅堂上禀告母亲:

“我已经没有做高官、享厚禄的福相,幸亏还娶得这个好媳妇,我和她年少时结为夫妻,就是死后也要相依为伴。

(我们)在一起过日子不过两三年,(婚姻生活)才开头,还不算很久,这个女子的行为并没有什么不正当,哪里想到会招来(母亲)不满意呢?

”]

 

阿母谓(46)府吏:

“何乃(47)太区区(48)!

此妇无礼节(49),举动自专由(50)。

吾意(51)久怀忿(52),汝岂得自由(53)!

7[【问题设置】焦母的这番话透露了她休兰芝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

焦母休兰芝的理由是“无礼节”“自专由”,而这些理由是“莫须有”的。

因为上文兰芝的自述已谈到自己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而焦母休兰芝的真正理由是“吾意久怀忿”,是她看不惯、容不下兰芝而已。

]东家有贤(54)女,自名(55)秦罗敷,可怜(56)体无比,阿母为(57)汝求。

便可速遣之,遣去慎(58)莫留!

”[句解:

焦母痛斥仲卿之后,又抚慰仲卿,以东家女相诱,企图以此打动仲卿,动摇他对爱情的专一态度,塑造了一个专断蛮横、顽固而有心计的封建家长形象。

] [翻译:

焦母对仲卿说:

“你竟然这样没见识!

这媳妇不懂规矩,一举一动完全凭(她—自己的意思。

我早就憋了一肚子气,怎能由你自作主张!

邻居家有个好姑娘,她的名字叫秦罗敷,姿态可爱无比,母亲替你求亲。

你就赶快打发她,打发(她)走,千万不要留(她)!

”]

 

府吏长跪(59)告:

“伏惟(60)启阿母,今若(61)遣此妇,终老(62)不复取(63)!

”[句解:

“长跪告”是恳求,“终老不复取”是威胁,一软一硬,表现了仲卿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也为下文二人双双殉情埋下伏笔。

][翻译:

仲卿直直地跪着央求说:

“启禀母亲,现在如果赶走这个媳妇,(我)一辈子不再娶妻!

”]

段解:

仲卿向母亲求情,遭到训斥。

层解:

第一部分(1~6段),写兰芝向仲卿倾诉,揭开她与婆婆间的尖锐矛盾,并表示自己已经无法忍受下去,愿意被遣送回娘家。

仲卿向母亲求情,被母亲坚决回绝,兰芝离开焦家成为定局。

 

  阿母得闻之,槌床(64)便大怒:

“小子无所畏,何(65)敢助妇语!

吾已失恩义(66),会(67)不相(68)从许!

”[句解:

“槌床便大怒”写其动作,形象逼真,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焦母的语言更见其家长的威风。

][翻译:

焦母听到这番话,捶着坐具勃然大怒:

“你这小子没有什么惧怕的了,怎么(竟然)敢帮助媳妇说话!

我(对她)已经没有恩情了,决不会答应你的要求!

”]

  府吏默无声,再(69)拜还入户,举言(70)谓新妇(71),哽咽(72)不能语:

“我自(73)不驱卿(74),逼迫有阿母。

卿但(75)暂还家,吾今且报府(76)。

不久当归还(77),还必相迎取(78)。

以此下心意(79),慎(80)勿违(81)吾语。

”[【问题设置】焦仲卿的言行表现出他怎样的性格?

答案:

焦仲卿对爱情忠贞不贰,但性格懦弱,屈服于家长的威势,没有继续斗争的勇气,只能忍辱求全,幻想破镜重圆。

既见其一往情深,又见其识短见浅。

焦仲卿对刘兰芝的承诺,也表明他对母亲还心存幻想。

][翻译:

仲卿默然无声,给母亲拜了两拜回到自己房里,张口要对妻子说话,却哭得连话也说不成:

“我本来没有要驱赶你的意思,逼迫你走的是我母亲。

你只得暂时回娘家小住一段日子,我现在也要去府里办事。

不久就会回来,那时一定迎接你回家。

为了这个你就受些委屈吧,千万不要违背我的话。

”]

  新妇谓府吏:

“勿复(82)重纷纭(83)。

往昔(84)初阳岁(85),谢(86)家来贵门。

奉事(87)循(88)公姥,进止(89)敢自专(90)?

昼夜勤作息(91),伶俜(92)萦(93)苦辛。

[句解:

兰芝对婆婆的污蔑予以批驳,回答得非常决绝。

既为自己辩护,又向焦仲卿道出了内心的苦衷。

]谓言(94)无罪过,供养(95)卒(96)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97)复来还!

[句解:

刘兰芝敢于正视现实,她对目前的处境及将来有着清醒的认识,对“复来还”不抱希望,这与焦仲卿“不久当归还”的幻想形成对比。

]妾有绣腰襦(98),葳蕤(99)自生光;红罗复(100)斗帐(101),四角垂(102)香囊;箱帘(103)六七十(104),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

[句解:

写“绣腰襦”“复斗帐”极言其华美,写“箱帘”极言其多。

写物意在写人,衬托兰芝的美丽高贵。

而斯人将去,各种“自异”之物亦蒙上了悲剧色彩。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105),留待作遗施(106),于(107)今无会因(108)。

时时为(109)安慰,久久莫(110)相忘!

”[句解:

临别赠物,令人伤怀;夫妻话别,情深意浓;再三叮咛,催人肠断。

一个善良而重情重义的女子形象呼之欲出。

][翻译:

兰芝对仲卿说:

“不要再添麻烦吧。

那年冬至以后,立春以前,(我)离开自己的家嫁到你府上来。

一切行事都顺着婆婆的意思,一举一动,哪里敢自作主张?

日夜勤劳地工作,孤孤单单,受尽辛苦。

我总以为没有过错,能终生侍奉婆婆,报答大恩;想不到仍然还是要被驱遣,还说什么再回来的话呢!

我(嫁来时)有一件绣花的齐腰短袄,袄上的刺绣繁多艳丽,自然发出光彩;双层红色纱罗做的斗形帐子,四角挂着香袋;盛衣物的箱子有六七十只,都用碧绿的青丝绳捆着,许多衣物各自不同,全部盛放在里面。

人贱物也轻,不配送给后来的人,留着做个纪念吧,(我们)从此再没有见面的机会了。

(让这些东西留下来)时时作为你的安慰,你永远不要忘记我啊!

”]

段解:

兰芝告别丈夫,赠送旧物。

鸡鸣外欲曙(111),新妇起严妆(112)。

著(113)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114)。

[【问题设置】兰芝一大早就起来梳妆打扮,且“事事四五通”,试分析其中的原因。

答案:

一方面她是要把自己最美好的形象展现给仲卿,让他记住自己,如同他们婚姻生活的一个纪念;另一方面她不愿意向焦母示弱,精心打扮自己,似乎在向焦母表明她始终不认为自己有什么过错。

“严妆”写出了兰芝的沉着、镇静,“事事四五通”多少也透露了她内心的杂乱情绪。

]足下蹑(115)丝履,头上玳瑁(116)光。

腰若流纨素(117),耳著(118)明月珰(119)。

指如削葱根(120),口如含朱丹(121)。

纤纤(122)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句解:

着意写兰芝的表履佩饰,姿态容颜,运用铺陈、夸张的手法,既有助于表现兰芝刚强镇定而又恋恋不舍的复杂心理,又有助于体现作者对兰芝由衷的同情与赞美。

激起读者对兰芝命运的惋惜之情。

][翻译:

鸡叫了,天快亮了,兰芝起身梳妆打扮。

穿上我的绣花的夹裙,每穿戴一件衣饰都要反复四五遍。

脚上穿绸鞋,头上戴着闪闪发光的玳瑁首饰。

腰束纨素的带子,光彩像水流一样晃动,耳朵上戴着珍珠耳坠。

手指白嫩纤细,像削尖的葱根,嘴唇红润,像含着朱砂。

走起路来步履轻盈,姿态美妙,举世无双。

]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123)。

[句解:

兰芝上堂辞别焦母,焦母仍大怒不止,足见焦母与兰芝已形同水火,势不相容。

]“昔作女儿时,生小(124)出野里(125),本自(126)无教训(127),兼(128)愧贵家子。

受母钱帛(129)多,不堪母驱使。

今日还家去,念(130)母劳家里。

”[【问题设置】上堂辞母,兰芝是怎样的态度?

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答案:

即将离去,面对专横的婆婆,出语谦恭,非但不作愤怒之色,还记挂老人在家操劳,足见其善良、懂礼。

如此尚且被休,可见婆婆的刁蛮。

]却(131)与小姑(132)别,泪落连珠子。

“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133)。

初七及下九(134),嬉戏莫相(135)忘。

”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句解:

写辞别小姑,先是“泪落连珠子”,后是“涕落百余行”,说明姑嫂情谊深厚,表现兰芝善良的个性;其中也蕴涵着在焦家辛劳无罪过而被遣的悲愤。

全过程以泪水起,以泪水止,充满悲剧气氛。

][翻译:

 她上堂去拜别婆婆,婆婆怒气未消。

(兰芝对婆婆说):

“过去我做姑娘时,从小生长在乡间,本来缺乏教养,同您家少爷结婚,更让我感到惭愧。

接受您的聘礼这样多,却不能让您很好地使唤。

现在我回到娘家去,会记挂您老人家在家里操劳。

”退出来再同小姑告别,兰芝的眼泪像成串的珠子般落下来。

“想起我当初嫁过来的时候,小姑你刚能扶着坐具走;今日被休弃时,你已长得和我一般高了。

(我走后)你要殷勤地奉养老人家,好好地照顾她。

每年的七月七日和每月的十九的欢聚时节,游戏时可不要忘了我啊。

”说完后就出门乘车离去,禁不住泪水涟涟。

]

 段解:

兰芝严妆打扮,告别婆婆和小姑。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136)何(137)甸甸,俱会大道口。

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

“誓不相(138)隔卿(139),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140)府,不久当还归,誓天(141)不相负!

”[句解:

“隐隐何甸甸”是写车声,以车声的沉闷衬托出分离时刻的悲痛。

两人难离难舍,对天立誓。

两个“誓”字,见出仲卿对兰芝的深情。

][翻译:

仲卿赴府骑马在前面走,兰芝回娘家的车跟在后面,两个人都非常悲痛,一路上听着车子发出“隐隐、甸甸”的声响是何等凄切啊,最后两人在大路的交叉口相会。

仲卿下马进入兰芝的车中,低头对兰芝耳语说:

“我发誓决不抛弃你,你只是暂时回娘家(住些日子);我现在到府署去办公,不久就会回来,我指天发誓,决不会辜负你的一片深情!

”]

新妇谓府吏:

“感君区区(142)怀!

君既(143)若(144)见(145)录(146),不久望君来。

君当作磐石(147),妾当作蒲苇,蒲苇纫(148)如丝,磐石无转移。

[句解:

“磐石”坚固,“蒲苇”柔韧,以此来比喻仲卿和兰芝的感情深厚,永不变心,恰当而形象。

]我有亲父兄(149),性行(150)暴如雷,恐不任(151)我意,逆(152)以(153)煎我怀。

”[句解:

“煎我怀”暗示兰芝和兄长之间的矛盾,对兄长的了解,预示了后文兄逼妹嫁的结局。

]举手长劳劳(154),二情同依依(155)。

[【问题设置】“长劳劳”“情依依”写了夫妻二人怎样的话别情景?

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答案:

写了二人不忍分离而又不得不分离的无可奈何的情景,描绘了一幅长久不能忘怀的感伤画面,为两人的殉情埋下了伏笔。

][翻译:

兰芝对仲卿说:

“感谢你忠诚专一的情意!

你既然如此记着我,我希望不久能看到你来。

你应该做磐石,我应该做蒲苇,蒲苇柔软结实,如丝一样不易断裂,磐石坚固沉稳,不管是什么都不会使它动摇。

我有同胞的哥哥,性情暴烈如雷,恐怕他不能随我的心意,想到将来,我心里像受着煎熬一般。

”两人举手告别,忧伤不止,彼此留恋不舍。

]

段解:

仲卿为兰芝送行,二人途中盟誓。

  层解:

第二部分(7~12段),写兰芝辞别焦家,仲卿送她回去,分别时两人立下誓言。

 

  入门上家堂(156),进退无颜仪(157)。

[句解:

“进退无颜仪”把兰芝初见母亲时伤心、羞愧、委屈等复杂的心理准确地表现了出来。

]阿母大拊掌(158),不图子(159)自归:

“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160)。

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

”[句解:

这段铺叙中兰芝母亲历数对兰芝的家教,与开头一段兰芝的内心独白相照应,说明兰芝教养有素,无可挑剔,仍被驱遣,纯是婆婆从中刁难。

]兰芝惭阿母:

“儿实无罪过。

”阿母大悲摧(161)。

[翻译:

兰芝回到娘家走上厅堂,进前退后都觉得没脸面。

刘母惊异地拍手,想不到女儿自己回来了:

“十三岁教你纺织,十四岁教你学会裁衣,十五岁教你弹奏箜篌,十六岁教你懂得礼仪,十七岁把你嫁出去,总以为你(在婆家)不会有什么过失。

你如今有什么过错,没有接你自己就跑回来了?

”兰芝很惭愧地对母亲说:

“我实实在在没有什么过错。

”刘母(听后)悲痛欲绝。

]

还家十余日,县令遣(162)媒来。

云(163)有第三郎,窈窕(164)世无双,年始(165)十八九,便言(166)多令(167)才。

[句解:

县令遣媒求婚,突出描述县令之子的美貌、年龄、才华,是兰芝高洁品质的衬笔。

][翻译:

兰芝回家才十多天,县令就派来了一个媒人。

说是县令家有个三少爷,品貌出众世上无双,年纪才十八九岁,口才很好,又多才能。

]

 

阿母谓阿女:

“汝可去应之。

”[翻译:

刘母对兰芝说:

“你可以亲自去答应媒人。

”]

 

阿女含泪答:

“兰芝初还时,府吏见(168)丁宁(169),结誓(170)不别离。

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171)。

自可断(172)来信(173),徐徐更谓之(174)。

”[【问题设置】兰芝含泪回答母亲,拒绝这门亲事。

试分析“含泪”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一为难忘仲卿的情义;二为夫妻临别的誓言;三为遭遣的委屈,内心的创伤,也兼有请求母亲理解的意思。

][翻译:

女儿含着泪回答说:

“兰芝初回娘家时,仲卿再三叮嘱我,两人发誓永不分离。

现在如果违背他的情义(答应再嫁),恐怕这样做不合适。

烦劳母亲回绝来做媒的人,以后慢慢再说吧。

”]

阿母白媒人:

“贫贱(175)有此女,始(176)适(177)还家门。

不堪(178)吏人妇,岂(179)合(180)令郎君?

[句解:

“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

”两句既顾全了各家面子,又婉言回绝了媒人,达到兰芝“断来信”的目的。

措辞得体。

也说明母亲对女儿的理解与关心。

]幸(181)可广问讯(182),不得便相(183)许(184)。

”29媒人去数日(185),寻(186)遣丞(187)请还,说有兰家女,承籍(188)有宦官(189)。

云有第五郎,娇逸(190)未有婚。

遣丞为(191)媒人,主簿(192)通(193)语言。

直说太守家,有此令(194)郎君,既欲结大义(195),故遣来贵门。

[句解:

以县令第三郎、太守第五郎才貌双全、门第一个比一个高贵,来衬托兰芝的相貌超群,更衬托兰芝对仲卿的一往情深。

][翻译:

刘母告诉媒人:

“我们贫贱人家有这么个女儿,刚出嫁不久就被休回娘家。

她既然不能做小小府吏的妻子,怎么能适合当县官家公子的妻子呢?

希望你多方面打听打听(寻找别家的好姑娘),我不能够立刻答应你这门亲事。

”媒人走了不几天,(太守)不久又派郡丞来做媒,说有一个兰家之女,家中世代有人做官。

又说太守家有个五公子,娇美文雅,尚未婚配。

请郡丞去做媒人,(这是)主簿传达(太守)的话。

直截了当说到太守家有这样一个好相公,想与你家结为婚姻,特意派我登贵门求亲。

]

阿母谢(196)媒人:

“女子先有誓,老姥岂(197)敢言!

”[句解:

“阿母”的语言侧面写出兰芝坚守誓言,也表现了母亲对女儿的理解与关心。

][翻译:

刘母谢绝媒人说:

“我的女儿早已发誓不再改嫁,我做母亲的哪里敢说什么!

”]

段解:

兰芝回到娘家,县令、太守纷纷托媒来说亲,遭到拒绝。

 

阿兄得闻之,怅然(198)心中烦,举言谓阿妹:

“作计何不量(199)!

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200)泰(201)如天地,足以荣(202)汝身。

不嫁义郎(203)体,其往(204)欲何(205)云?

”[【问题设置】作者是如何表现刘兄这一人物形象的?

答案:

通过语言描写表现其个性特征。

其中有质问,“作计何不量”;有利诱,“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也有威胁,“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短短几句话,逼真地刻画了一个自私横暴、趋炎附势的刘兄形象。

][翻译:

兰芝的哥哥听说此事,心中愁闷烦躁,他对妹妹大声说道:

“(你)打这样的主意,多么缺乏考虑啊!

先前只嫁了个府吏,现在却嫁个太守的公子,运气的好坏,相差像天上地下一样,(如嫁给太守的公子)足够使你荣耀的了。

这样的好郎君都不嫁,往后(你)打算怎么样呢?

”]

兰芝仰头答:

“理实(206)如兄言。

谢家事夫婿,中道(207)还兄门。

处分(208)适(209)兄意,那得自任专!

虽(210)与府吏要(211),渠会(212)永无缘。

登即(213)相许和(214),便可作(215)婚姻。

”[【问题设置】从兰芝回答阿兄的话,可看出她怎样的内心活动?

答案: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虚言以对,看似平静,实则无可奈何、十分悲愤。

软中有硬,与“仰头答”相照应。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表现了她内心的绝望。

][翻译:

兰芝仰起头回答说:

“按道理确实如哥哥所说的那样。

我离家去焦家服侍丈夫,(想不到)中途又回到哥哥家里。

怎样处理,完全照哥哥的主意吧,哪能自作主张呢!

虽然我曾与仲卿有约定,但是看来同他永远没有机会见面了。

现在立刻就答应这门亲事吧,就可以办理婚事。

”]

  段解:

兰芝在哥哥的逼迫下答应太守家的婚事。

媒人下床去(216),诺诺复尔尔(217)。

[句解:

“诺诺”“尔尔”运用了叠音。

媒人应诺之声可闻,媒人的喜悦之形可见。

]还部(218)白(219)府君:

“下官(220)奉使命,言谈大有缘(221)。

”府君得闻之,心中大欢喜。

视历复开书,便利(222)此月内,六合正相应(223)。

[句解:

府君闻媒人之言,“大欢喜”“复开书”的神情、动作以及选定完婚日期的叙写,明写府君,实写兰芝的相貌、人品出众。

]良吉三十日,今已二十七,卿可去成婚(224)。

交语(225)速装束(226),络绎(227)如浮云。

[句解:

“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极写备办婚礼的人数之多,神情之匆忙。

]青雀白鹄舫(228),四角龙子幡(229),婀娜(130)随风转。

[句解:

“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极写送聘礼的船只之豪华。

]金车玉作轮,踯躅(231)青骢马,流苏(232)金镂鞍。

[句解:

“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极写送聘礼的车辆之名贵。

]赍(233)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

杂彩(234)三百匹,交广市(235)鲑(236)珍(237)。

[句解:

“赍钱三百万”“杂彩三百匹”等极言聘金之厚重,聘礼之丰富。

]从人(238)四五百,郁郁(239)登郡门。

[【问题设置】极写太守家办婚事的盛况,有何作用?

答案:

作者极力铺叙渲染筹办婚礼的紧张繁忙、聘礼的豪华厚重,有两个。

作用:

①侧面写出兰芝的品德、容貌。

府君家如此郑重地迎娶兰芝,正好说明焦母遣归兰芝的无理,兰芝被遣的无辜。

②以乐衬悲,更突出兰芝的悲剧命运,为后面的突转蓄势,更加突出作品的悲剧性。

][翻译:

媒人从座位上起来走了,连声说“是,是,就这样办,就这样办”。

回到府里报告太守说:

“下官奉您的使命,说起(这门亲事)来,他们(两人)大有缘分。

”太守听了这事,心中很高兴。

反复翻看历书,婚期定在这个月内就很吉利,年、月、日都相适合。

成婚的吉日定在三十日,今天已经二十七了,你可去刘家订好结婚日期。

大家互相传告“赶快收拾,准备吧”,(府署内外)人来人往,像天上的浮云一样接连不断。

画着青雀和白鹄的船,四角挂着龙子幡,在风中轻轻飘动。

车身和轮子装饰着金玉,毛色青白相杂的马缓缓地走,马鞍上面有镂刻的金饰,周围垂着缨子。

赠送的聘金有几百万,都用青丝穿着。

颜色各异的绸缎共有几百匹,又有从交州、广州采办来的山珍海味。

几百个仆人押送着这些聘礼,热热闹闹地走到庐江郡门。

]

  段解:

太守选定良辰吉日,为婚事大肆铺张。

层解:

第三部分(13~21段),写兰芝回到娘家后,县令、太守先后派人来提亲。

在哥哥的干预下,兰芝被迫答应了太守家的婚事,太守大事做迎娶准备。

 

阿母谓阿女:

“适(240)得府君书,明日来迎(241)汝。

何不作衣裳?

莫(242)令事不举(243)!

”[翻译:

刘母对兰芝说:

“刚才得到太守的来信,明天就来迎娶你。

你为什么还不快做嫁衣?

别让婚事办得不像样!

”]

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

[句解:

细节描写,表现兰芝悲痛欲绝的心情,无限愁苦悲痛尽在无声的落泪中。

]移我琉璃榻(244),出置(245)前窗下。

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

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

[句解:

从“朝”到“晚”,时间很短,表明兰芝心灵手巧,嫁衣做得快,也暗示了她死意已决。

]晻(246)晻日欲暝(247),[句解:

“晻晻日欲暝”,用环境的阴郁表现人物内心的愁苦。

]愁思出门啼。

[翻译:

兰芝默默无声,用手巾掩住嘴巴不让自己哭出声来,眼泪却禁不住像流水一样倾泻出来。

兰芝把装饰着琉璃的榻移出来放在窗户底下。

左手拿着剪刀和尺,右手按着绫罗开始制作嫁衣。

早上做成了绣花夹裙,晚上做成了罗衫单衣。

阴沉沉地,天快黑了,一个人满怀着愁思躲到门外失声痛哭。

]

府吏闻此变,因(248)求假暂归。

未至二三里,摧藏(249)马悲哀。

[句解:

“摧藏”直接描写仲卿摧折心肝的痛苦;“马悲哀”意在借马的哀鸣衬托仲卿内心的痛苦,渲染一种悲怆的气氛。

]新妇识马声,蹑履(250)相逢迎(251)。

怅然(252)遥相望,知是故人(253)来。

[句解:

满腹哀伤无处诉说,忽闻爱人到来,真是又惊,又喜,又悲,又愁。

]举手拍马鞍,嗟叹(254)使心伤:

“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255)。

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256)。

我有亲父母(257),逼迫兼(258)弟兄(259),以(260)我应他人,君还何(261)所望!

”[句解:

写兰芝诉说事情的变化和心中的委屈与苦痛,“拍马鞍”这一细节显出了兰芝的无奈、悲伤。

][翻译:

仲卿听到这个变故,于是请假暂时回家。

还没到刘家,大约相隔二三里地,心情禁不住万分悲痛,连马也发出悲哀的嘶鸣。

兰芝听到这熟悉的马叫声,就轻手轻脚地去迎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