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版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8766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大学版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山东大学版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山东大学版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山东大学版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山东大学版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山东大学版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山东大学版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山东大学版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山东大学版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山东大学版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山东大学版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山东大学版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山东大学版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山东大学版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山东大学版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山东大学版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山东大学版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大学版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x

《山东大学版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大学版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大学版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x

山东大学版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山大版五年级传统文化备课

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的: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其中,以“一山一水一圣人”为代表的齐鲁文化最为突出,发源于齐鲁大地的儒家文化奠定了中华民族文明的基石。

本套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胜水、品味艺术文化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志趣,提高综合文化素质,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二、教材分析:

包含“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和“艺术乐园”四个单元。

经典驿站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知情。

人物长廊展示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有代表性的名人志士。

领悟其智慧、风骨、胸怀、操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坐标,为塑造人生信念奠定基础。

名胜游踪展现齐鲁名胜中突出的自然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主要包括“山文化”和“水文化”。

了解山水中蕴涵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艺术乐园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材基本表现形式为“经典回放”(呈现原文经典中的精华部分)、“人物剪影”(通过原点白描引出所要介绍的名人志士)、“诗话揽胜”(以古诗词的形式导入名胜概貌拉近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温馨点击”(借教师之口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意图呈现出来,提出学习依据,明确学习目标)、“活动广角”(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尝试、交流中完成学习活动)、“成长阶梯”(为学生提供一个总结评价、积累沉淀的空间)

三、注意问题:

1、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2、要注重学习方式的主动性。

3、要体现教学过程的层次性。

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

授课时间:

硕鼠•魏风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硕鼠》的意义及要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硕鼠》原文。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反复读译文。

三、温馨点击。

介绍《诗经》及《魏风•硕鼠》。

四、活动广角。

1、背诵《硕鼠》这首诗。

2、说一说你对《诗经》了解多少。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同桌交流。

教学后记:

授课时间:

黄鸟(《秦风》)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黄鸟》的原文及译文。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了解这是一首挽歌,描写的是什么。

四、活动广角。

1、用这样的句式来写首小诗。

2、古代人奉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你认为这处观点对吗?

说说你的理由。

五、成长阶梯。

做好自我评价和组内评价。

教学后记|:

授课时间:

买椟还珠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买椟还珠》的原文及译文。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1、了解《韩非子》这部书的作者及内容。

2、体会书中故事的教育意义。

四、活动广角。

1、读了这个故事,你一定有许多话想说吧?

请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写下来。

2、和你的朋友一起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吧!

五、成长阶梯。

做好自我评价。

教学后记|:

授课时间:

曾子杀猪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曾子杀猪》的原文及译文。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了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四、活动广角。

1、展开你想像的翅膀,把这个故事讲给你周围的人听吧。

2、读读方框中的文字,从中受教育。

五、成长阶梯。

填写好三个项目。

教学后记|:

授课时间:

塞翁失马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塞翁失马》的原文及译文。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谈谈你取得好成绩时或得到老师的表扬时是怎么做的?

遇到困难或失败时呢?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教学后记|:

授课时间:

后羿射日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后羿射日》的原文及译文。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我们的祖先真是了不起!

你若喜欢这个故事,就把它讲给你的家人听。

2、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读后有什么感想?

与同学交流一下。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教学后记|:

授课时间:

千金求马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千金求马》的原文及译文。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在小组里谈一谈,你如何评价这位内侍的做法?

2、想一想,如果你是这位国君,你还有什么办法得到千里马?

3、把你知道的益智故事讲给大家听。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教学后记|:

授课时间:

赵威后问齐使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赵威后问齐使》的原文及译文。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查阅资料,思考一下,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君王与人民谁的作用大?

是谁创造了人类灿烂的文化?

2、与你的小伙伴一起,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救助周围有困难的人。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教学后记|:

第一课姜尚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姜尚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姜尚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姜太公是怎样出山的?

2、让我们再去读一读有关姜太公的书,领略他的远见卓识吧!

3、在班上开个故事会,讲讲自己所知道的姜太公的故事。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关于姜尚的资料:

姜子牙,姜姓,也叫姜尚、吕尚,字牙,东海人,据说是炎帝的后代。

学问渊博,曾在商纣手下做事,关于他如何成为周臣,有几种传说,但几乎一致的说法是﹕直到他年老才在垂钓巧遇周文王,周文王和他交谈,发现他见识非凡,非常兴奋地说﹕“当初我的太公曾经说过一定会有圣人到周地,周将靠他而兴旺。

您就是这位圣人吗?

吾家盼望您很久了!

”于是称他为“太公望”,立姜尚为国师。

周文王的得姜尚的辅佐后,更为积德行善,招徕士人,讲究信誉,和悦百姓,在诸侯中声望更高。

并向外征讨。

首先征讨了西方的犬戎、密须(甘肃宁台)和黎国等。

周文王问姜太公如何才能得天下?

吕太公回答说﹕“王者之国,使人民富裕。

霸者之国,使士人富裕。

仅存之国,使大夫富裕。

无道之国,国库富裕,这叫做上溢而下漏。

”文王说﹕“你说得太好了。

”马上打开仓库,拿出钱粮赈济穷人。

周国的事业日益兴盛,势力更加扩张,天下的土地已是三分有其二了。

文王去世后,武王继位,以姜尚为师(尊称为师尚父),周公旦为辅,毕公等为主要助手,继续文王的事业,在姜尚的辅佐下在盟津会诸侯,商讨纣王,在牧野和纣王的军队会战,太公带头挑战,纣王大败,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周武王建立周王朝。

在周武王登基的第三天,太公向周武王讲述了《丹书》中以仁爱治国的话,然后就被武王封到齐国。

周成王时姜太公协助周公平定武庚的叛乱。

成王下令齐国可以对有罪的诸侯进行征伐,齐国逐成为诸侯中的强国,姜太公治国赏罚分明,又努力发展渔业,盐业和手工业,使齐国成为诸侯中的富国。

传说姜太公去世时百余岁,葬在稿京。

伊尹辅商,吕(姜)尚辅周,都是开国元勋,位及人臣,功业卓著,所以后世把他们成为“伊吕”。

教学后记:

授课时间:

第二课时

管仲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管仲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管仲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管仲的话既精彩又好记,试着背一背。

2、你对“终身之计,莫若树人”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在小组内谈一谈你的看法。

3、再去找一找资料,谈一谈你对管仲的了解。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管仲相关资料:

管仲(?

-公元前645年)汉族,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颍上(今安徽颍上)人。

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

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

“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

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

管仲改革的实质,是废除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

对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

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成功。

后来孔子感叹说:

“假如没有管仲,我也要穿异族服装了”。

管仲之所以能相齐成霸,是与鲍叔牙的知才善荐分不开的。

管仲晚年曾感动地说:

“我与鲍叔牙经商而多取财利,他不认为我贪心;同鲍叔牙谋事,我把事情办糟了,他不认为我愚蠢;我三次从阵地上逃跑,他不认为我胆小怕死;我做官被驱逐,他不认为我不肖;我辅佐公子纠败而被囚忍辱,他不认为我不知羞耻……。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的著作,收入《国语•齐语》和《汉书•艺文志》。

《管子》共24卷,85篇,今存76篇,内容极丰,包含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舆地、经济和农业等方面的知识,其中《轻重》等篇,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见的经济文作,对生产、分配、交易、消费、财政、等均有论述,是研究我国先秦农业和经济的珍贵资料。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孙武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孙武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孙武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搜集孙武生平资料,在小组内开个交流会。

2、《孙子兵法》有十三篇,你最喜欢哪一篇?

3、从《孙子兵法》中选取一段,同学们合作演一演,重现孙武精神。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孙武相关资料:

孙武,字长卿,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军事家及军事理论家,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

他出生于公元前535年左右的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

孙武出生于齐国的田氏家族,其祖先原是陈国的公完,因避乱,公子完逃到齐国。

齐桓公闻知其年轻有为,让他担任了管理百工的工正之职。

公子完在齐国定居后,因陈与田在古代音同义通,故又称为田完。

田完的五世孙即是孙武的祖父田书,田书因伐莒(今山东莒县)立有战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食采邑守乐安。

后来,孙武的父亲孙凭也成为了齐国的名将,官职一直做到齐国的卿(春秋时期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级官员)。

  孙武所生活的年代是社会动荡加剧、兼并战争激烈而频繁的时代,也是各种学术,思想及流派兴起、发展的时代,加之孙武军事世家出生,使得他从小就受到浓厚的军事战争知识的熏陶,也受到各种先进的社会思潮的影响。

这种环境使得孙武从小便酷爱兵法。

他渴望探求作战的制胜之道,以便将来能超越父辈,大有作为。

他博览群书,学习黄帝的作战方法以及商汤、西周的一些军事名家的作战史实,并从中总结出作战策略及作战思想。

可惜当时齐国内乱不止,大约在公元前532年,齐国的贵族田、鲍、国、高四族之间发生了较大的矛盾及斗争。

孙武是田氏的后裔,在贵族阶层的家族斗争中,当然会站到田氏一边,而其他几家对田氏的危害与打击,必然也会危及孙武。

面对这种复杂而险恶的形势,孙武不愿纠缠其中,做卿大夫之间倾轧斗争的牺牲品,继而产生了投奔他国,另谋出路的念头。

大约在齐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年)左右,当时只有18岁的孙武毅然离开齐国,长途跋涉到了吴国。

从此,孙武一生的事业就在吴国展开,死后亦葬在吴国,所以《吴越春秋.阖闾内传》称孙武为“吴人”。

  孙武来到吴国后,结识了从楚国而来的,同样为春秋时期军事名家的伍子胥,二人十分投机,结为密友。

此后,孙武便隐居于吴都(今苏州市)郊外的穹窿山,一面浇园种地,一面潜心钻研兵书,写作兵法。

据《吴县志》记载,孙武就是在这里写下了传世之作——《孙子兵法》。

  公元前515年,吴国公子光在伍子胥的辅佐下夺得吴国王位,称阖闾。

阖闾胸怀大志,礼贤下士,任用贤能。

在发展生产,增强国力的同时,他还广泛的搜罗人才,立志要称雄天下。

伍子胥便借这个机会向阖闾推荐了隐居的孙武。

孙武见到吴王后,把自己撰写的兵法13篇呈献给了吴王。

吴王看罢后,赞不绝口,但他却想考验一下孙武是否能将这些理论运用于实战,便对孙武说:

“你的兵法十三篇,我巳经逐篇拜读,实在是见解独到,令我耳目一新,受益不浅,但不知实行起来如何呢?

”孙子便说:

"可以用后宫的宫女试验一下。

"吴王同意了。

  于是孙武让180个宫女都披上铠甲、戴上头盔,拿着剑和盾站着,又向吴王借了宠爱的妃子二人,让她们当军队的队长,并使她俩每人带领一队。

接下来孙武又把军队的法规告诉她们,叫她们随着鼓声或前进或后退、或向左或向右、或者旋转打圈,并向她们讲述了操练时的禁例。

安排就绪后,孙武便亲自击鼓发令,但宫女们由于内心的好奇,虽然嘴上答应听令,但做起来却嘻嘻哈哈,不成体统。

孙武便召集军吏,根据兵法,要斩两位队长。

吴王见孙武要杀掉自己的爱姬,便马上派人向孙武求情。

孙武却毫不留情地说:

“臣既然受命为将,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

”孙武执意杀掉了两位队长,重新任命两队的排头充当队长,继续练兵。

当孙武再次击鼓发令时,众宫女前后左右,进退回旋,跪爬滚起,全都合乎规矩,阵形十分齐整。

  吴王虽然失去了两名爱姬,但他看了孙武所操练的阵法后,明白了孙武是能帮助他成就霸业的难得将才,因此最后还是拜孙武为将军。

孙武拜将之后,训练军队时使用真正的锐利武器,因而使士兵经受了实战的考验,培养出了勇敢顽强的性格;在军队的管理方面,孙武接受伍于胥的建议,调整了吴国军队的编制,将吴军改编为三军,加强了陆战奔袭的训练,以适应战争的要求。

公元前511年,阖闾为巩固自己的政权、清除余党,决定将在自己发动政变时投奔徐和钟吾(今江苏窗迁县东北)未回的二位王室公子掩余和烛庸追杀掉,阖闾下令让徐与钟吾将他们两人拘捕送给自己发落,但这二个小国没有完全听从,而是将二位公子驱逐出境,二位公子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投向楚国。

楚王获此二人后,如获至宝,把它们安顿在养(今河南沈丘县东南),同时还为他们筑城,并取夷(城父)与胡(均在养之东)的土地给二公子,作为他们的封邑。

吴王阖闾十分清楚,楚国此举的用意是想利用二位公子,把养作为牵制吴国的战斗据点。

阖闾以孙武为将,下了攻克养城的决心。

这一仗是孙武初试兵锋的一场战斗,因此,孙武在战前认真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

孙子认为,养邑一战,阖闾目的一方面是要擒杀掩余和烛庸二公子,剪除自己政治统权的隐患;另一方面还在于消灭淮水北岸的楚军势力,为日后破楚扫清障碍。

因此,孙武向阖闾提出了“肆楚疲楚、攻克养城”的战略方针,在战术实施时,孙武将吴军分编成三支劲旅,先以第一军兵力佯攻伐夷,在佯攻不克后,吴军便兵锋一转,南下渡过淮水,直驱500余里,攻打潜、六二地;当楚军的增兵即将到达时,吴军便撤退待命,不与楚军正面冲突。

楚军见吴军撤走,便将部队驻扎在南冈(令安徽潜山县)。

孙武这时调动他的第二军人马沿淮水而上,疾行军数百里直扑楚之战略要地弦邑。

当楚军即将赶到弦邑时,孙武便命部队撤退待命。

由于吴军的两支部队成功地调动了敌军,使楚军疲惫不堪,士气低落。

这时,孙武才命令吴军的第三军实施了攻克养城的战斗。

吴军一举攻下养城,擒杀了二公子,胜利地结束了这场战斗。

这时的阖闾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想要一鼓作气攻克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县纪南城)。

但孙武认为这样做不妥,便向吴王进言道:

“楚军乃天下劲旅,非徐国和钟吾国所能比。

我军巳连灭二国,人困马乏,军资消耗甚大,不如暂且收兵,蓄精养锐,再待良机。

”吴王听从了孙武的劝告,下令班师。

这次战役的胜利为吴以后大举攻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吴军回国后,孙武一面命令军队抓紧时间休整、训练,一面与伍子胥等人一起商议如何对付吴国背后的越国。

越国是楚国的盟国。

在公元前544年,越国便开始参加以楚为首的攻打吴国的战争,三十多年来,只要楚国发兵攻吴,越国便总是出兵配合、呼应楚国的行动。

因此,吴国君臣都十分清楚,越国将是吴国争夺霸业,攻克楚国的劲敌。

公元前510年,阖闾为早日制服越国以消除日后攻楚的隐患,决定伐越。

战前,阖闾派人去越国下书越王允常,希望越国站在自己一边,从吴伐楚,但越王允常拒绝了。

同年,根据当时星象学的测定,天上的岁星恰好与地下的吴越两个相呼应,这种岁星与国家呼应的现象表明,两国都可受到天命的保佑,但是二国中如有谁先动兵,就会反受其害。

鉴于此,吴王阖闾对是否用兵伐越举棋不定。

这时,孙武以全朴素的唯物论思想批驳了天命观。

孙武指出:

“明群贤将,所以动而胜,先知也。

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

心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孙武的观点,得到了吴王的认可。

于是,阖闾、孙武,伍子胥等一同率领吴军攻入越国境内,大败越军,吴军的胜利,使越对吴的威胁减少到了最低程度。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司马迁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司马迁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司马迁受了这么大的磨难,还写出了《史记》,对此,你有什么感受?

2、你对司马迁还有哪些了解?

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吧!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讨论。

司马迁资料: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靠近龙门。

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

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

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

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

当地名胜古迹很多。

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

)人。

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卒于公元前87年,48岁终。

现司马迁墓祠,在韩城市城南10公里芝川镇南门外,位于黄河西岸的梁山东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苏武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苏武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苏武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你还想了解苏武在北海的情况吗?

那就赶快读读《苏武传》吧!

2、把你知道的苏武的故事讲给同学和家长听。

3、你还知道哪些有气节的英雄人物的故事?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苏武相关资料:

苏武(公元前140年~公元前60年),字子卿。

杜陵(今中国中西部陕西西安)人,是西汉尽忠守节的著名人物。

父亲苏建,曾经几次跟随名将卫青北击匈奴,后来做过代郡太守。

当时的官僚制度规定,父亲做官的,其子可以先从品级较低的郎官入仕做官。

苏武也是先任郎官,然后逐步升迁。

在汉武帝天汉元年,即公元前100年,他以中郎将之职奉命出使匈奴。

由于匈奴的缑王谋划劫持单于母亲阏氏归顺汉朝,而汉朝的副使张胜牵涉在内,苏武也受牵连。

匈奴单于为了逼迫苏武投降,开始时将他幽禁在大窖中,苏武饥渴难忍,就吃雪和旃毛维生,但绝不投降。

单于又把他弄到北海(今苏联贝加尔湖),苏武更是不为所动,依旧手持汉朝符节,牧羊为生,表现了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气节。

后来,昭帝即位后,汉朝和匈奴和亲,汉朝要匈奴送还苏武等使臣,但单于却慌称苏武等人已经死去。

后来,汉朝使者有到了匈奴地区,终于得知苏武依然健在,于是扬言说,汉朝的天子在上林苑中射到一只大雁,雁的脚上系着帛书,帛书中清楚地写着苏武在北方的沼泽之中。

单于只好把苏武等九人送还。

苏武在匈奴的时间很长,前后共有十九年。

在昭帝始元六年,即公元前81年,苏武终于回到了长安。

第二年,上官桀、上官安父子和桑弘羊被人控告谋反,苏武和上官父子、桑弘羊原来关系很好,加上他的儿子也参与其中,苏武被罢官。

昭帝死后,苏武因为参与了拥立宣帝,被赐爵关内侯。

教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