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9151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docx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资料.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docx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现代文阅读之散文部分

常伴一轮明月

洗尘

①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对月情有独钟,在那一轮圆亮的月上,国人倾注了太多太多的情感,不管识字与否,大抵都知道月中有舞动着寂寞广袖的嫦娥,有酿造了香溢天界桂花酒的吴刚,有孜孜捣药不倦的玉兔。

②我一直很喜欢被后世誉为“一诗立诗坛”的张若虚的那一首诗——《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每每想起这首诗,眼前就会有一幅亮丽的画面在流动:

文人们对着一轮明月,饮酒作赋,挥毫泼墨,前赴后继地抒散着自己的情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仙用寥寥二十个字将月的()、月的净、月的()全部淋漓尽致地揉进思乡的情中。

而在中秋月圆之夜,东坡先生吟出了后世代代相诵的名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故难全。

,。

”将人生的无奈与希望都付与一轮明月,让她充满了人情。

③“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听,多少的山盟海誓都在拜托月亮来印证。

不论是花香幽幽的春天,还是清风鸣蝉的夏日,不论,还是,皆别有一番情致。

春夜里,万物复苏,花团锦簇,恋人们的情感如花般静悄悄地开放。

仲夏夜,月华如水,蛙声片片,怡人的轻风撩拨着恋人温柔的眼神。

秋夜里,天蓝入席,一尘不染,恰如他们纯情脉脉的目光。

雪后的夜,冰月高悬,洁白如玉,炽热的情却如熊熊火焰驱走了冬的凛冽!

④曾读过一则佛教故事,一山僧方定,有一偷儿潜入,僧察之,朗声道:

“山寺无他物,送你床头僧袍以避风凉,送你一轮明月照清山路。

去吧,阿弥陀佛!

”次日晨,僧袍被叠得方方正正置于山门外。

僧叹曰:

“我真的送了他一轮明月!

”是啊!

月光如坦荡的水,可涤净尘世的一切!

天蓝蓝,月光光,置身其间,心灵会纯洁得空洞,所有的邪念、杂念都会羞愧地远去,人就会变成自己的神灵!

⑤带着明月上路,黑暗将不能扰你!

带着明月上路,你会拥有淡泊的快乐!

1.下边三句话分别是从文章②③④段的段首抽取出来的中心句,请根据相关内容提示,将下边三句话分别还原到恰当的位置。

A.月是心灵的净化剂。

B.一轮明月催发了文人的灵感。

C.月圆之夜是恋人们的天堂。

2.请根据第②段中加波浪线诗句的意境,用40字左右描绘出一幅亮丽的“春江月夜图”。

 

3.请在第②段的括号中各补写一个字,将李白《静夜思》中月亮的特点准确概括出来。

 

4.请将第②段横线上东坡先生的词句填充完整。

5.仿照前面的两个句子,顺其思路,将第③段中横线上的句子补充完整。

不论是花香幽幽的春天,还是清风鸣蝉的夏日,不论        ,还是        ,皆别有一番情致。

6.请你联系上下文说说“我真的送了他一轮明月!

”这句话的双关义。

寻石记

迟子建

①我们童年所做的游戏,稍微有点新意的,也不外乎让一个小伙伴扮成白军,我们一伙红军四处去抓他。

一抓总能抓得到,他不是藏在柴垛后面,就是躲在狗窝里。

每次白军垂头丧气地被捉住的时候,我都要想:

白军真蠢啊,怪不得胜利的是红军呢!

②这些游戏玩得腻了,有一天我们突发奇想,想砸家里的石头玩。

听说石头能砸出火花,火花在白天看时不明显,须等到夜里来砸,才能把那火花看得真切和灿烂。

③一般的人家都有一块大石头,是冬季用来腌酸菜的。

夏季时,这石头闲在院子里,人们就把它当成板凳来使了。

老人们坐在上面吸烟锅,女人坐在那里补衣裳。

(A)有的时候鸡也会跳上去,在上面叽叽咯咯地叫着,好像那石头是它下的蛋似的。

④终于有一个傍晚父母去邻居家串门了。

我便与几个小伙伴砸家中的那块青石。

它方头方脑的,大约有二十斤重吧,我们每砸一下,都要跳起来为迸射出来的银白色火花欢呼一番,直到它被砸碎为止。

⑤次日清晨,我给母亲从被窝中揪出来。

她呵斥我:

“你给我去找个一模一样的石头回来,要不我就剁掉你的贱手!

”那石头我们家年复一年地用着,成了我们的老熟人了,它的破碎自然要让母亲大发雷霆的。

⑥我就不信我找不到一块石头,那样我不就跟白军一样愚蠢了么!

我穿上衣服冲出家门,朝河岸走去,我印象中水里有大石头。

刚到河畔,就见邻村的打渔人在收网,他问我一个小孩子这么早出来干什么,我如实说了。

他就告诉我说,河里的石头动不得,石头底下藏着龙,我要是搬了石头,龙就会伸出尖爪子把我钩住。

⑦我想河里的石头动不得,山上峭壁旁的石头应该能让人动的。

我朝山上走去。

到了那里时,正碰上同村的赤脚医生在采药材。

他问我一个小女孩走这么远的路来这里干什么,我说要搬一块石头回家。

他就笑着对我说,峭壁旁的石头动不得,它们是山神胸脯上的一块块肌肉,你动一块,等于在山神身上割了一块肉。

⑧(B)既然石头都有它们自己的来历和用场,我就空着手理直气壮地回家了。

⑨母亲根本就不相信她清晨时的一句气话竟然使我独自出去寻石头,更不相信我听到的这些传说。

她嗔怪我说:

“我看你不用出去找石头了,你自己就是一块石头!

⑩我真的是石头么?

如果是,我可不想做家中的那块石头。

我要做山上的石头听风雨,要做水底的石头亲吻鱼。

(选自《迟子建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略有改动)

1.本文开头写“抓白军”游戏,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2.任选一句品味语言,注意加点词句。

A.有的时候鸡也会跳上去,在上面叽叽咯咯地叫着,好像那石头是它下的蛋似的。

B.既然石头都有它们自己的来历和用场,我就空着手理直气壮地回家了。

3.第⑥⑦段中打渔人和赤脚医生对“我”说起石头的传说,其目的是什么?

 

4.结合全文,谈谈第⑩段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草堂·诗魂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

老天像是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

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

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

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观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

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

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

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

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

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

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

这些是不必说的。

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

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

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

志莫大焉!

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

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

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

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

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夔州—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同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

生灵的状貌。

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

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

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

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

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

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

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

细雨依然。

1.从文中看,“草堂的文化意义”指的是什么?

                                                                              

2.阅读第四段画线的句子,思考:

“杜甫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3.文中第四段最后一个句子“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该如何理解?

除了杜甫,你还能再举出一个中国历史上文人的成就与命运上具有悖反的例子吗?

(4分)

                                                                              

世上最好的地方

冯雪梅

①母亲总说,这世上最好的地方就是家。

我不这么想。

②最早的时候,我的家在大院中,里外两间的平房里。

那个城市对于我的父母而言曾经很陌生。

他们一无所有,就那么靠着自己的一双手开始营建一个家。

我记得小院里的槐花香,记得在大树下跳皮筋时唱的儿歌,记得母亲在公用的自来水龙头下洗一大盆的衣服,父亲在家门前的空地上刨木板做家具。

那时候我对家的理解就是小院里那间挂着竹帘的小屋——院子里的房子都是相同的结构,唯一不同的是各家挂在门口的竹帘。

父亲把买来的竹帘细细打磨光滑,以免扎着人,母亲用旧的格子布将竹帘的边细细缝了,既好看又耐用。

父亲是那种闲不住的人,就那两间小平房,也被他动着脑筋规划过——家具都是比着屋的尺寸做的。

我实在不知道父亲如何有这样的手艺,只是觉得天底下没有他做不了的事儿。

原先屋里的地上铺着砖,父亲弄了水泥来,将地重铺了一遍。

那在全院是独一无二的。

那个夏天里,我最得意的事就是在地上铺了席子,摆上跳棋,然后请同伴来玩,并让他们参观我带着书架的小床。

③我一直认为我的家是最好的家,直到有一天,我去了同学住在高楼里的家。

当我站在阳台上看着都市的车水马龙,看着远处暗红的云彩和一点点落下去的夕阳,突然觉得我的家和这里相比实在算不了什么,我的愿望不再是躺在水泥地板上看小说,而是在高楼的阳台上支一张椅子,看风景。

④这样怀想了许久,我的家就真的到了高楼上。

楼房建造的那段日子,只要一有时间,我就跑去看,然后想象着阳台的位置和摆一把什么样的椅子在阳台上。

家搬进高楼的那天,我几乎在阳台上站了一下午。

我不仅有了可以看夕阳的阳台,还有了自己的一间小屋。

家真的不一样了。

当我坐在阳台的藤椅上,悠然自得地看着楼下的人群和远远的树影时,觉得再也没有比家更好的地方。

初夏的黄昏,风轻轻吹着,天气好极了,能见着远远的一抹青山。

⑤那一抹青山让我产生了无穷无尽的幻想。

那应该是秦岭的一点影子吧,山这边的景色我知道,山那边呢,是什么模样?

由此而来,想象也一天一天地扩大,这种不着边际的幻想终于使得我离开家去了他乡,因为我重新觉得有比家更好的地方。

⑥我在江南江北穿行了几年之后,找到一个停留的地方,开始自己的生活——与我的家,我的父母完全不同的生活。

我挑选明快的装饰布,让屋里的色调一致,而不是像母亲那样计算哪一种布做窗帘更耐用或是哪一种床单的价格更实惠;我打掉屋的墙让客厅适应我喜欢的家具,而不是比着屋子的大小买家具;我找小时工做家务忘记了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家训;我甚至不开伙今天肯德基明天麦当劳。

我按着自己的想象构建着自己的生活和幸福。

⑦突然有一天,当我在西餐桌上舞刀弄叉对付意大利通心粉的时候,猛地记起父亲说的一句话:

还是自家的手擀面好吃。

母亲的笑和家的影子就在不知不觉中到了眼前。

⑧隔着电话线,听母亲的乡音。

北方的冬日,阴着天,风很冷。

暖暖地母亲在问:

过年回家吗?

⑨冬天的晚上,我回到了家乡的城市。

车晚点了,当我远远地看到家时,长长地出了口气。

天晚了,楼梯的灯都熄了,走到家所在的那层楼,却见那盏灯亮着。

猛然间明白,我只是飘在天上的风筝,线牵在家的手里。

⑩这世上最华丽的地方也许不是家,但他永远是一个最好的归处,是牵扯不断的惦念和牵挂,是在不知不觉中渗入的生命的一部分。

⑾家是那盏燃起的灯光,为着行色匆匆、漂泊的脚步。

1.第②自然段详写作者幼年在大院中生活情景有何作用?

 

2.理解划线句在文中的含义。

我只是飘在天上的风筝,线牵在家的手里。

答:

3.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变,作者对家的感受也有变化。

请概括其心理变化过程。

(4分)

答:

4.作者认为“世上最好的地方”是哪里?

为什么?

通读全文扼要作答。

(3分)

答:

 

现代文阅读之散文部分

黄德彰

岷江的流向没有改变。

从石板溪到叉鱼寺,水流正东。

江南是我的故乡塘坝,江北一道小溪,叫石马河。

溯溪而上,行五六里,丘陵间一片田原,茂竹半掩农舍,便是我的外婆家了,地名二房坝。

二房坝是我儿时寒暑假必去的所在。

二房坝20多号人,只有外公一人是拄手杖的。

二房坝20多号人,只有外公和我是不干活的。

我是客人,又小,只管玩耍。

外公则天天拄着手杖,到两里路外的观音寺吃茶。

观音寺是平安乡的首府,总共不到30户人家,民居的屋顶覆盖着窄窄的石板街道,街道上稍宽的地方设有茶桌。

这个只有二三千人的小乡,一乡的头面人物,大抵坐在茶桌周围的竹椅上。

外公当然是很有面子的人物:

全乡只有两户人家的子弟在外面读大学,他一人便供给了全乡大学生总数的一半。

他曾对我说过,供舅舅上学,他花费了16石谷子。

一个10亩田产的地主家庭,要供成一个大学生,其艰难可想而知。

他要让儿子也感受这种艰难。

假期回家,舅舅不能享有外公和我的特权,他必须劳动。

临开学了,须得卖米以筹学费,舅舅得与佃户张世华一道,将稻谷加工成大米。

把谷子从谷仓放出来,一担担挑到擂房里去擂了,用风簸风它,吹去稻壳。

再挑到半里之遥的长瓦房,那儿有个碾房,碾去米糠,使糙米变成精米。

再挑回来,风去米糠,过筛,去掉碎米。

每道工序,张世华干,舅舅一样地干。

这时该卖米了,佃农挑一担,地主少爷也挑一担,一担担挑上街去。

谷仓渐空,学费才足。

舅舅已深知这些钱来之不易(纵然那稻谷已从佃农那儿剥削过来,是现成的),可以离家赴校了。

舅舅是修农学的。

先上县农中,继而就读省高农,毕业后,到灌县林场工作了两年才考上了金陵大学,上这所大学也是外公的命令。

毕业后就业于台北。

正在这时,外婆病逝了。

外婆病笃之际,外公叮嘱我的母亲千万不要告诉舅舅,希望儿子不为母病所累,在外继续发展。

但我母亲还是给舅舅写了信,舅舅毅然辞去了台湾省农业科学实验所的职务,万里迢迢,奔返故乡。

母亲写信,舅舅还乡,都是违背外公意愿的事。

但子女此种行为却是父亲教育的结果,陈氏家风使然。

陈氏祖先,自湖北麻城入川,垦殖于二房坝以来,外公已是第七代了,代代相传,恪守孝道。

外公家的堂屋里,黑漆金字匾额高悬,文曰“祖德流芳”,要求子孙缅怀并继承先辈的美德。

外公事母至孝。

他年轻时往往外出谋事,每离家,总先去乡场卖肉的所在,给屠户打个招呼:

每逢赶集便给家里送肉,让老母常有肉食,待他归来一并结账付款。

自己躬行孝道,却要求儿子对他的母亲不省病、不奔丧,怎么行得通呢?

母亲是外公的女儿,外公的孝行也在她这里流芳。

年事渐高,外公已不再外出谋生,每年总得有几个月住在我家。

吃饭的时候,外公面前有一个碟子,专属于他。

那碟子很小,孔乙己叉开五指即可罩住的那种,人们吃豆花时用它盛蘸水,而在外公面前则是母亲特备的精肴,比如猪油白糖蒸蜂蛹之类。

我和弟弟的眼睛,不免馋住那个小碟,老人也总是给外孙的碗里拈上一枚。

眼见那碟子里已是“多乎哉,不多也”,而我们却还希望着,又害怕母亲责备的眼神,而外公又给我们各拈一枚。

时至今日,难禁内疚:

老人的慈爱、小孩的馋,是如此地剥蚀了我的外公本已菲薄的晚年待遇。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外公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

2.标题中“二房坝·外公·蘸水碟”三个词语表明了文章的思路,按提示填空。

开篇写二房坝点明了,二房坝享有特权的是外公,由此推出了文章描写的;因为外公是全乡的头面人物,一方面他艰难地供成了全乡仅有的两个大学生中的一个——我的舅舅,另一方面他把祖德孝行传给了他的儿子和女儿——我的母亲,我的母亲将外公接到家中赡养,用蘸水碟为他特备精肴,我和弟弟馋住了碟中的精肴,以上构成了文章的主要情节;小小的蘸水碟盛满了之情,这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①舅舅毅然辞去了台湾省农业科学实验所的职务,万里迢迢,奔返故乡。

答:

②老人的慈爱、小孩的馋,是如此地剥蚀了我的外公本已菲薄的晚年待遇。

答:

4.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外公家的堂屋里,黑漆金字匾额高悬,文曰‘祖德流芳’”这句话的理解。

答:

5.文中说:

“自己躬行孝道,却要求儿子对他的母亲不省病、不奔丧,怎么行得通呢?

”联系全文想想,外公的言行是否矛盾?

为什么?

答:

 

6.又临黄河岸

高缨

①不知为什么,每当我看到黄河,眼中常渗出热泪。

②大约是少年时候的记忆老盘旋在我心里吧!

那时,日寇的铁蹄践踏着中华大地,俯冲的敌机,飞落的炮弹,爬满火车顶的难民……我被大人们塞进闷死人的车厢,暗夜中逃过黄河。

在渭水之滨的山村里,我捏紧小拳头,眼里闪着泪星儿,跟流亡的大学生们学唱那首悲愤的歌: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

③直到建国后,我才第二次看见黄河。

火车北上,欢腾地驶过新生的中原。

当列车员告诉乘客们,火车就要跨过伟大的黄河的时候,我急忙把前额贴在车窗上,看浩荡的浊流沉着而有力地漫过大地。

一瞬间,我的眼睛润湿了,我胸中涌出了那首崇高的歌:

“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④大前年的秋天,我去访问呼和浩特。

好友邀我一道去登大青山。

汽车盘旋而上,窗外掠过如花的红叶和挺秀的白桦林。

一路上,好友给我说了好些抗日战争时期蒙、汉人民并肩战斗的故事,那昔日的厮杀声和马蹄声,犹在耳边。

车停在山巅,他遥指苍莽的土默特平川,深情地说:

“看,黄河!

”可不,远处不就是我久违的黄河吗?

像一根不见首尾的丝带,云中而来,雾中而去,千回万转,把我的无尽思绪缠入过去,引向未来。

⑤去年夏天,我又临黄河岸。

不是在北方,而是在四川的若尔盖大草原。

⑥谁都知道,四川省属于长江流域。

可粗心的人们不曾留意,这巴山蜀水,却也属黄河的版图。

黄河,这万水之父,来自巴颜喀拉山,奔过青海高地,急转直下,轻轻地、轻轻地擦过川西北的边缘。

⑦我来到若尔盖的辖曼牧场,一下车,就央告牧场的同志,快带我去看看黄河。

于是备马置鞍,牧场的副场长求吉同志,热心地伴我同行。

⑧马蹄溅溅,踩过一条小溪。

前面是一大片数千亩的人工草场,种植着披碱草、燕麦和紫花苜蓿。

求吉告诉我,眼下这寂静的草原,也曾有过一番沸腾的景象:

为建设美好家园所激奋的牧民们,用拖拉机的队列翻起了亘古沉睡的处女地,播下优良草种,造就了这草原上的草原。

正是由于近年来他们狠抓草原建设,牲畜才摆脱了靠天吃草、夏足冬欠的困窘,更快地繁衍起来。

⑨看四处,牧草高及马胸,繁花美似彩毡。

这是草原牧民用辛勤的汗水描绘出来的美景。

肥美的牧草,让马儿走到这里,也只恋着埋头吃草,却把我们搁在马鞍上。

我想着心中的黄河,于是扬起马鞭,马儿跃过沟渠,直奔一带浅山。

⑩求吉先登上山头,他翻身下马,欢叫着对我招手:

“快,快来看!

⑾啊,黄河,我又一次,又一次看到了你!

⑿千里草原上,从天地相接的远方,迂回曲折,慢慢悠悠地走来了黄河。

没有奔腾的激浪,没有啸叫的怒涛,安详、舒展而从容不迫。

这里河面不过百十来米,两岸像刀削般整齐;那深沉的河水,呈现着淡淡的绿色,清晰地映出白云的影子。

黄河,似乎在沉思,在暂时地歇息,在默默地积蓄力量,在期待着明天的奔腾……

⒀是这样的吗?

黄河!

此时此地,你多像我们中华民族的今天。

我们黄河的子孙们,经历了多少苦难和欢欣,黑暗和光明,失败和胜利……空前浩劫的十年,把我们民族的元气几乎耗尽,留下了贫穷、迷惑、创伤和艰辛。

哀叹吗?

不!

那是弱者的声音。

我们需要的是智慧的目光,是积淀的力量,是航机起飞前的滑行,是健将跳高前的一顿……正如这黄河的沉思、歇息、积蓄和期待!

⒁沿着黄河岸,我和求吉并辔而行。

黄河在草原上流,也在我的心上流着。

这沉着而有力的洪流,冲去我胸中的痛苦和哀伤。

我不由得昂奋而自豪了。

啊,我们伟大的、多难却不败的中华民族呀,纵然是身负贫穷落后的重荷,纵然是一步一个艰辛,但却更加紧密地团结着,凝聚着无尽的力量,坚韧顽强地向着光明、富足,向着最美好的未来走去!

⒂哦,我眼中又渗出了热泪。

我心中颤动着昔日和今日的颂歌:

啊,黄河,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伟大坚强!

(选自《改革开放30年散文选》,有删改)

1.文中写了作者的三次流泪,表达了不同的情感。

阅读文章,填写表格。

(4分)

地点

流泪原因

内心情感

第一次

山村里

悲愤痛苦

第二次

火车上

想到祖国获得新生

第三次

黄河岸

2.第⑨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承接了上文所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起了下文所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中有许多句子写得很精彩,请你从文中自选一句,作简要赏析。

(不超过150个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柳色

⑴渭城在哪儿?

唐代的柳色是否还那么清新?

⑵每次送别时,总想陪伴着友人走进客含,像唐代诗人那样叫上一壶酒,点上几碟菜,在四周绿色中间“一杯一杯复一杯,二人对酌山花开”。

可每次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总也无法如愿以偿。

同唐人相比,我们总是少了一份旷达,一份恬淡,一份缠绵。

唐人的神韵,唐人的风范,犹如他们所歌颂的柳色一样,永远那么潇洒,那么清新,那么多情,也永远在唐诗里“依旧烟笼十里堤”,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向往,又让我们无法企及。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又名《渭城曲》)

⑷今夜,月色宜人,独坐在客舍里,看黄昏的月光给窗户镶上一道金边,一直伸向山的那一边。

我的思绪又一次踏着遍地月光,沿着《渭城曲》所铺设的意境,走上了去阳关的古道。

⑸去阳关的道路上,多了驼铃狼烟,多了孤独、寂寞与苍凉。

然而,这一切都挡不住唐人哒哒的马蹄。

不就是沙漠吗?

他们就是为了沙漠而来,为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而来;为了“瀚海阑干百丈冰”的奇异而来;为了“天下谁人不识君”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