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最后15天核心知识题型补缺补漏13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9438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最后15天核心知识题型补缺补漏1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届最后15天核心知识题型补缺补漏1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届最后15天核心知识题型补缺补漏1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届最后15天核心知识题型补缺补漏1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届最后15天核心知识题型补缺补漏1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届最后15天核心知识题型补缺补漏1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届最后15天核心知识题型补缺补漏1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届最后15天核心知识题型补缺补漏1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届最后15天核心知识题型补缺补漏1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最后15天核心知识题型补缺补漏13Word文档格式.docx

《届最后15天核心知识题型补缺补漏13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最后15天核心知识题型补缺补漏13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最后15天核心知识题型补缺补漏13Word文档格式.docx

19.98

(1)KMnO4标准溶液应盛放在如图所示的滴定管     (填“甲”或“乙”)中。

 

(2)判断滴定终点的方法是 

 。

解析:

KMnO4溶液具有强氧化性,能腐蚀橡胶管,所以不能用碱式滴定管。

答案:

(1)甲

(2)滴入最后一滴KMnO4溶液后,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浅红色,且半分钟内颜色不改变,说明达到滴定终点

2.工农业废水以及生活污水中浓度较高的N

会造成氮污染。

工业上处理水体中N

的一种方法是零价铁化学还原法。

某化学小组用废铁屑和硝酸盐溶液模拟此过程,实验如下:

先用稀硫酸洗去废铁屑表面的铁锈,然后用蒸馏水将铁屑洗净。

(1)除锈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2)判断铁屑洗净的方法是 

(1)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

(2)若没洗净,则表面可能会有稀硫酸,因此可以检测最后一次洗涤液中是否含有S

或者检测最后一次洗涤液的pH。

(1)Fe2O3+6H+

2F

+3H2O

(2)取少许最后一次洗涤液,滴入1~2滴Ba(NO3)2溶液,若不出现白色沉淀,表示已洗净(或测最后一次洗涤液的pH,若为7,则说明铁屑已洗净)

3.某同学设计如图装置,用过量浓硫酸与铜反应制取SO2,并探究SO2与Na2O2反应的产物。

(1)写出烧瓶中生成SO2的化学方程式:

(2)写出实验现象:

①细铜丝表面:

 。

②实验过程中,烧瓶内液体始终保持澄清,并      

           。

(3)欲使反应停止,应进行的操作是        

             。

烧瓶中液体冷却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1)烧瓶中铜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SO2的化学方程式为Cu+2H2SO4(浓)

CuSO4+SO2↑+2H2O。

(2)实验现象为:

①细铜丝表面有气泡产生,细铜丝溶解;

②实验过程中,烧瓶内液体始终保持澄清,并逐渐变为蓝色。

(3)欲使反应停止,应进行的操作是先抽拉粗铜丝使细铜丝与浓硫酸脱离接触,再撤去酒精灯;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烧瓶中液体冷却后,溶液中水减少,使CuSO4结晶析出,CuSO4为白色固体,故烧瓶中液体冷却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有白色固体生成,溶液变为无色。

(1)Cu+2H2SO4(浓)

CuSO4+SO2↑+2H2O

(2)①细铜丝表面有气泡产生,细铜丝溶解 ②逐渐变为蓝色

(3)先抽拉粗铜丝使细铜丝与浓硫酸脱离接触,再撤去酒精灯 有白色固体生成,溶液变为无色

4.(2018·

贵州贵阳适应性考试)焦亚硫酸钠(Na2S2O5)为白色或黄色结晶粉末或小结晶,其性质活泼,具有强还原性,是常用的食品抗氧化剂之一。

制备该物质的反应方程式为Na2SO3+SO2

Na2S2O5,某研究小组利用该反应在实验室制备焦亚硫酸钠并探究其有关性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采用如图装置制取Na2S2O5,装置Ⅲ中有Na2S2O5晶体析出。

①装置Ⅰ中盛放浓硫酸的仪器名称为      ;

滴加浓硫酸前需要将装置内的空气排净,这样操作的目的是 。

②从装置Ⅲ中分离出Na2S2O5晶体可采取的操作方法是    ;

装置Ⅳ的作用是 , 

盛装的试剂为    。

(2)检验Na2S2O5晶体在空气中已被氧化的实验方案是 

(1)①装置Ⅰ中盛放浓硫酸的仪器名称为分液漏斗;

因焦亚硫酸钠具有强还原性,为防止制得的产品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故滴加浓硫酸前需要将装置内的空气排净;

②装置Ⅲ中饱和亚硫酸钠溶液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焦亚硫酸钠晶体,故分离出Na2S2O5晶体可采取的操作方法是过滤;

装置Ⅳ的作用是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环境,故应盛装NaOH溶液。

(2)若Na2S2O5晶体在空气中已被氧化,则应该生成Na2SO4,可检验样品中是否含有S

即取少量Na2S2O5晶体于试管中,加适量水溶解,滴加足量盐酸,振荡,再滴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Na2S2O5晶体在空气中已被氧化。

(1)①分液漏斗 防止制得的产品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②过滤 处理尾气,防止空气污染 NaOH溶液

(2)取少量Na2S2O5晶体于试管中,加适量水溶解,滴加足量盐酸,振荡,再滴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5.(2018·

山西第一次适应性考试)实验室以绿矾(FeSO4·

7H2O)为铁源制备补血剂甘氨酸亚铁[(NH2CH2COO)2Fe]。

有关物质性质如下:

甘氨酸

(NH2CH2COOH)

柠檬酸

甘氨酸亚铁

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两性化合物

易溶于水和乙醇,有强酸性和还原性

易溶于水,难溶于乙醇

实验过程:

Ⅰ.配制含0.10molFeSO4的绿矾溶液。

Ⅱ.制备FeCO3:

向配制好的绿矾溶液中,缓慢加入200mL1.1mol·

L-1NH4HCO3溶液,边加边搅拌,反应结束后过滤并洗涤沉淀。

Ⅲ.制备(NH2CH2COO)2Fe:

实验装置如图(夹持和加热仪器已省略),将实验Ⅱ得到的沉淀和含0.20mol甘氨酸的水溶液混合后加入C中,然后利用A中的反应将C中空气排净,接着滴入柠檬酸溶液并加热。

反应结束后过滤,滤液经蒸发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得到产品。

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Ⅲ中

(1)检查装置A的气密性的方法是 

 

(2)装置A中所盛放的药品是         (填序号)。

A.Na2CO3和稀H2SO4

B.CaCO3和稀H2SO4

C.CaCO3和稀盐酸

(3)确认C中空气排尽的实验现象是 。

(4)加入柠檬酸溶液一方面可调节溶液的pH促进FeCO3溶解,另一个作用是        。

(1)关闭弹簧夹,从长颈漏斗注入一定量的水,使漏斗内的水面高于具支试管中的水面,停止加水一段时间后,若长颈漏斗与具支试管中的液面差保持不再变化,说明装置不漏气。

(2)装置A为固液不加热型,并且是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装置,应选择块状不溶于水的固体CaCO3,酸只能选择盐酸,若选择硫酸,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阻碍反应的进行。

(3)C中充满CO2后,才进入D中,所以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即可说明C中空气已排尽。

(4)由题干可知,柠檬酸有强还原性,易被氧化,可保护二价铁不被氧化。

(1)关闭弹簧夹,从长颈漏斗注入一定量的水,使漏斗内的水面高于具支试管中的水面,停止加水一段时间后,若长颈漏斗与具支试管中的液面差保持不变,说明装置不漏气

(2)C 

(3)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防止二价铁被氧化

6.某小组在验证反应“Fe+2Ag+

Fe2++2Ag”的实验中检测到Fe3+,发现和探究过程如下。

向硝酸酸化的0.05mol·

L-1硝酸银溶液(pH≈2)中加入过量铁粉,搅拌后静置,烧杯底部有黑色固体,溶液呈黄色。

(1)检验产物

取上层清液,滴加K3[Fe(CN)6]溶液,产生蓝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    。

(2)针对“溶液呈黄色”,甲认为溶液中有Fe3+,乙认为铁粉过量时不可能有Fe3+,乙依据的原理是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针对两种观点继续实验:

①取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证实了甲的猜测。

同时发现有白色沉淀产生,且溶液颜色深浅、沉淀量多少与取样时间有关,对比实验记录如下:

序号

取样时间/min

现象

产生大量白色沉淀;

溶液呈红色

30

产生白色沉淀,较3min时量少;

溶液红色较3min时加深

120

产生白色沉淀,较30min时量少;

溶液红色较30min时变浅

(资料:

Ag+与SCN-生成白色沉淀AgSCN)

②对Fe3+产生的原因作出如下假设:

假设a:

可能是铁粉表面有氧化层,能产生Fe3+;

假设b:

空气中存在O2,由于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可产生Fe3+;

假设c:

酸性溶液中N

具有氧化性,可产生Fe3+;

假设d:

根据 

现象,判断溶液中存在Ag+,可产生Fe3+。

③下列实验Ⅰ可证实假设a、b、c不是产生Fe3+的主要原因。

实验Ⅱ可证实假设d成立。

实验Ⅰ:

向硝酸酸化的        溶液(pH≈2)中加入过量铁粉,搅拌后静置,不同时间取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3min时溶液呈浅红色,30min后溶液几乎无色。

实验Ⅱ:

装置如图。

其中甲溶液是      ,操作及现象是  

(3)根据实验现象,结合方程式推测实验ⅰ~ⅲ中Fe3+浓度变化的原因:

(1)K3[Fe(CN)6]是检验Fe2+的试剂,所以产生蓝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Fe2+。

(2)过量铁粉与Fe3+反应生成Fe2+,即Fe+2Fe3+

3Fe2+。

②O2氧化Fe2+生成Fe3+的反应为4Fe2++O2+4H+

4Fe3++2H2O。

加入KSCN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AgSCN,所以实验可以说明溶液中含有Ag+,故可以假设Ag+可能氧化Fe2+生成Fe3+。

③证明假设a、b、c不是产生Fe3+的主要原因,就是排除Ag+对实验的干扰,相当于没有Ag+存在的空白实验,考虑其他条件不要变化,可以选用0.05mol·

L-1NaNO3溶液。

原电池实验需要证明的是假设d的反应Ag++Fe2+

Ag+Fe3+能够实现,所以甲池应当注入FeCl2(或FeSO4)溶液。

假设d成立,则上述原电池中能够产生电流,左侧溶液中生成的Fe3+遇到KSCN时红色会更深。

(3)由于加入过量铁粉,溶液中存在反应有①Fe+2Ag+

Fe2++2Ag,反应生成的Fe2+能够被Ag+氧化发生反应②Ag++Fe2+

Ag+Fe3+,生成的Fe3+与过量铁粉发生反应③Fe+2Fe3+

反应开始时,c(Ag+)大,以反应①②为主,c(Fe3+)增大。

约30分钟后,c(Ag+)小,以反应③为主,c(Fe3+)减小。

(1)Fe2+

(2)Fe+2Fe3+

3Fe2+

②4Fe2++O2+4H+

4Fe3++2H2O 加入KSCN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

③0.05mol·

L-1NaNO3 FeSO4溶液(或FeCl2溶液)

分别取电池工作前与工作一段时间后左侧烧杯中溶液,同时滴加KSCN溶液,后者红色更深

(3)溶液中存在反应:

①Fe+2Ag+

Fe2++2Ag,②Ag++Fe2+

Ag+Fe3+,③Fe+2Fe3+

反应开始时,c(Ag+)大,以反应①、②为主,c(Fe3+)增大。

约30min后,c(Ag+)小,以反应③为主,c(Fe3+)减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