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全球化下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研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9639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全球化下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金融全球化下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金融全球化下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金融全球化下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金融全球化下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金融全球化下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金融全球化下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金融全球化下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金融全球化下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金融全球化下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金融全球化下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金融全球化下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金融全球化下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金融全球化下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金融全球化下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金融全球化下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金融全球化下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金融全球化下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金融全球化下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融全球化下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研究.docx

《金融全球化下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全球化下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研究.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金融全球化下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研究.docx

金融全球化下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研究

 

金融全球化下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研究

1前言

1.1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当今世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剧,程度不断加深。

金融日益成为现代经济的命脉。

金融业发展带来的影响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

在中国,金融主导型投融资已经取代财政主导型投融资,金融成为国家主要的宏观调控工具。

而在今后,金融业的核心作用将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金融对经济的推动、引导作用将更大。

这就需要尽快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监管体系。

金融市场监督管理的目的,世界各国都十分相近.从宏观经济角度看,是为了保证金融市场机制,进而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转,以高效,发达的金融制度推动经济的稳定发展.从金融市场的本身看,是为了限制和消除非一切不利于市场运行的因素,如各种非法交易,投机活动,欺诈手段等行为,以维持市场价格的相对稳定,保障市场参与者的正当权益,保证市场在具有足够的深度.广度,弹性基础上稳步进行,

其意义有三方面;首先,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成份复杂,为了维护公平,公正,公开,健康的市场秩序,使金融市场在规范的轨道上动作,为了金融市场的安全,就需要一定的监督管理.其次,金融市场作业市场机制,带有一不定期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这样就需要进行监督和管理,需要进行必要的引导,干预和调控.再次,金融市场的监督管理也是政府调节和管理国民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

伴随着金融业的深入发展,我国在金融监管方面不断改革和完善,但监管效果却不能令人满意,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金融业发展的许多难题。

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对金融监管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从一定角度上讲,他们的分析有其自身道理,但我们认为,我国金融监管低效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金融监管涉及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多层次的内容。

本文的研究基于经济学基础上,结合政治、文化因素分析,对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提出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对策。

相信本文的完成,不仅从理论上,而且从实践中,对于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均有一定意义。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大一统到分业、从分业到混业经营的过程。

金融监管体系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从最近几年的金融大案、要案频繁发生就可以看出。

从2006年初的中行双鸭山支行案,到中行沈丘县支行的1.46亿元承兑汇票案件,到交行2亿元重大挪用银行资金案的曝光,无不与金融监管不力有关。

到2006年上半年国内商业银行大案的涉案总额己高达数十亿元。

根据银监会发布的年度工作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2005年现场检查金融机构违规金额分别为:

4072亿元、5840亿元、7671亿元人民币。

而现场检查的覆盖率仅占违规检查的1/3强。

以上数据显示,我国国有金融资产的大量流失,严重损害了公民的利益。

我国的证券业整顿至今,据说受到监管部门查处或司法拘押的券商涉案人员己达200人,但至今无人知其名、言其详,更谈不上严加惩处。

上市公司质量迟迟得不到提高,过多政府行为的渗透,使中国证券市场不伦不类。

上述一系列问题的存在,曝露了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缺陷,同时也为金融监管体系敲响警钟。

所以,我国必须尽快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保护公民的权益。

对我国金融监管组织体系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是本论文的落脚点。

找出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问题的根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使本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2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有不少关于金融监管的文献,内容涵盖金融监管领域的不同方面,包括

(1)金融监管的基本理论。

如《金融监管论》(梁宝柱,1999)、《金融制度学探索》(范恒森,2000)

(2)对监管体制的宏观研究。

王华庆的《中国银行业监管制度研究》、谢伏瞻的《金融监管与金融改革》、周道许的《现代金融监管体制研究》、谢平等的《金融经营模式及监管体制研究》等(3)中外金融监管的比较和借鉴。

《市场经济国家金融监管比较》(孟龙,1995)、《日本金融监管的演化》(童适平,1999)、《现代金融有效监管的国际比较》(田应奎,2000)等(4)对金融监管的组织机构、法律法规、方法手段、技术条件以及市场环境等具体问题的研究。

《金融监管有效性研究》(陈建华,2002)、《金融监管热点问题研究》(刘崇明,2002),等等。

还有大量论文对金融监管从不同角度做各有侧重的论述。

从国外已有的相关金融监管研究文献来看,约翰.伊特韦尔和艾斯·泰勒所著的《全球金融风险监管》尤其值得关注。

作者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近20年来频频出现的国际范围危机(如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是否与国际金融体系有关这一问题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运用制度比较学的方法并通过实证分析,阐述了全球金融风险的背景、性质和缘由,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提出了监管的重要性,并透彻分析论证了缓解、防范金融风险、金融危机及加强金融监管的策略和方案。

此外,威廉。

鲍摩尔的《福利经济学与国家理论》(第二版)一书从外部性的角度提出监管的必要性;简·特尼森的《金融全球化向监管提出的挑战》论述了近来争论的焦点——监管者的角色,介绍了国际金融监管的最新变化。

1.3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首先前言,主要包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研究现状、研究的主要内容三个部分。

其次主要介绍了金融全球化下金融监管的含义以及相关理论。

再次提出当前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及对制约因素的分析,最后给出了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对策。

2金融全球化下金融监管相关理论概述

2.1金融全球化的内涵

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同时又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动力,将经济全球化推向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

九十年代以来,金融全球化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热门话题。

对于“金融全球化”的内涵,归纳起来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看法主要有:

核心论。

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全球化也必然带来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

从金融本身的发展规律来看,推动金融全球化的主要动因是西方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信息技术、融资证券化和金融创新的发展。

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组成部分,但它同时又是相对独立、背离实质经济的全球运动。

趋势论。

金融全球化是一种趋势,是指因全球范围内金融管制放松和金融业开放加速而使国别资本得以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的趋势;是资金或金融服务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大量和自由流动,最终形成全球统一金融市场、统一货币体系的趋势。

金融全球化是与金融自由化、国际化和金融一体化紧密相关的。

金融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和金融一体化从不同侧面推动了金融全球化。

通过信息、金融网络形成了全球统一的、不受时空限制的、无国界的全球金融市场,而且金融危机也全球化了。

过程论。

金融全球化是一个过程,是各国经济与金融的相互依存关系,因国别资本或金融服务可以迅速地、不受限制地跨国界流动而变得日益密切的动态过程;是全球金融活动和风险发生机制联系日益紧密的一个过程;是全球化进程中资本积累的金融化,是一个客观历史过程。

金融全球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的过程,它的发展历程可能存在曲折,但总体说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一体化论。

金融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的金融活动趋于一体化,一国的金融活动与其他国家金融活动密切相关,各国货币体系和金融市场之间日益紧密的联系,国际金融市场日趋一体化。

金融全球化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其目的是统一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货币,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金融全球化包括金融机构国际化、金融业务国际化和货币国际化。

2.2金融监管的涵义

金融监管是指为了使金融业的发展实现其对经济的积极影响和促进作用,减少或消除其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和消极作用,而必须依据一定的规范对金融业进行必要的专门监督和行业管理。

其基本内涵是为了维护金融业的合法、稳健运行,实现公平竞争,保证国家货币政策的正确执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国家金融监管机关依据国家有关金融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对金融业以及从事金融活动者或干预正当金融活动者所实施的监督和管理。

金融监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整个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以及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上所有的业务活动)实施的监督管理。

广义的金融监管是在上述监管之外,还包括了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与稽核、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管、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等。

金融在现代经济中处于核心地位,金融危机往往会给社会政治经济带来严重破坏。

国内、国际的金融监管实践表明,加强金融监管对于维护良好的金融秩序、优化资金配置和促进资金融通有很重要的作用;而疏于金融监管,不能及时有效地防范金融运行中的风险,解决出现的问题,就可能产生金融危机,使一个国家多年经济建设的成就毁于一旦,甚至引起政治上的混乱。

因此,金融监管很重要。

2.3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2.3.1金融监管是金融市场化的基本制度保证

转换金融运行机制是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在中国发展的必然进程。

市场经济在传统计划体制行政管理的框架之外运行,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来彻底取代旧体制的行政约束和覆盖于整个市场,市场就会陷入无政府竞争的混乱状态。

金融业是一个高比例负债经营的行业,在竞争的市场中,很多金融机构又发展了互相的债权债务关系,个别的机构破产,往往牵连一大片,对社会稳定造成巨大冲击。

因此,需要科学有效的金融监管配合强制性的手段,推动金融机构改革和整个金融业的行为转变,克服市场化过程中的各种障碍和保证金融机构能够在对内、对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健康成长。

2.3.2现代金融体系具有内在不稳定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风险是普遍存在的。

这部分是由于金融市场交易者的不正当运营及违规违法行为引起金融动荡,但更多的是由于金融市场机制本身的问题而引起的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

金融系统的内在不稳定性和伴生的巨大风险性,充分证明了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金融体系的内在风险集中于下述四个方面:

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特性;金融机构的内在脆弱性;金融主体行为的有限理性;金融资产价格的内在波动性。

2.4金融监管的对象

从现行各国和地区的金融法规的界定看,金融监管的对象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依法设在境内或境外的从事金融业包括银行业、信托业、保险业、证券业等的一切机构(中央银行除外)。

目前,我国境内的中央银行之外的金融机构有:

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包括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商业银行、其它商业银行等。

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保险公司、信托公司、证券公司、财务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农村信用合作社、城市信用合作社等。

其它金融机构,主要是指经金融监管当局认定、批准设在境内外的从事金融业务的机构。

需要指出的是,把金融监管的对象界定为上述所有金融机构,并不意味着除了这些金融机构之外的行业、单位或个人从事金融活动就不受监督管理。

从广义上讲,凡从事金融业务经营活动的社会成员(含法人和自然人)都是金融监管的对象。

由此推理出:

凡不经金融监督当局批准,擅自或非法从事金融业务经营活动以及非法阻碍、干扰正常金融业务经营活动的社会成员,都应受金融监管法规、制度的制裁。

金融机构所从事的金融业务主要包括:

存款、贷款、结算、保险、信托、金融租赁、票据贴现、外汇买卖、金融融资、资金拆借、金融期货、有价证券代理发行和和交易、各种银行中间(代理)业务,以及经金融监管当局许可的其他金融业务。

2.5金融全球化对金融监管的影响

金融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监管和调控带来严峻挑战。

金融全球化意味着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与获利。

现代金融交易工具发展迅速,极短时间内即可完成巨额资金的交易与转移,其去向不确定性很大。

这既给发展中国家金融监管与调控带来严峻的挑战,也削弱了其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

在金融全球化过程中,国际间资本流动的迅速增加、国际金融市场的日益融合,使得金融风险在国家间的传递渠道扩大,一国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难度不断增加。

随着资本项目开放的深入,金融技术创新的发展,国际间资本流动的增长趋势仍将持续。

目前,国际市场上存在着许多机构投资者,这些投资者掌握着巨额资金,成为资本流动的主要来源之一。

金融全球化对金融监管最直接的影响是使金融监管的对象本身发生了变化。

金融监管的对象主要是指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

在金融全球化过程中,通过日益频繁的并购活动,金融机构呈现出大型化、业务交叉、国际化等特征。

90年代,金融机构的并购规模不断扩大,世界上的大型金融集团不断涌现。

从1991~1998年底,全球银行业的并购交易值增加了5~6倍。

在以美国为首的实行分业经营的国家纷纷放松金融管制的同时,金融机构之间的并购活动不再局限于同行业,银行、证券和保险机构之间的并购成为其扩大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如美国花旗银行兼并旅行者集团后成立的花旗集团,成为金融控股公司,该集团的业务范围涵盖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各方面。

德国安联保险公司收购该国德累斯顿银行,组成全球第四大金融集团,致力于保险、资产管理与银行业务。

国际间的并购活动也日益增多,这些特点在2001年的全球金融业并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美国第一联合银行收购了瓦霍维亚信托银行,成为美国第四大银行;英国保诚保险集团以265亿美元合并了合众美国通用保险,成为全球性的保险公司。

金融全球化下金融监管的相关概念、理论。

主要给出了金融全球化的内涵;金融监管的涵义;金融监管的必要性;金融监管的对象;最后着重描述了金融全球化对金融监管所带来的影响。

3金融全球化下当前我国金融监管体系面临的问题及分析

3.1我国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

3.1.1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模糊

我国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面对的是“公有金融产权结构”,从法律角度讲,国有银行的财产权属于国家,政府代表国家管理银行,监控、组织银行的制度创新。

在经济市场化的进程中,银行自身的产权规则己经初步建立,但其制度架构决定了其运营只能在政府的行政约束下展开。

银行自身并不是明确的产权主体,缺少独立的决策权,所有权模糊,企业的产权结构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

3.1.2传统的银企关系使国有商业银行背负大量不良金融资产

在旧的体制下,由于国有商行中国有金融产权居于垄断地位,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借贷关系实质上演化为变相的国家财政供应方式,国有银行的贷款对象主要是国有企业,相同的国有属性使银行难以对企业形成有效约束,企业逃废债务的现象严重,银行不良资产急剧上升。

另一方面,国有商行垄断性的占有居民存款,而且在信贷投放上偏祖公有经济尤其是国有企业,使得民营企业普遍面临“融资困境”。

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我国银行不良资产比重的最高界限是17%。

但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累积的不良债权已远远超过自有资产。

虽然自1998年以来,监管当局采取了各种措施清理银行的不良资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虽然有大幅下降,但截至2006年末,四大国有商业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仍高达1.05万亿元,平均不良贷款率仍有9.22%。

从国际银行业的不良贷款水平来看,美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率一般在0.7%一0.8%,欧洲银行业的不良资产率低于l%也是基本正常的,即使是新加坡、香港、菲律宾等国(地),银行业不良贷款的平均比例也低于我国。

3.1.3缺乏健全的内控制度

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是在国家行政干预下开展各项业务的,对风险管理和内控制度建设没有足够的重视。

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银行内控体系和风险管理状况有了很大改善。

人民银行很早就制定了有关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的规定,银监会于2005年先后公布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和《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

应当说,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银行业稳健运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走商业化和市场化的路子才10余年,在内控制度建设方面还没有足够经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不高,还存在不可忽视的风险管理隐患与内控机制漏洞,与国际先进银行存在较大的差距。

在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国际化的背景下,银行如不加强风险控制,用制度管理形成自我保护机制,必将面临风险和陷入困境。

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的严重缺失,使得金融业成为经济案件的高发区域。

最近几年来,我国银行业大案频发。

中国银行开平支行监守自盗案和中国银行黑龙江分行河松街支行票据诈骗案是其中两起有代表性的金融大案。

前者是建国以来最大的银行监守自盗案,涉案金额4.83亿美金:

后者是银行内外勾结诈骗案,涉案金额超过10亿元人民币。

这些案件涉案金额巨大,情节十分恶劣,损失比较严重,暴露出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松弛、有章不循、违章不究、处罚不严等诸多问题,引起我国金融与经济界不小的震动。

3.1.4国有商业银行垄断程度高

在我国,银行业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就是结构单一。

改革开放后,虽然人民银行一家独揽的局面被打破,但总的来说,国有性质的四大商业银行仍占绝对的主导地位。

从银行所占据的市场份额来看,银行业金融机构在2006年末资产总额为43.94万亿元,四大银行在2006年第一季度资产总额为22.54万亿元,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同期这一数值仅为7.14万亿元,其资产规模在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占16.2%左右,还不到四大银行的1/3。

垄断程度高造成的危害有:

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为维护垄断利益而不思进取,经营效益低下,缺乏竞争力;另一方面又压抑了其他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竞争和发展,削弱了整体的竞争力。

3.2金融监管本身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初级阶段,特别是金融业市场化程度不高,金融市场相对封闭的条件下,分业监管能在很大程度上防范金融风险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之间的传递,对于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加入WTO后,这一监管体制也会不可避免地面临新的挑战。

3.2.1监管的有效性不高

我国现行监管体制自身欠完善,导致监管的整体有效性下降。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金融监管工作存在以下问题。

监管目标笼统,落实难度大。

防范风险、维护金融安全是金融监管部门工作的努力方向,保护公众利益,维护金融业合法稳健运行,是金融监管的终极目标。

目标很明确,但在实践中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既没有对监管工作制定的考核标准,也没有明确加入不能实现目标,应负什么样的责任,职责不清,责任不明,极大的影响了监管效率的提高。

监管职能缺位,导致管理真空和摩擦。

首先,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是以金融分业为基础的法定监管为主,自律监管为辅的模式,但是,国内金融自律监管作用相对薄弱,证券交易所和金融行业协会组织的自我监管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第二,从监管部门来分,除了有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分别监管银行、证券、保险二大行业外,还有许多监管部门。

例如,财政部是国债市场的主要管理者;企业债券属于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管理;而外汇和股票又受到国家外汇管理局等政府部的监督管理。

从各部门的监管职能看,既有各类金融业务资格的市场准入管理,也有对违法违规行为调查和惩处的权利。

这种以分业为基础、令出多门的金融管理模式必然会制约我国金融业的混业化经营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运作。

第三,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本身也存在监管经验不足、监管内容和手段不够规范等共性问题,金融监管信息未能实现共享,监管的准确性、有效性难以保障。

3.2.2金融业发展引发的监管问题

由于我国的银行、信托、信用社、证券和保险机构在资金融通上、清算上存在着千丝万缕地联系,且都是作为金融市场的共同主体开展业务活动的。

事实上,目前国内银行、证券、保险机构的业务合作已日趋加强,商业银行越来越多地开展金融衍生业务参与证券资金的清算服务、推出银行转帐等新型业务、各项投资基金托管业务、代理证券业务等。

而证券商进入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允许银行开办券商股票质押贷款,允许保险资金通过投资基金进入股市等政策创新,则开辟了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之间的资金流动渠道。

从证保双方签订的合作协议来看,合作的范围包括代收保费、代支保险金、代销保险产品、融资业务、资金汇划、网罗结算、电子商务、联合发卡、保单质押贷款、客户信息共享等方面。

从银证之间的合作来看,范围包括银证转帐业务、网上交易业务、利用银行卡和银行存折直接买卖股票、券商委托银行网点代办开户业务、银行承担资金结算和紧紧托管业务、在投资银行业务上的合作等。

例如,中国银行与平安保险公司签署的业务合作总协议、中国工商银行与华夏证券公司签署的全面业务合作协议,招商银行和太平洋保险公司签署了合作战略伙伴协议等。

事实上,中国光大集团通过一系列重组、兼并和收购,已拥有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形成了各类金融机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优势互补、相互协作的多元化经营模式;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集团也拥有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

银、证、保之间的相互融合,已初步形成了三者之间业务渗透、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利用现有市场资源、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因此,三者互相渗透既是我国金融机构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已经是客观存在,对现行分业监管体制提出了新的挑战。

3.2.3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制度有待完善

3.2.3.1缺乏规范的金融机构破产制度

目前对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置上,存在过度救助和过度行政干预的状况,这种处置方式有很多弊端。

一是由于发生支付风险的金融机构多数规模较小,拆借自救能力不足,加之存款保险机制不完善,只能依靠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和财政资源来解决最后支付问题,这种状况增加了财政负担,冲击了货币政策并且使潜在的通胀压力增大。

二是在采用并购方式处理退出银行时,以行政指令的方式指定一定银行对退出银行进行并购,但没有充分考虑并购主体的意愿和经营能力,结果非但没有化解风险,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反而拖累了并购主体的业务经营。

例如海南28家信用社在市场退出中选择由海南发展银行收购的方式,以弱并弱,最终海发行业陷入关闭的境地。

三是在并购中业务整体托收,没有剥离不良债权,免除了原由经营者清收不良债权的义务,不利于追究其责任,原出资人承担责任不够,形成较高的道德风险。

3.2.3.2我国隐性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西方发达国家大多己建立了存款保护制度,这样即使发生市场波动和信心危机,存款人也不会急于挤兑,从而大大减轻了对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的压力。

我国目前没有公开的、有法律保障的存款保险基金或公司,也没有法律明确规定存款保险的范围和赔付方式,但事实上实行的是一种几乎全额赔付的存款保险制度。

一旦银行出了问题,政府一般会对其进行救助(注资或者其他方式),最后往往是向存款人提供全额的存款保护。

这种隐性保险还延伸到证券、信托等非银行金融领域。

例如,在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农村发展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倒闭事件中,中央银行承担了存款保险机构的职责,保证对自然人的偿付。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以来,政府数次剥离其不良资产并注资,实际上也是一种变相的隐性存款保险。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已经难以满足我国金融稳定的长远要求

3.2.4我国金融监管的其它问题

3.2.4.1市场约束机制和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

市场约束是指通过收集、评价和发布金融机构的经营和信用信息、来左右其市场份额,以迫使金融机构提高资产质量,维持稳健运行,其本质是由市场或客户来约束其经营行为。

1999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的《新资本充足率框架》已将资本充足率、监管部门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市场约束)作为金融监管的三大支柱,而目前中国的金融监管还主要是依赖官方的监管,市场力量对金融机构经营行为的约束很小。

具体表现为:

一是行业自律制度不完善,对商业银行没有足够的约束力;二是中介机构不健全、缺位或存在不公正等,总体执业水平不高,难以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三是存款人、股东、贷款人、债权人等社会公众因缺乏应有的风险知识和足够的金融知识与信息,无法对银行实施有效的约束。

3.2.4.2金融监管过分依赖行政审批和现场监管

目前的机构性监管、业务审批制,在金融业务出现交叉时必然导致较高的协调成本。

首先,我国金融监管的方式比较单一,监管手段以直接监管和外部监管为主,金融机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机制不完善;行业自律组织没有发挥应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