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张家界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9789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张家界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湖南省张家界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湖南省张家界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湖南省张家界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湖南省张家界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湖南省张家界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湖南省张家界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湖南省张家界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湖南省张家界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湖南省张家界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湖南省张家界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湖南省张家界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湖南省张家界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湖南省张家界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湖南省张家界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湖南省张家界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湖南省张家界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湖南省张家界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张家界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湖南省张家界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张家界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南省张家界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学谓读书”是宋明理学著述中常见的观点,不过将“效”只是理解为效法先贤,甚至进一步引申为读书,并将其作为“学”的全部意义,则显得偏狭。

因此,有许多学者对以读圣贤书为学的做法提出了批评,激烈的如李贽、颜元自不待说,连一些理学的服膺者也不赞同将学与读书等同起来,明代的郝敬说:

“或问:

学是诵读否?

曰:

不废诵读,不倚诵读。

”可谓是一种较为中肯的见解。

“学”的过程是“说(悦)”的。

中国自古就有“十年寒窗苦”“学海无涯苦作舟”等说法,愉悦何来呢?

通过前文对“学”字的分析可知,孔子所谓“学”,并非后世科举等功利的目的驱动之下的皓首穷经之“学”,而是将“学”作为完善自身人格、不断实现人生超越的途径。

如果将功名利禄当作“学”的目的,并以外在最终结果的获得为幸福,那么作为达到这一幸福结果的代价的“学”的过程,往往是苦的。

而如果超越外在的功利目的,将“学”作为自身完善的必由之路,那么“学”一分,便能够自得一分。

从目标上说,学无止境;

从过程上说,每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是结果。

快乐便会伴随着对自身每一个细微进步的体会油然而生,至于别人知与不知,都不会影响自己的情绪。

(取材于赵清文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时”字,历来有不同的阐发。

宋代理学家谢良佐在解释“时”的意义时说到:

“时习者,无时而不习。

”从学习做人之道的角度来说,谢氏的说法说明了做人的道理存在于“百姓日用之间”,可以说“道不远人”。

要想达到“无终食之间违仁”,就要时时刻刻谨记做人之道,正如曾子的“日三省吾身”。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学”在“时”的规范下,内化成一种心性品质,自然可以达到“三月不违仁”,并进一步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近代的程树德则指出“时”有三种蕴义:

“凡学有三时:

一就人身中为时,二就年中为时,三就日中为时也。

一就人身中为时者,即注意教育的阶段性。

人的身心发展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现代西方心理学家皮亚杰、埃里克森等都对其做了经典的研究。

我国先哲的理念虽然没有准确的心理学实验支撑,他们的直觉经验使他们提出了教育的顺序性原则,注重抓住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期,对不同时期的儿童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学记》中的“”,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就年中为时者,即根据一年中时令的不同调节学习内容。

《王制》云:

“春、夏学《诗》《乐》,秋、冬学《书》《礼》”,这种学习观反映了我国先民“天人合一”的特殊思维,古人在“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过程中,发现了天地人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外界自然变化能够引起人体内在情感变化。

在这种“外象内感”的思维方式影响下,古人不但强调学习要把握年龄的时机,还要注意学习活动与外界环境的感应关系,把握季节时机。

三就日中为时者,就是每一天的学习也要“适时”。

上午大脑功能活跃,要安排逻辑性较强的课程;

中午学生大脑活动减弱,人开始昏昏欲睡,要安排午休;

科学证明傍晚最适合锻炼身体,要安排体育锻炼。

(取材于陈祥龙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通常对这句话的理解是:

“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习它,不也高兴吗?

”(南怀瑾《<

别裁》)“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

”(杨伯峻《<

译注》)这些理解从字面上看是确切的,但再细加思考,则似嫌简单,“学”并不仅仅指需要温习、练习的学问,而“习”也并不只是温习、练习的意思。

要理解孔子之学,必须了解“学”的内涵。

孔子认为学习内容相当广泛。

孔子从小就曾从事多种工作,驾得一手好车,弹得一手好琴,还管理过仓库、畜牧,孔子对入门弟子的教育即是从技能开始,内容是“六艺”(御、射、书、数、礼、乐)。

孔子一生对《诗》《书》《礼》《乐》《春秋》《易》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整理和研究,并以它们为教材。

孔子很重视思想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提出了“仁”这一儒学核心思想。

孔子还十分关心社会政治现实,指导学生如何从政。

“习”与“学”息息相关,有“实习、实践”的意思。

孔子十分重视实践,以是否见于行动,来确定其是否为“学”或“好学”。

技能需要练习,而思想伦理与政治理念则非实习、实践不可。

孔子教导学生: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强调的就是实践、躬行。

把“习”理解为“温习”,是从书本知识的教学方面分析;

把“习”理解为“练习”,是从知识、技能的可操作性上解释;

把“习”理解为“实习、实践”,乃是从孔子教育观、政治思想观着眼,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道德实践和社会实践,是“行”孔子之“道”,这一理解,应该较为契合孔子学说。

学之习之,知之行之,这一学习理论也开了中国教育史知行论之先河。

目前,教育注重书本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对贴近社会生活的道德礼义的规范和实践不够重视,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先学做人,再学文章,强调学而习、知后行,是孔子教学的成功之处,提示我们在政治思想教育中必须联系生活实际,切忌空谈。

(取材于朱依群的相关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学”的理解关系到对整个孔子儒学思想的理解 

 

B.皇侃推崇先王之道,主张以此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 

C.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不过人道比天道更易于把握 

D.明代的郝敬不赞成诵读圣贤书,他的观点比较合理 

(2)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学习苦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过程的苦乐与学习的目的有关 

B.通过科举获得的功名利禄往往是苦的 

C.通过学习完善自我的过程令人愉悦 

D.自我进步的快乐与别人是否知道无关 

(3)下列加下划线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人道迩:

“迩”读作ěr 

意思是“近” 

B.服膺:

“膺”读作yīng 

意思是“反对” 

C.中肯:

“中”读作zhōng 

意思是“适合” 

D.皓首穷经:

“皓”读作gà

意思是“白” 

(4)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谢良佐的观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与日常生活相伴相生 

B.学习要时刻不忘做人之道 

C.学习是天生的心性与品质 

D.达到“仁”需要时时学习 

(5)下列在第四段横线上填入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A.时复时,年复年,反复不已,老而无倦 

B.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C.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D.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哪几个方面?

请根据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题;

共33分)

3.(15分)(2018·

天津)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白蘋洲五亭记

[唐]白居易

湖州城东南二百步,抵霅溪,溪连汀洲,洲一名白蘋。

梁吴兴守柳恽于此赋诗云“汀洲采白蘋”,因以为名也。

前不知几十万年,后又数百载,有名无亭,鞠①为荒泽。

至大历十一年,颜鲁公真卿为刺史,始剪榛导流,作八角亭以游息焉。

旋属灾潦荐②至,沼堙台圮。

后又数十載,委无隙地。

至开成三年,弘农杨君为刺史,乃疏四渠,浚二池,树三园,构五亭,卉木荷竹,舟桥廊室,洎游宴息宿之具,靡不备焉。

观其架大漢,跨长汀者,谓之白蘋亭。

介二园、阅百卉者,谓之集芳亭。

面广池、目列岫者,谓之山光亭。

玩晨曦者,谓之朝霞亭。

狎清涟者,谓之碧波亭。

五亭间开,万象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

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里开水香之タ宾友集歌吹作舟徐动咏半酣飘然恍然。

游者相顾,成曰:

此不知方外也?

人间也?

又不知蓬瀛昆阆,复何如哉?

时予守宫在洛,杨君缄书赍图,请予为记。

予按图握笔,心存目想,覙缕③梗概,十不得其二三。

大凡地有胜境,得人而后发;

人有心匠,得物而后开:

境心相遇,固有时耶?

盖是境也,实柳守濫觞之,颜公椎轮之,杨君绘素之:

三贤始终,能事毕矣。

杨君前牧舒,舒人治;

今牧湖、湖人康。

康之由,革兴利,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

利兴,故府有羡财;

政成,故居多暇日。

是以余力济高情,成胜概,三者旋相为用,岂偶然哉?

昔谢、柳为郡,乐山水,多高情,不闻善政;

龚、黄为那,忧黎庶,有善政,不闻胜概。

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

君名汉公,字用乂。

恐年祀久远,来者不知,故名而字之。

时开成四年,十月十五日,记。

(选自《白居易集》

【注】①鞠:

皆,尽②荐:

连续③覙缕:

逐条陈述

(1)对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狎清涟者,谓之碧波亭 

 

狎:

亲近 

B.万象迭入 

迭:

重叠 

C.杨君缄书赍图 

赍:

送 

D.成胜概 

概:

景象 

(2)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以为名也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B.作八角亭以游息焉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康之由,革弊兴利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D.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 

若属皆且为所虏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记,是我国古代常用文章体裁,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

“记”的种类很多,本文是一篇游记。

B.步,古人称跨出一脚为“跬”,再跨一脚为“步”,后即以“步”作为长度单位。

C.刺史、守,皆指古代地方官职,如如《陈情表》中曾提到“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D.蓬灜,指蓬莱和灜洲,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为仙人所居之处,后常指仙境。

(4)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每至河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且/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B.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C.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D.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记叙白洲等的由来,描写白蘋洲胜景,赞美杨汉公“乐山水”“有善政”,叙体合,言简意赅。

B.文章通过丰富的想象,展现了白蘋洲五亭的优美风光,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对江南山水的热爱。

C.作者将谢、柳、龚、黄四人与杨汉公加以对比,对他们四人没有良好的政绩有批评之意。

D.文章对杨汉公大加褒美,这从侧面体现了白居易“革弊兴利”、关心民生的政治情怀。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面广池、目列岫者,谓之山光亭。

②杨君前牧舒,舒人治;

今牧湖,湖人康。

③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

4.(8分)(2018高一下·

寿光开学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①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②故道风烟在,翁仲③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④。

【注】①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予“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

此诗便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

②伏波:

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

③翁仲:

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

④濯缨:

洗濯冠缨。

《楚辞·

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

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写两人在长期贬谪之后重回长安,没料到再度被远谪,两句表现了命运之多变,人生之艰辛。

B.“伏波故道风烟在”写诗人行在伏波将军当年出征的路上,追忆前贤,不由得心生自勉奋发之意。

C.“翁仲遗墟草树平”写伏波将军的庙宇空余石像荒草、断壁残垣,借此感慨人心变异,世道衰微。

D.“直以慵疏招物议”,表面说因为官慵懒粗疏而招来非议,实则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心中愤激不平。

E.“休将文字占时名”话中有话,因为两人曾因作诗讽剌权贵而背上罪名,此处多有调侃、自嘲之意。

(2)尾联“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是怎样抒发感情的?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5.(10分)(2016高二上·

西湖期中)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①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②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

③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

杨柳岸、晓风残月。

⑤________,斜光到晓穿朱户。

⑥________,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⑦丘也闻有国有家者,________,不患贫而患不安。

⑧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题;

共12分)

6.(12分)(2019高一上·

宿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两个老师的较量

(一)16年前

16年前,黄江一中就是国家级的重点中学了。

黄江一中有两个风格迥异的老师,一个是黄老师,一个是文老师。

黄老师40多岁,面目和善,举止儒雅,书也教得中规中矩。

文老师20多岁,思想解放,教学方法新潮,颇有一股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势头。

高三年级一共有8个班,一班二班是重点班。

黄老师是老资格的高级教师,学校自然把一班交给他把关。

那么二班的班主任让谁担当呢?

就在学校领导权衡比较的时候,文老师主动请缨。

但校长怎敢轻易地把二班交给一个刚参加工作的毛头小子。

这个时候文老师说:

李校长,我有绝对的信心带好二班。

这样吧,我先给自己断条后路,如果明年的高考中,二班比不过一班,我引咎辞职——不是辞班主任这个职,是辞我的公职。

于是,校领导破例让文老师做了二班的班主任。

(二)开学了

两个班主任走马上任,按照惯例,第一节课是班会。

黄老师面目慈祥地站在讲台上说:

同学们,希望大家努力学习,把握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以优异的成绩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挑选。

当然了,如果高考失利,那也没有什么关系,条条大路通罗马,在平凡的岗位上,我们照样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业。

二班的学生走进教室时惊奇地发现,每个人的座位都被指定了,座位上贴着写着姓名的纸条,教室前排放着一辆轿车模型,后排放着一辆自行车模型。

学生们找到自己的座位坐定,文老师目光炯炯地扫视着大家,突然他指着最后一排和最前一排的两个学生说:

余强、林可,请你们想象一下,如果余强骑着自行车,和开着大奔的林可在高速公路上相遇,那么,谁应该让给谁路?

余强和林可都直溜溜地站在那里,不知如何回答。

因为高速公路是为汽车修建的,你,余强一个骑自行车的没有资格在这条路上奔跑。

显然,骑自行车的是在高考中的失败者,开大奔的是高考中的胜利者!

当然,如果你想坐到前面,离这辆大奔近点,你就必须战胜一个个对手,让他们灰溜溜地坐到后排的自行车旁边。

(三)高考

一晃,两个学期过去了,高考如期来临。

高考结果出来后,黄老师蔫了,文老师笑了:

二班以绝对的优势战胜了一班,全班56人,55人达线,惟有余强一个人名落孙山,上全国重点大学的有32个人,而一班虽然也只有高超一个人落榜,但达重点线的只有20个人。

但黄老师还是不服气,他忧郁地望着文老师说:

一切都还没有完,几年后,我们再来比较一下。

文老师冷笑一声说:

我坚信,二班的学生在校园里可以打败一班的学生,走到社会上,依然可以打败他们,因为我传授给他们的是一种理念。

(四)11年后

他和黄老师已经忘记了当年约定的比试。

可那届学生毕业10年的聚会,又让他们想起曾经的较量。

相聚的日子里,二班的毕业生大出风头。

不少人都是开着大奔来的。

林可已官至副县长,陆彩霞是一家上市公司的副总,梅林读了博士后,也专程从美国赶过来。

而一班最大的官杨柳,是某报社的编辑部主任,发小财的有几人,真正意义上的大款一个也没有,不少同学是骑着自行车从城市的四面八方赶来。

(五)16年后

时光如流水,一晃5年过去了,又到了同学们聚会的日子。

二班的学生中,有三个人没有来,一个是林可,身为副市长的他,现已被拘留审查。

第二个是陆彩霞,她因为窃取另外一家公司的核心技术机密触犯了法律,进了监狱。

最后一个是余强,连个大奔的司机也没有混上,他焦虑他愤恨,终于他的精神崩溃了,住进了精神病院。

一班有两个人没有来,一个是杨柳,年初这位刚正不阿的大记者,因为曝光一个黑社会团伙,被人暗杀,以身殉职。

第二个是高超,去年,德国一家自行车制造公司看中这个技术精湛的修车匠,高薪聘请他去了德国,做高级技工,天高路远,他实在没有时间飞回来聚会。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聚会散后,文老师仿佛老了10多岁,他垂着头坐在那里,乱发遮盖了他苍白的脸。

黄老师坐在他的对面,无声地望着他,沉默了一会儿,黄老师说:

文老师,不是所有的人都必须成为英雄,平和的生活和工作是大多数人的人生状态。

我更想说的是,英雄不是建立在将对手踩在脚下的基础上——英雄不是打出来的。

文老师抬起头,已是泪眼婆婆。

选自《2019小小说》,有改动,作者贾邵春。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构思新颖,以章节的形式,叙述5个不同时间段发生在两个老师身上的“较量”,故事时间跨度虽大,但按时间的顺序来叙述,小说层次分明。

B.高考结果的较量,一班输给了二班,原因是黄老师年龄大,教育理念陈旧,教学没有激情,而文老师20多岁,思想解放,教学方法新潮。

C.小说采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两个老师的不同较量,描写人物上采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使两位老师的形象鲜明。

D.16年后最后一次较量,文老师仿佛老了10多岁,他认识到了自己教育上的失败,教育的本质不仅在于教书、传授知识,更在育人,教育出的学生应是有原则有思想的人。

(2)小说以“两个老师的较量”为题有何意蕴?

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3)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二班培养的佼佼者,走上了犯罪道路,一班培养的学生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这样安排有何妙处?

五、作文(共1题;

共5分)

7.(5分)(2017高一上·

佛山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很多时候,文化看不见摸不着;

但它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

按照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答案:

1-1、

1-2、

1-3、

考点:

解析:

2-1、

2-2、

2-3、

2-4、

2-5、

2-6、

3-1、

3-2、

3-3、

3-4、

3-5、

3-6、

4-1、

4-2、

5-1、

6-1、

6-2、

6-3、

7-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